中国化学家-戴安邦

合集下载

《配合物的形成》

《配合物的形成》
中心离子:Ag+ 配位原子:NH3分子中的N原子 配位数:2
[Ag(NH3)2]OH=[Ag(NH3)2]++OH-
四.配合物的稳定性
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 的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
当作为中心原子的金属离子相同时, 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的性质有关。
配合物的稳定性
(1)中心离子的影响 简单阳离子,半径越小稳定性越强。
分子提供的孤电子对,形成平面正方形 的[Cu(NH3)4]2+ 。
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Pt(NH3)2Cl2]的成键情况和空间结构 Pt2+ 形 成 dsp2 杂 化 轨 道 , 接 受 2 个 NH3
和2个Cl-离子提供的孤电子对,形成平 面正方形的[Pt(NH3)2Cl2] 。
练习题1
向 AgNO3 溶 液 中 滴 加 氨 水 至 沉 淀 溶 解 可 形 成
中心离子 配位体 配位数 外界离子
内界
外界
配合物
指出[Co(NH3)5Cl]Cl2这种配合物,的中心原 子,配位体,配位数以及内界,外界
[Co(NH3)5Cl]Cl2
4 思考: K[PtCl3(NH3)] 其配位数为___。
问题解决
在Fe3+、Cu2+、Zn2+、Ag+、H2O、 NH3、F-、CN-、CO中,哪些可以 作为中心原子?哪些可以作为配位 体中心?原子:Fe3+、Cu2+、Zn2+、Ag+
血红素
叶 绿 素
维 生 素
B12
配位化学的奠基人——维尔纳
维尔纳 (Werner, A, 1866—1919) 瑞士无机化学家,因创 立配位化学而获得1913年诺贝尔化学奖。

八年级化学开学第一课(鲁教版五四制2024)

八年级化学开学第一课(鲁教版五四制2024)

勤能补拙,勤俭立业 ——侯德榜
勤复习
侯德榜 中国化学工业奠基人
及时复习是巩固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防止遗忘的最有 效的手段。课后及时复习,认真完成作业,是学好化 学的重要环节。复习可采用课后复习、单元复习、章 节复习、综合复习等。对于化学中一些必知必会的内 容要分类整理出来,利用空暇时间熟读记忆,只有 “学而时习之”,才能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物质变
原子、元素
化性质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三 01
02
03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
04 05
碳、二氧化碳、一 氧化碳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的制取
06 07
微粒观 分子运动现象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活动顺序表
氧气的测定 氧气的制取
酸的通性 碱的通性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 元素与人体健康 有机合成材料
感受化学发应的美丽
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氢气爆炸
感受化学发应的美丽
氯化钴在 硅酸钠溶液中的反应
重铬酸钾结晶过程
学科特点 1.理科中的文科,文科中的理科
多 碎
散 杂
理科 思维
化学 实验
戴安邦 中科院院士配位化学奠基人
化学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 丰富的场所,培养化学科学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 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因素包括动 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七 种能力,其中思维是智力因素的核心.上述全部质 量因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皆能得到一定的训练, 而且非智力因素也与所增长。
——拉瓦锡
拉瓦锡(法国) 阐明了质量守恒定 律和它在化学中的 运用,被后人称为 近代化学之父
巧记忆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 重要的是在于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传承戴安邦先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理念

传承戴安邦先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理念
在数十年的化学人才培养和科研中袁戴先生知 难而上勇于挑重担袁始终站在国家人才需要和科学 发展前沿第一线遥 圆园 世纪 缘园 年代初袁我国高校百 废待兴袁多种基本教材几乎空白袁急国家人才培养所 急袁他主编的叶 无机化学教程曳 应运出版曰缘园 年代末袁 随着新型配合物的大量涌现袁他感到配位化学将会 影响某些基础学科的发展袁并孕育着潜在应用价值遥 因此请来苏联专家袁召集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 一些优秀无机化学教师袁 举办了全国络合物化学 渊 即配位化学冤 讲习班袁为我国培养了一代配位化学 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力量袁培养人才的同时建立了 配位化学研究室渊 所冤 渊 见下文冤遥 我国的配位化学 从而在原无机化学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袁涉及有机 化学尧催化机理尧物质结构尧化学键理论以及生命现 象中一系列与金属有关的重要问题袁逐步形成了金 属有机化学尧配位催化尧超分子化学尧生物无机化学 等新的尧充满活力的边缘学科遥 他对我国配位化学 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及广泛渗透交叉作出了不可磨灭 的贡献遥
பைடு நூலகம்圆摇 为祖国和人民的化学事业发展奋斗一生
摇 摇 戴安邦先生为了祖国的化学事业发展勤勤恳 恳袁一生笃志不倦袁首先在于他有一颗为国为民奋斗 向上的心遥 戴安邦先生的青少年时代袁 帝国主义列 强入侵袁 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袁小小年纪的他 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民族的灾难袁朴素的忧国忧 民思想油然而生袁他为人心地坦荡尧无私无畏进而形 成了振兴国家民族的志愿遥 员怨员怨 年夏袁野 五四冶 运动 发生袁镇江虽是工商小城袁但有外国租界和商店袁为 响应北京和上海的爱国运动袁他毫无畏惧地组织同 学上街宣传袁积极参加各界发起的抵制日货运动遥
戴先生曾担任过大量化学有关的组织和领导工 作遥 员怨猿员 年 怨 月戴安邦留学回国袁先后任职金陵大 学副教授尧教授遥 在教学科研之余袁作为发起人之 一袁他全身心地投入创立中国化学会和出版化学刊 物的筹备工作遥 员怨猿源 年 员 月袁中国化学会叶 化学曳 杂 志渊叶化学通报曳 前身冤 创刊袁他任总编辑兼总经理遥 他在创刊号中撰文呼吁院野 吾国之贫弱已臻极点遥 富国之策袁虽不止一端袁要在开辟天然资源袁促进生 产建设袁发展国防工业袁而待举百端袁皆须化学家之 努力冶 遥 他主持叶 化学曳 刊物 员苑 年之久袁为普及化学 教育袁提倡化学研究和推 广 化 学 应 用做 出 了 重 大 贡献遥

九年级化学上册开学第一课人教版2024化学

九年级化学上册开学第一课人教版2024化学

学习建议
复习记忆
复习周期:课后复习、单元复习、章节复习 复习方法:复述、默写、找联系 多记忆: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学方程式以及
其他知识
重视实验
认真、 细致地观察老师的 演示实验, 对实验所用的 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 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 项,都必须弄清、记熟
吃透课本 课本为主线, 吃透课本; 课前预读、 课后细读、经
钙片
大理石
珍珠
组成都含碳酸钙
新课讲授
化学的研究对象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
石墨
层状结构
立体网状
金刚石
新课讲授
化学的研究对象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
氧气能供给呼吸
一氧化碳能使人中毒
一氧化二氮能使人致瘫
新课讲授
化学的研究对象
【答案】A
随堂演练
3.下列做法符合“安全健康、绿色舒适”的生产生活理念的是 A.焚烧秸秆增肥保产 B.烟囱加高排废环保 C.植树造林绿色成荫 D.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答案】C
随堂演练
4.我国古代几大闻名于世的化学工艺是 A.烧陶瓷、指南针、造纸 B.烧陶瓷、冶金、印刷、酿酒 C.制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 D.烧陶瓷、造纸、冶金、制火药
质量守恒定律
燃烧及条件
化学方程式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溶解度曲线
盐的通性
01
02
氧气含量测定 催化剂
03
04
化学式与化合价
05
06
07
08
09
10
二氧化碳的制取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活动顺序表
酸的通性 碱的通性

纪念戴安邦教授诞辰100周年

纪念戴安邦教授诞辰100周年

纪念戴安邦教授诞辰100周年戴安邦教授,1901年4月出生于江苏当涂县农村家庭。

1906年入私塾读书,打下了语文基础。

1912年考入镇江润川中学,接受新思想,萌发了报效国家、振兴民族的志愿。

1919年考入金陵大学,先是学习农科,后改修理科化学。

1924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28年获中国医学会奖学金,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深造。

1931年9月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到金陵大学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兼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和南京大学络合物化学研究所所长。

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戴安邦教授一贯从实际出发致力于发展学科和培养人才。

他是“配位化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在化学教育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过国家多种奖励,受到科教界的尊重。

戴安邦是一位杰出的化学教育家。

他提出“在师资方面,务使每一学校皆有敬事乐业、循循善诱的化学教师;不仅精通所授教材的内容,而且娴熟教学方法;不以仅仅讲授化学知识为能事,而以训练学生与造就人才为主旨。

在设备方面,有国人自制的器材,使每一学校皆有供学生自行观察与试验的设备,并为教员提供进修与研究的便利。

在教科书方面,须使学化学的各级学生皆有优良的课本与实验教本,而且有各种图文并茂的参考书及课外读物。

在研究方面,要切实奖励教员研究,尽量充实研究设备,使教学、研究部门成为化学研究的中心。

我国化学教育达到以上所列标准后,即可进入完善之境,而与欧美化学先进诸国并驾齐驱”。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戴安邦教授把培养下一代的化学人才放在自己工作的首位,费尽了心血。

在漫长的60余年教学生涯中,他教过“普通化学、无机化学、络合物化学、胶体化学、有机化学、营养化学、吸附理论、食物分析、化学专业英语、化学文献”等基础和专业课程,几乎涉及化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他讲授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自己编写教材,并指定必要的参考书、工具书,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化学教学中更应充分应用实验这一手段。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沪教版初三化学中的一些实验进行了改进和补充,请大家指正。

一、加热碳酸氢铵实验的改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沪教版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时,教师一定要通过实验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书本实验加热碳酸氢铵实验是将碳酸氢铵放在蒸发皿中加热,这样导致第一:蒸发皿不透明,学生不易观察现象,不容易看出生成了水。

第二:不能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结论。

为了使学生更清楚的看清实验现象,我将实验改为左图装置,小试管中装的是澄清石灰水,这样更便于学生观察、理解和记忆。

二、分子运动??氨分子的扩散在此实验中,用大烧杯罩住两只分别装有酚酞试液和浓氨水的小烧杯。

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时,教师可以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氨水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很大,而且氨水的用量也较大。

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是:用小烧杯代替大烧杯、用小贝壳代替小烧杯,分别在贝壳内滴入酚酞试液和浓氨水,把实验微型化,这样既节省了药品,现象明显且又不会有很大的刺激性气味。

(小贝壳也可以用干奶片的空塑料面板代替。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的,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可补充下面的实验:(1)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刚开始时反应进行很快,但反应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没有气泡产生。

(2)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反应速度过快,反应物一会儿就反应完了,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并讨论反思,找出最佳的方法,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巩固所学的知识。

我国配位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要要要戴安邦先生

我国配位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要要要戴安邦先生

第23卷第12期2011年12月化 学 进 展PROGRESS IN CHEMISTRYVol.23No.12 Dec.2011 收稿:2011年8月(特约)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qhluoster@我国配位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戴安邦先生罗勤慧∗(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210093)摘 要 戴安邦先生(1901—1999)是我国著名的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配位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一生长达70年之久为我国培养无数高质量科教人才,在教学上提出“启发式八则”和“全面教育理论”,影响深远。

他在国内开拓配位化学研究领域,建立配位化学研究所和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力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培养了众多学术人才,使我国配位化学和无机化学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提倡“基础理论应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应用研究储备资料和积累力量”。

“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科学发展”是他的科研思想。

“崇实,贵确,求真,创新和存疑”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应具有的高尚品德。

他身体力行,不辞劳苦,从实际中找课题,在科研和教书育人方面贡献了一生。

他的品德高尚,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为表彰其功绩,被国家授予奖项约20余项。

并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

关键词 配位化学 无机化学 科研思想 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O6⁃09;O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81X(2011)12⁃2405⁃07The Pioneer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in China———Dai AnbangLuo Qinhui ∗(Coordination Chemistry Institute,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Abstract Professor Anbang Dai (1901—1999)was a renowned inorganic chemist,chemical educator,andthe pioneer and founder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In his 70years of career he fostered numerous high quality scientists and chemical educators,with his influential invention of “Eight Principles of Heuristic Methode of Education”,and “The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He was the first to open up the new field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in China,established the Institute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and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of China.He advocated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s,promoted the academic growth of younger generation of scientists,advanced the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and standing of the China’s Inorganic and Coordination Chemistry,and was renowned as the pioneer and founder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in China.He advocated the idea that “basic research should serve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practical problem solving,should pave the foundation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Solve practical problems,·2406 ·化 学 进 展第23卷advance the science”is his academic thought.“Advocate solid work”,“uphold definitude”,“seek truth”,“blaze new trials”and“open⁃minded”should be moral standard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He led by examples,working hard to find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f great application potentials.He set up high moral standard and dedicated his whole life to science and teaching.His great contribution was recognized by more than20national awards,and was the recipient of the honor of“Model Worker”by Jiangsu Province.Key words coordination chemistry;inorganic chemistry;academic thought;education thoughtContents1 Introduction2 The difficult path of pioneering2.1 Start up the discipline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and foster coordination chemists2.2 Establish the experiment base2.3 Advocate the academic exchange3 Academic thoughts3.1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c research andpractical applications3.2 Relationship between coordination chemistry andother sciences4 Noble scientific spirit and character1 引言戴安邦先生(1901—1999)是我国著名的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配位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1]。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化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化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化学部: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说明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中国科学院于1955年开始评选院士,当时称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

此名单共8个表,首先按照当今中国科学院所设的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6个学部以及外籍院士分为7个表,各表均以评选年份排序,同一年的院士以其姓氏笔画为序排列。

截至2007年底,共有院士1 106人(其中,1955年172人,1957年18人,1980年282人,1991年209人,1993年59人,1995年59人,1997年58人,1999年55人,2001年56人,2003年58人,2005年51人,2007年29人),外籍院士64人。

此外,1955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学部时所设的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有学部委员64人,列入表8。

化学部(181人)1955 年(22 人)卢嘉锡(化学家)庄长恭(化学家)纪育沣(化学家)李方训(化学家)杨石先(化学家)吴学周(化学家)汪猷(化学家)张大煜(化学家)张青莲(化学家)赵承嘏(化学家)柳大纲(化学家)侯祥麟(化学工程学家)恽子强(化学家)袁翰青(有机化学和化钱志道(化学家)学史家)唐敖庆(化学家)黄子卿(化学家)黄鸣龙(化学家)梁树权(化学家)傅鹰(化学家)曾昭抡(化学家)虞宏正(化学家)1957 年(2 人)赵宗燠(化学工程学家)蔡镏生(化学家)1980 年(51 人)王序(化学家)王葆仁(化学家)卢佩章(化学家)申泮文(化学家)田昭武(化学家)冯新德(高分子化学家)邢其毅(化学家)朱亚杰(化学工程学家)刘有成(有机化学家)严东生(材料科学家)苏元复(化学工程学家)肖伦(放射化学家)时钧(化学工程学家)吴征铠(化学家)吴浩青(化学家)汪家鼎(化学工程学家)何炳林(高分子化学家)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沈天慧(女, 化学家)张存浩(物理化学家)汪德熙(核化学化工专家)陈荣悌(化学家)陈茹玉(女, 化学家)陈冠荣(化学工程专家)陈家镛(化学工程学家)武迟(石油化工专家)查全性(化学家)顾翼东(化学家)钱人元(化学家)钱保功(化学家)倪嘉缵(化学家)徐光宪(化学家)高小霞(女, 化学家)高怡生(化学家)高济宇(化学家)高振衡(化学家)高鸿(化学家)郭慕孙(化学工程学家)郭燮贤(化学家)唐有祺(化学家)黄量(女, 化学家)黄维垣(化学家)黄耀曾(化学家)曹本熹(化学工程学家)梁晓天(化学家)彭少逸(化学家)蒋丽金(女, 化学家)蒋明谦(化学家)嵇汝运(化学家)蔡启瑞(化学家)戴安邦(化学家)1991年(34人)王夔(化学家)王方定(化学家)王佛松(高分子化学家)朱清时(化学家)刘元方(化学家)江元生(化学家)孙家钟(化学家)何国钟(化学家)余国琮(化学工程专家)汪尔康(化学家)沈家骢(化学家)张乾二(化学家)张滂(化学家)陆婉珍(女, 化学家)陆熙炎(有机化学家)陈俊武(化学工程学家)陈耀祖(化学家)周同惠(化学家)周维善(有机化学家)赵玉芬(女, 化学家)俞汝勤(分析化学家)姜圣阶(化学工程学家)袁权(化学工程学家)徐僖(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专家)徐如人(无机化学家)郭景坤(材料科学家)黄志镗(化学家)黄葆同(化学家)蒋锡夔(化学家)程镕时(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游效曾(化学家)谢毓元(化学家)楼南泉(物理化学家)黎乐民(化学家)1993 年(10 人)邓从豪(理论化学家)陈庆云(化学家)陈鉴远(化学工程专家)林励吾(物理化学家)林尚安(高分子化学家)胡英(化学工程学、物理化学家)殷之文(材料科学家)黄本立(光谱化学家)梁敬魁(无机物理化学家)戴立信(有机化学家)1995 年(9 人)支志明(化学家)邓景发(物理化学家)朱起鹤(物理化学家)苏锵(化学家)何鸣元(石油化工专家)沈之荃(女, 高分子化学家)张礼和(药物化学家)胡宏纹(有机化学家)徐晓白(女, 环境化学、无机化学家)1997 年(10 人)万惠霖(物理化学家)方肇伦(分析化学家)白春礼(物理化学家)沙国河(物理化学家)卓仁禧(高分子化学家)朱道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家)侯虞钧(化学工程学家)袁承业(有机化学家)钱逸泰(化学家)高世扬(化学家)1999 年(8 人)刘若庄(物理化学家)李静海(化学工程专家)吴新涛(物理化学家)佟振合(有机化学家)陈凯先(药物化学家)周其凤(高分子化学家)姚守拙(分析化学家)黄乃正(有机化学家)2001 年(10 人)任华(女,无机化学家)江龙(物理化学家)麦松威(结构化学家)陈洪渊(分析化学家)陈新滋(有机化学家)林国强(有机化学家)郑兰荪(无机化学家)黄春辉(女,无机化学家)曹镛(高分子化学家)程津培(有机化学家)2003 年(10 人)计亮年(生物无机化学家)李灿(物理化学家)杨玉良(高分子化学家)吴奇(高分子化学家)吴养洁(有机化学家)张玉奎(分析化学家)侯建国(物理化学家)洪茂椿(无机化学家)费维扬(化学工程学家)黄宪(有机化学家)2005 年(9 人)田中群(物理化学家)冯守华(无机化学家)江明(高分子化学家)李洪钟(化学工程专家)吴云东(理论有机化学家)陈懿(物理化学家)姚建年(物理化学家)麻生明(有机化学家)颜德岳(高分子化学家)2007 年(6 人)赵东元(物理化学家)宋礼成(有机化学家)张希(高分子化学和物理学家)段雪(应用化学家)柴之芳(放射化学家)高松(无机化学家)2009年(8人)万立骏物理化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包信和物理化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雷无机化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江桂斌分析化学、环境化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陈小明无机化学中山大学周其林有机化学南开大学唐本忠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香港科技大学涂永强有机化学兰州大学2011年(7人)田禾精细化工专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化学家-戴安邦中国化学家-戴安邦戴安邦1901年4月30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丹徒县南乡丘陵地区的农村家庭。

家有少量土地,童年即随家人在地里劳动,而收获有限,当地乡民生活均甚贫苦,故后来学农有改进农村之意。

1906—1911年,戴安邦入私塾,读完《三字经》、《二十四孝》、《四书》、《诗经》等书,打下了深厚的文言基础。

1912年入镇江润州中学,接受新教育。

所学课程除国文、英文、数、理、化外,尚有中外地理和中外历史,遂产生振兴国家民族的志愿。

1919年夏,“五四”运动发生,镇江虽是工商业小城,但有外国租界和商店。

为响应北京和上海的爱国运动,各界发起抵制日货。

他积极参加,并组织同学上街宣传。

1919年9月,戴安邦考入金陵大学学习农科,先入预科,但到第二年下学期学费困难,几致辍学,幸好南京成美中学要聘请一位化学和物理教员,由于他的学习成绩优异,被介绍去该校兼课,半工半读,大学学习得以继续。

两年预科毕业,即将转入正科。

因农科各科的田间实习频繁,而且时间因天时而不固定,学农与半工半读不能兼顾,故不得不放弃学农,改学在中学教的理科化学。

他在中学教学,认真备课,努力做好每个教学环节,特别重视直观教学,讲课借用大学的仪器做示教实验,因此他的教学效果很好,深受学生的欢迎,也为学校的领导赞许和支持,不久即拨给经费购置理化实验器材,成为当时具有理化实验设备的极少数中学之一。

1924年6月他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因学习成绩全部优秀,荣获金钥匙奖。

同年他留校,先担任普通化学的实验室教学,继兼任有机分析和食物分析等课助教。

1926年升任讲师,讲授普通化学课。

20年代初,半官方的学术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兴起了一个改进中国教育的运动。

1925年起,该社在清华大学开办化学教师暑期讲习班,开设实验课,讨论化学教学法。

1926年夏他参加该班讲习,对他后来重视实验教学和化学教学法起了重要作用。

1928年戴安邦获中国医学会奖学金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深造,由于勤奋刻苦,每门功课成绩均优,次年6月获硕士学位,并于12月被选为美国荣誉化学学会会员,荣获金钥匙。

又被选为美国荣誉科学学会会员,再度荣获金钥匙。

通过博士生预试,攻读博士学位。

师从胶体化学家托马斯(A.W.Thomas)教授,用配位化学观点进行“氧化铝水溶胶的研究”。

戴安邦充分发挥自己扎实的化学功底和精湛的实验技术,使论文工作很快有了创造性的结果。

导师称这是他遇到过的最好的博士生。

1931年6月,戴安邦获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一经在美国化学会志发表,就受到学术界的瞩目,在1934年出版的A.W.托马斯著《胶体化学》和1956年出版的拜勒(J.C.Bailer)主编的《配位化合物化学》中均直接引用这篇博士论文的研究结果。

1931年9月,戴安邦回国任金陵大学副教授,1933年任教授。

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全力投入成立化学组织和出版化学刊物的工作。

1932年8月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戴安邦是发起人之一。

1934年1月,中国化学会《化学》杂志(《化学通报》前身)创刊,他任总编辑兼总经理。

他在创刊号中撰文呼吁:“吾国之贫弱已臻极点。

富国之策,虽不止一端,要在开辟天然富源,促进生产建设,发达国防工业,而待举百端,皆须化学家之努力。

”作为一名中国化学家,以后他就是本着这种精神身体力行的。

他主持《化学》刊物17年,为普及化学教育,提倡化学研究和推广化学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3年起金陵大学理学院举办理科教师暑期讲习班,每年他都担任化学讲师,讲授化学教授法。

1936年应福建省之邀,到该省暑期教师讲习班讲课。

1937年11月日本侵华战火蔓延江南,戴安邦随金陵大学西迁成都。

由于战争的影响,当时仪器药品奇缺,实验教学已难以维持。

1940年初,他为四川省教育厅创办了“四川省科学仪器制造所,”并兼任该所副所长,负实际责任。

在人力物力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大量生产中学化学、物理和生物教学所需的仪器、药品、模型和标本等,使该省和部分邻省学校的这三门课程的实验工作在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里得以维持,他还结合实际条件编写实验教程,由四川省教育厅出版。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8月,戴安邦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分析化学系,主要研究无机沉淀的晶化作用,应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制成样品的晶体结构,并阐明了磷酸铬的多晶现象。

该系系主任克拉克(G.J.Clark)教授对他颇为欣赏,一年后欲挽留他继续工作,戴安邦则介绍他的学生代替,自己按期回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戴安邦继续在金陵大学以及院系调整以后的南京大学任教。

他除了担任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外,还担任许多行政和社会工作。

他先后任校工会主席,江苏省科协副主席,金陵大学理学院院长和化学系系主任,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无机化学学报》主编,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高校理科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兼无机化学组组长,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等职务。

由于他对我国化学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学术成就,1978年荣获江苏省劳动英雄称号,同年12月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组组员,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1981年6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重视教学法研究和实验教学,培育了几代化学人才从1921年他在南京成美中学踏上讲台至今70年,他所讲各课,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每一堂课,中心是什么,怎样让学生掌握重点,都成竹在胸。

授课时,他总是先从事实出发,或表演示教实验、或讲授化学历史故事、或表列实验数据,以启发学生自觉有效地进行学习。

他语言生动,深入浅出,条分缕析,生动活泼,总能抓住学生的心理,所以课堂秩序井然。

学生和教师都反映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在美国从事造纸工业的30年代的学生郗公铭在给他的信中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写:“每当回忆自己的青年时代,都要想起1937年您教授无机化学课的情景,您只带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一个化学反应式,然后提问题让我们思考,启发大家自由讨论。

被提名发表意见的学生有的马上作出反应,答不出的你也不留难。

从此我努力参阅资料,准备下一堂课的讨论。

当然,最精彩的是下课前五分钟,在透彻地讨论以后,您做一个简单的结论,画龙点睛,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您不仅传授我们知识,而且引导我们如何追寻知识,这使我们终生受益。

”戴安邦不仅在教学上有突出的成就,而且在教学理论上也有重要贡献。

80岁以后,壮心不已,孜孜不倦地写出一些教学方面的文章,供后人借鉴。

1983年在全国无机化学教学讨论会上,针对国内高等学校化学教学的缺点发表“基础化学教学启发式八则”一文,认为目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法应予废止,因为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必须采用启发式。

至于如何进行启发教学?他归纳为:“引导学生有学习要求,诱导和启发学生始终专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使教学符合认识规律举一反三,学思结合,重视实验教学,重视教学的思想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八条。

”他以内涵相似的两句名言说明启发式的重要性,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孬教师给人奉送真理,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他这篇论文的意义当然不止于提倡启发式,其更深一层的内涵是:如果一名教师认为只要掌握专业知识就可教好一门课,这是不够正确的,因为教师尚须掌握教学规律,并按此规律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较好的效果,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早在1934年,他就在《科学教育》杂志上提出:“科学教学不单只传授知识,而要进行全面的教学,包括人的科学思想和品德的培养。

”这反映了他早期的教书育人的思想,如今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已总结成“全面的化学教育和实验室教学”一文(《大学化学》1989年第一期)。

他认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学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

学生在化学实验室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由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以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

”在戴安邦70年的教学生涯中,一贯重视教学法研究,上述两文只是他的重要著作。

在两文发表以后,引起国家教委的重视和许多化学教师的强烈反响,纷纷组织学习。

有的教师来信说:“由于该文可作为我们教师的座右铭,终生受用,我已经把它背下来了。

”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过去我国高校的化学教材,在中华民国时期用英美课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用翻译的苏联教材,均不能适应培养我国化学人才的需要。

1956年戴安邦接受教育部下达的主持编写高等学校无机化学教材的任务。

作为主编,他和我国著名的无机化学家尹敬执、严志弦和张青莲四人编写出我国第一部无机化学统编教材《无机化学教程》,该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章阐述化学的起源是金丹术,而金丹术的发生和发展,我国均为先驱。

当然近代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产生于西方。

接着就叙述学习化学和化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即由实验观测而得的化学感性认识,经推论而得的理性知识。

化学内容包括感性知识的化学事实和理性知识的化学定律和学说。

以后各章即根据理论分别讨论各类无机物及其性质和结构。

摒弃了当时苏联教材中普遍存在的“新生态”等陈旧概念。

该书于1958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后,受到读者极大的欢迎。

以后多次重印,1964年出第二版,1972年第15次印刷改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套教材至今仍然是我国公认的重要的化学基础教材和参考书。

戴安邦除了主持和亲自编写教材和参考书外,还组织和支持中青年教师编写、编译书籍。

在他倡导下,南京大学化学系近年来已出版各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十多部,许多书中都浸注了他的心血。

戴安邦一贯重视实验教学,他认为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习化学特别需要从实验入手。

化学的感性知识主要靠化学实验提供,而且化学课的实验作业主要是学生的实习活动,他们始终应处于主动积极地位,在实验室里他们能学习各种动手的技能,更训练由实验结果求得的结论,解决问题,即由感性认识求得理性知识的能力。

他把近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奖金、稿费和海外学生出于对老师的关心给他的赠礼作为基金,于1985年设立:“学生实验优秀奖”,每年表彰应届化学系本科毕业生中实验成绩优秀的学生,到1991年为止,已进行了七届评选,共有53人获奖。

鉴于学生在实验室教学中所受教育的质量又有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器材、设备等条件,故于1989年又设立“化学实验教学先进奖”,奖励化学实验教学先进的教师和从事化学实验教学管理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

他这种一心为化学教育作奉献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弘扬与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