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PAC与中国化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全国化学标准化委员会

全国化学标准化委员会

全国化学标准化委员会全国化学标准化委员会的成立旨在推动我国化学行业的发展,提高化学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包括制定和修订化学行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推动标准化工作在化学领域的深入开展,加强标准在生产、贸易和科研中的应用,提升我国化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全国化学标准化委员会由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组成,涵盖了化学领域的各个专业和领域。

委员会设有多个专业委员会,分别负责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与工艺等不同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通过专家委员会的专业讨论和研究,全国化学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在全国化学标准化委员会的领导下,各专业委员会积极参与国际化学标准化组织的活动,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等国际组织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推动我国化学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全国化学标准化委员会还积极开展标准宣传和推广工作,组织开展标准培训、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与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标准在生产、贸易和科研中的应用,提高全社会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委员会还加强标准监督和检查工作,确保标准的实施和执行,保障化学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总之,全国化学标准化委员会作为中国化学行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我国化学行业的发展,提高化学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全国化学标准化委员会能够在化学标准化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为我国化学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化学元素名称的国际比较及中文名翻译的由来与启示

化学元素名称的国际比较及中文名翻译的由来与启示

化学元素名称的国际比较及中文名翻译的由来与启示作者:韩旭杨睿琨郑兴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32期摘要:通过比较化学元素在不同国家的译名,对化学元素中文名翻译的特点、由来进行文献梳理,发掘化学元素译名背后的文化意义。

对于认识科技名词翻译方式以及化学学习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化学元素;元素译名;中文名;翻译化学元素名称是进入化学世界的第一扇大门。

一般来说,化学元素有三种表示,分别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符号、英文名称及各个国家翻译后的名称。

比较化学元素中文名翻译与其他语种译法的不同,探究其历史渊源,有助于认识科技名词的翻译方式,发掘化学元素背后的文化意义。

一中外化学元素名称的比较首先对比不同语种的几个化学元素的名称。

氢元素在汉语里读音来自“轻”,意义为最轻的元素,气字头表示常态下是气体,韩国语氢为“ ”读音为“suso”,其来源是日语,日语里氢为“水素”,读音为“Suiso”。

日语氢元素表示氢元素是构成水的一种元素,而韩语则根据日语的读音音译过来,韩语的拼写则是根据读音,无实质意义。

氢的中文译名曾经采用日语,为“水素”。

镁元素在汉语里,读音来自在英语“magnesium”里的第一个音节,金字旁表示常态下是金属。

韩语里镁元素为“ ”读音为“mageunesyum”,同样是音译。

日语镁为“マグネシウム”,读音为“Maguneshiumu”,是英语的音译。

硒元素发现后命名Selenium,源自希腊语月亮之意。

碲的发现在硒之前,碲的命名原意是地球的意思,硒与碲性质相似,地球月亮表示了硒与碲的关系。

在汉语里,硒读音表示了在英语(selenium)里的第一个音节,石字旁表示常态下是非金属。

而韩语则是“ ”,读音为” sellenyum”,日语的硒元素为“セレン”读音为“Seren”跟英语比较接近。

并不是所有元素名称都是来自英语,比如锡元素,韩语为(朱錫),英语tin,拉丁语stannum,韩语的译音与拉丁语和英语都不同,因为锡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元素,韩语中锡的名称最早就应该是源自中国,日语锡元素为“すず”,也和汉语名称直接相关[1]。

[理化生]中国著名化学家简介一

[理化生]中国著名化学家简介一

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三、五届全国
人大代表以及《化学通报》等学术刊物 编委。他学风严谨,为人正直,一生献 身于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
蔡伦(约公元63一121)
• 蔡伦,字敬仲,湖南来阳县人。东汉明帝
刘庄年(公元58一75)未,开始在宫掖做 事。到汉和帝刘肇即位时,他做了皇帝的 侍从宫官,传达诏令,掌管文书,参与军 政机密大事。
冯先生在其近六十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 中,为我国高分子科学事业和培养造就一批 高级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发表论文200余 和荣获多项奖励,被誉为我国高分子化学的 先驱和奠基者之一。
傅鹰
• 傅鹰教授祖籍福州,生于1902年1月19日。1919年就读于燕 京大学,1922赴美留学,1928年毕业于Michigan大学研究院, 获科学博土学位。1929年回国,先后执教于协和医学院、东 北大学、青岛大学、重庆大学和厦门大学。1945年再度赴美, 继续在Michigan大学研究院工作。傅鹰教授在美国听到中国人 民解放军回击英舰挑衅的消息,感到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 1950年欣然偕夫人有机化学家张锦教授回国,先后在北京大 学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石油学院任教。1954年到北京大 学化学系主持建立胶体化学教研室,任主任。1955年被推举 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2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79年 病逝北京。
陈裕光
• 陈裕光原籍浙江,1893年生于南京,1915年毕业 于金陵大学化学系,次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 读有机化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1922 -1924年任北京师范大学理化学教授、系主任, 并曾代理校长职务。1925年到南京任金陵大学化 学系教授,1927年起任金陵大学校长,一直到 1950年,为金陵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蔡伦很有才学,敦厚慎重,曾多次"

农药学发展历史

农药学发展历史

公元前(年)1000·古希腊诗人荷马(Homer)在其著作中提到用硫磺熏蒸驱除害虫7~5世纪·中国古籍中已有用嘉草、莽草、牡鞠、蜃炭灰杀虫的记载470·德莫克里图(Democritus)介绍用齐墩果的阿穆克(amurca of olives)洒于植物上防治疫病(blight)3~4世纪·《山海经》中有用礜石(含砷矿物)毒鼠的记载100·罗马人用藜芦(hellebore)防鼠和杀虫32~7·《氾胜之书》有用附子、干艾等植物防虫、贮藏种子的记载公元(年)25~200·东汉炼丹术可制造小批量白砒659·苏恭的《唐本草》有硫磺杀虫、治疥的记载900·唐代用砷化物防治庭园害虫1596·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砒石、雄黄、百部、藜芦的杀虫性能1637·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了砒石的开采、炼制方法及用于防治地下害虫、田鼠和水稻害虫的情况1690·烟草水在法国用作杀虫剂、防治梨网蝽1800·高加索人已知用除虫菊花的粉末防治虱子和跳蚤1821·罗伯逊(John Robertson)在英国用硫磺作杀菌剂防治植物霉病(mildew) 1828·波塞尔特(W.Posselt)和赖曼(L.Reimann)确定烟草的杀虫成分为烟碱1848·东南亚一带居民早已用鱼藤毒鱼或作箭毒。

·沃克斯利(T.Oxley)提出用鱼藤根粉(derris)作杀虫剂1865·巴黎绿(Paris green)用作杀虫剂,1870年埃弗里(S.Avery)发表巴黎绿化学组分的论文1878·伦敦紫(London Purple)用作杀虫剂1882·法国波耳多大学教授米亚尔代(lardet)发现波耳多液防治葡萄霜霉病的作用,1985年发表研究结果1892·化学家莫尔顿(F.C.Moulton)提出用砷酸铅防治吉普赛蛾(Porthetria dispar),两年后昆虫学家弗纳尔德(C.H.Fernald)证实它的杀虫作用1893·皮纳(A.Pinner)确定烟草碱的化学结构1896·希格比(C.H.Higbee)在英国申请无机氟化物用作杀虫剂的专利·硫酸铜在谷物田中用作选择性除草剂1902·日本永井一雄(K.Nagai)从中国产的华鱼藤(Deris chinesis)根中分离到有杀虫作用的结晶物质,称鱼藤酮1905·法国首先制定农药管理法1908·梅兰德(A.L.Melander)首先发现害虫的抗药性—梨圆蚧(Aspidiotus perniciosus)对石灰硫磺合剂的抗药性1915·有机汞制剂乌斯普龙(Uspulum)在德国用作种子消毒剂1921·美国首先在俄亥俄州的特罗伊(Troy)用飞机施药防治梓天蛾(Ceratomia catalpae)1924·瑞士化学家斯托丁格(H.Staudinger)和鲁奇卡(L.Ruzika)发表天然除虫菊素研究的论文,确定了除虫菊素的化学结构·日本黑泽英一(E.Kurosawa)首次发现赤霉素,1926年确认为赤霉菌分泌物,1935年薮田分离出赤霉素结晶1930·浙江省植物病虫防治所建立药剂研究室,是中国最早的农药研究机构1932·默菲(D.Murphy)和皮特(C.Peet)首先提出有机硫氰酸酯类化合物用作杀虫剂1934·杜邦(Dupont)公司的蒂斯德尔(W.H.Tisdale)和威廉斯(J.Williams)在美国申请第一个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秋兰姆(thirum)用作杀菌剂的专利·柯格尔(F.kogl)发现第一个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3-吲哚乙酸·拉福日(Forge)和哈勒(H.L.Haller)等于1930~1934年间连续发表鱼藤酮化学的论文多篇,确定了鱼藤酮的化学结晶1935·吴福桢用农药防治棉花、蔬菜蚜虫,为中国大规模用农药治虫之始1939·瑞士缪勒(P.Moller)在Geigy公司Basle实验室发现滴滴涕的杀虫作用,1940年7月获专利1940·伊格尔森(C.Eaglson)在美国获芝麻油用作除虫菊素增效剂的专利权1941·美国林克(K.P.Link)首次从植物中发现抗凝血杀鼠剂敌害鼠(melitoxin) ·德国施拉德(G.Schrader)合成杀虫剂八甲磷(OMPA)开植物内吸杀虫剂的实用历史1942·英国有机化学家哈勒(H.L.Haller)等确定芝麻油的增效成分为芝麻素(sesamine)·齐默曼 (P.W.Zimmerman) 和希契科克(A.E.Hitchcock)首先发现2,4-滴的植物生长调节作用,两年后马斯(P.C.Marth)和米切尔(J.W.Mitchell) 、哈默(C.L.Hammer)和特凯(H.B.Tukey)报道2,4-滴的除草作用,开除草剂实用化的先河1943·杜皮雷(A.Dupire)和劳科尔特(M.Raucourt)在法国发表六六六杀虫作用的论文,英国卜内门(ICI)公司的斯莱德(R.Slade)于1945年独立地发表六六六杀虫作用的论文·中国农林部在四川省重庆市江北建立病虫药械制造实验厂,为中国最早的农药厂·霍伊贝格(J.W.Heuberger)和曼斯(T.F.Manns)发现加硫酸锌-石灰于乙撑双二硫代氨基甲酸盐中,改善了后者的杀菌性能,导致代森锌问世·昆虫学家卡特(W.Carter)在美国夏威夷首先发现D-D合剂(1,2-二氯丙烷与1,3-二氯丙烯的混合物)熏蒸杀土壤线虫的作用,开熏蒸杀线虫剂的实用历史1944·德国拜耳公司开发的第一个商品化的有机磷杀虫剂勃拉盾(Bladan)售市,用于防治蚜虫·施拉德首先合成著名的有机磷杀虫剂对硫磷·第一个抗凝血杀鼠剂实用品种杀鼠灵(Warfarin)问世·中央农业实验所药剂室试制滴滴涕成功,并于1946年小规模生产。

纳米农药被IUPAC评为将改变世界的十大化学新兴技术之首

纳米农药被IUPAC评为将改变世界的十大化学新兴技术之首

South Pesticide VOL.23.26生态环境部推进污染源“一证式”管理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2019年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工作要点》,旨在推进年度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任务,部署开展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顿,全面推进排污许可证后管理、强化排污者责任。

《要点》还强调要加快推进《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出台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将进一步推进石油和化工行业的环评和排放管理。

《要点》指出,2019年要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及青海省“三线一单”成果发布实施,推进重点区域重点流域规划环评及政策环境影响论证工作,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管理的通知,并完善“三线一单”成果共享系统。

建立健全排污许可管理核心制度。

2019年完成磷肥、水处理等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

开展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顿工作,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将开展24个已核发行业清理整顿及分类处置工作,推动企业全覆盖。

强化实施排污许可证后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无证排污违法行为。

生态环境部将全力推进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并加快研究将固体废物、土壤等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注重放管结合,制定实施环评和排污许可事中事后监管行动计划,针对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长江经济带和环渤海地区等区域,针对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严重、环境风险突出的行业,组织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分领域、有重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推进石化化工、水利水电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后评价工作。

《要点》还强调,要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环评管理。

出台煤化工等行业环评管理报告,研究制定长江经济带“三磷”、油气开采、煤炭等行业环评指导政策,落实禁止性、限制性产业环境准入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严把项目环评准入关。

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也将研究制定重点行业环境准入条件等管理规范。

《要点》提出加快建立环评许可技术标准体系,指导文件编制和审批。

包括制定肥料制造、海洋油气开发等行业重大变动清单等。

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历程

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历程

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历程
应用化学的概念源于19世纪中叶,1919年IUPAC的成立确立了其基本含义。

应用化学作为培养化学工程人才的高等教育专业的名称出现在日本和中国,虽曾一度转化为化学工程系,但随着时代对新产品、新材料、新能源的要求不断提高和扩展,应用化学又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热门专业。

应用化学专业涵盖了化学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同时还涉及到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包括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

学生需要掌握工厂零部件的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的质量把控等制造方面的知识,了解各种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处理方法等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可以从事化学检验、质量监控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工作。

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而演变,逐渐成为化学领域中重要的学科之一。

最新药物化学的定义IUPAC精品文档

最新药物化学的定义IUPAC精品文档
交叉学科。
• 【实 例】 • 1. 3D-QSAR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 2. Pharocophore analysis(药效基团-构象分析) • 3. Database mining(数据库搜寻) • 4. Structure based drug design (SBDD)
四、药物化学简史回顾 【现代实例】 3D-QSAR
学名、合成路线、理化性质及应用特点;
• 6. 药物研究与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
六、药化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二)药学专业基本要求
• 1. 掌握药物制剂的化学原理;
例子:苄青霉素
• 2. 为药物分析奠定化学理论基础;
药典: ArOH+FeCl3→显色; ArNH2→Diazo
• 3. 掌握药物化学结构修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药物化学的定义IUPAC
药物化学部分参考书目
编者 雷小平,徐 萍 仉文升,李 安良
郑虎
徐文方
尤启冬
郭宗儒 杨广德,傅 强,孟歌等
书名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总 论 药学实验指 导
出版社
版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 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
第二 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
第五 人民卫生出版社 版
新药研发的过程?
新药研发的过程
三、药物化学的四大研发领域
Four Main Tasks
Tasks of Medicinal Chemistry
I MDD
II
III
IV
SPR
SAR
Synthesis
Separation identification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审定公布科技名词的机构。

收集、审定和发布科技新词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重要工作内容。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新词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科技新词的审定和发布试用工作。

近年来,新词工作委员会持续开展科技新词收集和审定的试点工作,广泛收集整理各学科尚未审定公布的科技新词,首批经过多轮筛选和专家审定的科技新词共计204条,涉及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社会科学等领域。

这些新词基本都是21世纪以来才在我国出现,代表了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以及部分新物质、新材料、新仪器、新装置等。

此次正式面向社会发布试用的首批204条新词,分为“热点名词”和“专业新词”两部分。

“热点名词”共计42条,主要是普通公众有必要关注和了解的部分学科领域的科学技术热点、焦点词。

“专业新词”共计162条,主要是相应学科审定工作尚未涵盖,但有必要及时向各学科专业人员推荐相关概念中文定名的科技新词。

发布内容包括中文推荐名(“[ ]”内的内容可省略)、英文推荐名和所属学科(用“()”标注)。

“热点名词”还提供了简要解释,便于公众进一步查询了解。

词条解释中的“又称”为非推荐名,“曾称”为已被淘汰的旧名称,“俗称”为非学术用语。

热点名词材料基因组计划 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 (材料)基于已有的材料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通过多学科融合和材料计算与试验高通量化,探寻材料成分、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旨在快速研发新材料,降低研发成本,高效发展先进制造业。

产油微藻 lipidproducing microalgae (海洋)能通过自身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油脂,且具有提炼生物柴油价值的微藻。

大数据 big data (计算机)具有数量巨大(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在T级或P级以上,即1012或1015以上)、类型多样(既包括数值型数据,也包括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非数值型数据)、处理时效紧、数据源可靠性保证度低等综合属性的数据集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IUPAC与中国化学的发展摘要:IUPAC从成立以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成为化学界的一种权威,尤其是它制定的命名规则更是化学界的法则,而中国化学的发展在近几十年来也是成果斐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学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在中国化学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化学界和IUPAC的联系也是越来越紧密,两者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使化学的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喜人的成果!关键词: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IUPAC)中国化学共同发展一、IUPAC的简介(一)IUPAC的成立与发展IUPAC 成立于1919 年,它是由世界各国化学会或科学院为会员单位组成的一个非赢利性质的学术机构。

现在有会员国43个。

还有一些观察员国家(并非IUPAC 正式成员组织,不交纳会费,也没有选举权,如罗马尼亚化学会、保加利亚化学会、巴基斯坦化学会等16 个国家的化学会) 。

另有31 个附属机构和大约250 个企业会员。

世界著名的杜邦公司、3M 公司、契巴-加基公司、以及中国的上海石化都是它的企业会员。

IUPAC是顺应国际社会对于化学方面日益强烈的标准需求而诞生的。

由于19 世纪后期全球商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于化学物质的原子量、测定方法、化合物命名及符号等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早在1860 年Kekule 就倡议组织了一系列国际会议讨论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这些会议的结果就是1892 年的日内瓦有机化学命名原则。

进入20 世纪后,化学家的国际合作更多了。

在1911 年, IUPAC的前身——国际化学会联合会( IACS) 在巴黎开会,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元素和有机物的命名、原子量标准、物理常数标准、编辑出版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关于出版格式的标准、关于防止同一文章重复发表的办法。

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 1919年于罗马正式成立了IUPAC。

百年来, IUPAC 把全世界化学工作者团结在一起,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也赢得了声誉,大家熟悉的IUPAC 命名法、IUPAC 原子量国际标准都是在化学界具有立法性质的规定。

IUPAC是隶属国际科联( ICSU) 的一个专业国际性学会(另外还有IUPAP ,国际纯粹与应用物学联合会; IUPAB ,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学联合会等等) ,它团结、组织了全球化学家,是在各国际专业学会中组织较为完善,活动较好的一个。

IUPAC 还向其他国际组织如WHO(世界卫生组织) , UNESCO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UNFAO (联合国粮农组织) , ISO (国际标准组织) 等提供有关化学方面的建议和标准。

(二)IUPAC的组织介绍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又译国际理论(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是一个致力于促进化学相关的非政府组织,也是各国化学会的一个联合组织。

以公认的化学命名权威著称。

命名及符号分支委员会每年都会修改IUPAC命名法,以力求提供化合物命名的准确规则。

IUPAC 也是国际科学理事会的会员之一。

IUPAC是非政府、非营利、代表各国化学工作者组织的联合会,其宗旨是促进会员国(Member Countries)化学家之间的持续合作;研究和推荐对纯粹和应用化学的国际重要课题所需的规范、标准或法规汇编;与其他涉及化学本性有关课题的国际组织合作;对促进纯粹和应用化学全部有关方面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实现上述宗旨中尊重非政治歧视原则,维护各国化学工作者参加国际学术活动的权力,不得因种族、宗教或政治信仰而遭受歧视联合会由理事长领导,下设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并由秘书长和司库组织秘书处。

理事会领导七个专业委员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无机化学专业委员会、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高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临床化学委员会。

其领导机构为理事会,由理事长、秘书长、司库、前任理事长、各专业委员会主席和不少于十名的当选理事组成。

理事长任期两年,任满后由副理事长升任,副理事长由选举。

其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Council),由各会员国化学组织各派 1~6名代表组成,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讨论和通过各专业委员会(Division Committee)提出的报告和推荐的命名法、标准、术语、符号、原子量、计量单位、分析方法等,并改选领导成员。

在大会闭会期间,由理事会(Bureau)主持工作。

在理事会闭会期间,由常务理事会(Executive Committee)处理日常工作。

理事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领导和协调所属各工作委员会(Commission)和工作组的工作。

二、中国化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的近代化学在明末清初由欧洲传入,而明显的发展则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1932年中国化学会成立以后。

中国现代化学的迅速发展则是建国以后的事。

1949年零散的化学学科逐步整合,化学学科体系得以重建。

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的21个研究所中,有物理化学研究所(上海)和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

至1956年科学院化学类研究所已有4个,分别是有机所、大化所、应化所和化学所。

当时高等院校也有一支研究力量,在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化学学报》上1954~1957年共发表论文215篇,其中高等院校的成果就有104篇。

1956年,国务院着手编制中国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对我国化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科学院又分别在广州、成都、兰州、新疆、青海、北京、上海、山西、福建等地新建了9个新的化学类研究所。

重视基础研究与完成国家急需的重大应用任务相结合,是这一时期我国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12年规划提出了要加强高分子学科的建设,为满足高新尖端技术的需要而进行特种高分子的研究工作被提上了日程。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高分子科学系(下设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两个专业),对推动我国高分子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60年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组建了我国第一个高分子物理研究室,同时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合成橡胶结构表征、黏弹性和加工为目标开展研究,为我国高分子工业的初创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在此时期高分子科研工作者不仅合成了国外已有的品种,也合成了一些具有我国特色的新的品种。

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科学技术事业受到严重摧残。

到1975年基础理论研究几乎全部停止,研究人员流散各地,全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完全瘫痪。

尽管如此,仍有一部分化学工作者在坚持研究,利用有限的条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卢嘉锡、蔡启瑞一直在做生物固氮模型;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的工作在国际生物有机化学界产生了影响。

聚丙烯纤维、封装材料等方面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较有影响的成果。

而70年代初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以及与之配套的顺丁橡胶生产工艺,是我国独立自主进行化工过程开发应用的一个典范,对我国的化工生产和材料合成有着深远的意义。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成为“科学的春天”到来的标志,但是,国内的科学研究已封闭了10年之久,对国际化学发展状况所知甚少,研究方法仍是在沿袭以前的传统,进展缓慢,各分支学科均陆续进入了一个调整期。

1983年国家编制了《1986年至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其中的五项任务之一是抓好一批重点基础研究项目。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化学科学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有了新的部署,如开展了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络合物化学、静态与动态结构化学、分子反应动力学、表面化学(特别是固体表面化学)、光化学(包括非线性激光化学)、与发展各种新材料有关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以及无机固体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以填补过去的空白。

2006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为化学的可持续发展描绘出更广阔的发展蓝图。

如今我国的化学科学步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伴随着研究队伍的更替与调整,化学开始在新的起点上迎接生命科学、高新技术和国家发展所提出的种种挑战,并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主动发展适合国家需求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潜在产业。

目前,我国高校共有250多个化学院系,有各类化学研究机构近千个,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19个,部门开放实验室23个以及省市实验室16个,共计58个。

这些实验室大都配备有先进的科学仪器装备。

我国出版的中英文专业化学期刊已超过30种。

我国的化学与国际相比既有领先,又有差距;其贡献既显著又不全尽人意。

一方面,我国化学的迅速发展,为我国自主工业的建立,包括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我国化学研究水平与国际的差距、与国家需求的差距,制约了国家许多方面的发展。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化学自身发展时间不足的限制,有研究机制上的缺陷,有资金和政策指导上的不足,还有许多认识上的问题。

经过几代化学家的不懈努力,化学基础研究和以化学为依托的化学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化学科学成为国际化学社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的成果,而且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IUPAC与中国化学发展的联系中国化学会一贯重视其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与国际组织和各国兄弟学会的联系。

自1979年以来正式参加的国际组织有5个: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亚洲化学学会联合会(FACS)、国际电化学学会(ISE)、国际热分析联合会(ICTA)、太平洋地区高分子联合会(PPF)。

此外,中国化学会还是国际催化会议(ICC)的理事会成员。

其中尤以IUPAC最为重要。

近20余年来,有68位中国化学家代表中国化学界先后在世界化学界最大的国际组织IUPAC中任各级职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召开的较重要的国际会议有:第三十四届IUPAC学术会议、第十九届IUPAC金属有机化学会议、IUPAC 2002世界高分子大会、IUPAC第17届世界化学教育大会等。

另外,第40届世界化学大会(IUPAC Congress)及第43届世界化学会员大会(IUPAC General Assembly)于2005年在北京召开。

这些活动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我国化学工作者交流的需要,为我国化学家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化学会将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完善不同分支、不同领域和交叉学科的交流活动。

根据会员知识层次、工作需求组织相应活动。

努力提高学术刊物质量,力争创办出在国际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期刊,适应化学工作者的需要,真正反映出我国科学研究的水平与现状。

中国化学会将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与国际组织尤其是IUPAC的联系,进一步组织系列性国际会议,满足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迫切需要,为广大化学工作者创造交流的条件,扩大我国化学界的声望与影响,使自己的活动能力与成效提高到新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