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诸人物(杂谈)

合集下载

现象学的基本观点_现象学反思的两难——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在反思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及其内在根源

现象学的基本观点_现象学反思的两难——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在反思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及其内在根源

现象学的基本观点_现象学反思的两难——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在反思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及其内在根源要想探讨现象学方法在胡塞尔、舍勒和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共通性,对本质直观的分析显然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因为本质直观一般被公认为现象学方法的第一共同内涵。

反之,要想把握现象学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现象学研究领域在这三位哲学家那里的差异性,那么对反思问题的关注将是一个可能的切入点。

在欧洲哲学的传统中,尤其自笛卡尔以降,反思,即哲学的反思性始终是一个受到关注的问题。

笛卡尔从外感知向内感知的回溯,康德对知识如何可能问题的追问,都是希望通过哲学的反思来把握原本的确然性。

尽管后期的英国经验主义重又强调对感觉与反省的先后次序之划分,尽管黑格尔否认反思是达到永恒或真理的唯一途径,但反思在近现代哲学中的重要位置是毋庸置疑的。

反思在康德之后基本上已经被看作是划分科学与哲学的界石。

较之于舍勒和海德格尔,胡塞尔距离传统的位置更近。

这一点也表现在:在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中,反思自始至终是现象学思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无论是在前期的《逻辑研究》和《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中,还是在后期的《笛卡尔沉思》和《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中,胡塞尔的现象学描述分析都是在反思中进行的。

甚至可以说,反思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最显著特征。

现象学之所以为现象学,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的、非哲学的观点,正是因为它不是直向的思维行为,而是一种反思的活动。

我们只需引用些许胡塞尔的原文便足以证明这个对大多数现象学研究者来说已是不言自明的事实:所有困难的根源都在于现象学分析所要求的那种反自然的直观方向和思维方向。

我们不是去进行那些杂多的、相互交迭的意识行为……而是要进行“反思”,即:使这些意识行为本身和其内在的意义内涵成为对象。

现象学描述是在对个体意指和种类意指之体验的反思中进行的。

只要意向性还没有通过反思而被揭示并且因此而本身成为课题,它就是隐蔽的。

现象学要求最完善的无前提性并且要求对自身具有绝对反思性的明察。

文学现象学

文学现象学

审美对象和审美知觉
审美对象就是被审美感知的对象;审美知 觉是能把作品变成审美对象的知觉。 审美知觉有三个过程:呈现阶段、表现和 想象阶段、映照和感觉阶段。 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协调统一。
批评意识
批评主体论:对文本意向性呈示、显现作者 的纯粹意识、调和立场。 批评认识论:认识作者、认识过程、认识自 身、认识人类精神。 批评功能论:说明意义,教育公众;解释关 系,指出影响和地位;辨明作品,判断价值。 批评方法论:回到文本或作者中去,进行现 象学还原(现象的还原、本质的还原、先验 的还原);寻找一种意识的内在结构。
意义显现
哲学批评:海德格尔,个体直观-观念直观蕴涵的观念。 意识批评:布莱,对作者意识所进行的意 向性批评。 凝视批评:让· 斯塔罗宾斯基(瑞),关注 作品中的人物,又关注批评家对文本的凝 视,时而要求俯瞰时而要求内在的凝视。 前文本批评:米勒,通过语言、文献、文 本分析作者的意图。
基本特征
“意向性”和“回到事物中去”是现象学的 两大口号,现象学并不纯研究客体,也不 纯研究主体,而是集中探讨物体与意识的 交接点。 注意研究作品和读者的联系。 将现象学和文学批评结合起来,提出阅读 现象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代表人物
胡塞尔(1859-1938), 德国哲学家,现象学的 创始人。著作有《算术 哲学》、《逻辑研究》、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 哲学的观念》、《欧洲 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 学》等。
对文学现象学的评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成就: 1.在认识论上,开辟了一条具有监视理论基 础的读者研究途径。 2.在方法论上,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和深刻 的历史性。 3.现象学文论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 4.在西方文论史上有着重要的转折作用。 缺陷:过分夸大阅读的作用,忽视了作品 和作者的诸多因素。

现象学

现象学

一、现象学的产生及其影响
• 4、当代意义上的现象学于二十世纪初由犹太裔的的德国学者 胡塞尔( Husserl,1859-1938)创立, 胡塞尔(E. Husserl,1859-1938)创立,他受了前人关于现 象学论述的影响,尤其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影响, 象学论述的影响,尤其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影响,开 始从事现象学的研究。其后,其思想在德国、 始从事现象学的研究。其后,其思想在德国、法国等欧洲国 家中产生重大影响。 家中产生重大影响。 • 5、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哲学提供了一个较严格的方法论“工作 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哲学提供了一个较严格的方法论“ 平台” 并由此而(与生命哲学、 平台”,并由此而(与生命哲学、结构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 学一起)激发出一大批第一流的哲学思想家,比如说舍勒 舍勒、 学一起)激发出一大批第一流的哲学思想家,比如说舍勒、 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布尔特曼、阿多诺、哈贝马斯、 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布尔特曼、阿多诺、哈贝马斯、布洛 阿伦特、萨特、梅洛-庞蒂、莱维纳斯、利科、福柯、 赫、阿伦特、萨特、梅洛-庞蒂、莱维纳斯、利科、福柯、利 奥塔、德里达等等, 奥塔、德里达等等,甚至结构主义的思想先驱雅各布森也受 到胡塞尔学说的吸引。 到胡塞尔学说的吸引。 • 6、现象学方法的思想效应也绝不止于狭义的哲学(本体论与 现象学方法的思想效应也绝不止于狭义的哲学( 认识论),而是扩展到伦理学、美学、心理学、政治思想、 ),而是扩展到伦理学 认识论),而是扩展到伦理学、美学、心理学、政治思想、 文学批评、艺术思想、历史学、社会学、神学等。 文学批评、艺术思想、历史学、社会学、神学等。
胡塞尔生平年表
• 1、1859年4月8日:埃德蒙德·胡塞尔出生在麦伦地区的普鲁斯 尼茨,是家中四个孩子中的第二个。 • 2、1876-1887年,即18岁到28岁:大学生涯。 • ①1876冬季学期-1878冬季学期,莱比锡大学。 • 学习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和哲学。首次阅读哲 学著作:贝克莱。首次与托马斯·马塞瑞克接触。马塞瑞克后 来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的总统,他指点胡塞尔到维也纳布伦塔诺 处学习。 • ②1878-1881,柏林大学。学习数学,也学习哲学和心理学。 • ③1881-1882:维也纳大学。学习数学、哲学和心理学。 • ④1882年10月8日,博士论文《变数计算理论文集》完稿; 1883年1月23日,哲学博士论文答辩。 • 3、后来又学习一段时间的哲学之后,先后去哥廷根、弗莱堡 大学任教。任教期间和退休后,在欧洲多国演讲和讲学。 • 4、1938年4月27日:胡塞尔逝世,享年79岁。

现象学

现象学

2、胡塞尔:语言是哲学的开端吗? 语言哲学异军突起:超出心物,另寻路径。坚持“工欲善其事,必先 利其器”,哲学研究须始于语言。 穆勒《逻辑学》中写道:“语言无疑是人类思维最重要的工具。语言 就像望远镜一样,只有工具的完善,才能看到最真实的东西”。 现代语言学家:“全部哲学是语言的批判”。语言的误用导致哲学的 各种问题。哲学家的任务:学会分析和使用语言。 胡塞尔的批判:语言固然重要,但语言不等于意义本身。所以,我们 要研究意义本身。
三、现象学的悬置:回到纯粹意识
如何回到事物本身?用现象学的悬置。看世界的四种方法:
1、自然观点(一般人的常识) 第一,相信外部世界是有的。“我意识到一个在空间中无穷延伸, 在时间中无穷发生着和发生了的世界。。。。(它们)存在着,无 论我是否由考虑、思索、感觉、欲望它们而特别注意它们。” 第二,这个世界对我作为事实世界,而且作为价值世界、善的世界 、实用的世界而有的。 第三,从时间上讲,这个世界对我而言是连续存在的。 第四,从空间上讲,这个世界是一个主体间的世界。即,这个世界 对一切人存在。
“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的事物都来怀疑 一次。”只有普遍怀疑,才能使最终不可被怀疑的东西即绝对真理得 以呈露。
4、胡塞尔:现象学的悬置。 悬置,是一个希腊术语,其意思是指“加括号”,即中止判断或不 予考虑。所谓现象学的悬置,是指把一切先入之见放进括号中不予 考虑。 第一,是对自然观点的悬置。
3、哲学的开端:回到事物/现象本身
事物本身:“在直接经验中对意识呈现者”,即“直觉”的经验 物,是胡塞尔所说的现象。回到事物本身,必须靠直觉,那么, 什么是直觉呢? ——Intution: 一般指心灵无需感觉之助,无需先行推理或讨论, 就能看见或直接领悟真理的天生能力,是通过瞬间的洞察对普遍 中的特殊事物的认知,是对那些无法言表的东西的直接把握。

胡塞尔和现象学简介

胡塞尔和现象学简介
现代西方哲学课件
现象学简介和胡塞 尔思想简介
第一小组:方晨阳 俸晓玲 杨长友 赵懿璇 曾瑜(按姓氏音序排序)
§0.导论
西方哲学的一个特点:西方从古希腊以来,人们追求认识论上的 真理,并且撇开一切实用的关系,不考虑它的用途,专门去探讨 真理本身。例子。。。 中西方思想的不同:法国希腊哲学史和思想史专家莱昂•罗斑曾 说:东方的科学曾在它存在的几个世纪中,甚至在于希腊科学接 触之后,都从来没有超出过实用的目标,而西方人并不着眼于行 动,而是寻求基于理性的解释,是在解释和思辨中间接发现行动 的秘密。 具体的讲:东方人或者说中国人,注重经验规律的应用,而西方 人注重自然规律的探索。而这也正是近代西方思想一贯传统,引 领着后继者们不断的站在理性的立场上审视真理,也审视思想本 身。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在20世纪初,有这样一批哲学家, 站在审视西方科学危机甚至文明危机的立场上,兴起了一股名为 现象学的哲学思潮。。。
§3.作为方法论的现象学
先验现象学实质是本质现象学的深化和进一步补充,可以具体的 理解为作为方法论的现象学。 先验现象学的步骤:概念一:内在和超越 作为先验现象学的方法:悬置:存而不论 本质还原 还原 先验还原 概念二:先验意识和纯粹意识的问题 概念三:意向性体验 先验现象学的矛盾 :胡塞尔陷入康德一样的矛盾之中
胡塞尔的早期思想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逻辑学研究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 悬置 自由想象 本质还原 先验还原 纯粹意识 客观性? 主体间承认
胡塞尔的晚期思想 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生活世界 目的:我为科学世界奠定基础 必须归于生活世界 恢复日常关于生活世界的理性直 观的信任
理性主义 意向性理论 现象学研究对象:意识&绝对意识
§2.作为本体论的现象学

现象学

现象学
第五章 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一个统一的 学派,而是一个由不同理论、 学派组成的思想运动。
2020/3/19
一、胡塞尔与现象学的兴起
胡塞尔

Edmund
Husserl, 德 国 ,
1859-1938),20
世纪最有影响的
哲学家之一。
2020/3/19
他的思想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对数学和逻辑基础 的研究。 第二阶段:创立现象学。 第三阶段:把现象学发展为先验 唯心论。 第四阶段:向生活世界的转”意味着“经过自身、 自我显露出来的东西”。
一生在这个虚构的纯粹意识 的“本质”王国中转圈子,直到 晚年有所转变。
2020/3/19
五.胡塞尔的晚期思想—— 论欧洲人的危机和科学危机
(一)危机的特征和根源 1.危机主要表现在精神方面,表现在对 包含在历史中的“理性”、对人自身存在的 意义失去信仰。 2.欧洲危机的根源在于混乱的理性主义。
3.意向活动本身是有结构 的,正是意向活动诸要素的结 构的连贯性和可理解性,赋予 意识对象以一定的意义。
2020/3/19
4.意向活动的连贯性和可 理解性提供了一个判明命题是 否有意义的标准。
2020/3/19
四.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
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若要 获得与事实科学不同的绝对 的、超时间的真理,必须采 用与事实科学不同的方法。
2020/3/19
谢 谢!
2020/3/19
2020/3/19
他的特点是:
1.把意识活动与意识对象 加以区分,认为意识活动就是 意向性或指向性。
2.意识活动和意识对象是纯 粹意识的有机因素,二者不可 分割。
2020/3/19
3.由于意识活动有指向 性,它总是有所构造,所以它 处于主要的决定的方面。

胡塞尔现象学理论

胡塞尔现象学理论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理论【摘要】胡塞尔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胡塞尔对建立一种作为科学的哲学怀着纯真而真诚的向往。

胡塞尔认为,必须把对于世界的“自然的观点”和“科学的观点”以及历史上出现并遗留下来的对于世界的看法即传统哲学的观点,统统都加以悬置起来。

胡塞尔又借用数学上的术语,把这种“悬置”称为加括号,意思是将对于世界的种种观点放在括号里,存而不论。

他认为科学的哲学虽然不同于经验科学,但它也拥有一个属于它的合理的研究对象,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理论。

胡塞尔认为,为解决人生和价值不足必须首先寻求坚实的理性基础。

胡塞尔提出了“现象学的还原”就是“一切原则的原则”。

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的一切客体都是主体给与的,都是我们的拥有物。

胡塞尔现象学认为,认识需要把客体对象化,而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是自由的,考察范围可大可小。

胡塞尔是对当代大师级哲学家。

有着广泛影响的“书斋里的思想家”。

与苏格拉底、笛卡儿、康德一样,是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关键词】生平与著述;现象学思想;后世影响胡塞尔(1859~1938)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1859年4月8日出生在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的普罗斯尼兹的一个犹太家庭,今属捷克。

他早先攻读数学、物理,1881年获博士学位,1883年起在维也纳追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钻研哲学,先后在德国哈雷、哥丁根和弗赖堡大学任教,1938年病逝于弗赖堡。

胡塞尔的大量著作有些发表于生前,有些出版于死后,有些仍在整理编辑中。

一、胡塞尔生平与著述现象学由德国犹太裔哲学家胡塞尔创立,它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法的可能,或一个看待哲学问题的更原初的视野。

胡塞尔23岁时在维也纳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并从事过短期的数学方面的工作。

1884年至1886年,他在维也纳听到了布伦塔诺的课后,关于“意向性”的讲述使得他的思路大开,从此决定献身于哲学事业。

1891年他发表了《算术哲学》一书,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从意识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世界哲学源流史》现象学之一:现象学思潮

《世界哲学源流史》现象学之一:现象学思潮

《世界哲学源流史》现象学之一:现象学思潮现象学之一:现象学思潮1.现象学的缘起现象学是现代世界哲学中一股强劲的" 运动"。

它分广义和狭义两类。

狭义现象学是指20世纪以胡塞尔为创始人的哲学流派,由胡塞尔及其早年追随者的哲学理论所构成。

广义现象学是指胡塞尔现象学产生以来,受其影响而产生的各种哲学理论及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中,所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任何学说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现象学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的哲学反映。

首先,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领域产生了深刻的革命,出现了现代物理学,动摇了经典物理学的长期统治地位,这场革命在科学家和哲学家中引起强烈反应,导致了一场" 物理学危机"。

胡塞尔亲临其境,力图建立一种学说以帮助科学家们澄清和批判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假定,从而使科学摆脱危机。

其次,社会政治经济的危机必然带来意识形态的危机。

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苦痛,希特勒法西斯对人类文明的摧残等,都象阴影一样笼罩着人们,肇始于古希腊的欧洲文明陷入危机,理性沦丧。

可是,人们不可避免地思考人的生存的意义。

最后,上述两种危机的结果必是哲学危机。

各种客观唯心主义日渐衰微,各种主观唯心主义纷纷登场。

但胡塞尔认为它们无力给当时的危机以出路。

重重危机强烈驱使着胡塞尔去创立新的哲学理论,这种理论既反映现实危机,又能指导现实走出危机,它就是胡塞尔的现象学。

现象学思潮从出现到发展壮大,由狭义走向广义,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①胡塞尔现象学时期(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

胡塞尔创立现象学后,很快在哥廷根大学,慕尼黑大学形成了现象学学派。

1913年到1930年,两派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以胡塞尔为首,组织出版了《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

因观点分歧,海德格尔另创学说。

海德格尔学说被提出和纳粹上台,宣告此时期结束。

②存在论现象学时期(20年代末至50年代末)。

此时期是指德、法两国的存在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象学诸人物(2011-03-26 14:39:30)标签:杂谈综述现象学是二十世纪德法哲学(一般称为欧洲大陆哲学)的主流,其次是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等。

与其对应,上个世纪英美哲学的主流是分析哲学,其次是实用主义、科学哲学。

现象学的代表人物,可以分前三巨头,后三巨头。

前三巨头是,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

后三巨头是,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

萨特与梅洛-庞蒂是法国人,其他人都是德国人。

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创始人,德国犹太人。

舍勒是现象学第二号人物,与胡塞尔亦师亦友。

海德格尔是胡塞尔的学生。

现象学,最著名的人物是海德格尔,人们耳闻目睹的是其著作《存在与时间》。

萨特与梅洛-庞蒂主要受海德格尔的影响。

伽达默尔是海德格尔的学生。

现象学以晦涩难懂而著称。

分析哲学,最杰出的人物是维特根斯坦,奥地利犹太人。

维特根斯坦跟希特勒小时候是同校同学,他们有一张合影照片,他们还是同年同月生。

据有人考证,希特勒仇恨犹太人,跟维特根斯坦有关。

当时,维特根斯坦人长的帅,成绩又好,家庭富裕;希特勒模样一般,成绩不好,家庭贫困,唯一的特长是美术,希特勒擅长风景画。

回到事物本身。

是现象学的口号。

现象学是一种方法。

辩证法也是一种方法。

与我们日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有区别的。

直观到的现象,就是事物的本质。

本质不是独立于现象之外的东西,本质实际是最佳角度显现的现象(特别是对范畴事物来说,从而有本质直观)。

维特根斯坦的回应:所谓直观,不过是语言游戏中的熟悉。

分析哲学,定义无休止的追问,导致循环定义。

现象学截断此一困境,所有的概念都是循环论证的,知识怎么可能?比如出生时,必然有不证自明的东西,本质直观。

维特根斯坦的反驳:所谓的直观不过是一种熟悉,生活世界充满语言游戏。

古希腊:认识你自己。

现象学的意识自识问题,唯识论早在1500年前就进行过深刻讨论。

最后护法提出了意识四分说: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自证分与证自证分,可以参考华严宗金狮子章,双镜喻,两个镜子相互对照,是同一意识内的现量,不存在时间的无限性,不是恶无限。

这是现象学与唯识论最为深奥的问题之一。

虽然第七识第六识都是由第八识变现出来的,而我们修行是要反观,如实知见八识,不可能直接从第八识入手,冯达庵(唐密东密系统)说他从第七识证自证分入手。

如何从第六识,分别出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影子,通过止观瑜伽,达到质影的不一不异,这才是关键。

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人物对比创始人:胡塞尔,弗雷格,从研究逻辑起家,一个转向意识研究,一个转向数理研究。

内部批判者:梅洛-庞蒂,绝对的现象学还原是不可能的,蒯因,反驳逻辑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无法严格区分;有意义的命题不一定能还原成经验命题。

蒯因转向了逻辑实用主义。

这些反驳,导致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的衰落,保留现象学方法与分析方法。

最著名者:海德格尔,罗素最天才者:舍勒,维特根斯坦分析哲学的代表:弗雷格,罗素,摩尔,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蒯因现象学对新康德主义的反抗;分析哲学对新黑格尔主义的反抗。

政治立场左倾:萨特,梅洛-庞蒂,法国知识分子的特征右倾:海德格尔中间:胡塞尔,舍勒,伽达默尔短寿:舍勒,梅洛-庞蒂,都只有50来岁。

长寿:伽达默尔(1900-2002)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很少有学术继承人,只有芬克等人。

二十世纪主要哲学的分布形态:德法的现象学,英美的分析哲学,在亚洲有,日本的京都学派,印度新吠檀多哲学,中国新儒家与唯识论复兴,伊斯兰哲学复兴。

京都学派代表人物是,西田几多郎,田边元,西谷启治,久松真一。

学派中有很多人跟海德格尔有过交涉。

田边元和西田的几个学生如九鬼周造都去过德国,跟随胡塞尔学现象学。

当时海德格尔还没有发表《存在与时间》,算是胡塞尔的大弟子。

这个大弟子领着日本和各国的学生一起学习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等著作。

京都学派的思想基础是佛教的"无",他们融合了禅宗、净土真宗与西方哲学。

印度新吠檀多主要有梵社领袖罗姆·莫罕·罗易和泰戈尔(圣诗),以及罗摩克里希那传教会的创始人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辩喜)和罗摩克里希那。

再后来有甘地(圣雄)和奥罗宾多·高士(圣哲)的整体吠檀多论。

吠檀多在历史上融合了佛教的思想。

中国以熊十力为代表的新儒家的兴起,与佛教唯识论的复兴有直接关系,熊十力原是欧阳竟无大师的弟子,后来以《新唯识论》叛出师门。

追溯历史,到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他的师渊追溯到道家的陈抟,陈抟的师渊又追溯到唐末佛教僧人麻衣寿崖(表明了隋唐佛学的兴盛)。

熊十力以唯识论研究儒学,后放弃唯识论的立场。

章太炎以唯识论研究诸子学,特别是庄子,写了《齐物论释》。

从这里可以看出,东方的这三个学派都受过佛教的熏陶。

伊斯兰哲学在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有过兴盛,主要有三大学派,一,逍遥学派,代表人物阿维森那,阿威罗伊,主要综合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伊斯兰思想;二,光照学派,苏哈拉瓦迪创立,波斯人,受琐罗亚斯德影响,认为真主是真理之光,真主的余光创造世界,并影响到中国四大经法师(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德新;王岱舆援儒入穆,真一数一说);三,智慧学派,萨德拉,波斯人,波斯是伊斯兰哲学的一个重要策源地。

萨德拉的存在与本质说,受到基督教诺斯替派的影响。

章太炎曾提到,北宋五大儒之一的张载,思想上受到清真教的影响。

反过来,清真教也受到张载的影响。

中国明朝时期济南的一座清真寺铭文叫:来复铭。

来复铭参考了张载的西铭,启发了后来援儒入穆的思想。

生平胡塞尔生平: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是犹太人。

1883年起,胡塞尔在维也纳跟随布伦塔诺(1838~1917)学习心理学和哲学。

胡塞尔继承了布伦塔诺的"意向性"概念,不过布伦塔诺是在心理学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而胡塞尔把"意向性"发展为一个现象学概念。

胡塞尔生前只发表了7部著作,他去世后还遗留了数万页的手稿。

一位比利时年轻人,天主教圣方济各修道士布雷达透过纳粹的封锁,把胡塞尔的手稿转移到了比利时卢汶大学。

二战之后出版了《胡塞尔文集》,但工作量巨大,直到现在还没有完成。

胡塞尔早期受布伦塔诺的心理主义影响,主要研究数学、逻辑和心理学的关系,受到弗雷格的批判。

胡塞尔反省了自己早期的思想,创立描述现象学,发表了《逻辑研究》,共两卷,第一卷是批判心理主义,第二卷虽然说的是描述心理学,实际是描述现象学。

标志着现象学的建立。

后来,胡塞尔侧重于先验现象学,主要著作:《作为严格的哲学》,《关于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于1913年出版),《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1929),《笛卡尔的沉思》(1931)。

晚年胡塞尔侧重于生活世界,发表了《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前两部分于1936年出版)。

舍勒生平Max Scheler,生于1874年,逝世于1928年。

现象学的第二号人物,第一个把现象学引入实用领域,创立了价值伦理现象学。

他还是知识社会学和哲学人类学的先驱。

舍勒思想庞杂,被称为德国哲学的神童。

舍勒还是一位天主教神学家,不过到了他的思想后期,他对自己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倾向于泛神论思想。

海德格尔生平海德格尔出生于德国黑森林地区(盛产童话,也出了一位哲学家),和维特根斯坦同年。

与体用论的关系,体用是描述性的,而不是演绎性,但又不是截然两分,有一种语言的融合,主要是描述性的。

体用论正式提出于华严经和华严宗。

海德格尔对诗人荷尔德林的诠释。

传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士兵口袋里都有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士兵口袋里都有一部海德格尔的文集。

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但说明了德国人对他们作品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荷尔德林和黑格尔、谢林在神学院上学时住一个宿舍。

海德格尔的政治污点,是倾向于纳粹,并担任近1年的大学校长。

海德格尔只是在思想意识上倾向纳粹,并不是赞同纳粹的一切行动。

但这些也足以使他和胡塞尔的关系断裂。

战后海德格尔被盟军剥夺了教席一段时间,海德格尔也做了反省和辩解。

汉娜-阿伦特,是犹太人,跟海德格尔有一段师生恋。

萨特生平萨特跟梅洛-庞蒂生平有些类似,都是早年丧父,一起在巴黎高师学习,到德国学习现象学,参加二战时期的法国抵抗运动,存在主义,左倾,研究马克思辩证法,同情苏联与中国,反对苏联对捷克的入侵,最后闹翻。

萨特跟女友波伏娃的婚姻契约。

萨特写小说很多,拒绝了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两部主要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和《辩证理性批判》。

二战后,萨特曾经拜访过海德格尔,但海德格尔对他很傲慢,萨特气得浑身发抖。

传说,海德格尔曾经在划雪场休息时,随手翻了几页萨特的《存在与时间》,就扔在一边,再也不看了,说萨特根本就没有理解。

萨特后期主要是用存在主义修正马克思主义,形成《辩证理性批判》,萨特边嗑药边写了这本书。

梅洛-庞蒂生平海德格尔比较欣赏庞蒂。

庞蒂对现象学的描述较为通俗易懂。

当胡塞尔的手稿被转移到比利时的卢汶大学时,梅洛-庞蒂特地跑到卢汶大学研读手稿,掌握了一些别人没看过的东西(独门秘笈)。

伽达默尔生平伽达默尔(Gadamer,1900-2002)哲学解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真理与方法》、《柏拉图与诗人》等。

伽达默尔一生长寿且经历丰富,善于周旋。

少年时代生活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求学在魏玛共和国,经历纳粹时期,与纳粹保持距离,但又参加纳粹的入党学习班,然后是东德的苏俄占领区,与苏军关系很好,并且在东德的莱比锡大学当上了校长,随着东德越来越苏化,伽德默尔觉得越来越不妙,借口想晚年在故乡度过(他的故乡在西德),并且通过了苏军的审查同意,但在他离开东德之前被逮捕了五天,进行了搜查(伽德默尔在自传中特别提醒没有做过牢的人,腰带、鞋带都要没收,衣服上的铁纽扣、铁拉链都要被剪掉)。

当伽达默尔到达西德时,又被当作东德的奸细扣留,他通过托关系打通了盟军司令部的人,获得自由。

在西德,伽德默尔当上了法兰克福大学的首席哲学教授。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法兰克福大学创立西马重镇社会研究所,和伽达默尔成了同事。

伽达默尔对他们表示蔑视:他们一听到逻各斯本体论,全都成了听盲,聋子。

基本思想:意向性,胡塞尔认为"表象的意向对象和它的现实的对象一样"。

见分相分,山河大地即是相分,不存在中介对象,否则在心物之间有存在无穷过的中介对象。

第八识的相分同时又是第六识的相分,否则有无穷过。

第八识的相分,相对第六识来说,是客观的。

第六识的妄想是独影境,不是带质境和本质境。

本质直观。

通过本质还原或本质变更得到,实际是一种概念分析,想象对象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区分偶然属性和本质属性,而达到本质洞见,即本质直观。

现象学还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