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
中国法律史经典名言

中国法律史经典名言1. “法者,治之端也。
”——荀子这句话强调了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开端和基础,有了良好的法律制度,国家才能有序发展。
2.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意思是惩罚罪过不避让大臣,赏赐善行不遗忘百姓,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王符表明法律得到严格执行,国家就能治理得好;法律松弛,国家就会混乱。
4.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王安石强调了制定良好法律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5.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欧阳询指出没有法律国家会混乱,而法律一成不变也会导致国家衰落。
6.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李悝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不论亲疏贵贱,都依据法律来判断。
7.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韩非子说明法律不偏袒有权有势的人,墨线不向弯曲的地方倾斜。
8.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意思是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
9. “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强调了执法者对国家强弱的关键影响。
10. “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苏辙说明上面确立了法律,下面就会形成习俗。
11.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主张把道作为常规,把法作为根本。
12.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管子形象地指出法律是天下的规程、万事的准则。
13.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强调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工具。
14.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认为先有好的法律制度,然后才有善于治理的人。
15.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孔子虽说不是直接谈法律,但在法治中也适用,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民众就会服从;选拔邪恶的人,罢黜正直的人,民众就不会服从。
16.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古人对国家法治的金句

古人对国家法治的金句
1. "礼乐之会,节文之德,法令之教,而国无不治。
" - 《礼记·大学》
2. "法者,治之端也。
天地之大,指乎象也,象者,法也。
" - 《尔雅·释小戴》
3. "法令者,国之大计也。
依法理公,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宁。
" - 《仪礼·王制》
4. "行法之治,劝化之基,是以立法者也。
法源出尧舜,承斯
之绪,不可废弃。
" - 《周易·系辞上》
5.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为而治,无事而安,无争而得,无私
而守法。
" - 《庄子·逍遥游》
6. "唯法可信,唯法可行,唯法可安邦,唯法可治国。
" - 《史记·秦始皇本纪》
7. "流言以停,议论以待,欲以百事而不得者,君子取法焉。
" - 《管子·权修》
8. "法不治国,治国必法。
顺法者昌,逆法者亡。
" - 《春秋左传》
9. "法者治国之器,不可不慎。
法明则治,法不明则乱。
" -
《晋书·任城陶侃传》
10. "法者国之大司法也,法行则功立,法废则民散。
" - 《清
太祖谟臣录》。
古人法治名言

古人法治名言一、商鞅1. “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秦国推行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
这句话的意思是违背法律来治理国家,就如同走远路却没有马和牛,渡大河却没有船和桨一样,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按照法律治理国家就像是有了前行的助力工具。
2. “法者,国之权衡也。
”商鞅认为法律就像是国家的秤砣和量器,是衡量事物的标准。
这表明在一个国家里,法律应该是公正、客观的准则,用来判定是非对错,规范人们的行为。
二、韩非1.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这句话说的是法律不偏袒权贵,就像墨绳不迁就弯曲之物一样。
法律所制裁的,即使是有才智的人也不能辩解,勇敢的人也不敢抗争。
惩罚罪过不回避大臣,奖赏善行不遗漏平民百姓。
这充分体现了法治的公平性原则,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韩非主张君主应该让他的群臣不要在法律之外动心思,也不要在法律之内行私惠,一举一动都要依法行事。
这体现了法治的全面性要求,任何行为都应在法律的框架内。
三、管仲1. “法者,天下之仪也。
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
他说法律是天下的准则,是用来解决疑惑、辨明是非的依据,是百姓命运所系。
这表明法律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维护有着根本性的意义,是人们判断对错的依据,关系到百姓的身家性命。
2. “不为重宝亏其命,故曰令贵于宝;不为爱人枉其法,故曰法爱于人。
”管仲认为不能为了珍贵的宝物而损害法令,所以说法令比宝物更珍贵;不能为了自己喜爱的人而歪曲法律,所以说法律比人更值得被尊重。
强调了法律的权威性,不应因私情而破坏法律。
四、狄仁杰1. “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
”狄仁杰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
他指出法律可以惩罚人但不能使人廉洁,能判处死刑但不能使人有仁爱之心。
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

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管子《管子禁藏》●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管子《管子七臣七主》●立法以典民则祥,离法而治则不祥。
——管子《管子任法》●立法而行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无法。
——邓析《邓析子转辟》●法者,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慎到《慎子佚文》●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
——慎到《慎子君臣》1、“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管子·明法解》)释义:法是治国的标尺,是社会的客观准则,如果没有法,国家就将混乱不堪,人们的行为将没有规矩约束,法之所以这么重要其根据在于法本身是公平正义的。
2、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任法》释义:这是对周朝“刑不上大夫”、“刑有等级”制度的巨大挑战,他要求君主和官吏在适用法律上要“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
”因为法律是公平的,法在根本意义是代表国家的整体利益的,是统一天下的最高标准。
管仲将法律称为“公法”,认为法具有最高权威,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功能,任何社会成员都不能置于法外,凌驾于法律之上。
即使法自君出,但是法律高于意欲,君主也应带头遵守法律,君主不得随意更改法律,也应有悟守法律的义务,并要求官吏和百姓同样遵守法律。
3、法律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管子•法禁》释义:君主大臣和百姓平民同样应当遵从法律。
4、“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
”《管子•任法》释义:法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在法律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5、“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
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管子•明法解》释义:作为法家先驱的管仲以尚法、重法而著称,他反对西周把“礼治”作为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主张治理国家应当以法为依据,任法而国治,舍法而国乱。
6、人主之所以令行禁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
中国古代法律名言

中国古代法律名言从中国古代开始,就有很多关于法律的了,古代封建社会的人治也是因为法律的基本精神不在于人民,而仅仅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的统治次序,而弥补其不足。
下面小编给你带来的是中国古代法律名言的内容,希望你喜欢!中国古代法律名言(经典版)1)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尚书·大禹谟》2) 有治人,无治法。
——荀子3) 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国语·晋语七》4) 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慎到5) 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
——沈家本6)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
——《管子·明法》7) 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管子·法法》8)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鬼谷子·符言》9) 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苏轼10)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11) 一民之轨,莫如法。
——《韩非子·有度》12)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董仲舒13) 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韩非子·饰邪》14) 言出为箭,执法如山。
——李绿园《歧路灯》15)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商君书·君臣》16)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
——欧阳修《纵恶论》17)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18) 宪律制度必法道。
——《管子·伍法》19) 先王以明罚敕法。
——《易传·象传·噬嗑》20) 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1) 事断于法。
——邓析2)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刘禹锡《砥石赋》3) 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
——《商君书·算地》4) 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
——陈亮5) 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
中国古代法律名言

中国古代法律名言从中国古代开始,就有很多关于法律的名言了,古代封建社会的人治也是因为法律的基本精神不在于人民,而仅仅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的统治次序,而弥补其不足。
下面店铺给你带来的是中国古代法律名言的内容,希望你喜欢!中国古代法律名言(经典版)1)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尚书·大禹谟》2) 有治人,无治法。
——荀子3) 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国语·晋语七》4) 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慎到5) 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
——沈家本6)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
——《管子·明法》7) 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管子·法法》8)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鬼谷子·符言》9) 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苏轼10)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11) 一民之轨,莫如法。
——《韩非子·有度》12)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董仲舒13) 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韩非子·饰邪》14) 言出为箭,执法如山。
——李绿园《歧路灯》15)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商君书·君臣》16)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
——欧阳修《纵恶论》17)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18) 宪律制度必法道。
——《管子·伍法》19) 先王以明罚敕法。
——《易传·象传·噬嗑》20) 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1) 事断于法。
——邓析2)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刘禹锡《砥石赋》3) 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
——《商君书·算地》4) 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
——陈亮5) 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
【最新推荐】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word版本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管子《管子禁藏》●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管子《管子七臣七主》●立法以典民则祥,离法而治则不祥。
——管子《管子任法》●立法而行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无法。
——邓析《邓析子转辟》●法者,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慎到《慎子佚文》●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
——慎到《慎子君臣》1、“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管子·明法解》)释义:法是治国的标尺,是社会的客观准则,如果没有法,国家就将混乱不堪,人们的行为将没有规矩约束,法之所以这么重要其根据在于法本身是公平正义的。
2、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任法》释义:这是对周朝“刑不上大夫”、“刑有等级” 制度的巨大挑战,他要求君主和官吏在适用法律上要“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
”因为法律是公平的,法在根本意义是代表国家的整体利益的,是统一天下的最高标准。
管仲将法律称为“公法”,认为法具有最高权威,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功能,任何社会成员都不能置于法外,凌驾于法律之上。
即使法自君出,但是法律高于意欲,君主也应带头遵守法律,君主不得随意更改法律,也应有悟守法律的义务,并要求官吏和百姓同样遵守法律。
3、法律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管子•法禁》释义:君主大臣和百姓平民同样应当遵从法律。
4、“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
”《管子•任法》释义:法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在法律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5、“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
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管子•明法解》释义:作为法家先驱的管仲以尚法、重法而著称,他反对西周把“礼治”作为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主张治理国家应当以法为依据,任法而国治,舍法而国乱。
与法律有关的古诗名言

与法律有关的古诗名言如果我们的法律只是自然规律的幼芽,它毫无疑问是好法律。
这样的法律可以抑恶扬善。
从古代起,就有很多与法律有关的古诗句名言,警醒人们要尊法守法,下面是店铺为你分享的与法律有关的古诗名言的内容,希望你喜欢!与法律有关的古诗名言1) 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
――傅玄(晋)《傅子·法刑》2)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吴兢(唐)《贞观政要·公平》3)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欧阳修(宋)《剑州司理参军董寿可大理寺丞制》4) 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5) 政令必行,宪禁必从。
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
——王符《潜夫论·考绩》6) 有治人,无治法。
——荀子7) 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国语·晋语七》8) 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
――桓宽(汉)《盐铁论·疾贪》9) 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10)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尚书·大禹谟》11) 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慎到12) 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
——沈家本13)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
——《管子·明法》14) 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
——欧阳修《魏梁解》15) 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韩非子·饰邪》16) 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管子·法法》17)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鬼谷子·符言》18) 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苏轼19)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20) 一民之轨,莫如法。
——《韩非子·有度》有关法律的诗句名言1)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
2017-05-05•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管子《管子禁藏》•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管子《管子七臣七主》•立法以典民则祥,离法而治则不祥。
——管子《管子任法》•立法而行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无法。
——邓析《邓析子转辟》•法者,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慎到《慎子佚文》•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
——慎到《慎子君臣》1、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管子·明法解》)释义:法是治国的标尺,是社会的客观准则,如果没有法,国家就将混乱不堪,人们的行为将没有规矩约束,法之所以这么重要其根据在于法本身是公平正义的。
2、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任法》释义:这是对周朝刑不上大夫”、刑有等级”制度的巨大挑战,他要求君主和官吏在适用法律上要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
”因为法律是公平的,法在根本意义是代表国家的整体利益的,是统一
天下的最高标准
管仲将法律称为公法”,认为法具有最高权威,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功能,任何社会成员都不能置于法外,凌驾于法律之上。
即使法自君出,但是法律高于意欲,君主也应带头遵守法律,君主不得
随意更改法律,也应有悟守法律的义务,并要求官吏和百姓同样遵守法律。
3、法律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管子?法禁》释义:君主大臣和百姓平民同样应当遵从法律。
4、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
”《管子?任法》释义:法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在法律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5、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
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管子?明法解》释义:作为法家先驱的管仲以尚法、重法而著称,他反对西周把礼治”作为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主张治理国家应当以法为依据,任法而国治,舍法而国乱。
6、人主之所以令行禁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
也。
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故上令于生利人,则令行;禁于杀害人,则禁止,令之所以行者,必民乐其政也”《管子.形势解》释义:要立治民之刑、法,必先符合民情,为民所乐,才能令行禁止”,可谓
从心理上把握住了治民”的要害。
7、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管子.版法解》释义:在国家的
管理过程中,法是一种十分具体的工具。
如何正确地使用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危。
要执法必严,执法公正。
8、法者,定分止争也。
释义:典出《管子?七臣七主》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
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定分:确定名分。
止争:止息纷争。
法律中常用这个词语表示确定物的权属。
二、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
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
十六年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1、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
《离楼上》!释义: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
使之自己发生效力。
意谓治理国家必须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
2、有恒产者有恒心,无
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释义: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三、韩非子是法家创始人,主张依法治国人人平等的原则。
后来法家发展成霸道思想,与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演变出的王道思想,共同用于社会治理之道。
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 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
不善言辞却善著书。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
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
没有采纳。
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
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
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
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
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