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
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临床路径【2020版】

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临床路径一、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ICD-10:K80.304)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ICD-9-CM-3:51.88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第9版)。
1.症状:上腹部不适,继发胆管炎时可有典型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2.体征:剑突下或右上腹压痛,巩膜可有黄染,或可触及肿大的胆囊伴触痛,3.辅助检查:B超、CT或MR提示胆总管结石伴胆管扩张。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生化提示血清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增高,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尿中胆红素升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第9版)。
1.非手术治疗,禁食、补液、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解痉止痛、抗感染。
2.手术治疗:力求安全、简单、有效,胆道感染控制下择期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ICD-10:K80.304)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ICD-9-CM-3:51.8803)。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尿淀粉酶、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血型;(3)全腹部超声;(4)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超声心动图、腹部CT等。
胆道外科-胆总管结石ERCP取石术

胆总管结石ERCP取石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第一诊断为胆总管结石(IC-D10:K80.501);2、行ERCP取石术(手术码:51.88)。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1、病史有反复右上腹不适;2、CT/MR或B超提示胆总管结石。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1、反复反复右上腹不适病史;2、CT/MR或B超提示胆总管结石;3、非手术治疗无效;4、手术:ERCP取石术。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 9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胆总管结石(ICD-10:K80.501)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时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4天(指工作日),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细胞分析+凝血4项、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大便常规+OB、住院生化、免疫4项、血型鉴定;2、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3、肺功能和心梗五项(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4、肝胆CT/MR及B超。
七、选择用药:(一)抗生素1、原则上头孢一、二代,首选头孢唑啉半衰期1.5~2h;头孢哌酮1.9~2.45h、其次头孢替坦半衰期3.5h; 头孢尼西半衰期4.4h、头孢呋新半衰期70分钟;头孢西丁半衰期0.68h;2、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使用一个剂量,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3、明显感染高危因素,可再用1次或数次到24h,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要有分析记录;4、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者,针对G+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G-杆菌可用氨曲南。
(二)对肝功能异常者长期医嘱中给予护肝退黄治疗;(三)必要时术前应用善得定0.1mg静脉注射1次松弛oddis括约肌预防胰腺炎,术后视情况决定是否使用生长抑素。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5天:麻醉方式:静脉复合全麻九、术后住院恢复4-5天,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1、血细胞分析、住院生化、B超;2、根据当时病人情况而定是否复查CT/MR,术后要行经鼻胆管胆道造影。
胆管结石临床路径

胆管结石(无胆管炎或胆囊炎)临床路径(年版)一、胆管结石(无胆管炎或胆囊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管结石(无胆管炎或胆囊炎)(:)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管引流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年,第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年,第版)。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症状:平时无症状或仅有上腹不适,当结石造成胆管梗阻时可出现腹痛或黄疸。
.体征:无发作时可无阳性体征,或仅有剑突下和右上腹深压痛。
.辅助检查:超、、或怀疑或提示胆总管结石。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微升高,血清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正常或轻微升高,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年,第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年,第版)。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根据术前检查所获得的资料,初步判断肝内外胆管结石是否产生急性梗阻、胆管或和胆囊有无炎症。
.手术治疗:()诊断明确,无手术禁忌症,择期手术者;()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包括胆道镜检查并碎石、取石)胆总管管引流术(为基本术式),适用于: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
①肝内外胆管多发结石不伴有明显的肝实质纤维化和萎缩;②伴有胆汁性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但肝功能处于代偿期;()胆囊切除胆管切开取石(包括胆道镜检查并碎石、取石)肝门部胆管狭窄修复重建术(如胆管狭窄成形空肠吻合、胆管狭窄成形游离空肠段吻合、胆管狭窄成形组织补片修复等术式),适用于结石沿肝内胆管树局限分布于个或个肝段内或双侧肝叶胆管内,仅伴有区域性肝实质纤维化和萎缩,以及受累肝脏区段主肝管的狭窄,或合并左右肝管或汇合部以下胆管的严重狭窄;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
()胆囊切除胆管切开取石(包括胆道镜检查并碎石、取石)肝部分切除术(以肝段、肝叶为单位作规则性切除方式),适用于萎缩的肝叶或肝段,难以取净的多发性结石,并有难以纠正的肝管狭窄或囊性扩张、或和肝叶段的肝内胆管癌。
5、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炎(参考模板)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炎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一、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炎(ICD-10:K80.3)。
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胆总管T管引流术(ICD-9-CM-3: 51.4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1.症状: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2.体征:巩膜可有黄染,有剑突下和右上腹深压痛及局部腹膜炎征象,肝区有叩击痛。
3.辅助检查:B超、CT、MR或MRCP检查,怀疑或提示胆总管结石。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清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增高,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1.急诊手术:并发急性胆管炎的,急诊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T管引流术。
2.择期手术:患者本人有手术治疗意愿;生命体征稳定;无重要脏器衰竭表现的,可择期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总管T管引流术或内镜下取石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0.3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淀粉酶、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3)腹部超声;(4)心电图,胸、腹部X线平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肿瘤标记物检查(含CA19-9、CEA);(2)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检测和血气分析(存在心肺基础疾病或者老年体弱患者);(3)ERCP,上腹部CT或MRCP/MRA。
最新:胆管结石临床路径

最新:胆管结石临床路径一、胆管结石(无胆管炎或胆囊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胆管结石(无胆管炎或胆囊炎)(ICD-10:K80.5),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T管引流术(ICD-9-CM-3:51.2/51.4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8版)。
1.症状:平时无症状或仅有上腹不适,当结石造成胆管梗阻时可出现腹痛或黄疸。
2.体征:无发作时可无阳性体征,或仅有剑突下和右上腹深压痛。
3.辅助检查:超声、CT、MR或MRCP怀疑或提示胆总管结石。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微升高,血清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正常或轻微升高,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正常或升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8版)。
1.根据术前检查所获得的资料,初步判断肝内外胆管结石是否产生急性梗阻、胆管和(或)胆囊有无炎症。
2.手术治疗:(1)诊断明确,无手术禁忌证,择期手术者;(2)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包括胆道镜检查并碎石、取石)+胆总管T管引流术(为基本术式),适用于:①肝内外胆管多发结石不伴有明显的肝实质纤维化和萎缩;②伴有胆汁性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但肝功能处于代偿期;(3)胆囊切除+胆管切开取石(包括胆道镜检查并碎石、取石)+肝门部胆管狭窄修复重建术(如胆管狭窄成形+空肠Roux-Y吻合、胆管狭窄成形+游离空肠段吻合、胆管狭窄成形+组织补片修复等术式),适用于结石沿肝内胆管树局限分布于1个或2个肝段内或双侧肝叶胆管内,仅伴有区域性肝实质纤维化和萎缩,以及受累肝脏区段主肝管的狭窄,或合并左右肝管或汇合部以下胆管的严重狭窄;(4)胆囊切除+胆管切开取石(包括胆道镜检查并碎石、取石)+肝部分切除术(以肝段、肝叶为单位作规则性切除方式),适用于萎缩的肝叶或肝段,难以取净的多发性结石,并有难以纠正的肝管狭窄或囊性扩张和(或)肝叶段的肝内胆管癌。
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控评估细则

病历记录中体格检查每缺1项扣1分,扣分合计不超过10分
辅助检查
10
1、化验检查: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肿瘤标志物、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四项等。必要时增加血、尿淀粉酶检查。2、影像检查:B超诊断明确时,可不做其它检查。当诊断不明确时,可按以下顺序选择MRCP、CT、ERCP或PTC,作为有创检查和治疗手段,如果单纯为了诊断,ERCP和PTC应尽量避免使用。胸片检查是必要的。
3、心电图检查
病历记录中辅助检查每缺1项扣1分,扣分合计不超过10分
围手术
期处置
鉴别诊断
10
1肝脏及胆道肿瘤、壶腹部周围肿瘤。
2各种急慢性肝炎。
3胆囊炎、胆结石。
4肝内胆管结石。
5硬化性胆管炎(或其它淤胆性疾病)。
病历记录鉴别诊断每缺1项扣2分,扣分合计不超过10分
保守治疗
10
1、当诊断明确,患者未合并胆(道感染),也没梗阻性黄疸等症状时,无需抗感染和保肝治疗等。
术后处理
10
1、术后常规补液和抗感染处理。
2、观察有无胆漏、腹腔出血和胆道出血等。
3、观察胆汁的性状,如颜色、结石残渣等。
4、术后7-9天试夹管。
术后处理不当,每出现一个并发症,扣5分,扣分不超过10分
没有根据医院的技术条件和病人的不同病情而采用正确的规范的手术方式,酌情扣分,扣分不超过20分
内镜取石
20
1、对于胆总管结石小于2公分且不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例,有条件和技术的单位可选择内镜(ERCP)取石。
2、对于胆道术后T管造影发现胆总管残留结石的患者,可选用经T管窦道胆道镜碎石和取石。
在医院的技术条件和病人有适应症无禁忌症的情况下,未采用相应的内镜取石方法,酌情扣分,扣分不超过20分
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县医院版)

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县医院版)一、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总管结石(ICD-10:K80.5)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⒈胆绞痛、梗阻性黄疸、急性胆管炎(即Charcot三联征:腹痛、黄疸、发热)或胆源性胰腺炎。
⒉辅助检查(超声、CT或MRCP)怀疑或提示胆总管结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急诊手术:并发急性胆管炎的急诊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2.择期手术:患者本人有手术治疗意愿;生命体征稳定;无重要脏器衰竭表现的可择期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或内镜下取石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⒈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0.5胆总管结石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淀粉酶、血型+RH因子、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3)腹部超声、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腹部X线平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腹部CT 、MRCP等。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1)推荐头孢呋辛钠肌内或静脉注射:①成人:0.75g-1.5g/次,一日三次;②儿童:平均一日剂量为60mg/kg,严重感染可用到100mg/kg,分3-4次给予;③肾功能不全患者按照肌酐清除率制订给药方案:肌酐清除率>20ml/min者,每日3次,每次0.75-1.5g;肌酐清除率10-20ml/min患者,每次0.75g,一日2次;肌酐清除率<10ml/min患者,每次0.75g,一日1次;④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⑤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

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2011 版)一、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总管结石(ICD-10 :K80.506)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ICD9CM-3 : 47.0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 病史:腹痛、寒战高热、黄疸;2. 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心肺查体、腹部查体(剑突下和右上腹部);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小便常规、大便常规,如可疑胰腺炎,查血尿淀粉酶;4. 辅助检查:首选腹部B超检查,必要时可加行MRCP或ERCP 或PTC;5. 鉴别诊断:急性胰腺炎;肾绞痛;肠绞痛;壶腹癌和胰头癌。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 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2. 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等),要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充分告知风险,予加强抗炎保守治疗;3. 对于有明确手术禁忌证者,予抗炎保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符合ICD-10 : K80.506胆总管结石疾病编码;2. 有手术适应征,无手术禁忌症;3. 如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亦可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 1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 凝血功能、血型、肝肾功能、电解质;3. 感染性疾病筛查(输血前全套);4. 腹部B 超、心电图、胸部X 光片;5. 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尿淀粉酶、MRCP 检查、心脏彩超、肿瘤标志物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 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2. 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0.5至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3. 如手术时间超过3 小时,术中加用1 次;4. 无特殊情况,术后24至48 小时内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
(县医院版)
一、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总管结石(ICD-10:K80.5)
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⒈胆绞痛、梗阻性黄疸、急性胆管炎(即Charcot三联征:腹痛、黄疸、发热)或胆源性胰腺炎。
⒉辅助检查(超声、CT或MRCP)怀疑或提示胆总管结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急诊手术:并发急性胆管炎的急诊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2.择期手术:患者本人有手术治疗意愿;生命体征稳定;
无重要脏器衰竭表现的可择期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或内镜下取石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⒈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0.5胆总管结石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淀粉酶、血型+RH 因子、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3)腹部超声、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腹部X线平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腹部CT 、MRCP等。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1)推荐头孢呋辛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75g-1.5g/次,一日三次;
②儿童:平均一日剂量为60mg/kg,严重感染可用到100 mg/kg,分3-4次给予;
③肾功能不全患者按照肌酐清除率制订给药方案:肌酐清除率>20ml/min者,每日3次,每次0.75-1.5g;肌酐清除率10-20ml/min患者,每次0.75g,一日2次;肌酐清除率<10ml/min患者,每次0.75g,一日1次;
④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⑤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推荐头孢曲松钠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①成人:1g/次,一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②儿童:儿童用量一般按成人量的1/2给予;
③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0.5小时,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3.造影剂选择:碘过敏试验阴性者,选用泛影葡胺;碘过敏试验阳性者,选用有机碘造影剂。
(八)手术治疗日为入院第1-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13-15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淀粉酶。
2.术后用药:应用覆盖革兰氏阴性杆菌和厌氧菌,并主要从胆汁排泄的广谱抗菌药物。
3.严密观察有否胰腺炎、胆道感染、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并作相应处理。
(十)出院标准。
1.一般状况好,体温正常,无明显腹痛。
2.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3.胆总管造影,肝内外肝管通畅。
4.无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并发症(胰腺炎、胆道感染、出血、穿孔及麻醉意外者)等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2.合并胆道狭窄、占位者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3.合并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者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十二)参考费用标准:5000-8000元。
二、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胆总管结石(ICD-10:K80.5)
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术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