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辨治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概况(一)

合集下载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诊治和管理指南(2024版)解读PPT课件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诊治和管理指南(2024版)解读PPT课件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一种在妊娠期出现瘙痒及黄疸为特点的重要的妊娠期并发症,ICP患者的预后良 好,但由于ICP导致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率和宫内窘迫率增加,使剖宫产率增加。
发病机制
ICP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雌激素代谢异常、遗传及环境因素等有关。研究表明,雌激素水平升高可 能增加胆汁酸代谢障碍,导致胆汁淤积;遗传因素如基因多态性也可能与ICP的发病有关;环境因素如季节、地 域等也可能影响ICP的发病。
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密切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孕妇和胎儿 有害的药物。
非药物治疗手段介绍
营养支持
保证充足热量和蛋白质摄 入,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 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 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浴用品 。
心理干预
加强心理疏导和支持,减 轻孕妇焦虑和恐惧情绪。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01
02
03
04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孕周制定 个体化治疗方案。
轻度患者可在门诊治疗,加强 监护,定期随访。
重度患者需住院治疗,密切监 测母儿情况,及时终止妊娠。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如多 胎妊娠、既往妊娠期肝内胆汁 淤积症病史等,应提前干预和
治疗。
04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 者管理策略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控制血压,解痉治疗,必要时终止妊娠。
羊水过少
寻找并去除病因,增加补液量,必要时终止 妊娠。
妊娠期糖尿病
控制饮食,胰岛素治疗,加强母儿监护。
胎膜早破
根据孕周、母胎情况等决定是否保胎治疗或 终止妊娠。
06 总结与展望
指南更新要点回顾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3.消除产妇紧张情绪 经常性的瘙痒干扰孕妇睡眠,使之产生 焦虑,烦躁,紧张。要做好解释工作。对死胎的孕妇应充满 同情心,鼓励她们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向其丈夫介绍病情 ,并给予心理支持,产后勿让产妇与有健康婴儿的产妇同住 一起,以免敏触景生情,增加伤感,避免因精神因素而引起 的产后出血。
产科护理
1.妊娠期:指导患者加强自我监护,教会患者计数胎动,如 有异常及时报告。注意产前宣教,让患者了解先兆早产的征 兆。若出现腹痛,阴道流血,阴道流水要及时就诊。平时卧 床休息,尽量不做下蹲弯腰的动作,不做增加腹压的动作, 以免诱发宫缩。从孕34周开始,每周行NST试验,必要时行 胎儿生物物理评分,以便及早发现隐形胎儿缺氧。 2.分娩期:临产后每15分钟听胎心一次,若有异常及时通知 医生。在第二产程,做好预防和抢救新生儿窒息的准备。
妊 娠 期 肝 内 胆 汁 淤 积 症
1
病因及 发病机 制 定义
临床表 现
ICP相关知识
护理措 施 处理
影响
【定义】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 •妊娠中晚期 •特有的并发症 •临床特征:皮肤瘙痒 • 黄疸 •主要危害胎儿:围生儿发病率增高 • 死亡率增高 •发病率0.8%-12%
1 2 3
雌激素
遗传与环境
药物
一、雌激素
妊娠 期胎 盘合 成雌 激素 增加
Na-K-ATP酶活性↓ 能量提供↓
胆酸代谢障碍
肝细胞膜中 胆固醇与磷脂比例↑ 流动性↓ 对胆酸通透性↓ 肝细胞 作用于表面雌激素受体 改变蛋白质合成
胆汁流出受阻
发生 ICP
胆汁回流增加
二、环境因素
•冬季高于夏季 • 智利、芬兰人的血硒比较低,ICP的发生率特别高 。 • 在过去的20年中智利人的血硒水平有升高, ICP 的发生率下降了 • 微量元素:血清锌、铁、铜增高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辨治体会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辨治体会

浙江中医杂志2019年3月第54卷第3期・19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辨治体会陈颖异'蔡宇萍2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浙江瑞安3252002浙江省瑞安市妇幼保健院浙江瑞安325200关键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辨治体会医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的特发性疾病,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孕产妇身心健康。

本病属于中医学“妊娠瘙痒”“妊娠黄疸”等范畴。

妊娠后聚血养胎,肝血不足,失于疏泄,可致肝木侮土,脾运失健,湿浊留滞,郁积化热,久积成瘀,影响肝胆的疏泄,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

妊娠期妇女岀现皮肤瘙痒,黄疸等症状,应详细询问病史,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

临床上对于无症状的妊娠妇女,若实验室检查提示血清血昔胆酸〉21.5U/L,总胆汁酸〉20U mol/L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0U/L,即可确诊为ICP。

本病诊治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确立专病专方,临证一定要根据孕周,病情变化,审时度势,辨别标本虚实的孰轻孰重,及时调整处方剂量,调整辅佐药。

1疏肝利胆,兼顾补肾安胎笔者治疗ICP经验方“安胎清肝方”,由茵陈、炒梔子、砂仁、莲房、制大黄、苏梗、平地木、垂盆草、生黄英、旱莲草、桑寄生、芒麻根组成,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安胎补肾。

临证治疗重在清利肝胆湿热,同时要充分顾及孕妇及胎儿安全,佐以补肾安胎药物。

且要随症加味:如皮肤瘙痒,加地肤子、白鲜皮;黄疸重者应重用茵陈、炒梔子,加黄枝根;口苦加黄苓、黄连;恶心呕吐加陈皮、半夏等。

如出现胎漏出血者,制军改为大黄炭,加丹皮炭、三七粉等。

且要西为中用.根据生化指标进行针对性用药。

如生化指标提示直接胆红素^6u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200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酶M200U/L,则在辨证的基础上,还要加过路黄、白花蛇舌草以降低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清利湿热,不忘活血祛瘀《金匮要略》云:“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_2015.9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_2015.9

(三)及时终止妊娠 妊娠已达37周或胎儿 已成熟者应及时终止妊娠

1.阴道分娩 • 如胎儿监护正常,肝酶升高不明显,血胆酸正常,且无妊娠并发症及 • 合并症者可阴道分娩;ICP经对症治疗各项生化指标恢复正常者亦可 • 阴道分娩。
• • • • • • 2.剖宫产 胎儿监护提示羊水过少,甘胆酸超过正常值5倍,并有胎儿窘迫征象 估计娩出之新生儿可存活者均应急诊剖宫产。对症状重,病程长,血 胆酸、胆红素持续升高明显者;有不良分娩史;或合并全身血管性疾 病如妊高征、高血压病、糖尿病以及产科并发症,如双胎、胎儿生长 迟缓者应适时择期剖宫产。
2.皮肤瘙痒的护理
• 配合医生做好药物治疗,控制瘙痒症状,减少外来刺激; 嘱孕妇保持皮肤及衣物的清洁,勤洗澡,水温不宜过烫, 衣服以棉质为主,减少刺激,皮肤破损者注意预防感染。
3.为终止妊娠做好准备
• 一旦发现胎动减少、胎心变化等胎儿窘迫征兆,应立即做好终妊娠准 备。 • 剖宫产术时: 新生儿接生者可根据患者的孕周和胎儿具体情况,提 前进入手术室进行新生儿抢救准备工作。 • 阴道分娩时: 应加强动态观察和持续的母儿监测。一则观察产程进展、 破膜情况和羊水颜色变化;二则加强胎心变化监测,防止发生胎儿窘 迫,以便及时处理。
2.遗传与环境因素
母亲或姐妹中有ICP病史的孕妇,ICP发病率明显增加; 冬季高于夏季;并且有明显的种族和地域差异性。
3.药物
肾移植后服用硫唑嘌呤时易发生ICP。
临床表现
1.症状——无皮肤损伤的瘙痒是ICP首发症状
约80%患者孕30周后出现,有的甚至更早。 瘙痒程度不一,持续性、白昼轻、夜间加剧。 一般先从手掌和脚掌开始,逐渐向肢体近端延伸甚至 发展到面部 瘙痒严重时,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疲劳。分 娩后数小时或数日内迅速消失。

中药辨证治疗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21例

中药辨证治疗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21例

中药辨证治疗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21例
郑春宜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年(卷),期】1999(009)006
【摘要】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以下简称ICP)是孕妇特有的疾病,我们从1996年1月~1998年12月用中药治疗21例ICP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在我院产科门诊体检中发现的皮肤瘙痒及血清AST、ALT增高,胆酸>10μmol/L,孕周24~36周,年龄23~31岁的孕妇。

1.2 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分阴虚血燥型和湿热蕴结两型。

阴虚血燥型取当归饮子加味,方药如下:当归、白芍、白蒺藜、何首乌、防风、荆芥、黄芩、茵陈各10g,川芎、甘草各6g,生地、黄芪各15g。

若瘙痒甚加蝉衣6g,僵蚕10g。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郑春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942.5
【相关文献】
1.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发病危险因素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 [J], 张秋梅;郑丹梅
2.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患者肝功能与妊娠结局的关联探析 [J], 彭祥菊
3.多维度系统化护理对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患者血清TBIL水平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J], 刘薇;熊倩;余冬英;陈淑艳
4.多维度系统化护理对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患者妊娠结局和认知度的影响 [J], 严泓; 陈淑霞; 陈嘉
5.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J], 常莉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简称“妊娠胆淤症”,ICP)是一种妊娠期特发性疾病。

孕妇主要表现为妊娠中晚期出现皮肤瘙痒,或伴皮肤巩膜黄染,血清胆酸升高,黄疽,肝功能不正常。

本病对母儿均有危害,它可以导致胎儿生长迟缓、羊水过少、早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严重的可造成死胎、死产,是围产儿死亡的原因之一。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列入高危妊娠。

1954年Sianbong等对本病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并正式提出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

国内胡宏远等于1964年首先报道,自1980年后,国内报告病例始大量增加。

关于本病的发病率,各国报道不一,国外最高的为:智利约12.O%-22%、玻利维亚9.0%、瑞典2.0%一3.O%,发病率较低的有:澳大利亚0。

2%一0。

8%、加拿大0.1%、法国0.2%。

国内发病率,吴味辛等报道134例,发病率为2.3%,戴仲英报道发病率为4.4%。

妊娠胆淤症在中医妇科古籍及现代中医妇科学中未见相关论述,近年来国内中医界始有学者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并对其中医学病因病机进行了初步探讨。

刘淑余运用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清热利湿作用的胆郁合剂(当归、白芍、茯苓、泽泻、柴胡、黄芩、茵陈、栀子)治疗妊娠胆淤症,结果16例病人瘙痒症状全部消失,15例谷丙转氨酶(SGP丁)恢复正常,1例由170单位下降至54单位,2例黄疸指数为8而恢复正常。

田映碧等采用清热、利胆、健脾法(黄芩、栀子、茵陈、板蓝根、茯苓、白术、党参、香附、薏苡仁)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达89。

8%,实验室检查示SGP了于治疗后显著下降。

吕春英等认为本病病位在肝脾,病机为脾胃虚弱、湿热蕴蒸、肝胆气郁。

在治疗上以清热凉血利胆、健脾和胃为法,有效率达93.1%。

检测结果显示,本法有明显的降低血胆酸的作用,并能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

杜炎升用精黄片(大黄醇提片)治疗本病,可降低转氨酶、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胆酸,改善瘙痒症状,减少胎儿窘迫的发生。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指妊娠所引起的以全身瘙痒、黄疸、肝酶升高为特征的,妊娠期所特发的黄疸,又称妊娠复发性黄疸,曾患此症者有40%~70%可在以后妊娠时复发。

发生率0.1%~2.2%。

患者有遗传性及家族史。

本病同多发生于妊娠晚期,20%~30%见于孕早、中期,个别发生在妊娠1个月时。

【临床表现】患病后常先有瘙痒,以手掌、足心为甚,夜间尤重,肝功能明显异常,另有25%的患者伴有黄疸,痒重黄轻,无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分娩后瘙痒在1~2天内消失,肝功能及总胆红质迅速恢复,3~4周即可恢复正常。

本病易并发妊高征或妊娠急性脂肪肝,若两病同时存在,则出现消化道症状,并且黄疸也将呈进行性加深。

【诊断要点】本病瘙痒发生在妊娠中后期,夜间尤剧,继之出现黄疸及肝功能轻度异常。

痒重黄轻,无消化道症状。

实验室检查胆酸明显升高,分娩后症状立即消失。

并发妊高征或妊娠急性脂肪肝时,总胆红素上升>171.1μmol/Lmol/L,并有胆酶分离,DIC试验阳性,肝穿刺活检可以鉴别。

【处理】(一)早期诊断及时发现该病,以达到早期治疗。

(二)产科处理由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的胎儿常在产前突然死亡,因此产前对胎儿进行监护非常重要,常采用胎心监护及胎动计数。

对于瘙痒严重,特别是黄疸明显的孕妇,其胎儿死亡率高,对该类患者,应及早给以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续3天,以后每周重复,当已达37周时,即主动干预,以剖宫产终止妊娠。

对上次妊娠因该病而胎儿或新生儿死亡者,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手段如妊娠已达35周时,即考虑终止妊娠。

(三)药物治疗可应用δ-腺甙基-L-蛋氨酸、乌索脱氧胆酸、地塞米松、消胆胺、苯巴比妥等,减轻胆汁淤积和促进排泄。

中医药辨治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概况(一)

中医药辨治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概况(一)

中医药辨治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概况(一)【摘要】通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因病机的讨论及临床辨治的分析,认为其发病主要与湿邪、七情内伤、饮食、劳逸、体质因素等因素有关,气血失调,湿邪蕴脾为其主要病机。

在临床上应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原则,及早防治,辨证用药,力图治病与安胎并举,改善有利于围产儿预后。

【关键词】ICP中医药围产儿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cholestasisofpregnancy,ICP)是妊娠中晚期的特有的一种并发症,以皮肤瘙痒和胆酸高值为特征,主要危及围产儿。

可引起胎膜早破、胎儿窘迫、自发性早产、孕期羊水胎粪污染甚至发生不能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等〔1.2〕。

1病因病机在我国古代医籍中无此病的专论,散见于“妊娠身痒”、“妊娠黄疸”,且多属阳黄。

《妇科秘方》:“妇人胎产遍身生疮,此症乃因内受风热之故”。

1.1病因现代医学从大量流行病学材料及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看,本病与激素、家族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笔者根据病症的临床表现,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认为ICP的发病可能与湿邪、七情内伤、饮食、劳逸、体质因素等因素有关。

1.1.1湿邪外感湿邪,由表及里,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发为黄疸。

或过食肥甘厚腻,内伤饮食,脾胃损伤,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醺蒸,胆汁泛溢而发为黄疸。

或劳倦太过,或病后脾阳受损,导致脾虚寒湿内生,困遏中焦,壅塞肝胆,致使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为黄疸。

1.1.2七情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持久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内伤,皆可导致机体功能紊乱。

情志所伤最易致肝的疏泄功能失调。

若肝郁气滞,则血行不畅,气血失和,肌肤失养发为妊娠身痒。

胆汁是参与食物消化和吸收的“精汁”,乃肝之余气所化,肝的疏泄功能失调而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汁浸淫,郁于肌肤发为黄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辨治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概况(一)【摘要】通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因病机的讨论及临床辨治的分析,认为其发病主要与湿邪、七情内伤、饮食、劳逸、体质因素等因素有关,气血失调,湿邪蕴脾为其主要病机。

在临床上应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原则,及早防治,辨证用药,力图治病与安胎并举,改善有利于围产儿预后。

【关键词】ICP中医药围产儿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cholestasisofpregnancy,ICP)是妊娠中晚期的特有的一种并发症,以皮肤瘙痒和胆酸高值为特征,主要危及围产儿。

可引起胎膜早破、胎儿窘迫、自发性早产、孕期羊水胎粪污染甚至发生不能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等〔1.2〕。

1病因病机在我国古代医籍中无此病的专论,散见于“妊娠身痒”、“妊娠黄疸”,且多属阳黄。

《妇科秘方》:“妇人胎产遍身生疮,此症乃因内受风热之故”。

1.1病因现代医学从大量流行病学材料及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看,本病与激素、家族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笔者根据病症的临床表现,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认为ICP的发病可能与湿邪、七情内伤、饮食、劳逸、体质因素等因素有关。

1.1.1湿邪外感湿邪,由表及里,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发为黄疸。

或过食肥甘厚腻,内伤饮食,脾胃损伤,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醺蒸,胆汁泛溢而发为黄疸。

或劳倦太过,或病后脾阳受损,导致脾虚寒湿内生,困遏中焦,壅塞肝胆,致使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为黄疸。

1.1.2七情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持久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内伤,皆可导致机体功能紊乱。

情志所伤最易致肝的疏泄功能失调。

若肝郁气滞,则血行不畅,气血失和,肌肤失养发为妊娠身痒。

胆汁是参与食物消化和吸收的“精汁”,乃肝之余气所化,肝的疏泄功能失调而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汁浸淫,郁于肌肤发为黄疸。

1.1.3饮食不节、劳逸失常饮食不节、劳逸失常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胆汁泛溢而发为黄疸。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3〕,ICP的发生可能与饮食中微量元素如硒、锌、铜含量异常环境因素有关。

1.1.4体质因素体质形成与胎儿期,受之于父母。

父母生殖之精的盈亏盛衰和体质特征决定着子代禀赋的厚薄强弱,影响其体质。

且父母体内阴阳的偏颇和机能活动的差异,也可使子代具有同样的倾向性。

体质对外界致病因素存在着极大的易感性和患病后证型的倾向性。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ICP发病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和种族差异,还表现出一定的家族聚集和遗传倾向。

Savander等4]发现16%的CP患者有家族史,家系结构呈现常染色体显性或x连锁显性遗传,患者同胞姐妹发病率达12%。

表明遗传因素在ICP制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1.2病机ICP发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血失调、湿邪蕴脾。

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

湿邪既可外感湿热疫毒从外感受,又可因饮食劳倦或瘀阻湿滞自内而生。

湿邪阻遏气机,气机失调,营卫不和,肌肤失养发为身痒。

体质对外界致病因素存在着极大的易感性和患病后证型的倾向性。

妇女以血为用,妊娠中、晚期,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增加,阴血进一步聚于冲任以养胎,致使机体处于血常不足,相对气常有余的状态,致使气血不和而发为妊娠身痒。

同时随着胎儿渐长,极易影响气机升降,引起肝气郁滞,郁久化热。

患者体质差异对外界致病因素存在着极大的易感性:(1)肝阴不足者,冲任失养,孕期阴血下注冲任血海,阴血更虚,血虚生风生燥,发为妊娠身痒。

(2)脾虚肝郁者,孕后血虚,脾不运化,反聚以湿;湿热上不得以汗解,下不得以溺而泻,以致湿热郁而不达,滞于体内,熏蒸肌肤,而发生巩膜、皮肤的黄染,湿热溢于肌肤则皮肤瘙痒。

但气血又相互滋生、相互依存,故在病机上往往气病及血,血病及气。

(3)脾气虚弱者,湿邪阻壅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疏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黄疸。

患病后证型的倾向性:湿邪可从热化或寒化。

因为湿热所伤或过食肥甘,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发为阳黄。

由于湿和热的偏盛不同,阳黄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之分。

若病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病脾阳受损,则湿从寒化。

寒湿淤滞,中阳不振,脾虚失运,胆汁为湿邪所阻,发为阴黄。

若治疗不当,病情进一步发展而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调,冲任损伤,胞宫受损,以及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失调。

胞宫、胞脉、胞络受损则直接影响胎儿,引起胎漏、胎动不安、小产、胎死腹中等。

2中医临床辨治概况临床各学者主要从湿入手,从肝、胆、脾深入来辨证论治ICP,取得了满意疗效。

2.1从肝胆论治2.1.1施惠英〔5〕运用朱良春的经验方“保肝解毒汤”治疗本病。

基本方:杜仲10g,黄芩10g,枸杞子10g,白术10g,蒲公英15g,一枝黄花10g,马鞭草10g,鱼腥草10g,土茯苓10g,制大黄10g,茵陈30g,莶草10g,徐长卿15g,白藓皮10g,甘草5g。

舌苔黄腻者加藿香、佩兰各10g;舌苔白腻者加生姜3g。

每日1剂,常规煎服,7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本方清热解毒,保肝安胎,疗效满意。

2.1.2吴献群6]用清胆养肾汤,临床收效良好。

基本方:茵陈、丹参、桑寄生、旱莲草、女贞子、淡芩、柴胡、山栀、车前子、赤芍、金钱草等药物组成。

方中茵陈可清热利湿而退黄;桑寄生祛风湿,益肝肾,安胎;淡芩清热燥湿、除热安胎;柴胡疏肝,肝胆得疏;车前子、金钱草利水祛湿泻热,使湿热从小便泻出。

综观全方,具有清利肝胆湿热、养肾安胎之功效。

2.1.3宋晓晖,丁玎〔7〕清肝退黄饮(方药组成:茵陈30g,栀子10g,黄柏9g,大黄6g,黄芩9g,白鲜皮10g,柴胡6g,丹参10g,茯苓10g,甘草6g。

瘙痒甚加蝉蜕8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1周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使用2-3个疗程。

“清肝退黄饮”方中茵陈、栀子、黄柏清热利湿退黄;大黄通府泄热,使热从下行;黄芩补肾健脾,清热安胎;白鲜皮清热解毒,渗湿止痒;柴胡疏肝解淤,利胆退黄;丹参清热凉血,滋阴养血;茯苓理脾行水使湿热之邪从小便出;甘草调和诸药。

清肝退黄饮疏肝利胆,减少胆汁淤积,观察表明全方疗效显著且对胎儿无不良影响。

2.2从脾论治顾雪芳〔8〕用清肝健脾方:茵陈30g,黑山栀12g,生甘草9g,丹参20g,黄芩12g,制大黄6g,当归身9g,炒白术9g,党参12g,炙升麻9g,苦参30g。

每日l剂,水煎服,7天为一疗程。

2.3从肾论治李蓉等〔9〕辨证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肾气亏损、气血失调,故拟补肾法为主,自拟方补肾汤为基本方治疗本病。

药物组成:菟丝子15g,女贞子15g,旱莲草20g,川续断、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子、茵陈各15g。

加减:脾虚者加白术15g,砂仁10g;肝郁者加青蒿、柴胡、炒黄芩、制大黄各10g;血瘀者加丹参30g,五灵脂20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2周为1个疗程。

2.4辨证论治2.4.1金玲丽等〔10〕应用养血祛风或清热除湿加安胎止痒法治疗妊娠身痒33例,取得较好疗效。

其根据伴随症状,舌、脉象表现辨证分为两型,其中血虚型18例,湿热型15例。

血虚型以四物汤加味治疗,组方:当归身12g,白芍药12g,生地黄、熟地黄各15g,制何首乌15g,荆芥1g,防风10g,地肤子15g,炒杜仲15g,砂仁粉(冲)3g,甘草5g,酸枣仁10g,川芎5g,丹参15g。

湿热型以茵陈篙汤加减治疗,组方:柴胡5g,茵陈10g,赤芍药12g,黄芩12g,丹参15g,生甘草5g,荆芥12g,防风10g,制大黄6g,白鲜皮5g,合欢皮15g,炒杜仲15g,薏苡仁20g,川芎5g。

均每日1剂,常规煎服,7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2.4.2周莉,刘金萍〔11〕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结合舌脉认为本病辨证应属肝郁脾虚,热入血分,风胜作痒。

采用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

处方:丹皮12g,栀子9g,柴胡15g,当归12g,白芍15g,茯苓15g,白术12g,黄芩9g,生地12g,茵陈12g,僵蚕9g,蝉蜕9g,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治疗以疏肝理脾、凉血活血、祛风止痒为法,用柴胡、当归、白芍疏肝活血;丹皮、栀子清热凉血,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白术补益中土,固护胎产,使邪去而不伤正,再适当加入退黄、祛风、止痒之品,疗效显著。

2.4.3陈仁礼〔12〕根据中医辨证将ICP分为阴虚血燥型和湿热蕴结型。

阴虚血燥型,痒甚难忍,夜间加重,检查时皮肤常见抓痕,巩膜及皮肤黄染,手足心热,口干、咽喉干燥,小便黄。

舌质红,少苔或薄黄苔,脉细滑数。

治以滋阴养血、疏风止痒佐以清热利湿安胎。

方药用当归饮子加减:当归、白芍各20g,何首乌、生地、茵陈、白术、茯苓各15g,防风、蝉蜕、白蒺藜、黄芩、丹参、甘草各10g。

方中当归、白芍、何首乌、生地滋阴润燥,养血安胎;防风、蝉蜕、白蒺藜平肝息风止痒;茵陈、黄芩、丹参清热利湿退黄。

全方具有滋阴养血、疏风止痒、清热利湿安胎之功效。

湿热蕴结型,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巩膜及皮肤黄染,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时欲吐,小便赤黄如茶,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止痒安胎。

方药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金钱草各20g,黄芩、栀子、茯苓、续断、白术、白蒺藜各15g,丹参、郁金、赤芍、厚朴、泽泻、柴胡、荆芥、薏苡仁、甘草各10g。

方中以茵陈、黄芩、栀子、郁金清热利湿退黄,丹参赤芍清热凉血,薏苡仁、茯苓、泽泻、厚朴利水祛湿泻热,柴胡、白蒺藜、荆芥、金钱草疏肝利胆止痒,白术、续断、黄芩安胎补肾。

全方具有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止痒安胎之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