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教学设计3

合集下载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教学内容:1. 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和意义3.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践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和意义,以及途径和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民族精神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精神的力量。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学生要积极践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实践表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评估学生践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际情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民族精神的意义。

2. 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民族精神的力量。

3. 采用分组讨论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公共表达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民族精神案例材料,用于讲解和分析。

2. 准备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准备课程总结,强调学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族精神的内涵、特点和弘扬培育的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力量。

3.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公共表达能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精选6篇)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精选6篇)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精选6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使同学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意义(2)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与进展(3)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力量目标(1)能够从古典史籍、历史史实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宏大作用。

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力量。

使同学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培育同学擅长思索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同学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进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加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教学设计思想1、教育理念:体验性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学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进展需要同学的独立思索和生活体验;社会实践也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

” 让同学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陶冶性情,升华人格,进展力量,提高觉悟是学校思品课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基本理念。

这也是本课的教育理念。

2、教学原则:敏捷运用教材,因时因地制宜3、教学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和体验法,情境教学法等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中华民族》。

老师设疑:你认为“中华民族风吹雨打中,屹立五千年……中华民族千秋万世直到永久……” 最重要的缘由是什么?中华民族在面临种种巨大的困难,从不退缩,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的最重要缘由就是我们的宏大的民族精神。

(同学们对我们的民族精神又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其次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讲授新课:一、小组协作,自主学习(10分钟)把同学分成8小组,每组必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自主学习,时间10分钟,依据问题提示,边学习边争论,问题提示如下:1、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什么?2、我国的民族精神是什么?3、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有着什么样的时代特点?4、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的主要缘由是什么?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精神又有哪些新的体现?6、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青少年又该怎么做?二、课堂争论,解答疑问(5分钟)宣布小组进入竞赛状态,以抢答形式回答提示中的问题,检查同学的自学效果。

高中政治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说明1、指导思想《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属于知识课型,又能渗透责任感和国情教育,因此教学中要以详实的历史史实、民族文化为依据,以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为认识基础,通过感性材料的积累和历史典故、名言警句的收集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当今时代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以实际行动传承民族精神。

据此,本课教学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2、整体思路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和本课的特点,本课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为主线,以“分析民族精神内涵和作用,增强青少年责任意识”为宗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质疑解疑衔接各个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

本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重大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从而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由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本课成为第七课的重点内容。

2、教学对象分析从知识基础来讲,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历史典故、历史事件和名言警句,有利于本课的教学。

从思想方面来说,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各种文化相激荡,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

如果不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本节课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的特点,同时为了体现新课标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位一体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了解民族精神对于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作用。

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教案

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教案

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教案第一章:民族精神的含义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民族精神的定义与内涵民族精神在个人与国家发展中的作用1.3 教学方法讲解与讨论相结合案例分析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案例分析的情况第二章: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传承方式培养学生发扬民族精神的能力2.2 教学内容民族精神的传承途径与方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扬民族精神2.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小组分享2.4 教学评估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学生小组分享的质量和深度第三章:民族精神的典型人物与事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典型人物与事迹激发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敬仰与学习3.2 教学内容介绍民族精神的典型人物与事迹分析人物事迹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3.3 教学方法故事讲述小组讨论3.4 教学评估学生对人物事迹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第四章:民族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实践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意义引导学生将民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4.2 教学内容民族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途径如何将民族精神融入到学习、工作与生活中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个别分享4.4 教学评估学生小组讨论的深度与广度学生个别分享的质量和思考第五章: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美好家园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弘扬民族精神对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5.2 教学内容弘扬民族精神与建设美好家园的关系学生如何参与到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美好家园的行动中5.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小组行动计划制定5.4 教学评估学生对弘扬民族精神与建设美好家园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制定的小组行动计划的可行性和创新性第六章:民族精神的国际视野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6.2 教学内容民族精神在国际交流中的体现面对文化差异时的民族精神表现6.3 教学方法小组互动角色扮演6.4 教学评估学生小组互动的活跃度学生角色扮演的投入程度和对民族精神的理解第七章:民族精神与个人成长7.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7.2 教学内容民族精神对个人品质的影响如何在个人成长中培养民族精神7.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个人反思报告7.4 教学评估学生小组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学生个人反思报告的质量和对民族精神的理解第八章: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8.2 教学内容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8.4 教学评估学生对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的理解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第九章:民族精神在特定领域的体现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在特定领域的体现培养学生对特定领域的兴趣和热情9.2 教学内容民族精神在科技、体育、艺术等特定领域的具体体现分析这些领域内的典型人物和事迹9.3 教学方法小组研究成果展示9.4 教学评估学生小组研究的投入程度和研究成果的深度学果展示的创意和表达能力10.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继续发扬民族精神的动力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展望未来,讨论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继续发扬民族精神10.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个别反思10.4 教学评估学生对未来的展望和自我反思的深刻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民族精神的含义与重要性: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作用,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和发扬民族精神。

4.2民族精神 发扬光大教案

4.2民族精神  发扬光大教案

4.2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理解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知道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具有感受民族精神巨大力量的能力;具有以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重大作用。

【教学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通过鲁迅关于“中国的脊梁”的话,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

1.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教师点评并利用图表展示民族精神内涵。

2.学生列举体现民族精神的具体人物或事例。

教师点评并用幻灯片展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例。

引入新课《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二、设疑自探1、课件展示学习目标,依照学习目标,提出问题。

教师预设:(1)什么是民族精神?作用是什么?(2)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3)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弘扬与发展是什么(4)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2、课件展示自探提示,学生自学。

三、解疑合探1、课件展示小组合作展示评价分工表及展示评价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梳理归纳问题的答案。

2、教师讲解补充:(1)课件展示问题答案;分析: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有什么关系?(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探究园:1.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够创造历史奇迹?(从根本上讲,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由这种精神所激发出的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探究园:2.抗日战争胜利留给我们哪些精神遗产?(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和平、民族自由、平等的民族奋斗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坚韧精神;百折不挠、勇于胜利的民族战斗精神;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团结精神;英勇无畏、勇于献身的民族奉献精神;互援互助、共御敌寇的国际主义精神)因此,民族精神的作用是: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教案

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教案

一、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教案二、课时:1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含义,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情感。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1. 民族精神的含义及其在中华民族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情感。

五、教学难点:1. 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

2. 引导学生将民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族精神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事例,引导学生体验民族精神。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民族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4. 实践演练法: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体验民族精神。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民族精神的含义及其在中华民族中的地位。

2. 新课内容:讲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事例,如岳飞、杨靖宇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引导学生体验民族精神。

4. 讨论环节:分组讨论,交流对民族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5. 实践演练:设计相关活动,如唱国歌、升国旗等,让学生体验民族精神。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发扬民族精神。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扬民族精神。

九、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看是否能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发扬民族精神。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看是否能积极交流、分享体会。

十、教学资源:1. 教材:关于民族精神的教材或相关章节。

2. 案例资料:关于民族英雄的事迹报道或传记。

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视频、文章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素材。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设计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认识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民族精神的定义和意义。

分析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民族精神的定义和意义。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采用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第二章: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2.2 教学内容:讲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

分析民族精神的特点,包括时代性、传承性、区域性、多样性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对民族精神内涵和特点的理解。

第三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引导学生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讲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个人的意义,包括增强自信心、培养责任感、提高凝聚力等。

讲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社会的意义,包括促进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进步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引导学生探索和实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方式。

讲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包括教育、文化传承、社会实践等。

讲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的方法,包括理论学习、情感教育、榜样示范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设计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让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民族精神的定义和内涵。

分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探讨民族精神的特点和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章:民族精神的内涵与价值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

让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价值所在。

2.2 教学内容分析民族精神的内涵,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等。

探讨民族精神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民族精神内涵和价值的理解。

第三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探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社会的重要作用,如促进国家繁荣发展、增强国家凝聚力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弘扬和培育民族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让学生学会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2 教学内容探讨在学校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如开展民族文化活动、传承民族文化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正西山学校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初中部电子教案模板年级:初三学科:政治主备人:温汝云授课人:温汝云上课时间:11月11-11月15日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二、讲授新课:
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地位
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核心思想: 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

实质: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有矛盾,怎么办?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探究问题一: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会带来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探究问题二:如何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你有什么对策?)
我国一方面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
同时,要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快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通过依赖高素质人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创造社会财富。

三.习题巩固——拓展题:《步步为赢》88页习题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三、坏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资源情况图表和图片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思考问题一:我国的资源状况是什么?代应负的责任。

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会带来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
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补充其他特点: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
农村人口多,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失衡等。

讨论:会带来什么问题?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