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概论
中医养生概论

4 仙术汤——《和剂局方》
成分:苍术 枣肉 杏仁 干姜 甘草黄 白盐
功效:温中健脾。原书云:“常服延年,明目。 驻颜,轻身不老。”
主治:脾胃虚寒,痰湿内停。
二、滋阴养血类
.1 益寿地仙丸 ——《圣济总录》
目录
CONTENTS
1 中药养生的源流、作用与原则 2 常用延年益寿药物 3 常用延年益寿方剂 4 养生药茶、药酒与膏滋
第一节
中药养生的源流、作用与原则
一、中药养生的源流
二、中药养生的作用
三、中药养生的原则
一、中药养生的源流
千百年来,历代医家不仅发现了许多养生的保健药物,而且也创造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方剂,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成书于东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共载中药365种,分为上、中、下 三品,其中上品药物为补养之品,计120种,多具有补益强身,抗老防衰之功效,提倡以药物增强身体健康,如人 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枸杞子等,均为强身保健之品。
2. 彭祖延年柏子仁丸
3. 乌麻散
4. 胡桃丸
——《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
——《御药院方》
成分:甘菊 枸杞 巴戟天 肉苁蓉 白蜜(春秋枸杞、 菊花加一倍,冬夏苁蓉、 巴戟加一倍) 功效:补肾清肝。原书 云:“久服清头目,补 益丹田,驻颜润发”。 主治:老年人肾虚,目 花耳鸣,大便秘结。
成分:柏子仁 蛇床子 菟 丝子 覆盆子 石斛 巴戟天 杜仲 天门冬 远志天雄 续 断 桂心 菖蒲 泽泻 薯蓣 人参 干地黄 山茱萸 五味 子 钟乳 肉苁蓉 白蜜 功效:益肾填精 主治:体虚、肾衰、记 忆力减退等。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中医养生学概论中医养生学概论第一讲绪论1、养生的概念:所谓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生命规律,通过各种养生方法保养身体,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综合性强身益寿活动。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文惠君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中医养生学的特点:1)强调整体性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
四肢百骸、脏腑经络,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每一个局部都密切联系着整体。
每一个局部保健都包含着灌溉全身、补益性命的深刻含义,如保护牙齿、按摩脚掌等。
2)注重心性修养古代养生家都非常注重心性的修养、注重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养生的理论基础l 追求而不贪婪,进取而不自伤;l 因时治宜,顺自然之性;l 保持心安气畅、体泰神清。
3)注重天人协调l 人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平衡。
——环境养生l 日月星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密切关系。
——四季养生、起居作息养生、睡眠养生4)和谐适度、道法自然——动静互涵、协调平衡5)综合、辨证的调摄养生个体化,“三因制宜”。
——体质养生、四季养生、区域养生、因人养生6)强调养生生活化l “道不远人”l 养生勿求速成3、学习养生的目的:l 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科学的健康观念;l 积极参加养生实践活动,增强身心健康;l 完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在社会实践的竞争力;l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l 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的综合提高;l 乐观进取,当好社会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讲中医养生学的简史一、先秦时期1、《周易》与养生1)〈周易〉书名的含义3、儒家养生思想1)中庸之道关于中庸,朱熹解释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指最恰当的那个位置。
那么,如何做到中庸,孔子提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通过视、观、察把事情的前前后后从现象到本质彻底搞清。
也就是认真地观察事物、体会事物,认真地观察人、体会人。
换位思考——“欲而不贪”,“知足常乐”——“和为贵”,与自然界和谐(顺应天道,养气中和),与人和谐相处2)修身养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医养生学概论

2、康复的领域: 包括“医学康复”或称“医疗康复” (利用医疗手段促进康复),“教育康 复 ”(通过特殊教育和培训以促进康 复),“职业康复”(恢复就业能力, 取得就业机会),“社会康复”(在社 会的层次上采取与社会生活有关的措施, 促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实现以上四个 领域的康复也就是“全面康复”。
养生:生命规律、衰老机制、养生原则和方法 康复:功能障碍机制、康复预防、康复评估及 康复治疗
适用范围:
养生:健康及亚健康者 康复:功能障碍者
中医养生学发展概况
上古时期(萌芽) 1、人类已经注意到居住和衣着条件的改善 2、火种的发现(饮食卫生) “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灸、熨” 3、运动养生的萌芽
3、康复的措施:一切有用的措施
包括所有能消降或减轻身心功能障碍的措施, 以及其他有利于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 康复的措施,不但使用医学科学的技术,而 且也使用社会学、心理学、工程学等方面的 技术和方法。
4、康复的目的:全面康复、重返社会 实现全面康复,着重在提高生活素质,恢复 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能在家庭和 社会上过有意义的生活,重返社会。
形成期(1910~1940年) 确立期(1940~1970年) 发展期(1970年以后)
历代养生学家养生观念
中医养生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中医养生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中医养生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中医养生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中医养生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五脏一体观
养生中的整体观
人体结构上的整体性 中医养生的优点:以整体观 念、辨证施养为基本特点,发动 人体功能上的整体性 人体自身天然的原动力,集取天 人与自然的整体性 形神合一观 然动植物之精华来调养机体,增 人与社会的整体性
中医养生康复概论试题答案

中医养生康复概论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什么?A. 阴阳平衡B. 五行相生C. 脏腑协调D. 经络通畅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A. 顺应自然B. 调和阴阳C. 过度节食D. 精神内守答案:C3.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的基础是什么?A. 气血充足B. 精神愉快C. 环境舒适D. 遗传因素答案:A4.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的关系是如何描述的?A. 相互独立B. 相互制约C. 相互促进D. 相互无关答案:B5. 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中医传统养生方法?A. 针灸B. 草药C. 瑜伽D. 按摩答案:C二、填空题1. 中医养生强调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统一,认为这是维持健康的关键。
答案:形神2. 中医认为,情志内伤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提倡__________,保持心态平和。
答案:修心养性3. 在中医养生中,__________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
答案:饮食调养4. 中医养生还注重__________的调和,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答案:动静5. 中医养生理论中,__________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
答案:睡眠三、简答题1. 简述中医养生的主要特点。
答:中医养生的主要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强调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相处;预防为主,注重通过日常调养预防疾病的发生;治未病,强调在疾病未形成之前进行干预;以及个体化养生,根据个人体质差异制定适合的养生方案。
2. 描述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养”。
答:情志调养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通过调节情绪来维持身心健康。
中医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会对人体的脏腑功能产生影响,导致气血失调。
因此,中医提倡通过调整心态、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等方式来调养情志。
3. 说明中医养生中的“饮食调养”。
答:饮食调养是中医养生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主张根据个人体质、季节变化以及地域特点来选择合适的食物。
中医养生文化概论

中医养生文化概论中国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健康长寿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
而保持健康的身体并不是等到生病了才去寻医问药。
中医文化里提倡“上工治未病”,意思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平时就更应该注重调养身体,防患于未然,这就是中医里的养生之道。
中医传统养生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云“道法自然”,人应该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变化,调节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周期同步。
而说起老中医养生道,则要追溯到四百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的“老中医”悬壶发源人辛氏福深公。
福深公公元1513~1598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家学精通医术,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有独到之处,他常为了医治病患上山采药、研究药理、熬制药汤。
在潮汕民间中医馆行医几十载,医术出众深得民众信赖。
到了近代,福深公后人“辛氏”创立了老中医养生道,与29位名老中医携手一同致力于现代人的健康养生事业中。
在研究中他们发现,现代人普遍生活压力大,生活方式、生活环境都在改变,导致部分人开始出现“亚健康”的状态。
于是,福深公后人通过与29位名老中医进行沟通交流,抓住了现代人普遍生活节奏快,没时间运动养生,季节气候多变,体质易受日渐被污染的生活环境所影响,以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特点。
创始人和29位名老中医经过研制,并搭配运用辛氏祖传的百年秘方,秉承以“君臣佐使”为基础,以“药食同源”为理念,熬制出适合现代人养生,适合不同季节的各类凉茶冲剂、养生餐、养生茶等养生食品,在行业内取得领先地位,获得众多荣誉称号。
中医养生方法中药拓药拓,是中医拓疗用具。
功效:以名贵中草药配制而成的药拓,经高温蒸透后,可用于全身热敷、按压,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得以吸引,药效发挥得淋漓尽致。
药拓针对颈椎、肩周炎、肌肉劳损、腰椎病变有较好的疗效。
Lingerie点评:几乎所有以中医养生美容为概念的参展品牌,无一例外地都推出了各自的药拓,品牌不同,药拓的外包装也各异,力求体现品牌特色与内涵。
《中医养生概论》

1、运动
① 、不同的运动方式,适合于不同的人 ② 、传统的运动方式包括(呼吸吐纳法、导 引法、武术) ③ 、运动的注意事项 ④ 、 连续的运动是连续良性信息的积累
2、饮食
包括饮和食 饮——四种健康饮品
茶 红酒
食——谷豆菜(传统饮食)
谷豆菜的重要作用,以及肉食的特点。
②平时的休息(静功的介绍见下一节)
人体不能连续的劳累。连续的疲劳紧张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源。
4、心情
① 、七情内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 体的精神状态。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② 、情绪压力对微循环的影响。
三、小结
人与自然相统一 五脏六腑相和谐 保持人体内在的代谢平衡
从眼健康看中医 养生
经络调理师范辛尧(国际眼健康联合会 北京国际爱眼中心)
பைடு நூலகம்
什么是中医养生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 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 免外邪的入侵。
精选课件
一、中医养生的特点
① 、整体观
人与自然相统一,人体的生命状态与自然界的时间规律没 切相关。
美国-哈尔贝克的生理节律实验 《易经》七日来复
月亮的阴晴变化——动物的胚胎发育与自然时间的关系
② 、辩证思想
针对人体的体质特点:生老病变,不同的状体,调理的方 法也不同。
二、中医养生的内容
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 避免外邪的侵入而保证一种健康的状态。
健康的状态——饮食正常 ——二便正常 ——心情舒畅
3、休息
①子午觉
十二时辰与人体气血运行的关系 十二时辰包括: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 天的二十四小时。 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 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 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 肝经 (子时,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
中医养生学基础

生命三宝
• 气——生命活动的动力 元气 宗气 气血之间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行则 血行,…… 阳气 风气?
生命三宝
• 神——生命的主宰 神有三义:1、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表 现及其内在规律。 《荀子· 天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 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谓之神。” 2、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采奕奕,炯炯 有神 3、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魂、思、 虑、智等。
三、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与原则
• 基本养生观点 •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1、顺应四时变化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春生, 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 应之”。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 2、遵循生物节律 • 3、顺从地理环境 • 4、适应社会环境
形神合一的生命观
• 形体健壮,精神才旺盛 • 形是神之宅,神是形之用 •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养形:方法——生活规律,饮食有节, 劳逸适度,起居有常,慎避外邪,运动 锻炼等 养神:情志和心理的调节
亚健康
• (2)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如高盐、高脂和高热 量饮食,大量吸烟和饮酒及久坐不运动是造成 亚健康的最常见原因。 • (3)环境污染的不良影响。如水源和空气污染、 噪声、微波、电磁波及其它化学、物理因素污 染是防不胜防的健康隐性杀手。 • (4)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刺激。这是心理亚健康 和躯体亚健康的重要因子之一。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
• 生命观 • 生命的物质观 人身三宝:精、气、神 • 精——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 气 ——生命活动的动力 • 神——生命的主宰
生命三宝
精:《灵枢· 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 谓之神”。 精气是产生新生命的基础,没有精气就没 有生命。 《灵枢· 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 髓生,……” 《 素问· 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 腑之精而藏之。” 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中医养生学概论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题)1、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 ABC )A、清静养神、立志养德B、开朗乐观、调畅情志C、心理平衡D、综合调养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A、喜则气缓B、喜则气消C、忧则气上D、悲则气结E、怒则气乱3、根据五行的特性,下列物质关系中属于母子关系的是(C)A、水土B、火水C、金水D、金木E、土木4、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ABCD )A、体质差异B、性格差异C、年龄差异D、性别差异5、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D )A、阴阳转化B、阴阳对立C、阴阳消长D、阴平阳秘6、调摄情绪法多种多样,总体归纳有( ABCD )A、节制法B、疏泄法C、转移法D、情志制约法7、五行递相克制的顺序是(A)A、木、土、水、火、金B、金、木、水、火、土C、木、火、土、金、水D、金、木、水、火、土E、土、木、金、水、火8、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的着作是( C )A、《左传》B、《山海经》C、《内经》D、《吕氏春秋》9、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ABC )A、协调脏腑、畅通经络B、清静养神、节欲葆精C、调息养气、综合调养D、情志制约法、持之以恒10、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 D )A、社会因素B、环境因素C、病理因素 D 以上均是11、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C)A、督脉B、带脉C、冲脉D、任脉E、奇经八脉12、下列表述中,包含保健要穴的叙述是(C)A、头项寻列缺B、面口合谷收C、肚腹三里留D、腰背委中求E、以上均无1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理论源于( A )A、《黄帝内经》B、《神龙本草》C、《礼记内则》D、《道德经》14、“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养生理论出自( D )A、老子B、达摩C、庄子D、孙思邈15、气功中被称为丹田的腧穴是(B)A、大椎B、气海C、神阙D、命门E、太冲16、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B )A、怒伤,以忧胜之B、喜伤,以恐胜之C、喜伤,以思胜之D、怒伤,以喜胜之17、在经络系统中,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C)A、足少阴肾经B、阳维脉C、任脉D、带脉E、手少阴经18、两耳上缘高点连线的中点是( A )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目标:了解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简史,掌握中医养 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
能力目标:明确中医养生的目的和意义,根据中医养生指导老 人日常养生保健。
素质目标:掌握老年人中医养生的方法,培养敬老、爱老,为 老人服务的理念。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医学宝藏中的一颗璀璨 明珠,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 卓有成效的实践经验、鲜明的东方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格,融汇了佛、道、墨、儒及各家的养 生经验和研究成果,以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文学、史学、哲学为深厚底蕴, 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养生保健和繁衍昌盛做出了杰出的贡 献。
见图3
三、中医养生学的寿夭观
二、天年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天年,就是天赋的年 寿,即自然寿命。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人的天年在百岁到 一百二十岁之间。
三、寿命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 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五、中医养生学基本原则
一、协调脏腑
1.协调
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 调整,以纠正其偏差。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 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 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
1.一般计算年龄的方法 (1)时间年龄 :又称历法年龄,是指人出生以后经历多少时期的个体年龄,我国常配以生肖属 性,以出生年份来计算其岁数,一般由虚岁或足岁计算年龄。 (2)生物学年龄:是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演变和衰老情况。在生物 学上又可分为生理年龄与解剖年龄。
三、中医养生学的寿夭观
四、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
1.和谐平衡与气化活动
中医养生学从阴阳对立 统一、相互依存的观点出发, 认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等等,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和 协调,才能维持“阴平阳秘” 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保证 机体的生存。 (1)脾胃是气化的枢纽 (2)肝肺是气化之轮 (3)心肾是气化之根
2.元素平衡保健法
二、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主要在于说明心理与生理的对立统一、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本质与现象的对立 统一等。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所谓神,是指情 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二者相互 依存、相互影响,为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形 之主。
2.五脏六腑
五脏:肝、心、脾、肺、肾——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 五脏主藏,六腑主泻,“藏”、“泻”有序、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 的正常进行。
图1
图2
二、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六、宋、金、元时期——发展期
1、朱熹的养生思想 2、“金元四家”对养生学的主要贡献 3、两宋、金元时期的“理学”思想
七、明、清鸦片战争时期——成熟期
中医养生保健专著的撰辑和出版是养生学史的鼎盛时期。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提倡温补;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提倡药饵和食养;以及《导引图》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医学著作。
(1)预防保健取得显著成就。 (2)建立养生保健的科研机构。 (3)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4)开展社会性保健教育。 (5)培养传统养生专业人才。 (6)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三、中医养生学的寿夭观
中医养生学通过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找到能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并且 通过对人体衰老机理的探讨,从而获得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方法。
一、生命
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 “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 1.生命的起源 《内经》认为,生命物质是宇宙中的“太虚元气”,在天、地、日、月、水、火相互作 用下,由无生命的物质演变化生出来的。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但也不过是“物之一种”, 是从万物群生中分化出来的。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其含义是说人类生命的起 源,源于天地日月,其中主要源于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人类还要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 规律才能发育成长。
四、汉晋·六朝时期——充实期
1.东汉医家张仲景 2.华佗的养生思想 3.王充的先天禀赋说 4.《神农本草经》 5.东晋医家葛洪 6.南朝养生家陶弘景
二、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五、隋·唐时期——兴盛期
1.孙思邈著《千金要方》(见图1)、《摄养枕中方》 2.佛家养生思想的渗入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极盛时期。达摩《易筋经》原为佛门养生健身功法,后成 为中医养生学中的健身术之一。 (见图2)
据调查,常见的一些糟糕的生活习惯包括:①吃:吃
饭不专心、吃的太饱、饮食结构不平衡。②睡:饭后睡觉、 熬夜。③生活习惯:如大便时看书、打电话。④精神:过 度紧张、劳累,长期生闷气,炒股玩心跳。⑤外界:烟酒 不离口,手机、电脑的辐射,化妆品的化学伤害。⑥其它: 过度性生活,不洁性生活等。以上这些生活习惯是导致患 癌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
《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 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人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的一部分,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 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体和社会环境也是辨证的统一,人类的体质、性格、嗜好和一些疾病的发 生都必然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
四、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 由“五行:木、火、土、金、 水”的运动变化而形成的, 而五行元素之间的生克制化 维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 人体的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如图所示:
3.交替调节平衡法
人体的生理功能失调、 对称失衡、状态失稳等,是 导致人体生理功能低下、疾 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在日 常养生保健中,可以采取交 替调节平衡法,如“体脑交 替、动静交替、上下交替、 左右交替、前后交替”等方 法,而在针灸、推拿治疗中, 采取“上病下取、下病上取、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等 方法,都属于协调平衡的养 生方法。
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 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1)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 (2)昼夜晨昏与人体的关系 (3)日月星辰和人体的关系 (4)地理环境与人体的关系 2.顺应自然和主观能动作用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 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3.人与社会的统一观
动物寿命举例: 马的生长期为5年:马的寿命=5×(5~7)=25~35年 犬的生长期为2年:犬的寿命=2×(5~7)=10~14年 象的生长期为25年:象的寿命=25×(5~7)=125~175年 猿的生长期为12年:猿的寿命=12×(5~7)=60~80年 人的生长期为25年:人的寿命=25×(5~7)=125~175年 另外也有科学家指出:哺乳动物的寿命=性成熟期×(8~ 10)年 人类的性成熟期约为14岁:人的寿命=14×(8~10) =112~140年
三、中医养生学的寿夭观
2.生命的运动形式 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
散、离、合运动的结果,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 活着的人体,是一个运动变化着的人体。
3.生命的维持和死亡 《素问·生气通天论》里说:“生之本,本于阴
阳”,这就是说,生命的根本,就是阴阳。“阳化 气,阴成形”,互为消长,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孤阳不生,孤阴不长”。 人之所以有生命,在于构成人体的“气”具有生命 力。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都在于元气 的盛衰存在。 气、精、血、津液亦都是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 发育的基本物质(见图3)
“为什么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还是不长寿?”这一问 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01中医养生学概述
CONTENT
目
02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录
03中医养生学的寿夭观
04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
一、中医养生学概述
一、中医养生学概述
2.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1)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2)以和谐适度为宗旨 (3)以预防为核心 (4)以综合调摄为原则 (5)以贯穿一生为实践
2.影响寿夭的因素 (1)禀赋的作用:禀赋指父母授与子女的天资与 体质。禀赋高低取决于父母的元气和精血的充盛程度。 禀赋高低可通过寿征反映出来。 (2)社会因素的影响 (3)非生物环境对寿夭的影响 (4)后天调摄的影响
三、中医养生学的寿夭观
3.蒲丰氏指出“寿命系数”学说 哺乳动物寿命(年)=生长期(年)×寿命系数
(3)病理性衰老:由于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 使衰老现象提前发生,这种衰老又称为早衰。
(4)延缓衰老的措施:重视肾气的调补;重视脾胃的调理。
四、衰老
4.死亡的机理
四、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
一、天人相应
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1.生气通天
【小链接1-2】 影响寿命的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曾宣布: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自己,10%取决 于遗传,15%取决于社会因素,8% 取决于医疗条件,7% 取决于气候因素(如 酷暑或严寒)。
1.饮食因素 2.生活方式因素 3.体重因素 4.疾病因素 5.遗传因素(余,统改) 6.环境因素
7.精神因素 8.性别因素 9.职业因素 10.体力劳动与运动 锻炼因素
一、中医养生学概述
一、中医养生学概述
一、中医养生学概述
五、中医养生学的理念 中医养生学的理念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