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求学故事四则200字
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

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故事是传承历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历史教学的重要部分,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
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1:窖金苦读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
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
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
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
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
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
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
”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
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
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2:借书的故事正月一过,棠佳阁启蒙馆又开学了。
有几个大一点的学生散学后没有回家,找了毛泽东说:“你帮我们到你舅父那里借几本书看一看,学一学。
”毛泽东高兴地接受了任务,“这有何难!来,我带你们借书去。
”毛泽东找了他舅父帮同学借书,他舅父不大高兴地说“读书人借书等于老虎借猪,难得收回!”毛泽东把胸脯一拍:“我负责收齐归还。
”“石三,舅舅的书借来借去,没有几本可借了。
”毛泽东深思片刻,“舅舅我送幅:‘只要世上人学才,何惧室内书借空。
古代名人学习的故事_历史故事

古代名人学习的故事故事总比单纯的知识更生动更容易理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能够发挥很好的辅助作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气氛,让教学变得更加的趣味化,同时,因为学生对于历史故事会比较感兴趣,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致。
那么古代名人学习的故事又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名人学习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代名人学习的故事篇一:悬梁刺股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直至深夜。
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
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
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
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
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
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古代名人学习的故事篇二:凿壁偷光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
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
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
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古代名人学习的故事篇三:司马光警枕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古代名人学习的故事篇四:读破万卷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
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古代名人学习的故事篇五:欧阳修借阅典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古代刻苦读书名人事迹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孙康心想:既然白雪能够映亮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脚。
古代刻苦读书名人事迹5
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优秀8篇)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优秀8篇)映雪囊(náng)萤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负薪(某īn)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以荻画地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古代刻苦读书的小故事(四):囊萤映雪---车胤、孙康篇二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以夜继日焉。
"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同是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所以只能早早睡觉。
这令他觉得光阴虚掷。
一个冬夜,雪下得特别大,白茫茫一片。
半夜时分,寒冷令孙康从睡梦惊醒,但他却发现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
原来那是雪映射出微光。
于是他倦意顿消,这不正可以借着这难得微光看书吗?于是翻身起来,取出书卷,来到院子里借着那雪映出光如饥似渴读书。
正是凭着这样学习的精神,使得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
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
名人读书的故事200字左右

名人读书的励志故事 1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
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
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
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
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名人读书的励志故事 2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
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
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
”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
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
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
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古代文人求学的故事

古代文人求学的故事《古代文人求学的故事篇①:《匡衡凿壁偷光》匡衡小时候特别想读书,可是家里穷,晚上点不起灯。
他家隔壁每天晚上都会点起明亮的灯烛。
匡衡发现,邻居家的灯光能透过墙上的一点缝隙照过来。
于是,他就把那个小缝隙像小老鼠打洞一样慢慢凿大了一些。
每天晚上,匡衡就借着这一丝一缕透过来的光,趴在那里如饥似渴地读书。
寒来暑往,他从未停止。
有时候冬天,那小洞里透进来的风冷飕飕的,但匡衡也不在乎,整个人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匡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对读书的强烈渴望,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学习知识。
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学习的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像匡衡家没钱点灯这种不利的情况,但只要我们有一颗渴望知识的心,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自立自强,就一定能在学习之路上不断前行。
孩子们啊,要是你们在学业中碰到问题,可别轻易放弃,得像匡衡一样想方设法去克服,要有这样的自立精神才能学有所成。
篇②:《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小时候听说夏天的萤火虫尾巴会发光,有天晚上,他就把几只萤火虫抓起来放进一个白色的布袋子里。
那些小萤火虫在袋子里一闪一闪的,就像一个个天上眨着眼的小星星,把黑暗的夜晚照出了一点亮光。
车胤就拿着这个装满萤火虫的袋子坐在院子里读书。
可是那些小萤火虫很调皮呀,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飞到那儿,车胤就小心翼翼地整理袋子,不让萤火虫跑掉。
随着夜越来越深,人也越来越困,但车胤看着袋子里的亮光,又振作起精神继续读书。
车胤这小机灵鬼,他从平凡的萤火虫身上找到办法来解决夜晚没灯读书的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要获取知识,就要有勇气去尝试各种办法。
不要害怕过程有多艰辛,像车胤抓萤火虫时可能会失败很多次,但他成功后就很好地利用了萤火虫的微光。
小朋友们,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勇敢地去探索新途径,实现自己的梦想。
篇③:《孙敬悬梁刺股之悬梁》孙敬小时候读书非常勤奋。
有一天,他读书读着读着就困得不行了,脑袋一点一点的,就像小鸡啄米似的。
这可怎么行呢?他看到房梁,突然灵机一动。
古代名人求学的作文

古代名人求学的作文篇一《匡衡凿壁偷光:为了知识,拼了》古代名人求学的故事可老多了,匡衡凿壁偷光算是超有名的一个。
匡衡这小子啊,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书都买不起。
可他贼爱看书,咋办呢?这一天,他发现邻居家晚上灯特别亮,匡衡那小眼睛滴溜溜一转,心里有了主意。
回到家他就在自家墙上开始捣鼓,把墙给凿了个小窟窿。
这时候他可能就在想,哼,邻居大概不知道我要拿他家的光了。
然后他就借着那从窟窿透过来的光线,美滋滋地看起书来。
我就想啊,他凿墙的时候也挺不容易的。
那墙又不是豆腐,拿个小凿子得慢慢敲。
搞不好邻居还听见了动静呢。
有一回邻居晚上听到墙边悉悉索索的声音,还以为有老鼠呢,拿个扫帚就跑墙边查看。
匡衡当时肯定吓得够呛,大气都不敢喘。
还好邻居没仔细瞧,匡衡这才松了口气继续凿。
而且啊,你说大冬天的,那从窟窿里透过来的风呼呼的,冷得不得了,匡衡可能一边冻得哆嗦,一边还嘟囔着,为了看书,值了。
看书的时候,他眼睛贴在书上,都快成近视眼了,就那点微弱的光,他还看得可入神了。
我仿佛看到他那瘦瘦小小的身影,就着那点光,一会儿皱眉思考,一会儿眼睛发亮,对书里的知识如饥似渴。
从匡衡身上就能看出来啊,这人要是想学习,啥困难都能克服。
贫困不是学习的障碍,只要有颗想学的心,再简陋的条件也能成就大学问。
篇二《车胤囊萤夜读:小虫子变成大光源》车胤也是个为求学肯想招儿的主儿。
他家境也不咋好,但是特别爱读书,晚上想看书可没灯啊。
有一天,他看到草丛里的萤火虫闪啊闪的,灵机一动。
他就开始抓萤火虫,那画面可逗了。
车胤在草丛里跑来跑去,跟那些小萤火虫斗智斗勇。
他眼睛紧紧盯着那些小虫子,一会儿弯下腰,手小心翼翼地靠近,就跟在偷宝贝似的。
有时候手刚要抓到,萤火虫一下飞走了,他就撅着嘴,又去追下一个。
抓到一些后,他就找了个小袋子把萤火虫装起来。
到了晚上,他把装满萤火虫的袋子挂起来。
那点点荧光还真像小灯一样照亮了书本。
不过呢,我猜啊,肯定也闹心事儿。
那萤火虫又不是永远亮着啊。
古代名人求学故事四则200字

故事⼀:厉归真深⼭访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虎,总把⽼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进⼊深⼭⽼林,探访真的⽼虎,经历了千⾟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虎,通过⼤量的写⽣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虎栩栩如⽣,⼏可乱真。
从此以后,他⼜⽤⼤半⽣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代绘画⼤师。
故事⼆:陆⽻弃佛从⽂ 唐朝学者陆⽻,从⼩是个孤⼉,被智积禅师抚养长⼤。
陆⽻虽⾝在庙中,却不愿终⽇诵经念佛,⽽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执意下⼭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碰到了⼀位好⼼的⽼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的道理。
当陆⽻最终将⼀杯热⽓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撰写了⼴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化发扬光⼤! 故事三: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散⽂家、学者宋濂⾃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且写得⼀⼿好⽂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之⾸”。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的地⽅总要刨根问底。
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个问题,冒雪⾏⾛数⼗⾥,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的梦吉⽼师,但⽼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馁,⽽是在⼏天后再次拜访⽼师,但⽼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拜访的时候,掉⼊了雪坑中,幸被⼈救起。
当宋濂⼏乎晕倒在⽼师家门⼝的时候,⽼师被他的诚⼼所感动,耐⼼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困苦,拜访了很多⽼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家! 故事四:唐伯虎潜⼼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的画家和⽂学家,⼩的时候在画画⽅⾯显⽰了超⼈的才华。
唐伯虎拜师,拜在⼤画家沈周门下,学习⾃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名人求学故事四则200字
故事一:厉归真深山访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因为没
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
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协助下,终于见到了真
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
栩栩如生,几可乱真。
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很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
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故事二: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
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
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但
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很多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
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
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故事三: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
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很爱读书,
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
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
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
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
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故事四: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
的才华。
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因为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逐步地产生
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
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
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