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文化的差异与不可译性

合集下载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翻译的不可译性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翻译的不可译性
1文化 词 汇 空 缺 导 致 的不 可 译 性 .
文化词汇 的空缺指 目标语缺乏表达源语 中反映特有文化现象 的对 应语。 以一种语言为参照 , 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中都可 能译 , 不能找到完全对等 的说法 。再 比如打 招 呼问“ 干什么去” 在中国人看来很正常 , 但外 国人认为涉及到 隐私 , 这 就很难用英语清晰的翻译 过来 。 这些例子都可 以说是不可译的。 国人 英 见面谈天气 , 直译 成汉语 让人费解 , 但不 直译又体现不 出民族特色 , 这 都反映了习俗文化的差异造成 了不可译性 。 5 其他情况 . 再者, 一些有汉语文化 特色的修辞方式如 双关 、 回文 、 字 、 拆 对偶 、 顶真等很难翻译 , 语 、 成 歇后语 、 典故 、 对联 、 口令更 是渗透着文化背 绕 景, 也很难译 出其 中的味道和文化 内涵 , 不可译性则是无法避免 的。外 国的笑话译成汉语之所 以不好笑 , 正是 由于文化背景 和思维 的差异 , 民 族习俗 或心理意识倾 向及审美情趣有差别 , 幽默感不一样 , 翻译 时很难
其特殊性 , 以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 。 所
三、 文化 差 异 造 成 的 不 可译 性
尤金 ・ 达(i ) 奈 Nd 曾经说过 :对 于真 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 悉两种 a “ 熟 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
景中才有意义 。” 由此我们可以看 出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之大。正是 由于 文化的差异才造成了翻译的不可译性 。具体说来 :
科技信息
人 文 社科
从 文 化 差 异祝 角蓄 翻译 的 不可 译性
莱芜职 业技 术 学院 苏进德
[ 摘 要]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 中存在争议的话题。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 翻译过程 中有些 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着不 可译性 。本文主要从 文化差异的视角具体 来探讨 不可译性 , 以让译者正视 不可译性 , 同时把握 文化 内涵的差异 , 力求翻译的忠实, 促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第3 1 卷 第 4期
Vo 1 . 3 1 No . 4
周 口师 范 学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Z h o u k o u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4年 7 月
J u 1 .2 0 1 4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康 凯
( 周 口师 范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河南 周 口 4 6 6 0 0 1 )
摘 要: 由 于 不 同语 言之 间 自身 结 构 和 所 代 表 的 文 化 之 间 的 差 异 , 语 际 翻 译 存 在 着 一 定 的 限 度 。通 过 具 体 的 例
子, 从 语 言 不 可 译性 和 文 化 不 可 译 性 两 方 面 阐述 翻 译 中的 不 可 译 现 象 。
译文中虽然通过尾韵试图在修辞效果上做到等效但在意境上却无法达到与原文一致中国古代诗人利用汉字的特点创造了一种回文诗体例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中国出人才人出国中?这要翻译成英文的回文结构几乎是不可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信息和内容的作用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代表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千百万年来对各种客观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的认识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必然拥有大量的该语言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事物的词语译者遇到这种词语时由于译语中缺少相应的语言符号来指称这种特有的文化事物此时这种词语便是不可译的此外语言中的某些交际使用方法和惯例也是不可译的首先具有文化蕴含的词汇是不可译的例如粽子是一种中国传统食物即使西方人吃过粽子记得它的名字但是要理解其文化含义非常困难西方人很难联想到粽子和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着密切的关系国的户口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中国户籍和城市管理的一绝这也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其次即便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同样的事物及其对应的语言表达但其联想意义却常有出入同样是龙在中国其形象是正面的中国古代皇帝把自己比作真龙天子穿的是龙袍此外?龙?是我们中国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我们称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在西方龙却是负面的是邪恶的象征这方面最典型的表现是一些俗语的翻译everydoghas在西方狗被认为是人类的朋友甚至是家庭成员

语言和文化角度的不可译性

语言和文化角度的不可译性

语言和文化角度的不可译性英汉互译中,无法将源语翻译成目的语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即成为“不可译性”。

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和“文化上的不可译”。

标签:语音;文化;不可译一、语言层面的不可译性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体现在字形和语音两大方面。

从语音角度看:汉语是单音节和多声调语言;而英语却是集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为一体,只有语调的升降之分。

中国古诗中大量的双声叠韵词,使其朗朗上口,而译文却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汉字是表意文字,而英文为表音文字,故两者的文字特征无法互译。

如汉语和英语的字谜,基本上无法将其转译;还有中英文中回文的修辞,如:“llqadam,I am Adam.”——“Sir,I am Iris”和“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形式给翻译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笔者认为,解决语音层面不可译性对策有以下几种:(一)增益法增益法即增加原文中原来并没有的部分,使得译文更加贴合译人语文化,且不会对原文意思造成损害的方法。

比如“The hostcarved,poured,served,cut hread,talked,laughed; proposed health.”这句中一系列词都以[d]发音结尾,朗朗上口,将其增译为“主人割肉呀,斟酒呀,布菜呀,切面包呀,敬酒呀,又说又笑,忙个不停。

”语气助词“呀”使泽文不仅取得了与原文一样的效果,而且读起来妙趣横生。

(二)直译法此处的直译法虽难度大,还有运气的成分,但仍然具有可行性。

马克吐温曾写“It was a splendid population-for all the sloic,sleepy,sluggish—brained sloths stayed at home……”句中五个“S”一气呵成,这种原语中形、音、义的“三结合”,在译成目的语后是法完整体现的。

尽管如此,译者马红军给出了翻译——“(出来的)这帮人个个出类拔萃——因为凡是呆板、呆滞、呆头呆脑的呆子都呆在了家里。

文化差异导致的英汉翻译中相对不可译性及其补偿办法

文化差异导致的英汉翻译中相对不可译性及其补偿办法
方电影中对 “r o ” da n 的刻画我们可见一斑。如果我们把“ g 望子成龙 ” 翻译成“o x eti ’sitb ao ” tepc oes o ea g n 是很难让英语 国家 的人们 l lo r d 接受的。
今天 , 随着人类对语言和翻译 的认识 及研究 的不断深入 , 人们
几 种 不 同情 况 。

了互相沟通 的需求 。但另一方面 , 由于不同的语言 和不 同的文化都 有着一定 的特殊性 , 因而不同的语言之间在翻译 时 自然会存在某些 不可译性。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将 不可译性根据其产生 的原 因分为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我们认 为, 因语言本身差异 造成的不可译性是真正的不可译 , 称为绝对 不可译 ; 由于不 同国 但 家和地区的不同历史 、 宗教 、 社会等文化 背景导致的翻译 的不可译 性却是暂时的 , 因为文化背景本身是可 以被认 知被表达 的, 因而在
摘 要 本文讨论 汉英翻译 中 由于 中西文化背景不 同造成 的 语 言的相对 不可译 性及 其补偿 措施。不 同的国家和地 区有着不 同 的历史、 宗教、 社会等文化背景 , 这就给翻译造成 了困难。但不可译 性并非绝对 的, 可译 性与不可译性其实是共 同存在 的, 我们可 以采
用补偿方 法, 不可译 性进 行一定程度的补偿 , 量减少翻译障碍 对 尽 以促进语言 与文化交流。 关键词 不可译 性 文化不可译性 补偿方法
此, 由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可译被称为相对不可译 。而本文则将着重
讨论 文化差异造成的相对不可译性及其 补偿办法 。
1在英汉翻译 中遇到 的几种文化不可译 的情况
11传 统文化不 同造成的不可译性 .
词汇来指代这一特有的文化事物 , 但却不能明白表达出其本意的转

论语言文化的不可译性及其转化策略以的两个英译本比较分析为例

论语言文化的不可译性及其转化策略以的两个英译本比较分析为例

论语言文化的不可译性及其转化策略以的两个英译本比较分析为例一、概述语言与文化,作为人类交流的两大基石,其间的互动关系既复杂又微妙。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既反映了文化的特性,又受到文化的制约。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承载着传播不同语言、文化信息的重任。

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所谓的“不可译性”问题。

简而言之,是指某些语言现象或文化内涵在另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或等价的表达方式。

这种现象既可能源于语言本身的差异,如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不同,也可能源于文化背景的迥异,如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翻译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变得复杂而困难,有时甚至无法完全实现。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语言文化的不可译性及其转化策略,本文选取了《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作为比较分析的案例。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其翻译过程充满了挑战。

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英译本在处理语言文化不可译性时的不同策略和方法,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不可译性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并探索有效的转化策略,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不可译性现象,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转化策略,以期为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也能更深入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1. 语言文化不可译性的定义及重要性语言文化的不可译性,是指源语言与目标语言在转换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特性的限制,导致某些语言元素或文化内涵在另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等或等价的表达方式。

这种不可译性不仅体现在词汇层面的缺失或歧义,还涉及语法、句法、音韵乃至更深层次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

语言文化不可译性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

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

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一、本文概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精髓往往通过语言得以传承和展现。

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尽管语言交流日益频繁,但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之间的关系和差异,以期深化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文章将首先定义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然后分析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最后探讨如何在文化交流中应对这些不可译性挑战。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有望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的本质,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语言不可译性的定义与表现语言不可译性,是指某些语言元素或语言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对等或等价的表达方式。

这种现象源于语言的本质特性,包括词汇、语法、句法、音韵等多个方面。

每个语言都是独特的文化产物,其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都深受其所在文化的影响。

因此,当一种语言的元素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表达时,就产生了语言不可译性。

语言不可译性的表现多种多样。

在词汇层面,某些概念或事物在某些语言中可能不存在对应的词汇。

例如,某些特定文化中的习俗、信仰或物品,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词汇来描述。

语法和句法层面也存在不可译性。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这使得某些语言中的语法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难以准确表达。

音韵层面的不可译性则体现在语音和韵律上。

不同语言的语音系统和韵律模式各有特点,这使得某些语言的音韵特征在另一种语言中难以实现。

语言不可译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理解和翻译其他语言。

相反,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语言不可译性的存在,并在翻译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

例如,我们可以采用音译、意译、直译加注释等方法来处理不可译的词汇和表达。

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句子结构、改变表达方式等手段来弥补语法和句法层面的不可译性。

在音韵层面,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模拟原文的语音韵律来传达原文的音韵特征。

文化与语言翻译

文化与语言翻译

文化的差异性与翻译困难(2/3)
4、语用涵义(pragmatic implication) 例:浅花叫了一声奔着井沿跑去,她心里一冷,差一 点没有栽到地上死过去。她想,竟来不及拉他一把, 自己也跳到井里去吧。 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 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
文化的差异性与翻译困难(3/3)
5、民族心理差异(difference of national psychology) 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到小尼姑 的带哭的声音。 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 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文化与语言翻译
一、文化的定义
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为“耕作、 种植;作物” 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 的文化——W.B.Pearce —W.B.Pearce 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 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 的能力与习惯——Edward Tyler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
二、文化的特点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 化 文化具有时空性 文化具有趋同性 1、文化趋同与语言的融合 2、文化趋同与语言翻译
三、文化的差异性与翻译困难(1/3)

从文化视角论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及其补偿策略

从文化视角论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及其补偿策略

周刊214理论博览|教师论坛摘 要:本文讨论了汉英不可译性问题,包括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语音、汉字结构和修辞格都是完全不同的,而且这些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等词,这就导致了语言的不可译性。

但是不可译性不是绝对的,我们应该理解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共存。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采用一些补偿的方法,以达到补偿的目的,减少翻译障碍,促进语言和文化交流。

关键词:不可译性;补偿方法引言不可译性是一种文本或一种语言中的任何话语的一种属性,对等的文本或话语不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

著名的语言学翻译学者J.C.Catford 在1965年提出了翻译的不可译性,他认为语言的不可译性是由于源语言和目标语的差异造成的,而许多翻译专家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如今,一、语言不可译性刘米清教授在他的现代翻译理论中写道:“语言的结构通1. 语音的不可译性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语音系统,是其他语言所不能2.汉字结构的不可译性中文词是由有意义的汉字组成的,而英文词是由没有意义3. 修辞的不可译性大多数语言都有自己的修辞。

正是因为有了修辞的存在才让语言变得生动有趣。

在翻译实践中,如果目标语言不能正确地显示源语言中的修辞,则是对源语言的思想、风格和内容的不忠实。

虽然意思是相似的,但它将弱化源语言的语言影响。

说汉语的人和说英语的人在思维方式和审美观上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当他们表达相同内容的时候,他们会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这些都造成了汉语英语翻译的不可译性。

二、文化的不可译性根据J.C.Catford 的观点,不可译性的例子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语言,另一个是文化。

奈达还提到,词语只有在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

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语言。

这是译者和翻译研究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包括并影响语言,是语言生长和发展的基础,所有语言都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文化的差异与不可译性【摘要】:在英汉两种语言互译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译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由于两国间习俗文化的差异所引起的,英汉的不可译与语言的文化功能、美学功能也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仅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对此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且探讨了几种解决方案。

【关键词】:文化差异;不可译;翻译策略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It’s UntranslatabilityWang XuanlanQuxian Teachers’ Training School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there are untranslatable phenomena. On the emergence of this phenomenon , there are many reasons, mainly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ultural function ,aesthetics and languag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eature.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is issue brief description and discussion of several solutions.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 Untranslatability; Translation strategy如果说人类的语言是由历史、文化所积淀出的一座座高大的山峦,那么汉语无疑是其中最高大、最幽深、最厚重、最绵长的一座。

在运用和交流中,汉语更是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厚重与幽深,特别是中国的习俗文化在这方面更具代表性。

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拥抱中国的过程中,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渐增多。

英语作为全球通行的主要语种,英语和汉语的互译尤显重要。

但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就是由于习俗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不可译现象。

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Catford)根据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1】本文仅从习俗文化角度分析英汉之间存在的不可译性现象,其中涉及传统文化、风俗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探讨了解决习俗文化不可译问题的的些许策略。

一、英汉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的表现(一)传统文化不可译性的表现首先从传统文化的差异上有所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跟长辈或上级说话与同辈或下级说话时不一样,往往要使用某些敬辞。

如:令尊、贵姓、拜读、赐教等,如果使用同样的词语,会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

另一方面谈话或写信提到自己时,要用谦辞,如:犬子,鄙人,寒舍,愚见等;否则也会被认为失礼。

【2】英语国家的人同上级说话或写信时也许需用比较尊敬的语气,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词语。

不论对方年龄多大,级别或地位多高,“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当然,在英语中也有少量表示敬辞的,如his Majesty(陛下),your excellence(殿下)。

如果把汉语中的谦辞和敬辞直接翻译成英文,则会很不妥,如犬子翻译成dog son,会造成很大的误解。

由于不同民族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那么不同背景下的历史典故,也就存在翻译的不可译性,如汉语中: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愚公移山,邯郸学步,身在曹营心在汉等,这些历史典故常常被引用来描述与典故所相似的情形,而且我们也可以引用典故里的人物形象来描述特定的人物。

在英文中,我们虽可以直译出典故的寓意,却无法表达出成语典故中特定语境下的含义。

所以,将这些成语典故翻译成英文表达,具有不可译性。

(二)风俗文化英汉文化的不可译性同样在风俗文化方面也有所体现,以中国自古所传承下来的悠久饮食文化为例,全国的八大菜系中仅烹饪方法就有三十多种:煎、炒、烹、炸、贴、酥、溜、炝、腌、煸、熬、烩、氽、涮、煮、炖、煲、焐、煨、蒸、卤、酱、熏、烤、焖、烧、扒、拌、等。

而西方烹饪方式较为简单,常见的仅有的toast烤,simmer炖,boil煮,油煎,bake烘焙, stir—fry翻炒,stew闷,steam蒸。

由于这些文化的差异就造成了很多中国烹饪方法就无法翻译成英语。

再如某些特殊文化事物的词如中国的“炕”“,“称”等,类似这样的汉语在英语中都找不到对应词,因为根本没有这种概念。

(三)宗教文化在宗教文化方面同样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中国主要的三大宗教:儒教(Confucianism),道教(Tao-ism),佛教(Buddhism),而西方主要是基督教和天主教。

这就对英汉各自的语言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以道教为例:元始天尊,道士,真人,天师,三清观,这些名词目前的翻译分为:元始天尊(又称玉帝,Jade Emperor),道士(Taoist),真人(Immortal),天师(Taoist master),三清观(Taoist Temple)。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三清观,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这三者是道教诸天界中最高者也是道教对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的合称。

因此,仅将三清观译为Taoist Temple则失去了原语中深厚的文化底韵。

(四)地域文化最后,在地域文化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中英文化之间的不可译性也有许多实例可以说明。

众所周知,中国以地大物博著称,地域差异往往会形成不同地域文化,一些只在中国的地域环境下出现的名词到了英文中就变得无法对应翻译。

如中国在气候上的一些专有名词:雨水,惊蛰,小阳春,梅雨,秋老虎,三伏,三九。

以“秋老虎”为例,直译为“autumn tiger”,虽然形象生动,却会让不了解中国这种独特自然气候的外国人误解为是秋季的动物老虎,无法传达立秋以后短期回升的暑热天气。

同时,由于地域的差异,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也造成了一些名词无法翻译,,如中国大量的中医药名,术语等,如经络,穴位,火罐,玳瑁,阴阳,气虚等。

二、解决文化不可译的思路与对策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只是相对的。

根据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意义对等优于形式对等。

只要尽量在对等与忠实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翻译,跨越这种文化差异而达到交流的目的也是可以实现的。

所以能直译的地方尽量直译,做到意形兼备。

那么不能直译则取其意而舍其形。

【3】以下则是一些应对不可直译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加注释为了保留本民族的特色和形象,一些含有典故的汉语习语常常采用直译然后加上注释的方法翻译。

加注类似于解释,是保留源文化信息的有效手段【4】。

例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This Sima Zhao trick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 “司马昭之心”译为Sima Zhao trick 是什么意思呢?若不加注释,译文是无法理解的。

所以加注释:Sima Zhao was a prime minister of Wei(220-265)who nursed 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 The emperor once remarked: “Sima Zhao’s intention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 随着中英文化的密切交流,一些文章存在大量的中国文化词语,过多的借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虽然可以进行翻译,但有时却不是最佳的翻译方法。

因为阅读者不得不多次停下来翻阅注释,或多或少也会造成阅读过程的不流畅感,在一定程度上,这将降低原语言文章的艺术性和美感。

因而以少用为好【5】(二)借译法英语里有些东西和汉语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是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如谚语的翻译,以“爱屋及乌”为例,意思是因为爱一处房子,也爱那房顶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爱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而在英语中“love me,love my dog”也表达这个意思,只是中国人含蓄的用屋子来借代心爱的人,英语的说法更直接。

再比如,成语“金蝉脱壳”英文表达是:throw somebody off the scent ,形象虽不同,但喻义相近,都含有“用计脱身之意。

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破釜沉舟” 翻译为burn one’s boats。

“挂羊头卖狗肉”翻译为He cries wine and sells vinegar。

(三)节译法在汉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喻意。

例如“铜墙铁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

对此类汉语通常采用节译法,即省去并列重复的部分,保留它的基本喻意。

例如“长吁短叹”sighing deeply.“长吁”和“短叹”表示同一个概念,所以译文仅用sighing deeply概括两者之意。

又如“断子绝孙”die sonless ,“不学无术”uneducated等等。

(四)移植法移植法可以分为直接移植和音译移植,直接移植将源语言中的词语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放入目标语言中。

例如“Mp3”,全称是M0ving:Picture Experts GrOupAudi0 Layer III,如果直接翻译为中文则是“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其不仅长而且含有大量专业术语,不利于普通接受者理解,反而,直接照搬更为简洁,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人们也就逐渐知晓其意思。

此类例子还有DNA,CEO等。

音译移植是用目标语言的文字写出或读出源语言的词的发音。

如T—shirt翻译成T恤衫,T恤用的是音译,而在后面加个衫字,则清晰表明了是衣服的一种。

我们可以依据语义语境以及目的和读者的接受度,灵活使用这些方法。

只要翻译恰当,方法并不固定。

三、小结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汉语和英语由于其习俗文化方面的差异性,而导致了英汉互译存在障碍。

但是通过加深对原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并在对目标语言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一些科学有效的翻译方法,由这些不可译因素所造成的交流障碍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程度不断加深,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也将逐渐转化为可译。

我相信,无障碍可译性的汉语将是中华文化的一粒粒种子,当它们在世界各地发芽开花之时,便是中国文化传遍世界之日。

参考文献:[1] 唐文生,贾德江2007 《论翻译的悖论——不可译性》[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四期:109—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