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不可译性及对策

合集下载

文化意象不可译性的音译消解音译的回流

文化意象不可译性的音译消解音译的回流

文化意象不可译性的音译消解音译的回流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教文娱各方面日益频繁的沟通与交流,使得大量英语词汇涌入汉语中;相对的,中国也出口了大量汉语到世界各地。

对于新兴或是新输入的文化意象的翻译,采用最常用的翻译手段一意译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大众传媒的需要,音译这一看似不入流,为翻译专家、学者不得已为之的翻译方法却越来越受到青睐。

不可避免的,益发成熟的音译体系在二^一世纪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大平台上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可以称得上是翻译史上长期饱受争议的难题之一,两者之间的限度长期以来也是悬而未决。

最先使“可译性”这一名词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且又使人们每每在谈及这一话题时必定要提到的人就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洪堡特。

在他看来,语言具有普遍性同时又具有特殊性的特点。

语言的特殊性滋生了不同语种间交流翻译的不可译性,而语言的普遍性又将这种不可译性框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形成了不可译性的限度,或者换一种说法,正是语言的个性化与普遍性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使得不同种语言的民族在达到某种文化共识的同时,又保有各自的民族精神文化烙印,这是永远不能为外民族所后天所习得的。

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的不可译性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

区鉷曾提出了弥补不可译性的六种手段:1. 对等。

即在译文中找到对应的概念。

2. 释义性翻译,即对原文概念进行扼要的解释。

3. 让步—借用译入语中已经普遍接受的与之相近似得概念。

4. 直译。

5. 音译。

6. 修饰。

进行加注或文内补充。

(翻译批评71-72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语言跟世界文化的同一性决定了,归根结底可译性跟不可译性是辩证存在的。

正如李全安先生所说“不可译只是相对的,可译是绝对的”,可译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是不同的。

一种语言能表达出的文化思想,微妙的情感,甚至是语言技巧、修辞方法等,也能在另外一种语言体系中找到合适的、相对应的表达方式。

也许一时难以找到准确、完整的表达,并不代表以后一直都不会有人找到。

文化不可译性的处理策略

文化不可译性的处理策略
一般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媒介是同一语言文化而翻译还涉及译者其媒介是不同的语言文化当信息源与信息的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着语言和文化鸿沟时译者无论采取何种手段都无法做到译文和原文尽善尽美的对应廖七一2000
20 09年 1 月 1
湖北第二 师范学 院学报
J un l fHu e Unv ri f u ain o ra b i ies yo ct o t Ed o
指 出 :对 于真正成功 的翻译而言 , “ 熟悉两 种文 化甚 至 比掌握两种 语言更 重 要 , 因为词 语 只有在 其作 用 的文化 背景 中才有意 义。 ”
( 建 中 ,9 9 。 郭 19 )
而翻译还涉及译者 , 其媒 介是 不同 的语 言文 化 , 当信息 源与信 息 的最终接受者之 间存在着语言 和文 化鸿沟时 , 者无论采取 何种 译 手段 , 都无法做 到译 文和 原文 尽 善尽 美的 对应 ( 七一 ,0 0 。 廖 20 ) 所 以奈达 的“ 翻译 等值 论 ” 只是一 种理想状态 , 正如他 自己在《 对 等的原则》 一文 中所说 “ 在语 言间不可能做 到完全 的对等 , 因此也
普遍存在 的问题 , 大致可 以分为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本文结合 实例探 讨文化不可译性的处理策略。
关键词 : 可译性 ; 不 文化 ; 理 策 略 处
中图 分 类 号 : 35 9 H 1.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434 2 0 ) 1 180 17 — X3一) 男 , 西高安人 , 18 , 江 助教 , 硕士 , 究方向为跨 文化 交际、 研 语用学。
在 对 可译 性 与不 可 译 性 的研 究 中 , 者们 纷 纷 提 出 了各 自的 学 分 类 方 法 , : 对 不 可 译 性 和 绝 对 不 可 译 性 , 言 上 的不 可 译 性 如 相 语

语言和文化角度的不可译性

语言和文化角度的不可译性

语言和文化角度的不可译性英汉互译中,无法将源语翻译成目的语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即成为“不可译性”。

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和“文化上的不可译”。

标签:语音;文化;不可译一、语言层面的不可译性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体现在字形和语音两大方面。

从语音角度看:汉语是单音节和多声调语言;而英语却是集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为一体,只有语调的升降之分。

中国古诗中大量的双声叠韵词,使其朗朗上口,而译文却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汉字是表意文字,而英文为表音文字,故两者的文字特征无法互译。

如汉语和英语的字谜,基本上无法将其转译;还有中英文中回文的修辞,如:“llqadam,I am Adam.”——“Sir,I am Iris”和“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形式给翻译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笔者认为,解决语音层面不可译性对策有以下几种:(一)增益法增益法即增加原文中原来并没有的部分,使得译文更加贴合译人语文化,且不会对原文意思造成损害的方法。

比如“The hostcarved,poured,served,cut hread,talked,laughed; proposed health.”这句中一系列词都以[d]发音结尾,朗朗上口,将其增译为“主人割肉呀,斟酒呀,布菜呀,切面包呀,敬酒呀,又说又笑,忙个不停。

”语气助词“呀”使泽文不仅取得了与原文一样的效果,而且读起来妙趣横生。

(二)直译法此处的直译法虽难度大,还有运气的成分,但仍然具有可行性。

马克吐温曾写“It was a splendid population-for all the sloic,sleepy,sluggish—brained sloths stayed at home……”句中五个“S”一气呵成,这种原语中形、音、义的“三结合”,在译成目的语后是法完整体现的。

尽管如此,译者马红军给出了翻译——“(出来的)这帮人个个出类拔萃——因为凡是呆板、呆滞、呆头呆脑的呆子都呆在了家里。

论文化的不可译性

论文化的不可译性

论文化的不可译性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可译的。

翻译就是妥协,不过是在音、形、意方面追求和原作尽可能高的近似值。

译者心理沉淀的不同也影响着译本的不同。

文化不可译性的根源是语言符号的差异,我们把文化信息符号分为五类:民族意识化符号,民族声象化符号,民族社会化符号,民族地域化符号,民族物质化符号。

在翻译语际转换中,两种文化的信息符号在所指内涵和语用意义上都会呈现冲突。

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是相对的、广泛的,差异是本质的、深刻的。

语言符号所承载的信息量越大,翻译中遇到的文化障碍就越大,不可译的程度也越大。

标签:文化不可译性翻译因为语言表达有局限性,落实在纸上的语言往往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发挥空间。

在读古典文献时,“此中消息不能道”者,为数不少。

争论、论辩由此而引发。

从文到理,从义到译,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所以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诗有极平浅,而意味深长者。

”桐城张徵士若驹《五月九日舟中偶成》云:“水窗晴掩日高光,河上风寒正长潮。

忽忽梦回忆家事,女儿生日是今朝。

”此诗若把“女”字换“男”字便不成诗。

个中意境,口不能言。

在翻译一些古典文献时,译者往往觉得任何译文都不可能把存在于原文中的所有微妙之处,如头韵、回文、词语重复、人物、事件等统统传达出来。

究其原因,是语言文字结构上的独特性没有信息相通的渠道,特别是在英语和汉语等非亲属语之间,翻译时语符需要完全换码,因而具有明显的不可译性。

比如英语就很难表达汉语中的“风流”“潇洒”“洒脱”“酣畅”等词,因为这里牵涉到文化的不可译问题。

一、地域性——文化的不可译性存在的前提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

以国度来划分,文化有国民文化,以民族的生存地域来划分,有民族文化,它们都不可避免地带着地域性。

国度地域和民族地域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两种地域文化具有区别于其他种文化的遗传特质。

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是兼顾了国民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模糊概念。

所谓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别,也就是他们各自文化的遗传特质的差异。

浅谈英汉文化的差异与不可译性

浅谈英汉文化的差异与不可译性

争鸣浅谈英汉文化的差异与不可译性王宣兰摘要:在英汉两种语言互译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译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由于文化间的差异引起的,并且与语言的文化功能、美学功能密切相关。

我仅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对此问题进行简单说明,并且探讨了几种解决方案。

关键词:文化差异;不可译;翻译策略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外交流日渐增多。

英语作为全球通行的主要语种,对于我国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对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但在英汉互相交流转化的沟通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不可译现象。

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Catford)根据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1】本文仅从文化角度分析英汉之间存在的不可译性,其中涉及传统文化、风俗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找出了一些解决文化不可译的策略。

一、英汉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的表现(一)传统文化不可译性的表现首先可以从传统文化的差异上有所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跟长辈或上级说话时与同辈或下级说话时不一样,往往要使用某些敬辞。

如:令尊,贵姓,拜读,赐教等,如果使用同样的词语,会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

另一方面谈话或写信提到自己时,要用谦辞,如:犬子,鄙人,寒舍,愚见等;否则也会被认为失礼。

【2】英语国家的人同上级说话或写信时也许需用比较尊敬的语气,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词语。

不论对方[1]年龄多大,级别或地位多高,“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既不贬低自己,也不恭维别人。

当然,在英语中也有少量表示敬辞的,如his Majesty(陛下),your excellence(殿下)。

如果把汉语中的谦辞和敬辞直接翻译成英文,则会很不妥,如犬子翻译成dog son,会造成很大的误解。

相对中国对人际关系的清晰分明,英语中则相对模糊,英语中的aunt在汉语中的等值成分有“姑姑”“姨妈”“婶婶”“舅妈”以及对一般长辈的尊称,若无特定[2]的语境,aunt一词无法找到对应的翻译。

论语言文化的不可译性及其转化策略以的两个英译本比较分析为例

论语言文化的不可译性及其转化策略以的两个英译本比较分析为例

论语言文化的不可译性及其转化策略以的两个英译本比较分析为例一、概述语言与文化,作为人类交流的两大基石,其间的互动关系既复杂又微妙。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既反映了文化的特性,又受到文化的制约。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承载着传播不同语言、文化信息的重任。

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所谓的“不可译性”问题。

简而言之,是指某些语言现象或文化内涵在另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或等价的表达方式。

这种现象既可能源于语言本身的差异,如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不同,也可能源于文化背景的迥异,如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翻译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变得复杂而困难,有时甚至无法完全实现。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语言文化的不可译性及其转化策略,本文选取了《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作为比较分析的案例。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其翻译过程充满了挑战。

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英译本在处理语言文化不可译性时的不同策略和方法,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不可译性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并探索有效的转化策略,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不可译性现象,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转化策略,以期为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也能更深入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1. 语言文化不可译性的定义及重要性语言文化的不可译性,是指源语言与目标语言在转换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特性的限制,导致某些语言元素或文化内涵在另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等或等价的表达方式。

这种不可译性不仅体现在词汇层面的缺失或歧义,还涉及语法、句法、音韵乃至更深层次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

语言文化不可译性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

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

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一、本文概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精髓往往通过语言得以传承和展现。

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尽管语言交流日益频繁,但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之间的关系和差异,以期深化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文章将首先定义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然后分析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最后探讨如何在文化交流中应对这些不可译性挑战。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有望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的本质,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语言不可译性的定义与表现语言不可译性,是指某些语言元素或语言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对等或等价的表达方式。

这种现象源于语言的本质特性,包括词汇、语法、句法、音韵等多个方面。

每个语言都是独特的文化产物,其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都深受其所在文化的影响。

因此,当一种语言的元素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表达时,就产生了语言不可译性。

语言不可译性的表现多种多样。

在词汇层面,某些概念或事物在某些语言中可能不存在对应的词汇。

例如,某些特定文化中的习俗、信仰或物品,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词汇来描述。

语法和句法层面也存在不可译性。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这使得某些语言中的语法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难以准确表达。

音韵层面的不可译性则体现在语音和韵律上。

不同语言的语音系统和韵律模式各有特点,这使得某些语言的音韵特征在另一种语言中难以实现。

语言不可译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理解和翻译其他语言。

相反,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语言不可译性的存在,并在翻译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

例如,我们可以采用音译、意译、直译加注释等方法来处理不可译的词汇和表达。

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句子结构、改变表达方式等手段来弥补语法和句法层面的不可译性。

在音韵层面,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模拟原文的语音韵律来传达原文的音韵特征。

文化的不可译性及翻译对策

文化的不可译性及翻译对策

人类 自诞 生 以来就 在 不 断地 创造 文 化并 推 动 社 会 文 明的进 步和发 展 。今天 的 文 明都 是建 立 在
对 过 去 文 明 的 继 承 和 发 展 的 基 础 之 上 。那 么 , 究
健 康 文化 和伪 文 化 的影 响 , 错 误 地把 某 些 不 健 康
的 生 活 方 式 和 手 段 当作 新 文 化 的 潮 流 , 如“ 胸 器” 、
对一 些思 想不 成 熟 的人 产 生 误 导 。另 一 方 面 , 健
历 史背 景 、 地 理 生 态 环境 以及 神 话 传 说 和宗 教 信 仰 等都 是该 民族 的文 化 内容 。 因 而从 广 义 上 讲 ,
文化 是 人类 在漫 长 的社 会历 史 实践 中所创 造 的物 质 财 富和精 神财 富 的总 和 。 1 1 1 文 化 本 身 既 不 是 教育 , 也不 是立 法 , 它是 一种 氛 围 , 一 种 遗产 , 更 是 一种 潜 移默化 的生活方 式 。
作者简介 : 李 华 田( 1 9 6 6 一 ) , 男, 湖北孝感人,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副教 授 。
文 化 的 不 可 译 性 及 翻 译 对 策
化统 一 为原 则 , 以提 高 人 们 对 文 化 的驾 驭 能力 为


文 化 与 文 化 诊 断 学
合体 , 而人类 文 化 的 繁 荣 和 发展 又需 要 百 家 争 鸣
的 自由环境 , 每 个 民族 的文 化 都 会 出现 真 善 美 与 假 恶丑 。当今 的中 国正 在经 历一 场 前所 未 有 的社 会 转 型和历史 变革 , 而有 一 些 人 由 于受 到 外 来 非
竟什 么是 文化 , 我们 在 当今 文 化 多 元 化 的 社 会 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5-24作者简介:喻红华(1984-),女,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文化的不可译性及对策喻红华(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摘要:不可译性按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语言上的和文化上的,文化上的不可译性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产生的。

中国与西方英语国家在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思维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是文化的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

本文探求了文化不可译及其根源,对文化的不可译特征作了例证分析并给出了应对策略,进而指出当今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英汉互译中的文化不可译性将会更多地、在更大程度上朝可译性方向发展。

关键词:不可译性;文化;差异;对策中图分类号:H 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08)10-0099-03引言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要求用另一种语言尽可能精确、完美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奈达指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语言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0112,他曾在自己的译论中着力强调语言的共性,但源语信息的再现终非易事。

源语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绝对性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导致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就成了一种正常而客观的存在,这种现象说明了文化可译的相对性和不可译的绝对性。

对此,纽马克(Pete r N e wm ark)122说,/如果源语的内容涉及到本国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习俗、译文的意思就必然有所走失0112,他的论述是对这种不可译特征的最好阐释。

本文就以卡特福特提出的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论中文化的不可译性为基点,旨在通过举例分析说明文化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不可译。

在一定条件下,文化的不可译可以转换为可译性,表面看似复杂的文化的不可译性是具操作性、可转换性的。

进而指出:在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随着文化间交流程度的日益加深,不可译性将不会成为一个客观原因影响民族间的交往。

在证明这个结论之前,首先对不可译性作一引证与描述。

一、不可译性及其分类所谓/不可译性0是指一种源语文本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单位,实现不了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之间的沟通或理解。

不可译性是外来词/顽固的、未物化的、未分解的、未被扬弃的0成分。

132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互相传译的问题,指的乃是某些感情和艺术色彩以及文化特色比较浓厚的作品,在传译时由于语言的差别而所能达到的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0142。

由于源语和译入语本身语言特征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翻译要做到完全的对等是不可能的。

译文只能是无限趋近于原文,而不可能与原文一模一样。

正如奈达在5对等的原则6一文中所说:/在语言间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对等,因此也没有完全准确的翻译。

译文的总体影响只会接近原文,而不可能在具体内容上一致。

0152由此可见,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并不是一对截然对立的、毫不相关的独立体。

在众多对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层次对其作了不同的分类,比较集中的有两种分类。

一种是利用二分法把不可译性分为两个层次,即相对的不可译性和绝对的不可译性。

162约翰#卡特福特则从另一个视角提出不可译性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172第二种是把不可译性和可译性分为三个层次,即完全可译性、部分/相对不可译性和完全不可译性。

182文化功能是指语言具有记载和贮存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信息和内容的作用。

相对不可译性是指因为语言的文化功能所造成的暂时不可译性。

这种不可译性可以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而最终变成可译性。

绝对不可译性是指因语言文字本身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可译现象。

192二、文化的不可译性探源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都有久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由于文化引起的不可译,在翻译过程中屡见不鲜。

卡特福特把文化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与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

0172/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受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的影响,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而文化的差异性是由所从事的物质生活方式以及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的。

由于各个国家的地理环境不同,文化起源不99第10期 NO .10 宜宾学院学报 Jou r n al ofY i b i n Un i versity October .2008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模式与特征也各不相同,特别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均有很大的差异。

01102正是这种自然地理环境、民族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使部分文化内容变得无法传译。

因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关系可从三方面来表述:(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体系;(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词汇是最明显地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三)文化是语言的底座:人类学家Sap ir在5语言论6中曾说,/语言有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

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01112。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等,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有人把这些有文化印痕的词称为/文化负载词0;翻译时有些文化负载词往往会遇到困难。

接下来本文就以卡特福特提出的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论中文化的不可译性为基点,通过举例分析说明文化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不可译。

三、文化不可译性的个案分析文化差异给翻译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对此,严复曾说:/新理踵出,名目纷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终嫌参差。

译者遇此,独有自具衡量,即义定名,,一名之立,旬月踯躅。

0(严复,5天演论#译例言6)足见这种文化的不可译现象是始终困扰译者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所遇,盖有如下几种情形:(一)文化词缺省现象造成的不可译性这类词指称意义相同的原语和译语词因一个有语用意义而另一个没有而导致的语用意义空缺。

比如:中国有属相,有的地区有一种风俗)))本命年不能吃与属相相同的动物。

基于这种风俗,要翻译/属鸡本命年不吃鸡0这句话就又引发了文化的不可译现象。

又以/二伯,三姐,四舅0等称呼语为例,译者面临同样艰难的境遇,译成/U ncle Two0不能为西方人所接受,且使他们莫名其妙;若按照欧美习俗译成/U nc l e0则不但译文中丧失了被称呼者排行第几的信息,且因为直呼长者姓名使源语中尊敬长者的意味丧失殆尽,并触犯了中华文化中/为尊者讳0的语言禁忌。

类似之例,不胜枚举,可见文化词缺省是造成文化不可译现象的原因之一。

(二)历史典故造成的不可译性语言中的典故往往有悠久又独特的民族文化渊源,因而在译语中无对应词,只能意译,而其弦外之音或寓言形象往往因找不到相应的事物而被译文牺牲掉。

如英语/let the cat out o f t he bag0,源于卖猪人将猫装入口袋,以猫充猪,当顾客要看猪时,蹦出的却是一只猫。

而此习语在译为汉语时,只能取其含义译为/泄密0,而译文的读者就感觉不到与此相关的形象与乐趣。

同样,汉语里的/事后诸葛亮0也只能意译为/to be w ise after the e-vent0。

这种意译也必然会损失其中的某些意义。

因此,很难把习语、典故里包含的所有成份,从表面意义和形象到深层内涵及文化特性都保存在一个译文里。

(三)不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造成的不可译性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易于使人们在认识上产生差异,导致对同一语言所指含义的不同理解,因而翻译的等值效果往往会大大折扣。

例如在故宫里,其中一殿内有横匾书/无为0二字,带领外国友人参观的导游将其译为/do noth i ng0,外国朋友表示不理解。

其实/无为0描述的是老子所推崇的人性返璞归真的一种哲学境界,与/do no t h i ng0(不干事)是大相径庭的。

又如,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统治数千年崇尚礼仪、重视等级、讲究尊卑,素以谦逊为美,因此,汉语中敬词、谦词的使用非常普遍,如贵姓、请教、大作、鄙人,甚至皇帝也有谦称)))/朕0、/寡人0等,而这些汉语中的恭谦之词在英语中却无法体现。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所造成的不可译性5圣经6是西方文化的一大源流,英美人多信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而中国人信奉的宗教大多则是佛教和道教。

这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必然会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在翻译有宗教信仰内涵的词汇时,就会有问题出现,如/N oah.s A rk0译为诺亚方舟,不了解基督教历史的中国人难解其意。

基督教的神职人员中文译成神父、牧师或教士,但实际上不同派别、不同教堂的神职人员的称呼不同,天主教中可以用fathe r,priest。

四、对文化的不可译现象的转化策略文化的不可译要求译者找到一些合理而有智慧的方法,尽量减少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也就是说尽可能多地传递源语的文化信息。

一般来说,对不可译文化的信息补偿有如下几种方式,一种是归化,一种是异化。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V enu ti(文努迪)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 l e ier m acher(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

就翻译的根本任务而言,归化的翻译是要克服文化的障碍,避免文化冲突;而异化的翻译则以文化交流为主要目的,认为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1122(一)归化归化的翻译提倡使用一种文化(即目的语文化)本身固有的表达方式,主张/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0。

归化的翻译有效地替代了源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译文对目的语文化的读者来说既通顺又易懂,起到了巩固目的语文化的作用。

如把英语习语/to fis h i n troub led w ater0译为/浑水摸鱼0,把/to add f ue l to the fire0译为/火上加油0,还有把/as hard as rock0译为/坚如磐石0,把/m ore haste,l ess100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10期speed 0译为欲速则不达等等。

(二)异化异化的翻译则主张存异,而不是求同,即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主张/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0。

对于汉语习语/眼不见,心不烦0,杨宪益先生在5红楼梦6英译本中译为/W hat the eyes don .t see t he heart don .t gr i eve for .0应该也是考虑到这两个习语文化内涵的差异而采取了异化的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