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

合集下载

小学《三国演绎》人物介绍之司马懿

小学《三国演绎》人物介绍之司马懿

小学《三国演绎》人物介绍之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

官职:太尉、太傅。

爵位:河津亭侯、向乡侯、舞阳侯。

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六回中,曹睿命司马懿兴师征讨公孙渊的过程中,作者罗贯中运用语言描写,将司马懿足智多谋、善能用兵、临危制变的特点体现了出来。

他拥有一种非常人都能拥有的自信,他的心里有一种概念,只要相信自己,就会胜利。

因此,司马懿也受过许多人的评价。

曹操:“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孙权:“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司马光:“司马懿,少聪达,多大略。


这就是司马太尉——司马懿。

对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评价

对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评价

对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评价司马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被描述为阴险狡诈、权谋高手、隐忍智勇兼备的人物。

他对曹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曹魏政权的真正奠基者。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司马懿进行评价,并探讨他在三国演义中的角色。

其次,司马懿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在军事领域展现了卓越的天赋。

他对军事战略的理解非常深入,并善于运用各种兵种的优势。

他在阵地战中设计了许多独特的战术,并借此获得了许多重大胜利。

例如,在甘宁突袭曹魏的过程中,司马懿投石车的布置阻止了甘宁迅速攻击,最终使甘宁为曹魏所俘获。

此外,司马懿还善于运用间谍情报,在眼不见为净策略下,成功聘请了庞统为间谍,并通过庞统获得了很多有关蜀汉和孙吴的情报。

然而,司马懿也有一些令人质疑的地方。

在《三国演义》中,他被描述为喜欢用计谋,不择手段的人。

例如,他利用曹魏皇帝曹芳的幼小年龄,通过排除异己,巩固了自己在政府中的地位。

此外,他也动用军队来镇压政治敌对势力,使曹魏政权更加稳固。

这些行为虽然在当时被视为政治的必然性,但对个人来说是不道德的。

另外,司马懿有时也表现出缺乏慈悲之心的一面,当他在辽东平定乱事时,对叛乱军队进行了无差别的屠杀。

总体上,司马懿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典范。

他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在那个时代被广泛认可,使他成为三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然而,司马懿的手段有时也过于残忍和阴险,对人民和敌对势力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在司马懿的评价中,他的政治手段和军事才能是他的优点,但他的残酷和阴险也是他的缺点。

无论如何,司马懿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司马懿

《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司马懿

《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司马懿《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出色、杰出的人物,比如运筹帷幄之中的诸葛亮,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等等,然而在读过《三国演义》之后,我对其中司马懿的形象印象特别深刻,心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司马懿,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司马懿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

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子。

司马懿隐忍而积极。

在与曹氏君王的较量中始终保持着低调的姿态,锋芒内敛,韬光养晦,这使得他能够准确把握时机,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危机,为自己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懿执着而坚韧。

在大多数人眼里,司马懿始终是诸葛亮的陪衬,但综观三国群雄,似乎唯一能与之对抗的便只有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对决中便可深刻地体现司马懿的执着坚韧。

司马懿聪明而善谋。

司马懿善谋奇策,懂得把握机会,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

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历来说他坏,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

”认为曹操攻下张鲁以后应该听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进攻四川;评其“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

曾在《三国志·陆逊传》中评注“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

总之,无论历史对司马懿的评价好与坏,都无法掩饰他的隐忍,冷静,睿智,谋略和把握时机的能力,他的心狠手辣、阴险狡诈也同样丰富了他的形象,这些都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鲜活、生动的形象,让我们去思考与学习。

篇二:《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司马懿司马懿兵败上方谷,困与大火之中,幸亏天降大雨,救了其父子三人的性命。

于是他坚守不出,任凭蜀军怎么挑战,只是按兵不动。

诸葛亮无奈,派人送去一套白色的女装和头巾,并附送书信一封,讽刺司马懿:“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肩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变异哉?今谴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

《三国演义》 中司马懿形象之我见

《三国演义》 中司马懿形象之我见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引言 (2)一、司马懿生平 (2)(一)出生简介 (2)(二)与诸葛亮的角逐较量 (3)(三)高平陵政变 (4)二、对司马懿的评价 (5)(一)作者罗贯中倾向:批判,非正义的一方 (5)(二)前贤观点:青睐、功过是非分明 (5)(三)个人观点:不得已之反抗 (6)后记 (7)致谢 (7)注释 (8)参考文献 (8)文献综述 (9)《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形象之我见作者:程秋霞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摘要: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出场较晚,是一个很神秘的人物,三国中热闹大多都在前半部,舞台上的风光,都被最早的角色抢光了,他显得不那么光彩出色,但是,在这段历史中,他是一位靠耐性、权谋、机智、残忍,夺得胜利并且是最了不起的大赢家。

司马懿与曹魏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三朝元老的托孤大臣他始终坚持自己韬光养晦的生存之道,与曹爽明争暗斗十余年最终在高平陵政变中落下帷幕。

Abstract: Simayi play late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 doms, was a mysterious figure, the three countries in the m ost busy in the first half, the scenery on the stage, was the earliest picked up, the role of his excellent less glor ious, but, in this period of history, he is a patient, the tactics, witty, cruel, and win the victory and is the most amazing big winners. Simayi associated with cao wei regime, as minister of the same entrust an orphan to he always adh ere to its survival, more than 10 years of competition with Mr Eventually ended in GaoPingling coup.关键词:三国演义;司马懿;形象;不得已反抗;Key word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Simayi. Image;To resist;引言在《三国演义》(后简称“演义)中,作者罗贯中成功的塑造了诸多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如奸诈诡谲的曹操,忠厚仁义的刘备,义薄云天的关羽,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还有人格魅力几乎接近完美的赵云。

三国司马懿的性格特点

三国司马懿的性格特点

三国司马懿的性格特点司马懿是三国著名的军事家,司马懿的性格也是比较古怪。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司马懿的性格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司马懿的性格特点司马懿作为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后人对于他的评价处于两个极端,有人说他天赋异禀。

功勋卓著。

有人说他狡猾奸诈,处事圆滑,最后背叛君主,不仁不义,没有尽到一位臣子的本分。

其实对于司马懿来说这两种评价都不为过,都是属于司马懿性格中的一部分。

每个人的都是多元化的,何况是作为那个时代的处于政治中心的重要人物,司马懿拥有多面性格,面对不同的事,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是不可避免的。

司马懿在前期采取了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体现了其性格中聪明,也善于识人的一部分。

曹操对于他而言并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所以曹操一开始请他任职时,他并不愿意,并以病为托辞,拒绝了曹操。

然而奈何曹操并不放弃,数次威胁才使得他不得不任职。

在曹操去世之后,司马懿开始在政治上大展才华,顺势而为,深得皇帝信任,并且屡立战功。

这体现了他性格中懂得审时度势,从善如流的一面。

司马懿洞察先机,决断果敢的一面在他的军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与诸葛亮的数次决战中更是将他在军事上的天赋和瞬间决断的能力都充分体现出来。

而他对待不同的君主采取不同的方法,面对不同的敌人运用不同的战术并且屡次取得成功都体现了他的圆滑和知人识人的能力。

当然最后他选择了起兵叛乱,虽然在别人眼中是不仁不义的行为,但这也是构成他性格的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他的凶狠和果敢,毫不犹豫,不会浪费每一个机会。

也正是因为他的性格才使得他能在一次次改朝换代中笑到最后。

司马懿的性格中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为人所称赞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历史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聪明司马懿和诸葛亮谁聪明的问题难倒众生,应该从不同角度去评价这两人。

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司马懿和诸葛亮谁聪明。

我认为他们两个是旗鼓相当的,但是诸葛亮活得更累一些。

诸葛亮是个大忠诚,古往今来所有的君王出于统治的目的,一直褒扬诸葛亮而贬低司马懿。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情节1. 司马懿- 性格特点:谋略高超、心机深沉、忠诚、精明能干。

- 故事情节:司马懿是曹魏时期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他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决策,如火烧连营、水淹七军等。

他有卓越的智谋和政治手腕,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

司马懿还通过挑拨孙权与蜀汉的关系,使吴蜀两国矛盾激化,为曹魏的统一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他的权力欲望过于强烈,最终导致自己和曹魏走向衰败。

2. 关羽- 性格特点:忠诚、勇猛、正直、仁义。

- 故事情节:关羽是刘备帐下最得力的将领之一。

他曾在长坂坡单枪匹马斩杀了华雄,因而成为刘备的左膀右臂。

关羽在战场上勇猛无敌,尤以赤壁之战和定军山之战为著名。

他对待部下仁爱有加,对敌人则忠勇善战,众人敬仰不已。

然而,在曹魏围攻下的汉中之战中,关羽被张郃偷袭,最终遭到失败和背叛,不幸战死。

3. 刘备- 性格特点:仁义、宽厚、谋略高超、能屈能伸。

- 故事情节:刘备是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蜀汉的创始人。

他有很高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能力,在战略和政治上都表现出色。

刘备聪明而机智,能得到众人的敬仰和支持。

他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一起共同事奉君主,携手抗敌。

刘备不仅重视军事力量,也注重人民的福祉和治理。

然而,尽管有着伟大的事业,刘备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磨难,最终没有成功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

4. 曹操- 性格特点:智勇双全、权谋高超、谨慎、狡猾。

- 故事情节: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他是曹魏的奠基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出身名门望族,精通文武,智勇双全。

他以其出色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手腕,成功地统一了北方,并建立了强大的曹魏。

曹操的权谋高超,让他在政治斗争中屡屡获胜。

然而,曹操也因其无情和残忍的一面而备受批评。

他在征战中对敌人残酷无情,导致了许多人的流离失所和不幸。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几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情节,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和悲壮命运。

评析《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

评析《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

评析《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作者:陈楥帅卢旦华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12期内容摘要:司马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政坛上他是曹魏政权的四朝元老,虽仕途经过大落,重回官场后却靠着自身能力和隐忍牢牢地将军权控制在手,古稀之年靠‘装病’欺骗曹爽,迅速夺取魏国政权,为其孙司马炎建立晋打下基础。

军事上他能屈能伸,和诸葛亮交战数次,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即使受到诸葛亮的多次侮辱,也一直走自己谨慎而不露锋芒的路线,正确分析敌我,凭借粮食战和持久战逼得诸葛亮退兵,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关键词:司马懿曹魏政权隐忍不露锋芒一.司马懿生平简介司马懿(179-251),字仲达,生于东汉末年,208年结束隐士生活任文学椽,后力助曹丕夺得太子之位,220年任丞相府长史,226年任曹睿辅政大臣,230年任大都督,239年任曹芳辅政大臣,249年发动高平陵事件,251年得病去世。

二.善于洞察、隐忍的政治家纵观司马懿一生,可以归纳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智慧和隐忍显得格外突出。

辅助曹操之时因曹操的多疑始终得不到重用,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表现司马懿独到的观察力,219年,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吓得曹操准备迁都,司马懿看出孙刘已失和,建议曹操派说客前往江东联系孙权起兵攻打关羽,曹操采纳,结果证明了司马懿政见的科学性。

之后,司马懿暗中在曹丕的幕僚中出谋划策,助其在太子之争中获胜,曹丕上位后,司马懿看出其想称帝之心,谏言其一边逼迫汉献帝退位,一边上表谦辞,以绝天下议论。

曹丕临死时封其为顾命大臣,曹睿即位后一时之间司马懿成了魏国军权最大的将领。

随后马谡利用曹睿的猜忌和众臣的排挤使反间计让司马懿被解除兵权,闲居在家的司马懿行韬光养晦之计,时刻关注前线战事,暗自培养心腹以图东山再起。

重新掌握兵权后发生的一个被后人提起的战事更是表现出司马懿在政坛的‘深谋远虑’。

诸葛亮出祁山攻魏,先锋马谡纸上谈兵失街亭,诸葛亮当时只有五千老弱残兵驻守西城,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亲征,最终却被诸葛亮抚琴所退,是司马懿真的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吗?自然不是,据估计当时诸葛亮出征时的兵力不过六万,失街亭应该损失了两三万,即使剩余兵力即使全在西城最多也不过三万多人马与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相差悬殊,当时的司马懿自然是知道这点的,所以当时退兵的原因自然就是他在魏国的处境。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汇总15篇)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汇总15篇)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汇总15篇)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自从读了《三国演义》后,使我受益匪浅,还让我知道了《三国演义》里的各种计谋,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赤壁等等。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东汉末年,朝廷无能,各路英雄好汉一起除了官宦,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除掉宦官后,为了分出胜负,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他们打的赢了就打,打不赢的就跑,之后又招兵买马,东山再起,最后魏国打了胜仗,建立了晋国。

读了《三国演义》,我才知道为什么刘备没有赢,原来是张飞和刘备汇合的途中被手下人杀死,关羽没有防备,被孙权暗算杀死了。

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战败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病死了,真可惜,想想之前那些贪官被抓,我真高兴,想到后来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死的时候又是多么怀念。

想想现在的我们,没有战争,只有和平。

在幸福中成长,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当我读到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和老百姓血流成河时,我感到很心痛,战争连老百姓都不放过。

就是因为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历史,就是因为读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战争的.可怕,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各种计谋,特别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常有短,总的来说,读了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随着着熟知的开篇词,我徜徉于三国乱世的海洋中深深沉醉。

《三国演义》的主要构成是一次次战争,线索是一条条计谋,主角一位位主公。

让我感到战场上刀光剑影的同时更能领会到军事家们彼此之间富于智慧的谋略。

让我最记忆犹深的是其中最的三绝——“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

看到书中关于他们的文字,一个个人物从书中走来,不断鲜活了起来。

诸葛亮,估计是整本书里面最有名的人物了。

在我还没有正式读的时候就已经听到了很多有关他的故事。

自从对刘备讲述了隆中对,被三请出山以来,几乎全部的谋略都由他策定实行。

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造就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传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迷雾中的“皓月”小说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会陌生,一提到小说就会情不自禁联想到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以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有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等一系列的作品,而关于叙述战争场面的小说,《三国演义》①给我们留下的往往是无法抹去的深刻记忆,《三国演义》在我们的记忆之中留下的印迹,是曹操的奸诈,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无所不能,关羽的忠义等等一系列的三国人物,而在整部《三国演义》对于智者的谋略的代表人物的追寻,我们的视线终究没有离开过诸葛亮,似乎在整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唯一的主角,而今天我要在这里浅析的却是与诸葛亮不分伯仲的司马懿,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司马懿是狡诈多疑和老谋深算的代名词,而传统的司马懿的形象则是“空城计”中的狼狈不堪,以及“祁山斗智”中的畏敌不前,坚壁不出,甚至在传统京剧脸谱中也是以白脸的反面形象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固了司马懿的“被忽视”形象,同时在于诸葛亮神话的形象的深入人心,使得司马懿的光芒无法被人关注,一位在《三国演义》中“被忽视”的“重量级”大人物。

司马懿的出场在整部《三国演义》之中是很少的,在前六十回中司马懿第一次出场是在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中第一次提到了司马懿,“却说曹操罢三公之职,自以丞相兼之。

以毛玠为东曹掾,崔琰为西曹掾,司马懿为文学掾。

懿字仲达,河内温人也。

颍川太守司马隽之孙,京兆尹司马防之子,主簿司马朗之弟也。

自是文官大备,乃聚武将商议南征”。

司马懿的出场简单而直白,只是平白的点出司马懿这个人物,以及被曹操授予官职的事,由于司马懿的家族的是东汉时期的大姓世族,曹操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对于自身势力发展的考虑以及感念司马防的引荐提携之恩而数次征召,但却都被司马懿拒绝了,作为忠实拥护汉室正统的传统文人,司马懿一方面对于出身“赘阉遗丑”的曹操不感兴趣,甚至是鄙视,另一方面出于对长远利益的考虑,不敢轻易加入曹操的阵营,直至曹操完成对中国北方的统一之后,在公元208年选择加入曹操的阵营,在之后的六十七回,六十九,七十三,七十五,七十七以及七十八,八十,八十五,八十六,九十一,九十四直至一百零八回司马懿去世这些章节司马懿都出现了。

在整部《三国演义》中有二十六回与司马懿有关,在一百二十回的小说中所占到的比重是与诸葛亮相比是相对较低的,使我们容易对这个人物产生模糊性,与诸葛亮的比较使司马懿的形象让我们在不经意间选择了忽略,司马懿慢慢的成为了小说中的配角,一个我们很容易忽略的人物,而司马懿无论谋略,胆识,远见皆不在诸葛之下,对于司马懿的才能曹操甚为了解,知其与自己是同一种人,对于曹魏基业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又不委以重用,至于不为所用的原因则是华歆所说的“先时太祖武皇帝(曹操)尝谓臣曰:“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

”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在曹操的“三马同槽”的梦,这个梦在曹操身上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马腾父子,由于第一次的验证而使得曹操在晚年再次对于曹魏的江山社稷感到了担忧,最终在曹操的重孙曹芳时代发生了“三马同槽”的悲剧,当然这是后话了,即使是这样,司马懿的智谋也得到了展现的机会,第一次是建安二十年,曹操亲统大军,收降张鲁,占据汉中、东川,时逢刘备刚刚从刘璋手中夺取西川,自领益州牧,立足未稳。

司马懿立即向曹操建议“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

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

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

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

”第二次则是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于沔阳登坛受贺,进位汉中王。

曹操闻讯大怒,准备起倾国之兵,再亲往两川征讨,欲灭刘备而后快。

而此时,司马懿在深入分析了蜀、吴之间外密内疏,因争夺荆州“彼此俱有切齿之恨”的矛盾关系之后,建议曹操不必急于出兵,而是利用孙刘矛盾,联吴击蜀:首先说服孙权攻荆州,刘备必发两川之兵回救,待其首尾不能相顾之时,再出兵取汉川。

司马懿的这一策略是有很深见地的:联合孙权共同攻打刘备,既能使刘备遭受重大打击,又可以节省自己在兵力、财力和物资方面的投入,更为重要的是还将使孙刘反目,免去了以倾国之兵入蜀作战时孙权与刘备联合,乘虚而入,使曹操首尾难顾,陷入两线作战危险境地的后顾之忧,可谓事半功倍,一举三得。

这两次的结果则不同,这也从侧面展示了司马懿的谋略与智慧,最终的历史证明了司马懿的正确,在此时期司马懿的一次重要的事件证明也是曹操对其打消了猜忌和顾虑,这就是是同年秋,关羽攻占襄阳,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又将曹军大将曹仁围困于樊城,“威名大震,华夏皆惊”,曹操甚至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

就在这关键时刻,司马懿又发表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战之故;于国家大计,本无所损。

今孙、刘失好,云长得志,孙权必不喜;大王可差使去东吴陈说利害,令孙权暗暗起兵蹑云长之后,许事平之日,割江南之地以封孙权,则樊城之围自解矣。

”司马懿的这一建议最终为曹操所接受,同时对于未来魏蜀吴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在这关乎全局的事件中,司马懿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一方面,他洞察和分析不同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的能力,以及基于这种关系而产生的政治联合和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战略思想,都使他明显的区别于曹操身边的其他谋士。

他从中表现出的智慧、干练、冷静和统领全局的魄力无疑是其自身非凡将才的一次预演,另一方面,通过此次事件曹操对于司马懿的顾虑和担忧也降低了,为其后来建立司马氏王朝提供了机遇。

正如: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所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司马懿的发展或多或少也证明了了这句话的合理性。

在小说的后三十回中的重点集中在了司马懿和诸葛亮的身上,来看看诸葛亮对于司马懿的反应, 当听到司马懿提督雍、凉兵马时,“孔明大惊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

不如先起兵伐之。

’”后来闻之司马懿被贬,诸葛亮的反应,孔明闻之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

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听到魏主曹睿诏司马懿复职时,“孔明大惊。

参军马谡曰:‘量曹睿何足道!若来长安,可就而擒之。

丞相何故惊讶?’孔明曰:‘吾岂惧曹睿耶?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

今孟达欲举大事,若遇司马懿,事必败矣。

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

孟达若死,中原不易得也。

’”可见司马懿的在对手中的地位之高,这也在一方面体现了司马懿的过人之处。

在刘备逝世后,蜀汉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时,司马懿向曹丕提出了五路伐蜀的计谋,虽然最终诸葛亮以“安居平五路”化解了蜀汉的危机,但却给诸葛亮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诸葛亮开始慢慢关注司马懿,最终得出了司马懿使其“恢复中原”的最大劲敌,在此时期魏文帝曹丕的器重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司马懿展示自身实力提供了机会,如:魏黄初五年秋,文帝曹丕亲统水陆大军三十余万伐吴,临行前“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留在许昌,凡国政大事,并皆听懿决断。

”曹丕在位时的几次亲征,都命司马懿留守后方,“内镇百姓,外供军资”,曹丕还曾下诏说“吾东(征东),抚军(司马懿)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

”黄初七年夏,魏文帝曹丕病逝,十五岁的明帝曹睿即位。

曹丕临终前召见曹真、陈群和司马懿,托付后事,命其辅政。

显而易见,此时的司马懿已经进入曹魏政权最高决策者的行列,与曹丕在位时期主要镇居后方,调理内政不同,因为客观形势的变化,在曹睿当政时期,司马懿开始走上战场,为主实施与蜀、吴之间一系列大规模的战役。

在擒孟达,粉碎新城叛乱中向我们展现了司马懿作为军事家的素质和实力,蜀汉建兴五年春,诸葛亮上《出师表》,率兵三十余万,出屯汉中,令赵云、邓芝为先锋,第一次北伐开始。

战争初期,蜀军进展颇为顺利:先是智取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活捉魏国驸马、大都督夏侯楙,既而诸葛亮收降姜维、骂死王朗、大败曹真;同时,又有昔日降魏蜀将孟达,愿起金城、新城、上庸三处兵马为内应,径取洛阳;约请诸葛亮进兵长安,使曹睿首尾难顾,前后夹击。

就在这关键时刻,曹睿听取太傅钟繇的建议,遣使持节,赴宛城恢复司马懿官职,并加为平西都督,令起南阳诸路军马,前往长安汇合。

听到司马懿复出的消息,诸葛亮大为吃惊,立即修书孟达,令其小心提防“不可轻易托人。

慎之!戒之!近闻曹睿复诏司马懿起宛、洛之兵,若闻公举事,必先至矣。

须万全提备,勿视为等闲也。

”然而,诸葛亮的提醒并未引起孟达的重视,他笑诸葛亮“心多”,以为“司马懿之事,不必惧也:宛城离洛阳约八百里,至新城一千二百里。

若司马懿闻达举事,须表奏魏主:往复一月间事,达城池已固,诸将与三军皆在深险之地。

司马懿即来,达何惧哉?”孟达的判断建立在一个完全错误的基础上,那就是他断定司马懿既然已经接到去长安汇合的命令,纵使现在已经知道自己起事,也应立即上表曹睿,得到批准后再从宛城出发来攻新城。

难怪诸葛亮知道孟达的回信后“掷书于地而顿足曰:‘孟达必死于司马懿之手矣。

’”在这里,诸葛亮所表现出的对司马懿的理解和认识是颇为深刻的:“兵法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岂容料在一月之期?曹睿既委任司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闻?若知孟达反,不须十日,兵必到矣,安能措手耶?”事情的发展果然一如诸葛亮所料,司马懿在得到孟达谋反的密报之后,率大军日夜兼程,直趋新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城斩将,平定了内乱。

由于他的随机应变、果敢机敏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大将气概,诸葛亮连接孟达内外夹攻的计划失败了。

这是司马懿统兵作战所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诸葛亮的“空城计”的出现是由于马谡的“失街亭事件”而产生的应对的策略。

在这一时期“祁山斗智”是司马懿一生军事指挥才能得到最完整体现的时期。

诸葛亮北伐曹魏的战争历时七年,前后六次,反复与司马懿在祁山地区斗智斗勇。

而此间虽然诸葛亮似乎在谋略上更胜一筹,还导演了诸如“空城计”、“火烧上方谷”、“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等等一幕幕活剧,但司马懿凭借其对当时双方客观形势的精确分析所得到的正确结论和老成持重、沉着冷静的独特性格,划地而守,扼其喉而使其不能进,使自己不被对手打败而最终取得胜利。

在小说中司马懿的全面的展现大部分是在与诸葛亮的交手中,使得其发挥出了自身的所有潜能,而其最完美的转型,由军事将领或者军事家转为政治家则是通过“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能够取代曹魏使司马氏登上政治舞台也有赖于当时的选拔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对于选拔人才而言前期积极性较强,后期为士族门阀控制政权提供了条件,“九品中正制”为魏初的吏部尚书陈群所创立,对于东汉末年以来的的动乱中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施展自身才华的机会,在一定基础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另外也是为对抗蜀汉“兴复汉室”的号召力,“九品中正制”的出现是魏文帝曹丕为“篡汉”称帝与士族妥协,争取对曹魏政权的支持的结果,无论是出于现实利益的需要以及长远利益的考虑,“九品中正制”无疑对于司马氏这样的大姓世族提供了进入曹魏政权权力核心的条件,曹魏大部分官吏,高层精英阶层大都出自司马氏,或与司马氏保持密切联系,例如:曹操,钟繇,陈群,华歆等等,曹操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的推荐,历史的种种巧合最终变为事实,当然这当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司马懿个人所具有的实力和个人所具有的品质,最终决定了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