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义”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摘要】《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两部伟大作品,其中忠义观是重要的价值观念。

本文通过对比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忠义行为、故事情节体现、态度评价以及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探讨了《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忠义观的共同点和差异。

在《三国演义》中,忠义观体现在忠诚正直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斗争中,而在《水浒传》中,则展现出对劫富济贫的忠义行为。

尽管两部作品中忠义观的体现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忠诚、义气和正义的重要性。

通过对比分析,《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的忠义观虽有相似之处,但在表现方式和故事背景下存在一定差异,体现出古代中国文化中对于忠义的多重理解和表达。

最终,忠义观在两部小说中均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忠诚和正义的崇高追求。

【关键词】关键词:三国演义、水浒传、忠义观、人物形象、忠义行为、故事情节、文化背景、共同点、差异、意义。

1. 引言1.1 介绍《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部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前者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形象。

后者则是另一部历史传奇小说,由元代小说家施耐庵所著,讲述了宋江等英雄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黑暗面和人民的反抗精神。

《三国演义》以"忠、孝、仁、爱、信、义"为核心价值观,通过刻画刘备、关羽、张飞等忠义之士塑造了许多忠诚正直、豪气干云的英雄形象,展现了忠义在战乱年代中的重要性。

而《水浒传》则以"忠肝义胆"为主题,通过宋江、林冲、鲁智深等英雄的故事体现了忠义之士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展现了以义抗暴、以义立身的精神。

两部作品都以忠义为核心,但却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态度,这使得这两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两部小说,它们均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两部作品都以忠义为基本主题,但是它们对于忠义观的表现却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处理方式。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忠义观进行比较,并且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

我们来谈谈《三国演义》中的忠义观。

在《三国演义》中,忠义观是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三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塑造了大量忠义之士的形象。

其中著名的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以及诸葛亮、黄忠等谋士都是被塑造成忠义的典范。

而忠义观在《三国演义》中不仅体现在人物的行为表现上,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人物的对话、思想和行为,展现了作者对忠义观的认知和理解。

关羽对刘备的忠诚、诸葛亮对国家利益的忠心、黄忠对主公的忠贞等等,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观的典型体现。

相对而言,《水浒传》中的忠义观更加丰富和立体。

《水浒传》以宋江为代表的108位好汉为主角,通过这些好汉的故事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忠义观。

这些好汉中,有的是因忠义而义无反顾地拯救民众,比如宋江率领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有的是因忠义而舍生取义,比如吴用智取方腊的故事;还有的是因忠义而忍辱负重,比如林冲在梁山泊被迫投降的故事。

这些故事无一不在诠释着忠义观的内涵和价值。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也有所不同。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更加接近历史,对于忠义之士的描写更加客观和立体。

比如关羽的忠义大义、赵云的忠诚无私等等,这些形象都是对历史上真实人物的忠实再现,对于忠义观的塑造也更具有历史的真实性。

而《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多彩,对于忠义之士的塑造更加夸张和浪漫。

宋江、吴用、林冲等108位好汉,每个人物都各具特色,通过他们的形象展现了不同层面的忠义观,使得整部作品的忠义观更加生动立体。

两部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结局也都体现了不同的忠义观。

《三国演义》中,历史事件在作者的运筹帷幄下被重新演绎,虽然许多人物结局悲剧,但是大部分忠义之士的忠诚和信仰最终得到了认可和尊重。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对比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对比

《三国演义》里的“义”与《水浒传》的“义”有什么不同?《三国演义》的重义观念集中体现在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关系中,他们因意气相投而结为异姓兄弟,在逐鹿中原、与天下割据势力争雄的过程中,始终把兄弟情义放在首位,患难相扶,祸福同当,最终实践了“桃园结义”时生死与共的誓言。

《水浒传》中所描写的义则在更多的方面和人物身上体现出来。

有鲁智深式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宋江式的救危扶困、义气为先;有武松式的知恩必报、光明磊落,更有东溪村晃盖七人小聚义,九夺取贪官的不义之财而团结斗争,直至众英雄聚义梁山泊,与统治阶级公然相抗,把义的色彩渲染得更浓更烈。

首先,义的核心内容不同。

刘、关、张的义,最根本的一点是对友谊的忠诚。

这种友谊超越了个人功利,如关羽身陷曹营时,不为美女金帛、高官厚禄所动,誓与刘备患难相扶;这种友谊甚至超越了君臣关系,关羽被东吴袭杀后,刘备痛不欲生地说:“联不为弟复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终于以身殉义。

水浒英雄的义,也包括对友谊的忠诚,但它的核心则是对被压迫者的救助和对贪官污吏的反抗,无论是个人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还是众人的攻府陷州、惩恶除霸,莫不如此。

可以说,《三国演义》是把义主要作为一种美德来歌颂的,《水浒传》中的义已超出于此,带有浓厚的社会政治色彩。

其次,义的政治目的和作用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从来都是政治的一种辅助工具,义的观念同样如此。

刘备三人虽出身贫寒,却有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桃园结义”一开始就服务于他们镇压黄巾军的活动。

在籍此而跻身于统治阶级后,他们又开始了与封建势力争夺中国领导权的长期斗争,于是,重义观念又成了团结这个封建统治集团争天下的凝合剂。

与之不同,水浒英雄的义,最初就是建立在反抗封建压迫的基础上的,这决定它只能服务于劳功人民的革命事业。

它不仅是鼓励个人奋起抗争的力量,也是联合众人齐聚梁山的纽带,更是整个起义队伍向官府展开一次次大规模斗争的道义上的源泉。

再次,义与忠的关系不同。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两部经典之作,它们分别描绘了三国时期和北宋末年的历史风云,塑造了一批忠义之士的形象。

在这两部小说中,忠义观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两部作品通过对忠义观的刻画和塑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义气等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展开,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的忠义观进行比较分析。

从人物形象上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分别塑造了一批忠义之士的形象,但两者的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是忠义之士的代表,他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刚正不阿的态度展现了忠义观。

关羽作为刘备手下最为忠诚的大将,他一生都忠于汉室,战死沙场也不背弃主公。

而在《水浒传》中,宋江、吴用、林冲等人也是以忠义之心为中心的形象,他们以暴力反抗暴力,以正义之心制衡世道的黑暗一面。

两部小说中的忠义之士形象都塑造了大无畏、仗义疾恶的形象,体现了他们对忠义的坚守和对邪恶的抵抗。

从情节展开上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观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三国英雄的生死离别、君臣忠义等一系列故事,展现了忠义之士的英勇形象。

例如关羽的水淹七军、赵云的搏命救主等一系列情节都展现了他们忠义之心的表现。

而《水浒传》则以北宋末年群雄逐鹿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一系列山寨英雄的抗争故事,展现了忠义之士的悲壮形象。

例如宋江为了同袍兄弟义无反顾,吴用为了报国雪耻等情节都展现了他们的忠义之心。

两部小说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刻画,将忠义观刻画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强调忠义观,但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三国演义》更加注重于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君臣忠义,强调个人忠义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在《三国演义》中,忠义观往往与君臣关系、战争背景联系在一起,通过塑造关羽、张飞这些忠臣义士的形象,传递了一种忠于国家、忠于王朝的忠义观。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中两部代表性的古典小说,其中展现了丰富的忠义观。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忠诚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两部小说中的忠义观进行比较。

就人物形象而言,《三国演义》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为代表,他们忠于国家、正义、友情,舍生忘死,表现出了崇高的忠诚和正义感。

而《水浒传》以宋江、林冲等人物形象为代表,他们原本是为国效力的忠臣,但被朝廷的不公平对待逼得走上了反抗之路,他们忠于自己的正义和朋友,表现出了对正义的追求。

在忠诚度方面,《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展现出了非常高的忠诚度。

他们对朝廷忠诚,力图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也对自己的兄弟义气忠诚,合作共事。

《水浒传》中的人物也展现出了忠诚度,虽然他们反对朝廷的不公,但对自己的兄弟团结一心,相互支持,不离不弃。

在价值观方面,《三国演义》强调国家利益和正义,人物以国家为重,奋不顾身,将自己的忠诚付诸于行动。

他们努力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

而《水浒传》强调个人价值观的追求,人物以个人正义为重,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和朋友的利益而奋斗,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人物对朋友的义气和对正义的追求,都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崇尚忠诚、正直的价值观。

但两部小说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忠诚的对象和忠诚的方式上,《三国演义》更加强调对国家和朝廷的忠诚,而《水浒传》更加强调对个人利益和正义的追求。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两部重要的作品,它们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现了丰富的忠义观。

无论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还是《水浒传》中的宋江、林冲,他们都是忠于自己信仰的英雄形象,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著名的两部小说,它们都以忠义为主题,塑造了一批忠义的英雄形象。

两部小说虽然在表现手法和情节安排上有所差异,但在忠义观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下面将从人物形象、忠义表现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比较。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塑造了一批忠义的英雄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物都是忠义之士的代表,他们忠于义道,心系国家民族。

而在《水浒传》中,宋江、林冲、卢俊义等人物也都是因忠义而出名的英雄。

在忠义表现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各有其特点。

《三国演义》中,忠义表现主要集中在主要人物的身上,如刘备、关羽、张飞等人都具有忠义之风,他们不顾个人得失,为国家民族的兴亡而努力奋斗。

而《水浒传》中,则更加注重团体的忠义精神,宋江等人都是因为不堪恶政而义愤填膺,共同起义强盗,以保卫国家民族利益。

虽然两部小说在忠义表现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忠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价值观方面,《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有所不同。

《三国演义》更加强调天命思想,主张孝义忠信,提倡忠臣义士,重视王道之正。

而《水浒传》则更加强调义蕴思想,主张仁义道德,崇尚义贼为民,讲究民间正义。

两部小说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也决定了其中忠义的表现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忠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大主题,它对塑造时代人物形象和反映古代社会伦理观念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忠义观上各有其特点,但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忠义题材的代表作品,通过对忠义英雄形象的塑造和忠义精神的体现,反映了古代社会文化价值观念。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这些忠义英雄的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浅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义”

浅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义”

浅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思想的体现内容摘要:“忠义”思想在我国古代向来被视为英雄人物的美德之一,甚至是臧否人物、评价是非的道德标准。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小说尽管题材各异,但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却有着相同与相近之处,如章回体的结构,大致相同的成书过程等。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两部小说中在“忠义”思想成了它们共有的思想内容之一,在社会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思想进行解析以期进一步正确、深入地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文化精髓。

关键字:“忠义”《水浒传》《三国演义》明代二位小说大家创作的《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以真实历史事件为依托,描写了盛大的战争场面与场景,塑造了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对人物心里刻画的入木三分。

作为古代正统思想之一的“忠义”思想在两本书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下面来简单的分析一下:一忠《三国演义》的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忠的观念也有不少描述,这里略举几例进行分析。

诸葛亮,他充分运用自己的无限智慧与经纶之策,草船借箭,南平孟获,巧摆八卦图,智用空城计,直至死了还以木偶吓退司马懿,为了刘备,鞠躬尽瘁,可谓死而不已。

沮授,袁绍谋士,为曹操所擒,不屈被杀,至死神色不变。

令曹操也叹息错杀了忠义之士,让人厚礼殡殓建坟,并在墓碑上题写:“忠烈沮君之墓”。

于禁,曹操手下的将领。

关公攻取樊城时,他受命前往救援,兵败被擒,变节投降。

后来虽然获救,但魏主曹仁鄙视其为人,预先让人在墙上绘制他变节投敌的图画,令其又羞又恼,气愤成病而死。

此外,作者还对军阀进行了入骨三分的刻画,他们常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拯救天下:孙权是为了成就“桓、文之事”,曹操是为了完成“力扶社稷的大业”,等等。

其实,他们的最终目的,说穿了都是想统一天下,尊王称帝,唯自己(或自己的子孙)独尊,以地位与权力来要求天下人向其臣服,效忠于自己个人,实质上,无论是效忠于人还是为人所效忠,他们都不自觉地体现了忠。

浅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义”

浅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义”

浅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义”谢美20080340705(云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义”,在我国古代向来被视为英雄人物的美德之一,它常和“忠”、“仁”等传统美德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臧否人物、评价是非的道德标准。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小说尽管题材各异,但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却有着相同与相近之处,如章回体的结构,大致相同的成书过程等。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两部小说都歌颂了“义”,使“义”成了它们共有的思想内容之一,在社会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所歌颂的“义”的作用、“义”和“忠”的关系、“义”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进一步正确、深入地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文化精髓。

1 “义”的作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小说皆以描写战争为主体,以集体行为为特征,“义”在集团、政团之间所发挥的作用有许多共同点。

《三国演义》中的刘蜀集团,最初由刘、关、张桃园结义起家,此后虽未曾在本集团中再施行具体的结义行为,但“义”笼罩着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整个刘蜀集团。

征讨黄巾军时,刘备28岁,为“贩展织席为业”的无名人氏,后结义关张,因灭黄巾有功而任安喜县尉,从此开始其政治生涯。

此后几十年里,他辗转南北,四处奔走,赤壁大战后,占荆州,取益州,夺汉中,三分天下,建安24年进位汉中王,建安26年拥戴为蜀王。

刘备从赤手空拳到成就三分天下的事业,其靠的是什么?简单的说,主要是因为“义”。

以义揽才,以义待才,是刘备集团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

刘备与关张素不相识,但因三人皆“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义气相投,结成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

之后刘备辗转南北,虽无立足之地,但却“北海救孔融”、“三让徐州”、“携民渡江”、“不夺刘表”等,仁德有加,义名远播,致使天下人才渐渐向他汇聚,赵云、徐庶、诸葛亮、庞士元、张松、法正、魏延、黄忠、严颜、马超等许多为蜀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要人物,他们最终走向刘备集团,无不因为一“义”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义”谢美20080340705(云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义”,在我国古代向来被视为英雄人物的美德之一,它常和“忠”、“仁”等传统美德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臧否人物、评价是非的道德标准。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小说尽管题材各异,但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却有着相同与相近之处,如章回体的结构,大致相同的成书过程等。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两部小说都歌颂了“义”,使“义”成了它们共有的思想内容之一,在社会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所歌颂的“义”的作用、“义”和“忠”的关系、“义”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进一步正确、深入地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文化精髓。

1 “义”的作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小说皆以描写战争为主体,以集体行为为特征,“义”在集团、政团之间所发挥的作用有许多共同点。

《三国演义》中的刘蜀集团,最初由刘、关、张桃园结义起家,此后虽未曾在本集团中再施行具体的结义行为,但“义”笼罩着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整个刘蜀集团。

征讨黄巾军时,刘备28岁,为“贩展织席为业”的无名人氏,后结义关张,因灭黄巾有功而任安喜县尉,从此开始其政治生涯。

此后几十年里,他辗转南北,四处奔走,赤壁大战后,占荆州,取益州,夺汉中,三分天下,建安24年进位汉中王,建安26年拥戴为蜀王。

刘备从赤手空拳到成就三分天下的事业,其靠的是什么?简单的说,主要是因为“义”。

以义揽才,以义待才,是刘备集团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

刘备与关张素不相识,但因三人皆“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义气相投,结成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

之后刘备辗转南北,虽无立足之地,但却“北海救孔融”、“三让徐州”、“携民渡江”、“不夺刘表”等,仁德有加,义名远播,致使天下人才渐渐向他汇聚,赵云、徐庶、诸葛亮、庞士元、张松、法正、魏延、黄忠、严颜、马超等许多为蜀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要人物,他们最终走向刘备集团,无不因为一“义”字。

刘备的政治理想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如果说“上报国家”体现其忠义,那么“下安黎庶”则体现其“民本”思想。

刘备深深懂得这一道理,“天下非一人之天,乃天下人之天下”,“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故其处处以此为行动的指南,大获民心,为刘备集团成就三分天下的事业奠定了人民基础。

作为政治家的刘备深谙“义”这一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其事业前期一直打着“伸大义于天下”的旗号,处处宣扬“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广揽人才,大获民心,并以此为武器攻城略地,从人才、政治、军事等多方面为本集团发展壮大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这一时期,义的“大义”性质充分发挥,居于主导地位。

《水浒传》中的宋江原是郓城小吏,之所以受到天下英雄的敬仰,其主要原因不在疏财,而是他以义揽才,以义待才,尊重不同的人才,从而打动了天下英雄。

宋江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只要有人来投奔他,不管地位高低,无有不纳。

宋江之遇武松、李逵就是明证。

宋江上梁山后,仍很重视人才工作,一是注意将散居各处的英雄好汉收入梁山大寨,二是注意将朝廷将才降服为梁山所用。

在三打祝家庄、破高唐州、打青州、闹西岳过程中,宋江都注重将各路好汉悉数招罗到自己帐下。

在组织的自卫战争中,他也很注意人才工作。

只要朝廷将帅有一技之长,他都要降服为己所用,前收呼延灼、韩滔、彭玘、凌振,后收关胜、宣赞、郝思文等等。

由于宋江的爱才,朝廷的征剿坏事变成了为山寨输送人才的好事。

不仅仅是宋江尊重人才,其他英雄也是“英雄惜英雄,好汉惜好汉”。

张青夫妇在孟州道开了一个酒店,死于他们店中的人难以计数。

但张青不坏三种人:云游僧道、流配犯人、江湖行院妓女。

“不坏”前两种人的原因就是“中间多有好汉在里头”。

第四十四回,邓飞、孟康在饮马川占山为王,将被陷害刺配沙门岛的裴宣救下,因裴宣“为人忠直聪明,分毫不肯苟且……智勇足备”,所以邓飞兄弟让裴宣做了一寨之主。

这里既有朦胧的阶级意识的萌芽,又含有对人才的爱惜之情,完全符合“义”的要求。

“义”因此具有举贤荐能、团结人心的重要作用。

在《水浒传》中,“义”是与辅国安民联系在一起的,“忠义”以“辅国安民”为基础。

作者明确提示梁山好汉的造反行动因于权奸乱国。

《水浒传》着力描写的正是梁山好汉反权奸反贪官污吏的斗争。

诸如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林冲雪夜上梁山、智取生辰纲、江州劫法场、破高唐州、打青州等重大行动,其攻击的大都是高俅等奸臣以及为他们所纵容的贪官污吏和豪强恶霸。

梁山好汉们的所有行为集中于一点,那就是不能容忍黑暗现实,为正义而战。

梁山大军在“义“的大旗下,迅速壮大,攻城打县,所向披靡。

宋江大义凛然,放弃小我,服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

在经历了宋江招安路线的严重挫伤之后,梁山队伍没有出现内部分裂,仍然是一个坚强团结的集体。

征田虎、打王庆、剿方腊,战绩赫赫,英雄好汉纷纷效命沙场,在一步步走向悲剧结局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哪位好汉分离出来,另拉义旗。

在书中,宋江用过人的“义”作纽带,维系另外107个好汉的团结实现的。

梁山的誓词中就明确地写道:“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2 “义”与“忠”的关系两部小说均以“义”为道德内核,以忠、仁为政治瞻首,求得目标的一致性,并左右着集团的发展道路、斗争理想和政治归宿。

刘备行仁政,标义举,仁治天下,义统三军,以仁义达到了政治与军事的完美结合,从而在统一天下的道路上,于争霸军阀中脱颖而出,其手下人物,诸葛亮集忠、智、仁、义为一身,其人格力量又远超乎义;关羽则“义不负心,忠不顾死”;张飞、赵云等无不都是义勇、忠勇的典范。

刘备的三让徐州,礼让荆州;关羽的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赵云的单骑救主等都体现着仁义忠烈的风范。

特别是当“仁心”与“雄心”冲突的时候,都能做到“舍生取义”。

《水浒传》拔“草寇”于山野荒泽,使他们由强盗成为仁义的英雄。

但自晁盖的聚义厅被宋江改为忠义堂后,就希望以“忠”、“义”的结合来调和皇帝与义军之间的矛盾,以达到政治目的与军事行动的一致。

但两本名著的故事结局是刘、关、张等人殉于义,一百单八将多数也死于义,都成了义的牺牲品,但其意义显然是不同的。

《三国演义》中的“义”凌驾于一切之上:义在仁上,仁在忠上。

关、张、诸葛等人对刘备的忠,是基于刘备乃是一仁君,但这一切又都屈从于义。

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一个封建秩序处在一片混乱、封建道德面临严重挑战,尤其是武力与权势被推崇到极致的战乱年代,作者瞄准了千古之“义”,而把它作为人生行为的准则和道德政治追求,把义抬高至金钱、权势、地位之上,必然把义理想化、崇高化、神圣化。

关羽被害后,刘备、张飞的表现,关羽为报曹恩,在华容道义释曹。

这些行为,从军事、政治上讲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能容忍的,这种超越一切的义,显然也背离了当年桃园盟誓时“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初衷,这也说明刘蜀集团在以仁义谋求政治与军事最佳结合上没能善始善终,从而为诸葛亮、姜维留下遗恨。

《水浒传》中忠在一切之上,忠在孝上,孝在义上,把“义”放在了一个较为理智的层次上。

公孙胜两次离开起义队伍,是为了养母尽孝,修道正果;李逵下山接母,碰到李鬼冒名剪径,却被李鬼“家中因有九十岁的老母,无人养赡” 轻易瞒过,肚里寻思道:“我特地归家来取娘,却倒杀了一个养娘的人,天地也不容我。

”至孝使其不辨真假,赤子之心可鉴;武松为兄报仇,怒杀潘金莲、西门庆,表现出他的大悌;宋江在大闹清风寨后,号召各路好汉归梁山,自己却于途中得父诈死家书,撇下众兄弟,独自回家,却束手被擒,这些都是孝重于义的例证。

宋江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则是忠大于义的集中体现,他在每一次招降纳叛之时总要说:“小可宋江,怎敢背负朝廷?概因官吏污滥,威逼得紧,误犯大罪,因此权借水泊权且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

”在他的思想行为中,“忠”不仅重于义,而且为了对朝廷忠,而对义军兄弟不义,并最终断送了义。

宋江接受招安后,便充当了统治者的鹰犬,带领义军去攻打别的“强盗”,报效朝廷。

“忠”是产生宋江投降路线的基础,左右着梁山义军的政治前途与归宿,其最终结局必然是以牺牲“ 义”为代价。

这时,“义”的实际内容已被”忠”吞没了,只剩了一个联合的驱壳,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也便以悲剧而告终。

3 “义”的局限性《三国演义》结局是刘、关、张等人殉于义,而《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多数也死于义,都成了义的牺牲品,这就体现出了“义”的局限性。

当然,如果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三国演义》中的“义”也是片面的,有害的。

这种“义”一般说来是建筑在以个人为中心的脆弱的基础上的,常常缺乏原则性。

只要有恩于我,不管是朋友也好,敌人也好,都以恩义为重,不能负“义”。

为了“义”可以不顾一切,不惜采取错误的行为,造成严重的恶果。

如果说“义”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那么“义”也是其走向败落的根本原因。

后期,“义”的局限性慢慢凸现,即带有强烈个人恩怨色彩的“小义”性质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刘备集团由此走向败落。

前期,这种个人恩怨至上的“小义”特性虽不占主导地位,但小说却早已作下铺垫,其中心事件即“华容道义释曹操”。

在火烧赤壁后,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为了报答曹操当年的知遇之恩,竟冒着杀头的风险义释曹操。

关羽本立下了军令状,理应当斩。

然而玄德替之求情“昔晋三人结义时,誓同生死。

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

望权记过,容将功赎罪。

”云长因义而释曹操,玄德又何偿不是因义而不治兄弟之罪,皆是个人感情因素超越一切。

连向来执法严明的诸葛亮亦说“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搪塞而过。

这次过在关羽,但从刘备、诸葛亮的态度也可见,这种尽义于私 ,尽义于个人,个人恩怨至上之义在刘备集团内部是受推崇与肯定的。

再有,该事件历史上并无记载,纯属作者虚构,但作者却大肆渲染,描绘得绘声绘色,也足见作者罗贯中的颂扬与肯定态度。

刘备集团的态度和作者的世界观就预示了后期这种“小义”特性走向主导地位的必然性,为后来“雪弟恨先主兴兵”埋下了伏笔。

《水浒传》中的“义”作为一种因于私人关系或小团体利益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同时也容易蜕变成只讲私人交情,模糊自身立场,不讲大是大非的坏习气。

而所谓“江湖义气” 往往因为拉帮结派,排除异己,义气行事,藐视法度,执着于个人恩怨等逐渐被社会边缘化而成为不稳定因素。

因此我们看到在《水浒传》中有许多只问亲疏不论曲直的义气。

那种精神不是正义的精神,而是“结义”的精神。

而“结义”的精神有时恰好是正义精神的一种否定。

如宋江私放晁盖一事,若宋江真正忠义和公正,他就不会冒死去给晁盖报信,但这却最为江湖人士津津乐道,这也极端地反映了他们唯亲疏远近关系判断行为方式,而不顾实际是非曲直的价值取向。

“江湖义气” 作为“义”的极端化的形态,确实具有负面的、落后的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