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

合集下载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背景:《水浒传》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

而《三国演义》则是一部描绘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的英雄史诗。

主题和故事:《水浒传》中的梁山泊一百单八将是被描绘成一百零八个魔君转世,他们来到世上是为了为害人间,但最终却打出了“替天行道”的口号。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恶人世界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而《三国演义》则以宏大著称,描写一个时代的变迁,如同史诗般波澜壮阔,其中又镶嵌着点点明珠,描绘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

写作手法:《水浒传》的整体大局架构写的比较少,是通过对每个主要人物的个人描写整合拼凑起一个整体。

而《三国演义》则是以大中藏小的手法,既描写了整个时代的变迁,又有对个人英雄主义的细腻刻画。

总的来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主题、故事和写作手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瑰宝和深刻的人生启示。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两部经典之作,它们分别描绘了三国时期和北宋末年的历史风云,塑造了一批忠义之士的形象。

在这两部小说中,忠义观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两部作品通过对忠义观的刻画和塑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义气等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展开,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的忠义观进行比较分析。

从人物形象上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分别塑造了一批忠义之士的形象,但两者的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是忠义之士的代表,他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刚正不阿的态度展现了忠义观。

关羽作为刘备手下最为忠诚的大将,他一生都忠于汉室,战死沙场也不背弃主公。

而在《水浒传》中,宋江、吴用、林冲等人也是以忠义之心为中心的形象,他们以暴力反抗暴力,以正义之心制衡世道的黑暗一面。

两部小说中的忠义之士形象都塑造了大无畏、仗义疾恶的形象,体现了他们对忠义的坚守和对邪恶的抵抗。

从情节展开上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观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三国英雄的生死离别、君臣忠义等一系列故事,展现了忠义之士的英勇形象。

例如关羽的水淹七军、赵云的搏命救主等一系列情节都展现了他们忠义之心的表现。

而《水浒传》则以北宋末年群雄逐鹿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一系列山寨英雄的抗争故事,展现了忠义之士的悲壮形象。

例如宋江为了同袍兄弟义无反顾,吴用为了报国雪耻等情节都展现了他们的忠义之心。

两部小说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刻画,将忠义观刻画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强调忠义观,但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三国演义》更加注重于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君臣忠义,强调个人忠义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在《三国演义》中,忠义观往往与君臣关系、战争背景联系在一起,通过塑造关羽、张飞这些忠臣义士的形象,传递了一种忠于国家、忠于王朝的忠义观。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比较

古代文学史习题人文科学系09级对外汉语余静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多角度比较一、从成书上1.从成书时间上看,《三国演义》为元末清初,而《水浒传》创作时间待考证,一般认为作于元末明初,而至晚于明朝中晚期成书。

2.从成书过程上,《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有着相同点,都是来自积累而成,都有来自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的材料。

而《三国演义》更多地依据历史记载,主要来自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罗贯中据史而演义,基本依据史书记述的历史事实加以文学性的演义。

二、从主题上1.他们都是英雄传奇小说,但《三国演义》是贵族式英雄,而《水浒传》是平民式英雄。

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写了忠与奸的斗争相同点。

表现形式不同,《三国演义》是两个政治的斗争的,焦点在于百姓的态度,而《水浒传》则是朝廷和江湖之间的斗争,焦点是对君王的态度。

三、从结构上1.《三国演义》有一个网状的结构,严密、紧凑、宏大、和谐的。

经线是三国的鼎立,纬线就是由兴到盛、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网状结构。

或为霸之政,仁者之政,庸者之证的过程。

2.《水浒传》的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 ,环环相扣 ,互相贯连 ,形成珠串式线形结构。

但是《水浒传》的结构并不是单一化的直线式结构 ,不同人物的传奇故事之间的连接除了勾联式之外,还有纵横交叉、包孕式等。

而在人物传记的结构安排和布局上,实现了纵横曲直的情节结构。

如,如王进受高俅的迫害,被迫逃出东京,远走华阴,引出了史进;而史进被逼,不得不出逃渭州寻师, 引出了鲁达;鲁达被逼,流落东京,又引出了林冲;林冲受高俅的陷害,被逼上梁山,为纳投名状,又引出了杨志。

四、从忠义上1.在封建社会里,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统治着人们的,而“忠义”则作为了评判人的是非的道德规范。

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观得到了大力的宣扬,发挥的淋淋尽致。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颂扬忠义,且贯穿着全书,构成了小说的支柱力量。

三国与水浒比较

三国与水浒比较
比较之二: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
《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 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 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 补低都由我。(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一、《三国演义》 以文运事:
“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陈 叙百年,概括万事”(明•高儒《百川书志》);
《水浒传》的链式结构:
前七十回以人物为单位,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 完整的各个好汉故事连接在一个链条上,环环 相扣。
一般是每三、四回写一个人物,将其上梁山的 事写完,然后引出另一个或另一组人物,而上 一个或上一组人物则退居其次;以聚义梁山为 目标,百川归海,将一个个好汉故事串连起来。 七十一回以后的结构,以事件为单位,以时间 为顺序,将故事贯串始终。
为甚么中间超过二十回光景却不忌惮“拜”(败)? 要作解释,是第五回与四十四回是同一个来源,中间 部分是由另一个或几个编者撰写。
4.重新介绍各人
第五十九回写史进点起本部人马,与朱武、陈达、杨 春上路奔芒砀山。这些人最初在第二和第三回出现, 读者都已认识。此时却逐一详细介绍其来历,犹如其 它好汉初出场一般,令人有些莫名其妙。这可能是编 者在剪辑资料时,未能仔细照应,以致如此。
有定论: 《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
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
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
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 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比较之四:辫式结构和链式结构
“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 (章学诚《丙辰札记》)“七实三虚”的说法尽管不 完全准确,但也道出了《三国》是成功的处理了历史 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关系。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

古代文学史习题人文科学系09级对外汉语余静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多角度比较一、从成书上1.从成书时间上看,《三国演义》为元末清初,而《水浒传》创作时间待考证,一般认为作于元末明初,而至晚于明朝中晚期成书。

2.从成书过程上,《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有着相同点,都是来自积累而成,都有来自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的材料。

而《三国演义》更多地依据历史记载,主要来自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罗贯中据史而演义,基本依据史书记述的历史事实加以文学性的演义。

二、从主题上1.他们都是英雄传奇小说,但《三国演义》是贵族式英雄,而《水浒传》是平民式英雄。

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写了忠与奸的斗争相同点。

表现形式不同,《三国演义》是两个政治的斗争的,焦点在于百姓的态度,而《水浒传》则是朝廷和江湖之间的斗争,焦点是对君王的态度。

三、从结构上1.《三国演义》有一个网状的结构,严密、紧凑、宏大、和谐的。

经线是三国的鼎立,纬线就是由兴到盛、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网状结构。

或为霸之政,仁者之政,庸者之证的过程。

2.《水浒传》的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环环相扣,互相贯连,形成珠串式线形结构。

但是《水浒传》的结构并不是单一化的直线式结构,不同人物的传奇故事之间的连接除了勾联式之外,还有纵横交叉、包孕式等。

而在人物传记的结构安排和布局上,实现了纵横曲直的情节结构。

如,如王进受高俅的迫害,被迫逃出东京,远走华阴,引出了史进;而史进被逼,不得不出逃渭州寻师, 引出了鲁达;鲁达被逼,流落东京,又引出了林冲;林冲受高俅的陷害,被逼上梁山,为纳投名状,又引出了志。

四、从忠义上1.在封建社会里,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统治着人们的,而“忠义”则作为了评判人的是非的道德规。

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观得到了大力的宣扬,发挥的淋淋尽致。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颂扬忠义,且贯穿着全书,构成了小说的支柱力量。

在这纷扰的斗争中,忠是他们的导航,义是他们的斗力。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中两部代表性的古典小说,其中展现了丰富的忠义观。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忠诚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两部小说中的忠义观进行比较。

就人物形象而言,《三国演义》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为代表,他们忠于国家、正义、友情,舍生忘死,表现出了崇高的忠诚和正义感。

而《水浒传》以宋江、林冲等人物形象为代表,他们原本是为国效力的忠臣,但被朝廷的不公平对待逼得走上了反抗之路,他们忠于自己的正义和朋友,表现出了对正义的追求。

在忠诚度方面,《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展现出了非常高的忠诚度。

他们对朝廷忠诚,力图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也对自己的兄弟义气忠诚,合作共事。

《水浒传》中的人物也展现出了忠诚度,虽然他们反对朝廷的不公,但对自己的兄弟团结一心,相互支持,不离不弃。

在价值观方面,《三国演义》强调国家利益和正义,人物以国家为重,奋不顾身,将自己的忠诚付诸于行动。

他们努力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

而《水浒传》强调个人价值观的追求,人物以个人正义为重,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和朋友的利益而奋斗,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人物对朋友的义气和对正义的追求,都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崇尚忠诚、正直的价值观。

但两部小说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忠诚的对象和忠诚的方式上,《三国演义》更加强调对国家和朝廷的忠诚,而《水浒传》更加强调对个人利益和正义的追求。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两部重要的作品,它们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现了丰富的忠义观。

无论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还是《水浒传》中的宋江、林冲,他们都是忠于自己信仰的英雄形象,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著名的两部小说,它们都以忠义为主题,塑造了一批忠义的英雄形象。

两部小说虽然在表现手法和情节安排上有所差异,但在忠义观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下面将从人物形象、忠义表现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比较。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塑造了一批忠义的英雄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物都是忠义之士的代表,他们忠于义道,心系国家民族。

而在《水浒传》中,宋江、林冲、卢俊义等人物也都是因忠义而出名的英雄。

在忠义表现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各有其特点。

《三国演义》中,忠义表现主要集中在主要人物的身上,如刘备、关羽、张飞等人都具有忠义之风,他们不顾个人得失,为国家民族的兴亡而努力奋斗。

而《水浒传》中,则更加注重团体的忠义精神,宋江等人都是因为不堪恶政而义愤填膺,共同起义强盗,以保卫国家民族利益。

虽然两部小说在忠义表现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忠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价值观方面,《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有所不同。

《三国演义》更加强调天命思想,主张孝义忠信,提倡忠臣义士,重视王道之正。

而《水浒传》则更加强调义蕴思想,主张仁义道德,崇尚义贼为民,讲究民间正义。

两部小说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也决定了其中忠义的表现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忠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大主题,它对塑造时代人物形象和反映古代社会伦理观念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忠义观上各有其特点,但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忠义题材的代表作品,通过对忠义英雄形象的塑造和忠义精神的体现,反映了古代社会文化价值观念。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这些忠义英雄的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

古代文学史习题人文科学系09级对外汉语余静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多角度比较一、从成书上1.从成书时间上看,《三国演义》为元末清初,而《水浒传》创作时间待考证,一般认为作于元末明初,而至晚于明朝中晚期成书。

2.从成书过程上,《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有着相同点,都是来自积累而成,都有来自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的材料。

而《三国演义》更多地依据历史记载,主要来自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罗贯中据史而演义,基本依据史书记述的历史事实加以文学性的演义。

二、从主题上1.他们都是英雄传奇小说,但《三国演义》是贵族式英雄,而《水浒传》是平民式英雄。

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写了忠与奸的斗争相同点。

表现形式不同,《三国演义》是两个政治的斗争的,焦点在于百姓的态度,而《水浒传》则是朝廷和江湖之间的斗争,焦点是对君王的态度。

三、从结构上1.《三国演义》有一个网状的结构,严密、紧凑、宏大、和谐的。

经线是三国的鼎立,纬线就是由兴到盛、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网状结构。

或为霸之政,仁者之政,庸者之证的过程。

2.《水浒传》的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环环相扣,互相贯连,形成珠串式线形结构。

但是《水浒传》的结构并不是单一化的直线式结构,不同人物的传奇故事之间的连接除了勾联式之外,还有纵横交叉、包孕式等。

而在人物传记的结构安排和布局上,实现了纵横曲直的情节结构。

如,如王进受高俅的迫害,被迫逃出东京,远走华阴,引出了史进;而史进被逼,不得不出逃渭州寻师, 引出了鲁达;鲁达被逼,流落东京,又引出了林冲;林冲受高俅的陷害,被逼上梁山,为纳投名状,又引出了杨志。

四、从忠义上1.在封建社会里,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统治着人们的,而“忠义”则作为了评判人的是非的道德规范。

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观得到了大力的宣扬,发挥的淋淋尽致。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颂扬忠义,且贯穿着全书,构成了小说的支柱力量。

在这纷扰的斗争中,忠是他们的导航,义是他们的斗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史习题人文科学系09级对外汉语余静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多角度比较一、从成书上1.从成书时间上看,《三国演义》为元末清初,而《水浒传》创作时间待考证,一般认为作于元末明初,而至晚于明朝中晚期成书。

2.从成书过程上,《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有着相同点,都是来自积累而成,都有来自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的材料。

而《三国演义》更多地依据历史记载,主要来自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罗贯中据史而演义,基本依据史书记述的历史事实加以文学性的演义。

二、从主题上1.他们都是英雄传奇小说,但《三国演义》是贵族式英雄,而《水浒传》是平民式英雄。

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写了忠与奸的斗争相同点。

表现形式不同,《三国演义》是两个政治的斗争的,焦点在于百姓的态度,而《水浒传》则是朝廷和江湖之间的斗争,焦点是对君王的态度。

三、从结构上1.《三国演义》有一个网状的结构,严密、紧凑、宏大、和谐的。

经线是三国的鼎立,纬线就是由兴到盛、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网状结构。

或为霸之政,仁者之政,庸者之证的过程。

2.《水浒传》的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环环相扣,互相贯连,形成珠串式线形结构。

但是《水浒传》的结构并不是单一化的直线式结构,不同人物的传奇故事之间的连接除了勾联式之外,还有纵横交叉、包孕式等。

而在人物传记的结构安排和布局上,实现了纵横曲直的情节结构。

如,如王进受高俅的迫害,被迫逃出东京,远走华阴,引出了史进;而史进被逼,不得不出逃渭州寻师, 引出了鲁达;鲁达被逼,流落东京,又引出了林冲;林冲受高俅的陷害,被逼上梁山,为纳投名状,又引出了杨志。

四、从忠义上1.在封建社会里,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统治着人们的,而“忠义”则作为了评判人的是非的道德规范。

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观得到了大力的宣扬,发挥的淋淋尽致。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颂扬忠义,且贯穿着全书,构成了小说的支柱力量。

在这纷扰的斗争中,忠是他们的导航,义是他们的斗力。

也是这一个个重情重义的英雄,为我们演义了两个不朽的长篇巨著。

2.而在忠义的作法上二者皆有不同的表现。

2.1 《三国演义》宣扬“忠”,更突出表现的“义”。

“义”在《三国演义》中的内涵非常丰富,有君主之义,如刘备的仁政爱民,为民而哭;有臣下之义在于忠君,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朋友之义、兄弟之义,如,小说开篇的“桃园三结义”,、关、张三人不是兄弟胜是兄弟的情谊贯穿着整篇小说。

2.2 《水浒传》的全部情节突出表现的是忠义观念,主要是变现在对朝廷的忠心不二,和他们朋友之间讲求信义,很有正义感。

在“忠"上,他们“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在宋江所说:“宁可朝廷负我,我绝不负朝廷”,且最后的招安也是忠于朝廷的表现。

在“义”方面,鲁智深的“拳打郑关西”、武松的“血溅鸳鸯楼”、李逵打死殷天赐等等,都是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义士之举。

2.3 《三国演义》的义在塑造个体,如关羽千里走单骑、义释曹操,赵云的单骑救主,个人的义占主导。

关于三国中的关羽是“义绝”,毛宗岗说:“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

”而《水浒传》的义重在整体,义是发展的过程,从七星小聚义到梁山泊大聚义,从江湖、个人英雄的小义到“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杀富济贫”的大义。

其中义高于江山,高于一切。

五、从对后世的影响上1.《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明清两代产生了大量的历史的小说,从《开辟演义》一直到《清宫演义》约有一二百部之多,但是总水平不是太高。

《三国演义》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它长时间被人们视为一部通俗的历史教科书和军事著作。

2.在《水浒传》的影响下,明清两代产生了许多的英雄传奇的小说,其中杨家将和岳飞系列的小说开始渊源流传。

但是大多是描写帝王系列的小说更有代表性。

3.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创作成功并广泛传播的影响,在元代平话的基础之上,列国故事系统的小说和隋唐系统的小说最有代表性。

六、从语言特色上1.《水浒传》的语言具有个性化,不仅能够用语言交代情节,而且能更好表现人物的性格鲁迅:“《水浒传》和《红楼梦》是能够有说话人来看出人物的性格来。

”。

如阎婆惜语言的刁钻泼辣,王婆语言的老练圆滑,予人深刻的印象。

其次《水浒传》的语言,以北方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故其语言特色,明快、洗练。

如写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郑屠,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既通俗,又生动。

2.《三国演义》体现了比较独特的语言风格,所谓“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一方面吸收了说话伎艺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又适当地运用了浅近的文言。

人物对话则个性鲜明,有声有色。

如,张飞的粗犷豪壮,关羽的心高气盛,刘备的仁政之心等等,无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但是相对《水浒传》却缺少表演的艺术风格。

谈谈对主题和主旨的认识一、词典上主题:1.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

它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文艺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

2.指文艺创作的主要题材。

3.泛指主要内容。

主旨:1.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

2.犹主张,主意。

二、从作品中看(一)《西厢记》主题:1.王实甫主题:“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比董西厢的“从古自今,自是才子和配佳人”的主题更进一步。

2.公认的主题:是鲜明的爱情的主题,体现了爱情理想这一愿望。

主旨:王实甫通过《西厢记》这一戏剧,来反对封建礼教的重点是反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 歌颂婚姻自主的进步理想。

(二)《水浒传》主题:关于《水浒传》的主题,有多种说法,但其对农民起义者正面、客观而不失理性的描绘,是其突破封建社会文学传统的一大要素,也确立了这部作品以及后世白话叙事文学深厚的民间色彩。

主旨:小说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官逼民反”、“乱由上作”的历史真实,揭示出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在于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肯定和歌颂了农民革命斗争的正义性。

浅谈《西厢记》与《牡丹亭》的比较一、概述《西厢记》是王实甫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

贾仲明:“新杂剧,就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指出来其在元代戏曲史上的地位是我国戏曲艺术上的丰碑。

它问世以后,风靡一代,它的进步思想倾向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对《牡丹亭》、《红楼梦》等戏曲小说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传奇的最高城成就。

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他传承了《西厢记》,但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突破,《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朝《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二、比较(一)从主题上《西厢记》与《牡丹亭》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且都是以封建时代上层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 争取婚姻自主为题材。

虽然都是对封建礼教, 争取婚姻自主的戏曲,但是其实两部作品的主题并不完全相同。

《西厢记》反对封建礼教的重点是反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 歌颂婚姻自主的进步理想。

而《牡丹亭》则重点在于反对“存天理, 去人欲”的程朱理学, 要求个性解放。

(二)从体裁上《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中国戏曲史上的杰出之作。

但是在体裁上存在着差别,《西厢记》属于元杂剧,以折为分幕单位,写成了五本二十一折。

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为科。

《牡丹亭》属于明传奇,传奇的分幕的单位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其总共写成五十五出。

而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为科介或介。

(三)从写作手法上《西厢记》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它遵循现实生活发展的逻辑, 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表现生活和剧中的人物、事件力求表现出现实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而文章中最终有情得眷属,作品也说出“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希望后人的才子佳人都能如愿。

《牡丹亭》则不同, 它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用幻想的情节来表现理想与现实, 个人与时代的矛盾冲突。

杜丽娘的《惊梦》、《寻梦》等都通过幻想的情节,来表现他们对青春的珍惜,对爱情幸福的向往, 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以及这种理想的追求与时代思潮, 与反动的程朱理学,与社会黑暗现实的矛盾。

《牡丹亭》不但通过“梦境”与“真境”来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更可贵的是汤显祖很自觉地在作品里表现人们为实现理想而作的顽强的斗争, 表现理想一定战胜黑暗现实。

(四)从人物形象上1.从封建家长上同:崔母与杜宝都是封建统治下的家长,他们受惯有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影响,不许自己的女儿作出有违常理的爱情追求。

但是二人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

异:崔母是一个封建的卫道士,她恪守封建中“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

她的“赖婚”与“逼试”, 都是为了要“门当户对”不招“白衣女婿”。

她不仅在思想上维护封建礼教,而且在行动上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加以干扰和阻难, 一心只惦记着“相国家谱”,表现了统治阶级欺诈权变的性格特征。

《牡丹亭》里的杜宝是一个有爱国心的正直清廉的官僚, 是封建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用封建礼教来教育女儿,不许午睡, 不准游园, 也不相信男女之间还会产生爱情。

他维护封建礼教的重点, 不在“门第观念”, 他要“存天理灭人欲”, 提倡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所以, 虽然柳梦梅已经中了状元, 他还是不肯认女婿。

他的性格特征是道学先生的固执和迂腐。

2.从女主角上同:杜丽娘与崔莺莺都是大家闺秀且是才女,都敢于反对封建礼教, 争取婚姻自主的女性。

在婚姻爱情的路上,都勇敢地去追寻,敢于与封建礼教相抗争,最终都有情人终成眷属。

二者都是文学史上可歌可泣的女性代表。

不过,她们的性格上都是处于矛盾的状态,都不够彻底地反抗。

异:崔莺莺属违背“父母之命”二突破“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

不愿嫁给宰相之子郑恒, 而爱上了白衣秀士张生。

但是他作者通过崔、张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 歌颂了进步的爱情婚姻观。

《牡丹亭》里的杜丽娘, 爱自然、爱人生, 要求个性解放。

她虽然被禁锢在深闺之中。

但在梦里却与柳梦梅结合。

作者这样写,正说明“人欲”是无法“去”的, 珍惜青春, 要求爱情, 是人的本性,有力地批判了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