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水浒传》英雄观比较论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摘要】《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两部伟大作品,其中忠义观是重要的价值观念。
本文通过对比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忠义行为、故事情节体现、态度评价以及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探讨了《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忠义观的共同点和差异。
在《三国演义》中,忠义观体现在忠诚正直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斗争中,而在《水浒传》中,则展现出对劫富济贫的忠义行为。
尽管两部作品中忠义观的体现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忠诚、义气和正义的重要性。
通过对比分析,《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的忠义观虽有相似之处,但在表现方式和故事背景下存在一定差异,体现出古代中国文化中对于忠义的多重理解和表达。
最终,忠义观在两部小说中均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忠诚和正义的崇高追求。
【关键词】关键词:三国演义、水浒传、忠义观、人物形象、忠义行为、故事情节、文化背景、共同点、差异、意义。
1. 引言1.1 介绍《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部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前者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形象。
后者则是另一部历史传奇小说,由元代小说家施耐庵所著,讲述了宋江等英雄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黑暗面和人民的反抗精神。
《三国演义》以"忠、孝、仁、爱、信、义"为核心价值观,通过刻画刘备、关羽、张飞等忠义之士塑造了许多忠诚正直、豪气干云的英雄形象,展现了忠义在战乱年代中的重要性。
而《水浒传》则以"忠肝义胆"为主题,通过宋江、林冲、鲁智深等英雄的故事体现了忠义之士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展现了以义抗暴、以义立身的精神。
两部作品都以忠义为核心,但却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态度,这使得这两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对比

《三国演义》里的“义”与《水浒传》的“义”有什么不同?《三国演义》的重义观念集中体现在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关系中,他们因意气相投而结为异姓兄弟,在逐鹿中原、与天下割据势力争雄的过程中,始终把兄弟情义放在首位,患难相扶,祸福同当,最终实践了“桃园结义”时生死与共的誓言。
《水浒传》中所描写的义则在更多的方面和人物身上体现出来。
有鲁智深式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宋江式的救危扶困、义气为先;有武松式的知恩必报、光明磊落,更有东溪村晃盖七人小聚义,九夺取贪官的不义之财而团结斗争,直至众英雄聚义梁山泊,与统治阶级公然相抗,把义的色彩渲染得更浓更烈。
首先,义的核心内容不同。
刘、关、张的义,最根本的一点是对友谊的忠诚。
这种友谊超越了个人功利,如关羽身陷曹营时,不为美女金帛、高官厚禄所动,誓与刘备患难相扶;这种友谊甚至超越了君臣关系,关羽被东吴袭杀后,刘备痛不欲生地说:“联不为弟复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终于以身殉义。
水浒英雄的义,也包括对友谊的忠诚,但它的核心则是对被压迫者的救助和对贪官污吏的反抗,无论是个人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还是众人的攻府陷州、惩恶除霸,莫不如此。
可以说,《三国演义》是把义主要作为一种美德来歌颂的,《水浒传》中的义已超出于此,带有浓厚的社会政治色彩。
其次,义的政治目的和作用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从来都是政治的一种辅助工具,义的观念同样如此。
刘备三人虽出身贫寒,却有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桃园结义”一开始就服务于他们镇压黄巾军的活动。
在籍此而跻身于统治阶级后,他们又开始了与封建势力争夺中国领导权的长期斗争,于是,重义观念又成了团结这个封建统治集团争天下的凝合剂。
与之不同,水浒英雄的义,最初就是建立在反抗封建压迫的基础上的,这决定它只能服务于劳功人民的革命事业。
它不仅是鼓励个人奋起抗争的力量,也是联合众人齐聚梁山的纽带,更是整个起义队伍向官府展开一次次大规模斗争的道义上的源泉。
再次,义与忠的关系不同。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

古代文学史习题人文科学系09级对外汉语余静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多角度比较一、从成书上1.从成书时间上看,《三国演义》为元末清初,而《水浒传》创作时间待考证,一般认为作于元末明初,而至晚于明朝中晚期成书。
2.从成书过程上,《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有着相同点,都是来自积累而成,都有来自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的材料。
而《三国演义》更多地依据历史记载,主要来自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罗贯中据史而演义,基本依据史书记述的历史事实加以文学性的演义。
二、从主题上1.他们都是英雄传奇小说,但《三国演义》是贵族式英雄,而《水浒传》是平民式英雄。
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写了忠与奸的斗争相同点。
表现形式不同,《三国演义》是两个政治的斗争的,焦点在于百姓的态度,而《水浒传》则是朝廷和江湖之间的斗争,焦点是对君王的态度。
三、从结构上1.《三国演义》有一个网状的结构,严密、紧凑、宏大、和谐的。
经线是三国的鼎立,纬线就是由兴到盛、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网状结构。
或为霸之政,仁者之政,庸者之证的过程。
2.《水浒传》的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环环相扣,互相贯连,形成珠串式线形结构。
但是《水浒传》的结构并不是单一化的直线式结构,不同人物的传奇故事之间的连接除了勾联式之外,还有纵横交叉、包孕式等。
而在人物传记的结构安排和布局上,实现了纵横曲直的情节结构。
如,如王进受高俅的迫害,被迫逃出东京,远走华阴,引出了史进;而史进被逼,不得不出逃渭州寻师, 引出了鲁达;鲁达被逼,流落东京,又引出了林冲;林冲受高俅的陷害,被逼上梁山,为纳投名状,又引出了杨志。
四、从忠义上1.在封建社会里,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统治着人们的,而“忠义”则作为了评判人的是非的道德规范。
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观得到了大力的宣扬,发挥的淋淋尽致。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颂扬忠义,且贯穿着全书,构成了小说的支柱力量。
在这纷扰的斗争中,忠是他们的导航,义是他们的斗力。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两部经典之作,它们分别描绘了三国时期和北宋末年的历史风云,塑造了一批忠义之士的形象。
在这两部小说中,忠义观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两部作品通过对忠义观的刻画和塑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义气等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展开,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的忠义观进行比较分析。
从人物形象上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分别塑造了一批忠义之士的形象,但两者的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是忠义之士的代表,他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刚正不阿的态度展现了忠义观。
关羽作为刘备手下最为忠诚的大将,他一生都忠于汉室,战死沙场也不背弃主公。
而在《水浒传》中,宋江、吴用、林冲等人也是以忠义之心为中心的形象,他们以暴力反抗暴力,以正义之心制衡世道的黑暗一面。
两部小说中的忠义之士形象都塑造了大无畏、仗义疾恶的形象,体现了他们对忠义的坚守和对邪恶的抵抗。
从情节展开上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观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三国英雄的生死离别、君臣忠义等一系列故事,展现了忠义之士的英勇形象。
例如关羽的水淹七军、赵云的搏命救主等一系列情节都展现了他们忠义之心的表现。
而《水浒传》则以北宋末年群雄逐鹿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一系列山寨英雄的抗争故事,展现了忠义之士的悲壮形象。
例如宋江为了同袍兄弟义无反顾,吴用为了报国雪耻等情节都展现了他们的忠义之心。
两部小说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刻画,将忠义观刻画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强调忠义观,但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三国演义》更加注重于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君臣忠义,强调个人忠义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在《三国演义》中,忠义观往往与君臣关系、战争背景联系在一起,通过塑造关羽、张飞这些忠臣义士的形象,传递了一种忠于国家、忠于王朝的忠义观。
三国与水浒比较

《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 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 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 补低都由我。(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一、《三国演义》 以文运事:
“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陈 叙百年,概括万事”(明•高儒《百川书志》);
《水浒传》的链式结构:
前七十回以人物为单位,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 完整的各个好汉故事连接在一个链条上,环环 相扣。
一般是每三、四回写一个人物,将其上梁山的 事写完,然后引出另一个或另一组人物,而上 一个或上一组人物则退居其次;以聚义梁山为 目标,百川归海,将一个个好汉故事串连起来。 七十一回以后的结构,以事件为单位,以时间 为顺序,将故事贯串始终。
为甚么中间超过二十回光景却不忌惮“拜”(败)? 要作解释,是第五回与四十四回是同一个来源,中间 部分是由另一个或几个编者撰写。
4.重新介绍各人
第五十九回写史进点起本部人马,与朱武、陈达、杨 春上路奔芒砀山。这些人最初在第二和第三回出现, 读者都已认识。此时却逐一详细介绍其来历,犹如其 它好汉初出场一般,令人有些莫名其妙。这可能是编 者在剪辑资料时,未能仔细照应,以致如此。
有定论: 《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
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
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
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 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比较之四:辫式结构和链式结构
“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 (章学诚《丙辰札记》)“七实三虚”的说法尽管不 完全准确,但也道出了《三国》是成功的处理了历史 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关系。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比较

古代文学史习题人文科学系09级对外汉语余静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多角度比较一、从成书上1.从成书时间上看,《三国演义》为元末清初,而《水浒传》创作时间待考证,一般认为作于元末明初,而至晚于明朝中晚期成书。
2.从成书过程上,《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有着相同点,都是来自积累而成,都有来自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的材料。
而《三国演义》更多地依据历史记载,主要来自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罗贯中据史而演义,基本依据史书记述的历史事实加以文学性的演义。
二、从主题上1.他们都是英雄传奇小说,但《三国演义》是贵族式英雄,而《水浒传》是平民式英雄。
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写了忠与奸的斗争相同点。
表现形式不同,《三国演义》是两个政治的斗争的,焦点在于百姓的态度,而《水浒传》则是朝廷和江湖之间的斗争,焦点是对君王的态度。
三、从结构上1.《三国演义》有一个网状的结构,严密、紧凑、宏大、和谐的。
经线是三国的鼎立,纬线就是由兴到盛、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网状结构。
或为霸之政,仁者之政,庸者之证的过程。
2.《水浒传》的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 ,环环相扣 ,互相贯连 ,形成珠串式线形结构。
但是《水浒传》的结构并不是单一化的直线式结构 ,不同人物的传奇故事之间的连接除了勾联式之外,还有纵横交叉、包孕式等。
而在人物传记的结构安排和布局上,实现了纵横曲直的情节结构。
如,如王进受高俅的迫害,被迫逃出东京,远走华阴,引出了史进;而史进被逼,不得不出逃渭州寻师, 引出了鲁达;鲁达被逼,流落东京,又引出了林冲;林冲受高俅的陷害,被逼上梁山,为纳投名状,又引出了杨志。
四、从忠义上1.在封建社会里,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统治着人们的,而“忠义”则作为了评判人的是非的道德规范。
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观得到了大力的宣扬,发挥的淋淋尽致。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颂扬忠义,且贯穿着全书,构成了小说的支柱力量。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中两部代表性的古典小说,其中展现了丰富的忠义观。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忠诚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两部小说中的忠义观进行比较。
就人物形象而言,《三国演义》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为代表,他们忠于国家、正义、友情,舍生忘死,表现出了崇高的忠诚和正义感。
而《水浒传》以宋江、林冲等人物形象为代表,他们原本是为国效力的忠臣,但被朝廷的不公平对待逼得走上了反抗之路,他们忠于自己的正义和朋友,表现出了对正义的追求。
在忠诚度方面,《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展现出了非常高的忠诚度。
他们对朝廷忠诚,力图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也对自己的兄弟义气忠诚,合作共事。
《水浒传》中的人物也展现出了忠诚度,虽然他们反对朝廷的不公,但对自己的兄弟团结一心,相互支持,不离不弃。
在价值观方面,《三国演义》强调国家利益和正义,人物以国家为重,奋不顾身,将自己的忠诚付诸于行动。
他们努力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
而《水浒传》强调个人价值观的追求,人物以个人正义为重,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和朋友的利益而奋斗,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人物对朋友的义气和对正义的追求,都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崇尚忠诚、正直的价值观。
但两部小说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忠诚的对象和忠诚的方式上,《三国演义》更加强调对国家和朝廷的忠诚,而《水浒传》更加强调对个人利益和正义的追求。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两部重要的作品,它们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现了丰富的忠义观。
无论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还是《水浒传》中的宋江、林冲,他们都是忠于自己信仰的英雄形象,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著名的两部小说,它们都以忠义为主题,塑造了一批忠义的英雄形象。
两部小说虽然在表现手法和情节安排上有所差异,但在忠义观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下面将从人物形象、忠义表现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比较。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塑造了一批忠义的英雄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物都是忠义之士的代表,他们忠于义道,心系国家民族。
而在《水浒传》中,宋江、林冲、卢俊义等人物也都是因忠义而出名的英雄。
在忠义表现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各有其特点。
《三国演义》中,忠义表现主要集中在主要人物的身上,如刘备、关羽、张飞等人都具有忠义之风,他们不顾个人得失,为国家民族的兴亡而努力奋斗。
而《水浒传》中,则更加注重团体的忠义精神,宋江等人都是因为不堪恶政而义愤填膺,共同起义强盗,以保卫国家民族利益。
虽然两部小说在忠义表现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忠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价值观方面,《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有所不同。
《三国演义》更加强调天命思想,主张孝义忠信,提倡忠臣义士,重视王道之正。
而《水浒传》则更加强调义蕴思想,主张仁义道德,崇尚义贼为民,讲究民间正义。
两部小说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也决定了其中忠义的表现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忠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大主题,它对塑造时代人物形象和反映古代社会伦理观念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忠义观上各有其特点,但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忠义题材的代表作品,通过对忠义英雄形象的塑造和忠义精神的体现,反映了古代社会文化价值观念。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这些忠义英雄的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水浒传》英雄观比较论1 我国古代一脉相承的英雄观说起英雄,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器宇轩昂,顶天立地且有勇有谋的人,比如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的霍去病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英雄崇拜的传统。
之所以崇拜英雄,源于原始社会古人对天灾人祸的难以预见、对大自然神力的畏惧敬仰以及意识到自身力量的薄弱所引起的,他们急需有具备超人智慧、天生神力的神或半神来带领他们生存下去,因此在潜意识中产生了最原始的英雄崇拜思想,意图通过塑造一个完美的英雄人物,来动员和激励集体学习和崇拜这一人物,以达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比如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伏羲造八卦等,它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判断,是时代发展特定的产物和时代精神的人格体现,符合这一时期社会群体的利益需求。
我认为古人的英雄崇拜是英雄一词产生和发展的雏形。
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发展,英雄的队伍得以不断壮大,但英雄的概念一直模糊不清,直到西汉末年班彪《王命论》和方望《辞谢隗嚣书》才开始出现了“英雄”概念。
但从史料看来,这时期的英雄仅在能力方面高人一等,其他与常人并无不同,社会地位也无高下之分,甚至连“英雄”二字的使用都极少出现,仅在班固《汉书·刑法志》中出现“总揽英雄,以诛秦项”之语。
英雄观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汉末三国时期,王粲(177—217)编著《英雄记》,刘劭(180—245)《人物志》专节讲述英雄,首次明确地给英雄下了定义。
《英雄记》客观记录了曹操、袁绍、董卓等人的生平和事迹,对人物的善恶好坏同时记载在册。
刘劭《人物志·英雄》中认为英雄须具备“聪、明、胆、力”四要素,即“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力能过人。
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
”他认为英和雄是有区别的,有谋略且能决断的人为英;有胆略且武艺过人的为之雄。
只有聪明胆力兼备之人,才可称之为英雄。
并举了刘邦和项羽为例,首次给中国的英雄观念下了明确的定义。
而通过三国时代人物的对话和故事,我们也能了解英雄概念的发展确实与三国时代的人物有密切联系,比如曹操和刘备的“煮酒论英雄”就当时各方诸侯是否为天下英雄展开讨论;诸葛亮《隆中对》称刘备“总揽英雄,思贤如渴”)等,可见英雄观念成形于三国时代并无大的争议。
贺昌群先生在《英雄与名士》中指出:“英雄之名,起于灵帝时黄巾农民战争,郡太守与刺史制度已为宦官及其爪牙所败坏,地方政治紊乱不可收拾,军政大权落于州牧之手,凡能匡扶汉室,安定天下,文能经邦,武能拨乱的人,便可以称为英雄”。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在乱世三国,立志匡扶汉室的刘备、文武兼备的曹操具备以上特点,无愧于英雄的称号,而当时人才辈出,有以上志向和能力的能臣不在少数,可见英雄观念的产生和推崇确实是大势所趋。
而时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正是在陈寿的《三国志》和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演义小说,因此英雄观念也就在小说中更加鲜明地延续和发展下来了。
元末明初和《三国演义》同时出现的《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它描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农民起义,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
尽管它没有《三国演义》有演义历史的真实性,但书中所体现出来的英雄观念,却是与《三国演义》是一脉相承的。
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作家的原因。
相传《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一样也是出自罗贯中之手,而经施耐庵整理和润色以出版,罗贯中著《水浒传》曾说:“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弟子罗贯中者为尤多。
”而施耐庵此人一生经历了元朝末年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又经历了激烈的农民起义。
他对朝廷不满,所以弃官,同时又拒绝张士诚和朱元璋的徵召,隐居一生。
他自己的行动,说明他是痛恶封建统治的。
在《三国演义》中写英雄信手拈来的罗贯中和有特殊人生经历的施耐庵的笔下,《水浒传》的英雄气得以延续和发展是再正常不过了。
其次是时代原因。
北宋末年,皇帝昏庸,宦官当道,残杀忠良,民不聊生。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农民起义是必然结果。
而起义要获得胜利就需要英雄的出现,这又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所以在《水浒传》中,竭力鼓吹反抗封建朝廷的统治,歌颂落草为寇的英雄,歌颂农民起义的胜利是全书的主题。
得益于以上两个原因,因此英雄观念在《水浒传》中得到进一步延续和发展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的,体现了社会绝大部分人的价值取向。
可见在英雄观的形成和发展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一脉相承的,有着密切的联系和许多共性。
在英雄的身上,都熔铸了民众百姓的理想人格、审美观点和道德标准。
正因为两书主旨相同,故明人将其合刊,题为“英雄谱”。
但两书所塑造和刻画的英雄又存在各自的特点,值得我们细细比较和品析。
故下文将以英雄观为切入点,剖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书在这个母题上的异同点。
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英雄观的相同点2.1“义”是英雄行为的第一准则尚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无论是侧重历史演义的《三国演义》,还是侧重刻画和歌颂水浒英雄的《水浒传》,都高举义的大旗,竭力讴歌和赞美义之力量。
在这两部书中,罗贯中和施耐庵都以义为中心标准,塑造了各类英雄形象。
像刘备、宋江等的仁义之为,或是关羽、武松等的英雄之举,都在义的光环下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为了义,他们可以赴汤蹈火,置个人生死于不顾。
毫不夸张的说,无论是驰骋沙场的武将还是稳坐中军的谋士,在英雄的心中,义气当先是毋容置疑的,义是行为的第一准则。
在《三国演义》中,无论身处哪个集团,无论出身和结局如何,只要心中义的旗帜仍屹立不倒,无论大义还是小义,都一律加以赞美。
孔孟常云:“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像一生秉持仁义做人的刘备,无疑就是仁义的化身。
在当时那个寸土必争、弱肉强食的割据时代,刘备无论身处多么恶劣的环境,无论力量多么渺小,哪怕身无立锥之地,也始终贯彻仁义凌驾于生命的做人原则。
像第四十一回,刘备在与曹操的战斗中落败,准备弃樊城而逃。
刘备当时心里挂念的是樊城几十万百姓如何生存的问题,最后决定百姓愿随者便一同过江,哪怕带着百姓行军缓慢,会带来杀身之祸,他也义无反顾。
而后走投无路投刘表,刘表几度欲让荆州,甚至诸葛亮也欲让刘备接手荆州,可刘备就是不取荆州,原因很简单,就在于他与刘表是宗亲,有兄弟关系,因而他绝不在寄人篱下情况下做出不义之事。
后来刘备入川,尽管刘璋无能,西蜀刘备若不取,也早晚会被张鲁和曹操等狼虎之辈夺走,可刘备念及刘璋与自己同为汉室宗亲,在部下都恳求其取西蜀时,也坚持不谋西蜀。
难怪乎学者齐裕焜在《明代小说史》中写道:“刘备以仁义立国,”确实无愧于当时百姓心中最伟大的“仁君”。
除了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忠义也是《三国演义》的一绝。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写道:“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可见,在鲁迅先生看来,关羽就是忠义和义勇的化身。
关羽为将为臣,确实都以义字当先。
“降汉不降曹”体现了忠义之道;“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体现了兄弟情义;“华容释曹”表现了义不忘本;“义释黄忠”则是心心相惜的英雄情义。
除此之外,其他集团的代表人物诸如孙策、周瑜、张辽等也都是以义为先的英雄人物。
在这里,要特别提到吕布。
众所周知,我们经常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来比喻万中挑一的优秀人才,吕布之勇世所罕见,有三国第一猛将之称,但为什么不能称为一代英雄呢?因为吕布不仅是猛将的代表,更是无情无义的代名词。
陈寿在《三国志》中写道:“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
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是最客观的评价。
他为物欲杀养父丁原,贪女色弑义父董卓,被张飞嘲讽为“三世家奴”;后又降袁术、效袁绍、从张邈、投刘备。
既投了刘备却又偷袭徐州,背信弃义到了极致;后来被曹操击溃俘虏,部下张辽誓死不从,而他向曹操示好想投诚于曹操,而且还要刘备帮他说好话。
曹操回顾刘备曰:“何如?”刘备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曹操闻言,即杀之。
吕布这样的猛将,向来唯才是用的曹操都不用,足以见吕布的不仁不义确实令人发指。
可见不仁不义者,在封建社会是被人唾弃的,又怎么称为英雄呢?《水浒传》的主旨也非常明确,以义一字来打造梁山聚义的一百单八个英雄好汉。
无论是晁盖时期的“聚义厅”,还是宋江时期的“忠义堂”,“义”字始终是最鲜明和坚定的存在。
各路好汉在义字旗下从四面八方集合起来,从“七星”梁山泊创业、三山聚义、白龙庙聚义再到到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无不是为义所驱使。
而上至三十六天罡,下至七十二地煞,也都是坚决地贯彻以义为第一准则行动的。
比如宋江,宋江的仗义,天下人皆知,因而宋江有“及时雨”和“呼保义”的双重美誉。
书里是这么写的: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士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
端的是挥金似土。
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
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
简单的说,就是乐于助人,对别人推心置腹,以义行走江湖。
为了兄弟他可以两肋插刀,甚至不惜得罪朝廷,私放晁盖等重犯六人。
书中用了一首诗来赞扬宋江的仁义:“有仁有义宋公明,交结豪强秉志诚。
一旦阴谋皆外泄,六人星火夜逃生。
”难怪晁盖事后感叹:“宋江仁义,四海之内,名不虚传。
结交了这个兄弟,也不枉了。
”后来宋江上了梁山,凭借自己的人脉和影响力,吸纳各方豪杰梁山结义,并带领着起义军杀贪官、斩污吏,败童贯,捉高俅,对梁山起义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在以替天行道为宗旨的梁山,也就难怪宋江虽无雄才大略,也无高强武艺,却毫无悬念地坐上第一把交椅了,靠的正是一个义字。
2.2 英雄气长,儿女情短不同于西方骑士所崇尚的爱情至上思想,中国是一个以家族为本位,重伦理关系的国家,有一个讲究伦理道德的传统和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社会背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父权、夫权至高无上,女性的地位只能被压制在最底层。
而且自古有道:红颜祸水。
中国历来有“女祸”之说,意指一旦迷恋于女色,就会招惹祸害,轻则祸己,重则亡国。
作为封建社会民众在思想和道德层面上顶礼膜拜的英雄人物,自然要恪守忠君爱国、义不负心的价值观念,因此在很大程度是排斥女色和淡化家庭情感的。
在这一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两书所极力推崇的英雄都是这方面的楷模。
“大义为先,私情为后”成为了英雄们的共识。
在《三国演义》中,花尽浓墨重彩描写的都是英雄鏖战、虎帐谈兵和权谋相争的画面,极少有关于英雄儿女私情的描写。
我们常说的“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这句话似乎在三国世界里并不受待见,就连几个比较有名气的女人,如诸葛亮之妻黄氏、江东两大美女大小乔的描写也只是寥寥数笔而已,就算是真正花了笔墨所写的貂蝉,也只是被王允利用来行使“美人计”、使董卓与吕布反目,从而逼吕杀卓的棋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