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_三国演义_与_水浒传_中忠义思想的批判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摘要】《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两部伟大作品,其中忠义观是重要的价值观念。

本文通过对比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忠义行为、故事情节体现、态度评价以及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探讨了《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忠义观的共同点和差异。

在《三国演义》中,忠义观体现在忠诚正直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斗争中,而在《水浒传》中,则展现出对劫富济贫的忠义行为。

尽管两部作品中忠义观的体现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忠诚、义气和正义的重要性。

通过对比分析,《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的忠义观虽有相似之处,但在表现方式和故事背景下存在一定差异,体现出古代中国文化中对于忠义的多重理解和表达。

最终,忠义观在两部小说中均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忠诚和正义的崇高追求。

【关键词】关键词:三国演义、水浒传、忠义观、人物形象、忠义行为、故事情节、文化背景、共同点、差异、意义。

1. 引言1.1 介绍《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部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前者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形象。

后者则是另一部历史传奇小说,由元代小说家施耐庵所著,讲述了宋江等英雄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黑暗面和人民的反抗精神。

《三国演义》以"忠、孝、仁、爱、信、义"为核心价值观,通过刻画刘备、关羽、张飞等忠义之士塑造了许多忠诚正直、豪气干云的英雄形象,展现了忠义在战乱年代中的重要性。

而《水浒传》则以"忠肝义胆"为主题,通过宋江、林冲、鲁智深等英雄的故事体现了忠义之士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展现了以义抗暴、以义立身的精神。

两部作品都以忠义为核心,但却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态度,这使得这两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两部小说,它们均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两部作品都以忠义为基本主题,但是它们对于忠义观的表现却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处理方式。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忠义观进行比较,并且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

我们来谈谈《三国演义》中的忠义观。

在《三国演义》中,忠义观是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三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塑造了大量忠义之士的形象。

其中著名的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以及诸葛亮、黄忠等谋士都是被塑造成忠义的典范。

而忠义观在《三国演义》中不仅体现在人物的行为表现上,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人物的对话、思想和行为,展现了作者对忠义观的认知和理解。

关羽对刘备的忠诚、诸葛亮对国家利益的忠心、黄忠对主公的忠贞等等,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观的典型体现。

相对而言,《水浒传》中的忠义观更加丰富和立体。

《水浒传》以宋江为代表的108位好汉为主角,通过这些好汉的故事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忠义观。

这些好汉中,有的是因忠义而义无反顾地拯救民众,比如宋江率领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有的是因忠义而舍生取义,比如吴用智取方腊的故事;还有的是因忠义而忍辱负重,比如林冲在梁山泊被迫投降的故事。

这些故事无一不在诠释着忠义观的内涵和价值。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也有所不同。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更加接近历史,对于忠义之士的描写更加客观和立体。

比如关羽的忠义大义、赵云的忠诚无私等等,这些形象都是对历史上真实人物的忠实再现,对于忠义观的塑造也更具有历史的真实性。

而《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多彩,对于忠义之士的塑造更加夸张和浪漫。

宋江、吴用、林冲等108位好汉,每个人物都各具特色,通过他们的形象展现了不同层面的忠义观,使得整部作品的忠义观更加生动立体。

两部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结局也都体现了不同的忠义观。

《三国演义》中,历史事件在作者的运筹帷幄下被重新演绎,虽然许多人物结局悲剧,但是大部分忠义之士的忠诚和信仰最终得到了认可和尊重。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两部经典之作,它们分别描绘了三国时期和北宋末年的历史风云,塑造了一批忠义之士的形象。

在这两部小说中,忠义观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两部作品通过对忠义观的刻画和塑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义气等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展开,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的忠义观进行比较分析。

从人物形象上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分别塑造了一批忠义之士的形象,但两者的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是忠义之士的代表,他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刚正不阿的态度展现了忠义观。

关羽作为刘备手下最为忠诚的大将,他一生都忠于汉室,战死沙场也不背弃主公。

而在《水浒传》中,宋江、吴用、林冲等人也是以忠义之心为中心的形象,他们以暴力反抗暴力,以正义之心制衡世道的黑暗一面。

两部小说中的忠义之士形象都塑造了大无畏、仗义疾恶的形象,体现了他们对忠义的坚守和对邪恶的抵抗。

从情节展开上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观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三国英雄的生死离别、君臣忠义等一系列故事,展现了忠义之士的英勇形象。

例如关羽的水淹七军、赵云的搏命救主等一系列情节都展现了他们忠义之心的表现。

而《水浒传》则以北宋末年群雄逐鹿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一系列山寨英雄的抗争故事,展现了忠义之士的悲壮形象。

例如宋江为了同袍兄弟义无反顾,吴用为了报国雪耻等情节都展现了他们的忠义之心。

两部小说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刻画,将忠义观刻画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强调忠义观,但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三国演义》更加注重于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君臣忠义,强调个人忠义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在《三国演义》中,忠义观往往与君臣关系、战争背景联系在一起,通过塑造关羽、张飞这些忠臣义士的形象,传递了一种忠于国家、忠于王朝的忠义观。

中国文化的忠义观——《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之群文阅读

中国文化的忠义观——《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之群文阅读

中国文化的忠义观——《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之群文阅读发布时间:2021-08-13T16:31:32.81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7月作者:舒胜全[导读] 忠义观是封建社会传承下来的可以应用的思想观念,也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遗产。

四川省苍溪中学校舒胜全 628400摘要:本文通过对比四大名著中的忠义观,辩证性阐述中国文化的忠义观。

首先归纳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忠义观的相同部分,其次对比两者不同的忠义观。

关键词:中国文化;忠义观;群文阅读引言常言道,自古忠义难两全。

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很多都表现了当时的忠义观。

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四大名著之中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在这两部作品中,尽显英雄的侠肝义胆和忠君爱国,彰显中国文化的忠与义。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学者都非常关注这两段历史时期的忠义观,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精神意志的体现,是传承的文化瑰宝。

1.《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的相似点1.1伦理道德思想的一致性这两段历史时期的伦理道德具有一致性,遵从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的伦理道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等等。

都表现出了服从于领导者意愿和纲常的思想,体现出了家与国的重要性。

在乱世之中,家庭零落,因此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都有一种把国当家,把兄弟当亲人的感情。

这也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造成人物的悲剧命运结局,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1.2立功立德思想的相似性这两部作品表现的都是开创新局的历史,在立功立德的方式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

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拼命地为国家卖力,为什么《水浒传》中最后回归朝廷,受降招安,是因为他们最终都感悟到,家就是国,国就是家。

在无奈的历史条件下,要舍弃小家为大国,为建立新的国家而建功立业。

1.3政治追求的相似性对国家的忠诚,就要放下家庭和朋友的义气之交,服从国家的意志。

对家人和朋友讲义,以周围人的利益和命运为第一位,就很难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忠义的两难性,都在这两部作品中表现了。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中两部代表性的古典小说,其中展现了丰富的忠义观。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忠诚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两部小说中的忠义观进行比较。

就人物形象而言,《三国演义》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为代表,他们忠于国家、正义、友情,舍生忘死,表现出了崇高的忠诚和正义感。

而《水浒传》以宋江、林冲等人物形象为代表,他们原本是为国效力的忠臣,但被朝廷的不公平对待逼得走上了反抗之路,他们忠于自己的正义和朋友,表现出了对正义的追求。

在忠诚度方面,《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展现出了非常高的忠诚度。

他们对朝廷忠诚,力图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也对自己的兄弟义气忠诚,合作共事。

《水浒传》中的人物也展现出了忠诚度,虽然他们反对朝廷的不公,但对自己的兄弟团结一心,相互支持,不离不弃。

在价值观方面,《三国演义》强调国家利益和正义,人物以国家为重,奋不顾身,将自己的忠诚付诸于行动。

他们努力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

而《水浒传》强调个人价值观的追求,人物以个人正义为重,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和朋友的利益而奋斗,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人物对朋友的义气和对正义的追求,都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崇尚忠诚、正直的价值观。

但两部小说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忠诚的对象和忠诚的方式上,《三国演义》更加强调对国家和朝廷的忠诚,而《水浒传》更加强调对个人利益和正义的追求。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两部重要的作品,它们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现了丰富的忠义观。

无论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还是《水浒传》中的宋江、林冲,他们都是忠于自己信仰的英雄形象,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著名的两部小说,它们都以忠义为主题,塑造了一批忠义的英雄形象。

两部小说虽然在表现手法和情节安排上有所差异,但在忠义观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下面将从人物形象、忠义表现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比较。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塑造了一批忠义的英雄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物都是忠义之士的代表,他们忠于义道,心系国家民族。

而在《水浒传》中,宋江、林冲、卢俊义等人物也都是因忠义而出名的英雄。

在忠义表现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各有其特点。

《三国演义》中,忠义表现主要集中在主要人物的身上,如刘备、关羽、张飞等人都具有忠义之风,他们不顾个人得失,为国家民族的兴亡而努力奋斗。

而《水浒传》中,则更加注重团体的忠义精神,宋江等人都是因为不堪恶政而义愤填膺,共同起义强盗,以保卫国家民族利益。

虽然两部小说在忠义表现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忠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价值观方面,《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有所不同。

《三国演义》更加强调天命思想,主张孝义忠信,提倡忠臣义士,重视王道之正。

而《水浒传》则更加强调义蕴思想,主张仁义道德,崇尚义贼为民,讲究民间正义。

两部小说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也决定了其中忠义的表现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忠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大主题,它对塑造时代人物形象和反映古代社会伦理观念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忠义观上各有其特点,但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忠义题材的代表作品,通过对忠义英雄形象的塑造和忠义精神的体现,反映了古代社会文化价值观念。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这些忠义英雄的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浅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义”

浅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义”

浅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思想的体现内容摘要:“忠义”思想在我国古代向来被视为英雄人物的美德之一,甚至是臧否人物、评价是非的道德标准。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小说尽管题材各异,但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却有着相同与相近之处,如章回体的结构,大致相同的成书过程等。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两部小说中在“忠义”思想成了它们共有的思想内容之一,在社会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思想进行解析以期进一步正确、深入地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文化精髓。

关键字:“忠义”《水浒传》《三国演义》明代二位小说大家创作的《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以真实历史事件为依托,描写了盛大的战争场面与场景,塑造了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对人物心里刻画的入木三分。

作为古代正统思想之一的“忠义”思想在两本书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下面来简单的分析一下:一忠《三国演义》的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忠的观念也有不少描述,这里略举几例进行分析。

诸葛亮,他充分运用自己的无限智慧与经纶之策,草船借箭,南平孟获,巧摆八卦图,智用空城计,直至死了还以木偶吓退司马懿,为了刘备,鞠躬尽瘁,可谓死而不已。

沮授,袁绍谋士,为曹操所擒,不屈被杀,至死神色不变。

令曹操也叹息错杀了忠义之士,让人厚礼殡殓建坟,并在墓碑上题写:“忠烈沮君之墓”。

于禁,曹操手下的将领。

关公攻取樊城时,他受命前往救援,兵败被擒,变节投降。

后来虽然获救,但魏主曹仁鄙视其为人,预先让人在墙上绘制他变节投敌的图画,令其又羞又恼,气愤成病而死。

此外,作者还对军阀进行了入骨三分的刻画,他们常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拯救天下:孙权是为了成就“桓、文之事”,曹操是为了完成“力扶社稷的大业”,等等。

其实,他们的最终目的,说穿了都是想统一天下,尊王称帝,唯自己(或自己的子孙)独尊,以地位与权力来要求天下人向其臣服,效忠于自己个人,实质上,无论是效忠于人还是为人所效忠,他们都不自觉地体现了忠。

浅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义”

浅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义”

浅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义”谢美20080340705(云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义”,在我国古代向来被视为英雄人物的美德之一,它常和“忠”、“仁”等传统美德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臧否人物、评价是非的道德标准。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小说尽管题材各异,但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却有着相同与相近之处,如章回体的结构,大致相同的成书过程等。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两部小说都歌颂了“义”,使“义”成了它们共有的思想内容之一,在社会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所歌颂的“义”的作用、“义”和“忠”的关系、“义”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进一步正确、深入地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文化精髓。

1 “义”的作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小说皆以描写战争为主体,以集体行为为特征,“义”在集团、政团之间所发挥的作用有许多共同点。

《三国演义》中的刘蜀集团,最初由刘、关、张桃园结义起家,此后虽未曾在本集团中再施行具体的结义行为,但“义”笼罩着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整个刘蜀集团。

征讨黄巾军时,刘备28岁,为“贩展织席为业”的无名人氏,后结义关张,因灭黄巾有功而任安喜县尉,从此开始其政治生涯。

此后几十年里,他辗转南北,四处奔走,赤壁大战后,占荆州,取益州,夺汉中,三分天下,建安24年进位汉中王,建安26年拥戴为蜀王。

刘备从赤手空拳到成就三分天下的事业,其靠的是什么?简单的说,主要是因为“义”。

以义揽才,以义待才,是刘备集团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

刘备与关张素不相识,但因三人皆“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义气相投,结成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

之后刘备辗转南北,虽无立足之地,但却“北海救孔融”、“三让徐州”、“携民渡江”、“不夺刘表”等,仁德有加,义名远播,致使天下人才渐渐向他汇聚,赵云、徐庶、诸葛亮、庞士元、张松、法正、魏延、黄忠、严颜、马超等许多为蜀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要人物,他们最终走向刘备集团,无不因为一“义”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 浒 传》最 早 的 名 字 叫《忠 义 水 “ 仁 德 爱 民 ”这 面 道 德 旗 帜 成 为 刘 备 区 身 , 如 果 说 结 义 前 的 关 羽 还 有 些 江 湖
浒传》, 甚至就叫《忠义传》。全传本《水 别 于 其 他 政 治 集 团 领 袖 的 显 著 标 志 。 豪 侠 之 气 的 话 , 在“ 桃 园 结 义 ”之 后 , 关
梁山。为了招纳卢俊义上山, 宋江可以 而就“ 外 患 ”而 言 , 持 续 的 异 族 入 侵 , 则
说是不择手段。他一面大展“义”举, 使 不 断 给 宋 王 朝 造 成 惶 惶 不 可 终 日 的 危
卢俊义感激非常, 一面又派人在他北 机。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大力宣扬
京 家 中 题 下 反 诗 , 断 其 归 路 , 以 至 于 卢 “ 忠 君 爱 国 ”思 想 , 培 育 社 会 各 阶 层 人
古典文学新探
Write r Ma ga zine 2008 No.9 作家杂志
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忠义思想的批判 李 铮
“ 忠 义 ”以 儒 家 伦 理 道 德 为 基 础 ,
拔刀相助, 开了城门, 放下吊桥, 大叫:
有维护现实秩序的一面, 又有符合包
摘要
“刘皇叔快领兵入城, 共杀卖国之贼! ”
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
《水浒》和《三 国》这 样 的 通俗 小 说 刘 备 见 魏 延 与 文 聘 在 城 边 混 战 , 便 道 :
姓愿望和意志的一面, 这正是它被当 对于中国民众的影响不可低估, 在过 “本欲保民, 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
时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的原因。“仗义 去 很 多 不 识 字 的 百 姓 是 通 过 戏 文 、评 阳 。 ”于 是“ 引 着 百 姓 , 尽 离 襄 阳 大 路 ,
浒 传》 第 55 回 说 :“ 忠 为 君 王 恨 贼 臣 , 义连兄弟且藏身。不因忠义心如一, 安 得 团 圆 百 八 人 ”。显 然“ 忠 ”有 只 反 贪 官
从 建 安 六 年 (201)到 十 三 年 (208), 刘 备 寄居新野期间, 他一面把人才置于战 略的高度, 努力求贤; 一面重视争取民
义思想
会中必须清醒认识。
优势。
《三 国 演 义》中 的“ 忠 ”是 相 对 的 ,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水浒传 忠义思想
得 民 心 者 得 天 下 , 刘 备 的 诸 多“ 仁
人 们 常 常 通 过 政 治 、 伦 理 和 功 利 的 不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义”之举确实使他在得民心上占据了
实现的矛盾的悲剧, 就这样无数次重
义在忠之上。一个义字感天动地, 而忠 在现实面前生出许多权变而显苍白无 力, 倍感无奈。
刘 备 在《三 国 演 义》中 是 一 个 具 有 仁爱之心的明君形象, 作品从多方表 现了刘备的宽仁爱民。他高高举起的
复上演。 2、“ 忠 ”与“ 义 ”的 矛 盾 与 选 择 关 羽 在《三 国 演 义》中 是“ 义 ”的 化
魏 延 救 黄 忠 、 杀 韩 玄 、 献 长 沙 三 功 合 治 武 器 。《三 国 演 义》与《水 浒 传》中 对 《管 子》等 法 家 之 术 , 很 显 然 是 要 他 的
一 , 仍 无 法 抵 其“ 不 义 ”之 过 , 几 乎 被 于 所 谓 不 忠 不 义 之 人 的 残 酷 打 击 随 处 继 承 者 继 续 以 法 家 之 道 来 治 国 , 这 种
道德规范的变化。
固 的 重 道 义 、轻 生 命 的 价 值 观 , 已 成 为 的“ 仁 德 爱 民 ”更 加 深 入 人 心 , 并 成 为
一 《三 国 演 义》与《水 浒 传》的 忠 中 华 民 族 严 重 的 心 理 疾 患 , 在 现 代 社 他 区 别 于 其 他 创 业 之 君 的 最 大 的 政 治
‘我等虽死, 亦愿随使君! ’即日号泣而 行”。到了襄阳城外, 刘琮闭门不纳, 蔡 瑁 、张 允 还 下 令 放 箭 。 魏 延 路 见 不 平 ,
兄 弟 之 义“ 但 知 皇 叔 去 向 , 不 管 千 里 万 里, 便当辞去。”这种有条件的投降, 既 保了性命, 又存了忠义。对于曹操的封
129
作家杂志 Write r Ma ga zine 2008 No.9
助 ”, 另 一 方 面 也 说 明 了 由 于 城 市 居 善 恶 贤 愚 的 评 判 标 准 均 来 自 于 这 类 通 一 仗 , 刘 备 在 军 事 上 一 败 涂 地 , 而 的 不 断 扩 大 , 社 会 俗小说的教诲。但是, 当前这种根深蒂 义上却赢得了极大的胜利。从此, 刘备
后 , 他 为 统 治 者 破 大 辽 、平 方 腊 , 以 证 明他对朝庭的忠心, 可惜宋徽宗和他 的亲信大臣从未相信过宋江。可以看 出“ 忠 ”和“ 义 ”是 极 端 对 立 的 两 种 思 想。
所 以 ,“ 忠 义 ”思 想 , 起 先 源 于 一 种 自 封 为 汉 中 王 , 所 写 的 荐 表 中 有 一 句 : 道德追求, 后来演变为一种政治理念, “臣等取依旧典, 封备汉中王, 拜大司 成 为 中 国 社 会 两 大 阶 层 行 为 规 范 的 准 马”。此时的刘备与他的政敌曹操已是
涵也很丰富。比如君主之义在于“仁”; 层 对 社 会 公 道 、 对 社 会 正 义 的 朴 素 向 和 支 持 他 成 功 地 夺 取 了 政 权 。 建 安 二
臣 子 之 义 在 于 “ 忠 ”; 朋 友 之 义 在 于 往。
十四年, 将曹操驱逐出汉中之后, 刘备
“信”; 兄弟之义在于生死与共等等。刘 关 张 之“ 义 ”之 所 以 为 后 人 推 崇 , 是 因 为 他 们的“ 义 ”是 所 有 这 些“ 义 ”的 集 中
斩 , 只 为 刘 备 担 心“ 若 斩 此 人 , 恐 降 者 可见。
严刑峻法的军国主义治国方略, 与他
人 人 自 危 ”才 得 以 苟 活 。“ 义 ”这 一 标 准
二 《三 国 演 义》与《水 浒 传》中 忠 当 初 以 德 立 国 的 建 国 方 针 正 好 背 道 而
的绝对性由此可见一斑。也正缘于此, 义思想的评价
心, 为重新崛起准备条件。当曹操亲率 大军南征荆州, 刘备被迫向襄阳撤退, 新 野 、樊 城“ 两 县 之 民 , 齐 声 大 呼 曰 :
准则, 下邳兵败降曹, 他与曹操立以 “三 约 ”: 一 保 节 操 , 辨 君 臣 之 分 ,“ 只 降
汉帝, 不降曹操。”二严男女之义, 三明
林英雄身上, 集中体现了以侠义为核 心的市民道德观。他们各有一身本领 和满腔义气, 他们的啸聚山林, 打家劫
俊 义 蒙 冤 陷 狱 。 呼 延 灼 、关 胜 、卢 俊 义 士 的“ 忠 义 之 心 ”, 对 于 救 国 于 危 难 , 出
等皆无反心, 都是在宋江逼迫之下无 民于水火, 当然有着积极的道德引导
奈走上造反之路。所以无论宋江思想 作用。宋江及众梁山好汉为一个忠字
上如何忠于朝廷, 他的行动却把他自 所指引, 赴汤蹈火, 以死亡为代价, 谱 己置于了统治阶级的对立面。招安之 写了一曲忠字悲歌。
表现。而不义的行为则会受到强烈谴 责 和 鄙 视 。在《三 国 演 义》中 ,“ 义 ”是 判 断 人 品 、判 断 是 非 的 最 主 要 标 准 。故 而
则。在专制极权的社会模式下, 忠义观 也是统治者巩固和稳定政权, 严厉惩 治异端思想与叛逆行为的最有效的政
一路。到曹丕称帝时, 刘备也急忙登基 称帝, 实现了他的皇帝梦。后来他在遗 诏 中 向 刘 禅 推 荐《商 君 书》、《韩 非 子》、
羽“ 就 变 为 纯 粹 的‘ 忠 君 之 义 ’了 。关 羽 之 于 刘 备 的 关 系 就 是“ 朋 友 而 兄 弟 , 兄 弟 而 又 君 臣 也 。”关 羽 行 事 皆 以“ 义 ”为
不 反 朝 庭 正 统 的“ 忠 君 ”观 念 , 而“ 义 ” 则 包 含 着 “ 保 境 安 民 ”、“ 杀 富 济 贫 ”这 样的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在这些绿
然而宋江为了壮大义军的实力, 其手段却显然有背于忠义之道。比如 秦明无反心, 他却设计诱导他造反, 致 使秦明家小数人被杀。这种骨子里对 封 建 王 朝 的“ 忠 ”与 行 动 上 的 不 忠 矛 盾 地纠缠在一起, 使他一心想报效朝庭 的理想追求与造反行为形成鲜明的对 照。刺配江州以后, 宋江原想洗心革 面, 再作良民, 但事于愿违, 终被逼上
《水 浒 传》中 , 忠 义 思 想 无 疑 是 宋 江性格的核心。他平生只好结交江湖 好 汉, 一 贯 扶 危 济 困 , 救 人 之 急 , 有“ 及 时 雨 ”之 称 。 宋 江 身 上 的“ 义 ”, 体 现 了 封建时代人民群众向往人与人之间友 好 相 处 、互 相 扶 助 的 一 种 道 德 追 求 。宋 江最大的一次义举是私放了劫取生辰 纲 的 晁 盖 等 人 。 虽 然 他 出 于“ 义 ”救 了 他们, 但从内心里又觉得他们犯下了 弥天大罪, 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可见, “义 ”和“ 忠 ”又 是 截 然 不 同 的 甚 至 是 完 全对立的两种思想。当这两种思想统 一在一个人身上时, 就难免要作出抉 择。顾及了对晁盖的义, 就不可能顾及 对封建王朝的忠。杀阎婆惜后, 宋江为 了逃避朝廷的惩处, 不得不亡命江湖, 四 处 流 浪 。因 宋 江 在 江 湖 上 义 名 远 扬 , 他在各路英雄好汉中享有很高的威 望, 所以在流亡过程中, 他的周围又凝 聚了众多好汉, 成为他日后执政梁山 的资本。
疏 财 , 济 困 扶 危 ”, 一 方 面 反 映 了 下 层 书 了 解《三 国 演 义》、《水 浒 传》的 , 他 们 望江陵而走。襄阳城中百姓, 多有乘乱
群 众 为 了 维 护 自 身 利 益 而 “ 戮 力 相 的 历 史 观 , 政 治 观 , 人 生 观 , 价 值 观 及 逃 出 城 来 , 跟 玄 德 而 去 ”(第 41 回)。 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