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教材]《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
![[教材]《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https://img.taocdn.com/s3/m/a68334c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b.png)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东汉末至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纷扰的年代。
汉末大乱,尖锐的社会矛盾激起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震撼了这个腐朽与濒临崩溃的专制皇朝。
此后,继之以董卓之乱,群雄角逐,继之以天下三分,鼎足而立,继之以曹丕称帝,平定蜀汉,再继之以司马氏代魏,一统天下。
一.《三国演义》中的思想倾向之——拥刘反曹:正统的历史观北方少数民族占据中原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情绪强烈要求恢复汉民族的正统地位罗贯中:元末明初,号湖海散人,“有志图王者”希望恢复汉民族地主阶级政权的抱负,要唤起汉民族的强烈民族意识,为推翻蒙元贵族的统治而进行斗争前50回:赤壁之战之前,交代“三国鼎立”的斗争背景50~115回: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116~120回:三国先后被灭,西晋统一刘备:标榜恢复汉室王朝的皇室嫡系。
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
“仁德及人”“秋毫不犯”“远得人心,进得民望”“但到处,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犹鱼之有水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残忍,阴险,奸诈毫无惜民爱民之心二、《三国演义》在人格构建上的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忠义”思想是小说的另一个鲜明的倾向。
1、刘、关、张三人至死不渝的兄弟情义。
2、关羽——三国“三绝”之“义绝”,被视为“义”之化身。
(1)关羽对结义大哥刘备的“忠义”。
(2)关羽之义,不仅是对刘备,也有对曹操的“义”。
3、诸葛亮——“忠”之楷模。
三、赞美“智慧”是小说的第三个思想倾向。
1、诸葛亮——三国“三绝”之“智绝”,是“智慧”的化身。
2、善用人才的智慧人物——曹操他把人才问题看作政治斗争中最根本的战略问题,他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形象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三国演义中的文化传统与思想观念

三国演义中的文化传统与思想观念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作为一部描写三国时期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小说,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的作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文化传统与思想观念。
首先,三国演义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忠诚与义理观念。
在小说中,刘备、关羽、张飞等人以及他们的部下都以忠诚和义气为核心价值观。
他们对君主忠诚,对兄弟义气重于一切。
这种忠诚和义气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和义气被视为高尚的品德,被广泛推崇和倡导。
三国演义通过描写这些英雄人物的忠诚和义气,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一价值观念。
其次,三国演义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
小说中的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典型代表,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和争权夺利都是基于封建等级制度的基础上展开的。
小说中的人物在追求权力和地位的过程中,不断展现出各种权谋和策略。
这种封建等级制度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权力和地位的重视。
第三,三国演义中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选择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性格各异,既有忠诚正直的英雄,也有狡诈奸诈的反派。
他们在面对各种困境和选择时,常常需要权衡利弊,做出道德决策。
这种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选择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道德选择的重视。
同时,这也提醒着读者,在现实生活中也要面对各种道德困境,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力。
最后,三国演义中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观念。
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相处之道常常以礼仪为基础。
无论是尊重长辈,还是对待朋友和敌人,都有一定的礼节和规矩。
这种礼仪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通过描写人物之间的礼仪交往,三国演义传递了一种和谐相处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念。
总之,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
作业浅谈《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用“依史以演义”的独特文学样式,描写了自黄巾军起义直到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
纵观《三国志演义》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太平盛世的明君良臣的希冀。
《三国演义》中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臣、良将的典范;相反,则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残暴害民的代表。
很明显的,全书具有浓烈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从古至今,历史上曹、刘两派孰为正统,向来就有不同的看法。
对于作者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也是众说纷纭。
我认为“拥刘反曹”这一思想倾向体现出来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自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儒家思想也随之深入人心。
正统思想是封建时代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时代的局限,生产力低下。
人们对神灵观念笃信不疑,对自然界了解不多,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封建帝王就是他们的“天”,所以每当遭逢乱世,人们总希望有个“真命天子”出世,给他们带来“甘霖”和“阳光”。
加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深深扎根于处于封建时代的广大人民心中,在群雄纷争的三国时代,刘备和汉室是远亲,虽是织草履出身,但作为刘室宗亲他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因而作者这一主张是从下层民众的的思想阶层出发的,体现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另外,在《三国志演义》(第六十六回) 中提出“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
”(第六十六回)这种“唯有德者居之”的主张,是符合人民大众的愿望的,加之刘备从来以“宅心仁厚,知人善任”著称,作者著书立说表明“拥刘”的立场,更容易被接受。
作者生于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元代末年,他与农民起义军有联系,是“有志图王者”,他以蜀汉为正统,是为抒发他要恢复汉族为主的政权的抱负,这和当时受压迫的汉族人民的愿望是一致的。
这些都说明,提出以蜀汉为正统,都是在民族斗争激烈的时候,用它象征汉族政权作为斗争的武器。
论《三国演义》深刻的思想倾向

争夺“ 王” 魏 的地 位 , 乎 互 相 残 杀 等 , 暴 露 了 统治 阶级 内部 你 死 我 活 的 争夺 。 几 都
收稿 日期 :0 2—0 21 6—1 5
有 目的 地 表 达 了 自己 的 理想 和爱 憎 之 外 ,字 里 行 间也 透 露 了他 的 思 想 倾 向 , 些 思 想 倾 向 的 表 露 大 多 处 这
于 有 意 无 意 之 间 , 体 表 现 主要 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具
一
、
比较 真 实 地 反 映 了东 汉 末 年 混乱 、 荡 的 政 局 , 示 出地 主 阶级 的 内部 矛 盾 和 丑 恶 的本 质 动 揭
东汉从和帝刘肇开始 , 以后 的 皇帝 都 是 幼 年 继 位 。这 样 , 中大 权 不 是 宦 官 把 持 , 是 外 戚 独 揽 。宦 朝 就 官 和 外 戚 之 间 一 直 存 在 着 尖锐 的矛 盾 , 廷 的 政 治 混 乱 , 直接 影 响到 地 方 官 僚 机构 。小 说 的第 一 回 就 反 朝 又
杨 占福 , 郑 萍
( 津市 河西 区职 工大 学 , 津 3 0 0 ) 天 天 0 2 3
摘 要 : 罗贯 中有 很 强 的政 治抱 负, 有 丰 富的 斗 争 经 验 , 的 思 想 倾 向 在 《 国 演 义 》 又 他 三 中体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 比
如 他 对政 局 动 -  ̄ 失 望 、 民生 痛 苦 的 同 情 、 政 治 军 事 外 交 等 方 面 的独 到 见 解 和 他 的 正 统 思 想 。 他 还 在 诸 葛 亮 、 a t , 对 在 刘 备 、 羽 等 人 物 身 上 展 示 了古 代 人 民 的 理 想 愿 望 和 自己 的 爱憎 情 怀 。这 些 倾 向 是 作 者 有 意 或 无 意 透 露 在 字 里 行 间 关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1000字《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三国时代历史的长篇小说,在描绘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本文将从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对《三国演义》的思想进行分析。
一、人性观在《三国演义》中,人性被描绘为复杂多面的。
有些人本性善良,如刘备、关羽、张飞;而有些人则本性残忍,如吕布、孙策等。
但是,小说中还有很多角色在经历了困境、遭遇磨难后,个性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曹操开始是一个英俊、有理想的青年才俊,但在磨难中逐渐变得残忍暴戾,最终走上了独裁者的道路。
这说明《三国演义》中的人性观是承认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道德观在《三国演义》中,道德观被树立为一种精神追求。
例如,刘备就一直坚持高尚的道德标准,比如“以德服人”、“天下为公”等,这也是他争取民心的一大法宝。
相比之下,曹操则常常逆天而行,对待同室操戈、忘恩负义等行为视而不见。
因此,小说传达的道德观是认为道德是人类追求永恒、良善和正义的基石,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准。
三、政治观在《三国演义》中,政治斗争是最为重要的争夺方式之一。
各种政治派别之间相互争斗,因此,政治观念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曹操和刘备的政治意识深入人心。
在政治观念上,曹操认为读书人应该起到领导作用,只有通过认真研究并遵守律法,才能维持政治稳定。
相对而言,刘备则认为,政治稳定是通过人民的支持、参与和共享,才能实现。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政治观念是重视权力的平衡和公正,而依靠民主的方式达成共识是最为理想的路径。
综上所述,通过对《三国演义》的人性观、道德观和政治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小说从各个角度出发,阐释了三国时代人性、道德、政治等众多方面的含义,也传达了一种人文的、和谐的价值观,具有很高的思想意义和历史价值。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来探讨《三国演义》的魅力。
一、思想内容1. 忠诚与反腐倡廉《三国演义》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为代表,弘扬了忠诚的精神。
刘备忠于国家,始终追求统一天下的理想;关羽一心一意为主公尽忠职守;张飞则为朝廷辅佐立下赫赫战功。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官场的腐败现象,如贾诩、张让等人的丑恶嘴脸,通过对比,凸显了忠诚与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2. 英雄主义与悲剧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诸多英雄形象,如曹操、刘备、孙权等,展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这些英雄人物给人们以无穷的勇气和力量,催生了许多经典场景,如赤壁之战、长坂坡等,这些英雄事迹经久不衰、广为流传。
此外,一些悲剧人物如貂蝉、诸葛亮,更增加了小说的触动力和吸引力。
3. 战术智谋与智勇双全《三国演义》展示了多样化的战术智谋和智勇双全的形象,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诸葛亮。
他智谋过人,巧妙运用木牛流马、借东风等手段,帮助刘备取得了多次胜利;而且他有着远见卓识般的眼光,对周围局势洞察一目了然。
通过对于智谋的描写,小说激发了读者的智慧和洞察力。
二、艺术成就1. 角色形象丰满生动《三国演义》中的角色形象十分丰满生动,人物性格各异,性情鲜明。
刘备仁德仁义,正直而君子;曹操威严而聪明,头脑精明,对政治有着高超的把握力;孙权深思熟虑,善于观察形势。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形象,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
2. 情节紧凑有力《三国演义》的情节紧凑有力,引人入胜。
每个章节都设计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通过矛盾的冲突、战争的较量、英雄的事迹等各个方面,吸引了读者的关注。
故事的连续性和紧凑性让人无法释怀,深深地将人拉入故事的情节中。
3. 叙事方式生动鲜活《三国演义》采用了生动鲜活的叙事方式,通过对史实与虚构的巧妙结合,给人带来一种虚实交融的感觉。
作者以恢弘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之中,感受到了那个战乱年代的沧桑与壮美。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地主要思想倾向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东汉末至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纷扰地年代.汉末大乱,尖锐地社会矛盾激起声势浩大地黄巾起义,震撼了这个腐朽与濒临崩溃地专制皇朝.此后,继之以董卓之乱,群雄角逐,继之以天下三分,鼎足而立,继之以曹丕称帝,平定蜀汉,再继之以司马氏代魏,一统天下.b5E2R。
一.《三国演义》中地思想倾向之——拥刘反曹:正统地历史观北方少数民族占据中原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情绪强烈要求恢复汉民族地正统地位罗贯中:元末明初,号湖海散人,“有志图王者”希望恢复汉民族地主阶级政权地抱负,要唤起汉民族地强烈民族意识,为推翻蒙元贵族地统治而进行斗争前回:赤壁之战之前,交代“三国鼎立”地斗争背景回:刘备集团地兴衰成败回:三国先后被灭,西晋统一刘备:标榜恢复汉室王朝地皇室嫡系.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地理想.“仁德及人”“秋毫不犯”“远得人心,进得民望”“但到处,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犹鱼之有水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心灵深处所信奉地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残忍,阴险,奸诈毫无惜民爱民之心二、《三国演义》在人格构建上地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地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忠义”思想是小说地另一个鲜明地倾向.p1Ean。
、刘、关、张三人至死不渝地兄弟情义.、关羽——三国“三绝”之“义绝”,被视为“义”之化身.()关羽对结义大哥刘备地“忠义”.()关羽之义,不仅是对刘备,也有对曹操地“义”.、诸葛亮——“忠”之楷模.三、赞美“智慧”是小说地第三个思想倾向.、诸葛亮——三国“三绝”之“智绝”,是“智慧”地化身.、善用人才地智慧人物——曹操他把人才问题看作政治斗争中最根本地战略问题,他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形象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公元-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地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中曹魏地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本为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DXDiT。
论三国演义思想倾向

谈《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作品。
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
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所叙故事起于黄巾起义,终于晋武帝灭吴,描写汉未近百年的历史中各种社会集团政治、军事、外交之争主要是封建集团利益之争。
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思想,特别对曹操、刘备两大集团代表人物形象的塑造。
作者是以儒家道德思想为中心,反映出封建正统观念,对统治权威的影响表现复杂的时代背景,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在复杂的历史思想下人们向往仁政,人格上注重道德的观念。
拥刘贬曹思想贯穿整个小说始未。
作品十分明显流露出对军阀罪恶的痛恨,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关键词拥刘贬曹三国演义思想倾向价值取向一、拥刘贬曹思想倾向形成的历史渊源《三国演义》的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胡适在《三国演义序》中有云:“《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
其素材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正史材料,晋陈寿的《三国志》,《三国志》承续中国人志史著述的传统。
尽管没有全面准确反映三国史实,毕竟是三国资料的最早存证,是作者创作《三国演义》重要的史料来源。
南北朝裴松之的注,裴注特点是:量大,博引,生动有趣。
《全相三国志平话》是元代至治年间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
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
不仅拥刘反曹的倾向极为鲜明,而且刘、关、张等人都富有草莽英雄气息,此书对《三国演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二是广泛吸收了民间传说和野史笔记中的记载,以及戏曲演唱等民间艺术的内容。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辑录了一些民间传说中的三国故事;从李商隐的《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来看,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宋代“说话”艺术的“讲史”中有专说“三分”的艺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摘要】《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一个由面见流传过程当中群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品当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关键词】浅析《三国演义》思想
一分析《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必须注意的几点
第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一个由面见流传过程当中群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品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第二,作为一个历史演义小说,它虽然有一定的虚构和想象,但又必须受到历史的束缚,即故事的基本历史轮廓,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任务、重大活动都必须符合历史事实,这就造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有时不免同历史事实产生矛盾。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之一“拥刘反曹”
仔细阅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是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
拥护刘蜀唾弃曹魏。
第一,从作品篇幅来看,全书共120回,1~50回主要写赤壁之前,各路诸侯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过程,实际上是交代了“三国鼎立”的来龙去脉和斗争背景。
51~11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的曲折过程。
第16~120回写三国先后被消灭,统一于晋,
可以看出,刘备集团兴起的最晚而又衰败的最早,且在三国之洪力量最弱,这是历史事实,是小说作家所无法改变的。
虽然如此,作者在构思时却表现了他的偏爱,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了刘备集团。
第二,从三国关系的处置上看:刘备集团是三国当中最弱小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作为中心,将最强大的曹魏作为蜀汉的对立面,将孙吴置于从属地位,刘备集团在对付主要敌人曹魏的过程中,对东吴是又联合,又斗争。
全书的这种整体构思和布局就是由小说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决定的。
第三,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三国演义》中塑造了的两个最具血肉感,给人影响最深的人物形象,即:刘备和曹操。
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作者用心创造出来的,古今中外的任何小说中都很少有像刘备和曹操这样对比如此鲜明的形象,书中鲜明的将刘备写成了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仁君形象,写成了忠厚仁义的化身;而将曹操写成了人民群众憎恶的暴君形象,写成了奸诈残忍的化身。
第四,从封建正统思想来看:谈到《三国演义》中的封建正统思想,现在所有的学者都有统一的思想,即“正统”就是与忠君思想有密切联系的“以复帝为中心的历史观。
”在曹操与刘备当中,刘备是汉室嫡系,要继承大统就非刘备莫属,其他任何人一统天下,都被视为篡权夺位。
曹操他抚各汉相,实则是汉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吞并诸侯,一统天下,因此,《三国演义》不仅将曹操作为一个“乱世奸雄”来刻画,更作为一个“乱臣
贼子”来训话。
与此相反,刘备仁德爱民的形象,也是从属于他忠于汉室,是“汉室之胄”这一中心的,书中处处都突出了他“以仁义躬行天下,仁义布于四海”这一特点。
细读《三国演义》我们便会发现,无论是刘备的称王称帝,还是曹操的篡汉自立,本质上都没什么区别,目的只有一个,便是雄霸天下。
唯一不同的便是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而曹操则采用了“秦天子以从众望”的手段。
但这都不过是一种图霸称王地策略手段。
然而作者肯定和歌颂刘备,因为他是“汉室之胄”,夺取天下便是“继承汉统”,是名正言顺的。
同时又时刻不忘否定和批驳曹操,就因为他姓曹,所以便是“篡位逆臣,乱臣贼子”。
三《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
小说一开头就提到“桃园三结义”。
刘玄德、关云长、张翼德三人,采用民间结义形式,撮土为炉,捻草为香,异姓结为兄弟,并誓曰:“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明,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这体现的是民间的“信义”,例如:在26开回“袁本初败兵拆将,关云长挂印封金”中写到曹操谋士“程昱”说“关云长有万夫不敌之勇,希主用智谋收之”。
曹操便设计擒住了关云长,关云长暂住曹营后,曹操因爱才,欲留住关云长,便让张辽前去试探他。
张辽问:“兄与玄德交,比弟与兄交如何?”关羽回答说:“我与兄朋友之交也;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也,岂可共论乎?”从这一点看来,关羽已经
以君臣关系来看待刘备了。
又如曹操为留住关羽,先是为关羽修宅一座,紧接着又送去金银器皿,自从关羽到许昌后,曹也待之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并送美女十人侍奉,然而关羽最终依然弃曹操而去,后人有诗赞曰:威倾三国著英豪,一宅分居义气高,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圣不降曹。
关羽的这种言行,就连曹操也大为赞叹曰:“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并教育他的属下说:“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
汝等皆当效之。
”在这里“事主不忘其本,不忘故主”强调的便是“忠”。
关羽曾写信向刘备表达他的赤胆忠心,其中有几个字可视为关羽人生的写照:“义不负心,忠不顾死”。
“义”和“忠”是关羽最为突出的特色,所以可以说关羽便是“忠义”的化身。
再看诸葛亮。
诸葛亮形象的主要特点是“多智”,然而在他的身上也表现出了非常突出的“恩义”和“忠义”思想。
例如在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中写到刘玄德不顾寒冬雪天,躬请卧龙,卧龙感其知遇之恩,便出山辅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可不出”。
因此,在85回以前,诸葛亮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在三个国家中,蜀国最小,它崛起于蛮荒之野,崛起于夹缝之间,即使到了最艰难的时刻,诸葛亮依然没有弃刘备而去,这其中蕴含的不仅是“恩义”,更是一种“臣子对君主”的“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