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研究
三国演义研究

三国演义研究《三国演义》是我国明代小说大师罗贯中所著的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以及各主要人物的智勇才略和个性特点。
该作品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研究价值。
首先,《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小说描绘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政治局势,以及由黄巾起义导致的帝国衰退和朝廷腐败。
小说通过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手法结合,既还原了历史本身,又发挥了人物形象的艺术创造,展现了历史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其次,《三国演义》也是一部文学作品,描写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因此对文学研究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小说中的人物众多,有英雄豪杰如刘备、关羽、张飞,也有奸佞小人如曹操、贾诩、张让。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个性鲜活,展现了不同的人物命运和精神追求。
小说的情节曲折连绵、起伏跌宕,给读者带来了深厚的情感体验和文学享受。
此外,《三国演义》也是一部伦理道德的研究对象。
小说中展现了各种不同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行为,对于研究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和道德价值观有重要意义。
小说中的人物道德行为既有正面典范,如刘备的仁义和信义,关羽的忠诚和勇敢,也有负面例子,如曹操的权谋和残忍。
同时,小说中也揭示了权力对于个人道德的变质和腐化。
最后,由于《三国演义》是一部受到广泛阅读和流传的小说,其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成语典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人心,影响潜移默化。
《三国演义》的研究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不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也对文学、伦理道德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对于展现历史、文学和人类命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三国演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术研究和阅读体验。
建国以来《三国演义》主题研究综述

建国以来《三国演义》主题研究综述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一,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
建国以来,人们对《三国演义》的主题进行研究,逐渐发现了其中蕴含的丰富意义。
本文将对建国以来《三国演义》主题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政治与道德
《三国演义》中充满了政治与道德的博弈。
作者罗贯中通过刻画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物性格,向读者展现了道德与权力之间的冲突。
许多学者都强调了小说中的政治与道德主题。
例如,徐怀中在《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传统》中认为,《三国演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与道德观念,并通过对这些观念的展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现实。
二、战争与和平
《三国演义》中描绘了三国时期大规模的战争,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许多学者都注意到了小说中的战争与和平主题。
例如,林剑鸣在《三国演义的思想艺术》中认为,《三国演义》通过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可贵,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追求。
三、人性与命运
《三国演义》中充满了人性与命运的话题。
作者罗贯中通过刻画小说中的各种人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他也揭示了命运对人的影响。
许多学者都强调了小说中的人性与命运主题。
例如,陈平原在《千古江山》中认为,《三国演义》中充满了对人类命
运的思考和探索,并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建国以来,人们对《三国演义》主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了其中蕴含的丰富意义。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遗产。
三国演义历史背景分析及人物生平研究

三国演义历史背景分析及人物生平研究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述了蜀、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冲突、英雄豪杰的崛起与覆灭。
本文将就《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及人物生平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历史背景分析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它发生在公元184年至280年之间,即东汉末年和西晋建立之间。
该时期发生了一系列政权更迭、战争频繁,国家内外形势动荡不安。
1.东汉末年的衰落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专政导致了社会经济的恶化,尤其是黄巾起义的爆发更是东汉国力的沉重打击。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地方割据、民不聊生,这种情况为三国鼎立埋下了伏笔。
2.曹操与刘备的崛起曹操是三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担任大将军、丞相等职位,有效整合了北方战争局势。
而刘备则以“明君”形象赢得了民众的支持,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和势力。
曹操与刘备的争斗,让三国演义的情节更加复杂、戏剧化。
3.孙权与东吴的兴起孙权是刘备的对手,他充分利用了东南地区的地理优势,成立了东吴。
孙权的兴起打破了北方割据的局面,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也为三国演义提供了更多的剧情背景。
二、人物生平研究三国演义中,涉及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人生经历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将对其中几位重要人物的生平进行简要研究。
1.刘备: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创立者,他出身贫寒,但精诚团结了一批忠义之士,最终建立了蜀国。
他以“仁德之君”为目标,一心想统一天下,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成功。
2.曹操: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他智勇双全,军事才能出众,统一北方的能力极高。
他采用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但政权内部的残酷争斗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的失败。
3.孙权: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创立者,他继承了父亲孙坚的基业,根据地理优势,建立了强大的东吴。
他在政治、军事上都颇有成就,但也因为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和家族内部矛盾而饱受困扰。
三国演义研究报告

三国演义研究报告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它以东汉末年至西晋建立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历史人物为主要人物,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战争和人物性格。
这部作品千古流传,深受读者喜爱,被视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三国演义》通过描写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展示了各类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中,诸葛亮被描绘为睿智聪明、谋略高超的智者。
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刘备出谋划策,为蜀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关羽则被描绘为忠诚勇敢的武将,他以一身的勇力助刘备苦心经营的蜀国建立自己的辅助统治。
曹操被塑造成奸雄,他凭借智勇和政治手腕,最终成为三国最强大的势力。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三国演义》中,军事战争是一项主要的内容。
战争描写生动详实,战略谋划、兵力调动、武器装备、指挥战斗等环节都有详细的描写。
例如,赤壁之战是整部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它描绘了周瑜、刘备、诸葛亮等人合作对抗曹操的情节,让读者充分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智慧的碰撞。
此外,《三国演义》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
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礼仪制度等都在作品中有所体现。
例如,在描写刘备拜访诸葛亮时,他几经周折才得见到诸葛亮,这体现了等级观念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
历史人物形象的作品。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也展示了历史人物的智慧和勇气。
通过阅读和研究这部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历史,还可以汲取其中的智慧和经验,为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启示。
三国演义研究报告

三国演义研究报告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其叙事风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小说的写作背景、主要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等方面对三国演义进行研究和解析。
一、写作背景三国演义的写作背景可以追溯到14世纪末,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
其写作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政治动荡的四百年时期,因此小说的情节中充满了明君失道、冤枉错案、民不聊生等社会问题,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精神状态。
二、主要人物塑造三国演义中最为著名的三位主人公是刘备、关羽、张飞。
其中,刘备是“仁者无敌”的代表,他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受百姓爱戴。
关羽则是忠诚、勇敢、豪迈的标志,其忠诚于刘备的精神代表了古代武士道的精神。
张飞则是刚毅、直率、勇猛的形象,他的勇猛和刚毅让人们称其为“万人敌”。
三人组成了一个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的群体,其形象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仁爱精神”的核心。
而曹操、孙权、吕布等其他重要人物也各具特色,其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富有层次感,形象各异但各具鲜明的特色,使得整个小说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彩。
三、故事情节三国演义讲述了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传奇,其情节以群雄逐鹿、军阀混战、英雄豪情等为主线。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情节之一是赤壁之战,该战争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战役。
两个对手在战术和技巧上都比较平均,决定这场战争的是智谋和组织能力,使得故事更加复杂和有趣。
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典韦赴义、赵云救驾等情节,这些情节既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又体现了战争、爱情等不同情感的交织,使得整个小说的情节更加复杂和深入。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容忽视的代表作品,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民间传统。
小说描述了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政治动荡的四百年时期的风云变幻和兴亡沉浮,人物形象形形色色、各具特色,情节复杂且震撼人心,使得读者们沉浸其中,不禁探寻每个故事背后的深层情感和文化意义。
《三国演义》研究报告作文

《三国演义》研究报告作文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一部描写三国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长篇小说。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以鲜明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战争和个人命运描绘得生动而具体。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三国演义》进行研究。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三国演义》是对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一种再现和演绎。
它涵盖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各大战役、著名将领和政治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人物命运等。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读者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迁,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以及个人命运的起伏。
其次,从文学角度来看,《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它以史实为基础,融合了大量的曲折情节、精彩对白和描写手法。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腻描写、对情节的合理安排,作者成功地给读者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故事世界。
同时,作者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讽等,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从人性角度来看,《三国演义》展现了各种不同的人性特点和道德观念。
作品中既有无私奉献、舍己救人的英雄形象,如刘备、关羽和张飞等;也有心机深重、欺诈狡诈的反派角色,如曹操和司马懿等。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写,读者可以反思人性的善恶之间的较量,以及道德观念对人物行为的影响。
总之,《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历史
研究的价值,还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故事世界和鲜明的人性特点。
通过对《三国演义》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学,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启示,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
第二十章 三国演义的研究-文档资料29页

人民日报:新《三国》缘何遭“板砖”横飞
“我国四大名著里,特别是《三国演义》,和历史交融更为 密切,很多人都愿意用《三国志》来改造《三国》,以历史的名 义来修订艺术,殊不知我们拍的是《三国》而并非《三国志》。 重拍的新版《三国》,之所以遭到那么多的“板砖”,因为它颠 覆了《三国》原著里扬刘抑曹的基本艺术主旨,将一个已经完全 艺术化和民族化的白脸曹操,翻案为乱世里的一代英雄。尽管为 其披挂了国家统一的一袭耀眼的红袍,但这样的曹操已经不是经 典里的曹操,也不是民族记忆、大众情感、民间言说里的曹操。”
2、 “四大奇书”所代表的类型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将《三国志演义》、 《水浒传》归为“讲史小说”,将《西游记》归为“神魔小说”, 将《金瓶梅》归为“人情小说”。
3、 “四大奇书”的成书规律
“四大奇书”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陆续成书问世,它们 最早的版本记录是:
《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元年(1522)。 《水浒传》,天都外臣即汪道昆序本,万历十七年 (1589)。 《西游记》,世德堂百回本,万历二十六年(1598)。 《金瓶梅词话》,万历四十五年(1617)。
嗟乎,四书也,以言文字,诚哉奇观,然亦在乎人之善读 与不善读耳。不善读《水浒》者,狠戾悖逆之心生矣。不善读 《三国》者,权谋狙诈之心生矣。不善读《西游》者,诡怪幻妄 之心生矣。欲读《金瓶梅》,先须体认前序内云:“读此书而生 怜悯心者,菩萨也;读此书而生效法心者,禽兽也。”然今读者 多肯读七十九回以前,少肯读七十九回以后,岂非禽兽哉。
小说至今日,滥觞极矣……降而至于“四大奇书”,则专事 稗官,取一人一事为主宰,旁及支引,累百卷数或数十卷者。如 《水浒》本施耐庵所著,一百八人,人各一传,性情面貌,装束 举止,俨有一人跳跃纸上……再则《三国演义》,演义者,本有 其事而添设敷演,非无中生有者比也……盖《西游》为证道之书, 丘长春借说金丹奥旨,以心猿意马为根本,而五众以配五行,平 空结构,是一蜃楼海市耳……若深切人情世务,无如《金瓶梅》, 真称奇书……
三国演义研究结论

三国演义研究结论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人的屈原之《离骚》、荷马之《伊利亚特》”。
三国演义描绘的是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包括了魏国、蜀国、吴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战争、人物传记等多个方面。
在研究三国演义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文学价值
三国演义通过精彩的人物形象和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诠释,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精神世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同时,在文学形式上,三国演义采取章回小说的形式,丰富多彩的情节设置和极具魅力的人物形象,使得整个故事结构十分紧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历史意义
三国演义描述的是历史上的真实人事事件,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在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价值观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和过程,揭示了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念。
例如,诸葛亮在蜀汉执政时,实行了“军民同甘共苦”的政策,深得民心;而曹操则是典型的权力至上主义者。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和他们的行动,可以对中华文化的尊重、以德为本的价值观念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国演义在文学、美术、戏曲等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影响。
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为戏曲、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三国演义本身也具有较高的文学美学价值,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反映了公元三世纪前后黄巾起义与被镇压的过程,广泛而具体地描写了魏、蜀、吴等封建统治集团的斗争,反映了当时某些历史情况。
《三国演义》继承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备美化成一个“仁慈”的、备受人民“爱戴”的统治者,从而来歌颂“正统”,鼓吹“王道”。
关羽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人物,作者着力刻画他的“神威勇武”。
“温洒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表现了他的勇武,“临江会”、“单刀会”突出了他凛然不可犯的神威;“刮骨疗毒”写他沉着的大丈夫气概。
总之,作者力图通过许多夸张传神的描绘,使关羽成为一个英雄人物。
以此来极力宣扬封建的“忠”“义”思想。
善于描写战争,提供研究封建社会战争的某些材料,表现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是《三国演义》具有积极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斗争正统王道忠义战争元末明初,由于话本小说巨大的社会影响,所以引起了一批与市民阶层有着较多联系的封建文人的注意,逐步加入到整理话本小说的行列中来。
由于这些封建文人受过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教育,又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所以他们对话本小说的加工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是脱胎换骨的、创造性的而不是修修补补的。
《三国演义》的蓝本是《三国志平话》。
从思想内容方面讲,平话首叙司马仲相断狱,让含冤屈死的韩信、彭越、英布转世为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刘邦创立的汉室江山,将全书置于“因果报应”的框架之中,平民观念非常明显。
其他如“尊刘贬曹”所体现的是非观念,“桃园结义”对“义”的过分渲染,刘、关、张、诸葛亮出身卑贱而终成大业,以刘渊重兴汉朝结束的大团圆结局等等,显然都带有浓郁的平民观念和平民意识。
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删除了司马仲相断狱,以“祭天地桃园结义”始,到“王俊计取石头城”终,这就把全书从“因果报应”的思想框架中拉出来。
又改关、张、刘的出场顺序为刘、关、张,并且在介绍刘备时极力突出其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世,这就突出了全书的正统思想和传统的君臣之义。
明末清初,毛氏父子假托“古本”再度进行加工整理。
为了迎合清代统治者的需要,对作为“忠”、“义”化身的关羽大加吹捧,进一步突出以蜀汉为正统。
此外,毛氏父子对文字情节也作了不少改动,使其成为《三国演义》广泛流传的一种本子。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是在集体创作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
作者有民间艺人,也有封建文人,他们的政治艺术观点和创作意图各有差别,在漫长时期的传说和口头、书面的艺术创作里,集纳和熔铸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所以,三国演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思想倾向。
因此,我们一定要遵照毛主席关于“剔除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的教导,有批判地阅读三国演义,把这部小说当做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一部思想材料。
一《三国演义》反映了公元三世纪前后黄巾起义与被镇压的过程,广泛而具体地描写了魏、蜀、吴等封建统治集团的斗争,反映了当时某些历史情况。
首先,它正面地、直接地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为攫取财产和权利而进行的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
我们可以看到“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声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在这种火烧眉睫的情况下,封建统治者一面“火速将昭,令各处备御”;一面调兵遣将,向黄巾起义军反扑过来。
原先相互争斗着的统治集团内部各政治派别和军事集团,在维护地主阶级政权的共同目标上,又互相勾结起来,采取联合行动,对起义军进行疯狂镇压。
当农民革命归于失败后,官僚豪强之间又重新进行混战。
以袁绍为首的十七镇诸候,以讨伐董卓为名义,先后割剧一方,混战互杀。
从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
赤壁之战后,决定了曹、刘、孙三国分立的形势。
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
这些大小豪强、军阀正象鲁迅所描绘的:“他们都是自私自利的沙,可以肥己时就肥己,而且每一粒都是皇帝,可以称尊处就称尊。
”他们为了争夺统治权,今天这几个集团聚集在一起,明天又破裂了;今天那几个集团势不两立地互相混战,明天又杯酒言欢了。
作品中有关这种情况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利的再分配是在不断进行的。
这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具有一定普遍性。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封建社会的历史,而且对认识剥削阶级的实质也有帮助。
其次,作品还描写了一个个政治骗局,一幅幅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场景。
第七十八回写孙权劝曹操做皇帝,就是一个例子。
孙权这独霸一方的大豪强,是早在做皇帝梦的野心家。
但当他杀了关羽,吴蜀联盟破裂,形势不利时,就遣使上书曹操,“伏望”曹操“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自己愿意“率群下纳士归降。
”孙权这种做法是圈套,企图让曹操和刘备之间发生战争;同时,使拥汉派进一步反对曹操,这正是陷害曹操的一种手段。
正如曹操所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诸如此类的阴谋诡计,在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
其实,这些也正是剥削阶级一贯使用的手法,他们不仅用来对付人民群众,而且也用来对付本阶级的政敌,这是剥削阶级的反动本质所决定的。
因此,作品中的这些描写,对于我们了解剥削阶级的狡诈手段,识破他们的阴谋诡计,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第三,作品在客观上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及封建统治阶级残酷掠夺和压迫广大人民群众的罪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阶级斗争的事实和封建乱世中人民群众的苦难。
如写董卓:“尝引军出城,行至阳城地方,时当三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
卓命军士围之,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归。
”再如写董卓西迁长安时,结果使洛阳化为一片焦土。
董卓是这样,其它豪强、军阀也何尝不如此。
“吾为天下计,何惜小民哉!”(第六回)一语最能说明他们共同的阶级立场,赤裸裸地暴露了他们是以残杀人民来建立他们的反动专制统治,以人民群众的血泪和尸骨来维护他们荒淫无耻的生活的。
二《三国演义》继承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备美化成一个“仁慈”的、备受人民“爱戴”的统治者,从而来歌颂“正统”,鼓吹“王道”。
书中曹、刘对比的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备以宽仁待人,曹操以残暴害民;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全用权术和机诈。
正如刘备所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若以小利失信于天下,吾不为也。
”他初作安喜县尉,就“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当阳撤退时,十几万百姓随他渡江,虽然情势万分紧急,他决不弃民先行。
到了西川,他的军队受到了“焚香礼拜”的欢迎。
他善于知人,对士能推心置腑,始终信任。
例如他对待诸葛亮,从三顾茅庐到白帝城托孤,始终敬爱信任。
和刘备相对立的奸雄曹操,其残酷、欺诈的性格和刘备正是鲜明的对照。
他杀吕伯奢全家时说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是他一生行动的哲学。
他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
对待部下的奸诈、残酷更是无所不至。
他为了追查在许都纵火的耿纪的余党,竟用讹诈手段把站在红旗下的三百多人全部斩杀。
其它如痛恨祢衡而假手黄祖杀之;忌恨杨修而加以拢乱军心的死罪,都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这些对比描写中,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观念。
表现了封建时代人民拥护“明君”,憎恨“暴君”的愿望。
但这种描写,尤其是对刘备的描写,歪曲了人物的阶级本质,抹杀了阶级矛盾,显然是对地主阶级的吹捧,对封建统治的美化,促使人们去憧憬刘备这样的施行“王道”的封建统治者。
《三国演义》通过刘备鼓吹“王道”的同时,还把他写成封建王朝的“正统”代表。
书中许田奉诏、曹丕废帝、刘备正位等章节流露出了相当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
而对于董卓、曹操之流,作品一再斥责他们是违反“纲纪”,破坏“正统”的“乱臣贼子”。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就是歌颂“正统”,鼓吹“王道”,维护封建统治。
也正是从这种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出发,三国演义对农民革命直接进行了污蔑。
作品中一再称他们是“黄巾贼”,并通过作品中所谓“正面”人物之口,公然主张把农民起义军斩尽杀绝,反对农民革命的态度,十分坚决,十分鲜明。
但就在这里,却也就同时暴露了“王道”的虚伪性。
封建统治阶级所吹嘘的“仁慈爱民”、“广布恩德”,全都不过是欺骗人民、麻痹人民革命意志的虚伪口号,在这些口号的背后,是对人民群众的屠杀和迫害。
这也就有力的说明了“王道”的虚伪性和其反动实质。
三关羽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人物,作者着力刻画他的“神威勇武”。
“温洒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表现了他的勇武,“临江会”、“单刀会”突出了他凛然不可犯的神威;“刮骨疗毒”写他沉着的大丈夫气概。
总之,作者力图通过许多夸张传神的描绘,使关羽成为一个英雄人物。
以此来极力宣扬封建的“忠”“义”思想。
在关羽身上,“忠”和“义”是结合在一起的。
关与刘、张“桃园结义”具有鲜明的政治企图。
他们闻黄巾倡乱,所以结拜兄弟,以便同心协力的“破贼”,以“上报国家,下安藜庶”。
这就清楚的说明了,他们所标榜的“义”是反对农民起义,维护封建统治为首要内容的,阶级性十分显明。
然而,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很尖锐,刘、关、张“桃园结义”后,不但共同镇压了黄巾起义,而且还以“誓扶汉室”为旗帜,跟地主阶级内部其它派系进行了你争我夺的斗争,在这些装斗争中,关羽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披肝沥胆,效忠刘备,最终为刘备断首捐躯。
《三国演义》的作者对此十分赞赏,称他为“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第七十七回)。
由些可见,三国演义大肆吹捧关羽的“忠”、“义”,不过是要人们效法关羽,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题下,为某个封建主卖命而已。
正因如此,关羽也就为地主阶级所特别重视。
明清的统治阶级曾几次封他为“大帝”,到处为他立庙,享受着跟孔丘同样隆重的祭礼。
这就清楚地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
也是为了提倡给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
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
后因事情败露,全家老小皆被曹操所杀。
作者对这些人极尽歌颂之能事,说他们“捐躯报圣明”,“千秋仰异名”;“忠贞千古在”,“誓死答君恩”。
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在写孙夫人等人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所塑的人物形象,是贯穿社会政治观点的。
通过这些形象,作者宣扬了封建的“忠”、“义”、“孝”、“节烈”等思想。
我们对于这些艺术形象,必须首先认清其思想实质。
四善于描写战争,提供研究封建社会战争的某些材料,表现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是《三国演义》具有积极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作品中许多战略战术的运用大体上符合军事科学的原则,而且还写了具有某些朴素的辩证法因素的事例,描写战争的艺术手法也是丰富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