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字频研究

合集下载

【课外阅读】论《三国演义》写战的戏笔

【课外阅读】论《三国演义》写战的戏笔

【课外阅读】论《三国演义》写战的“戏”笔一《三国演义》堪称我国古代描写战争最出色的作品。

罗贯中写战事,不仅能表现出战争的规模和气势,而且极富情趣,使人能于紧张之中见轻快,于严肃之中见幽默,于激烈之中见诗情。

罗贯中写战争的这种重要特点,笔者以为可以用一个“戏”字来概括。

它反映“了作者对战争描写艺术的独特追求,对小说艺术性认识的美学底蕴。

《辞海》对“戏”字的解释有四种:1、游戏;2、嘲弄,调笑,逗趣;3、歌舞、杂技等的表演;4、姓。

《辞源》的解释是:l、角力;2、开玩笑,嘲弄;3、游戏,逗乐;4、歌舞杂技;5、姓。

显然“戏”的主要含义为游戏、逗趣和歌舞杂技的戏剧性表演。

因之,以“戏”字来涵盖《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情趣性特点是不会失之太偏的。

早在东汉时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就诠释曰:“戏,三军之偏也”,清段玉裁注:“偏,旗也。

”可见“戏”的原始意义即与争战有关;当代大学者钱钟书依据多种资料,对“戏”与“战”的关系作了精辟有趣的阐述。

《管锥编》云。

“诸凡竞技能,较短长之事,古今多称曰戏。

”又说:“危言耸说,戏亦战也;轻描淡写,战即戏也。

”并引古籍证明古人就有称战为戏的例子。

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土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魏书•李孝伯传》中张畅曰。

“待休息士马,然后共治战场,克日交戏。

”可见,自古以来,战与戏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无独有偶,在《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中有这样的批语:可怜高定、雍恺、朱褒,真如一班小儿随人调弄…竞如看戏文一般(八十七回总评);又有:孟获有此老面皮,孔明有此老手段,看此,分明看了杂剧也。

(八十八回总评)这说明,颇具艺术眼力的李贽也注意到了《三国演义》写战的“戏”笔特点。

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大量的史传文学就已积累了丰富的描写战争的艺术经验。

《左传》就注意不单纯写战争场面、战斗经过,而是把战争和政治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曲折的情节和生动逼真的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

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 (1)

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 (1)

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和鉴赏了《三国演义》第一回的译文。

首先文章进行了原文和译文的结构变化比较;其次阐述了关于译文中的增译和省译现象;再次文章探讨了关于译文中对诗的翻译的鉴赏;第四部分是关于三字格、四字格的翻译;第五部分介绍了有关原文中同一词的不同的翻译表现;最后,文章列举了部分译文中出现的创造性译文佳作。

关键词:《三国演义》第一回;翻译鉴赏一、引言翻译是一种跨越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作为文化中介,其任务就是把两个完全分隔的人—原作者和读者连接起来。

译者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二是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

理想的翻译策略是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妥协和折中,而不偏不倚的态度是不容易做到的。

翻译不仅是语际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上的交流。

这就需要译者对原始文化及译入语文化有深透了解及对两国语言的娴熟运用。

译者在此不仅仅起桥梁的作用, 更有在对原语文化阐释解读之上的再创造作用,使译文得以符合译入语文化的语言规范。

要把一部蕴涵丰富文化内涵及体现其精华的语言文字译介给文化渊源及语言符码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族读者,就不得不对其译文加以创造性阐释,使译文从选词、句式、语法等符合译文规范,而更为重要的是使原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以一种译文读者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从而使译语读者能在自己的语言中领会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书中包含的重视智慧和谋略,宣扬勇武与奋进,提倡求实和秉公执法等精神至今还具有积极意义;书中表现的忠君死节、君臣伦理、血缘宗法政治等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

该书具有很高的学和文化价值,是一部中国古代形象的军事百科全书、威武雄壮的历史英雄剧和发人深思的道德悲剧,有“中国史诗”之誉。

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译者在翻译手法上的变通十分重要, 由于《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文学巨著, 其语言文字与我们现行通用的文字已有较大差异, 其中的文化历史典故内涵丰富, 寓意深刻, 将这些传达给对于不了解这些典故的历史渊源的英美读者来说, 其困难可想而知。

《三国演义》高频考试题及答案

《三国演义》高频考试题及答案

《三国演义》高频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 _____;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_____一事。

2、《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很多都有绰好,如“水镜先生”是_____、“卧龙”是_____、“凤雏”是_____ 、“美髯公”是_____、“小霸王”是_____ 、“常胜将军”是_____。

3、《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_____ ,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_____、_____ 、_____ 、_____ 、_____ 。

4、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这句话描写的人物是谁?用三个词概括性格特点。

5、《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使用_____的刘备,使_____的关羽和使丈八蛇矛枪的_____。

6、曹操、孙权、刘备后来分别建立了_____国、_____国、_____ 国。

7、“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_____ 所报答的“主”指_____“义释”的是_____ 。

8、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 _____借东风,巧用天时(2)_____借荆州,有借无还(3) _____进曹营,一言不发(4)三个臭皮匠,顶个_____(5)_____打_____,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9、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战役是_____ 。

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_____、_____。

10、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 _____ (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11、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六出:_____东和:_____ 收二川:_____。

三国演义生僻字注音

三国演义生僻字注音

第一回生僻字樵[qiáo]殆[dài]桓[huán]锢[gù]窦[dòu]傅[fù]蕃[fán] [bō][fān] 涓[juān]蟠[pán]邕[yōng]蜺[ní]谞[xū]珪[guī]恽[yùn]藜[lí]兖[yǎn] 赍[jī]嵩[sōng]儁[jùn]涿[zhuō]酎[zhòu]颔[hàn]髯[rán]凛[lǐn] 戮[lù]镔[bīn]偃[yǎn]牒[dié]犒[kào]颍[yǐng]谯[qiáo]罔[wǎng] 顒[yóng]劭[shào]槛[jiàn] [kǎn](此处读第一个音)第二回生僻字洮[táo]搦[nuò]麾[huī]秽[huì]旻[mín]盱眙[xū yí]邳[pī]泗[sì] 槊[shuò] 鬻[yù]枳[zhǐ](三声)鸾[luán]绶[shòu]恸[tòng]瓒[zàn] 笃[dǔ]鸩[zhèn] 苌[cháng]蹇[jiǎn]隗[wěi] [kuí]骠骑[piào qí] 骧[xiāng]第三回生僻字鳌[áo]傕[què] [jué](此处读第二个音)汜[sì]痈[yōng]社稷[shè jì]渑[miǎn] [shéng](此处读第一个音)齑[jī]沽[gū]宥[yòu]擐[huàn] 邙[máng]掾[yuàn]谶[chèn]玺[xǐ]篡[cuàn]掣[chè]猊[ní] 贲[bì] [bēn](此处读第二个音)缰[jiāng]辔[pèi]鄠[hù]第四回生僻字毖[bì]佻[tiāo]忝[tiǎn]懋[mào]绶[shòu]敕[chì]擢[zhuó]徵[zhǐ] [zhēng](此处读第二个音)弑[shì]茕[qióng]撺[cuān] 轸[zhěn]羸[léi]遽[jù]谯[qiáo]皋[gāo] [háo]第五回生僻字骈[pián]馥[fù]伷[zhòu]兖[yǎn]瓒[zàn]旄[máo] [mào](此处读第一个音)钺[yuè]俾[bǐ]歃[shà]轸[zhěn]岑[cén]帻[zé]锭[dìng]酾[shī] 飐[zhǎn]偃[yǎn]煌[huáng]第六回生僻字虞[yú]砾[lì]揖[yī]毖[bì]赀[zī]荥[xíng] [yīng](此处读第一个音)邙[máng]轘[huàn]昱[yù]咥[dié](咬)[xī](笑)第七回生僻字谌[chén] [shèn](此处读第二个音)麴[qū]搴[qiān]兜[dōu]鍪[móu]磾[dī] 岐[qí]翊[yì]蒯[kuǎi]遽[jù]岘[xiàn]趱[zǎn]第八回生僻字僭[jiàn] 慄[lì]荼[tú]蘼[mí]馔[zhuàn]帏幔[wéi màn]觞[shāng] 袅[niǎo]第九回生僻字噬[shì]郿[méi]祀[sì]辇[niǎn]掖[yè] [yē](此处读第一个音)衢[qú] 黥[qíng]刖[yuè]胪[lú]第十回生僻字椁[guǒ]盩厔[zhōu zhì]邵[shào]彧[yù]惇[dūn]瑯[láng]琊[yá] 闿[kǎi]阖[hé]鄄[juàn]第十一回生僻字朐[qú] [xù] [chǔn](此处读第一个音)阍[hūn]炜[wěi]壕[háo]亥[hài] 繇[yáo] [yóu] [zhòu]掎[jǐ](三声)亟[jí] [qì](此处读第一个音)葺[qì] 垣[yuán]第十二回生僻字晔[yè]斛[hú]祐[yòu]踅[xué]挟[xié] [jiā](此处读第一个音)陂[bēi] [pí] [pō] 旌[jīng]第十三回生僻字忒[tè] [tuī](此处读第二个音)暹[xiān]嫔[pín]獭[tǎ]殄[tiǎn]馑[jǐn]瓯[ōu]骅骝[huáliú]煨[wēi]邑[yì]第十四回生僻字蒿[hāo]砀[dàng]慓[piāo]腴[yú]觐[jìn]挞[tà]觥[gōng]第十五回生僻字泾[jīng]鄣[zhāng]纮[hóng]繇[yáo] [yóu] [zhòu](更正为读第二个音)邸[dǐ] 笮[zuó] [zé](此处读第二个音)鍪[móu]阊[chāng]昕[xīn]会稽[kuài jī] 蕤[ruí]第十六回生僻字胤[yìn]稚[zhì]淯[yù]韦[wéi]绶[shòu]飏[yáng]第十七回生僻字谶[chèn]垕[hòu]刈[yì]貔貅[pí xiū]第十八回生僻字钁[jué]辎[zī]啖[dàn]第十九回生僻字豨[xī]盍[hé]掎[jǐ](三声)汜[sì]眭[guì] [suī](此处读第二个音)禀[bǐng]第二十回生僻字墀[chí]鈚[pī]剔[tī]辑[jí]第二十一回生僻字夤[yín]圃[pǔ]俎[zǔ]庇[bì]箸[zhù]璆[qiú]第二十二回生僻字忤[wǔ]愬[sù] [shuò](此处读第一个音)楫[jí]缮[shàn]臻[zhēn] 饕餮[tāo tiè]匄[gài]衄[nǜ]旆[pèi]隳[huī] [duò]罾[zēng]诘[jié] [jí] 漯[luò] [tà]搨[tà]第二十三回生僻字昃[zè]跞[lì] [luò](此处读第二个音)鸷[zhì]鹗[è]蜺[ní]騕[yǎo]第二十五回生僻字馀[yú]捱[ái]赡[shàn]第二十六回生僻字獬豸[xiè zhì]剽[piāo]楮[chǔ]第二十七回生僻字荥[xíng] [yīng](此处读第一个音)第二十八回生僻字焙[bèi]虬[qiú]镫[dèng]第二十九回生僻字翊[yì]歆[xīn]氅[chǎng]藜[lí]缧绁[lei xie]禳[ráng]袛[dī]醮[jiào] 斫[zhuó]第三十回生僻字谮[zèn]褚[zhǔ] [chǔ][zhě](此处读第二个音)楯[shǔn] [dùn]眭[guì] [suī](此处读第二个音)莒[jǔ]啜[chuò] [chuài]跣[xiǎn]辎[zī] 骸[hái]膑[bìn]第三十一回生僻字馗[kuí]拈[niān]穰[ráng]鼙[pí]第三十二回生僻字髡[kūn]岑[cén]毗[pí]馑[jǐn]臻[zhēn]鹄[hú]顗[yǐ]第三十三回生僻字甄[zhēn]垢[gòu]箕[jī]珪[guī]琰[yǎn]峭[qiào]拈[niān]珩[héng] 谲[jué]楫[jí]檀[tán]廨[xiè]蠡[lǐ]第三十四回生僻字邑[yì]髀[bì]寰[huán]瑁[mào]嗔[chēn]瑚[hú]第三十五回生僻字蹇[jiǎn]馔[zhuàn]单[dān][shàn][chán](此处读第二个音)禳[ráng]第三十六回生僻字忿[fèn]螟蛉[míng líng]汙[wū]缧[léi]絏[xiè]樗栎[chū lì]第三十七回生僻字缢[yì]镬[huò]嗣[sì]玷[diàn]馗[kuí]篁[huáng]藜[lí]榛[zhēn] 砀[dàng]悃[kǔn]悒[yì]揲蓍[dié shī]第三十八回生僻字氅[chǎng]赧[nǎn]彝[yí]纮[hóng]翊[yì]妫[guī]幔[màn]邾[zhū] 橹[lǔ]第三十九回生僻字掾[yuàn]蠫[lí]辎[zī]第四十回生僻字郗[xī]彧[yù]嗔[chēn]牝[pìn]巽[xùn]琮[cóng]悌[tì]第四十一回生僻字晔[yè]齑[jī]欷歔[xī xū]晏[yàn]趷跶[kē dá]顗[yǐ]缙[jìn]第四十二回生僻字沔[miǎn]蕲[qí]第四十三回生僻字旄[máo] [mào](此处读第一个音)麾[huī]峨[é]寰[huán]翳[yì] 疴[kē]尪[wāng]垓[gāi]骧[xiāng]虞[yú]稽[jī] [qǐ](此处读第一个音)畯[jùn]弇[yǎn]髯[rán]芟[shān]哂[shěn]齑[jī]嗔[chēn]第四十四回生僻字鄱[pó] 纮[hóng]骘[zhì]罹[lí]瞰[kàn]萃[cuì]第四十五回生僻字迤逦[yǐ lǐ]竺[zhú] [dǔ](此处读第一个音)艨艟[méng chōng]旌[jīng] 矴[dìng]谙[ān]帻[zé]第四十六回生僻字玠[jiè]岷[mín]溟濛[míng méng]鲵[ní]溽[rù]翳[yì]阊阖[chāng hé] 阚[kàn]第四十八回生僻字缄[jiān]馥[fù]第四十九回生僻字箕[jī]轸[zhěn]纛[dào]旄[máo] [mào](此处读第一个音)棹[zhào] [zhuō](此处读第一个音)蕲[qí]第五十回生僻字顗[yǐ]第五十一回生僻字搠[shuò]矫[jiǎo] [jiáo](此处读第二个音)第五十二回生僻字羸[léi]谡[sù]氅[chǎng]绰[chuò] [chāo](此处读第二个音)第五十三回生僻字耑[duān] [zhuān](此处读第二个音)搴[qiān]镝[dí]第五十四回生僻字廨[xiè]闇[àn]囷[qūn]第五十五回生僻字悒[yì]峙[zhì] [shì](此处读第一个音)第五十六回生僻字繇[yáo] [yóu] [zhòu](此处读第一个音)第五十七回生僻字旰[gàn] [hàn](此处读第一个音)酹[lèi]胤[yìn]第五十九回生僻字鹄[hú]第六十回生僻字簪[zān]寮[liáo]箧[qiè]鹪鹩[jiāo liáo]第六十一回生僻字捽[zuó]衮冕[gǔn miǎn]舄[xì]鈇[fū]贲[bì] [bēn](此处读第二个音)鬯[chàng]卣[yǒu]秬[jù]彧[yù]恽[yùn]第六十二回生僻字涪[fú]雒[luò]璝[guī]第六十三回生僻字髡钳[kūnqián]羕[yàng]第六十四回生僻字蒹葭[jiānjiā]膺[yīng]辎[zī]阜[fù]衢[qú]第六十五回生僻字晙[jùn]睨[nì]宓[mì][fú](此处读第一个音)谯[qiáo]祎[yī]第六十六回生僻字渑[miǎn] [shéng](此处读第一个音)隳[huī] [duò](此处读第二个音)愆[qiān] 濡[rú]髻[jì]郗[xī]跣[xiǎn]歆[xīn]第六十七回生僻字圃[pǔ]夤[yín]第六十八回生僻字觥[gōng]骘[zhì]虬[qiú]琰[yǎn]繇[yáo] [yóu] [zhòu](此处读第一个音)柑[gān]齁[hōu]噀[xùn]鸠[jiū]眇[miǎo]第六十九回生僻字辂[lù]鹄[hú]亹[wěi] [mén](此处读第一个音)躄[bì]觳觫[hú sù] 禳[rang]磾[dī]祚[zuò]夔[kuí]第七十回生僻字宕[dàng]赧[nǎn]藩[fān]第七十一回生僻字阆[làng]邕[yōng]馘[guó]畿[jī]第七十二回生僻字膂[lǚ]谮[zèn]第七十三回生僻字殪[yì]兕[sì]忝[tiǎn]霎[shà]第七十四回生僻字榇[chèn]罾[zēng]鼙[pí]第七十五回生僻字【舟冓】【舟鹿】(读:gou lu)第七十六回生僻字沔[miǎn]倏[shū]崦[yān]揲蓍[dié shī]第七十七回生僻字醴[lǐ]第七十八回生僻字殡[bìn]醮[jiào]第七十九回生僻字鄢[yān]廙[yì]茔[yíng]觞[shāng]毗[pí]第八十回生僻字谶[chèn]芟[shān]袛[dī]绥[suí]愍[mǐn]曩[nǎng]第八十一回生僻字啖[dàn]第八十二回生僻字蘸[zhàn]秭[zǐ]第八十三回生僻字猇[xiāo]恂[xún]雠[chóu]瓯[ōu]夥[huǒ]渚[zhǔ]醢[hǎi]阃[kǔn]第八十四回生僻字槎[chá]枒[yā]第八十五回生僻字牂牁[zāng kē]嶲[guī] [xī] [juàn](此处读第三个音)第八十六回生僻字第八十七回生僻字廒[áo]穰[ráng]第八十九回生僻字趷[kē]纛[dào]薤[xiè]第九十一回生僻字稔[rěn]薨[hōng]谥[shì]遽[jù]殂[cú]诹[zōu]曜[yào]陟罚臧否[zhì fázāng pǐ]雝[yōng]爨[cuàn]楙[máo]第九十三回生僻字隳[huī] [duò](此处读第二个音)邽[guī]傕[què] [jué](此处读第二个音)僭[jiàn]第九十四回生僻字懿[yì]第九十五回生僻字郿[méi]箕[jī]掬[jū]顒[yóng]第九十六回生僻字殛[jí]鲧[gǔn]鲂[fáng]第九十七回生僻字賨[cóng]靳[jìn]钁[jué]第九十八回生僻字綝[lín] [chēn](此处读第二个音)第九十九回生僻字愆[qiān]馘[guó]氏[shì] [zhī](此处读第二个音)殄[tiǎn]躔[chán]第一百回生僻字飐[zhǎn]第一百一回生僻字第一百二回生僻字鞦[qiū]第一百三回生僻字沔[miǎn]第一百四回生僻字衽[rèn]第一百五回生僻字纡[yū]寤[wù]第一百六回生僻字甑[zèng]飏[yáng]第一百七回生僻字谧[mì]毓[yù]掾[yuàn]麴[qū]洮[táo] 第一百九回生僻字髦[máo]辇[niǎn]第一百十回生僻字濦[yīn]第一百十二回生僻字倅[cuì] [zú]佥[qiān]第一百十四回生僻字瓘[guàn]墵[tán]第一百十五回生僻字郤[xì]顗[yǐ]豸[zhì]第一百十六回生僻字悌[tì]闿[kǎi]愀[qiǎo]寔[shí]……………………………………………………………最新资料推荐…………………………………………………第一百十八回生僻字璩[qú]谌[chén]瓒[zàn]恂[xún]第一百十九回生僻字槛[jiàn] [kǎn] (此处读第一个音)覈[hé]蠹[dù]第一百二十回生僻字筮[shì]蓍[shī]祜[hù]紞[dǎn]沅[yuán]劬[qú]。

小升初择校——名著《三国演义》考点梳理

小升初择校——名著《三国演义》考点梳理

小升初择校——名著《三国演义》考点梳理课题小升初择校——名著《三国演义》考点梳理目标了解作者和名著相关内容;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情节梳理【名著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创作背景】《三国演义》的素材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其一是关于三国史事的历史文献;其二是民间不断流传的三国故事和民间创作。

一方面是上千年所积累和深化的史学家对三国历史的叙述和评价,另一方面是历朝历代民间三国传说的不断演化丰富,它们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

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与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从B_站解读类视频看《三国演义》的速食化传播

从B_站解读类视频看《三国演义》的速食化传播

2024年01月微信、微博、抖音和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等新媒体平台渐渐成为了大众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途径。

以前,大众观看影视的方式局限在影院和电视前,观看的内容与时空的选择权不完全被大众所掌握。

进入新媒体时代,大众观看影视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消除,观看影视的方式有了新选择——速食化观影。

速食化观影是观看解读类视频、缩短观影时间的一种观影模式,如B站或抖音上的自媒体博主解说。

这一类解说视频多是自媒体博主通过视频剪辑、特效、合成等多媒体技术,以短或长视频为载体,伴以人声或AI解说的新型电影观赏方式,比如“5分钟带你看完xx”“一口气看完xx”。

在当下众多的视频平台中,B站作为国内知名的弹幕视频网站,其平台内容涵盖了7000多个兴趣圈层,越来越多的用户在B站观看和创作视频,使得B站在各大视频网站中脱颖而出。

B站上类型丰富、风格多样、详略得当、长短适宜的自媒体解读类视频满足了很多受众的差异化需求,影视或书籍的速食化传播就此兴起。

截至2023年7月20日,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电视剧在B站上播放量高达4.1亿,弹幕量多达414万。

同时,B站上有关《三国演义》的速食类视频数量和类型也有不少。

本文以B站上解读《三国演义》的有关视频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速食视频的传播机制,思考B站上速食视频传播的正、反效应。

一、传播主体与主题:优质UP主与多元UGC 的呈现以前,解读《三国演义》的原著或视频,都是由专家或者专业机构来完成。

到了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用户可以在门户网站上自由发表意见和交流观点,包括对名著的观后感和对影视作品的见解。

可以说,进入新媒体时代,书籍评论和影视评论渐渐地从专业垄断视角发展向多元的、甚至草根视角。

目前,B站解读类视频的传播主体大多都是普通用户,相对应的传播内容也较为多元。

在专业上一般将此类群体创作的内容简称为“UGC”,即User Generated Content,就是用户生产内容。

五年级语文知识积累《三国演义》知识点及练习题

五年级语文知识积累《三国演义》知识点及练习题

五年级语文知识积累《三国演义》知识点及练习题第一部分:知识点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挥泪斩马谡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使用双股锏的刘备,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和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

例如: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空城计。

7.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3)(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8.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周瑜、曹操。

9.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三顾茅人物及故事:刘备三请诸葛亮。

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人物及故事: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

10.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赤壁之战;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失街亭一事。

第二部分:单选题1.王允通过谁使董卓与吕布反目?A.曹操B.袁绍C.貂蝉D.孙尚香2.庞统殒命何处?A.白门楼B.落凤坡C.三江口D.铜雀台3.谁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A.徐庶B.赵云C.曹仁D.蔡瑁4.官渡之战中是谁离开袁绍改投曹操使得曹操扭转战局?A.荀攸B.贾诩C.曹洪D.许攸5.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属下哪位将军单骑救幼主?A.马超B.魏延C.赵云D.黄忠6.谁大闹长坂坡?A.赵云B.吕布C.张飞D.甘宁7.谁前往东吴单刀赴会平安而返?A.赵云B.鲁肃C.关羽D.姜维8.马谡失守何处?A.汉中B.街亭C.公安D.荆州9.木牛流马是谁制造的?A.司马懿B.曹真C.诸葛亮D.姜维10.曹操为何发兵徐州攻打陶谦?A.报杀兄之仇B.报杀妻之仇C.报杀子之仇D.报杀父之仇11.荆州落入东吴之手,关羽兵败,退守何处?A.麦城B.襄阳C.江夏D.公安12.脑后有反骨的是谁?A.魏延B.董卓C.袁绍D.曹操13.孔明死后,蜀军用孔明的木人像惊走了谁?A.陆逊B.司马懿C.鲁肃D.孟获14.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的是谁?A.司马懿B.许攸C.陆逊D.吕蒙15.布下八阵图以退吴军的是谁?A.徐庶B.庞统C.郭嘉D.诸葛亮、16.姜维兵败何处?A.三江口B.上方谷C.牛头山D.玉泉山17.诸葛亮派往东吴劝孙权退兵的是?A.马超B.孟获C.邓芝D.蒋干18.蛮王孟获共被诸葛亮擒获几次?A.五B.九C.七D.八19.诸葛孔明用什么计策大破藤甲军?A.火烧B.水淹C.落石D.滚木20.诸葛孔明用什么计策使得司马仲达退兵?A.反间计B.苦肉计C.离间计D.空城计第三部分:解答题1.简述《三国演义》中一个带“三”字的故事(如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三气周瑜等)答:例“三顾茅庐”:徐庶走马荐诸葛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浅谈四大名著中对茶运用频率的差别及《三国演义》中的茶

浅谈四大名著中对茶运用频率的差别及《三国演义》中的茶

3 2・
总第 15 5 期
浅 谈 四大 名 著 中对 茶 运 用频 率 的 差别 及《 三国演义》 中的茶
赵 国栋 于 转利 刘 华
( 陕西省成阳市文汇东路六号 西藏民族学院科研处 728 ) 102 在 中 国古典 四大名 著 中, 均有 对茶 的运用 。 《 西游记》 10回, 中有 6 共 0 其 l回提到了茶 , 出现频 率为 6 % ;红楼梦》 10回, 中有 9 l 《 共 2 其 8回提到 了 茶, 出现频率为 8 . % ;三国演义》 10回, 中 17 《 共 2 其
白蜡 蚧是蜡 蚧科 昆虫 中的一种 , 俗称 白蜡虫 。 雌虫常分散单个生活; 雄幼虫则密集成群 , 固着在寄 主枝条上生活 , 刺吸树干上的汁液, 口密度 大时 , 虫 被害树枝上常常蚧壳累累, 造成树势衰弱 , 甚至干枯
工刮除的办法应在 白蜡蚧定干后 , 即在 5月下旬到 6月 初 , 已经定 干 的 白蜡蚧 用 竹 片等 进 行 刮 除 , 对 由
茶 园中白蜡蚧 的防治方法有很多种 , 有化学 、 物 理、 生物和人工防治等方法。在人工防治方面有 两 个 时 间段 。
用量 , 降低环境污染 , 又可收集虫 白蜡 , 增加茶农 收
入, 一举 两得 。
人工防治时间段一 : 根据 白蜡蚧的生活习性 , 人
{ { ・ 一
罢 , 日 : …” 肃 … 可见 , 际 关 际 的一 般 原 则 为 : 见 人 相
一 一
道: “神拂袖而起 , 适从者奉茶至 , 便将茶泼于地上。 晃佯惊日:德 伟故人 , ‘ 何薄情也? ’ ” 这是耿纪与韦
施礼 一一 上茶 一一 罢 一一 茶 谈要处理 的事情。
这 种关 系 以几 个 政 权 间 、 要 人 物 间 的互 动为 主要 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字频研究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古典长篇小说,取材范围几乎整整一个世纪,而其从酝酿到成书,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

从这一成书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这部优秀的历史小说,不是一人之作,而是全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采用浅近的文言,同时吸收了当时的口语成分,它通过语言艺术的审美愉悦,把读者带到历史重现的画卷中,带到历史文化的领悟中。

为此,它保持着述说历史的郑重其事、严肃认真的态度,从而使自己的语言带有特殊的史家气概和史笔风采。

明人庸愚子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早就指出《三国演义》语言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有接近当时口语的成分,这是因为它的成书经历了史家著述,讲史话本和文人创作的过程。

讲史话本的创作形式,使《三国演义》的语言更接近口语,而史传文学的著述,又为其语言的精炼奠定了基础。

从语言面貌上看,汉魏以后口语中新生的词汇现象与语法现象,都在书中有面广量大的反映;为了营造历史气氛,全书中也出现了一些文言成分。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提供的材料在语言研究上所具有的代表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研究《三国演义》面貌的成果尚不多见,从字频角度进行语言研究的目前为止更是没有发现。

综合观察100余年来的有关文献,目前《三国演义》语言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和需要发展的地方:首先,从我统计分析的文献资料看,对《三国演义》的语言进行语言艺术研究的多,而进行语言学研究的少。

其次,对《三国演义》的语言研究,目前尚缺乏系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即便是有一些系统研究,也缺少深度和完整性。


三,对《三国演义》的语言艺术研究或语言学的研究,多数是描述式、例证式研究,缺少封闭式、数据库式的统计分析研究。

我们以后的研究,要突破以上诸多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局限,让《三国演义》这一具有重要语料价值的经典著作的语言研究取得应有的进展和成就。

《三国演义》字频研究的意义也就在于为汉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比较可靠的基本资料,应为汉字应用及应用发展史的描写提供一些比较可靠的研究结论。

本课题利用《三国演义》文献语料库和由语料库得到的文献数字化信息,全面描述并分析《三国演义》用字的量和位。

我借助《三国演义》语料库提供的大量的文献数字化信息,以汉字为计量单位,可以极方便地从定量和穷尽两个方面对《三国演义》用字作全面分析,进而对《三国演义》的语言开展多方面的研究,并获取那些单凭抽样调查不可能得出的结论。

以量作为依据,分析量与质的关系,是本类课题研究工作的重点。

本课题旨在研究《三国演义》的用字情况,研究的对象是《三国演义》所用的全部单字。

精确的文献总用字数和所用单字数,为语言定量研究提供了必要前提。

从《三国演义》语料库中提取《三国演义》字表,字表中的每个单字都作为一个独立的计算单位,并且把文献用字的总量和每个单字的频次提到供观察的重要位置,这些对于文献用字的定量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为编排《三国演义》字频表,我采集的7种数据分别是:序位号,简称号(字种)、频次(绝对字频)、单字覆盖率(相对字频)、累积用字数(累计字频)、累积覆盖率、均频倍数等。

对于《三国演义》字频的研究而言,我采用的具体的、有创新的方法主要有:(1)全方位全过程地
运用计量统计法,不但对全书每一个字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还对析出文献中的用字情况也进行统计分析,力求做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2)既有共时研究,也作历时考察。

我既把《三国演义》的字频和《水浒传》、《儒林外传》等作共时比较分析,也和《三国志》、目前国家出版的字频表等进行历时比较分析。

(3)微观分析与宏观勾勒相结合。

专书字频研究微观分析必不可少,宏观勾勒也不能缺乏。

我在微观分析尽量充分的基础上,着力于极高频字等群体的研究,并对其进行总体勾勒和宏观概括,使描写层次性强,内容丰富,同时也使讨论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得到加强。

(4)既采用传统方法,也引进西方理论。

我对字频的分区,主要采用汉语字频的传统方式并进行了相关优化,但在极高频字问题上,我引入了“核心词”观念,把《三国演义》的字频分析放在国际视角进行。

(5)既重视本体字表分析,更重视应用角度的比较印证。

在这方面,我主要对现用相关字表、国内外汉语教材等与《三国演义》的字频表进行互相比较和印证。

一方面可以说明《三国演义》的可普及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相关字表的优势或不足进行实测。

(6)校勘《三国演义》文本。

语言研究要求文献材料真实可靠,有关《三国演义》的文本,前人给我留下了丰富的训诂学、校勘学、文献学上的成果,使得《三国演义》文本日臻完善。

我要进行《三国演义》字频研究,当然不能忽视前修时贤的研究成果,相反,我要对一系列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整理,使自己拥有一个综合性的专业平台。

建设好这个平台的关键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在校勘选定的纸质文本基础上进而校勘出一部满意的、客观的电子
文本。

本课题中,我还专章写了校记,并专门讨论了《三国演义》简体排印本的用字规范问题。

在结构上,本文的第一章主要探讨《三国演义》的作者及成书问题,落实语料的历史分期;第二章是对语料库底本的校勘,这样能够保证我语料库的信度,并发现和解决排印本古籍用字的相关问题;第三章是对《三国演义》的语料价值及对它进行字频研究的意义进行的探讨;第四章、第五章是对《三国演义》字频表分区进行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的印证与验证;第六章到第十章,我依次对《三国演义》字频表的核心字区、高频字区、中频字区、低频字区、一用字区进行了分析研究;第十一章是我在对分区字频等研究的基础上对《三国演义》字频应用研究的进一步具体的举例说明;本书第十二章是我经过计算、统计分析等得到的《三国演义》字频表,方便起见,我把它放在了最后一章。

为了方便读者和其他研究者,我把百余年来《三国演义》语言研究的文献作了分类索引放在第十二章后面,作为全书的附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结论有很多,也有一些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其中已有结论中以下几点更有价值和研究必要:首先,本人根据苏培成、冯志伟等几位先生的研究讨论,进一步把字频的定义进行了规范,表示为:字频是汉字的要素之一,又称为汉字频度、汉字频率,是在汉语汉字语境下汉字字频的简称,它是指个体汉字字符在按特定原则选定的文本中出现的次数与选定文本总
字次之比。

用公式表示为:f=n/N×100%。

其中,f表示字频,n表示个体汉字使用次数,N表示选定文本总字次;其次,通过把《三国演义》字频表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字表等
进行比较,通过分析研究,从用字实证角度,利用字频验证了《三国演义》的“文不甚深”,并且这一结论作为我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在近期的《光明日报》刊出;第三,在研究中我把《三国演义》字频表与我国制定的各类字表进行了互为验证,证明了各类字表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可推广性;第四,我从字频角度验证了具有初等教育水平的以汉语为母语的我国公民或达到中等HSK水平的非汉语为母语的汉
语学习者读懂《三国演义》的可行性。

《三国演义》字频研究是关系到古代文学、文献学、应用语言学及其统计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本文肯定有很多需要完善、修正的地方,我会继续努力,也期待更多的朋友给予相关的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