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及成因-8页精选文档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及成因-8页精选文档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及成因一、历史和《三国演义》中的“尊刘贬曹”“尊刘贬曹”是罗贯中进行小说叙事时存在的主要思想倾向,也是作者着力表达的思想主旨。

具体而言,全书用鄙视、讽刺的口吻来写曹操,将曹操描写成厚黑、狡诈、残忍的奸臣。

如《三国演义》第四回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第十七回曹操嫁祸于粮官,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心变矣。

”遂杀之。

曹操还残忍地杀害如伏皇后、董承、弥衡、杨修等人。

罗贯中在这些人被杀后,反复用诗句来称颂他们的志节,以反衬曹操的残忍;并将司马氏篡曹魏政权归为天理循环、因果报应,《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有诗曰:“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

”与塑造曹操奸臣形象不同的是,罗贯中十分注重抬高、美化刘备的明君形象。

刘备有汉室血统,有仁德、谦让之心,如三让徐州、携民渡江、入益州不夺同族基业。

刘备的仁德、宽厚、礼贤下士令将士谋臣死心塌地为他尽忠。

在《三国演义》中,每当曹操失败时,罗贯中就用令人拍手称快的辞藻,而刘备失败时则用令人叹息的语句;其称曹操时,经常用“曹贼”“奸雄”等恶名,甚至还直呼为“阿瞒”,而称刘备则用“先主”“皇叔”等尊称。

可见,其“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非常明显。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极力尊崇刘备,贬低曹操。

然在《三国志》中,陈寿却尊曹魏为正统,给予建立魏蜀吴三国的曹操、刘备、孙权都很高的评价,不愧是乱世中的枭雄。

曹操和刘备既有宽厚、礼贤下士、英勇善战的优点,也有狡诈、残忍的阴暗面,不存在孰尊孰卑的问题。

但在《三国演义》中对二人的评价却天差地别:一个被尊为万古流芳的仁君,一个被贬为遗臭万年的奸臣。

罗贯中“尊刘贬曹”思想倾向的形成,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与罗贯中的生平经历密不可分;第二,与我国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等有关;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则是我国千年形成的正统文化及其政治思想观念的影响。

二、生平经历对《三国演义》创作的影响是“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形成的内在原因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明清论述题

明清论述题

1、《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如何决定了全书的结构模式与人物刻画?答:《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拥刘反曹,把曹操与刘备两大集团之间的斗争作为主要矛盾来展开。

结构模式:忠奸对立。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决定了以刘为忠,以曹为奸,二者对立的作品结构。

人物刻画:“拥刘反曹”其思想内涵是:提倡“仁政”,反对“暴政”。

历史上刘备借着中山靖王后裔之名成为统治阶级,有着明显的政治野心,有着统治阶级的奸诈和虚伪。

在他的观念当中,“仁”是手段,用以达到为“君”的目的;如果“仁”对于“君”没有帮助甚至阻碍了“君”天下,那么“仁”可以马上推开。

但“拥刘”的思想倾向决定了刘备忠厚仁慈的以正面为主的形象。

《三国》中,刘备是仁义之师,他不但有着争王图霸的胸怀和胆略,忠于友谊,礼贤下士,知人善任,还“仁慈爱民”,每到一地都广施仁政,与民“秋毫无犯”。

作者甚至借他的口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反,事乃可成也。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他有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是一个发扬民主,广招贤才的军事家。

但“反曹”的思想倾向决定了人物塑造上以他狡猾奸诈的性格为主。

他阴险残忍,虚伪奸诈,信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员我”的极端利己主义哲学。

通过逼献帝,杀伏后,称魏王,加九锡等情节,突出其欺君罔上;又通过杀吕伯奢全家,借王壁之头以抚军心,借扰乱军心之罪名杀死杨修,以及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等情节多方面地描写他的残忍奸诈。

除此之外,对关羽、张飞等刘备集团人物的塑造都偏于正面,反之,对曹操集团人物形象的描写大都负面多一些。

2、“四大名著”中的刘备、宋江、唐僧、贾宝玉的共同特征。

答:3、《水浒传》的线索?开篇为什么要写“洪太尉误走妖魔”?为什么先写高俅后写好汉?答:线索:有两条线索。

一是明的线索,以“忠”“义”二字贯穿全书,因“义”而聚于梁山(聚义厅),因“忠”而归顺朝廷(忠义堂)。

论《三国演义》深刻的思想倾向

论《三国演义》深刻的思想倾向

争夺“ 王” 魏 的地 位 , 乎 互 相 残 杀 等 , 暴 露 了 统治 阶级 内部 你 死 我 活 的 争夺 。 几 都
收稿 日期 :0 2—0 21 6—1 5
有 目的 地 表 达 了 自己 的 理想 和爱 憎 之 外 ,字 里 行 间也 透 露 了他 的 思 想 倾 向 , 些 思 想 倾 向 的 表 露 大 多 处 这
于 有 意 无 意 之 间 , 体 表 现 主要 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具


比较 真 实 地 反 映 了东 汉 末 年 混乱 、 荡 的 政 局 , 示 出地 主 阶级 的 内部 矛 盾 和 丑 恶 的本 质 动 揭
东汉从和帝刘肇开始 , 以后 的 皇帝 都 是 幼 年 继 位 。这 样 , 中大 权 不 是 宦 官 把 持 , 是 外 戚 独 揽 。宦 朝 就 官 和 外 戚 之 间 一 直 存 在 着 尖锐 的矛 盾 , 廷 的 政 治 混 乱 , 直接 影 响到 地 方 官 僚 机构 。小 说 的第 一 回 就 反 朝 又
杨 占福 , 郑 萍
( 津市 河西 区职 工大 学 , 津 3 0 0 ) 天 天 0 2 3
摘 要 : 罗贯 中有 很 强 的政 治抱 负, 有 丰 富的 斗 争 经 验 , 的 思 想 倾 向 在 《 国 演 义 》 又 他 三 中体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 比
如 他 对政 局 动 -  ̄ 失 望 、 民生 痛 苦 的 同 情 、 政 治 军 事 外 交 等 方 面 的独 到 见 解 和 他 的 正 统 思 想 。 他 还 在 诸 葛 亮 、 a t , 对 在 刘 备 、 羽 等 人 物 身 上 展 示 了古 代 人 民 的 理 想 愿 望 和 自己 的 爱憎 情 怀 。这 些 倾 向 是 作 者 有 意 或 无 意 透 露 在 字 里 行 间 关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一、主要思想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反动动乱的愿望。

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

所以,他虽然时常被对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

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

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

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

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二、运用方法《三国演义》篇幅较长,需下大工夫认真仔细阅读。

我认为,名著应是大家都涉猎阅读的,名著,一个既古老又流行的字眼,里面既有精彩绝伦的故事和知识,又散发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感染、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我主要借鉴鲁迅读书的方法,运用了5种方法进行阅读,分别是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思考法和标记法。

三、如何运用第一,浏览法。

这是对专业以外的绝大多数书籍采用的一种阅读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

我在正式阅读内容之前,就把《三国演义》的目录翻着大体看了一下,一般目录的标题就是这一章或回所讲的中心内容。

三国演义共120回,每一回之间也是始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用户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

第二,泛读法。

泛读就是博览群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十分有限,枯燥了”。

鲁迅渊博的学识就来自他广泛的阅读,他主张不要只看课内的书,也要看课外的书;不要只看本专业的书,还要看专业以外的书;不要只看一家之书,而要博采众长。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摘要】《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一个由面见流传过程当中群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品当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应从作者的经历以及书中的人物情节结合加以分析。

【关键词】三国、罗贯中、刘备、关羽、诸葛亮、忠君、义气、智慧正文:说起《三国演义》,我们一般都会想到另一本著作《三国志》,三国演义中很多情节大都源自于《三国志》,但有些情节,明显带有作者主观意向的修改。

比如《三国志》中记录的历史中刘备作为一方诸侯,是极具军事才能的,性格相对坚毅,而在《三国演义》刘备却成了一个毫无主见,情感丰富,动不动就眼泪满面的仁主。

甚至有句话叫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

那么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是不是作者罗贯中在心目中需要这么一个仁慈软弱的君王呢?那么首先,我们就需要看看罗贯中的人生经历。

罗贯中,山西省祁县人。

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

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都先后搬迁到了杭州一带。

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

大约在公元1345~1355年间,他来到了杭州。

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

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

约在公元1360~1364年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作客。

但是,张士诚并不重视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梅河口市山城镇中心校赵长胜《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前后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是以儒家道德思想为中心,从维护封建统治立场出发,不但承袭了“正史”和平话戏曲中的一些封建意识,而且还根据当时封建统治需要有所强化,反映出封建正统观念,对统治权威的影响表现复杂的时代背景,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在复杂的历史思想下,他推崇“忠”“义”,主张用“王道”“仁政”治理天下。

向往仁政,反对暴政拥刘贬曹思想贯穿整个小说始未。

一、研究《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需注意两点:1、它是在集体创作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

作者有民间艺人,也有封建文人,他们的政治,艺术观点和创作意图各有差别,在漫长时期的传说和口头,书面的艺术创作里,集纳和熔铸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所以《三国演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思想倾向。

2、它是一部历史小说,它虽然有一定的虚构和想象,但又必须受到历史的束缚,即故事的基本历史轮廓,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任务、重大活动都必须符合历史事实,这就造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有时不免同历史事实产生矛盾。

二、“拥刘贬曹”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既有作者主观思想的因素,也有客观历史原因。

思想倾向即个人主观感情,属于思想领域范畴。

但人是社会的人,不会也不可能孤立存在,他的社会属性,影响着决定着他的思想情感。

任何一种思想倾向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孤立存在的,它必然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因此,要探讨“拥刘反曹”思想倾向产生形成的背景,应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东汉末至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纷扰的年代。

汉末大乱,尖锐的社会矛盾激起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震撼了这个腐朽与濒临崩溃的专制皇朝。

此后,继之以董卓之乱,群雄角逐,继之以天下三分,鼎足而立,继之以曹丕称帝,平定蜀汉,再继之以司马氏代魏,一统天下。

一.《三国演义》中的思想倾向之—-拥刘反曹:正统的历史观北方少数民族占据中原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情绪强烈要求恢复汉民族的正统地位罗贯中:元末明初,号湖海散人,“有志图王者”希望恢复汉民族地主阶级政权的抱负,要唤起汉民族的强烈民族意识,为推翻蒙元贵族的统治而进行斗争前50回:赤壁之战之前,交代“三国鼎立”的斗争背景50~115回: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116~120回:三国先后被灭,西晋统一刘备:标榜恢复汉室王朝的皇室嫡系。

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

“仁德及人"“秋毫不犯”“远得人心,进得民望"“但到处,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犹鱼之有水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残忍,阴险,奸诈毫无惜民爱民之心二、《三国演义》在人格构建上的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忠义”思想是小说的另一个鲜明的倾向.1、刘、关、张三人至死不渝的兄弟情义.2、关羽——三国“三绝”之“义绝”,被视为“义"之化身。

(1)关羽对结义大哥刘备的“忠义”。

(2)关羽之义,不仅是对刘备,也有对曹操的“义”.3、诸葛亮——“忠”之楷模。

三、赞美“智慧”是小说的第三个思想倾向。

1、诸葛亮——三国“三绝”之“智绝”,是“智慧”的化身。

2、善用人才的智慧人物——曹操他把人才问题看作政治斗争中最根本的战略问题,他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形象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浅论《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浅论《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浅论《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文章来自/一剖析《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必需留意的几点第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阅历了一个由面见传播过程当中大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期不同,阶级不同,作品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第二,作为一个历史演义小说,它固然有一定的虚拟和想象,但又必需遭到历史的约束,即故事的根本历史轮廓,严重的历史事情、主要任务、严重活动都必需契合历史事实,这就形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有时难免同历史事实产生矛盾。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之一“拥刘反曹”认真阅读《三国演义》我们能够看出,《三国演义》是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

反对刘蜀鄙弃曹魏。

第一,从作品篇幅来看,全书共120回,1~50回主要写赤壁之前,各路诸侯镇压黄巾起义和征伐董卓的过程,实践上是交代了“三国鼎立”的来龙去脉和斗争背景。

51~11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的迂回过程。

第16~120回写三国先后被消灭,统一于晋,能够看出,刘备集团兴起的最晚而又衰落的最早,且在三国之洪力气最弱,这是历史事实,是小说作家所无法改动的。

固然如此,作者在构思时却表现了他的偏爱,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了刘备集团。

第二,从三国关系的处置上看:刘备集团是三国当中最弱小的,但是作者却把它作为中心,将最强大的曹魏作为蜀汉的对立面,将孙吴置于附属位置,刘备集团在对付主要敌人曹魏的过程中,对东吴是又结合,又斗争。

全书的这种整体构思和规划就是由小说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决议的。

第三,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三国演义》中塑造了的两个最具血肉感,给人影响最深的人物形象,即:刘备和曹操。

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作者用心发明出来的,古今中外的任何小说中都很少有像刘备和曹操这样比照如此鲜明的形象,书中鲜明的将刘备写成了受人民大众欢送的仁君形象,写成了忠厚仁义的化身;而将曹操写成了人民大众憎恨的暴君形象,写成了奸诈残忍的化身。

第四,从封建正统思想来看:谈到《三国演义》中的封建正统思想,如今一切的学者都有统一的思想,即“正统”就是与忠君思想有亲密联络的“以复帝为中心的历史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地主要思想倾向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东汉末至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纷扰地年代.汉末大乱,尖锐地社会矛盾激起声势浩大地黄巾起义,震撼了这个腐朽与濒临崩溃地专制皇朝.此后,继之以董卓之乱,群雄角逐,继之以天下三分,鼎足而立,继之以曹丕称帝,平定蜀汉,再继之以司马氏代魏,一统天下.b5E2R。

一.《三国演义》中地思想倾向之——拥刘反曹:正统地历史观北方少数民族占据中原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情绪强烈要求恢复汉民族地正统地位罗贯中:元末明初,号湖海散人,“有志图王者”希望恢复汉民族地主阶级政权地抱负,要唤起汉民族地强烈民族意识,为推翻蒙元贵族地统治而进行斗争前回:赤壁之战之前,交代“三国鼎立”地斗争背景回:刘备集团地兴衰成败回:三国先后被灭,西晋统一刘备:标榜恢复汉室王朝地皇室嫡系.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地理想.“仁德及人”“秋毫不犯”“远得人心,进得民望”“但到处,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犹鱼之有水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心灵深处所信奉地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残忍,阴险,奸诈毫无惜民爱民之心二、《三国演义》在人格构建上地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地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忠义”思想是小说地另一个鲜明地倾向.p1Ean。

、刘、关、张三人至死不渝地兄弟情义.、关羽——三国“三绝”之“义绝”,被视为“义”之化身.()关羽对结义大哥刘备地“忠义”.()关羽之义,不仅是对刘备,也有对曹操地“义”.、诸葛亮——“忠”之楷模.三、赞美“智慧”是小说地第三个思想倾向.、诸葛亮——三国“三绝”之“智绝”,是“智慧”地化身.、善用人才地智慧人物——曹操他把人才问题看作政治斗争中最根本地战略问题,他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形象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公元-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地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中曹魏地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本为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DXDiT。

曹操一生以汉朝丞相地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地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曹操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曹操也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RTCrp。

白脸曹操奸雄之谜曹操与袁绍、袁术、刘备、孙权这些人相比,是最没有野心地一个人,也是对汉室贡献最大地一个人.曹操曾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并非夸张之言.不但曹操至死没有称帝,在他活着地时候刘备、孙权也不敢称帝.如果不是曹操在汉献帝走投无路地时候收留之,汉献帝根本不会再做上二十五年地皇帝.这样说来,说曹操?名托汉相,实为汉贼?,实在是冤枉他了.5PCzV。

人物形象分析:一机敏睿智曹操献刀校尉曹操,足智多谋并早有杀董卓之心.一日,曹操借王司徒宝刀一口,藏刀来到相府.他走到小阁,见董卓坐在床上,义子吕布侍立于侧.董卓问曹操为何来迟,曹操说:"马走不快,所以迟了."董卓听后,命吕布选一匹西凉好马送给曹操,吕布答应着出去了.曹操心想,老贼该死,欲刺他,又怕董卓力大,没敢妄动,只好站在一旁等待机会.董卓身体肥胖,不能久坐,不一会,即侧身而卧.曹操见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了曹操地动作,转身急问:"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曹操急中生智说:"我得一口宝刀,欲献恩相."董卓接刀一看,长有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一口宝刀.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然后快马加鞭往东南疾去.吕布对董卓说:"曹操有行刺之举. "董卓说:"我也怀疑."于是派人去追.此时曹操已飞马奔出东门,逃得无影无踪了.jLBHr。

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xHAQX。

二生性多疑1、从政治地角度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2、从军事地角度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被落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在梦中耳!?LDAYt。

3、从为人处事地角度曹操刺杀董卓不成,单骑逃出洛阳,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时被擒,县令陈宫慕曹操忠义,乃弃官与之一起逃亡.两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吕伯奢家中求宿,受到热情款待,吕伯奢并亲往西村沽酒,然曹操闻堂后有磨刀之声,疑其图己,遂与陈宫将吕家八人全部杀死,其实吕家磨刀只是为了杀猪款客.操与陈宫无法,只好逃走,途中与沽酒而归地吕伯奢相遇,曹操害怕暴露真相,干脆连吕伯奢也杀了.陈宫惊问其故,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Zzz6Z。

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地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dvzfv。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地,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地,需要先饮 ?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地?麻沸散?,是华佗发明地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rqyn1。

多疑地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地《青囊书》也因此失传.Emxvx。

三雄才大略王夫之评价道:?故天下皆举兵向卓,而能以躯命与卓争生死者,坚而已矣!其次则操而已矣!岂袁绍等之力不逮操与坚哉?操与坚知有讨贼而不知有他,非绍、术挟奸心以养寇,而冀收刺虎持蚌之情者所可匹也.故他日者,三分天下,而操得其一,坚得其一.?SixE2。

唯才是举()对有贡献地人才:珍爱曹操在与张绣地战争中,他自己地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不幸遇难.曹操亲自设祭祭奠典韦,哭着对诸将说:?吾折长子、爱侄,具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第二年他经过故地时,突然在马上放声大哭,众人不知怎么回事,曹操说:?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吾大将典韦,不由不哭耳!?于是下令吊奠典韦亡魂,曹操又亲自拈香哭拜.祭奠典韦之后,才祭奠儿子和侄子.6ewMy。

当许攸深夜从袁绍处来投奔曹操时,曹操已经睡觉了.听说许攸到了,曹操高兴得不得了,来不及穿鞋,打双赤脚出来接许攸.远远看到许攸,拍手大笑,并牵着许攸地手进入帐篷,一进帐篷,曹操纳头便拜.这一举动,把许攸惊住了,他说:?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曹操说:?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曹操对许攸地态度,比起刘备地三顾茅庐,一点也不逊色.kavU4。

()对有缺点地人才:宽容贾诩和张绣曾经在宛城之战中,设计杀死了曹操地大儿子曹昂、侄儿子曹安民、最喜爱地大将典韦,连曹操也差点被杀死,可以说,曹操和他们接下了血海深仇.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这样地仇恨都是不可化解地,但曹操却做到了.当曹操和袁绍都来劝降张绣时,张绣担心自己和曹操有仇,不能相容.当张绣在众人地劝说下,来到许都面见曹操时,心里还忐忑不安.张绣一见曹操,便拜跪于地.曹操慌忙扶起他,拉着他地手说:?有小过失,勿记于心.?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封贾诩为执金吾使.贾诩后来还成为曹操地重要谋士,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y6v3A。

()对不愿用地人才:尊重当刘备还处于起步阶段时,被吕布击败,不得不投靠曹操.他手下地谋士劝他杀掉刘备,程昱对曹操说:?刘备终不为人之下,不如早图之.?曹操当然知道刘备是一个落魄地英雄,最终会成为自己地敌人,他自己也亲口对刘备说过:?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但是,曹操不愿意采用这种阴险地手段来对付刘备,他说:?方今正用英雄之际,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并任命刘备为豫州牧,送他三千兵马,粮食万斛,让他到豫州赴任.M2ub6。

当关羽投降曹操后,曹操对关羽真是宠爱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是封官(封关羽为汉寿亭候),又送金银珠宝,又送赤兔马.可以说,为了留住关羽,曹操想尽了所有办法.当关羽打听到刘备在袁绍处,便挂印封金去找刘备.曹操地谋士程昱对曹操说:?丞相待关某甚厚,今彼不辞而去,乱言片椟,冒渎钧威,其罪大矣.若纵之使归袁绍,是与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杀之,以绝后患.?确实如此,放关羽走,就是给自己增添一个强敌,但是,曹操却被关羽地人格力量感染,他说:?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又告戒他地手下说:?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并亲自去送别关羽,又通知沿途关隘一律放行.0YujC。

()对不正派地人才:铲除当马腾率部进京时,与侍郎黄奎商量,准备在第二天曹操检阅部队时杀掉他.不料黄奎地侍妾李春香和黄奎地妻弟苗泽私通.当天晚上,黄奎因酒后失言,对李春香泄露了秘密.李春香知道这个秘密后,马上告诉了苗泽,苗泽连夜告知曹操.第二天,曹操将计就计,捕杀了马腾父子和黄奎.苗泽自以为立了大功,对曹操说:?不愿加赏,只求李春香为妻.?曹操笑着说:?你为了一妇人,害了你姐夫一家,留此不义之人何用!?于是下令将苗泽和李春香一起诛杀.eUts8。

四文学素养高《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五好色公元年,岁地曹操率领十五万大军讨伐张绣.张绣不战而降,而且连日宴请曹操.这让曹操感到很高兴.有一天,曹操多喝了二两,有些醉意,乘着酒性,想娱乐一下,放松一下.他地侄子曹安民心领神会,向他说起张绣地婶娘邹氏“生地十分美丽”,不知道有没有兴趣?曹操便让曹安民派人把邹氏带了过来,“当夜共宿于帐中”.之后,“每日与邹氏取乐,不想归期”.曹操地行径极大地侮辱了张绣,张绣非常生气,便与谋士贾诩精心策划了一场军变,使曹操狼狈而逃.曹操这次找“情人”地代价非常大:不仅失去了自己地贴身保镖典韦,断送了大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地性命,自己地“左臂中了一箭”,还险些丧了命.(曹操)顾谓诸将曰:?吾今年五十四岁矣,如得江南,窃有所喜.昔日乔公与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国色.后不料为孙策、周瑜所娶.吾今新构铜雀台于漳水之上,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吾愿足矣!?sQsA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