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的《孙子兵法》思想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周强060210043孙子的全胜思想是关于以万全之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胜利的理论。
它要求决策者利用全破辩证关系,最大限度地使敌人屈服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它的核心思想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即谋划要从全局出发,这就要懂得全与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万全之策。
其手段主要有伐谋、伐交与伐兵相结合。
孙子认为:"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这里所说的"全"是保全,"破"是用武力将敌人击败。
孙子这段话中包含这样的思想:最理想的目标是使敌人整个国家都投降;不行,就破敌一军,使敌人一国投降;次之,破敌一旅,使敌人一军投降;再次,破敌一卒,使敌一旅投降;乃至破敌一伍,使敌一卒投降。
这就是孙子的"全胜"思想。
可见,孙子"全胜"概念确切含义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牺牲而获得全局性胜利。
他已认识到了"全"与"破"相反相成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上力争完满的"全";在实践中,则主张"全""破"结合,以"小破"求"大全",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敌屈服于我,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这就在全破问题上实现了理想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孙子虽然提出了全胜思想,但对如何实现全胜,讲得不够具体,后人对此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攻心战、经济战、联盟战等。
攻心是达成全胜目的的重要手段。
目前,所见我国最早的兵书《军志》中就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话;《孙子兵法》中也讲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攻心"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孙膑最早提出来的。
对孙子兵法的看法

浅谈对《孙子兵法》的认识《孙子兵法》被誉为“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
孙子在战略思想上“重知”、“崇变”、“尚谋”,在战术思想上提出了把我战争运动规律的一系列矛盾范畴,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虚实等。
《孙子兵法》在阐述对兵理的阐述上极具特色,其特点是“舍事而言理,词约而义丰”,后世兵书皆受其影响形成以哲理谈兵的传统。
在对战争问题的看待上孙子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也是《孙子兵法》一书立论的基点。
他首先点出了兵的重要性。
同时,他还提出了“慎战”,“备战”为核心内涵的“安国全军之道”思想。
他对战争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坚决反对在战争问题上轻举妄动,穷兵黩武。
强调“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做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同时他要求加强战备,立足于未雨绸缪、有备无患,认为唯有“慎战”与“备战”并重,才可以“安国全军”,在当时日趋激烈的争霸兼并战争中把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孙子兵法》也高度重视政治对战争胜负的影响,注意民心向背为题,将“道”,也就是政治列为读取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认为克敌制胜的仙居条件,乃是“主道孰明”。
所有这些,都证明《孙子兵法》对战争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战略上,《孙子兵法》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提倡“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将其视为用兵作战最为理想的境界。
为此,《孙子兵法》主张在战略谋划上做到胜敌一筹,这就要强调“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系统全面考察战争的主客观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的五事、七计理论。
在力量对比上争取占有强大的优势,在战争准备上,做到周密细致,无懈可击,在实行方式上,重视“伐谋”与“伐交”,在作战行动上,强调主动进攻,突然袭击,速战速决,提倡“兵贵胜不贵久”。
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最大的胜利。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1)重战思想。
《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各国维持其政治统治,向外扩张发展的主要手段,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孙武总结了一些国家强盛,一些国家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著名论断,这对于人类认识战争的实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2)慎战思想。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
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把握的,就不能随便用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思想。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则百战不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可能胜也可能败;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必败。
孙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指明了战争指导者了解敌我双方情况与战争胜负的关系,从而揭示了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
这一思想是极富科学价值的。
自有战争以来,古今中外的战争指导者,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
***对此曾有高度评价,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
三国时期的兵法思想与实践

三国时期的兵法思想与实践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门重要学科,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精髓和集中体现。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但也是一个兵法思想和实践深入、发展迅速的时期。
在三国时期,不仅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将领和战略家,还有许多著名的兵书问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
首先,讲一下三国时期的兵法思想。
在三国时期,兵法思想主要还是以《孙子兵法》、《韩非子》、《吴子》等为代表的兵书为基础。
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核心思想是以战争为手段,通过战争达到政治目的。
其提出的一系列兵法原则和策略,如“知天知地,悉备无比”、“兵不厌诈”、“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等,对后世的兵法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的兵法思想则更加注重战争的实际操作和技术问题。
它从兴师动众的策略到战争奇谋,再到兵器制造和使用等方面都有极为深入的探讨。
《吴子》强调战略的总体计划和全面布局,主张迎难而上、敢战敢胜,同时也借鉴了《孙子兵法》等其他兵书的精华。
其次,讲一下三国时期的兵法实践。
三国时期,兵法的实践已经开始成为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很多杰出的将领都运用了先进的兵法思想,填补了古代兵法的不足,创造了许多战争奇迹。
其中著名的战役之一就是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战役,曹操大军三路攻南,朝着当时的南方统一大势而行,可惜却惨遭失败。
这场战役中,周瑜等吴国将领巧妙地运用了对付强敌的策略,将自己的武力和战争手段发挥到了极致,坚决抵御了曹操的进攻,使得后者毫无收获。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推动了吴国的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进程。
除此之外,三国时期还有不少其他著名的战役,如夷陵之战、舌战群儒等等。
通过这些战役的实践,三国时期的将领们不断地探索和运用新的兵法思想,推动了战争本身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兵法思想和实践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一系列的兵书问世,又有一批杰出的将领和战略家通过实践进行着不断的探索。
简述《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精髓

简述《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精髓《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精髓,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讲:“故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意思是说:用兵打仗,以夺取全国胜利为上策,如果只能消灭敌国,即使取得了胜利,还不是最好的办法;相反,只要能不战而迫使敌人屈服,才是最好的办法。
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话对于我们做好本职工作来说,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它启示我们在工作中应该经常检查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做到事先计划在先,预防出现问题,避免犯错误。
一个优秀的员工应当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把握住细节,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有备无患,使企业避免或减少损失。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意思是说,领导者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多关心下属,让员工觉得你是真正的关心他们。
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当在工作中创造出一个充满人情味、友爱气氛的工作环境,以增加员工的归属感。
同时,还要关心员工的家庭,注重维护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争取员工的支持和信任。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及工作目标是重要的,他们可以通过努力得到公司的肯定和发展。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孙武的这段话给了我们许多深刻的启迪。
每天我们都在不断地工作,虽然有时会遭遇一些小挫折,但是我们应该有良好的心态,始终相信“天道酬勤”。
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需要与别人分享工作的快乐。
所以说,不要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应该时刻保持高昂的斗志,同时,学会调整心态,将自己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使工作变得愉悦而充实,让工作与生活充满阳光,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
我们应该树立自信心,建立起良好的自我形象。
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好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仅对工作负责,而且是对自己负责。
浅谈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精选五篇)

浅谈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精选五篇)第一篇:浅谈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浅谈《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一、《孙子兵法》简介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孙武撰著的《孙子兵法》,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兵学研究的最高成就,其中管理思想不但适于领兵打仗,也同样适于今天的和谐管理,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而其中的指挥、组织思想,造势思想,因利而动思想都是很好的管理思想的体现。
再次我们可以从孙子对将帅的论述做初步的探讨,总结出作为一个管理者应有的管理思想,即赏罚有道,民主集中,知人善用。
《孙子兵法》共6 000余字,13篇: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孙子兵法》成书于我国春秋末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奠基作和代表作,也是世界上最早形成战略思想体系的军事专著。
《孙子兵法》通篇博大精深,结构严谨,说理精微,逻辑严密,它既表现为从理论的高度与实际的联系上议兵论战,也蕴含着从作战指挥哲理的深度表现出思想上的辩证思维。
《孙子兵法》理论与实践的应用价值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影响和波及到其他众多的学科领域。
本文试从管理学的角度做一些粗浅而有益的探索。
虽然这是一部以讲述战争规律为主的兵书,但是其内在的思想和理念却极具发展力,对各个领域都有借鉴价值。
特别是在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有很多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都借鉴和参考了《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在我国经济领域的应用由来已久。
据《史记》记载,最早将《孙子兵法》引入经营管理的是战国魏文侯时的白圭。
他将孙吴兵法和商鞅之法的原理,用于生产经营,善观时变,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等策略,取得了成功。
目前,有许多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对孙子兵法的商战应用价值有深刻的体会。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徐二明说:“在国外学习战略是将《孙子兵法》作为经典的参考书,他们认为战略中的许多思维方式早在2000多年前就解决了。
其实外国人喜欢看的书,反而是我们的《孙子兵法》,他们觉得这本书很有用。
浅谈《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

浅谈《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浩浩荡荡,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历时2000多年而不衰,是经过中外历史长期检验的先进文化。
在齐鲁文化的大框架内,一文一武两个圣人是最闪光的两个亮点。
“一文”,就是文圣孔子。
“一武”,就是武圣孙子。
孔子创立了儒学,孙子创立了兵学。
儒学经典是《论语》,兵学经典是《孙子兵法》。
《论语》以道德治理天下,勾画了中华文明的轮廓。
《孙子兵法》以智慧平定天下,指明了用兵制胜的途径。
孙子,名孙武,字长卿,春秋末齐国乐安人,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同时期。
在同一个时期,在相距只有二百多公里的范围内,出现一文一武两个圣人,在全世界数千年的历史上是少见的。
2000多年来,孙子被称为“兵家鼻祖”,《孙子兵法》被称为“兵学经典”。
宋代元丰年间,编成《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作为官方的军事教科书。
《孙子兵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
《孙子兵法》对后世的影响,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从时间上看。
2000多年来,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武器不断升级,战争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由冷兵器,发展到火药兵器;由单纯地面作战,发展到陆、海、空立体作战;由近距离作战,发展到远距离作战;由传统作战方式,发展到信息化作战方式。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孙子兵法》揭示的战争规律没有变。
不论古代的将领,还是近代的将领、现代的将领,都把《孙子兵法》当作必修课。
第二,从空间上看。
《孙子兵法》不仅对从事战争指挥的人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而且对经商的人、从政的人以及其它各界的人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只要认真领会《孙子兵法》的真谛,各行各业的人都会从中受益。
这是因为战场、商场、官场都具有竞争的性质,而《孙子兵法》揭示的战争的规律,实际也就是竞争的规律。
揭示战争、竞争规律靠什么?靠哲学。
试论《三国演义》为通俗小说体兵书——《三国演义》对《孙子兵法》的推重与演绎

作 为 小说 可 以 赏 心 悦 目, 而且 曾是 古 代 行 兵 作 战 的参 考 。 实为 一 部 通 俗 小说 体 兵 书 ,其 作 为 《 孙 子 兵 法》 通
俗 化 、 艺 术化 的 成 就 ,无论 在 古代 小说 史上 还 是 在 兵 学 史上 ,都 有 不 可 忽视 的价 值 。 『 关 键 词1三 国 演 义 孙 子 兵 法 通 俗 小说 体兵 书 兵 学
有 兵 书者 ,姜太公 之外 ,唯有 孙 、吴 。 《 演 义》 写战争 以 《 兵法 》 为准 ,也正 是沿袭 《 史记 ・ 孙子 吴起
列传》 以来 “ 孙 、吴 ”并 称 的传统 ,分别在 第 4 7 、5 7 、6 0 、9 4、9 7 、1 0 3诸 回中并称 “ 孙 、吴 ”达 7次
作 者 简 介 杜 责 晨 , 山 东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教 授 ( 山 东 济 南 ,2 5 0 0 1 4 ) ;周 晴 , 济 宁 学 院 中文 系 副教 授 ( 山东 曲
征引 《 兵 法》文句 的情况 看 ,也 只及于 《 孙 子兵法 》 ,而不 及于 《 吴 子兵法 》 。由此 可见 《 三 国演 义》虽
于兵家并 称 “ 孙 、吴 ” ,但其作 者罗贯 中最为熟悉 和推崇 的 ,实 际只是 “ 兵圣 ”孙武及其 《 兵法》 。 孙武 ( 前 5 3 5 —— ? ) ,字长 卿 ,春 秋齐 国人 ,以 《 兵法》 十 三篇 见吴 王 阖间 ,“ 阎庐知 孙子 能用 兵 ,
《 三 国演 义 》对 《 孙 子 兵 法 》 的推 重 与 演 绎
杜贵晨
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晴
【 摘
要] 《 三 国 演 义 》 于 兵 家首 重 孙 武 ,叙 事 频 引 《 孙子 兵法》 ,以 《 兵 法 》 写 人 论 事 ,妙 体 《 兵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的《孙子兵法》思想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小说的经典之作,它深受《孙子兵法》的影响。
《三国演义》写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役、斗争,每一次都写的十分精彩,绝不雷同,即使是同一战术的运用,也力求犯中见避,同中见异。
从谋篇布局、选兵择将、攻防退守、权术机变到因地制宜、因时而动,都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战术全面而又深刻的总结。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中一些著名的战役为窗口、典型的大事件为对象,以期窥探《三国演义》中所体现的《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思想。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
在《三国演义》描述下的三国纷争,带上了作者强烈的道德情感取向,将实质是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争夺统治权的斗争表现为“拥刘反曹”的正邪之战。
从《孙子兵法》来看,罗贯中的贬曹扬刘正符合《孙子兵法●始计篇》中五事七计的“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刘备曾说“今与我水火相敌者,曹操也。
曹以急,吾以宽;曹以暴,吾以仁;曹以谲,我以忠。
每与曹相反,事乃可成。
”以此观之,刘备理应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最终代表正义的蜀国灭亡了,作者也只能无奈地归于“天数”——“苍天助曹不助刘”了。
“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彊,无能为也。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出自《三国演义》第十八回合: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蔼拔矢啖睛)郭嘉为曹操分析袁曹短长的十胜十败之说,是《三国演义》中对“五事七计”加以活用的又一典型范例。
郭嘉从道(体制)、义(道义)、治(管理方式)、度(用人尺度)、谋(决策能力)、德(性格个性)、仁(上下级关系)、明(判断力)、文(军纪)、武(军略)十个方面综合分析了曹胜袁败的必然性。
我们可以看出,郭嘉认为曹操集团的主要优势在于道(道义)、将(决策能力、性格个性、上下级关系、判断力、军略)、法(体制、管理方式、用人尺度、军纪)三个方面。
袁绍“以逆动”、不思匡扶汉室而拥兵自重,曹操
则是“以顺率”,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名正言顺,具有道义上的号召力;袁绍决策不明、好谋无断、昧于下情、爱慕虚荣,曹操从谏如流、行事果断、体恤下属、用兵如神,作为主将,自身素质高于对手;袁绍讲究名门望族的排场,以虚名取士、管理松弛、军纪混乱,曹操务实不务虚、任人唯贤、讲求效率、纪律严明,在统制力和管理效能上胜出一筹。
有了这三个优势,假以天时地利,必然能够取胜。
郭嘉的这一精妙之论,其实质就是从《孙子兵法●始计篇》的角度阐述了袁绍和曹操优劣胜负之所在。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
在《三国演义》中把运用此思想策略最为著名的要数诸葛亮的空城计了,其历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就是讲述在街亭之战中,马谡因为不听王平的建议,而被张郃大败,诸葛亮身独在西城,身边没有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数千搬运粮草的老弱病残的情况下,
运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十五万精兵。
空城计是一种“虚而虚之”的心理战术,在战争的紧急关头和力量虚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战术,故意以空虚无兵之势示敌,就可能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
正所谓“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也。
除此之外,蜀将王平也曾完美的运用“空城计”的谋略制胜。
在街亭之战中,马谡因为不听王平“据汲水之道,据下城,改善部署”等建议,而被张郃大败,王平身为裨将军,领兵只有一千人,但是面对兵力五万精锐在手的魏国名将张郃的进攻,在大军溃败,无险可依,地势比较平坦,领兵质量速度大大次于魏国张郃部队的极度被动情况下,施展两大军事策略:首先就是虚实战略,鸣鼓自持,徐徐而退,致使魏国名将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攻;同时施展滚雪球战术,徐徐收合诸营遗迸,军力迅速扩大,使张郃把王平所创造空城计误以为伏兵计的信念大大增加。
王平此役为诸葛亮顺利班师创极其有利宽松时间,同时使魏国名将张郃的彻底击退诸葛亮北伐主力成为泡影,从而转头从他道进攻已被攻陷的三郡。
事后王平被诸葛亮更加器重,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开始统帅“无当飞军”去英勇杀敌。
在诸葛亮北伐时,率军所向无前,立下赫赫军功。
从这两个典例,我们可是处处可见起体现出的《孙子兵法》中的用兵策略,即:用兵,是以诡诈为原则的。
因而,“能”要使敌人看成“不能”,“用”要让敌人看作“不用”。
“近”要让敌人看作“远”,“远”要让敌人看作“近”。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在三国鼎足中,蜀国的国力最为弱小,又处在其他两国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包围之中,吴蜀联盟破裂之后,蜀国一时面临着四面受敌的局面,蜀汉建兴元
年(公元二二四年),魏国用司马懿之计,发动本国人马并策动东吴、南蛮、西羌、上庸孟达等五路兵分从东、南、西、北、东北等五个方向攻蜀,在危局之中,诸葛亮始终将蜀魏矛盾视为主要矛盾,同时明察战场虚实,认定只有出阳平关的曹真一路才是主要对手,故此将主要兵力集中于汉中,坚守关隘,并不出战,待曹军粮草尽了自然退去。
上庸军孟达本是蜀将,心向蜀国,且与蜀将李严关系亲密。
只需李严一封书信即可解决。
蛮军孟获生性多疑,只需利用疑兵之计即可牵制住许久。
待解决其余四路,便会自行退去。
羌军视事马超为神,如让马超迎战,羌军必然溃败。
东吴与蜀汉有共同利害关系,用外交手段就能解决。
“武侯安平退五路”就是孔明利用心理战,和政治手段等办法,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来犯岌岌可危的蜀国的五路大军,成功运用“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谋略,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佳效果。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
在战争中,情报搜索和使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孙子兵法》提出,不仅要搜索敌方的情报,更要了解自身的实际,这样才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对袁绍的官渡之战的胜败结果有多方面的因素,但直接的因素就是双方对情报的重视程度。
袁军谋士许攸截获曹操向许都催促粮草的信函,当中暴露了曹军粮草已尽得重要情报。
许攸满心欢喜的将情报和自己制定的作战计划献给袁绍时,骄傲的袁绍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袁绍就这么与胜利擦肩而过了。
心灰意冷的许攸当夜来到对面投靠曹操,并向曹操透露了袁绍的粮草大营乌巢有隙可乘的情报。
曹操当机立断,当夜倾巢出动偷袭了乌巢,烧光了袁军粮草,并锁定了胜局。
尽管,《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一为理论著作,一为艺术作品,但其体现出的军事思想和策略却是不谋而合,抑或是作者罗贯中本身对《孙子兵法》就有一定的研究和推崇。
这两部著作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精髓和内涵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