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三国演义》中关羽之忠义精神
关羽三国演义中的忠义之人

关羽三国演义中的忠义之人关羽,字云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尊敬和仰慕的英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以其忠诚和义气而闻名于世。
他是刘备的义兄弟,也是刘备麾下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关羽如何展示出忠义之人的品质以及他对三国时期的影响。
一、关羽的忠诚关羽是一个忠诚的人,他对家族、兄弟和国家都表现出非凡的忠诚。
在与刘备结义之前,他曾为曹操效力,但在发现曹操对他兄弟刘备不利时,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曹操的麾下,选择跟随刘备。
这种忠诚使得关羽获得了刘备的高度信任和尊重。
在与刘备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关羽一直坚定不移地支持刘备,为其出生入死。
举凡决策、作战和管理事务,关羽总是恪守忠诚的原则。
即使在危急关头,面临曹军的围攻,关羽也没有背叛刘备,而是坚守阵地,为刘备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确保刘备及时脱离险境。
二、关羽的义气除了忠诚,关羽还展现了令人钦佩的义气。
在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结义时,他们发下誓言,以生死相随,共谋国事。
关羽在义兄弟之间保持了一种坚定的忠诚和互助的精神。
在刘备死后,刘备的儿子刘禅继承了蜀国的政权,但权臣诸葛亮试图废黜刘禅。
关羽恪守本心,坚决维护刘禅的地位,以保护国家的利益。
他拒绝了诸葛亮的建议,并坚持继续维护刘禅的权威,为刘禅提供了坚定的支持。
关羽的义气也体现在对部下和百姓的关心。
他崇尚仁义之道,对待百姓和士兵时充满慈爱和关怀。
他深知身为一名将领的责任,始终考虑民生,共同致力于保护人民免受战争之苦。
三、关羽的影响关羽不仅仅在刘备身边展示了忠义之德,他的形象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他被尊奉为中国文化中忠诚和义气的象征。
在历史上,许多书籍、电视剧和电影都描写了关羽的故事,使得更多人了解到这位英雄的伟大之处。
他的形象在艺术创作和民间传说中被不断展现和赞美,被誉为人们心中的英雄。
关羽的影响力也超越了国界,中国人民在海外也举办着许多关羽庙会和纪念活动,传承并弘扬关羽的精神。
结语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之人的代表,他的忠诚和义气让人们为之折服。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气与忠诚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气与忠诚演义三英战吕布,五关斩六将,当中有一位武艺高强、义气过人的英雄,他就是关羽。
关羽作为蜀国五虎上将之一,以其忠诚不渝、义气勇敢而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本文将从关羽的义气与忠诚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究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
一、关羽的义气关羽作为刘备最亲密的兄弟,对刘备忠诚无比,对友谊更是视若珍宝。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与刘备一道北伐时,曾被敌人拖入泥潭中。
关羽面临危险,刘备却没有及时前来救援,这时谁也没有料到关羽会如此坚定。
不仅没有责怪刘备,他还豪气万丈地说:“妙才之气几时灭?纵使沧海变桑田,我心向阳披十万!”这一番话正是关羽的忠诚和义气的象征。
他坚信刘备的能力,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兄弟之间的义气和忠诚之中。
关羽的义气也体现在他对友谊的执着和忠诚。
在赤壁之战中,关羽被孔明派去接应周瑜。
然而由于误会,关羽差点丧命于大敌之手。
虽然关羽身陷绝境,但他并没有怨恨周瑜,而是理解了周瑜的苦心,甚至还放过了让他陷入险境的黄盖。
这一切都彰显了关羽对友谊的高度重视和义气的表现。
他的义气和忠诚即使面对生死之际也丝毫不减,充分展现了他作为英雄的风采。
二、关羽的忠诚关羽的忠诚不仅表现在对刘备的忠诚上,还体现在他对蜀国的忠诚。
在刘备称帝之后,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
然而,当蜀国陷入危机,刘备去世后,刘备的子嗣刘禅即位,处境岌岌可危。
关羽深知蜀国的重要性,他忠诚地为蜀国效力,努力保卫蜀国的安全。
在他去世前,关羽还特意嘱托自己的儿子关平和关兴要尽己之力,保卫家国安宁。
这种忠诚不仅是对刘备的忠诚,更是对蜀国的忠诚。
关羽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忠诚精神,至今令人感动。
关羽的忠诚也体现在他对好友的关怀上。
在曹魏追击刘备的过程中,关羽留下了儿子关平保护刘备的妻子刘夫人和儿女。
虽然关羽知道自己面临危险,但是他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选择继续追击。
这是一个充分体现忠诚的行为,关羽不顾个人安危,始终按照自己对刘备和蜀国的忠诚,为了朋友和国家奋不顾身。
关羽义薄云天三国演义中的忠勇英雄形象

关羽义薄云天三国演义中的忠勇英雄形象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巨著,书中描绘了许多英雄人物,而关羽则是其中一位备受尊敬的忠勇英雄。
他的形象在演义中被塑造得极其鲜明,具备了许多令人敬佩的特质。
本文将从关羽的忠诚、正直、勇敢和博爱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
首先,关羽是一个非常忠诚的人。
他奉刘备为主,一生都将忠诚和效忠放在首位。
在刘备与曹操矛盾激化后,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安全,毅然选择离开曹操投奔刘备。
这个决定体现了关羽的忠诚和对义气的坚守。
即使在功名利祸面前,他依然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主公,并在后来举荐了诸葛亮,为刘备的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其次,关羽以其正直的品性赢得了众人的尊重。
无论是与张飞的关系,还是在与曹操和刘备之间进行权衡抉择时,关羽都秉持着自己的原则。
他一直对张飞兄弟情深义重,关键时刻才敢责备张飞的鲁莽行径,以警示他遵守纪律。
而当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后,关羽选择了离开曹操,归于刘备,证明了他坚持正道和价值观的决心。
勇敢无畏是关羽英雄形象的重要特质之一。
无论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还是在千钧一发之际保护刘备,关羽总是毫不犹豫地迎向危险。
他的威名远播,并因此得到了“武圣”的称号。
著名的长坂坡之战中,关羽率领少数兵力成功抵抗了数十万敌军的围攻,展现出了他非凡的勇气和战略智慧。
这些战斗场景不仅展示了关羽的英勇,也凸显了他对于正义的追求和维护的决心。
最后,关羽以其博爱的品格与人民息息相通。
在草船借箭的故事中,关羽因其仁爱之心,借箭之诚而得到了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他关心百姓的疾苦,不仅一直保护着刘备,还时常在各地设立救济粮仓,让人民得到帮助。
这种广济天下,乐善好施的精神让他在民众中赢得了极高的声望,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总结起来,关羽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位忠诚、正直、勇敢和博爱的英雄。
他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并且一直以来都是被广泛称颂和崇拜的对象。
关羽义薄云天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向我们证明了忠诚、正直、勇敢和博爱是伟大英雄的真正标志。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及事迹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及事迹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及事迹如下:
形象:
1.忠勇。
关羽之忠主要体现自从跟随刘备后,不离不弃、生死相随。
2.狂妄。
关羽看不起曹仁,执意进军樊城,结果攻了半年多,都没
有攻下来。
3.孤傲。
刘备受封汉中王,关羽在得知自己和张飞、马超、黄忠被
封为上将后,很不满黄忠也被封为5虎将,明显是骄傲自大。
4.爱士兵。
关羽作为将军能真诚对待士兵,这在讲究等级观念的东
汉末年来说,是不多见。
事迹:
1.三英战吕布。
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关羽挥刀上阵,与吕布大战
数回合未分胜负。
2.义释曹操。
赤壁之战后,曹军遭到打击后逃往北方。
关羽念及曹
操昔日恩情,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三国演义关羽的义气与忠诚

三国演义关羽的义气与忠诚相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着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那就是《三国演义》,其中的关羽被赞誉为忠诚与义气的代表人物。
关羽在整个故事中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忠诚与义气,这也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英雄人物之一。
关羽,名义(Yi),字云长(Yun Chang),是刘备的亲信战将,也是刘备三位重要武将中的一员。
他因为勇猛而著名,被赞为“美髯公”和“关圣帝君”。
关羽忠于上司,对朋友充满义气,关于他的故事也以此为基础。
首先,关羽表现出了对刘备的绝对忠诚。
作为刘备的忠实战友,关羽站在刘备身边,为他效力。
他以无私的态度,始终以刘备的利益为出发点。
例如,在长坂坡之战中,敌军曹操假装降服,然而关羽却不为所动,看穿了曹操的诡计。
尽管曹操承诺了重重利益,但关羽仍然坚守着对刘备的忠诚,并立即护送刘备返回蜀地,展现了他对刘备的绝对忠诚。
其次,关羽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义气。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与张飞一同守护刘备,在危难时刻表现出顽强的信念和英勇的气概。
例如,在长坂坡之战中,当刘备受困于曹军时,张飞想要追击曹操,但关羽却阻止了他,坚持要守护刘备。
这种义气的展现让人感叹关羽的忠诚和勇气。
此外,关羽对待朋友也展现出了高度的义气。
他与张飞和刘备三人结拜为兄弟,对兄弟之间的誓言维护得非常坚定。
在故事中,关羽和刘备一同度过了多次生死关头,为兄弟之情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这种高尚的义气更增添了关羽形象中的英雄色彩。
综上所述,关羽在《三国演义》中展现出了超越常人的忠诚与义气。
他对刘备的无私忠诚、对兄弟的诚挚义气,以及对正义的坚定追求,都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英雄。
关羽的故事无论流传多久,他那久经考验的忠诚与义气的形象都将激励和引领着人们。
注:以上描述是对“三国演义关羽的义气与忠诚”主题内容的部分总结与阐述,若需完整的1500字文章,请继续撰写。
《三国演义》人物解析:关羽的忠诚和义气

《三国演义》人物解析:关羽的忠诚和义气《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经典的历史小说,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之间的斗争和勇猛无畏的战争。
其中,关羽作为刘备的义兄,以其忠诚和义气让人们刮目相看。
本文将对关羽的忠诚和义气进行深入分析。
一、关羽的背景和性格特点关羽,字云长,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英雄人物之一。
他与刘备、张飞结为桃园三结义,成为刘备的亲密兄弟。
关羽身长八尺,面如满月,骑赤兔马,使青龙偃月刀,英勇威猛。
他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勇猛的战斗能力,备受下属和同僚的钦佩。
二、关羽的忠诚与义气1. 忠诚:关羽对刘备的忠诚可谓无可挑剔。
他始终忠心耿耿地跟随刘备,为了保护刘备张目成就大业,甘愿化身千刀万剐的阎罗王,也不屈服于敌人。
在白帝城之战中,关羽身陷敌境,虽然孤军奋战,却从未背弃刘备的嘱托,表现出了他对主公的无尽忠诚。
2. 义气:关羽对朋友和亲人都有着深深的义气。
他甘愿放弃一切,包括自己的性命,来保护刘备和张飞这两位兄弟。
在赤壁之战中,关羽发现曹军强大,刘备无法与之抗衡,他决心带着刘备的妻儿去投靠东吴,以确保刘备的安全。
关羽不忍看着自己的宗族流落他乡,最终决定封授称号和领土。
他真正做到了"千里走单骑,关山度且难",充分展现了他对亲人的无尽义气。
三、关羽的代表作及评价1.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在此章节中独自一人闯过了五关六将,展现了他勇猛无敌的英勇形象。
这一壮举也让人们对他的忠诚和义气有了更深的认识。
2. 《火烧博望坡》:关羽在此战中以“独活小霸王”的威猛战斗风格,单枪匹马独自突入博望坡,火烧敌军粮草,击溃曹军。
这一战绩彰显了他的忠诚和义气,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信任和崇敬。
关羽的忠诚和义气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英雄之一。
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塑造了一位忠诚、正直、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也给人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关羽所展现出来的忠诚和义气,不仅仅是对亲人和朋友的表达,更是对信仰和价值观的坚守。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诚与义气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诚与义气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本不朽的名著《三国演义》,该作品以三国时期历史为背景,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其中,关羽作为蜀国的重要将领,展现了令人敬佩的忠诚与义气。
本文将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诚与义气,并探讨这些品质对于我们今天的启示。
首先,关羽始终对蜀国主公刘备忠诚不二。
他投效刘备之初,就立下了"义之所至,生死相随"的誓言。
在战争中,关羽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多次战胜敌人。
他在长坂坡上单刀赴会,用武力和勇气保护刘备的安全,成功地将其带回蜀国。
不仅如此,关羽还以身作则,以崇高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处世原则,影响着蜀国的士兵和官员。
其次,关羽以义气闻名天下。
他具备了传统侠义精神的代表,义无反顾地帮助他人,维护正义。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关羽出任荆州牧时,他坚守诺言,保护百姓的利益。
他不忍心看到百姓受到压迫,积极清除害民之贼,让荆州百姓得到了和平与安定。
此外,关羽向诸葛亮借荆州之事,也是为了维护荆州百姓的权益。
这些行为表明关羽具备了坚定的正义感和强烈的责任心。
关羽的忠诚与义气给我们现代人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的启示。
首先,忠诚是做人做事的重要品质。
无论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对自己所承诺的事情负责任,并始终保持信守承诺的态度。
其次,义气是一种珍贵的道德品质。
我们应该关注并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发挥自己的力量去保护正义,维护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与此同时,关羽的形象也提醒我们,忠诚和义气并不意味着盲目服从或者彻底无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考虑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间的平衡,不可一味地为他人付出而忽视了自己的权益。
因此,在追求忠诚和义气的同时,我们也要理性思考,并在情感和理智之间保持平衡。
总之,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诚与义气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重要品质。
关羽对主公刘备的忠诚以及他为了维护正义和保护百姓所展现的义气都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忠诚和义气是塑造一个人品格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气与忠诚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气与忠诚关羽,字云长,刘备的忠诚战友,是《三国演义》中备受称赞和推崇的英雄人物之一。
他以其崇高的义气和忠诚感动了无数读者和观众。
本文将从关羽的义气以及对主公的忠诚两个方面来探讨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所展现出的品质。
关羽的义气闻名天下。
义气,指忠诚于朋友、忠诚于家族的情感。
关羽对于友情的追求和坚守,让他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榜样。
关羽和张飞都是刘备的义兄弟,三人情同手足,结义于桃园。
他们立下了“桃园三结义,同心戮虎威”的誓言。
这个誓言让他们走上了同甘共苦的道路,并且在后来的征战中,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战略智慧和英勇果敢。
关羽和张飞的义气深深地打动了罗贯中,使他在《三国演义》中赋予这两位将领更加丰满的人格形象。
关羽对主公的忠诚是他品质中最耀眼的一面。
作为刘备的忠实战友,关羽从未动摇过对刘备的忠诚。
他始终如一地跟随刘备的征战,并且在危机关头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保护主公的安全。
正是因为关羽的忠诚,刘备才能够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臂膀,才能够在乱世中逐渐崭露头角。
在赤壁之战中,关羽在刘备的命令下放走了曹操,即使曹操曾经对关羽念念不忘,但关羽仍然将刘备的安全和利益放在首位。
这一举动非常地吃重关羽的忠诚和责任感。
关羽的义气和忠诚也反映在他对待敌人的态度上。
虽然关羽在战场上机智勇猛,但对于败北的敌方将领,他从不屠戮,而是以礼相待。
在与曹操的战斗中,关羽曾经多次败退,但曹操对他的才能和忠诚却深表敬佩,决定留他为己用。
然而,关羽始终坚守对刘备的忠诚,拒绝了曹操的好意。
这种拒绝体现了他对主公忠诚的品质,也是他的义气和忠诚的最好证明。
总而言之,关羽作为《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通过他坚守不渝的义气和对主公的无私忠诚,展现了他高尚的品质。
他的品质在无数读者和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大家所敬仰和追求的榜样。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气与忠诚也启发了我们,在面对人生困境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对家人、朋友的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三国演义》中关羽之忠义精神摘要: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其社会安定必须有多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柱。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义精神就是一个鲜明的代表。
罗贯中对“忠义”的颂扬,主要是通过成功塑造关羽这一被清人毛宗岗称为“义绝”①的典型形象来实现的。
关羽主要是尽忠义于某一个人,就是他“先为朋友,继而兄弟,后为皇帝”的刘备,与华容道一故,还有较浓的知恩图报的思想。
在朝代交替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关羽的这种忠义精神不仅在统治者手中沦为治邦强国的重要工具,而且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它也被视为在人际关系相处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历史潮流的浪潮不仅没有推翻和淹没这种精神,反而它变得更为高贵,本文就关羽忠义精神为中心展开论述。
关键词:社会安定《三国演义》忠义精神精神象征一、关羽忠义精神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必要条件1、“忠”和“义”的基本涵义以及忠义精神在关羽身上的体现忠、孝、仁、义,这是从两周以来就开始萌芽的封建伦理教条,儒家的开山祖师孔子把它们发展成伦理学说,而历代的儒家正统,为了服务于封建统治者,对于这些伦理观念作了更为系统的发挥。
所谓“忠”主要指君臣关系、主仆关系的纽带,是下属对上司的义务,即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②。
所谓“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从真挚的感情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
早在司马迁修《史记》时,就以极大的热忱为朱家、郭解等游侠列传。
这些侠义之士,讲究信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仗义疏财,扶贫济弱,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的同情和爱戴,当时有人在大庭广众说郭解不贤,马上被旁边的人割去了舌头。
可见“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了。
"忠"、"义"连缀现象至迟出现于东汉前期,内涵丰富,通常具有偏义复词"忠"、对君主"忠"与对乡里亲朋等同等级人"义"。
普通人民心目中的“义”是与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知恩图报、恩怨分明、忠诚守信等美德相联系的。
封建统治者偷梁换柱,把那些奴颜婢膝、死心塌地为他们“效犬马之劳”的豪强褒为“义士”;把俯首贴耳、愚忠报主的奴才誉为“义仆”。
达到借“义”之名,推行“奴化”之实的统治目的。
所以,对于历史上所谓的“忠”、“义”,我们必须仔细分析,辩证地加以理解。
那么,在关羽身上,我们所看到的忠义精神,在《三国志演义》的章节里被描绘的淋漓至尽。
小说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的誓词:“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
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这里既有“上报国家”的忠义,又有“下安黎庶”的仁义;既有“救困扶危”的侠义,又有同生共死的情义。
而关羽的一生,正是不折不扣地履行着这一誓言。
再如,关羽的忠义表现在《三国演义》里所描述的“千里走单骑”和“华容道放曹”。
“千里走单骑”实际上是表现关羽对刘备的忠诚,在这一方面,忠诚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取向,不值得对忠诚加以推崇,要清楚的是你忠诚于什么。
现代的伊斯兰恐怖分子,他们也是很忠诚于自己的信仰,敢为自己的信仰献身,但显然他们忠诚于错误的东西。
另外,和关羽敌对的将领,他们也会忠诚于曹操、袁绍,在这样的忠诚所指导下,各为其主,显然是一种利益取向。
所以关键看你忠诚于什么(制度、规则),而不是看你忠诚于(某个人)。
我们显然不会赞扬一个忠诚的恐怖分子。
一味的推崇忠诚,而不是看他忠诚于什么,最终会导致愚昧、奴性、奸诈、阳奉阴违。
2、东汉末年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背景东汉王朝的开创者光武帝刘秀,依靠豪强地主建立了政权。
鉴于西汉一朝诸侯强横、权臣跋①引自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
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②引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扈和外戚篡位的严重教训,为防止那些事件的重演,他采取种种措施,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以维护皇权的巩固。
豪强出现的根源在于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
从起因看,封建土地占有权的关系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相对不固定。
买卖土地是合法的,因此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形成了新兴的地主和豪强阶级,他们奴役社会底层人民,把他们的命运捆绑于土地之上。
贫苦人民毫无经济来源,甚至衣食上也得不到保障,这就加剧了各地农民与豪强劣绅之间的矛盾。
自汉安帝时,各地逐渐爆发各类起义。
汉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海贼张伯路等寇滨海久郡,杀二千石”(《资治通鉴·汉安皇帝上》)。
此后至汉灵帝80余年的时间中,各地发动的农民起义总计多达百余次。
农民起义的热潮一浪高于一浪,但这些大小规模不一的起义都在不同程度上被镇压了,并没有触动大汉王朝的江山。
然而,汉王朝统治的危机却愈演愈重,广大农民的生活陷于崩溃的边缘。
终于,经过一番酝酿,在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平地一声雷,各路黄巾军蜂拥而起,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即历史上著名的黄巾军大起义。
3、社会动荡不安,迫切需要一个忠义之师来解救劳苦大众,那么,关羽的忠义精神也应运而生。
《三国志演义》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思想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作者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融合千百年来人民大众对于明君贤臣的渴望心理,把刘备、诸葛亮等人作为美好理想的寄托。
根据儒家的思维逻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①,或“天下地土,唯有德者局之”。
但历史的发展恰恰是事与愿违:暴政战胜了仁政,奸恶压倒了忠义,全能全知、超凡入圣的诸葛孔明却无力回天!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其正统思想是维护以血缘关系为主导的封建等级制度,但也强调为君者必须实施仁政,因此以皇族后裔刘备为首的忠义之师被笔者建立起来。
在乱世之中,建立一个顺天意、得民心的军队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精神来作为支柱。
在当时,没有一席之地的刘备不可能用自己的实力来招贤纳才,没有人愿意跟随一个仅有空名的刘皇叔东奔西走。
那么,唯有忠义,才能彻底把刘备的实力建立起来,与魏吴相抗衡。
桃源三结义的章节把刘、关、张三人的兄弟情义从此建立起来,关羽的忠义精神从这里开始,被社会所承认、倡导、以至崇拜。
二、关羽的忠义精神的具体分析1、豪气冲天,一身正气小说开始描写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
“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②他之所以逃难到江湖之中,是因为主持正义,杀了仗势欺人的豪霸。
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的形象。
小说在有关羽的情节中,只要是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穿绿袍、坐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
2、忠贞不二,知恩图报关羽虽只是一名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
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劝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今天我虽然身处绝境,但已经视死如归!”辽曰:“兄今即死,其罪有三。
”公曰:“汝且说我那三罪?”辽曰:“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
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①引自《史记·伯夷列传》,意思是说天道不分亲疏,对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但行善是符合天道的,所以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
②引自《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
其罪二也。
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
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
”关羽听了以后,觉得好象有一定的道理。
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
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
”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
愿闻三事。
”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①这三件事,首先说到降归大汉,其次说到保护兄长的妻子,最后说到寻找刘备,既有原则,又有策略。
3、武艺超群,威震华夏非凡超群的武艺是构成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对关羽的武功也很是推崇,虽然不能说是天下无敌,但绝对也是数一数二的,关羽的神勇主要表现在神速迅猛和智勇兼备两方面。
小说突出描写关羽的神勇,围绕着塑造关羽的形象,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
构成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
当然作为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绝非只有匹夫之勇,关羽的谋略在“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战场上的神勇与战场外的英雄气概、超人的顽强意志,相得益彰,使得关羽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尽显英雄本色。
三、关羽忠义精神从古至今的发展1、在封建社会的传承关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因而无比地夸张、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象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
关公从“当时义勇倾三国”的蜀汉名将,到“万古祠堂遍九州”的神化、圣化偶像,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关公不断美化、圣化和神化的结果。
朝廷的统治者如此热心,自然也会影响到老百姓的热情。
唐代时,关羽在民间被人们称之为“关三郎”,“关三郎”是做什么的呢?其任务就是监督寺庙里的和尚而已。
广大劳动人民崇拜关公,一方面是由于封建统治者对关公的神化;一方面又是生活的需要。
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日益繁荣,反过来加速了农村的土地集中和农民的破产,破产的农民纷纷涌向城市谋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以增强谋事力量为目的的帮会。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帮会成员,自然无法利用血缘里维系的纽带。
于是,关公的忠义思想变成了他们拉帮结派或秘密结社的精神纽带。
面对关公画像拈香发誓,义结金兰,成为当时社会组织的时髦风尚。
可见,关公崇拜不仅是封建统治阶级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也是民间结帮派社团增强生存适应能力的需要。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秘密结社中,人们尊关羽为“关二哥”,自觉的请他来监督誓言的执行。
从宋元至明清的这一历史过程中,上至高居庙堂的帝王将相,下至终生劳作的庶民百姓,从挥文弄墨的文人学子、舞枪弄剑的草莽义士,到勾栏瓦舍中的说书艺人、梨园演场中的戏子优伶,乃至远避尘世的僧侣道士,几乎都陆陆续续汇入了美化、圣化和神化关公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