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教案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及作品的历史背景。

2. 通过阅读指导,使学生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作品背景。

2. 第二课时:概述《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

3. 第三课时: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

4. 第四课时:讨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第五课时:进行课堂练习和总结。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作品情节、人物形象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四、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1)介绍作者罗贯中及作品背景。

(2)讲解《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历史价值。

2. 第二课时:(1)概述《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包括魏、蜀、吴三国的发展历程。

(2)介绍主要人物和重要事件。

3. 第三课时:(1)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英雄人物、反面人物等。

(2)讨论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和特点。

4. 第四课时:(1)讨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如忠诚、义气、智谋等。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如叙述手法、人物描写、语言风格等。

5. 第五课时:(1)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感受。

(2)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学生能够概述《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学生能够分析《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六、教学内容:1. 第六课时:深入分析典型人物形象关羽:义薄云天、忠诚勇敢诸葛亮:智谋无双、鞠躬尽瘁曹操:雄才大略、狡猾多端课堂活动: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分享人物的特点和对故事的影响。

《三国演义》教案

《三国演义》教案

《三国演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等。

3、探讨《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战役和策略,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4、引导学生理解《三国演义》所反映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熟悉《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2)理解书中所展现的智慧和谋略。

2、难点(1)对复杂人物形象的全面把握和评价。

(2)探讨作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三国演义》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背景、情节等。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书中的人物形象和经典情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阅读指导法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精彩章节,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三国演义》的影视片段或讲述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如“桃园三结义”,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课程。

(二)作者与创作背景介绍1、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他是施耐庵的学生。

他在民间传说、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小说。

2、创作背景《三国演义》的创作是在元末明初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

当时,社会动荡,人民渴望英雄,希望有能够拯救天下的人物出现。

同时,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为罗贯中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主要内容概述《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四)人物形象分析1、刘备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他以仁德闻名,善于招揽人才,有着兴复汉室的远大抱负。

但有时也显得过于优柔寡断。

2、关羽关羽为人重义气,武艺高强,威震华夏。

但他也有骄傲自大的缺点,最终导致败走麦城。

三国演义教案模板十九篇

三国演义教案模板十九篇

三国演义教案模板十九篇《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运用“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读《三国演义》。

2、利用影视视频材料,培养课外阅读兴趣,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水平三、课前准备:1、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

(空城计哭诸葛)2、课件。

四、指导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情趣师:刚才我们听得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它让我们仿佛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我们今天就要走进《三国演义》。

老师想先问问大家下,平时看长篇小说是采用什么方法看地?出示:阅读方法。

出示: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同学们各说各的出示: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二、品味诸葛亮人物特性,小结学法。

提到诸葛亮,大家两眼放光。

确实,诸葛亮是三国的核心人物,谁来向大家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诸葛先生的形象。

简介诸葛亮。

师:《三国演义》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出示)师:小说在别的章节中还提到:诸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

书中关于诸葛亮的哪些章节你最感兴趣,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

师:提起诸葛亮,人们必然会想到“空城计”这个故事。

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个精彩的故事,请同学们看屏幕。

播放《空城计》视频,进行比较阅读。

重点段落研读(出示):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三国演义阅读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教案教案标题:三国演义阅读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和作者罗贯中。

2.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三国演义》的了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30分钟)1. 分发《三国演义》的摘录或相关章节给学生阅读。

2. 学生独立阅读,然后回答一些与文本相关的问题,以检验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三、角色扮演(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或角色进行扮演。

2. 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他们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的理解。

3. 鼓励学生在扮演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尽量还原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四、道德伦理讨论(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演义》中所涉及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例如忠诚、背叛、权谋等。

2.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辩论不同观点的利弊。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讨论结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指定章节或相关资料,并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书评。

2.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观点,并提供一些写作指导。

教学资源:1. 《三国演义》摘录或相关章节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3. 阅读理解问题和讨论题目的准备。

教学评估:1. 学生对阅读理解问题的回答情况。

2. 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学生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三国演义》的其他章节或相关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三国演义》公开课实用教案

《三国演义》公开课实用教案

《三国演义》公开课实用教案
介绍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设计一节关于《三国演义》的公开课。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三国时期英雄豪杰之间的战争、英勇事迹和智谋。

教学目标
- 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和重要人物
- 理解《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和故事
- 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智谋和战略
-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创造思维能力
- 鼓励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1. 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和作者:通过幻灯片展示和简短讲解,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罗贯中。

2. 回顾中国历史:通过图表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和文化状况。

3. 分析《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
论和总结《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并展示给全班。

4. 探讨智谋和战略:通过教师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分析《三国
演义》中英雄们的智谋和战略,并讨论其背后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5. 创作任务: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情节为基础,让学生
分组创作一段小故事或改编的剧本,并进行表演或分享。

6. 结束和回顾:总结课堂内容,并给学生提供阅读《三国演义》的推荐资料和资源。

教学评估
- 学生小组展示的内容和讨论质量
- 学生创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创意程度
- 学生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参考资料
- 罗贯中,《三国演义》,商务印书馆,ISBN
- 《三国志》,陈寿著,中华书局,ISBN
- 《三国演义》电视剧(2010年版)。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名著之一,在人教版高二必修的课程中也被纳入统一教学计划中。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为主题,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课程标准根据人教版高二必修的课程标准,学生需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和写作技巧,了解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体验文学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对于《三国演义》来说,学生需要熟悉小说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与人物形象,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历史渊源,并运用文学知识进行分析和阐释。

二、课程目标基于课程标准,教师应该设定针对性的课程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历史与主要文学风格。

2.熟练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基本结构。

3.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了解小说与历史、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文学审美水平。

5.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热情。

三、教学方法针对上述的课程目标,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达成。

首先是针对性的讲解和演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基本元素和结构;其次是互动式的课堂问答,以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增强课堂氛围;再次是学生自主阅读配以课堂讲解,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体味小说的艺术魅力;此外,还应增加文学创作环节,让学生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启示和体验,并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基于上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说的作者、成书历史和文学风格介绍。

2.小说的基本情节及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分析。

3.小说的主题思想、历史背景及文学特点阐释。

4.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和归纳,探讨小说与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

带你深入了解《三国演义》的阅读教案

带你深入了解《三国演义》的阅读教案

带你深入了解《三国演义》的阅读教案。

本教案主要围绕三国演义这一经典作品展开,旨在通过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其中人物性格特点等方面,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以下是本教案的详细内容:一、教材分析1、教材名称:《三国演义》2、作者:罗贯中3、主要内容:《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为背景,展现了那个时代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

作品通过描绘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呈现出了三国时代特有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

4、适用年级:高中5、教学目标:通过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学生应能够掌握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相关人物形象,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进行相关写作。

二、教学内容1、历史文化背景《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

此时,中国经历了长时间的动荡和战乱,特别是东汉王朝的崩溃,导致了中国历史的重大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出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人物,这些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学生应该通过阅读,了解这段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形象。

2、写作技巧阅读《三国演义》后,学生可以通过写作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

当前,高考中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学生可以以学习《三国演义》为契机,通过对其中人物形象和历史人物的分析,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1、阅读法学生应该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章节,深入了解这部著作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2、分析法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三国时期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领会其中的人生哲理。

同时,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影响。

3、写作法在阅读《三国演义》过程中,学生可以写出读后感、心得体会,通过这些写作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1、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

2、人物形象的认识。

3、写作技巧的提高。

五、教学难点1、历史事件与人物形象的深入了解。

2、如何将学习内容应用到写作中。

六、评价方法1、课堂提问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

《三国演义》教案

《三国演义》教案

《三国演义》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三国演义》,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和题材内容;2. 掌握《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故事情节和历史事件;3. 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内容1. 《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和题材内容a. 作者简介:罗贯中,明朝小说家,字思远,号南涧道人。

b. 成书背景:成书于14世纪末明朝末年,描写了公元184年至280年的三国时期。

c. 题材内容:围绕着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的兴衰交替,讲述了许多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历史事件。

2. 《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故事情节和历史事件a. 重要人物:- 刘备:汉中山靖王,建立了蜀汉政权;- 关羽:蜀汉五虎大将之一,义薄云天,被东吴所杀;- 张飞:蜀汉五虎大将之一,勇猛善战;- 曹操:曹魏的奠基人,为统一中国而努力;- 孙权:东吴的建立者,与刘备、曹操三国鼎立。

b. 重要故事情节:- 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以少胜多击败了著名将领吕布;- 千里走单骑:关羽劫荆州的故事;-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拜访草庐请诸葛亮出山;- 赤壁之战:刘备与孙权联合击败曹操的重要战役;- 卧龙诸葛亮:诸葛亮智勇过人,被誉为卧龙;- 南蛮入侵:孟获等南蛮族群入侵蜀汉的故事;- 孔明挂印:刘备为了遵循诸葛亮的遗愿,将丞相之印交给了姜维。

c. 历史事件:- 三国鼎立: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的形成与发展;-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的大规模战役;- 关羽东征:关羽为报大仇,率军攻打曹魏;- 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位杰出的蜀汉将领。

3. 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a. 主题:忠诚、义气、智勇、家国情怀等;b. 思想内涵:揭示了官场黑暗、江山易主、权谋之术等社会现象,强调忠诚、正义与智慧的重要性,讴歌英雄人物的品德和智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名著的形成和文学地位
2.掌握名著的人物形象特征和名著的主题思想
3.初步领悟欣赏名著的方法
教学重点:鉴赏人物形象和三绝的性格
教学难点:了解名著的主题思想以及名著的启示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点拨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开场,打开“滚滚长江东逝水”幻灯片开始, 导入内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 度夕阳红,由明代杨慎作词,当代艺术家杨洪基演唱这首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带 着我们走进“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二•名著的影响:
放幻灯片成语和熟语,以及歇后语,让学生说出人名和歇后语的下句。激发学 生课堂兴趣。
3•欣赏关羽
打出有关关羽的幻灯片,根据关羽的故事,让学生讲出自己喜欢的故事,并说 说喜欢的理由,以此总结关羽的性格
老师归纳:桃园三结义, 华容道可见他的义;刮骨疗伤温酒斩华雄可见他的 勇 但是大意失荆州 败走麦城可见他的骄傲,狂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交流
1、了解诸葛亮
打出有关诸葛亮的幻灯片,老师读出对联,学生齐读《蜀相》。让学生积累 有关诸葛亮的诗词。
三•名著的形成
看课本2-5段,依据幻灯片,理清名著形成的过程
四•名著的内容和主题
让生浏览课本高度归纳名著内容的情节,依据幻灯片,掌握情节,老师课堂补 充名著的三大部分。特别指出,名著主要内容是以蜀国为主,依此引出主题。 探究:名著从桃园三结义写起,到孔明病逝,后文只有5个回合,作者如此安排 情节,是要表现怎样的主题?
明确:拥刘反曹 是因为刘备出生正统,仁义 (打出关于主题幻灯片)
作者是要表现忠义思想,仁政思想
《三国演义》教案
五•鉴赏任务形象
1.了解三绝是谁
2.鉴赏曹操
打出有关曹操的幻灯片,让学生说说曹操,评价曹操。让学生说出曹操在自己 心中的形象。
老师归纳:曹操多疑但是爱才,奸诈然而有雄才大略。
(打出幻灯片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合作探究:
(讨论并概括诸葛亮的故事。借此概括诸葛亮的智和忠)
3、说说还有哪些鲜活形象
还有勇猛的张飞一身是胆的赵云意气风发的周瑜圆滑睿智有心计的司马懿
三、赏析精彩场面
1.与三有关的情节
(打出幻灯片)
2.精彩的战争场面
(打出幻灯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