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练习题
《枣儿》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老人趴到地上,让男孩踩在自己背上摘枣儿。
男孩仍摘不到,老人站起,让男孩骑跨在肩上摘。
老人嘿嘿嘿。
男孩笑啥?老人有一回,我家枣儿也是这样骑着,只顾摘枣儿,撒尿了都不知道,竟尿了我一脖子。
男孩呀,脏死了。
老人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男孩(有些羡慕地)我从来没有尿过我爹脖子上。
(摘枣儿,塞进口袋)哟,不好,我也要尿尿了。
老人将男孩放下,男孩朝远处走。
老人喂,过来!男孩我要尿尿。
老人(指指枣树)尿树下去,给咱枣树施点儿肥。
男孩溜回树下尿尿。
老人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有一回,放学了,直往树下奔。
我以为出了啥事呢,他一到枣树底下就尿开了。
撒完尿才说:“爹,我放学了。
”男孩(拍拍口袋)爷爷,我带回家吃。
老人枣儿到了口袋里,就想回家了。
男孩(低声地)……我在等我爹。
老人爹嘛,天天回来的,急什么。
男孩不,我爹他——老人他怎么?男孩我爹兴许今天能回来。
老人那你急啥?来——(拉着不大情愿的男孩到匾子前,拿起一颗枣儿给他)男孩(接住,看枣)爷爷,这熟枣儿和你一样。
老人和我一样?男孩和你脸一样,皱巴巴的。
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
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
(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拿起熟枣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男孩我要。
(抓一把枣儿)我带回家去,给爹留着。
(转身欲走)老人又是爹呀爹的,快坐下吃。
吃枣儿急不得。
老人拉男孩坐,男孩不肯。
老人(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狗爬?(见男孩摇头)咱们过家家?(见男孩摇头)那,爷爷给你讲故事。
男孩(怀疑)爷爷有故事吗?老人爷爷的故事三天三夜讲不完。
男孩哇,我最喜欢听故事了。
爷爷快讲。
(老实地挨老人坐下)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
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男孩认真地点点头。
老人(清清嗓子)听着。
九年级语文下册 13《枣儿》练习 鲁教版五四制

《枣儿》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翘.()首踌()躇()咀()嚼()囫()囵()吞枣2、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 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 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C. 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D. 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3、下列词语正确书写三遍,并选择其中两个造句。
蓦然蹑手蹑脚踌躇囫囵吞枣造句:造句:4、填空。
(1)《枣儿》是一个小品,荣获19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奖一等奖,其作者是。
(2)本剧以“”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5、仿照下列句式,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前文组成意义相关的句子。
钱能买到佳肴,不能买到胃口;钱能买到药品,不能买到健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枣儿(节选)男孩爷爷,你为啥把枣儿放在匾子里晒了又晒?老人我等儿子回来。
枣儿回来了,就喜欢一边嚼枣儿,一边听我讲故事。
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
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老人仍在沉思。
男孩咱们学猫叫?(见老人没反应)咱们学狗爬?(见老人没反应)咱们过家家?(见老人还没反应)那,我讲故事给你听。
(清清嗓子)哎哟,我的故事给忘了。
我爹的故事才多呢——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5枣儿课后辅导练习第五篇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5枣儿课后辅导练习第五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算卦馋鬼羡慕津津有味嫩白光滑B、兜肚踌躇掀起心事重重垂头丧气C、灾荒搂住时辰无可耐何喜出望外D、凝视愣住蹲坑激动不已状如雕塑【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山西省煤炭的蕴藏量是我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B、三张小方桌拼在一起,作为会议桌,以供接待客人和开会之用。
C、她9岁起就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并被一些文集选录。
D、下岗职工有效地组织起来,把饮食、缝纫、拆洗等福利事业兴建得很好。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面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 )A、许云峰——到沙坪书店检查工作,发现了郑克昌的可疑之处。
(《红岩》)B、枣儿——上树摘枣(《枣儿》)C、孙悟空——大战流沙河(《西游记》)D、周瑜——箭疮崩裂而亡(《三国演义》)【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历史和法律充分的依据。
B、“中国海监50”船标志又一艘综合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中远程海监执法公务船。
C、武汉铁路局近期将开行武汉直达恩施运行时间为4小时30分钟左右的特快列车。
D、“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第一颗首发星。
【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中国网民阅读大数据》显示去年武汉地区畅销书排位第一的是《撒哈拉的故事》,小叶很想读这本书,就请好朋友小燕周末陪她一起到书店去买一本。
小燕想到目前网络购书非常方便,节约时间,节约精力,而且还比较实惠。
于是向小叶建议:“______。
”小叶听完后说:“好主意,就这么办!”【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翘______首踌躇______ 咀嚼______ 囫囵______吞枣【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枣儿阅读练习无答案

15《枣儿》阅读练习1一、基础巩固1.填空(1)《枣儿》是一个小品,荣获19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奖一等奖,其作者是。
(2)本剧以“”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2.在剧中,“枣儿”象征什么?3.读完全剧,你在写作上有什么收获?试写出来。
4.选出下列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A.“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是2003年举世瞩目的大事,更是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不朽盛事。
B.舞蹈家杨丽萍精心打造的舞剧<云南印象>,融民族风情和舞蹈艺术于一炉,令人叹为观止。
C.随着21世纪科技不断向前发展,医学界对艾滋病患者将再也不会像刚发现时那样爱莫能助了。
D.张体格强壮,打起球来又十分卖力。
这次篮球比赛中,小张身体力行地投进了好几个。
5.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有关医学人士与心理学家认为,一些青少年长期迷恋上网,会患上一种病——“网络成瘾症”。
②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有:精神依赖、茶饭不思、记忆力减退和焦躁不安等。
③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上网。
④为此,专家建议,我们在强化网络监管的同时,也要有效的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
第—句,修改意见:第二句,修改意见:二、阅读理解1.大妈:(看四嫂出来,向她发牢骚)四嫂哇!您看二春这个丫头,今儿也不知又上哪儿疯去了!我这儿绐她赶件小褂,连穿上试试的工夫都抓不着她!四嫂:她忙呀!今天咱们门口的暗沟完工,也不是要开什么大会,就是办喜事的意思。
她说啦,您、我、娘子都得去;要不怎么我换上新鞋新袜子呢!您看,这双鞋还真抱脚儿,肥瘦都合适!大妈:我可不去开会!人家说什么,我老听不懂。
四嫂:也没件么难懂的。
反正说的都离不开修沟,修沟反正是好事,好事反正就得拍巴掌,拍巴掌反正不会有错儿,是不是?老太太!大妈:哼,你也跟二春差不多了,为修沟的事,一天到晚乐得并不上嘴儿!四嫂:是值得乐嘛!您看,以前大伙儿劝丁四找点正事做,谁也劝不动他。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枣儿》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枣儿》课后练习题(附答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翘.()首踌.()躇.()咀.()嚼.()囫.()囵.()吞枣2、选择(1)一枣树上结了数不完枣儿。
(A颗B棵)(2)老人将枣儿塞进孩子嘴里。
(Asāi B sè)3、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C、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4、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在剧中未出场,他们对于表现剧本的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能力提高阅读“老人回吧,回去等你爹。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
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回答问题。
1、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2、“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3、“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
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5、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答案:1、qiáo chóu chújǔjuéhúlún2、(1)B A (2)A3、D4、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枣儿》课后练习新人教版

19 枣儿,结构图解主题解说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与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密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厚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分析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不仅能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主题、内容,同时还具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答题思路:分析标题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①交代写作对象,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②交代主要内容,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③作为线索(或暗含线索)贯穿全文,如本文《枣儿》;④揭示主旨(或暗示主旨),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等。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有多种作用,答题时要全面分析;标题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蓦.然(mò)踌chú(躇)喃.喃自语(nán)咀嚼..(jǔ jué)翘.首(qiáo) hú lún(囫囵)吞枣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A.馋鬼蹲坑竹杆钢盔B.羡慕情愿呼唤嫩白C.童谣骗人沉默光滑D.凝视温和灰尘塞进【解析】杆(竿)。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D)A.“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在北京到处都能听到人们津津有味....的谈论。
B.中国到底要造多少艘航母?真正答案让广大军迷喜出望外....。
C.读书跟吃东西一样要细嚼慢咽,慢慢品味,不能囫囵吞枣....。
D.缺乏自信的人说话总是吞吞吐吐,做事也是蹑手蹑脚....。
【解析】“蹑手蹑脚”形容动作很轻,与自信无关。
4.本剧中的不少台词有丰富的象征意味,仔细品读,指出下面台词的象征意味。
(1)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暗指对年轻人离开乡土,抛弃传统生活,丢失精神家园的不解和郁闷,家乡再好也留不住年轻人的脚步。
(2)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
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枣儿》 同步练习

陈毅市长(选段)(沙叶新)阅读字数:约700字建议用时:12分钟分值:11分考查题型:第5题阅读提示:话剧《陈毅市长》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保留剧目,创作于1980年,描写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在上海解放初期当上海市市长期间的工作、生活和思想风貌。
当时的上海,工厂大半倒闭,商店纷纷关门,失业人口剧增,又面临断粮、断煤的威胁;帝国主义对我进行海上封锁,敌机不时来偷袭轰炸,暗藏的国民党特务反动派进行破坏捣乱,社会秩序混乱,垃圾成山;帝国主义曾狂妄预言共产党要“烂在上海”。
在党的领导下,身为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依靠上海各阶层群众的支持,采取了恢复生产和发展生产的方针,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使上海的局面有了根本的改观,帝国主义的预言破产了。
陈毅好,我是说齐先生对我们共产党人的化学全然无知。
齐仰之共产党人的化学?唷,这倒是一门新学问。
陈毅不,说新也不新。
从《共产党宣言》算起,这门化学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齐仰之那么请问,所谓共产党人的化学,研究些什么?陈毅社会。
齐仰之社会?陈毅正是。
就以中国而言,这门化学就是要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变化成为新民主主义化社会;就是要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统治压迫的旧中国,变化成为民主、自由、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这个,就是共产党人的化学,社会变化之学。
齐仰之这种化学,与我何干?不知亦不为耻!陈毅先生之言差矣。
孟子说:“大而化之之谓圣。
”社会若不起革命变化,实验室里也无法进行化学变化。
齐先生自己也说嘛,致力于化学研究四十余年,而建树不多,啥子道理哟?并非齐先生才疏学浅,而是社会未起变化之故。
想当初,齐先生从海外学成归国,雄心勃勃,一心想振兴中国的医学工业,可是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毫不重视。
齐先生奔走呼告,尽遭冷遇,以致心灰意冷,躲进书斋,闭门研究学问以自娱,从此不再过问世事。
齐先生之所以英雄无用武之地,岂不是当时腐败的社会所造成的吗?齐仰之(深有感触)是呀,是呀,归国之后,看到偌大一个中国,举目皆是外商所开设的药厂、药店,所有药品几乎全靠进口:S.T.来自美国礼来药厂,叶酸全是日本武田药厂所出,酒精是荷兰的,盘尼西林是英国的。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 《枣儿》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9课《枣儿》同步练习(满分:50分,时间:45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2分)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囫囵.(lùn)雕塑.(sù) 翘.首远望(qiáo)B.咀嚼.(jiáo) 掸.土(dǎn) 跌.倒在地(diē)C.蓦.然(mù) 踌躇.(chú) 蹑.手蹑脚(niè)D.塞.进(sāi) 凝.视(níng) 心事重.重(chóng)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虽然只是一些粗茶淡饭,李先生依然津津有味....地吃着。
B.每天下夜班后,他总是蹑手蹑脚....走进家门,生怕吵醒了妻子和女儿。
C.小张今天下午才收到了他盼望已久的足球票,真叫他喜出望外....。
D.他卡车的轮胎故障,修车师傅推荐他三个价位的轮胎,无可奈何....,让他选择了中间价位的轮胎。
3.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一位记者问霍金:“命运如此对你,难道你不认为这不公平吗?”②霍金用他仅可活动的三根手指在键盘上敲出:“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亲朋恩的心...。
”③得了像霍金一样的病,不少人都会选择轻生,但霍金不同,他不但一直坚强地活着,而且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④霍金要感谢命运,没有让他死亡。
⑤怀揣着感恩的心,霍金可以走得更远。
A.句②中“终生追求的理想”“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亲朋”“感恩的心”三个短语结构相同。
B.句③整体上是个转折关系的复句,其中的画线句是个递进关系的复句。
C.“霍金更要感谢命运,至少他有思想。
”这句话适合接在句③后。
D.句①中“一位”是定语,句⑤中“更远”是状语。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枣儿》曾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作者是靖江戏剧小品作家孙鸿写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儿》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囫囵
..( )( )
..( )( ) 咀嚼
..吞枣( )( ) 踌躇
翘.首( ) 蓦.然( ) 竹匾.( ) 雕塑.( )
2.解释下列词语。
(1)喜出望外:
(2)津津有味:
(3)囫囵吞枣:
(4)咀嚼:
(5)翘首:
(6)蓦然:
(7)垂头丧气:
(8)开怀大笑:
3.下列对《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从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4.把下面5个句子改写成一个意思没有遗漏,语言连贯,文字简洁的单句。
(可增删字词)
张宁十分喜欢电脑。
她爸爸给她买了一台电脑。
这台电脑是“联想”牌的。
这台电脑是在“长城”电脑公司购买的。
张宁对这台电脑非常满意。
改写成的单句是:
5.续写下面的句子。
读书是我的钟爱,那恬静清幽的散文,的名人传记,的科幻小说,的外国名著,常常伴我夜深人静之时。
6.句式变换。
(1)我老伴儿把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让给我和枣儿吃。
变为被字句:
(2)狗娃被人贩子卖了七次。
变为把字句:
(3)我不能不认真对待这个工作。
变为肯定句:
(4)既然他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就不多说了。
将复句改为单句:
7.区分下列比喻的不同类型。
(1)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
( )
(2)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 )
(3)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工具。
( )
(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 )
8.文中有许多富有象征意味的台词,指出下列句中画线句子的象征意义。
(1)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
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2)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
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二、阅读与鉴赏
老人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
(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怎么了?
男孩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噢?
男孩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 (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男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
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
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那,咱们喊喊?
男孩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
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9.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表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10.“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11.“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请写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12.“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
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结尾的表达效果。
13.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三、表达与交流
14.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要,有许多人走出家门,走向社会,为自己、为家庭在拼搏着,可是他们往往忽视了留守家中的老人或孩子,忽视了父母对在外亲人的期盼。
对此社会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参考答案
1.hú lún chóu chú jǔ jué qiáo mò biǎn sù
2.(1)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2)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3)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4)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5)抬起头来(望)。
(6)突然地。
(7)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8)心情无所拘束,十分畅快地笑。
3.D
4.十分喜欢电脑的张宁对爸爸从“长城”电脑公司为她购买的“联想”牌电脑非常满意。
5.各领风骚神秘莫测幽默活泼
6.(1)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被我老伴儿让给我和枣儿吃。
(2)人贩子把狗娃卖了七次。
(3)我必须认真对待这个工作。
(4)在他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就不多说了。
7.(1)明喻(2)博喻(3)暗喻(4)借喻
8.(1)“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
(2)隐含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9.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
10.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简要的说明文字,在剧本中叫做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
剧中作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11.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12.这个结尾,既与开头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13.【答案示例】有。
对于我们身边类似剧中的老人和小孩,我们一方面要对他们多一些温暖和爱护,另一方面还要尽量地劝他们的亲人多回家看看,让他们感到亲人的温暖。
这样才不会让他们
感到孤独。
14.【看法示例】“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促成了‘空巢家庭的迅速扩展。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
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越来越突出。
老人们大都可以过清贫的生活,但却不能忍受漫长的对在外孩子的思念,那是一种扯心扯肺“催人瘦”的思念呀,有几个老母亲能顶住这种牵肠挂肚的揪扯啊!父母最想摸到的并不是你寄去的汇款单,而是你的那一张被父母哺育的脸啊!只有当拉着你的手、摸着你的脸的时候,只有切实地感觉到你自然的呼吸的时候,他们才感到踏实,才能睡得香吃得甜,这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代替得了的。
常回家看看,其实并不是要求子女们必须抛开自己的工作常常回家与父母相聚,“空巢老人”也不希望影响子女们的事业和前途。
他们唯一的奢望只不过是:子女能多关心父母。
能发自内心地做一些有益于身处“空巢”的父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