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诊疗方案用药指导方案

合集下载

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概述咳嗽病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等症状。

中医认为咳嗽病多由外感风寒、火热内盛等原因引起,可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诊断要点中医诊断咳嗽病主要从病因、病理变化、症状以及舌脉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般需要注意以下要点:1.病因分析:咳嗽病可分为风寒、风热、肺热等类型,根据患者的外感史以及病程等进行分析。

2.病理变化:咳嗽病主要表现为气滞、痰热等病理变化,通过听诊、触诊等方法判断病理变化情况。

3.症状分析:具体症状如咳嗽声音、咳痰的性质等,可有助于诊断咳嗽病的类型。

4.舌脉分析:通过观察舌苔、舌质、脉象等情况,进一步确认咳嗽病的类型。

风寒型咳嗽的中医诊疗方案病因与病理分析风寒型咳嗽是由外感风寒引起的,病理上表现为肺部气滞、痰湿阻塞等。

中医诊断要点1.病因分析:由于外感风寒引起,患者可能有发热、寒冷感等感冒症状。

2.病理变化:肺部气滞导致咳嗽声低沉,痰湿阻塞则使咳痰量较多。

3.症状分析:患者咳嗽声低沉、咳痰白稠等。

4.舌脉分析:舌苔白腻,脉象浮缓。

中医治疗原则风寒型咳嗽的中医治疗原则为疏风解表,行气化痰。

方药组成1.麻黄(疏风解表,宣肺止咳)2.柴胡(疏肝解郁,和胃止呕)3.半夏(化痰止咳)4.栝蒌子(祛风化痰)1.荆防败毒散:麻黄、荆芥、防风、薄荷等。

2.半夏泻心汤:半夏、甘草、麻黄等。

方剂用法用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可将方剂用水煎煮后分次服用。

风热型咳嗽的中医诊疗方案病因与病理分析风热型咳嗽是由外感风热引起的,病理上表现为肺部热盛、痰热咳嗽等。

中医诊断要点1.病因分析:由于外感风热引起,患者可能有发热、喉咙疼痛等症状。

2.病理变化:肺部热盛导致咳嗽声音高亢,痰热咳嗽则使咳嗽声音较粗。

3.症状分析:患者咳嗽声音高亢、咳痰黄稠等。

4.舌脉分析: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中医治疗原则风热型咳嗽的中医治疗原则为清热利咽,化痰止咳。

1.石膏(清热解毒,益胃生津)2.茅根(清热解毒,利咽杀菌)3.桑白皮(润肺止咳,清热解毒)方剂举例1.苦杏仁石膏汤:石膏、苦杏仁、桑白皮等。

咳嗽诊疗方案用药指导方案

咳嗽诊疗方案用药指导方案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中药合理用药指导方案(绿色为诊疗方案内容)二、风寒恋肺证治法:疏风宣肺,散寒止咳推荐方药:1)小青龙汤加减【方剂出处】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

原方为: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洗)。

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的外寒内饮证。

【药物组成】炙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杏仁、桔梗、白前、苏叶、紫菀、甘草【饮片要求】处方中各饮片均应符合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均称《药典》)中相关的要求。

(有特殊要求的列出,未有特殊要求的遵照《药典》规定)【随证加减】气虚者可加党参、黄芪、人参等,咳吐黄痰者可加入黄芩、胆南腥等;阳虚畏寒可加入制附子、肉桂等,阴虚有热者可加入天花粉等。

肾虚者加入杜仲、桑椹子等。

【煎煮及服用方法】诸药混合,置入煎煮容器内,加水超过药材表面2-3公分,浸泡20-30分钟,大火煮开后,文火煎煮40分钟后将药汁沥出。

药渣加水后煮开,文火煎煮30分钟后,沥出药汁。

将两次的药汁合并,分早晚两次服。

【禁忌】气虚多汗、阴虚咳嗽及虚炎上炎者忌用【注意事项】1.麻黄中含有麻黄碱和伪麻黄碱。

在国外,麻黄及其制剂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除了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外,还可能引起严重的肝损害。

因此,在使用时请注意辨证使用。

2.苦杏仁有小毒,药典规定用量为3-10克。

过量服用可发生中毒,轻者可表现出现头晕乏力,吐泻,腹痛、上腹部烧灼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严重者,呼吸明显减慢而表浅,昏迷,并可有强直性、阵发性痉挛,瞳孔散大,血压下降,若不及时抢救,最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3.细辛:药典规定用量为:1-3克;自古以来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

现代临床上有经验的医生并不囿于“不过钱”的说法,用量有所增加。

本品服用剂量过大,可发生面色潮红,头晕、多汗,甚则胸闷、心悸、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细辛反藜芦,两药如有同用,请注意。

咳嗽西医诊疗方案

咳嗽西医诊疗方案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诊疗方案一、中医病名:咳嗽西医病名: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有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咳痰,或咽干、咽痒。

(3)肺部可无阳性体征或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4)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属于急性咳嗽(病程<3周)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1)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鼻部相关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塞,咽喉刺激感或不适,伴或不伴发热。

(2)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呈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

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

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病毒感染者,血中淋巴细胞可增加。

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咳嗽、咳痰连续2年以上,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3个月,并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可作出诊断。

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胸部X线片、呼吸功能等),亦可作出诊断。

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二)证候诊断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咳嗽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急性支气管炎)诊疗方案(2014 年)病名:咳嗽 中医病名:咳嗽病 西医病名: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是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急 性气管-支气管黏膜炎症。

多为散发,无流行倾向,年老体弱者易感。

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和咳痰。

常发生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

也可 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迁延不愈所致。

急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咳嗽病”范畴。

、诊断 (一)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或伴咽痒咳痰。

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常于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刺激性干咳,或有少量 粘液痰,伴胸骨后不适感或钝痛,有细菌感染时可有粘液脓性痰。

支 气管痉挛时有气喘,全身症状有轻度畏寒、发烧,体温38 C 左右。

(2) 肺部体征阴性或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散在的干、湿罗音。

(3) 血液白细胞数大多正常,细菌感染时增高。

(4) 胸部X 线检查正常,或有肺纹理增粗。

(5) 病程一般为自限性,全身症状3〜5天消退,咳嗽咯痰 症状有时可延续2〜3周才消失。

(6) 应排除百日咳、肺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癌、肺结核等。

(二) 证候诊断(1)咳逆有声, ⑵外感咳嗽,(3)内伤咳嗽, 2、西医诊断:(1)发病急,(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3)风燥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 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4)痰热郁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 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

舌苔白腻,脉滑。

(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咳嗽(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

应询查病史的新久,起病的缓急,是否兼有表证,判断外感和内伤。

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有其他兼证。

(二)西医诊断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38度。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罗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款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

可建立临床诊断。

二、证候诊断1.风热犯肺证: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痰热壅肺证: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咳痰色黄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口渴喜饮。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洪数或滑数。

3.肺胃热盛证:身热,午后为甚,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胀便秘,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糙,脉滑数。

4.热闭心包证:壮热,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惊厥或四肢厥冷。

舌降少津,苔黄,脉眩数或沉数。

5.气阴两虚针证: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粘,自汗神倦,纳少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6.邪陷正脱证:呼吸短促,鼻翼煽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汗出如油,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身热剧降。

或起病无身热,面色淡白,神志逐渐模糊。

舌质淡紫,脉细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1.风热犯肺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或银翘散加减。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芦根、甘草。

中成药:乐频清胶囊2粒每日3次口服;清开灵颗粒1包每日3次口服。

2.痰热壅肺证治法:清热化痰素肺。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史(2)咳嗽为主,或伴有咯痰,或咽干、咽痒(3)胸部查体及X线无明显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属于急性或亚急性咳嗽的患者(1)病史:由呼吸道感染引起,感染控制以后迁延不愈的一类咳嗽。

(2)主要症状: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

(3)主要体征:肺部无阳性体征。

(4)辅助检查: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病变,肺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诱导痰检测细胞学检查嗜酸细胞比例< 2.5%。

(二)证候诊断1.风邪犯肺证:咳嗽气急,或呛咳阵作,咽痒,遇冷空气、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或夜卧晨起咳剧,多呈反复性发作,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脉浮,或紧、或弦。

2.风寒恋肺证:咳嗽日久,遇风或寒加剧,少量白稀痰,有夜咳,口不干,舌淡,苔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浮弦。

3.风热郁肺证:咳嗽日久,口干,咽干,日咳较多,食辛辣燥热之品则咳,少量白黏痰,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弦。

4.风燥伤肺证:咳嗽,少痰,口干,咽干,鼻燥,鼻痒,大便干,夜间咳甚,舌淡红、少津,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和中成药1.风邪犯肺证治法:疏风宣肺,止咳利咽。

推荐方药:风咳汤加减,炙麻黄、紫苏子、紫苏叶、炙枇杷叶、紫菀、杏仁、射干、牛蒡子、蝉蜕、地龙、僵蚕。

中成药:苏黄止咳胶囊等。

2.风寒恋肺证治法:疏风宣肺,散寒止咳。

推荐方药:小青龙汤加减,炙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杏仁、桔梗、白前、苏叶、紫菀、甘草。

中成药:通宣理肺丸等。

3.风热郁肺证治法:疏风宣肺,清热止咳。

推荐方药:桑菊饮加减。

干咳用药方案

干咳用药方案
干咳用药方案
第1篇
干咳用药方案
一、背景
干咳是呼吸系统常见症状,病因多样,可能由感染、过敏、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引起。针对干咳的合理用药,有助于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方案根据相关法规和临床指南,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如下用药方案。
二、目标
1.缓解干咳症状,降低患者不适感。
2.针对性治疗,消除病因,预防病情恶化。
(2)过敏因素: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减轻过敏反应。
(3)环境污染:加强通风换气,减少有害气体吸入。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
2.对症治疗
(1)镇咳药物:使用中枢性镇咳药,如右美沙芬、可待因等,缓解干咳症状。
(2)祛痰药物:使用氨溴索、溴己新等,促进痰液排出。
(3)解热镇痛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缓解发热、头痛等症状。
3.规范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确保患者安全。
三、用药原则
1.确定病因,针对性治疗。
2.优先选择口服给药,谨慎使用注射剂。
3.合理使用镇咳药物,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
4.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重复用药。
5.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剂量使用,控制用药疗程。
四、用药方案
1.病因治疗
(1)感染因素: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相应抗生素治疗。例如,细菌感染可选用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病毒感染可选用抗病毒药物。
2.避免与含有相同成分的药物重复使用。
3.儿童及孕妇慎用,遵医嘱。
4.遵循医生指导,不得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七、总结
本方案旨在为干咳患者提供合法合规的用药指导,以缓解症状、消除病因、提高生活质量。在使用过程中,请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遵循医生建议,合理调整用药。如有疑问,请及时就诊咨询。祝您早日康复!

中医咳嗽诊疗方案

中医咳嗽诊疗方案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503字,要求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不要带图片,标题为:中医咳嗽诊疗方案# 中医咳嗽诊疗方案## 概述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在中医中有多种诊法和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咳嗽是由于气滞、痰湿、虚火等不同的病机导致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咳嗽诊疗方案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

## 中医咳嗽的分类根据中医理论,咳嗽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寒咳:由于外感寒邪入侵,导致肺脾阳气不足,气化失司,痰湿停聚于肺而引起的咳嗽。

2. 热咳:由于火热邪气侵袭,或体内郁火上炎,热盛而引起的咳嗽。

3. 痰咳:由于肺脾失调,湿浊痰液停聚于肺而引起的咳嗽。

4. 干咳:由于肺阴不足,肺肾阴虚,肺阴亏损而引起的咳嗽。

5. 虚咳: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肺肾不交而引起的咳嗽。

## 中医咳嗽的诊断中医咳嗽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判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诊断方法:1. 问诊:询问患者的咳嗽症状、发病时间、咳嗽声音等。

2. 视诊: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苍白、口唇是否发绀等。

3.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体形态等来判断病情。

4. 叩诊:通过敲击胸部来判断是否有肺部异常。

5. 听诊:用听诊器听患者的呼吸音和咳嗽声。

## 中医咳嗽的治疗中医咳嗽的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祛寒对于寒咳的患者,应该采取祛寒的方法来治疗。

常用的方法有:- 中药治疗:可用草乌、防风、白芷等温阳解表的中药进行治疗。

- 食疗:可食用生姜、辣椒等温性食物,促进体内阳气的运行。

### 2. 清热对于热咳的患者,应该采取清热的方法来治疗。

常用的方法有:- 中药治疗:可用鲜竹叶、连翘、金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

- 食疗:可食用决明子、藕片等具有清热利咽作用的食物。

### 3. 化痰对于痰咳的患者,应该采取化痰的方法来治疗。

常用的方法有:- 中药治疗:可用半夏、贝母、桔梗等具有化痰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

- 食疗:可食用橙皮、蜂蜜等具有润肺化痰作用的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中药合理用药指导方案
(绿色为诊疗方案内容)
二、风寒恋肺证
治法:疏风宣肺,散寒止咳
推荐方药:
1)小青龙汤加减
【方剂出处】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

原方为: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洗)。

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的外寒内饮证。

【药物组成】炙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杏仁、桔梗、白前、苏叶、紫菀、甘草
【饮片要求】处方中各饮片均应符合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均称《药典》)中相关的要求。

(有特殊要求的列出,未有特殊要求的遵照《药典》规定)
【随证加减】气虚者可加党参、黄芪、人参等,咳吐黄痰者可加入黄芩、胆南腥等;阳虚畏寒可加入制附子、肉桂等,阴虚有热者可加入天花粉等。

肾虚者加入杜仲、桑椹子等。

【煎煮及服用方法】诸药混合,置入煎煮容器内,加水超过药材表面2-3公分,浸泡20-30分钟,大火煮开后,文火煎煮40分钟后将药汁沥出。

药渣加水后煮开,文火煎煮30分钟后,沥出药汁。

将两次的药汁合并,分早晚两次服。

【禁忌】气虚多汗、阴虚咳嗽及虚炎上炎者忌用
【注意事项】
1.麻黄中含有麻黄碱和伪麻黄碱。

在国外,麻黄及其制剂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较
多,除了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外,还可能引起严重的肝损害。

因此,在使用时请注意辨证使用。

2.苦杏仁有小毒,药典规定用量为3-10克。

过量服用可发生中毒,轻者可
表现出现头晕乏力,吐泻,腹痛、上腹部烧灼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
严重者,呼吸明显减慢而表浅,昏迷,并可有强直性、阵发性痉挛,瞳孔散大,血压下降,若不及时抢救,最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3.细辛:药典规定用量为:1-3克;自古以来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

现代临床上有经验的医生并不囿于“不过钱”的说法,用量有所增加。

本品服用剂量过大,可发生面色潮红,头晕、多汗,甚则胸闷、心悸、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细辛反藜芦,两药如有同用,请注意。

4.服用本汤剂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特殊人群用药】
年老体弱肾虚之人,使用麻黄时应注意减量,以免发汗太过。

【不良反应及应对】目前未查到相关文献
2)中成药:通宣理肺丸等
通宣理肺丸
【功效主治】
解表散寒,宣肺止嗽。

用于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症见发
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药物组成】
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
黄芩、甘草。

【禁忌症】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产品规格】
每丸重6g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克,一日2~3次。

【贮藏方法】
密封。

【注意事项】
1 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 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 风热或痰热咳嗽、阴虚干咳者不适用。

4 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出现咳嗽时应去医院就诊。

5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

有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 服药期间,若患者发热体温超过38.5℃,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应去医院就诊。

8 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9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10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1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2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3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