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咳嗽 ZYYXH/T4~2008》(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及《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中医药学会,2011年)。

(1)咳嗽,咯痰或无痰。

(2)病程>8周。

(3)由外感反复发作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可伴有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属于慢性咳嗽的患者。

(1)病程:咳嗽时间>8周。

(2)病因:①咳嗽变异性哮喘(CVA);②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又称PNDS);③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④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3)症状:咳嗽,有痰或无痰。

有时呈刺激性干咳,可伴有咽痒,对异味、冷空气、油烟等敏感;或胸骨后烧灼感或反酸、嗳气;或鼻塞、鼻后滴流感。

(4)辅助检查或体征: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病变,肺通气功能大致正常。

①CVA: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PEF变异率≥20%。

②UACS:变应性鼻炎的鼻黏膜主要表现为苍白或水肿,鼻道及鼻腔底可见清涕或粘涕。

非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多表现为粘膜肥厚或充血样改变,部分患者口咽部粘膜可呈鹅卵石样改变或咽后壁附有粘脓性分泌物。

变应性咽炎表现为咽部黏膜苍白或水肿,非变应性咽炎表现为咽部黏膜充血或/和淋巴滤泡增生。

③EB:痰细胞学检查嗜酸细胞比例≥2.5%,排除其它嗜酸细胞增多性疾病。

④GERC:食管24pH值监测Demeester积分≧12.70,和或SAP≧75%。

(5)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二)证候诊断1.风盛挛急证:咽痒,痒即咳嗽,或呛咳阵作,气急,遇外界寒热变化、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多见夜卧晨起咳剧,呈反复性发作,舌苔薄白,脉弦滑。

2.风痰袭窍证:咳嗽反复发作、咳痰,鼻痒、连续喷嚏、鼻塞、流涕,频繁清嗓、咽后黏液附着、鼻后滴流感,或咽痒、咽部异物感或烧灼感。

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咳嗽西医诊疗方案

咳嗽西医诊疗方案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诊疗方案一、中医病名:咳嗽西医病名: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有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咳痰,或咽干、咽痒。

(3)肺部可无阳性体征或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4)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属于急性咳嗽(病程<3周)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1)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鼻部相关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塞,咽喉刺激感或不适,伴或不伴发热。

(2)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呈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

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

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病毒感染者,血中淋巴细胞可增加。

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咳嗽、咳痰连续2年以上,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3个月,并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可作出诊断。

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胸部X线片、呼吸功能等),亦可作出诊断。

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二)证候诊断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5.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5.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肺系病证。

(2)主要临床表现:咳而有声,或伴咯痰。

(3)由外感引发者,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由外感反复发作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者,多病程较长,可伴喘及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2009版)。

(1)症状:起病急,通常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

初为干咳或少量粘液痰,随后痰量逐渐增多,咳嗽加剧,偶伴血痰等。

(2)体征:查体可无明显阳性表现。

也可在两肺闻及散在干、湿性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减少或消失。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可正常。

伴有感染者,可伴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沉加快。

X线胸片一般无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

(4)无慢性肺部疾病者需除外肺炎。

根据病史、咳嗽和咳痰等症状,两肺散在干湿性啰音等体征,结合血象和X 线胸片,可作出临床诊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风寒袭肺证:①咳嗽、痰白、痰清稀,或干咳;②鼻塞、流清涕;③恶寒、无汗或并发热;④肢体酸痛;⑤舌苔白,或脉浮或浮紧。

具备①项,加②、③、④、⑤中2 项。

2.风热犯肺证:①咳嗽、痰黄或白黏,或痰少、咯痰不爽,或干咳;②鼻塞、流浊涕,或鼻窍干热;③恶风或并发热;④咽干甚则咽痛;⑤口干渴;⑥舌尖红,或舌苔薄黄或薄白干,或脉浮数。

具备①项,加②、③、④、⑤、⑥中3 项。

3.燥邪犯肺证①干咳,或痰少或黏、难以咯出;②唇鼻干燥;③口干甚则口渴;④咽干甚则咽痛;⑤恶风或并发热;⑥舌尖红,或舌苔薄黄或薄白干,或脉浮或浮数。

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医科常见病症的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帮助医生进行准确和规范的诊疗工作。

症状诊断中医注重病情辨证,下面列出了常见病症的症状及可能的诊断:1. 头痛:可能的诊断包括风热、肝火、血虚等。

2. 发烧:可能的诊断包括感冒、热毒、疫情等。

3. 咳嗽:可能的诊断包括风寒咳嗽、痰湿咳嗽等。

4. 腹痛:可能的诊断包括胃寒、肠燥、脾胃虚弱等。

诊疗方案根据症状诊断,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1. 头痛:- 风热型:清热解表,可使用柴胡、薄荷等药物。

- 肝火型:疏肝清利,可使用丹参、菊花等药物。

- 血虚型:养血安神,可使用当归、黄耆等药物。

2. 发烧:- 感冒型:解表散寒,可使用葛根、连翘等药物。

- 热毒型:解毒清热,可使用金银花、黄连等药物。

- 疫情型:提高免疫力,可使用党参、黄芪等药物。

3. 咳嗽:- 风寒咳嗽:祛风散寒,可使用羊肺、石膏等药物。

- 痰湿咳嗽:化痰利湿,可使用杏仁、半夏等药物。

4. 腹痛:- 胃寒型:温中散寒,可使用干姜、半夏等药物。

- 肠燥型:润肠通便,可使用芦荟、枳壳等药物。

- 脾胃虚弱型:健脾和胃,可使用党参、山药等药物。

操作规范为了保证诊疗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我们需要遵守以下操作规范:1. 仔细询问病人症状,包括病史、病程等信息。

2. 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等,辅助诊断病情。

3. 根据病情和辨证,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方案。

4. 注重药物配方和用量的合理搭配,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

5. 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变化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6. 在治疗过程中做好记录和汇报,便于病历管理和沟通。

以上是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中医科医生提供参考,确保诊疗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咳嗽(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

应询查病史的新久,起病的缓急,是否兼有表证,判断外感和内伤。

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有其他兼证。

(二)西医诊断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38度。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罗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款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

可建立临床诊断。

二、证候诊断1.风热犯肺证: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痰热壅肺证: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咳痰色黄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口渴喜饮。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洪数或滑数。

3.肺胃热盛证:身热,午后为甚,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胀便秘,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糙,脉滑数。

4.热闭心包证:壮热,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惊厥或四肢厥冷。

舌降少津,苔黄,脉眩数或沉数。

5.气阴两虚针证: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粘,自汗神倦,纳少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6.邪陷正脱证:呼吸短促,鼻翼煽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汗出如油,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身热剧降。

或起病无身热,面色淡白,神志逐渐模糊。

舌质淡紫,脉细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1.风热犯肺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或银翘散加减。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芦根、甘草。

中成药:乐频清胶囊2粒每日3次口服;清开灵颗粒1包每日3次口服。

2.痰热壅肺证治法:清热化痰素肺。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肺系病证。

(2)主要临床表现:咳而有声,或伴咯痰。

(3)由外感引发者,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由外感反复发作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者,多病程较长,可伴喘及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2009版)。

(1)症状:起病急,通常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

初为干咳或少量粘液痰,随后痰量逐渐增多,咳嗽加剧,偶伴血痰等。

(2)体征:查体可无明显阳性表现。

也可在两肺闻及散在干、湿性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减少或消失。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可正常。

伴有感染者,可伴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沉加快。

X线胸片一般无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

(4)无慢性肺部疾病者需除外肺炎。

根据病史、咳嗽和咳痰等症状,两肺散在干湿性啰音等体征,结合血象和X 线胸片,可作出临床诊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风寒袭肺证:①咳嗽、痰白、痰清稀,或干咳;②鼻塞、流清涕;③恶寒、无汗或并发热;④肢体酸痛;⑤舌苔白,或脉浮或浮紧。

具备①项,加②、③、④、⑤中2 项。

2.风热犯肺证:①咳嗽、痰黄或白黏,或痰少、咯痰不爽,或干咳;②鼻塞、流浊涕,或鼻窍干热;③恶风或并发热;④咽干甚则咽痛;⑤口干渴;⑥舌尖红,或舌苔薄黄或薄白干,或脉浮数。

具备①项,加②、③、④、⑤、⑥中3 项。

3.燥邪犯肺证①干咳,或痰少或黏、难以咯出;②唇鼻干燥;③口干甚则口渴;④咽干甚则咽痛;⑤恶风或并发热;⑥舌尖红,或舌苔薄黄或薄白干,或脉浮或浮数。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肺系病证。

(2)主要临床表现:咳而有声,或伴咯痰。

(3)由外感引发者,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由外感反复发作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者,多病程较长,可伴喘及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2009版)。

(1)症状:起病急,通常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

初为干咳或少量粘液痰,随后痰量逐渐增多,咳嗽加剧,偶伴血痰等。

(2)体征:查体可无明显阳性表现。

也可在两肺闻及散在干、湿性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减少或消失。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可正常。

伴有感染者,可伴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沉加快。

X线胸片一般无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

(4)无慢性肺部疾病者需除外肺炎。

根据病史、咳嗽和咳痰等症状,两肺散在干湿性啰音等体征,结合血象和X 线胸片,可作出临床诊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风寒袭肺证:①咳嗽、痰白、痰清稀,或干咳;②鼻塞、流清涕;③恶寒、无汗或并发热;④肢体酸痛;⑤舌苔白,或脉浮或浮紧。

具备①项,加②、③、④、⑤中2项。

2.风热犯肺证:①咳嗽、痰黄或白黏,或痰少、咯痰不爽,或干咳;②鼻塞、流浊涕,或鼻窍干热;③恶风或并发热;④咽干甚则咽痛;⑤口干渴;⑥舌尖红,或舌苔薄黄或薄白干,或脉浮数。

具备①项,加②、③、④、⑤、⑥中3项。

3.燥邪犯肺证①干咳,或痰少或黏、难以咯出;②唇鼻干燥;③口干甚则口渴;④咽干甚则咽痛;⑤恶风或并发热;⑥舌尖红,或舌苔薄黄或薄白干,或脉浮或浮数。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的患者。

一、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咳嗽(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ICD-10编码:R05 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临床常见证候:风邪犯肺证风寒恋肺证风热郁肺证风燥伤肺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咳嗽(TCD编码:BNF011)和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ICD-10编码:R05 01)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史。

— 76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3.胸部查体及X线无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胸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肺通气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咳嗽激发试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肺部CT检查、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咳嗽(急性支气管炎)诊疗方案(2014 年)病名:咳嗽 中医病名:咳嗽病 西医病名: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是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急 性气管-支气管黏膜炎症。

多为散发,无流行倾向,年老体弱者易感。

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和咳痰。

常发生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

也可 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迁延不愈所致。

急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咳嗽病”范畴。

、诊断 (一)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或伴咽痒咳痰。

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常于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刺激性干咳,或有少量 粘液痰,伴胸骨后不适感或钝痛,有细菌感染时可有粘液脓性痰。

支 气管痉挛时有气喘,全身症状有轻度畏寒、发烧,体温38 C 左右。

(2) 肺部体征阴性或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散在的干、湿罗音。

(3) 血液白细胞数大多正常,细菌感染时增高。

(4) 胸部X 线检查正常,或有肺纹理增粗。

(5) 病程一般为自限性,全身症状3〜5天消退,咳嗽咯痰 症状有时可延续2〜3周才消失。

(6) 应排除百日咳、肺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癌、肺结核等。

(二) 证候诊断(1)咳逆有声, ⑵外感咳嗽,(3)内伤咳嗽, 2、西医诊断:(1)发病急,(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3)风燥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 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4)痰热郁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 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

舌苔白腻,脉滑。

(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诊疗方案(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寒袭肺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处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止嗽散中桔甘前,荆陈紫菀百部研,诸般咳嗽凭加减,姜汤调下约三钱。

)麻黄10克、杏仁10克、荆芥10克、白前10克、桔梗10克、陈皮12克、紫菀10克、百部12克、枳壳12克、甘草6克。

2.风热犯肺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处方:桑菊饮(桑菊饮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桑叶10克、菊花12克、杏仁10克、薄荷6応连翘10克、桔梗6応川贝母10克、钩藤15克(后下)、芦根30克、僵蚕10克、甘草6克。

3.风燥伤肺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处方:桑杏汤(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梔豉与梨皮,干咳鼻涸还身热,清宣凉润燥能医。

)桑叶10応杏仁10克、淡豆鼓10克、南沙参12克、象贝10克、杏仁10克、瓜蒌皮12克、桅子9克、黄芩10克、梨皮10克。

4.痰湿蕴肺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处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陈汤中夏和陈,意以甘草与茯苓。

三子养汤白苏菔。

)半夏10克、茯苓25克、陈皮12克、厚朴10克、甘草6克、苍术12克、苏子10克、白芥子10克、莱菔子12克。

5.痰热郁肺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处方:麻苇合剂:炙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芦根30克、薏米仁30克、冬瓜仁12克、桃仁10克、黄芩10克、全瓜蒌12克、枳壳10克、桑白皮10克、甘草6克。

6.肝火犯肺治法:清肺泻肝,止咳化痰。

处方:黛蛤散加黄芩泻白散(黛蛤散:青黛,海蛤壳。

黄芩泻白地骨皮,桑白粳米甘草比。

)黄芩10克、桑白皮12克、地骨皮15克、青黛6克、海蛤壳15克、甘草6克。

7.肺阴亏耗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处方: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玉桑,扁豆甘草止咳爽。

)沙参12克、麦冬12克、五味子12克、百合12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桑白皮12克。

(二)辨证选择静脉注射中药注射剂。

1、风热犯肺、痰热郁肺,予双黄连、痰热清注射液疏风清热、清热解毒。

2、肺阴亏虚,予参麦注射液益气养阴。

(三)中医特色疗法1、针灸根据病情可选择大椎、肺俞、定喘、风门、天突、合谷、尺泽、足三里等穴。

2、药物贴敷根据病情可辩证选择药物贴敷治疗。

3、刮痧、拔罐疗法万花油或甘油涂擦后背暴露部位,用砭石反复刮、擦背部膀胱经、督脉,以微观红瘀为度,可配合风门、大椎、肺俞等穴闪罐,达到疏通经络、驱散风邪的作用。

每日1-2次。

4、其他疗法根据临床情况选用艾灸疗法,也可配合使用经络刺激法,伴有咽痒、咽部不适等症状时,可配合中药雾化吸入治疗。

(四)、预防及护理1、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凉,尤其在气候反常时更要注意调摄。

2、咳嗽痰多,饮食不宜肥甘厚味,以免蕴湿生痰。

风热、气火、风燥、肺阴虚咳嗽不宜食辛辣香燥之品及饮酒,以免伤阴化燥助热。

戒烟酒等不良习惯。

3、痰多者应尽量鼓励其将痰排出。

咳而无力者,可翻身拍背等以助痰排出,必要时吸痰,但吸时要避免刺激或损伤咽部。

4、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5、教育患者进行呼吸操锻炼。

6、口服补肺汤合玉屏风散预防外感(补肺参芪熟地黄,桑白五 味与紫菀。

)太子参12克、黄芪叶12克。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二)评价方法咳嗽症状积分:由患者每天根据自己 24小时的咳嗽症状,对照积分表进行判断及记录:总积分二日间积分+夜间积分。

咳嗽症状积分 表可作为病情评价和判断药物疗效之用。

咳嗽症状积分表 分值日间咳嗽症状积分夜间咳嗽症状积分 0无咳嗽无咳嗽入睡时短暂咳嗽或偶有1 偶有短暂咳嗽夜间咳嗽2 频繁咳嗽,轻度影响日常 因咳嗽轻度影响夜间睡 频繁咳嗽,严重影响日常330克、熟地 10克、紫菀10克、桑 白皮12克、五味子12克、白术15克、防风 10克、银花15克、桑1、 咳嗽症状完成消失 0分);2、3、 有效4、 咳嗽症状明显减轻 (治疗后降至(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6~9分);咳嗽症状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 2~5分);咳嗽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因咳嗽严重影响夜间睡活动眠活动眠(三)临床疗效评估1、中医药辨证治疗咳嗽的疗效是明显的、有效的,与西药抗菌,止咳药相比,具有副作用小,止咳化痰作用强,作用持久复发率低的优势。

通过107例咳嗽病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93.4%。

2、中医药辨证治疗急性支气管炎107例咳嗽患者,结果显示:中药能明显缓解咳嗽患者的咳嗽、咯痰等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缓解症状,减轻气道阻力,其中显效39例、有效43例、缓解18例, 总有效率93.4%。

3、急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咳嗽病程短,疗效较好。

中医辨证治疗理论上圆满,但存在疗效上不尽人意之处。

四、治疗难点及改进措施治疗难点1、咳嗽反复发作是目前临床中的难点,而咳嗽单纯中医药治疗有效,但效果慢,取效时间长。

多种诱因会导致咳嗽患者病情复发或加重,但外感是诱发咳嗽的主要因素,也是难点问题。

2、咳嗽病程长则疗效较差,无论中药或西药都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中医药在如何治疗顽固性咳嗽方面未有明显进展是主要的难点。

改进措施1.针对咳嗽患者,外感是引起的主要因素,也是难点问题。

针对预防外感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应用益气固表法为主,采用补肺汤合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健脾止汗、培土生金。

其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扶正。

二药合用则汗不外泄,邪不易侵。

黄芪配防风相得益彰,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驱邪而不伤正。

同时防风有解表祛风的作用。

通过中医综合治疗,明显预防了咳嗽患者易外感的发生,进而使咳嗽患者反复发作次数得到减少。

采用中药贴敷、中药雾化吸入、穴位按摩、拔罐、刮痧、针灸等中医特色治疗咳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2.外感咳嗽治宜宣肺散邪为主。

内伤咳嗽治宜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久咳者,注重调理脏腑为主,健脾、清肝、养肺、补肾,忌辛散。

初咳者,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宣畅肺气。

3、咳嗽患者以表证、痰热者居多,着重从疏风解表、清化痰热着手,配合中药贴敷、中药雾化吸入、穴位按摩、针灸等中医特色治疗等进行综合治疗,有效改善了咳嗽病的咳嗽咯痰症状,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咳嗽病优化诊疗方案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估(2014 年)2014年度我科应用咳嗽病优化诊疗方案辨证治疗急性支气管炎107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能明显缓解喘病患者的咳嗽气喘,咯痰等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病情复发,减轻气道阻力。

其中显效39例、有效43例、缓解18例,总有效率93.4%。

1、中医药辨证治疗咳嗽的疗效是明显的、有效的,与西药抗菌, 止咳平喘药相比,具有副作用小,止咳化痰作用强,作用持久复发率低的优势。

通过107例咳嗽病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93.4%。

2、优化了防病治病的内容,在本年度的方案中进一步优化了风热犯肺证与痰热郁肺证的方药治疗。

优化了咳嗽证候积分表。

3、慢性咳嗽的治疗,咳嗽病程长,疗效较差,无论中药或西药都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中医辨证治疗理论上圆满,但存在疗效上不尽人意之处。

4、对中医治疗临床评价分析及措施:1)中医药综合治疗通过对脏腑、经络气血机,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而实现的。

论治和整体观念。

因此中医药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善咳嗽、咯痰等临床症状。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位在肺脾,根据五脏相关理论,是一个脏器受损的综合征。

发咳嗽的主要因素,也是难点问题。

针对预防外感采用中医中药辨证 治疗,应用益气固表法为主,采用补肺汤合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健脾 止汗、培土生金。

其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扶正。

二药合用则汗 不外泄,邪不易侵。

黄芪配防风相得益彰,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 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邪而不伤正。

同时防风有解表祛风的作用。

通过 中医综合治疗,明显预防了咳嗽病患者易外感的发生, 进而使咳嗽病 患者反复发作次数得到减少。

2) 外感咳嗽治宜宣肺散邪为主。

内伤咳嗽治宜扶正祛邪,标本 兼治。

久咳者,注重调理脏腑为主,健脾、清肝、养肺、补肾,忌辛 散。

初咳者,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宣畅肺气。

3) 咳嗽患者以表证、痰热者居多,着重从疏风解表、清化痰热 着手,配合中药贴敷、中药雾化吸入、穴位按摩、针灸等中医特色治 疗等进行综合治疗,有效改善了咳嗽病的咳嗽咯痰症状,并取得较好 的治疗效果。

2013年我们将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在应用诊疗方案的同时, 我们强调辨证论治,遵循传统的中医思维规律,不断完善优化治疗方 案。

咳嗽病优化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估表 科室名称:肺病科 医院名称:中卫市中医医院 病例数:107例 填表人:白薇 日期:2014-12-17强调辨证进而有效改 咳嗽病定 外感是诱咳嗽病优化诊疗方案中医特色评估表科室名称:肺病科医院名称:中卫市中医医院病例数:107例填表人:白薇日期:2014-12-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