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咳嗽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肺系病证 第二节 咳嗽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3)风燥伤肺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 有血丝,咽喉干痛,口鼻干燥,初起或伴有少许恶寒,身 热头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数或小数。 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
桑杏贝母豉沙参,栀皮梨皮顿服珍, 清宣温燥润肺咳,外感温燥此方存。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3)风燥伤肺(温燥证) 常用药:桑叶、薄荷、豆豉疏风解表;杏仁、前胡、牛蒡 子肃肺止咳;南沙参、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生津润 燥。 辨证加减:若津伤较甚,舌干红苔少,加麦冬、北沙参; 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侧柏叶;痰黏难出,加紫菀、瓜萎 仁;咽痛明显,加玄参、马勃。属温燥伤肺重证,症见身 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改 投清燥救肺汤。
三拗汤:
麻黄不去根节,杏仁 不去皮尖,甘草不炙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梗荆陈甘, 宣利肺气疏风咳,风邪犯肺姜汤咽。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 常用药:麻黄宣肺散寒;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 金沸草等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辨证加减:若咽痒咳嗽较甚,加细辛、五味子;鼻塞声重 较甚,加辛夷、苍耳子;咳痰黏腻、胸闷、苔腻,加法半 夏、厚朴、茯苓;素有寒饮伏肺,兼见风寒表证,治以疏 风散寒,温化寒饮,改投小青龙汤;表寒未解,里有郁热, 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 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解表清里。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2)风热犯肺 临床表现: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 不爽,痰黏稠或色黄,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 风,身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
中医内科学咳嗽ppt课件

17
完整版ppt课件
止嗽散—荆芥疏风解表; 桔梗、白前升降肺气; 紫宛、百部润肺止咳; 桔梗、甘草、陈皮宣肺化痰利咽, 适用:外感咳嗽迁延不愈,表邪未净,或愈
而复发,喉痒而咯痰不畅者。
18
止嗽散
完整版ppt课件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36
清金化痰汤
完整版ppt课件
清金化痰用芩栀,桑皮二母麦冬施, 蒌桔陈苓甘草入,肺热痰稠可服之。
37
加减:
完整版ppt课件
痰热甚者,可加竹沥水、天竺黄、竹茹清热化痰 痰黄如脓或腥臭,酌加鱼腥草、金养麦根、薏苡
仁、冬瓜子清热化痰解毒; 胸满咳逆,痰盛,便秘配葶苈子、大黄泻肺逐痰; 痰热伤津,酌加南沙参、天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胸闷气逆,加枳壳、旋覆花利肺降逆; 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 痰粘难咯,酌加海浮石、贝母、竹茹、瓜蒌清热
化痰降气; 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沙参、
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42
4.肺阴亏耗
完整版ppt课件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夹血,或声哑。 兼症: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
39
完整版ppt课件
黛蛤散合泻白散—— 青黛、蛤壳---清肝化痰 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清肺泻火 甘草、粳米---化痰止咳
40
泻白散
完整版ppt课件
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 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咳喘此方先。
41
加减:
完整版ppt课件
火热较盛,咳嗽频作,痰黄者,可加山栀、丹皮 贝母、枇杷叶以增清热止咳化痰之力;
中医内科学咳嗽ppt课件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
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 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
多为久病, 常反复发作,病程长, 可伴它脏见证。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舌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3、治 法: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4、代 表 方: 沙参麦冬汤加减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二、文献摘要
1、病位及病因病机:
《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 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 也。” 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
2、分类:
明·张介宾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
大类,《景岳全书·咳嗽》篇指出:“咳嗽一证,窃见
诸家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
所以治难得效。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
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但于二
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
3、治疗:
《景岳全书·咳嗽》指出: “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 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 夹实,亦当兼清以润之”,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 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疗原 则,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
附:凉燥证
1、证 候: (主)干咳少痰或无痰, (兼)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 热,头痛无汗, (舌脉)舌苔薄白而干。
《中医内科学》咳嗽

《中医内科学》咳嗽第一节咳嗽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
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中最为常见的病证之一,发病率甚高,据统计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为3%-5%,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可达10%—15%,尤以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
中医中药治疗咳嗽有较大优势,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内经》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证候转归及治疗等问题已作了较系统的论述,阐述了气候变化、六气影响及肺可以致咳嗽,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肺为咳。
”《素问·咳论》更是一篇论述咳嗽的专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了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
对咳嗽的症状按脏腑进行分类,分为肺咳、心咳、胃咳、膀胱咳等,并指出了证候转归和治疗原则。
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仅拟出了不少治疗咳嗽行之有效的方剂,还体现了对咳嗽进行辨证论治的思想。
隋《诸病源候论·咳嗽候》在《内经》脏腑咳的基础上,又论述了风咳、寒咳等不同咳嗽的临床证候。
唐宋时期,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和剂局方》等收集了许多治疗咳嗽的方剂。
明代,《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明医杂著》指出咳嗽“治法须分新久虚实”,至此咳嗽的理论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际。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病证的一个症状。
本节是讨论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证进行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兼见咳嗽者,可与本病证联系互参。
【病因病机】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内伤咳嗽病因为饮食、情志等内伤因素致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病邪。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均是病邪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中医内科-咳嗽

桑白皮、地骨皮——清泄肺热。
陈皮、青皮、茯苓——行气化痰 五味子——收敛肺气 人参——益气补中 甘草、粳米——和中
4.肺阴亏耗证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 丝,声音逐渐嘶哑。 兼症(肺阴虚):口干咽燥,午后潮热,颧红, 盗汗,日渐消瘦,神疲。 舌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1
3.风燥伤肺证(指温燥,风热+燥邪伤肺)
主症:干咳,连声作呛,喉痒,无痰或痰少而粘, 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丝。
兼症①燥邪的症状: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
②风热表证的症状: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 舌脉: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或小数。
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桑叶、豆豉——疏风解表
杏仁、象贝母——肃肺止咳 沙参、梨皮、栀子皮——生津润燥,清热。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 嗽,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 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 兼症(痰湿中阻):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 闷,院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 舌脉: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病机
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如肺阴不足,阴虚火炎 ,灼津成痰;或肺气亏虚,气不布津,凝聚成痰。 内伤咳嗽与外感咳嗽又相互影响。外感咳嗽迁延 失治,邪伤肺气,可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 由于脏腑失调,卫外功能低下,又易招致外感。
4.病理因素主要为“痰”和“火”。
三、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为主证。 病史: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
中医内科学咳嗽

03
咳嗽的西医诊断与鉴别诊 断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
病史
了解患者既往史、家族史、用药史等。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呼吸、体温、脉搏等生命体征,听诊肺部呼吸音,检查胸部 X线或CT等。
鉴别诊断
感冒
感冒常伴有发热、头痛、鼻塞等 症状,咳嗽多为干咳或咳少量白
痰。
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常有咳嗽、咳痰等症状, 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啰音。
内伤咳嗽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可伴有胸痛、气短、神疲、乏力等全身症 状。
02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病因病机
外感咳嗽
由于气候变化、人体抵抗力下降或调摄失宜,外邪乘虚而入 ,侵犯肺脏,导致肺气不宣,从而引发咳嗽。
内伤咳嗽
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导致肺脏功能 失调,引发咳嗽。
辨证论治
哮喘
哮喘常有喘息、气急等症状,肺 部听诊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
并发症与预后
并发症
咳嗽可引起肺炎、支气管炎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预后
根据病情轻重和个体差异,预后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积极治疗可缓解症状,但 难以根治。
04
中医治疗咳嗽的方法与技 巧
Hale Waihona Puke 中药治疗辩证施治根据咳嗽的症状、病因、病程等, 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01
02
03
辨病位
根据咳嗽的部位和性质, 判断病位在肺还是在脏腑。
辨病因
根据咳嗽的病因和症状, 判断是外感还是内伤。
辨虚实
根据咳嗽的病程和症状, 判断是实证还是虚证。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原则
根据辨证论治的结果,确 定针灸治疗的穴位和手法。
中医内科学__第1章第二节咳嗽

风燥咳嗽(燥热、凉燥)
(一)单方验方 1.桑叶煎 2.百合款冬花饮 (二)中成药 1.养阴清肺丸 2.蜜炼川贝枇杷膏
膏 4、急支糖浆 (三)简易治疗技术 1.刮痧 2.拔罐
3.雪梨
痰湿咳嗽 1.二陈丸 2.半夏露 3.半贝丸 痰热咳嗽 1.蛇胆川贝液 2. 清金止咳化痰丸 阴虚咳嗽 1.琼玉膏 2. 玄麦甘桔颗粒 气阴两虚咳嗽 咳速停糖浆 慢性咽炎咳嗽 蒸汽吸入疗法 虚寒型咳嗽:穴位贴敷疗法
分类
1.外感咳嗽 2.内伤咳嗽
三、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咳嗽,或伴有咯痰。 2.病史: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可伴有寒热等表
证 内伤咳嗽,起病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伴
相应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
3. 相关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2)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 听诊:两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辨痰
少痰:燥热、气火、阴虚
痰多:湿痰、痰热、虚寒
痰白而稀:风、寒
咳吐血痰:肺热、阴虚
脓血相兼:痰热瘀血互结
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味:痰热
味甜:痰湿
味咸:肾虚
(二)、论治要点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 不宜早用收涩、镇咳药
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顾 发作时:祛邪止咳 缓解时:扶正补虚 调理脏腑(注意治脾、治肝、治 肾)。
(三)、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主症: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咳痰稀薄色白 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
热,无汗, 舌脉象: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基本病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三拗汤:宣肺散寒 止嗽散:疏风润肺
咳嗽中医PPT课件

2024/1/30
21
精神心理调适方法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
学会放松自己,如深呼吸、冥想等。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缓解心理压力。
2024/1/30
22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2024/1/30
23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咳嗽的中医定义和分类
详细解释了咳嗽在中医理论中的定义 ,以及其根据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 的不同分类。
2024/1/30
12
风热犯肺型咳嗽治疗方法及方剂选用
治疗方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2024/1/30
13
痰湿蕴肺型咳嗽治疗方法及方剂选用
治疗方法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食物 ,以免加重病情。同时,患者应注意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环境。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饮食疗法 在咳嗽治疗中也有重要作用。 患者可根据自身病情和体质特 点选择合适的药膳进行调理, 如川贝炖雪梨、杏仁粥等具有 润肺止咳功效的食物。
2024/1/30
18
05
预防调护与康复指导
2024/1/30
19
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 免刺激性气味和烟尘。
2024/1/30
咳嗽定义
咳嗽是中医内科常见病症,指肺 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 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临床表现
咳嗽常伴随咳痰、喘息、气促、 胸闷等症状,可分为急性咳嗽、 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定义: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 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以咳 嗽或咯吐痰液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古代将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 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 然分开,故现在以咳嗽并称。
2.历史沿革
(1)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 的病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及治疗等作了 系统的论述。 病位:在肺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 病……肺为咳。” 病因:归纳为外邪犯肺和他脏及肺《素问·咳论》 篇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明·张景岳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 感、内伤两大类。
《景岳全书·咳嗽》篇指出:“以余观之,则 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 一曰内伤而尽之矣……但于二者之中当 辨阴阳,当分虚实耳”。此种分类方法临 床实用。
2.历史沿革
治疗上《景岳全书·咳嗽》指出:“外感之 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 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夹实,亦当兼清 以润之”,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 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 疗原则,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
2.辨痰的色、质、量、味。
咯吐血痰,多为肺热、阴虚; 如脓血相兼的,为痰热瘀结成痈之候; 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 困难者,多属心肺阳虚,气不主血; 咳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的为痰热,味甜者 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二)治疗原则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
内伤 咳嗽
标实为主:祛邪止咳 本虚为主:扶正补虚
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血沉、痰培养、 胸部X线透视或摄胸片,以资协助诊断 。
(二)鉴别诊断
1.与咳喘证: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
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 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2.哮病: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
3.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 4.肺癌:刺激性咳嗽,咯血,胸痛,恶液质。
证治分类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证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兼症(风寒表证的症状):鼻塞,流清涕,头 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
舌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桔梗、白前、陈皮——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紫苑、百部——温润降逆,润肺止咳。 荆芥、生姜——疏风解表 甘草——调和药性,止咳。
分类:《内经》依据咳嗽的不同表现,将 其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这种脏腑分类的 方法,为后世医家对咳嗽病证的研究奠定 了理论基础。
2.历史沿革
(2)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 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有 风咳、寒咳、胆咳、厥阴咳等, 虽然体现了辨证思想,但名目繁多, 临床难以掌握。
2.历史沿革
内伤咳嗽与外感咳嗽又相互影响。外感咳嗽迁延 失治,邪伤肺气,可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 由于脏腑失调,卫外功能低下,又易招致外感。
4.病理因素主要为“痰”和“火”。
三、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为主证。
病史: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 卫表证。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 多伴其它兼证。
2.历史沿革
(4)虞传《医学正传》中强调治咳必须重 视调畅气机,认为“欲治咳嗽者,当以治 痰为先。治痰者,必以顺气为主,是以南 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橘 红利其气,而痰饮自降”,补充了咳嗽的 治疗内容。 此外,虞抟、叶天士等对咳嗽治疗的论 述,对临床都有参考价值。
3.范围
外感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
内伤咳嗽
痰热郁肺----肺炎,支扩并感染 痰湿郁肺----慢支肺气肿 肝火犯肺----胸膜炎,肺炎 肺阴亏耗----支气管扩张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天气冷热 失常
1. 外感六淫:指六淫之邪,侵袭肺系。
多因起居不慎,寒温失宜, 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减退或失调
风 夹他邪袭肺
冬春寒冷——夹寒——风寒咳嗽 春夏温热——夹热——风热咳嗽
秋季——夹燥——风燥咳嗽
(一)病因
2.内邪干肺 :指脏腑功能失调,累及于 肺,导致咳嗽。
痰湿犯肺
其它脏腑病变涉及于肺 肝火犯肺
肺脏自病两方面
肺阴亏耗
2.内邪干肺
痰浊
(1)痰湿犯肺: 饮食不节,嗜烟好酒 辛温燥烈 熏灼肺胃
过食肥甘辛辣炙煿,酿湿生痰
精微不归正化
平素脾运不健,
变生痰浊
痰浊上干于肺,阻塞气道
3.病理性质: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 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内伤咳嗽,邪实与正虚 并见。 它脏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实致虚。如肝火犯肺者, 气火灼伤肺津;痰湿犯肺者,因湿困中焦,不能化 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生痰浊,上干于肺。
病机
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如肺阴不足,阴虚火炎 ,灼津成痰;或肺气亏虚,气不布津,凝聚成痰。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
发病 外 急短 感 新病
兼症
恶寒发热 头痛 等肺卫表证症状
性质
多属实
治疗
祛邪利肺
内 久 反复发 伴他脏见证 伤 作 病程长
邪实正虚 祛邪止咳 扶正补虚
2.辨痰的色、质、量、味。
咳而少痰的多属燥热、气火、阴虚; 痰多的常属湿痰、痰热、虚寒; 痰白而稀薄的属风、属寒; 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粘者属阴虚、燥 热; 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的属虚、属寒;
咳嗽
2.内邪干肺
(2)肝火犯肺
情志不遂 肝失条达 郁怒伤肝
日久气郁化火
肝脉布胁 而上注于肺
气火循经犯肺
2.内邪干肺
(3)肺脏自病: 肺系疾病迁延不愈 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
肃降无权
肺气上逆作咳
(二)病机
1.病变脏腑:主脏在肺,与肝(肝火犯肺)、脾 有关(脾湿犯肺),久则及肾(指肺虚日久,累 及于肾,肾不纳气,病人由咳而喘)。 2.病机:邪(内、外)犯于肺,肺气上逆。
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治疗禁忌
⑴外感咳嗽忌用补涩之品,以免留邪。
(2)内伤咳嗽忌用汗法,以免耗损气阴。
⑶用药要清轻平和,主要是轻与平。《石室秘 录》:“肺乃娇脏,咳轻治不可重施”。 轻——《内经》:“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平——肺为“娇脏”不耐寒暑,因此清肺不可过 用 寒凉药,温肺不能过用温热药。故临床有辛不过 三,麻不过六。 (4)注意保持大便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