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内科学--肺痨
中医内科学-肺痨(本科十三五教材)

历代医籍对本病的论述甚详,早在《黄帝内经》中即生 动地描述了肺痨的主症及其慢性消耗表现。《中藏经》 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的特点。唐宋时期,确立了本病的 病因、病位、病机和治则。
唐·王焘《外台秘要》提出“生肺虫,在肺为病”,认 识到肺痨是由特殊的“肺虫”引起的。对于肺痨的病理 性质,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强调“痨瘵主乎阴虚”, 突出了阴虚是其基本病理特点。
若咳痰黄稠量多,酌加桑白皮、竹茹、海蛤壳、鱼腥草等;咯血较著者,加丹皮、 藕节、紫珠草、醋制大黄等,或配合十灰散;盗汗较著,酌加五味子、瘪桃干、 糯稻根、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等;胸胁掣痛者,加川楝子、广郁金等;烦躁 不寐加酸枣仁、夜交藤、龙齿;若遗精频繁,加黄柏、山茱萸、金樱子。服本方 碍脾腻胃者可酌加佛手、香橼。
3.气阴耗伤
临床表现: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偶或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 午后潮热,伴有畏风、怕冷,自汗与盗汗并见,纳少神疲,便溏,面色白,颧红; 舌质光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
治法:益气养阴。 代表方:保真汤。
本方由人参、黄芪、白术、白茯苓、赤茯苓、麦冬、天冬、生地黄、五味子、当 归、白芍、熟地黄、陈皮、知母、黄柏、地骨皮、柴胡、厚朴、莲须、生姜、甘 草、大枣组成。并可加百部、冬虫夏草、白及。若咳嗽痰白者,可加姜半夏、橘 红等;咳嗽痰稀量多,可加白前、紫菀、款冬、苏子;咯血色红量多者,加白及、 仙鹤草、地榆等;若骨蒸盗汗者,酌加鳖甲、牡蛎、五味子、地骨皮、银柴胡等; 如纳少腹胀,大便溏薄者,加扁豆、薏苡仁、莲肉、山药、谷芽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明显消瘦。 2.常有与肺痨患者的长期接触史。 痰涂片或培养是诊断肺痨的最可靠依据。X线摄片有助于了解病情的发展程度。
中医内科学——肺痨气阴耗伤——保真汤——阴阳解析

中医内科学——肺痨气阴耗伤——保真汤——阴阳解析保真汤是中医中常用的一种药物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肺痨患者的气阴耗伤症状。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学的角度,对肺痨气阴耗伤以及保真汤的阴阳解析进行探讨。
一、肺痨气阴耗伤的概念与病机1. 概念:肺痨,即肺结核,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
肺痨气阴耗伤是指肺痨病理过程中,气阴两虚导致的相关病理变化。
2. 病机:中医认为,肺为水道之官,主司呼吸,气机升降和肃降清化等功能。
肺痨患者由于病邪入侵或体质虚弱,导致肺气受损,肺阴耗损,从而出现气阴耗伤症状。
二、保真汤的药物组成及药理作用保真汤是由中药组成的方剂,主要包括人参、麦冬、石膏、栀子和生地黄等药物。
1. 人参:具有补气益肺,益阴生津的功效。
能够提升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改善气虚症状。
2. 麦冬:有滋阴润肺,清热止渴的作用。
可以增加肺部的阴液,缓解阴虚、热盛等症状。
3. 石膏:有清热解毒,降火止渴的功效。
可以清除肺痨患者体内的病毒和毒素,减轻炎症反应。
4. 栀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镇痛的作用。
可以减轻肺痨患者的咳嗽和胸闷症状。
5. 生地黄:有滋阴清热,养阴生津的功效。
可以增加体内的阴液,缓解肺痨患者的阴虚症状。
三、保真汤的阴阳解析及临床应用1. 阴阳解析:保真汤以人参、麦冬、生地黄为阳药,以石膏、栀子为阴药。
通过平衡阴阳的关系,调节肺脏的阴阳平衡,修复和强化机体的正气和阴液,从而达到治疗肺痨气阴耗伤的目的。
2. 临床应用:保真汤一般用于肺痨气阴两虚,阴虚内热,咳嗽痰多,口干舌燥,身热盗汗等症状。
通过药物组合和配伍原则,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增强体质,并辅助抗结核药物的疗效。
四、保真汤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1. 疗效评价:临床研究表明,保真汤可以显著减轻肺痨患者的咳嗽、胸闷、盗汗等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保真汤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结核的治疗和康复。
2. 安全性评价:保真汤作为传统中药方剂,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安全性相对较高。
中医内科-课件-肺痨

病机解析
肺痨的病机主要为阴虚火旺。由于正气虚弱,外邪侵袭, 导致肺脏受损,肺阴不足,虚火内生。随着病情的发展, 可出现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证候。
病机的转化与病情的轻重和病程的长短有关。轻症患者多 表现为肺阴虚,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出现气阴两虚、阴阳 两虚等证候。
诊断标准
诊断肺痨需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 实验室检查。患者常有咳嗽、咳痰、 咯血、胸痛等症状,同时伴有低热、 盗汗等全身症状。
肺痨。
其他因素
如营养不良、生活环境差等, 可增加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风
要包括正气虚弱、外邪侵袭两个方面。正气虚 弱多因先天不足、劳累过度、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使得身 体虚弱,容易感染病邪。外邪侵袭则多指感染痨虫,痨虫侵 袭肺脏,导致肺痨的发生。
此外,情志不畅、房事不节等因素也可导致正气虚弱,易感 病邪,诱发肺痨。
中药外敷
将中药制成药膏或散剂,外敷于肺痨患者的相关穴位,以缓解症状,如用白芥子 、百部等中药外敷于肺俞、膏肓等穴位。
针灸治疗
针刺
通过刺激相关穴位,调节气血,达到 治疗肺痨的目的。常用的穴位包括肺 俞、膏肓、太渊等。
艾灸
利用艾条或艾炷对相关穴位进行温热 刺激,以温阳散寒、调理肺气,治疗 肺痨。常用的穴位包括肺俞、膻中、 足三里等。
诊断依据
中医四诊合参、西医检查等
治疗过程解析
治疗方法:中药治疗、 针灸治疗、推拿按摩 等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 项:饮食调理、生活 调摄等
治疗过程:治疗时间、 治疗手段、药物使用 等
治疗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
01
症状改善情况、体征变化等
评估方法
02
对比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等
评估结果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肺痨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经络 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对于肺痨患者,针灸治疗可以 选择肺俞、膏肓、足三里等穴 位,以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避免误伤经络,同时需注意与 中药治疗配合使用,以提高治 疗效果。
诊断过程
患者就诊时,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检查,发现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和慢性咳嗽、咳痰等症状。结合肺部听诊和X线 检查,考虑为肺痨合并肺部感染。
治疗建议
医生建议患者进行抗痨和抗感染治疗,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和生活护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定期复查,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医生还建议患者戒烟,以改善肺功能。
THANKS
感谢观看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提高抵抗力。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辣椒、姜、蒜等,以免加重病情。
05
肺痨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一
01
患者情况
患者李某,男性,35岁,长期从事IT行业,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
近半年来,出现咳嗽、咳痰、低热等症状,自认为是普通感冒,未予重
视。
02
诊断过程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肺痨
• 肺痨概述 • 肺痨的症状与诊断 • 肺痨的治疗 • 肺痨的预防与调理 • 肺痨的案例分析
01
肺痨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肺痨是中医内科学中一种常见的肺系 病症,主要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 虫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
特点
肺痨具有传染性,病程较长,病情易 反复,治疗难度较大。
肺结核
中医内科学资料—肺痨

中医内科学——肺痨细目一:概述一、肺痨的概念及源流1.肺痨的概念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
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2.肺痨的源流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
在春秋战国至东汉末期,认为本病属慢性劳损性疾病。
在魏晋到北宋时期,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的特点。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提出本病是由“肺虫”引起,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体,故成瘵疾,咯血声嘶。
”到唐宋明清时期,明确了本病的病位、病机和治则。
朱丹溪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
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专著。
明·虞抟《医学正传·劳极》则提出“杀虫”和“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
二、肺痨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其传染特点,与西医学的肺结核基本相同。
若因肺系其他疾病引起的肺脏劳损,也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肺痨的常见病因外因:感染“瘵虫”。
内因:禀赋不足、酒色过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二、肺痨的主要病机及转化肺痨的病位在肺,肺脏本体虚弱,卫外功能不强,或因其他脏器病变耗伤肺气,导致肺虚,则“瘵虫”极易犯肺,侵蚀肺体,而致发病。
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主,同时也涉及心肝。
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上耗母气,可致“肺肾两虚”。
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或肺虚心火乘客,肾虚水不济火,可致心肝火旺。
久延而病重者,因精血亏损可以发展到肺、脾、肾三脏交亏,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之运行,而致气虚血瘀。
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一般而言,初起肺体受损,肺阴耗伤,肺失滋润,故见肺阴亏损之候;继则阴虚生内热,而致阴虚火旺;或因阴伤气耗,阴虚不能化气,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而见阴阳两虚之候。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肺痨的诊断要点1.有与肺痨病人的长期密切接触史。
2.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
中医内科学肺痨

心理疏导
如有需要,可寻求专业心 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心 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
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以免影响身体的康复。
其他预防保健措施
戒烟限酒
定期复查
肺痨患者应戒烟限酒,以免对肺部造 成进一步的损害。
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 病情的变化和治疗的效果。
中医内科学肺痨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 肺痨概述 • 肺痨的中医治疗 • 肺痨的预防与保健 • 肺痨的现代医学认识 • 肺痨的案例分享
目录
Part
01
肺痨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肺痨是一种以咳嗽、咯血、潮热 、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 床表现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特点
多因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 入侵所致,病程较长,且具有传 染性。
肺痨的病因与病机
病因
多因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入侵 所致。
病机
肺痨的病机主要为肺阴亏损,虚火内 生,以及气阴耗伤,导致咳嗽、咯血 、潮热、盗汗等症状。
肺痨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病史及体格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作出诊断 。
鉴别诊断
需与肺结核、肺癌等疾病相鉴别,以明确病情。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患者咳嗽、 咳痰、气喘等症状明显改善,复 查肺部CT显示病灶明显吸收,病
情得到有效控制。
典型病例二:针灸治疗肺痨的经验分享
1 2
患者情况
患者张某,女性,38岁,因咳嗽、咳痰、低热等 症状就诊,经西医检查诊断为肺痨。
针灸治疗
采用针灸治疗,选取肺俞、膏肓、足三里等穴位 进行针刺和艾灸,每周治疗2-3次。
中医内科学——肺痨

病机
肾为肺之子,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上耗母气, 则可见肺肾两虚,伴见骨蒸、潮热、男子失精、女子月经不调等 肾虚症状;若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则见性 情急躁,善怒,胁痛;肺肾阴虚,心火上炎还可伴有虚烦不寐, 盗汗等症;如肺虚治节失司,血脉运行不畅,病及于心,可见喘、 悸、肿、紫绀等症。
1.感染痨虫
早在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已认识到本病属于慢性传染 性消耗性疾病,提到此病“积年累月,渐就顿滞,乃致于死”, 而且其传染力很强,甚至“可以灭门”。
古人所称的痨虫即今日所见的结核杆菌。痨虫传染是形成本病的 唯一因素,因直接接触本病患者,痨虫侵入人体而发病。如问病 吊丧,看护病人,骨肉亲属与患者朝夕相处,都是导致感染的条 件。这种感性认识,已为近百年来的发现所证实。
04 诊 断
1.初期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病重者 可出现咯血,潮热,颧红,盗汗,形体明显消瘦等症。
2.有与肺痨患者密切接触史。 3.病灶部位呼吸音减弱或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及湿哕音 4.痰涂片或培养结核菌多呈阳性。 5.X线摄片可见肺部结核病灶。 6.血沉增快、结核菌素皮试呈强阳性有助于诊断。
《丹溪心法·痨瘵》倡“痨瘵痨瘵》指出:“潮、汗、咳嗽、见血、或遗精、便 浊、或泄泻,轻者六症间作,重者六症兼作”,概要地提示了本 病的6个主症。
《医学正传·劳极》确立了杀虫与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迄今仍 然对肺痨病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述原因,均可导致气血不足,正气虚弱,成为痨虫入侵引起发 病的主要内因。痨虫感染和正气虚弱两种病因,可以互为因果。 痨虫是发病的原因,正虚是发病的基础,正气旺盛,感染后不一 定发病,正气不足,则感染后易于致病。同时,病情的轻重与内 在正气的强弱也有重要关系。另一方面,外因感染既是耗伤人体 气血的直接原因,同时又是反映病变发生发展规律,区别于它病 的特殊因素。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肺痨详细版.ppt

最新.课件
6
• 二、病机
• (一)病位主要在肺。
• 从“瘵虫”侵犯的病变部位而言,则主要在肺, 由于肺主呼吸,受气于天,吸清呼浊,若肺脏 本体虚弱,卫外功能不强,或因其它脏器病变 耗伤肺气,导致肺虚,则“瘵虫”极易犯肺, 侵蚀肺体,而致发病,。在临床表现上,多见 干咳、咽燥、痰中带血,以及喉疮声嘶等肺系 症状。故瘵疾中以肺痨为最常见。
体的叙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 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肩髓内消。” • 汉·华佗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的特点。 • 如汉·华佗《中藏经·传尸》云:“人之气血衰弱, 脏腑虚羸,……或因酒食而遇,或问病吊丧而得…… 中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 • 2.唐宋晚清时期,明确了本病的病位、病机和治则。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把“尸注”列入肺脏病篇, 明确病位主要在肺。元·朱丹溪倡“痨瘵主乎阴虚” 之说,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
• 二、治疗原则:治疗当以补虚培元和治痨杀虫为原则。
• 根据体质强弱分别主次,但尤需重视补虚培元,增强正气,以 提高抗病能力。调补脏器重点在肺,并应注意脏腑整体关系, 同时补益脾肾。
• 治疗大法应根据“主乎阴虚”的病理特点,以滋阴为主,火旺 的兼以降火,如合并气虚、阳虚见症者,则当同时兼顾。杀虫 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如《医学正传·劳极》即指出“一则杀 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的两大治则。
• 脾为肺之母。《素问·经脉别论》云:“脾气散精,上归于 肺。”肺虚子盗母气则脾亦虚,脾虚不能化水谷精微,上输 以养肺,则肺亦虚,终致肺脾同病,土不生金,肺阴虚与脾 气虚两候同时出现,伴见疲乏、食少、便溏等脾虚症状。
• 肺痨久延而病重者,因精血亏损可以发展到肺脾肾三脏俱亏, 或因肺病及肾,肾不能助肺纳气,或因脾病及肾,脾不能化 精以资肾,由后天而损及先天。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 之运行,而致气虚血瘀,出现气短、喘息、心慌、唇紫、浮 肿、肢冷等重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03.2021
中医内科学
13
4、阴阳两虚
主症:咳逆喘息,痰呈泡沫状或夹白,形寒自汗,声嘶音哑, 形体消瘦,或有浮肿,腹泻,心慌,肢冷,大肉脱尽等症,舌 质淡而少津,苔光剥,脉微数或虚大无力。
治法:滋阴补阳。
方剂:补天大造丸加减《医学心悟》
组成:人参、黄芪、远志、白芍药、山药、茯苓、杞子、龟板、 鹿角、紫河车、白术、当归、枣仁、熟地)
11.03.2021
中医内科学
17
其他疗法
(三)推拿、按摩
1.肺阴亏虚 揉按、点按肺俞、结核、百劳循背俞施搓运夹法,
同时点按心俞、膏肓。揉 拿手三阴法,点按内关,太渊等穴; 再施梳胁开胸顺气法。
2.阴虚火旺 于背部轻推慢揉,点按肺俞、百劳。用双龙点肾法, 梳胁开胸顺气法,揉拿 手三阴法,点按劳宫、鱼际、内关、 神门,用提拿足三阴法,提拿足三阳法,点按足三里、三阴 交、太溪穴。
中医内科学
2
二、分清病理性质
肺痨
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并发现肺痨虫
干咳,痰中 带血丝,口 干咽燥,五 心烦热,舌 红脉细数。
肺阴亏损Βιβλιοθήκη 咳血色鲜红, 心急易怒舌 红绛,苔薄 黄或剥,脉 弦细数。
阴虚火旺
咳嗽气短, 神疲乏力, 或午后潮热, 舌质嫩红、 苔薄细弱而 数。
气阴两虚
咳逆喘息, 声嘶音哑, 浮肿舌质淡 而少津,苔 光剥,脉微 数或虚大无 力。
潮热声嘶 遗精闭经 舌红脉细数
肾阴不足
形寒阳痿 肢冷唇紫 气喘 水肿舌淡脉沉 细
肾阳亏虚
虚烦不寐 盗汗
温补肾阳 金匮肾气丸
滋水涵木 滋水清肝饮
11.03.2021
肝火偏旺
心火乘克 黄连阿胶汤或大补阴丸
中医内科学
滋阴降火 交通心肾
10
辨证论治
1、肺阴亏虚
主症:干咳,痰少粘白,或带血丝,口干咽燥,午后手足心热, 皮肤干灼,或有少量盗汗,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11.03.2021
中医内科学
11
2、阴虚火旺
主症:咳呛气急,痰少质粘,色白或黄,咳血反复 发作,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 盗汗,口渴,心烦,胸闷掣痛,形体日渐消瘦,舌质 红或绛,苔薄黄或剥,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剂:百合固金丸(《医方集解》引赵蕺庵)合秦 艽鳖甲散(《卫生宝监》)(百合、麦冬、玄参、生 地、熟地、当归、炒芍药、甘草、桔梗、鳖甲、知母、 秦艽、柴胡、地骨皮、青蒿、川贝母、乌梅)
11.03.2021
中医内科学
16
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体针穴位多选手太阴经穴及背俞穴为主。阴虚多用针法,阳
虚多用灸法。常选尺泽、肺俞、膏肓俞、大椎、三阴交、太
溪等穴;若潮热者,加鱼际、劳宫、太溪;盗汗者加阴郄、
复溜;咯血者加中府、孔最、膈俞;音哑加太渊;若阳虚者 可选加脾俞、肾俞、关元、背部俞穴可用瘢痕灸法。 (二)穴位注射 选结核、中府、大椎、膏肓俞、曲池、足三里。采用维生素 B1注射液100 mg,或链霉素0.2g,每次选择2~3穴,轮流使 用。若大咯血者,可选止红穴(在前臂内 侧中线曲泽穴下4 寸),孔最,配合尺泽、曲泽。第一天选止红、尺泽;第2 天选孔最、曲泽交替使用,采用脑垂体后叶素0.2~0.4ml, 每日1~2次,交替取穴4天为一疗程。
阴阳两虚
滋阴润肺 清热杀虫
滋阴降火 补益肺肾
益气养阴 润肺止咳
滋阴补阳 培元固本
月华丸
11.03.2021
百合固金汤 秦艽鳖甲散
保真汤
补天大造丸
中医内科学
9
三、分清病变所涉及脏腑
肺痨
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并发现肺痨虫
乏力,纳呆便 溏
脾
子病及母
健脾助运 培土生金
参苓白术散
性急善怒 胁肋掣痛
母病及子
腰酸遗精 肾
治法:益气养阴。
方剂:保真汤加减(《十药神书》)
组成: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五味子、当归、生 地、熟地、天冬、麦冬、赤芍药、白芍药、柴胡、厚朴、地骨皮、 黄柏、知母、莲心、陈皮、姜、枣)
加减:咳血甚者可 酌加阿胶、仙鹤草、三七粉以养血止血;如便 溏、腹胀、纳差等脾虚症状明显者,可加苡仁、扁豆等以健脾, 并去生地、熟地、麦冬等滋腻之品;若咳甚者加紫菀、款冬、枇 杷叶以温脾止咳;夹有痰湿者,可配半夏、苡仁以祛湿化痰。
中医内科学--肺痨
学习提纲
肺痨的定义是什么? 肺痨证候特征是什么? 肺痨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如何诊断肺痨? 肺痨辨证要点为辨标本虚实与辨脏腑阴阳,其
主要内容有哪些? 肺痨治疗原则是什么? 肺痨分几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其主证、治法、
方药是什么? 肺痨病应如何预防及调理
11.03.2021
加减:若咳嗽痰粘色黄者加山栀、紫珠草、大黄炭、 茜草炭等凉血止血;若出血紫黯成块,伴胸痛可加三 七、血余炭、花蕊石、广郁金以化瘀和络止血;盗汗 甚者加煅龙骨、煅牡蛎、麻黄根以敛营止汗 。
11.03.2021
中医内科学
12
3、气阴两虚
主症:咳嗽气短,咯痰清稀,偶有咯血,神疲乏力,自汗盗汗, 或有腹胀,便溏,或午后潮热,热势一般不剧,舌质嫩红、苔薄 细弱而数。
11.03.2021
中医内科学
15
2.抗痨丸 组成:矮地茶、白及、百部、穿破石、桑白皮、五指毛桃 功效:止咳祛痰、抗痨杀虫。 主治:体质尚好,虚证不显著之肺结核。 用法: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 按语:本方有活血止血,散瘀生新,祛痰止咳之功,可用于浸润型 肺结核,痰中带血。 3.肺结核丸 组成:白及、土鳖虫、制何首乌 功效:敛阴补肺。 主治:用于肺结核空洞、肺出血。 用法:口服、每次9g,每日3次。 按语:本方有养阴润燥,祛痰止咳之功,可用于浸润型肺结核,肺 结核空洞,痰中带血。
治法:滋阴润肺。
方剂:月华丸《医学心悟》
组成:麦冬、天冬、生地、熟地、山药、百部、沙参、獭肝、川贝、阿 胶、三七、茯苓、白菊花、桑叶)
加减:咳甚者加杏仁、桑白皮以止咳;痰中带血丝者可加仙鹤草、藕节、 白茅根、蛤粉以和络止血;低热者,可酌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热除蒸; 惊悸加茯神、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以养心安神。
加减:若心慌甚可酌加紫石英、远志以静心安神;若肾虚气逆 喘息可加冬虫草、诃子肉以补肾纳气。
11.03.2021
中医内科学
14
固定方药治疗
1.养阴清肺膏(糖浆) 组成:白芍、薄荷、川贝母、地黄、甘草、麦冬、牡丹 皮、玄参 功效: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主治:肺阴虚之肺结核。 用法:每次9g,每日2~3次,口服。 按语:本方有养阴润燥,清肺利咽之功用,可用于阴虚肺 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