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_第六节肺痨_中医世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肺痨气阴耗伤——保真汤——阴阳解析

中医内科学——肺痨气阴耗伤——保真汤——阴阳解析

中医内科学——肺痨气阴耗伤——保真汤——阴阳解析保真汤是中医中常用的一种药物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肺痨患者的气阴耗伤症状。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学的角度,对肺痨气阴耗伤以及保真汤的阴阳解析进行探讨。

一、肺痨气阴耗伤的概念与病机1. 概念:肺痨,即肺结核,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

肺痨气阴耗伤是指肺痨病理过程中,气阴两虚导致的相关病理变化。

2. 病机:中医认为,肺为水道之官,主司呼吸,气机升降和肃降清化等功能。

肺痨患者由于病邪入侵或体质虚弱,导致肺气受损,肺阴耗损,从而出现气阴耗伤症状。

二、保真汤的药物组成及药理作用保真汤是由中药组成的方剂,主要包括人参、麦冬、石膏、栀子和生地黄等药物。

1. 人参:具有补气益肺,益阴生津的功效。

能够提升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改善气虚症状。

2. 麦冬:有滋阴润肺,清热止渴的作用。

可以增加肺部的阴液,缓解阴虚、热盛等症状。

3. 石膏:有清热解毒,降火止渴的功效。

可以清除肺痨患者体内的病毒和毒素,减轻炎症反应。

4. 栀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镇痛的作用。

可以减轻肺痨患者的咳嗽和胸闷症状。

5. 生地黄:有滋阴清热,养阴生津的功效。

可以增加体内的阴液,缓解肺痨患者的阴虚症状。

三、保真汤的阴阳解析及临床应用1. 阴阳解析:保真汤以人参、麦冬、生地黄为阳药,以石膏、栀子为阴药。

通过平衡阴阳的关系,调节肺脏的阴阳平衡,修复和强化机体的正气和阴液,从而达到治疗肺痨气阴耗伤的目的。

2. 临床应用:保真汤一般用于肺痨气阴两虚,阴虚内热,咳嗽痰多,口干舌燥,身热盗汗等症状。

通过药物组合和配伍原则,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增强体质,并辅助抗结核药物的疗效。

四、保真汤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1. 疗效评价:临床研究表明,保真汤可以显著减轻肺痨患者的咳嗽、胸闷、盗汗等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保真汤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结核的治疗和康复。

2. 安全性评价:保真汤作为传统中药方剂,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安全性相对较高。

第四章 第六节 肺痨

第四章 第六节 肺痨
肺 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
蚀肺脏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为
特征。
三性
传染性(痨虫感染)
慢性(绝大多数由渐而起,呈急性发作者极少) 虚弱性(见全身虚弱不足之症)
四大主症
咳嗽(久延不已的慢性咳嗽) 咯血(轻者为痰中带血,重者大口咯血) 潮热(下午发热,傍晚为著,子时后减轻,上午 凉爽)
补虚培元——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重点补肺—补肺气,益肺阴
补益脾肾,培补真元 滋阴为主—兼以降火、益气、补阳
抗痨杀虫——以绝其根本—病因治疗
分 型 论 治
(一)肺阴亏虚 [临床表现]: 1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少痰或痰中带血,如 丝如点、色鲜红。
2 兼次症:胸闷隐痛,午后潮热、颧红,或有轻 微盗汗,口干咽燥,手足心热。 3 舌象:舌红苔薄黄、少津。
3. 保持病室整洁,卫生,舒适,空气流通,开边窗,
避免直接吹风。
4. 尽量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须要饮食适宜,不可饥 锇,体若虚时,可服用补药,身佩安息香,或用雄黄
擦鼻。平素保养元气,爱惜精血,增强正气是防止传 染的重要措施。
二、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2.监测生命体征。
(二)阴虚火旺 [临床表现]: 1. 主症:呛咳气急,痰少质粘或吐稠痰、量多,时 时咳血,血色鲜红。 2. 兼次症: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骨蒸盗汗,颧红, 口渴心烦,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胸胁掣痛。男可 见遗精,女可见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瘦。 3.舌象:舌红降而干,苔薄黄或剥。 4.脉象:脉细数。
[治疗原则]:补益肺肾,滋阴降火。 [代表处方]: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肺痨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肺痨
中药治疗需长期坚持,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方,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经络 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对于肺痨患者,针灸治疗可以 选择肺俞、膏肓、足三里等穴 位,以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避免误伤经络,同时需注意与 中药治疗配合使用,以提高治 疗效果。
诊断过程
患者就诊时,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检查,发现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和慢性咳嗽、咳痰等症状。结合肺部听诊和X线 检查,考虑为肺痨合并肺部感染。
治疗建议
医生建议患者进行抗痨和抗感染治疗,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和生活护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定期复查,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医生还建议患者戒烟,以改善肺功能。
THANKS
感谢观看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提高抵抗力。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辣椒、姜、蒜等,以免加重病情。
05
肺痨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一
01
患者情况
患者李某,男性,35岁,长期从事IT行业,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
近半年来,出现咳嗽、咳痰、低热等症状,自认为是普通感冒,未予重
视。
02
诊断过程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肺痨
• 肺痨概述 • 肺痨的症状与诊断 • 肺痨的治疗 • 肺痨的预防与调理 • 肺痨的案例分析
01
肺痨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肺痨是中医内科学中一种常见的肺系 病症,主要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 虫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
特点
肺痨具有传染性,病程较长,病情易 反复,治疗难度较大。
肺结核

第六节 肺痨

第六节 肺痨

方药:保真汤。
保真汤:益气健脾化湿,滋阴养血清热 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甘草、厚朴、陈皮益气健脾,行气燥湿;
天门冬、赤芍、白芍、麦门冬、当归、熟地滋阴养血;
赤茯苓、五味子安神定志; 生地、知母、黄柏、地骨皮养阴清热; 柴胡和解去热 加减: 咳嗽痰白—+半夏、橘红、茯苓燥湿化痰 咳血—+白及、仙鹤草、煅龙骨、三七配合补气药补气摄血
3、基本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治痨杀虫。
分证论治
1、肺阴亏损证 症状:(主)干咳、咳声短促,或咳少量粘痰,或痰中 带血丝或血点,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 (兼)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口干咽燥,或 有轻微盗汗 (舌脉)舌边尖红,苔薄,脉细或兼数。 证机概要: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治法:滋阴润肺。
小结
一、症状: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
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
二、病由正气不足,感染“痨虫”所致
三、病位主要在肺,并与脾、肾等脏有关,甚至牵
连心、肝。
四、治疗应以补虚培元和治痨杀虫为基本原则 。
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肺痨的证候特征? A.咳嗽 B.潮热 C.盗汗 D.咳痰 E.咳血 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是 A.《医学入门》B. 《千金方》C. 《丹溪心法》D. 《三因方》E. 《十药神书》 3.肺阴亏损型肺痨最佳选方是 4.气阴耗伤型肺痨最佳选方是 A.补天大造丸 B.补肺汤 C.保真汤 D.百合固金汤 E.月华丸 5.肺痨的治疗基本原则为 A.补益肺肾 B.清肺化痰 C.滋阴降火 D.补虚培元 E.抗痨杀虫 6.与肺痨发病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A.脾 B.肝 C.心 D.肺 E.肾
痰涂片
细菌培养
结核菌素实验(PPD)
在前臂掌侧下1/3和中1/3结合部皮下注射结核菌素,然后72小时观察其硬结反应, 无硬结或<5mm者为阴性反应; 硬结在5-9mm为一般阳性;10-19mm为中度阳性;>20mm或不足20mm但有水泡、 出血坏死及淋巴管炎者为强阳性。

中医内科学课件-肺痨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肺痨PPT课件
明 ·虞抟《医学正传·劳极》则提出“杀虫”和“补虚”的两大治疗原 则。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其传染特点,与西医学的肺结核基本 相同。若因肺外结核引起的劳损,也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2020年10月2日
6
病因病机
感染“痨虫”
痨虫蚀肺,耗损肺阴
正气虚弱
阴虚火旺 气阴两虚 阴损及阳
第一课件网网站
2020年10月2日
以其症状特点而定名---骨蒸、劳咳、急痨、伏连、 肺痿疾等。
2020年10月2日
3
历史沿革
《内经》---对本病的临床特点即有较具体的记载,认
为本病属于“虚劳”范围的慢性虚损性疾病。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 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肩髓内消。”
《灵枢·玉版》篇云:“咳,脱形,身热,脉寸以疾”,
若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上逆侮肺,可见性急善怒,胸肋掣痛等 症。
如肺虚心火乘之,肾虚水不济火,还可伴见虚烦不寐、盗汗等症。
脾为肺之母,肺虚子盗母气则脾亦虚,脾虚不能化水谷精微,上输以养肺, 则肺亦虚,终致肺脾同病,土不生金,伴见疲乏、食少、便溏等脾虚症状。
肺痨久延而病重者,因精血亏损可以发展到肺、脾、肾三脏交亏。
2020年10月2日
13
二、病证鉴别
1.肺痨与虚劳
合而言之: 肺痨后期表现同虚劳重症,也可按照 需者补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
病因 传染性 病位 病性
肺痨 感染“痨虫”
有 主要在肺
阴虚
虚劳 内伤虚损 无 五脏并重,以肾为主 阴阳2.肺痨与肺痿
两者病位均在肺, 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此外,少数患者可呈急性发病——出现剧烈咳嗽,喘促倚息,咳吐大 量鲜血,寒热如疟等严重症状,俗称“急痨”、“百日痨”,预后较 差。

肺结核(肺痨)中医知识医理临床方药名医经验

肺结核(肺痨)中医知识医理临床方药名医经验

肺结核(肺痨)中医知识医理临床方药名医经验肺结核肺痨是一种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痨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肺结核,是肺病中的常见病。

据1985年全国性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本病患病率为550/10万,平均死亡率在30/10万左右。

中医治疗肺痨着眼于从整体上辨证论治,针对患者不同体质和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多结合抗痨西药治疗,可以收到标本兼顾,恢复健康的结果。

中医学对肺痨的认识历史悠久,且逐渐深化。

《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医籍中无肺痨病,大多归于“虚损”、“虚劳”一类病证中,并描述了与肺痨主症相似的临床表现,如《灵枢·玉版》篇说:“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

晋代《肘后备急方》进一步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指出“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并创立“尸注”、“鬼注”之名。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把“尸注”列入肺脏病篇章,明确了本病病位在肺,指出本病的病因是“劳热生虫在肺”。

《外台秘要》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观察尤为详细,指出本病有骨蒸、烦躁、食无味、消瘦、盗汗、咳嗽、两颊如胭脂色等症状,还指出本病可见“腹中有块,或脑后近下两边有小结”等兼症。

由于本病的传染性和诸多症状,故有很多名称,如尸疰、劳疰、虫疰、传尸、肺痿、劳嗽、骨蒸、伏连、急痨等,直到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始以“痨瘵”定名,并指出与“予事而忧则'肺劳”’为“各一门类,不可不知”,从发病学上把痨瘵与一般的虚劳进行了界定。

病因方面,在唐代关于肺虫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痨虫”、“瘵虫”之说;在治疗方面,《仁斋直指方》已提出“治瘵疾,杀瘵虫”的重要观点。

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丹溪心法·痨瘵》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突出病理重点,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

明代《医学入门·痨瘵》指出“潮、汗、咳嗽、见血、或遗精、便浊、或泄泻,轻者六症间作,重者六症兼作”,概要地提示了本病的6个主症。

中医内科学资料—肺痨

中医内科学资料—肺痨

中医内科学——肺痨细目一:概述一、肺痨的概念及源流1.肺痨的概念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

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2.肺痨的源流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

在春秋战国至东汉末期,认为本病属慢性劳损性疾病。

在魏晋到北宋时期,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的特点。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提出本病是由“肺虫”引起,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体,故成瘵疾,咯血声嘶。

”到唐宋明清时期,明确了本病的病位、病机和治则。

朱丹溪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

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专著。

明·虞抟《医学正传·劳极》则提出“杀虫”和“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

二、肺痨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其传染特点,与西医学的肺结核基本相同。

若因肺系其他疾病引起的肺脏劳损,也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肺痨的常见病因外因:感染“瘵虫”。

内因:禀赋不足、酒色过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二、肺痨的主要病机及转化肺痨的病位在肺,肺脏本体虚弱,卫外功能不强,或因其他脏器病变耗伤肺气,导致肺虚,则“瘵虫”极易犯肺,侵蚀肺体,而致发病。

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主,同时也涉及心肝。

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上耗母气,可致“肺肾两虚”。

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或肺虚心火乘客,肾虚水不济火,可致心肝火旺。

久延而病重者,因精血亏损可以发展到肺、脾、肾三脏交亏,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之运行,而致气虚血瘀。

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一般而言,初起肺体受损,肺阴耗伤,肺失滋润,故见肺阴亏损之候;继则阴虚生内热,而致阴虚火旺;或因阴伤气耗,阴虚不能化气,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而见阴阳两虚之候。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肺痨的诊断要点1.有与肺痨病人的长期密切接触史。

2.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

《中医内科学肺痨》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肺痨》PPT课件

2.酒色劳倦 :酒色过度,耗伤精血;或情 志不遂,忧思过度;或劳倦伤脾,从而 导致正气虚弱,痨虫入侵而发病。
酒色过度→重伤脾肾,耗损精血→正虚受 感
忧思劳倦→伤脾→脾虚肺弱→痨虫入侵
3.病后失调:麻疹,哮喘等病后或外感咳 嗽延久不愈,以及产后失于调养等,皆 易致痨虫入侵。
大病、久病后—失于调治(麻疹、哮喘等)
2.兼次症: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骨蒸盗汗, 颧红,口渴心烦,失眠多梦,急躁易怒, 胸胁掣痛。男可见遗精,女可见月经不调; 形体日渐消瘦。
3.舌象:舌红降而干,苔薄黄或剥。
4.脉象:脉细数。
[治疗原则]:补益肺肾,滋阴降火。 [代表处方]: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加减应用]: 1.临证时可加百部、白及、阿胶、龟板以补肺止
(一)感染“痨虫”:“痨虫”即今日所见的结核 杆菌。痨虫传染是形成本病的唯一因素,因直接 接触本病患者,痨虫侵入体内而发病。
痨虫入侵的条件—酒食、问病、看护、与患者朝夕相 处、吊丧
(二)正气虚弱 1.禀赋不足:先天素质不强,痨虫乘虚入
侵。 先天素质不强→小儿发育不充→痨虫入侵
明·王伦〈明医指掌〉:“小儿之痨,得 之母胎”
血杀虫。 2.骨蒸劳热日久不退者用清骨散以清热退蒸。 3.火旺热甚者加胡黄连、黄芩、黄柏以清泻肺火。
(三)气阴耗伤
[临床表现]: 1、主症:咳嗽无力,痰中偶挟血,血色淡红,
气短声低。
2、兼次症:神疲倦怠,午后潮热、热势不剧, 身体消瘦,纳少便溏,面色晄白,盗汗颧红。
3、舌象:舌质嫩红,边有齿印,苔薄。 4、脉象:脉细弱而数。
3.多耐药结核病增加,1992年 纽约1/3以上结核病耐一种药, 约1/4耐利福平、异烟肼两种 药,对结核病人治疗不当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_第六节肺痨中医世家第六节肺痨肺痨是一种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痨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肺结核,是肺病中的常见病。

据1985 年全国性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本病患病率为550 /10 万,平均死亡率在30/10 万左右。

中医治疗肺痨着眼于从整体上辨证论治,针对患者不同体质和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多结合抗痨西药治疗,可以收到标本兼顾,恢复健康的结果。

中医学对肺痨的认识历史悠久,且逐渐深化。

《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医籍中无肺痨病,大多归于“虚损”、“虚劳”一类病证中,并描述了与肺痨主症相似的临床表现,如《灵枢•玉版》篇说:“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

晋代《肘后备急方》进一步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指出“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并创立“尸注”、“鬼注”之名。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把“尸注”列入肺脏在肺”。

《外台秘要》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观察尤为详细,指本病有骨蒸、烦躁、食无味、消瘦、盗汗、咳嗽、两颊如胭脂色等症状,还指出本病可见“腹中有块,或脑后近下两边有小结”等兼症。

由于本病的传染性和诸多症状,故有很多名称,病篇章,明确了本病病位在肺,指出本病的病因是“劳热生虫如尸疰、劳疰、虫疰、传尸、肺痿、劳嗽、骨蒸、伏连、急 痨等,直到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始以“痨瘵”定名,并 指出与“予事而忧则‘肺劳”'为“各一门类,不可不知”,从发病 学上把痨瘵与一般的虚劳进行了界定。

病因方面,在唐代关 于肺虫说的基础上, 创立了“痨虫”、“瘵虫”之说;在治疗方面,仁斋直指方》已提出“治瘵疾,杀瘵虫”的重要观点。

元代 葛可久《十药神书》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丹溪心法•痨瘵》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突出病理重点,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

明代《医学入门•痨瘵》指出“潮、重者六症兼作”,概要地提示了本病的6个主症。

《医学正传•劳 极》确立了杀虫与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迄今仍然对肺痨病 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节所论述的肺痨,与西医学 中的肺结核病相类同。

若以广义的痨瘵而言,还包括某些肺 外结核在内。

当这些疾病出现肺痨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 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肺痨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两个 方面,一为感染痨虫,一为正气虚弱。

《古今医统•痨瘵门》 痨虫和正气虚弱两种病因, 可以相互为因。

痨虫传染 是发病不可缺少的外因,正虚是发病的基础,是痨虫入侵和 引起发病的主要内因。

1.感染痨虫早在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已认识到本病属于慢性传染性消耗性疾病,提 汗、咳嗽、见血、或遗精、 便浊、或泄泻,轻者六症间作,即曾指出“凡此诸虫,……著于怯弱之人,日久遂成痨瘵之证。

”到此病“积年累月,渐就顿滞,乃至于死”,而且其传染性很强,甚至可以“灭门”。

古人根据本病具有专染的情况,创立了“痨虫”、“瘵虫”之说,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痨瘵诸证》指出:“诸证虽曰不同,其根多有虫。

”明确指出瘵虫专染是形成本病不可缺少的因素,因直接接触本病患者,如问病吊丧,看护,骨肉亲属与患者朝夕相处,“痨虫”侵人人体而成病,这种认识直到1882 年发现结核杆菌才被证实。

2.正气虚弱肺痨可发生于各种年龄、体质、经济状况的人。

一般说来,往往在正气虚弱时罹患肺痨,凡先天禀赋不强,小儿喂养不当;或病后失养,如麻疹、哮喘等病后或外感咳嗽经久不愈,以及产后失于调养等,皆易致痨虫入侵。

故《外台秘要•灸骨蒸法图》说:“婴孺之流,专注更苦”。

后天摄身不慎, 青年早婚,嗜欲无节,耗伤精血;或情志不遂,忧思过度,或劳倦伤脾,而导致正气虚弱,痨虫入侵而发病。

正如《古今医统,痨瘵门》说:“凡人平素保养元气,爱惜精精血,瘵不可得而专,惟夫纵欲多淫,苦不自觉,精血内耗,邪气外乘”,并提出气虚血痿,痨瘵“皆能乘虚而染触”。

年老体弱,生活贫困,营养不良,也是罹病的重要原因,如《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即曾指出“因境遇者,……贫贱而窘迫难堪”,易致痨虫侵袭。

痨虫感染和正气虚弱两种病因,可以互为因果。

痨虫是发病的原因,正虚是发病的基础。

正气旺盛,即使感染痨虫后,也未必发病,正气不足,则感染后易于发病。

同时,病情的轻重与内在正气的强弱也有重要关系。

另一方面,痨虫感染是发病的必备条件,痨虫既是耗伤人体气血的直接原因,同时又是决定发病后病变发展规律、区别于它病的特殊因素。

本病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肺。

由于肺开窍于鼻,职司呼吸,痨虫自鼻吸入,直趋于肺而蚀肺,故临床多见肺失宜肃之症,如干咳、咽燥、咯血,甚至喉疮声嘶等。

由于脏腑间具有相互资生,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因此肺病日久可以进一步影响到其他脏腑,故有“其邪辗转,乘于五脏”之说。

其中与脾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脾为肺之母,肺痨日久,子盗母气,则脾气亦虚,可伴见疲乏、食少、便溏等症,其甚者可致肺、脾、肾三脏同病。

肾为肺之子,肺虚肾失资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上耗母气,贝何见肺肾两虚,伴见骨蒸、潮热、男子失精、女子月经不调等肾虚症状;若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则见性情急躁,善怒,胁痛;肺肾阴虚,心火上炎还可伴有虚烦不寐,盗汗等症;如肺虚制节失司,血脉运行不畅,病及于心,可见喘、悸、肿、紫绀等症。

本病病理性质的重点,以阴虚火旺为主。

因肺喜润恶燥,痨虫蚀肺,肺体受损,首耗肺阴,阴虚则火旺,而见阴虚肺燥之候。

故朱丹溪概括痨瘵的病理为“主乎阴虚”。

由于阴阳互根,阴虚则火旺,可发展为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病理的转变,与病情的轻重及病程有关。

一般说来,初起病变在肺,肺体受损,肺阴亏耗,肺失滋润,表现为肺阴亏损之候。

继则肺肾同病,兼及心肝,而致阴虚火旺,或因肺脾同病,阴伤及气而致气阴两虚,后期肺脾肾三脏交亏,阴损及阳,可趋于阴阳两虚的严重局面。

【临床表现】痨虫侵蚀肺脏所引起的临床表现,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等为主要症状,这些症状可出现于肺痨的各种类型,各症可以间作,或相继发生,或同时兼见。

但早期或病变轻微者常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均为病变活动时或病变较重者。

咳嗽,系肺阴不足所致,因此常表现为干咳,少痰,伴咽燥口干,颧红,唇赤,舌红少津,脉细数;但也有因脾虚生痰,痰湿阻肺所致,故也可以出现咳嗽痰多,痰呈泡沫状,伴身重疲乏,胃纳不振,舌苔白腻等症;更有少数表现为痰热咳嗽,症见痰黄且稠,或痰中带血。

咯血,多由于热伤肺络,症见血色鲜红,咯血量多;也可挟有瘀血,症见少量咯血,时发时止,血色暗或带紫色血块。

发热,为阴虚生内热,多表现为午后发热,一般表现为低热(38 . 5 C以下),或仅自觉五心烦热,好象热从骨髓中蕴蒸而出,故又称骨蒸,面颧红赤,但也有高热者。

发热时间多从午后开始,夜热早凉,发作有时,故称潮热。

盗汗,为内热蒸腾,逼津外出,表现为人睡后,汗出遍身,醒后则汗止。

唯汗后衣被皆湿,疲乏无力感益加明显。

患者亦可表现为气阴两虚,形寒乏力,易汗肢冷,饮食减少,体重减轻,肌肉瘦削,晚期则形消骨立,男性多见遗精,女性多见月经不调或闭经。

诊断】1.初期仅感疲乏无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

病重者可出现咯 血,潮热,颧红,形体明显消瘦等症。

2 .有与肺痨患者密 切接触史。

3.病灶部位呼吸音减弱或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及4,痰涂片或培养结核菌多呈阳性。

5. X 线摄片可 见肺部结核病灶。

6 .血沉增快,结核菌素皮试呈强阳性有 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1.虚劳两病都具有消瘦、疲乏、食欲不振等虚证特征,且有一定联系,肺痨可发展为虚损,故金匮要略》将之列为虚劳范畴,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肺痨 主要病变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病理特点,以咳 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而虚劳则由 多种原因所导致,病程较长,病势缠绵,病变为五脏虚损而 以脾肾为主,一般不传染,以气、血、阴、阳亏虚为病理特 点,是多种慢性虚损病证的总称。

2 .肺痿肺痨与肺痿两者 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多种肺部慢性疾患后期的转归,如肺 痈、肺痨、咳嗽日久等, 若导致肺叶痿弱不用, 俱可成肺痿。

肺痨晚期,如出现干咳、咯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 故《外台秘要》 称肺痨为肺痿疾。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病性肺痨病理性质以本虚为主,亦可见标实。

本虚为阴虚, 病变进程中可发展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标实为火热,痰浊和瘀血。

故应辨别虚实的属性,是否相互兼夹及其主次关乘于五脏”。

故应辨别病位是尚限于肺脏,或已经“辗转”于其湿锣音。

系。

2,辨病位肺痨的主脏在肺,在病变过程中其邪辗转,他脏,尤其是重点关注肺与脾、肾的关系。

3.辨主症肺痨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为四大主症,故应辨别主症间的主次轻重,以便在治本的基础上为对症处理提供依据。

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为治疗肺痨的基本原则。

补虚培元,旨在增强正气,以提高抗病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就病理性质而言,补虚以滋阴为主,若合并气虚、阳虚者,则当同时兼顾益气、温阳;就脏腑而言,补虚重在补肺,并注意脏腑整体关系,同时补益脾肾。

抗痨杀虫,旨在针对本病的特异病因进行治疗。

正如《医学正传•劳极》所说:“治之之法,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虚,以复其真元。

”另外,还应适时结合清火、祛痰、止血等法进行治疗。

分证论治•肺阴亏虚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粘痰,或痰中带血丝或血点,血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口干咽燥,或有轻微盗汗,舌边尖红苔薄,脉细或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杀虫止咳。

方药:月华丸。

本方是治肺痨的基本方,具有补虚抗痨,滋阴镇咳,化痰止血之功。

方中北沙参、麦冬、天冬、生地、熟地滋阴润肺;百部、獭肝、川贝润肺止嗽,兼能杀虫;桑叶、白菊花清肺止咳;阿胶、三七止血和营;茯苓、山药健脾补气,以资生化之源。

若咳嗽频繁而痰少质粘者,加百合、杏仁、炙枇杷叶以润肺化痰止咳。

痰中带血丝较多者,加白及、仙鹤草、白茅根、蛤粉炒阿胶等和络止血。

若潮热骨蒸甚者,酌加银柴胡、地骨皮、功劳叶、青蒿等以清虚热。

•阴虚火旺症状:呛咳气急,痰少质粘,或吐稠黄痰,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瘦,舌红而干,苔薄黄或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百合固金汤。

方中用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滋阴润肺生津;当归、芍药柔润养血;桔梗、贝母、甘草清热止咳。

另可加鳖甲、知母滋阴清热;百部、白及补肺止血,抗痨杀虫;龟板、阿胶、五味子、冬虫夏草滋养肺肾之阴,培其本元。

骨蒸劳热日久不退,可合用清骨散或秦艽鳖甲散。

若火旺较甚,热势明显升高,酌加胡黄连、黄苓、黄柏等苦寒泻火坚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