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节日的差异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节日的起源形成差异
春节
清明节
复活节
情人节
中国: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 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 气,
西方: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 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 稣诞生)
中西方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春节的习俗,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 鞭炮, 舞狮子…
外国新年:当大钟敲响12下, 优美的乐曲 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 达旦地庆祝。
• 中国 团圆、招财进宝、年年高升 各时期节日有不同代表性的食物
• 西方 祷告、向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报告佳音,福星高照 大吉大利
中西方在宴席上体现的性格差异
中方:团团围坐,宴席要用圆桌,相互尊重,相互礼让
西方:聚会形式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之服装的色
中国:红色, 是我国文化中的崇尚色 象征美丽、漂亮, 如指女子盛妆为红妆
西方:白色高雅、纯洁, 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 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
大家

中西传统节日对比

中西传统节日对比

春节 元宵节 上巳节 寒食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元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寒衣节 下元节 冬至节 腊八节 祭灶节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三月初三 清明节前一天 4月5日前后 五月初五 七月初七 七月十五 八月十五 九月初九 十月初一 十月十五 12月22日前后 腊月初八 腊月廿三或廿四 腊月廿九或三十
春节(Spring Festival)
5.贴门神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 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 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 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 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 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 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 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 斗。
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 12月24日 ) Christmas Day圣诞节 12月25日
5
中西方主要的传统节日
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 节 西方七大传统个节日 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愚人节、母亲节、情人节、 万圣节
春节(Spring Festival)
春节(Spring Festival)
4.贴春联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 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 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 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 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 俱、影壁中。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 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 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 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 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 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 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 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称为节日,节日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

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沉淀累积凝聚的过程,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

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节日也是不同的,它们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体现着当地的民俗风情。

1、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与人文文化有关,西方传统节日主要与宗教文化相关。

中国传统节日最初的雏形是一些祭祀的日子。

人们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地变化规律,总结出时令。

将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进行归纳排序,便形成了岁时节令。

岁时节令不仅指导了我国古代农业,而且深深融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之中,有的节气还成了民间重要节日。

如:元旦、立春等。

节日活动的目的都与农事生产直接相关。

人们通过农闲时的这些欢庆活动,祭祀日月星辰,庆祝五谷丰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与中国传统节日相比,西方的传统节日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西方,人类社会早期的节日活动也具有企盼丰收的性质。

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侵染后,西方基本所有的影响重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

在这些节日中,圣诞节、复活节和主显节是基督教三大节日。

这些节日,有的是信徒自发形成的,有的是教会规定的,几乎贯穿一年的始终。

随着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欧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这些节日大多成为了世界性的节日。

2、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也源于中西方的不同价值取向:礼仪和法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是反映华夏主文化特征的核心文化。

这种礼治思想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强调个体的义务,崇尚个体服从集体,因此中国节日注重的是节庆活动中的集体参与。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中西方的节日文化是各自独特的,反映了不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

首先是节日的日期和起源。

在西方国家,节日的日期通常是固定的,比如圣诞节、复活节等。

而在中国,许多节日的日期是根据农历来确定的,比如春节、清明节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在历法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

此外,中西方节日的起源也非常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源于古代的宗教或祭祀仪式,比如春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太阳的仪式。

而西方的节日通常源自基督教信仰或古代的庆祝活动,比如圣诞节起源于对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

其次是节日的庆祝方式。

在中国,节日通常是与家人团聚、享用传统美食,进行庆祝活动的时间。

比如春节期间,人们通常回家与家人共进晚餐,拜年、放鞭炮等。

而在西方,节日通常是与朋友和社区一起庆祝的时间。

比如圣诞节期间,人们会与朋友举办派对、交换礼物,参加社区活动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和社会关系上的差异。

再次是节日的象征物和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有一系列特定的象征物和活动。

比如春节期间,红色被视为幸运的颜色,人们会在家门口贴对联和福字,以祈求好运。

此外,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也是春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在西方,节日的象征物和活动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比如圣诞节期间,人们会装饰圣诞树,悬挂彩灯和圣诞袜,唱圣诞歌曲等。

这些象征物和活动反映了中西方在文化符号和审美上的差异。

最后是节日的意义和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强调家庭团聚、祭祀祖先、追求吉祥和幸福。

比如春节期间,家人会团聚在一起,敬拜祖先,祈求来年的顺利和幸福。

而在西方,节日的意义通常与宗教或个人价值观相关。

比如复活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象征着耶稣的复活和新生命的开始。

此外,西方的节日也强调慈善和友爱,比如圣诞节期间人们会互相赠送礼物,关爱弱势群体。

总而言之,中西方节日文化在日期、起源、庆祝方式、象征物和活动、意义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在历史、信仰、家庭观念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不同。

中国的节日和西方国家的节日的区别

中国的节日和西方国家的节日的区别

中国的节日和西方国家的节日的区别中国的节日与欧洲及西亚诸国的节日有着很大的不同。

那么你知道中国的节日和西方国家的节日的区别是什么吗?中国的节日又有哪些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的节日和西方国家的节日的区别,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的节日和西方国家的节日的区别欧洲及西亚各国的节日大多直接源于宗教或受宗教的直接影响。

如__的圣诞节、复活节、降临节、大斋节、谢肉节、感恩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宰牲节等等,其活动内容及传说都与信奉的宗教有密切的关系,并且节日里要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活动,活动的场所多集中于教堂、清真寺等,节日活动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我国的民族节日,特别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三大民间传统节日,都与宗教无关,它们的产生和演变,跟远古的农业生产,祖先祟拜和原始禁忌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节日的特点春节是我国汉族和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共同的、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的传统盛大节日。

它标志着农历旧的一年的结束,新的一年的开始,单调寒冷的冬季即将过去,生机盎然的春天就要来临。

这时既是万象更新,春气萌动,而又尚未春耕,正是人们休息、娱乐,结束过去、展望未来的大好时机,因而一春节多以喜庆丰收、预祝来年吉祥幸福、万事如意为主要意义,以祭祀神佛、祭莫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合家团圆、乡里亲朋社交为主要内容。

它丰富多彩地展示民间百俗,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传统大节。

中秋节是以喜庆丰收兼有祭神祭祖及祝福全家团圆为主要内容的盛大节日。

中秋时节正是秋风送爽、万物结果、丰收在望的时节,人们一年的辛苦劳作已经结出沉甸甸的硕果,所以在农历八月十五圆月当空之时,人们一边赏月,吃着月饼,举杯同乐,一边体验着丰收的快乐,庆祝着五谷丰登。

而处于春节和中秋节之间的又一盛大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农历五月,正值大江南北刚刚春种之后,盛夏即将来临,人们企盼的是禾苗茁壮成长,风调雨顺,有个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中西节日差异比较

中西节日差异比较
西式宴席,食品和酒固然也重要,实际上仅是作为一种 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 达到交有家族式特点,节日无不 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 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更多的是表现 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 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
饮食 差异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 是趋于感性的,讲究色、 香、味俱全。尤其是节 日性美食,每个节日都 有不同的食品以区别其 他的节日。比如,元宵 节有吃元宵的习俗,端 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 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
1.起源与形成差异 2.庆祝方式差异 3.饮食差异
4.礼仪差异在宴席上 所反映的性格差异
中 西 节 日 差 异 比 较
中国节日的起源
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在生产 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 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 了以农事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 在古代,春节、清明节(古代称三 月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节日的起源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 彩,如情人节(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 教殉难者)、复活节(基督教纪念耶稣 复活)、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庆祝 方式
Entertainments
So many people celebrating the festival together
而西方的饮食则是趋于 理性的,他比中国更重 视营养的合理搭配。因 此,有发达的食品工业, 如罐头、快餐等,KFC、 McDonald虽口味千篇一 律,但节省时间,且营 养良好。
礼仪差异在宴席上所反映的性格差异
在中国,任何一个节日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 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 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享的气氛。美味佳 肴放在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 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劝菜,在美好的事 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它符合 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而其中一大方面就是节日文化。

中西方节日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节日起源、内容、庆祝方式以及象征意义上。

以下将介绍一些典型的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方节日的起源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很多传统节日都与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例如春节和清明节等。

这些节日起源于古代的宗教和农耕文化,是对祖先的感恩和祭拜。

而在西方,很多节日起源于宗教信仰,特别是基督教。

例如圣诞节和复活节等节日都与耶稣的诞生和复活有关。

因此,中西方节日的起源根源于不同的宗教和文化背景。

其次,中西方节日的内容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很多节日都和家庭团聚、亲情、友情有关。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团聚,互相拜访亲友,共度团圆时刻。

而在西方,很多节日更加注重个人和社交活动。

例如西方的情人节,人们会互赠礼物,表达爱意;感恩节则是家人欢聚一堂,共进丰盛的晚餐。

因此,中西方节日的内容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

第三,中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也有差异。

在中国,很多节日都有特定的习俗和仪式。

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包饺子等活动;在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寄托哀思和思念。

而在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更加多样化。

例如在圣诞节,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互赠礼物、用圣诞袜装饰家中等;在复活节,人们会参加彩蛋寻找活动、举行复活节狂欢派对等。

所以,中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反映了不同地域和文化中的传统和习俗。

最后,中西方节日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很多传统节日都有美好的象征意义。

例如春节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和新的希望;清明节象征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悼念。

而在西方,很多节日都有特定的象征物和意义。

例如圣诞节的圣诞树象征着生命和希望;复活节的彩蛋象征着新生和重生。

因此,中西方的节日象征意义不同,反映了不同文化中的特有信仰和价值观。

总之,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起源、内容、庆祝方式和象征意义上。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方的节日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

下面将比较中西方几个代表性的节日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方在对待节日的态度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节日被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往往将节日看作是家庭团聚和祭祀先祖的时间。

与此相反,西方人更多地将节日视为休闲娱乐的机会,他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参加派对和户外活动,享受节日带来的快乐与放松。

其次,中西方的节日内容和形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与农耕文化、宗教信仰和历史事件有关。

例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庆祝农历新年的盛大庆典,包括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放鞭炮、舞龙舞狮、守岁等传统活动。

西方的节日则更多与基督教有关,如圣诞节、复活节和感恩节。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交换礼物、参加教堂仪式,并且有圣诞老人的传统。

复活节则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复活的节日,人们会玩彩蛋、参加教堂仪式等。

再次,中西方的节日庆祝方式也不同。

在中国,很多节日都有一些特定的习俗和仪式。

例如,清明节时,人们会祭祖扫墓,向祖先献上食物和纸钱,并且当地会举行龙舟竞赛等活动。

端午节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传统;中秋节会吃月饼、赏月等。

而西方人则更多地通过庆祝派对、宴会或者参加节日游行来庆祝节日。

例如,美国的感恩节时,人们会准备丰盛的感恩大餐,并与家人朋友一起分享,还有梅西感恩节大游行等。

最后,中西方节日的象征物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有一些特定的象征物,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例如,春节时红包代表财富与好运,灯笼象征祥瑞美好,年画展示人们的美好愿望等。

西方的节日则有一些特定的标志和象征物。

圣诞节时,圣诞树象征生命与希望,圣诞老人象征善良与爱心,破晓前的12个钟声象征新的一年的开始等。

总之,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包括对待节日的态度、节日内容和形式、庆祝方式以及象征物等。

这些差异源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对节日的不同理解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

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

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

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

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

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

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1) 春节与新年。

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

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

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

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

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

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 2) 万圣节与中元节。

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的重视。

那一天, 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 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 据说有辟邪之用。

其实, 作为先进的发达国家, 人们对于鬼怪已不再迷信, 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

同时, 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

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 绝不会受到惩罚。

在中国, 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 这一天, 地府里的小鬼会出来游荡, 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 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

那一天, 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 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

于是, 中元节这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产物逐渐被淘汰了。

三、中西方节日文化比较之饮食差异比较中西传统节日中的饮食特点也有显著的差异。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是趋于感性的, 讲究色、香、味俱全。

尤其是节日性美食,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食品以区别其他的节日。

春节是个祥和的节日, 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离家在外的人, 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除夕晚上, 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岁, 欢聚酣饮, 共享天伦之乐。

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 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 “和”字就是“合”; 饺子的饺和交谐音, “合”和“交”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

此外, 饺子因为形似元宝, 过年时吃饺子, 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 甜甜的粘粘的年糕,
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 步步高升。

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 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 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

而西方的饮食则是趋于理性的, 他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

因此, 有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 KFC, McDonald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 且营养良好。

四、中西节日礼仪差异在宴席上所反映的性格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 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 任何一个节日宴席, 不管是什么目的, 都只会有一种形式, 就是大家团团围坐, 共享一席。

宴席要用圆桌, 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享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中心, 它既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 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人们相互敬酒、劝菜, 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观念对后代思想的影响, 利于集体情感的交流。

西式宴席, 食品和酒固然也重要, 实际上仅是作为一种陪衬。

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 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 达到交谊的目的。

倘若将宴会与舞蹈相类比, 可以说, 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 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可见, 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 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全席的交谊, 而西式宴会更多体现于个体宾客之间的交谊。

五、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差异之服装的色调差异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传统节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红色, 是我国文化中的崇尚色。

红色源于太阳, 古人认为“日至而万物生”( 《淮南子·天文训》) , 阳光下万物繁茂,生机勃勃, 令人振奋。

我们的祖先在祭、祈过程中,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 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 男娶女嫁时贴大红“喜”字。

它还象征美丽、漂亮, 如指女子盛妆为“红妆”。

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原是一个贬义的词, 是“火”与“血”的联想, 它象征残暴, 流血。

白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是个禁忌词, 常用于丧葬礼中。

而西方, 白色的象征意义着眼于其本身色彩, 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等。

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 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

它象征纯真、无邪。

不同文化之间的颜色象征意义都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 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国际交往中, 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 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本文通过以上对中西传统节日映射出的文化差异的比较, 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充分认识西方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克服文化差异, 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 在沟通过程中达到更有效的融合, 为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一个窗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