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钩端螺旋体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合集下载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摘要】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猪钩端螺旋体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和皮疹等。

实验室检查常见的方法是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测。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和抗寄生虫药物的联合使用。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卫生防护措施、避免接触感染源和及时治疗分娩母猪。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重要性在于其传染性强,对猪群健康和人畜共患病有着严重威胁。

加强对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和控制,对于保障猪群健康和人畜共患病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猪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预防措施、重要性。

1. 引言1.1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概述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了猪钩虫卵的土壤或食物而传播。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和养猪户来说尤为常见。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致病原虫主要是猪钩虫(Trichinella spiralis),这种寄生虫会在人体内生长和繁殖,引起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

猪钩端螺旋体病通常具有潜伏期,病原虫体内发育至雌性成虫产生幼虫,幼虫经静脉输送至全身,随后侵入内膜下淋巴组织、血液系统及肌肉组织,引起一系列典型症状。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肌肉疼痛、关节疼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严重感染还会引起心脏、呼吸系统等器官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了解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同时加强生产卫生管理和合理用药也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猪钩端螺旋体病的全面了解,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2. 正文2.1 临床症状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患者常在感染后1-2周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体温可持续升高,甚至出现高热,伴随着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感。

头痛是猪钩端螺旋体病的常见症状,患者可能感到头部有压迫感或搏动性头痛,严重者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颅内压增高等。

钩端螺旋体诊断标准

钩端螺旋体诊断标准

钩端螺旋体诊断标准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属细菌(包括Hookeria、Leptospira和Treponema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下面是一般认可的钩端螺旋体感染的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和乏力等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黄疸等。

2. 实验室检查:通过特定的实验室检查,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T)等,检测患者体液中抗体水平的变化。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钩端螺旋体。

3. 组织学检查:通过活体组织或尸体组织的病理学检查,观察组织中是否存在钩端螺旋体。

4. 分离培养:从患者的体液、尿液或其他分泌物中分离培养出钩端螺旋体。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诊断标准是一般性的,具体的诊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因此,在诊断钩端螺旋体病时,建议同时进行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

钩端螺旋体属微生物学检验

钩端螺旋体属微生物学检验

钩端螺旋体属微生物学检验(一)检验程序钩端螺旋体检验程序见图21-3。

(二)标本采集钩端螺旋体可从临床标本和自然界的水中分离获得。

临床标本主要包括血液、尿液、脑脊液和房水。

发病早期(1周内)取血液;2周后取尿液;有脑膜刺激者取脑脊液;有眼部并发症者可取眼房水;用于钩端螺旋体的病原学检查。

(三)直接显微镜检查将标本行差速离心集菌后作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或用Fontana镀银法染色后镜检。

如发病早期的病人抗凝血,先1000r/min离心10分钟,除去红细胞,血浆再以10 000r/min离心40分钟,弃上清,取沉淀物镜检。

此法对早期快速诊断有一定价值,但敏感性低,缺乏特异性且不能获得菌株及测知菌群类型,需要其他方法补其不足。

也可用免疫荧光法或免疫酶染色法检查,以提高特异性和敏感性。

(四)分离培养和鉴定将每份血液标本接种2~3管Korthof培养基28℃培养。

多数阳性标本在l~2周内可见培养液呈轻度混浊,以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有无钩端螺旋体存在。

菪有钩体,则用已知诊断血清鉴定其血清群和血清型。

分离培养应连续观察30天以上,仍无生氏者方可确定为阴性。

尿液标本一般需离心后取沉渣接种2~4管Korthof、培养基,且培养基中需加抑菌剂(5-氟尿嘧啶)。

动物接种是分离钩端螺旋体的敏感方法。

将标本接种于幼龄豚鼠或金地鼠腹腔,接种3~5天后,可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腹腔液i亦可接种后3~6天取心脏血镜检和分离培养。

动物死后解剖,可见皮下、肺部等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在肝、脾等脏器中有大量钩端螺旋体。

(五)血清学诊断采集病程早、晚期双份血清,一般在病初和发病后第3~4周各采一次。

有脑膜刺激症状者采取脑脊液检测特异抗体。

目前常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血清中的钩端螺旋体抗体。

MAT是用标准株或当地常见菌株作抗原,分别与患者不同稀释度的血清混合,30℃作用2小时,滴片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若待检血清中有某型抗体存在,则在同型抗原孔中可见钩端螺旋体凝集成团,形如小蜘蛛,一般患者凝集效价在1:400以上或双份血清效价增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细菌螺旋体属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其主要通过细菌携带者的
粪便和尿液传播。

猪钩端螺旋体病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疼痛、腹泻和恶心、
呕吐等。

实验室检查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血液和尿液检测
该细菌及其特异性抗体。

血清学检查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螺旋体血凝试验(IHA)。

同时根据临床表现和疫情流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诊断。

防治措施
1、预防措施:防止猪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应该注意以下方面:(1)保持干净卫生,定期清理排泄物。

(2)饮食清洁,烹调熟食。

(3)远离疑似患者的粪便和尿液。

(4)注意个人卫生和做好防护。

2、治疗措施:猪钩端螺旋体病一旦确诊,应该及时进行治疗。

早期治疗可采用氯霉素、四环素等抗菌药物,有效对抗细菌,控制病情。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加强支持治疗,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物质,保持身体强壮。

3、传染措施:在医疗机构和日常生活中,应该采取措施防止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

接触患者或者携带者时,应该建立有效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手套和穿防护服等,避免
接触到病原体。

同时,应该注重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保持清洁和干燥,降低传染风险。

总之,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需要高度关注的传染病。

除了加强预防和控制,及时进
行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做好传染措施和个人卫生管理,可以有效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作者:杨春慧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8年第8期摘要:猪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于感染钩端螺旋体而导致,属于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任何品种、性别、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其中仔猪的发病率较高。

该病会导致繁殖母猪受胎率降低、不孕、流产、死胎、产出弱仔等;育肥猪慢性感染后饲料报酬下降,增重缓慢;仔猪生长停滞,变成僵猪,且容易死亡,应加以防治。

关键词:猪;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类症鉴别;药物治疗;饲养管理中图分类号:S858. 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8-0107-011 流行病学多种钩端螺旋体都可引起该病,其中波摩那型钩端螺旋体最为常见。

病原体在潮湿、常温环境下能够生存较长时间,如在温度为30℃左右的水中能够存活超过3周,但对紫外线、光热比较敏感,长时间保持环境干燥、清洁即可有效将其杀死。

另外,病原体具有较弱抵抗常用消毒剂、酸碱物质的能力,大部分消毒剂可快速将其杀死。

病原体对部分抗菌素敏感,如链霉素、土霉素、庆大霉素等,也是临床上首选、对症的敏感药物。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畜和带菌动物,主要经由损伤皮肤、黏膜感染,也可通过消化道感染。

带菌动物一般通过尿液排出病原体,导致外界环境被污染,易感动物接触污染物后就会发生感染。

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夏季、秋季为发病高峰期,往往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

2 临床症状黄疸型,通常育肥猪群容易感染,病猪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外在症状,某些病猪往往会在食欲、饮欲良好且没有任何明显发病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病,并快速死亡;大部分病猪会排出呈算珠状的燥结粪便,颜色深暗,并排出黄褐色尿液,食欲不振或完全废绝,精神沉郁,眼结膜和巩膜发生明显的黄疸,排尿系统功能异常,有时膀胱内积聚过多的红褐色尿液,如同红茶。

水肿型,通常是保育猪、育肥猪容易发生,病猪头部、颈部发生浮肿,初期体温短暂升高,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往往伴有便秘,尿液色泽深暗,如同隔夜茶,全身淋巴结发生充血、肿大或出血。

钩端螺旋体的血清学诊断法

钩端螺旋体的血清学诊断法

钩端螺旋体的血清学诊断法
目前钩端螺旋体病的血清学的方法,一般常用的包括以下两种:
1、纤维凝集试验:纤维凝集试验,此抗体主要是监测钩端螺旋体的特异性的抗体,一般抗体在起病1周后可以出现,大约2-3周时间,抗体滴度可以达到高峰。

一般纤维凝集试验滴度如果达到1∶400以上,对于钩端螺旋体有诊断价值。

如果在初期抗体的滴度比较低,在恢复期的时候如果再次测抗体,比初期滴度有4倍以上的增长,也可以帮助诊断钩端螺旋体病;
2、酶联免疫吸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即ELISA试验,主要监测钩端螺旋体的IgM抗体,IgM抗体一般在起病后早期即可出现,通常在1周后血液中可以出现IgM的抗体。

通过ELISA检测,不仅可以做血,也可以做脑脊液以及其他的标本的IgM抗体检测,敏感性以及特异性高于纤维凝集试验,所以可以帮助临床的早期诊断。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1. 引言1.1 猪钩端螺旋体病概述猪钩端螺旋体病,又称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钩端螺旋体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

该疾病主要通过寄生在猪和其他动物的肠道内,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再通过土壤、水源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钩端螺旋体病具有全球流行的特点,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地区更为普遍。

钩端螺旋体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

临床上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猪钩端螺旋体属的蛔虫、钩虫等。

确诊钩端螺旋体病需要进行粪便检查、血清学检测等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病原体的存在。

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卫生教育、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定期进行去寄生虫治疗等。

预防该病的关键在于减少接触寄生虫的途径,保持环境卫生,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生肉等潜在感染源。

针对该病的未来研究方向可以从疫苗研发、快速诊断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提高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水平。

1.2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途径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直接接触感染、食物或水源传播和宿主媒介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是指人体接触感染源,如被感染的猪或其他动物,从而导致疾病传播。

食物或水源传播是指通过摄入被感染的食物或水源而导致疾病传播,特别是在污染严重的地区或不洁净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

宿主媒介传播是指通过介体传播,如病媒生物叮咬或叮咬后吸血而导致疾病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在一些地区的蚊蝇、苍蝇等昆虫中常见,对疾病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除了以上三种传播途径外,猪钩端螺旋体病还可能通过其他途径传播,需要人们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意识,保持环境清洁,避免与患病动物接触,注意食品安全和饮用水的卫生,定期接受体检等都是预防猪钩端螺旋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传播途径的深入了解和有效的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感染风险,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2. 正文2.1 临床症状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摄入寄生虫囊蚴感染。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猪钩端螺旋体病是由猪钩端螺旋体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小动脉炎症和出血性坏死。

该疾病常见于狗、猪等动物,也称为传染性黄疸病。

本文将介绍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防治措施。

临床症状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潜伏期通常为7-10天。

初期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疼痛、乏力等症状,类似于流感。

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肝大、腹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在严重的病例中,病人可能会出现脑膜炎、急性肾衰竭、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实验室检查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实验室检查结果。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血清学检测和PCR技术。

血清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水平。

病人的抗体水平在疾病发生后1-2周内会上升,持续1-2个月。

PCR技术:利用PCR技术检测病人血液中的猪钩端螺旋体DNA,可用于早期诊断和病原体的直接检测。

防治措施预防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最好方法是避免受到钩端螺旋体感染。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 注意人类和动物之间的接触。

尤其是接触狗、猪、鼠等动物时要带手套。

2. 保持宠物和家畜的卫生,定期进行除虫。

3.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不食用未经煮熟的肉类及其制品。

4. 使用合适的个人防护设备,如口罩、手套等。

治疗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方法主要是使用抗生素。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医生会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并调整剂量和治疗时间。

对于严重病例,建议在医院进行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总之,预防猪钩端螺旋体病非常重要,人们应该注意加强个人卫生,避免与感染动物接触,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如果有类似猪钩端螺旋体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钩端螺旋体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简称钩体病。

临床上起病急骤,发热呈稽留热,颜面充血,并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和出血性皮疹,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等。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总数轻度增高或正常,以中性多形核细胞为主;轻度贫血,血小板(PLT)减少。

(2)尿常规检查:有轻度蛋白尿,可见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管型。

(3)血沉(ESR)测定:可加快。

(4)血清免疫学检查:在病后7~8天,做血清凝集溶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补体结核试验、ELISA 等,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M(IgM),早期诊断价值最大。

钩端螺旋体病检查项:
1. 白细胞(WBC或LEU)
2. 白细胞分类(DC)
3. 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
4. 血沉(ESR)
5. 血小板(PLT)
6. 尿蛋白(PR0)
7. 腺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

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

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②减少。

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

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

②减少。

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

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

②减少。

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①增高。

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

②减少。

无临床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
【正常值】
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0.70(50%~70%)。

【临床意义】
(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

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

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甚者15叶)。

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血沉(ESR)(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米/小时(mm/h)
【正常值】
男性为0~15毫米/小时,女性为0~20毫米/小时
【临床意义】
(1)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2)减慢: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等。

血小板(PL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100~300)×109/升(旧制单位:10万~30万/mm3)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尿蛋白(PR0)(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24小时尿(mg/24h尿)
【正常值】
(1)定性:阴性。

(2)定量:0~80毫克/24小时尿。

【临床意义】
尿液蛋白定性试验阴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20毫克/24小时尿,称为蛋白尿。

临床上可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尿蛋白在120~500毫克/24小时尿为轻度,尿蛋白在500~4000毫克/24小时尿为中度,尿蛋白大于4000毫克/24小时尿为重度。

(1)肾小球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性肾病、肿瘤、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多见于肾盂肾炎,肾间质损害(如金属盐类、有机溶剂、药物引起),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3)溢出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溶血,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4)组织性蛋白尿:多见于肾脏炎症、中毒等。

(5)混合性蛋白尿:多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腺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急性呼吸道疾病、结膜炎、婴儿肺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

原文地址:/jibing/5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