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案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应急处置预案一、目的为保证钩端螺旋体病疫情传入、暴发和流行时,能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及时控制和扑灭疫情,保障全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规范;统一领导、属地负责;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强化监测、综合防治;广泛宣传、群防群控。
三、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四川省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雅安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雅安市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细则》四、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蓬溪县境内发生钩端螺旋体病疫情的控制应急处置工作。
五、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一)成立钩体疫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职责:负责钩体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做出处理本行政区域内钩体控制的建议和决策措施。
(二)成立钩体疫情应急处置队1、流行病学调查组:组长:成员:职责:按照《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指导和参与开展现场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调查,开展疫区周围动物疫情调查,进行疫源搜索。
负责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资料整理。
对医疗机构报告的钩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按国家标准【GB 15995—1995】《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散发时要求全部调查,暴发时可视情况进行全部或部分的个案调查。
2、消杀灭组:组长:成员:职责:在划定疫区、疫点范围内调查主要宿主动物种类、分布、密度、感染率,指导和参与疫区内消毒、检诊.3、检验检测组:组长:成员:职责:进行标本采集、保存、运输和实验室检测。
4、健康教育组:组长:成员:职责:做好公众防治知识的宣传及热线电话的咨询。
向新闻媒体提供疫情防控、灭鼠、个人防护等科普知识资料以及防控进展情况信息。
钩端螺旋体病临床诊断标准

钩端螺旋体病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1.起病前3周内或有流行地区与疫水接触史,或有接
触猪、鼠尿史,或有饮食品被鼠尿污染史。
2.起病急骤、畏寒、发热、头痛、腰痛、腓肠肌痛、
乏力、结膜明显充血但不痛,全身淋巴结肿大者。
二、确诊病例:
1.临床诊断:
疑似病例具有下列任何1组或1组以上症状者。
(1)肺出血。
(2)黄疸及皮肤、粘膜、内脏出血。
(3)脑膜脑炎症状。
(4)肾炎症状:腰痛、尿蛋白。
(5)胃肠道症状及休克。
2.实验确诊:
具有以下任1项者:
(1)采早期血液或脑脊液标本检到钩体或培养或接种动物,病原体阳性;
(2)采第二周后尿液培养或接种动物,病原体阳性;
(3)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显微镜凝集试验抗体效价4倍以上升高;
(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传播途径】
1.接触疫水传播;
2.接触带钩体动物的血液、排泄物传播;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污染的食品而传播。
【消毒】
在干燥环境中数分钟死亡,易被漂白粉、石碳酸、70%酒精、稀盐酸或肥皂水杀死。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摘要】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猪钩端螺旋体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和皮疹等。
实验室检查常见的方法是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测。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和抗寄生虫药物的联合使用。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卫生防护措施、避免接触感染源和及时治疗分娩母猪。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重要性在于其传染性强,对猪群健康和人畜共患病有着严重威胁。
加强对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和控制,对于保障猪群健康和人畜共患病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猪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预防措施、重要性。
1. 引言1.1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概述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了猪钩虫卵的土壤或食物而传播。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和养猪户来说尤为常见。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致病原虫主要是猪钩虫(Trichinella spiralis),这种寄生虫会在人体内生长和繁殖,引起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
猪钩端螺旋体病通常具有潜伏期,病原虫体内发育至雌性成虫产生幼虫,幼虫经静脉输送至全身,随后侵入内膜下淋巴组织、血液系统及肌肉组织,引起一系列典型症状。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肌肉疼痛、关节疼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严重感染还会引起心脏、呼吸系统等器官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了解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同时加强生产卫生管理和合理用药也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猪钩端螺旋体病的全面了解,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2. 正文2.1 临床症状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患者常在感染后1-2周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体温可持续升高,甚至出现高热,伴随着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感。
头痛是猪钩端螺旋体病的常见症状,患者可能感到头部有压迫感或搏动性头痛,严重者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颅内压增高等。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
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特制定此方案。
一、背景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疾病的生物,普通指能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
广义的病媒生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蝇、蟑螂、蚤等和蛛形纲的蜱、螨等。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者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浮现。
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
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的骚扰和经济损失,更可以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
我国过去曾经比较系统地开展过病媒生物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方法不统一,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困难;且原有的一些方法已经不适于现在社会发展状况,部份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国家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对我国形成威胁,因此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二、监测目的(一)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治疗钩端螺旋体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钩端螺旋体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简称钩体病。
临床上起病急骤,发热呈稽留热,颜面充血,并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和出血性皮疹,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等。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总数轻度增高或正常,以中性多形核细胞为主;轻度贫血,血小板(PLT)减少。
(2)尿常规检查:有轻度蛋白尿,可见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管型。
(3)血沉(ESR)测定:可加快。
(4)血清免疫学检查:在病后7~8天,做血清凝集溶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补体结核试验、ELISA 等,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M(IgM),早期诊断价值最大。
钩端螺旋体病检查项:1. 白细胞(WBC或LEU)2. 白细胞分类(DC)3. 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4. 血沉(ESR)5. 血小板(PLT)6. 尿蛋白(PR0)7. 腺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个/升(个/L)【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
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正常值】(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钩体病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

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5—1995前言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属的不同血清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
它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我国本病危害严重。
由于钩端螺旋体侵犯人的多种脏器,所以临床表现复杂。
全年均有病人发生,但常在夏秋季、稻田收割季节和洪涝灾害引起发病和流行。
人普遍对本病易感,以青壮年发病较多。
自从50年代末期开始使用钩端死菌苗,加强了传染源的管理和控制,以及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改善,本病呈下降趋势,由于本病的宿主动物多,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发生频繁,存在潜在流行的危险。
我国2000年预防保健目标要求本病发病率下降40%,为此制定适合于全国范围内的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是十分必要的,对保证人民健康和农业生产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参加起草单位: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华西医科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时曼华、于恩庶、戴保民、梁中兴。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型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和处理。
2 诊断原则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不同血清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
人普遍易感。
患者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农民,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且非典型病例亦较多。
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做出临床诊断,确诊需要分离钩端螺旋体和检测钩端螺旋体特异性抗体。
3 诊断标准3.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30d接触疫水或动物尿或血。
3.2 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3.2.1 发热:起病急,可有畏寒。
短期内体温可高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
钩端螺旋体的几种检测方法

钩端螺旋体的几种检测方法
万成松;张文炳
【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
【年(卷),期】1998(015)003
【摘要】钩端螺旋体的几种检测方法万成松张文炳曹虹(第一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广州510515)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Leptospira)是一类细长、弯曲、两端呈钩状的螺旋体,钩体种类很多,分类学上归细菌范畴,可分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大类。
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万成松;张文炳
【作者单位】第一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第一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4.04
【相关文献】
1.钩端螺旋体病MAT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及结果准确性国际评测 [J], 张宇翔;聂一新;李秀文;张艳;代凤兰;蒋秀高
2.畜禽钩端螺旋体病的特异性检测方法 [J], 王吉庆
3.犬钩端螺旋体病LAMP临床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J], 张君;戴志亮;刘贤旭;张莹;黄绮雯
4.浙江省钩端螺旋体PCR检测方法建立与应用 [J], 姜理平;孟真;程苏云;占利;罗芸;叶菊莲
5.二种PCR检测方法应用于钩端螺旋体检测结果分析 [J], 雷金宝;王黎洪;张英;姜理平;孟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治疗方法及防治措施

中国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治疗方法及防治措施一、钩端螺旋体病概况钩端螺旋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
此病几乎遍布于全世界,在中国也广泛存在。
受菌型不同以及对动物的感染力不一样,导致患病动物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急症多以体温升高、黄疽等症出现;慢性多是贫血、消瘦或者皮肤坏死。
潜伏期2~20天。
因受染者免疫水平的差别以及受染菌株的不同,可直接影响其临床表现。
二、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数量及死亡情况2020年中国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数量为297例,相比2019年增长了83例;死亡人数为8例,相比2019年增长了6例。
2020年中国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为0.0212/10万,死亡率为0.0006/10万;2019年中国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为0.0153/10万,死亡率为0.0001/10万。
三、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措施当兽群发生本病时,立即隔离病兽及带菌兽,并及时进行治疗。
彻底消毒被污染的水源、场地、栏舍及用具等,清除污水、淤泥、积粪及污染的垫草,消灭老鼠及吸血昆虫。
家畜可紧急接种五联苗或三联苗,野生动物群中发病,也可试用上述疫苗,也可制作自家菌苗接种。
对病兽及带菌兽要有专人护理,健康兽群要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保护与增强兽群的抵抗力。
平时应做好以下工作:1、消除带菌、排菌的各类动物(传染源),特别要注意灭鼠工作的开展。
注意防止在动物的引进和外调时,通过病兽或带菌兽传播本病;2、消毒和清理被污染的水源、淤泥、牧地、饲料、场舍及用具等,以防止本病的传染和散播。
另外还要特别注意,所喂给的动物饲料是否已被该菌污染,或本来就是患病动物的组织或脏器,如发现有黄染,出血或坏死等肉类或其副产品,要煮熟后饲喂;3、加强饲养管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严格执行卫生管理制度,以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抵抗力。
四、钩端螺旋体病治疗方法钩端螺旋体是全身性疾患,多个脏器都受侵犯,因此采取抗菌特效治疗和支持性治疗的综合治疗,是治疗工作的重要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案(试行)一、背景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全球分布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大部分省区的气候条件适合钩体生长、繁殖,动物宿主的种类繁多,加之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存在着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或大流行的潜在危险,是受钩体病危害极其严重的国家。
从1958年以来,全国已经累计报告钩体病人250多万人,病死率较高。
全国发病率高达10/10万以上的特大流行有10次,其中9次发生在洪涝灾害之年。
钩体病按流行形式一般分为稻田型、洪水型和雨水型,南方以稻田型和雨水型为主,北方以洪水型和雨水型为主。
钩体病主要以农村青壮年发病为主,集中在农忙季节,对疫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二、监测目的(一)了解我国钩体病的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早发现疫情;(二)掌握钩体病主要宿主动物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带菌情况;(三)掌握钩体病流行的主要血清群分布及变迁情况;(四)了解健康人群对钩体病的免疫水平;(五)为钩体病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钩体病的定义(一)诊断原则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史在钩体病流行季节,发病前一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并接触过可疑疫水或动物及其排泄物。
2.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2.1发热:起病急,短期内体温可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可伴有畏寒等症状。
2.2肌痛: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
2.3乏力: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明显。
2.4眼结膜充血:轻者主要在眼球结膜、外眦及上下穹窿部,重者除角膜周围外的全球结膜血管扩张呈网状,无分泌物,不痛,不畏光。
2.5腓肠肌压痛:双侧腓肠肌压痛,重者拒按。
2.6淋巴结肿大:主要为表浅淋巴结及股淋巴结,一般为1~2cm,质偏软,有压痛,无化脓。
3.实验室诊断3.1从血液或脑脊液或尿液分离到钩端螺旋体。
3.2从血液或尿液或脑脊液检测到钩端螺旋体核酸。
3.3病人恢复期血清比早期血清抗钩端螺旋体抗体效价4倍或4倍以上升高。
4.病例分类4.1疑似病例具备1加2.1和2.2、2.3中任何一条。
4.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2.4或2.5或2.6中任何一条。
4.3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或3.2或3.3中的任何一条。
四、监测内容(一)全国疫情监测1. 疫情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2. 个案调查(1)流行病学调查各地在对因钩体病死亡的病例全部做个案调查(钩体病个案调查表见附表1)。
有暴发流行时,参照暴发流行时的方法进行调查。
(2)个案的血清学核实诊断如病例死亡前采有血标本,则对血清用MAT或ELISA方法进行血清学核实诊断(见附件1和2)。
(3)病原学诊断如病例死亡前采有血标本,可进行钩体分离培养(见附件3),分离的阳性菌株及时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鉴定。
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分离到的钩体菌株全部或部分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PFGE检测。
3.结果的报告与反馈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12月底前将当年的个案调查表录入数据库,复核后逐级汇总上报至省级疾控中心。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2月底将上年的钩体病个案调查表数据库和疫情监测结果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情况将疫情分析结果及实验室检测结果(3个月内)反馈给各省疾控中心。
(二)暴发疫情调查与监测1.暴发疫情的定义在某个局部地区,钩体病一个最长潜伏期(一个月)内发病数明显增多称为暴发。
2.暴发疫情的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暴发疫情,应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或其它规定的系统进行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暴发疫情报告,经初步确认后立即上报。
3.暴发疫情的调查(1)疫情的核实与判定①病例核实:县级疾控中心对报告的早期病例进行详细的个案调查,对其他病例根据具体情况全部或抽样进行个案调查,并进行病原学和/或血清学检测。
②疫情判定:根据情况确定是否属于暴发,并进行暴发疫情三间分布的调查分析。
(2)基本情况调查①详细调查暴发点的人口资料、居民生活环境、自然地理景观、气象资料、生产方式等流行因素。
②了解暴发点所在地的既往疫情和流行强度。
③了解暴发点所在地钩体病主要宿主动物的种类、分布、密度等情况。
(3)宿主动物调查在暴发点和周围进行可疑宿主动物种类、密度调查,并进行病原学分离或血清学检测。
(4)人群血清学调查根据具体情况,采集暴发点和周围部分人群血清标本,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
4.控制措施参照《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在疫情调查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可采取预防服药、野外灭鼠、管理传染源、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制措施。
5.总结及时对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和统计,分析暴发流行的原因、传播方式、流行特点、流行趋势等,并进行控制措施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写出详细的暴发调查报告,报上级主管部门。
(三)哨点监测在承担哨点监测的四川、湖北、江西、云南、湖南、安徽省,以县为单位确定3-5个国家级监测点,每个监测点包括1-2个乡镇,开展人间疫情、宿主动物以及流行因素的监测。
1.监测点选择原则(1)近年来钩体病发病率较高的地区;(2)监测点能够代表疫区和疫源地主要类型;(3)监测点具有一定的钩体病工作基础,能够承担并完成监测任务;(4)根据疫情变化和工作完成情况,适时调整监测点。
2.全国各省钩体病监测哨点根据以上原则,选择以下县市为全国监测点:(1)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和名山县、江油市绵阳市、成都市温江区、乐山市峨眉山市、达州市开江县(2)湖北省:仙桃市、宜昌市兴山县和秭归县、黄冈市蕲春县、十堰市竹溪县(3)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上饶市上饶县、赣州市龙南县、景德镇市浮梁县(4)云南省:思茅市孟连县、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丽江市华坪县(5)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湘潭市湘潭县、娄底市双峰县、益阳市沅江市(6)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淮南市凤台县、黄山市黄山区和休宁县。
3. 监测内容(1)一般资料的收集:近两年自然地理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植被、海拔、气温、降雨量、土壤等)和社会经济资料(人口数、人口构成和居民人均收入)及其它相关资料。
(2)疫情监测①疫情报告同全国疫情监测。
②个案调查A、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哨点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乡镇监测哨点报告的钩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散发时要求全部、暴发时可视情况进行全部或部分的个案调查。
个案调查表的录入和上报同全国疫情监测。
B、血清学检测对监测哨点进行个案调查的病例,采集急性期和/或恢复期血清标本,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有条件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用MAT或ELISA方法(见附件1、2)检测,进行核实诊断,血清学核实诊断结果随时补录入个案调查表数据库。
C、病原学检测监测哨点对未使用抗菌素治疗的钩体病例,采集全血进行病原分离;已使用抗菌素治疗的早期病例,则采集尿液进行病原分离。
分离到的菌株送到省级疾控中心鉴定群型。
(3)宿主动物监测以监测哨点(乡、镇)为单位,调查主要宿主动物种类、分布、密度、感染率(见附表2、3)。
①鼠情监测A、调查点的选择根据地理景观选择河流、水渠、道路两旁,农田等有鼠类栖息活动的地方。
B、监测时间每年4~6月和8~10月分两次进行。
C、捕鼠方法采取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的监测,推荐用江西贵溪中号钢板鼠夹,每个监测哨点每次有效放夹数不少于300夹(或笼)。
行距30m以上,夹(或笼)距5m,天黑前将夹(或笼)放完,次日晨收回;将捕获的鼠类进行种类、性别、成幼等鉴定,参考《医学动物分类鉴定》确定宿主动物名称。
②鼠带菌率调查各监测点每次调查野鼠50只以上,进行病原学分离和培养(方法见附件3),计算带菌率。
③其它宿主动物的监测监测哨点根据具体情况至少选择2种其它动物的样本(如猪肾、牛尿、青蛙、犬肾等)进行病原学分离和培养(方法见附件3),样本量应不低于50,并计算带菌率。
(4)健康人群的血清学监测每个监测哨点在钩体病的流行前期,随机采集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共5个年龄组的血清标本100份(每年龄组采集20份),进行抗体检测(方法见附件1)。
各监测哨点应及时将监测情况和分析结果上报省疾控中心,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次年2月底前将监测结果汇总后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5月1日前将上一年全国的监测总结反馈给各省疾控中心。
五、监测系统组成和职责监测系统由卫生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
其职责分别是:(一)卫生部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部领导全国钩体病监测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钩体病监测工作,并提供所需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国家监测点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卫生行政部门按国家下拨经费1:1:1比例提供配套经费。
(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组织全国监测方案的起草、论证、修改、调整和完善,为全国钩体病监测提供技术指导。
2.组织考察、确定全国监测点的布局,与国家级监测点所在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签订协议,明确具体任务和目标,为国家级监测点提供一定监测经费补助。
3.组织对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家级监测点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4.设计监测数据的收集流程、方式,负责全国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定期对监测系统的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反馈。
每年对全国钩体病监测系统进行年度工作总结,并组织召开全国钩体病监测年度工作总结研讨会。
5.为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家级监测点提供相应的试剂和器材。
6.对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菌株进行鉴定和PFGE分析。
7.组织专家定期对全国钩体病监测系统进行检查、考核。
(三)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 根据国家监测方案,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省监测实施方案;协助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定本省国家级监测点,建立和完善本省的监测网络;2. 负责本省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3. 承担本省国家级监测点的管理、业务指导,参与国家CDC对国家级监测点的监测工作检查、考核。
4. 与监测点疾控中心签订协议,明确具体任务和目标,按其完成情况确定监测经费补助数额。
5. 完成国家监测方案中要求的病例抽查、血清学和病原学等监测任务。
6. 对全省监测资料进行收集、汇总和分析,并对下级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