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性质

当今对于“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应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称它是“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戊戌变法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如果变法成功,中国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戊戌变法名为变法,实为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只是因为维新派没有发动群众,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最后因遭到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不彻底的.因此,这场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也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其目的在于发展资本主义,这场变法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同时,在变法中,维新派采取改良的办法,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来推行.因此,这场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浅谈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浅谈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更是一部抗争史。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继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做出的又一次尝试。
采取走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但结果是失败的。
以下由小编来浅谈一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一、客观原因①失败的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②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③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④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⑤失败的直接原因——袁世凯告密光绪帝和几个书生的全变和大变的急进变革得罪了整个上层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废除科举堵住了某些知识分子的升官之路。
而日本则是稳健的改革;2、戊戌变法和之后慈禧太后的新政都有洋人的破坏。
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3.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皇帝,缺少中央地方的官员及民众的支持,帝国主义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封建势力强大,代表民主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无法与其抗衡,又加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脱离群众。
二;主观原因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②康有为个人心理素质不成熟③变法指导思想的错误④谭嗣个人思想的错误⑤维新派严重失误的政治策略这场变法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维新派没有势力,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戊戌变法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_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戊戌变法失败的三大原因是你什么

戊戌变法失败的三大原因是你什么戊戌变法的知识点在很多的考试试卷里都有看到,那么你想要知道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失败的三大原因,一起来看看吧!戊戌变法失败的三大原因维新派与守旧势力矛盾的不断激化维新派与慈禧矛盾的不断激化康有为等人在维新运动中,凭一腔救国救民的热血,一支动人肺腑的妙笔,大造声势,全国哄然,展现了他们作为爱国者、思想家、宣传家的卓越才华,然而,他们毕竟疏于政治,对他们来讲,怎样正确估计形势,如何对待那些封建老朽、旧党官僚,则大不在行。
他们既无实权,又少谋略,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光绪身上。
可光绪帝虽有抱负,在政治上支持变法,但他长居深宫,终其一生都跳不出那拉氏手掌,是个不折不扣的傀儡,变法因此也面临极大的困难,但这并不等于说变法就没有成功的希望。
问题在于如何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争取更多人同情和支持。
与地方守旧势力的利益冲突当然成功的变法,首先依赖于变法者握有相当强大的国家权力,构成强有力的领导变法的核心,足以将变法法令有效地贯彻下达。
但纵使变法在中央一层没有阻力,康、梁掌握了朝中实权,在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变法法令亦难以顺利、有效地在全国推行,达到目的。
变法成功与否,关键还取决于变法法令能在地方上切实贯彻实施。
这就要求中央政府要拥有相当的权威足以使法令畅行于地方。
这是各国政府推进现代化运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无论是西欧,还是俄国、德国、日本,当现代化启动之时,就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王权或中央政府。
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更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然而,清季的朝廷,远没有具备这种权威。
“及至19世纪下半叶,现代化真正启动之时,清政府却处于江河日下的政治衰败之中,已无从扮演领导现代化的轴心角色。
”自太平天国运动以后,由于地方势力膨胀,中央政府的威望已经迅速式微,长期的内外紧急形势,迫使军政财政大权从中央向地方转移,最终导致权威失落、地方割据、社会失序的大动乱局面。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问题: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标准答案: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资产阶级势力太脆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戊戌变法
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次较量。
资本主义尽
管在中国已出现。
但基础还十分薄弱,资产阶级也刚刚构成,很
不成熟。
相形之下,封建统治阶级无论在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
的各个方面还具有强大的势力。
②寄希于光绪皇帝。
“幻想是弱者的命运”,由于资产阶
级的软弱,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而难”。
因此他们把变法的期望寄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以获取廉
价的胜利。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一、变法的思想准备不充分变法是一场涉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利益的社会变革。
恩格斯指出:“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袭读,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拜的秩序的叛逆。
”川因此,要变法就必须唤醒各阶层人士,动员起浩浩荡荡的变法大军,但是戊戌变法的思想准备却不充分,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革新思潮。
1.变法理论缺乏说服力任何社会变革,都必须有进步理论为指导,并且只有在这一理论为人们所接受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维新派变法的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前者旨在破旧,后者则在立新。
这两部著作对传统儒学可谓空前的“翻案”和“革命”,刊出后,犹如“思想界之一大咫风”,如火山地震,引起巨大的震动。
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出托古改制的旗号,其本意是想减小变法的阻力,但其结果却适得其反。
首先,康氏学说遭到顽固派的强烈抵制。
他们奉“古文经学”为立身之本,视康梁学说为洪水猛兽,攻击康梁是“伪六籍而灭圣经,托改制而乱成宪,伸民权而无君上,实属士林败类”。
其次,洋务派也反对。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攻击康梁“邪说暴行,横行天下”二就是大多数士大夫、政治上同情维新派的帝党官僚对此学说也是持否定态度。
就近代思想史而言,康氏理论对正统思想的大胆冲击,如石破天惊,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但是就变法而言,康有为的学说混淆了学术与政治。
“伪经考”对传统儒学作全面挑战,“改制考”也缺乏历史依据,难以使人信服,反而引起太多的争论、混淆和疑惧,使知识分子处于困惑不解的境地,也给顽固派镇压变法授以“乱法”的把柄。
因此康氏学说的负面影响超过了正面影响。
2.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不充分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力量动员得充分与否,关系到变法的成败。
日本明治维新前,其维新派在封建统治薄弱的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渗透和思想启蒙。
到幕府末期,农民、市民、新兴地主资产阶级、高利贷主、下级武士从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的立场出发,强烈要求改革旧的封建制度,形成一股巨大的改革力量。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具有进步意义,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你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历史意义简介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还有一个名字叫百日维新,它之所以还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仅仅持续了103天就失败了,对于它失败的原因,主要可以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来分析。
1.根本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发动维新变法的维新派的力量比较小,带有软弱性。
2.直接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主要有四个,分别为以下几点:第一是守旧派的势力比起维新派要强大的多,即便当时是光绪皇帝称帝,但是他手中并没有实际的权利,而真正掌握权利的人主要还是慈禧。
第二是维新派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论做指导,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曾写了一些书但是都无法说服群众,他们没有正确的理论但还是会大力得宣传,导致社会阻力不断地增加。
第三是维新派以及光绪皇帝的做法有些偏激,戊戌变法刚开始光绪皇帝身为一国之君,因为不满意自己的老师和大臣便把他们全开除了,导致很多人都失职没有其他的出路,所以光绪皇帝的行为有点冒失。
第四是因为戊戌变法的手段很单一,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很单纯。
在种.种的原因下戊戌变法仅仅经历了百天就被慈禧扼杀最后失败了,但是它还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比如它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发生等,它失败的原因也将成为日后先进人士进行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19世纪下半叶的时候,社会上发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正在快速地发展。
这样一来很多已经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处于世界的前列,本来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发动资本主义之后也飞快地发展了起来,在这样的局面下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是一种潮流。
资本主义国家强大了,他们便开始侵略落后的地区,而当时的中国比较落后,于是也成了被瓜分的对象,所以一些资产阶级改良者希望能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使中国能够快速的发展,于是戊戌变法便爆发了。
变法失败的原因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 外部原因:帝国主义没有给予支持 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 二. 内部原因: 客观上; * 客观上;新旧力量的对比明显不利于维新派 (即 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 (根本原因 主观上:维新派自身举止失当,过于激进。 * 主观上:维新派自身举止失当,过于激进。 具体表现为: *具体表现为: 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③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综上所述,内因是变化的根本, * 综上所述,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 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 件,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保守势力强大的 社会环境中, 社会环境中,维新派指望立竿见影实现自己救亡图 存的理想最终被残酷地扼杀了。 存的理想最终被残酷地扼杀了。
二、内部原因 、
1. 客观上,新旧力量的对比明显不利于 维新派
客观上, 变法的根本目的 根本目的就 客观上,新旧力量的对比明显不利于维新派 变法的根本目的就 是要用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是要用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制度来取代封建 专制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专制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 变法能否成功, 对。变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 对比。 对比。 • 当时,力量对比的天平明显地倾斜于保守派。 当时,力量对比的天平明显地倾斜于保守派。维新派的主要靠 山光绪,名义上是已经亲政的皇帝, 山光绪,名义上是已经亲政的皇帝,但最高权力实际上依然为慈禧 所垄断。维新派在变法期间只掌握一种权力, 起草上谕权, 所垄断。维新派在变法期间只掌握一种权力,即起草上谕权,除此 之外,他们什么也做不了主,在这样的情况下, 之外,他们什么也做不了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靠上谕 来推行变法新政, 百日维新中所下的上谕真正得到执行的其实很 来推行变法新政,但百日维新中所下的上谕真正得到执行的其实很 从严格意义上讲,维新派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改革实践者。 少。从严格意义上讲,维新派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改革实践者。 • 另外,作为中国近代社会新生力量的民族资本家群体中, 另外,作为中国近代社会新生力量的民族资本家群体中,很少 有人直接参与或支持维新变法。 有人直接参与或支持维新变法。而仅仅由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 知识分子来鼓动变法 这样变法失败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 来鼓动变法, 知识分子来鼓动变法,这样变法失败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 最致命 的是,维新派始终没有认清光绪, 的是,维新派始终没有认清光绪,没有看到光绪只是一个旧统治秩 序的维护者、改善者, 序的维护者、改善者,并不主张把中国建成一个资产阶级统治的君 主立宪国家。虽然现实的危机促使他选择了变法的道路,但其根本 主立宪国家。虽然现实的危机促使他选择了变法的道路,但其根本 目的是要实现他内心深处 君权至上”的理想。 是要实现他内心深处“ 目的是要实现他内心深处“君权至上”的理想。因此在发布那么多 的上谕中,都没体现维新派所要求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 的上谕中,都没体现维新派所要求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 •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是一场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场变法为何会失败呢?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欢迎大家阅读。
变法是一场涉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利益的社会变革。
恩格斯指出:“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袭读,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拜的秩序的叛逆。
”川因此,要变法就必须唤醒各阶层人士,动员起浩浩荡荡的变法大军,但是戊戌变法的思想准备却不充分,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革新思潮。
1.变法理论缺乏说服力任何社会变革,都必须有进步理论为指导,并且只有在这一理论为人们所接受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维新派变法的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前者旨在破旧,后者则在立新。
这两部著作对传统儒学可谓空前的“翻案”和“革命”,刊出后,犹如“思想界之一大咫风”,如火山地震,引起巨大的震动。
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出托古改制的旗号,其本意是想减小变法的阻力,但其结果却适得其反。
首先,康氏学说遭到顽固派的强烈抵制。
他们奉“古文经学”为立身之本,视康梁学说为洪水猛兽,攻击康梁是“伪六籍而灭圣经,托改制而乱成宪,伸民权而无君上,实属士林败类”。
其次,洋务派也反对。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攻击康梁“邪说暴行,横行天下”二就是大多数士大夫、政治上同情维新派的帝党官僚对此学说也是持否定态度。
就近代思想史而言,康氏理论对正统思想的大胆冲击,如石破天惊,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但是就变法而言,康有为的学说混淆了学术与政治。
“伪经考”对传统儒学作全面挑战,“改制考”也缺乏历史依据,难以使人信服,反而引起太多的争论、混淆和疑惧,使知识分子处于困惑不解的境地,也给顽固派镇压变法授以“乱法”的把柄。
因此康氏学说的负面影响超过了正面影响。
2.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不充分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力量动员得充分与否,关系到变法的成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
变法失败的原因
1)守旧派势力强大,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维新派手中,而紧握在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
几位掌实权的显赫人物恭亲王、庆亲王,刚毅几乎无例外地守旧。
维新派只少数几个人,而且在朝中没有实权,康有为只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行走(外交秘书),他的7次上书大多被压下了;康有为组织学会也受到压制,遭到封闭解散的命运。
办报受到遏制,《强学报》出了3期就被停刊。
西太后对变法的态度是八个字:容忍:她想把变法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意废八股、改策论、发展商业、开办工厂、用新式武器武装军队等;控制:西太后对维新派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将翁同龢开缺,去掉光绪身边的参谋;二是让荣禄到天津担任直隶总督,控制北京及其周围的军权;观察:看看光绪要干什么。
动手:只要变法触及到清廷王公贵族利益,她就动手镇压。
2)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理论指导上的局限性。
康有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
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社会阻力。
3)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策略错误侵犯了一些大官僚的利益,如开国会、设制度局,一些老臣的职权被剥夺,又没有安排措施,他们当然坚决反对。
精减机构撤销六个部,罢免“六堂官”也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