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源条件下A20污水处理工艺活性污泥的培养
活性污泥的培养方法与注意事项

活性污泥的培养方法与注意事项通过工程实例总结,就如何缩短污水生化调试所需时间,从调试前期准备到污水全负荷投入运行,分3个阶段予以解剖分析。
介绍了前期准备工作的内容和所需物料的种类及数量;调试各阶段物料投加量及所需控制的条件;调试过程所需注意的事项。
文中所述内容尤其适用于以鼓风机曝气为主的生化处理设施。
污水处理设施在正式投入使用时,其生化处理装置均需进行污泥接种、驯化(俗称调试)。
对于规模较大的污水处理设施尽量缩短调试时间,使处理主体尽快投入正常运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通过多个日处理万吨的污水处理设施的生化调试发现,在生化调试过程中,如果准备充分,正常气温下一般7~10d即可完成生化设施的培菌接种工作;10d后就可以对污水进行驯化,20d左右便可进入正常运行。
本文将分三方面对生化调试工作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为方便起见,文中所列数据均以生化池体积5000m3为基准。
一. 前期准备阶段1.1. 物料准备①污泥准备对于万立方米级污水处理装置而言,其生化池体积较大,为了保证生化池初始污泥浓度,需要准备投加的原始污泥量很大。
理论上讲,投加后生化池的污泥的质量浓度最好控制在2 500mg/L左右。
实际运行时,为了节约成本,调试期间初始污泥的质量浓度可控制在1 500mg/L左右,一日处理1×104m3污水生化时间为12h的污水处理装置为例,调试前需准备含水率在80%的活性污泥约40m3。
污泥品种最好是同类或相似的活性污泥。
如有困难,其它活性较强的污泥也可使用。
污泥在使用前为保证一定的活性,对待用的污泥需进行喷水保湿处理,在保湿条件下污泥的活性至少可保持15d以上。
②碳源培养寄的准备生化调试过程中理想的碳源是大粪及淀粉。
一般来说调试前期以加入大粪为主,中后期以加入淀粉为主,为节省成本,淀粉可用地脚面粉替代。
由于大粪无法事先储存,因此,事前需和有关部门确定好调试期间需要的数量。
污水处理厂及实验室活性污泥培养方法

污水处理厂及实验室活性污泥培养方法一、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培养方法污水处理厂建成以后,要进行单机试车与清水联动试车,如无问题,就应进行活性污泥培养,使处理厂尽早发挥污水处理功能。
另外,曝气池泄空检修完毕之后,也有一个活性污泥培养问题。
城市污水处理厂得污泥培养问题一般较简单,但当工业废水含量非常高时,会有一些困难,应视具体情况进行专门得污泥驯化。
这里仅介绍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培养得一般方法及程序。
1.培养方法及种类活性污泥从无到有,从不正常到正常得培养过程,有很多途径可以实现,因而也就有很多培养方法.对于一般城市污水来说,采用任一方法都可将活性污泥培养正常,但不同得方法所要求得培养时间不同,操作量及培养费用也不同.实践中,应根据处理广得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方法培养或几种方法并用。
1)间歇培养。
将曝气池注满水,然后停止进水,开始曝气。
只曝气而不进水称为“闷曝”。
闷曝2~3d后,停止曝气,静沉1h,然后进入部分新鲜污水,这部分污水约占池容得1/5即可。
以后循环进行闷曝、静沉与进水三个过程,但每次进水量应比上次有所增加,每次闷曝时间应比上次缩短,即进水次数增加.当污水得温度为15~20℃时,采用该种方法,经过15d左右即可使曝气池中得MLSS超过l 000mg/L.此时可停止闷曝,连续进水连续曝气,并开始污泥回流.最初得回流比不要太大,可取25%,随着MLSS得升高,逐渐将回流比增至设计值。
2)低负荷连续培养。
将曝气池注满污水,停止进水,闷曝1d.然后连续进水连续曝气,进水量控制在设计水量得1/2或更低。
待污泥絮体出现时,开始回流,取回流比25%.至MLSS超过1 000mg/L时,开始按设计流量进水,MLSS至设计值时,开始以设计回流比回流,并开始排放剩余污泥。
3)满负荷连续培养。
将曝气池注满污水,停止进水,闷曝一天.然后按设计流量连续进水,连续曝气,待污泥絮体形成后,开始回流,MLSS至设计值时,开始排放剩余污泥。
污水处理工艺:A2O工艺优缺点及改进工艺总结解析

污水处理工艺A2O工艺优缺点及改进工艺总结解析A20法又称AAO法,即厌氧-缺氧-好氧法,是一种常用的污水处理工艺,可用于二级污水处理或三级污水处理,以及中水回用,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在传统A2/0工艺的单泥系统中高效地完成脱氮和除磷两个过程,就会发生各种矛盾冲突,比如泥龄的矛盾、碳源竞争、硝酸盐及溶解氧(D0)残余干扰等。
一、传统A?。
工艺存在的矛盾:1、污泥龄矛盾:传统A?/。
工艺属于单泥系统,聚磷菌(PAOs)、反硝化菌和硝化菌等功能微生物混合生长于同一系统中,而各类微生物实现其功能最大化所需的泥龄不同:1)自养硝化菌与普通异养好氧菌和反硝化菌相比,硝化菌的世代周期较长,欲使其成为优势菌群,需控制系统在长泥龄状态下运行。
冬季系统具有良好硝化效果时的污泥龄(SRT)需控制在30d以上;即使夏季,若SRT<5 d,系统的硝化效果将显得极其微弱。
2) PAOs属短周期微生物,甚至其最大周期(Gmax)都小于硝化菌的最小世代周期(Gmin) o从生物除磷角度分析富磷污泥的排放是实现系统磷减量化的唯一渠道。
若排泥不及时,一方面会因PAOs的内源呼吸使胞内糖原消耗殆尽,进而影响厌氧区乙酸盐的吸收及聚-疑基烷酸(PHAs)的贮存,系统除磷率下降,严重时甚至造成富磷污泥磷的二次释放;另一方面,SRT也影响到系统内PAOs和聚糖菌(GAOs)的优势生长。
在30 °C的长泥龄(SRTa 10 d)厌氧环境中,GAOs 对乙酸盐的吸收速率高于PAOs,使其在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影响PAOs释磷行为的充分发挥。
2、碳源竞争及硝酸盐和D0残余干扰:在传统A?/。
脱氮除磷系统中,碳源主要消耗于释磷、反硝化和异养菌的正常代谢等方面,其中释磷和反硝化速率与进水碳源中易降解部分的含量有很大关系。
一般而言,要同时完成脱氮和除磷两个过程,进水的碳氮比(B0D5 / P (TN)) >4〜5,碳磷比(B0D5 / P (TP)) > 20 〜30。
A2O模型生活污水实验报告.报告.pptx

第一天实验时需要测定污水处理厂泥样的浓度,以便于之后的计算。
精品文档
2
一、污泥驯化阶段
3、在污泥培养驯化的过程中所有的操作都只在好氧池进行(由于缺氧池与 好氧池底部直接相连,因此实验前用透明胶带封口),即泥水混合物不经 过泵回流到厌氧池、缺氧池,不经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因此要根据污泥 浓度的最终目标以及反应器有效体积计算需要投加的原泥的量(统一以体 积计算)。
精品文档
10
一、污泥驯化阶段
11、驯化培养第二天要进行换水操作,此后的第三到第七天每日都要现场 配制废水进行更换,因所选择的COD为葡萄糖,自身降解能力强,提前配制 废水可能会导致后加入到反应器的COD浓度不足,达不到污泥生长的要求。 注意:在进行换水操作之前,值班的同学要先拍照记录以及用尺子测量泥 水分界面的高度(从底部开始),有助于判断污泥的长势。
精品文档
7
一、污泥驯化阶段
7、驯化培养第一天投加原泥以及配制好废水,使泥水混合物达到整个反应器的有效体积 的50%。
注意:此时不能立即启动曝气装置,需要手动用勺子或其他工具自行将废水与污泥混合均 匀,但要注意不能过于剧烈搅拌,尽量不要触碰到下方的曝气头,待泥水混合物稍微静置 一段时间后,取出部分上清液,测定其COD、NH3-N、pH,同样每个指标做2个平行,数据 要填写在我班的数据记录表中,注意要根据表上的公式自行换算。
注意:每次取样的位置与深度尽量统一标准,比如说在好氧池中心范围内(靠近曝气 管),尽量不要在池子的边缘区域取样(曝气混合程度不足),液面以下5cm处取样测定, 每次做2个平行,数据要填写在我班的数据记录表中,注意要根据表上的公式自行换算。
每个人判断位置的偏差不可避免,但尽量控制在规定的范围里,否则可能测得的MLSS等指 标与前一天的数据相差甚远。
A2OAO工艺简介(1.21)

反硝化:指污水氮还原成氮气的过程。
3
生物除磷:指污泥中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释放出磷,在好氧条件下 摄取更多的磷,通过排放含磷量较高的剩余污泥去除污水中磷的过 程。 污泥停留时间:指活性污泥在反应池(区)中的平均停留时间,也称作
泥龄。
预处理:指进水水质能满足AAO的生化要求时(B/C>0.4,可生化
性较好),在AAO反应池前设置常规处理设施。如格栅、沉砂池、初 沉池、气浮池、隔油池、纤维及毛发捕集器。
前处理:指进水水质不能满足AAO的生化要求时(B/C<0.3,可生化
性较差),在AAO反应池前设置的处理工艺。如水解酸化池、混凝沉 淀池、中和池等。 标准状态:指大气压为101325Pa、温度为20℃的状态。
组合以及不同的污泥回流的方式来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的活性 污泥法污水处理方法,简称AAO或A²0法。主要变形有改良的厌氧缺氧好氧活 性污泥法、厌氧缺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 缺氧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 等。
厌氧池(区):指非充氧池(区),溶解氧的浓度一般小于0.2mg/l,
主要功能是进行磷的释放,有机物的降解。
SVI:污泥体积指数,良好的活性污泥SVI常在
50-120之间,SVI值过低,说明污泥活性不 够,SVI值过高,说明可能发生污泥膨胀; SVI=(1L混合液30min静置沉淀形成的活性污泥 体积)/(1L混合液悬浮固体干重)=SV30/MLSS
8
DO:指溶解氧,DO含量与空气中的氧分压、水温有关,厌氧池DO< 0.2mg/l、缺氧池0.2mg/l<DO<0.5mg/l、好氧池2mg/l<DO<5mg/l;
1常用的外加碳源有甲醇乙酸钠111213好氧池的do含量过低活性污泥脱落发黑出水黑臭更换风机hc40s更换为hc60s重新投加活性污泥好氧池的do含量恢复正常一个月后填料挂膜情况较好活性污泥呈土黄色并有泥腥味出水清澈
低碳源下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中反硝化除磷菌培养及驯化研究

第 4期
2 0 1 4年 2月
科
学
技
术. 1 4 No . 4 F e b.2 01 4
1 6 71 — 1 8 1 5( 2 01 4) 0 4 — 0 3 0 3 — 0 4
S c i e n c e Te c hn o l o g y a nd En g i ne e r i n g
D P B的菌属特性 可以很好地解决 目前传 统脱氮除 磷工 艺 中的碳 源 问题和 不 同菌属 在脱 氮 除磷 过 程 中 的竞争 问题 , 碳 源 发 挥 了“ 一碳 两用” 的功能 , 能 有 效地解 决 传统 工艺 中出现 的泥龄 、 碳源、 硝 化 和反硝
化、 释 磷 和 吸磷 之 间 的 矛 盾 , 而 且 还 具 有 节 省 曝 气 量、 减 小 污泥产 量 的优点 。
1 . 1 试验 装置 及方 式
1 为D O测定仪 , 2为 p H计 , 3为搅 拌器 , 4 为S B R反应器 ,
5为排水 口, 6为恒温加热棒 , 7为蠕动泵 , 8为排泥 口
图1 S B R反 硝 化 除 磷 反 应 器
本实 验采 用 按 时 问 顺 序 进 行 的 S B R反 应 器 作
3 0℃ 。缺 氧段 根 据 需 要 加 入 不 同浓 度 的 硝 酸 钾溶 液作 为 反 应 所 需 的 电 子 受 体 。试 验 装 置 如 图 1
所示。
b a c t e r i a , D P B) 可 以以氧气 、 亚硝酸盐 、 硝 酸 盐 作 为
电子受 体 , 在 缺 氧 条件 下 进 行 同 步脱 氮 除 磷¨ 。
S B R 反应 器 , 有 效容 积 为 2 5 L 。反 应 器 底 部设 有 排 泥放 空管 。试 验采 用 瞬时进 水 , 周 期 进水 量 1 9—2 0
低温低碳源条件下A2O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培养与调试启动

低温低碳源条件下A2O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培养与调试启动作者:张炯马强张志标石瑜张杉习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6期摘要:小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因管网收集范围有限,进水水质波动大且浓度低是目前水处理行业遇到的普遍现象,如工程遇到冬季低温低碳源进行活性污泥培养,对生物驯化极为不利。
介绍了以杭州城西污水处理厂在冬季进水水温10℃低温和低碳源的条件下,采用接种法培养驯化活性污泥23天就能完成污泥培养驯化,满足污水处理要求,使出水达到了国家一级A标排放标准。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 低温低碳源;培养驯化;达标排放杭州城西污水处理厂采用A2O工艺,该工程设备调试在2014年12月底完成,在2015年1月冬季实施活性污泥驯化和调试工作,平均进水温度在10℃左右,平均进水BOD的质量浓度在65mg/l左右,两值相对较低,为了使生化池能够尽快启动并达标排放,该工程采用接种法培养活性污泥,经过23天的调试达标排放,该实践主要通过对城西污水处理厂开展适用的活性污泥驯化培养,并用适量补充碳源的措施,使该工艺在短期内快速达标排放,对其它污水处理厂调试运行有很好的借鉴指导意义。
1、工程概况1.1基本情况杭州城西污水处理厂位于杭州市绕城公路与留祥路交叉口的西北角,南面为留祥路的延伸线、西面为麻皮港,北面为高家庄港,东面为绕成公路。
污水厂紧贴余杭塘河,属于西湖区三墩镇塘河村地块,距杭州市区19km。
本工程规划总用地面积9.812公顷。
近期工程规模:10万m3/d,分两期实施,一期实施5万m3/d,总变化系数k总=1.3。
1.2 水质情况出水标准除COD以外其它出水指标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驯化期间实际进水水质均值COD 152.55mg/l、BOD:67.13mg/l、SS:101.8mg/l、TN:38.37mg/l、NH3-N:32.81mg/l,TP: 3.13mg/l1.3 工艺方案各处理环节采用的主要工艺方案有:1、污水二级处理工艺:改良A/A/O工艺2、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微絮凝过滤工艺3、污泥处理工艺:机械浓缩脱水一体工艺4、除臭工艺:生物滤池除臭工艺2、污泥培养驯化过程与结果2.1器物准备(1)污泥准备:活性污泥培养前需联系好脱水后的新鲜污泥,专用泥罐保存后运输投加。
浅谈A20+MBR污水处理工艺及膜污染问题

浅谈A20+MBR污水处理工艺及膜污染问题发布时间:2021-09-27T07:42:17.747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1年13期作者:雷俊侠[导读] 目前我国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MBR工艺已经成为许多污水处理厂主流化的处理工艺雷俊侠武汉水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目前我国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MBR工艺已经成为许多污水处理厂主流化的处理工艺。
针对在某污水处理厂A2O+MBR污水处理设施和膜污染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对策,以期为膜生物反应器(MBR)项目的设计和运行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A20+MBR;污水处理;膜污染本文所研究的MBR工艺可以通过生物处理与膜分离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随着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膜生物反应器与A2O工艺相结合的处理工艺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通过大量的工程应用,发现膜生物反应器与A2O工艺不仅对可逆污染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且可以缓解膜劣化问题。
但因多种原因,该工艺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膜污染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膜污染控制和清洗措施。
一、A20+MBR污水处理工艺1.A/A/O工艺A/A/O工艺称为厌氧-缺氧-好氧工艺,是把除磷、脱氮和降解有机物三个生化过程结合起来,并且根据活性污泥微生物在完成硝化、反硝化以及生物除磷过程中对环境条件不同要求,设置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
根据不同区域的设置位置及运行方式的不同,在传统A/A/O 工艺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多种改良工艺。
常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呈厌氧(A1)/缺氧(A2)/好氧(O)的布置形式。
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A/A/O工艺流程框图该工艺流程总的水力停留时间小于其他同类工艺,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运行的条件下可抑制丝状菌繁殖,克服污泥膨胀。
SVI值一般小于100,有利于处理后的污水与污泥的分离。
运行中在厌氧和缺氧段内只需轻缓搅拌,运行费用低。
由于厌氧、缺氧和好氧三个区严格分开,有利于不同微生物菌群的繁殖生长,因此脱氮除磷效果非常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碳源条件下A20污水处理工艺活性污泥的培养摘要:在福州连坂污水处理厂调试阶段,考虑到进水低碳源的水质情况,对活性污泥培养传统方式进行了改进,即在接种后将反应池调整为序批式周期运行,维持反应池内活性污泥浓度并短期增殖,使之类似传统SBR模式,通过连续的闷曝及驯化以快速适应进水水质达到较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完成污泥驯化培养。
通过连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的接种驯化实践过程,说明通过适用的培养方式及良好的过程控制,并辅以补充碳源等措施,A2O工艺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及稳定性,可适应低碳源进水水质条件。
关键词:低碳源;A2O;活性污泥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南方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的增加,城市污水水质出现以下特性:即CODCr浓度越来越低,TN、TP 浓度越来越高,污水的碳氮、碳磷质量比持续下降[1]。
在福建省,部分城市(福州等地),有机物质量浓度(以CODCr计)常常低于200mg /L,碳氮、碳磷质量比相对较小[2]。
大量实践经验表明,低碳源加上进水量及浓度波动大,特别是投产初期进水CODCr 较低给污水厂的正常运行及达标排放带来极大的困难,许多污水处理厂存在出水氮、磷不达标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水处理厂运营过程中如何降低碳源无效利用以及减少处理过程中除磷脱氮对碳的需求[3-7],对于运行初期产生了污泥培养难问题尚没有较多的实践案例加以探讨[2]。
本实践主要通过在福州连坂污水处理厂开展适用的
培养方式及良好的过程控制,并辅以补充碳源等措施,在A2O工艺完成了活性污泥的接种驯化,使得该工艺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及稳定性,可适应低碳源进水水质条件。
1 福州市连坂污水处理厂
1.1连坂污水处理厂简介
福州市连坂污水处理厂一期处理规模10万吨/天,处理对象为生活污水,采用多模式A2O生物处理工艺,可实现多点进水和内外回流,具有水质水量变化及负荷冲击适应性强、处理效果稳定可靠、运行模式灵活、脱氮除磷高效等优点,处理后的尾水需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
1.2连坂污水处理厂水质水量现状
记录并监测实际进厂污水量及各项进水指标,采用一级处理方式观察A2O反应池在曝气状况下各指标变化情况,并测试所有设备的运转效果,确保后续活性污泥培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 活性污泥培养方式相应工艺运行模式
2.1培养方式及工艺运行模式的确定
城镇污水厂活性污泥的培养常分为自然培养法和接种培养法。
自然培养法对于污水中的营养源有一定要求,需要具备良好的生化性能,一般B/C大于0.25为宜,其优点是培养的菌种适应当前的水质环境,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更为稳定,但相应培养的周期较长。
根据表2数据分析,进水水质各指标均较低,维持活性污泥系统稳定是出水持续达标的关键,目前的现状也决定了脱氮除磷效果不需过度强化。
污水B/C为0.13,生化性能差,远低于0.25的限定值,且进水量不足设计处理量的20%(单组5万吨/天处理能力),碳源总量低,因此确定活性污泥的培养采用接种驯化的方式,利用具有相同工艺的污水厂污泥进行接种,并投加玉米淀粉补充碳源。
同时,考虑到进水量少而无法连续进水,为维持反应池内活性污泥浓度并短期增殖,在接种后将反应池调整为序批式周期运行,类似传统SBR模式,通过连续的闷曝及驯化以快速适应水质环境达到去除效果。
反应池采用进水、曝气、静沉三个阶段周期运行,周期曝气时间初定2小时,DO宜控制在2mg/L以下,同时曝气期间启动内回流防止因过曝而使污泥离散及内源消耗,培养后期根据污泥性状及出水水质调节进水点、外回流量及适量排出剩余污泥。
2.2培养前准备工作
培养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4个部份。
1、反应池池深6.5m,预先进水至6m;
2、反应池池容2100m3,以池内污泥浓度(MLSS)达到1000mg/L 为接种目标,并考虑絮凝剂、污泥内源消耗及沉积底泥的影响,测算接种污泥450吨(含水率80%),采用现场临时中转池二次稀释后泵送至指定区域;
3、考虑到进水碳源严重不足,以玉米淀粉作为补充的碳源,现场购置10吨,聚合氯化铝购置2吨,根据水质情况在培养后期通过化学除磷方式辅助加强除磷和沉淀效果;
4、鼓风机、曝气器、搅拌器、回流泵、溶氧仪、污泥浓度计等相关设备联动试行。
2.3污泥接种方案实施
污泥接种过程如下:A、O段按3:7投加污泥量,A段投加点靠近搅拌器位置,以第5、6格为主,占A段总投加量的70%,其余4格平均分配。
O段污泥平均投加在前段和中段,投加污泥过程O段连续闷曝,控制DO在1mg/L以下。
污泥投加初期,在O段前段及中段一次性均匀投加玉米淀粉2吨。
投加过程应注意即保证污泥充分搅起,又不致过曝内源消耗;同时给玉米淀粉充足的水解转化时间。
此次接种历时3天完成,根据投加量将反应池内液位注水抬高至6.4m。
经过连续闷曝,O段中段MLSS已达到1000~1200mg/L,即进入污泥驯化阶段。
2.4污泥驯化培养
驯化阶段反应池采用间歇运行模式,每天五周期,分别为进水1h→曝气2h→沉淀1.8h三个阶段。
周期进水2000m3,采用A段第5格进水并投加玉米淀粉150kg,以迅速补充O段碳源;曝气阶段控制DO在2mg/L以下;由于反应池液位最高,经沉淀后进水即反应池出水,上清液经溢流口排至二沉池,活性污泥仍维持在反应池内。
驯化阶段应持续进行反应池SV30、MLSS、COD、生物镜检和出水各项水质指标的检测,对重点参数跟踪变化趋势,为工艺调整提供数据参考。
驯化过程中池内污泥在水力作用下往后推动,驯化第四天O段后段污泥浓度升至1600mg/L,故立即启动内回流,在周期曝气末期将尾段污泥回流至A段第三格以均匀分布池内污泥。
根据镜检中菌胶团性状和微生物种类及活性判断污泥老化程度,为了控制泥龄及加强除磷效果于驯化第12天启动剩余污泥的排放,方式为进水末期提早曝气适量混合液排至二沉池。
驯化培养第24天,反应池内O段中段MLSS已达2000mg/L,经检测各项出水指标均稳定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故于第27天委托监测站对出水进行连续15天全项目跟踪监测全部达标。
至此,活性
污泥接种驯化培养完成,连坂厂转入正式运行。
3 结论和讨论
目前市政建设中普遍存在污水管网建设滞后于污水处理厂建设的状况,导致运行初期水量少、浓度低,加大了污水处理厂污泥培养及稳定运行的难度。
通过连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的接种驯化全过程,说明在低碳源条件下,通过适用的培养方式及良好的过程控制,并辅以补充碳源等措施,A2O工艺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及稳定性,可实现低负荷运行。
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加以注意:
(一)随着水质水量的逐步上升,脱氮除磷效果需要不断强化,反应池将由间歇运行恢复为A2O连续运行模式,包括变点进水、内外回流等工艺运行的转换使活性污泥系统存在过渡适应期,出水水质可能波动。
(二)碳源的投加由于水解不彻底,反应池面产生大量油脂。
既增加了处理难度又加大了运行成本。
在转入稳定运行后,由于活性污泥已具备低负荷水质适应性,在间歇运行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可减少甚至停止外加碳源的投加。
参考文献:
1.许劲.关于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的若干问题讨论[J].给水排水,2001,27(7):14-19.
2.何则芝. 高氨氮、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处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能源与环境,2009,(3):94-96.
3.黄力彦,王志宏,陈大志. 低碳源城市污水生物处理方法研究进展[J]. 工业用水与废水,2012,43(3):4-7.
4.邱兆富,周琪,杨殿海,等.低碳氮比城市污水短程生物脱氮试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6,26(11):35-38.
5.李亚静,孙力平,李计元.SBR 法处理低碳源城市污水处理除磷脱氮效果及规律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6,12(2):112-115.
6.杨殿海,宋拥好.低碳源、低能耗型改良A2/O工艺的脱氮除磷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 2006, 22(23):18-21.
7.张杰,臧景红. A2/O工艺的固有缺欠和对策研究[J].给水排水, 2003, 29(3): 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