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超清真迹扫描大图下载书画原作真迹扫描大图tif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千里江山图》王希孟(北宋1090年—年?),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
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
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
工山水,作品罕见。
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
《千里江山图》卷,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
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
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千里江山图》画卷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
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
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
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
人物活动栩栩如生。
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
该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
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创作绘画)《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画卷作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
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极具展翅翱翔之态。
《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
《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画作简介《千里江山图》全景图,横1191.5厘米,纵51.5厘米。
该画卷用一幅整绢画成,无作者款印,有清弘历(乾隆)题诗,后隔水有宋朝蔡京的跋一,尾纸有元朝李溥先的题一。
打开卷轴包首,引首即可见朱红印章数枚,以及卷首题诗。
开首高山之巅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崇山峻岭,移步换景,渐入佳境。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画家笔下应运而生,从前景山峦村居起势,隔岸画群峰秀起,两翼伸展渐缓,与起势的山峦遥遥相对,起到精美的承接作用。
峰峦左下方一横跨江面的大桥,并与下一组景物相衔接。
翻过两重山可见幽深的宅邸,处处可见着白衣的隐士,且走且停,似在赋诗似在作曲,继续前行,又是一座桥,此桥虽跨度不大,却在桥上修建凉亭。
继续向前便临江了。
远景烟波浩渺,层峦起伏,犹如仙境。
登岸后,悬崖山路九曲盘旋通向深处的庭院。
山间瀑布,挂挂溅泻,复流大江。
从高远至深远之景,引人入胜。
山峦平缓处是一座宏伟的跨江大桥。
通向第二段美景的跨江大桥蔚为壮观,木质结构梁柱,下有三十二蹬,中间建有宫殿式的两层楼阁,宛如一道彩虹,十分壮观。
此段群峰参差节奏频率明显加强,紧接着峰势向左回旋,平坡伸延,直探入江中的琼岛把气势伸展开去,然后画近景山峦和江渚渔村与琼岛相连接。
北宋18岁天才少年的千古绝唱!

北宋18岁天才少年的千古绝唱!艺术的神力,是有那么一刻,让人真挚单纯地热泪盈眶。
千里江山中,分明有一位美少年来自书画界艺术00:0005:29北宋有过两幅鸿篇鉅迹,一幅是《清明上河图》,一幅就是《千里江山图》。
我们赞叹《清明上河图》5m长卷惊为天人,而《千里江山图》近12m!这两幅画,一幅是中国古代社会全盛时期的真实写照,一幅是中国文人理想世界的缩影。
我们在想象中国古代画家的时候,都是白胡子老人。
明清文人画,确立了山水画中的老人符号。
晚清民初的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又坐实了这类符号的单一想象。
而在《千里江山图》中,我们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
他正好十八岁。
长几岁、小几岁,都不会有《千里江山图》。
人在十八岁的年纪都在做什么?放到现在,也就是刚刚高中毕业的阶段,而在北宋徽宗年间出现了一个少年,一个对绘画有着极高天赋的天才少年——王希孟。
他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画家。
然而历史并没有对他过多的记载,只知他10岁即入宫中奉事徽宗左右,与一代艺术帝王宋徽宗赵佶学画,得到赵佶的亲自传授,经赵佶指点笔墨技法后,技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成一家之气象。
也有学者研究提出,王希孟应为宋徽宗的外甥,也就是说宋徽宗就是王希孟的亲舅舅。
在这样的关系下,似乎破格录取进画院并不是一件什么样的难事,且不说这件事的真假,总之王希孟没有让看好他的“舅舅”失望。
局部一王希孟出生于中国山水画的黄金年代,加之宋徽宗亲授调教,凭着他自己的绘画天赋和不懈努力,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雄心和毅力,在十八岁的年纪画出了这幅中国画历史上有名的长卷《千里江山图》但他自己和世人都没想到的是,这竟是绝唱。
二十余岁便英年早逝,对于此天才的去世,多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身体过于羸弱;其二是之后上呈《千里饿殍图》,徽宗大怒,遂赐死。
据《北宋名画臻录》中记载,王希孟除了《千里江山图》之外,还画了一幅《千里饿殍图》。
看名字,应该是一幅类似流民图,流民失所,食不果腹,体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破败不堪的长卷,画好之后,进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看过之后勃然大怒,下令处死了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又名“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宋徽宗时期,王希孟创作的绘画画卷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该画作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
《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
《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
《千里江山图》用一幅整绢画成,无作者款印,有清弘历(乾隆)题诗,后隔水有宋朝蔡京的跋一,尾纸有元朝李溥先的题一。
打开卷轴包首,引首即可见朱红印章数枚,以及卷首题诗。
开首高山之巅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崇山峻岭,移步换景,渐入佳境。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画家笔下应运而生,从前景山峦村居起势,隔岸画群峰秀起,两翼伸展渐缓,与起势的山峦遥遥相对,起到精美的承接作用。
峰峦左下方一横跨江面的大桥,并与下一组景物相衔接。
翻过两重山可见幽深的宅邸,处处可见着白衣的隐士,且走且停,似在赋诗似在作曲,继续前行,又是一座桥,此桥虽跨度不大,却在桥上修建凉亭。
继续向前便临江了。
远景烟波浩渺,层峦起伏,犹如仙境。
登岸后,悬崖山路九曲盘旋通向深处的庭院。
山间瀑布,挂挂溅泻,复流大江。
从高远至深远之景,引人入胜。
山峦平缓处是一座宏伟的跨江大桥。
通向第二段美景的跨江大桥蔚为壮观,木质结构梁柱,下有三十二蹬,中间建有宫殿式的两层楼阁,宛如一道彩虹,十分壮观。
此段群峰参差节奏频率明显加强,紧接着峰势向左回旋,平坡伸延,直探入江中的琼岛把气势伸展开去,然后画近景山峦和江渚渔村与琼岛相连接。
与此相连的又是亭亭玉立的群峰,卷前题诗山中村庄座座古朴的小桥,带有凉亭的桥,簇拥着全卷的高峰,似直插天际,达到高潮。
动辄上亿的宋画究竟美在何处?70图欣赏宋画拍卖前十绝品

动辄上亿的宋画究竟美在何处?70图欣赏宋画拍卖前十绝品宋代不仅是单色釉瓷器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国古典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
宋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于山水、花鸟、竹石等皆有深厚造诣。
徽宗时设立画学,建立系统的绘画教学体系,提高画家的地位和待遇,命文臣编《宣和书谱》、《宣和画谱》,令中国宫廷画大为兴盛。
《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就是徽宗时的宫廷画家。
故宫博物院以及其他海内外知名文博机构收藏的画作,都能让我们一窥宋画当年的辉煌成就。
近年来,宋画在拍卖场上的亮相也惊艳了世人,它们创下怎样的记录,都是哪些风格的作品?※本文约6000字,70图,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NO.1 《木石图》水墨纸本手卷成交时间:2018年11月26日成交价:463,600,000 港币折合人民币约4.1亿元作者:北宋苏轼(1037—1101)画作:26.3 x 50 cm;画连题跋:26.3 x 185.5 cm;全卷连裱:27.2 x 543 cm刘良佐、米芾、俞希鲁、郭淐题跋;鉴藏印共四十一枚拍卖机构:香港佳士得拍卖场次:不凡—宋代美学一千年(晚间拍卖)来源:日本私人收藏;阿部房次郎爽籁馆旧藏横屏欣赏《木石图》全貌↓↓↓《木石图》是存世中国古代绘画中最重要的画作之一,也是中国艺术史上最珍贵的发现之一。
苏轼用简淡干练、掌握良好的笔法,传达出创作者在精神上与自然的对话与要求,开启了文人画的先锋。
▲米芾题跋画作之后,有着历代鉴赏家和收藏家所书之题跋。
其中,书法成就可位列宋四家的米芾是苏轼挚友,他的题跋似乎在回顾苏轼的一生。
苏米合璧,不仅突显了这幅画历史上的地位,也标志了世界文化中的光荣一刻。
NO.2《六龙图》水墨纸本手卷成交时间:2017年3月15日成交价:48,967,500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4亿元作者:南宋陈容(约1200—1266)画作:34.3 x440.4 cm;书法:35.1 x82.8 cm画上有陈容自题诗及“所翁”钤印;南宋理宗皇帝和诸大臣题跋及钤印;乾隆御题行书及钤印等拍卖机构:纽约佳士得拍卖场次:宗器宝绘—藤田美术馆藏中国古代艺术珍品来源:日本藤田美术馆藏左右滑动浏览《九龙图》全貌《六龙图》局部欣赏↓↓↓陈容(约1200年-1266年),字公储,号所翁,南宋著名画家、书法家,福建人,或有说江西人。
丹青不负少年头——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

丹青不负少年头——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
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
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观。
王希孟是北宋时期的宫廷画家,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他是有大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
正如历代宫廷画家中的许多人一样,王希孟的生平及相关资料在史籍中均无记载。
唯一可靠的依据是在其创作的《千里江山图》卷后有当时的奸相蔡京的一段题跋,曰:“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
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
不逾半载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
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由此可见,《千里江山图》大致是在政和三年(1113年)完成,当时王希孟年约十八岁。
从跋文中亦可推断,王氏在入画院之前已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身为画学生的王希孟虽画不甚工却勤奋刻苦,并在进入文书库之后多次向宋徽宗献画。
随后,皇帝认为王希孟“孺子可教”并亲授画艺,在徽宗的点拨之下,这位年轻的院画家终于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青绿山水画巨作——《千里江山图》。
在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有据可查的文字资料当中均未提及王希孟后来的绘画创作,在存世的宋代绘画中也确实没有其他王希孟的作品。
只有到了清代的宋牧仲才有一首论画的绝句提到了王希孟,诗云:“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
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
”并自注云:“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
未几死,年二十余。
”亦即,王希孟创作完此卷后不久便辞世。
王希孟与《千里江山图》卷的旋律和诗意

4·传世经典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2018 03.总第 期101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绢本,青绿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该图卷是古代最长的山水画之一。
从北宋蔡京在卷后的跋文中(图1),可以得知作者王希孟的简历。
他生于北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初,绘成《千里江山图》卷,此前曾在北宋的皇家美术学校—“画学”学习,在学习各科绘画的同时,还学习相关的儒学和文学、历史以及音韵等。
但他未能进入翰林图画院,而被召入禁中文书库,管理中央税收档案。
这期间,王希孟有机缘将一些画作呈给徽宗,徽宗觉得“未甚工”,但感到“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王希孟与《千里江山图》卷的旋律和诗意□ 余 辉法。
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
上嘉之”。
一、画中美景取自何方《千里江山图》卷是一幅写实山水画,画中的景物较少概念化的因素。
在概念化因素影响下的山体造型以及其它景象大多是雷同的,作层层叠加状,缺乏有机联系,更没有生动的细节,观者不会产生亲临感。
北宋画家郭熙所提倡的山水画要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真实感觉,这也是宋代山水画创作的基本理念。
看来《千里江山图》卷作者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他所生活和经历过的地域当然会成为取景之源。
创作时,通常会选择一个主要取景地,再杂取其它,加以丰富。
以王希孟短暂的一生和当时的交通条件,似不可能游历许多名山大川,只能就生活经历的部分景观集中概括,提炼出少数几处江山之胜,不排除有借鉴他人之作的可能。
那么,该长卷的主题景观到底取自哪里?画名没有体现,在1745年之前著录到《石渠宝笈·初编》里,以“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称之,那是清初藏家梁清标重裱时给它取的名字。
乾隆皇帝还在画幅上题写了长诗:“江山千里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神……”本文拟就画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物景观做一番细细推究,以求大致蠡测出画中主体景观造型的渊源所自。
中国十大经典名画丨真迹

中国十大经典名画丨真迹《汉宫春晓图》《汉宫春晓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绢本重彩仕女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是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绢本重彩,尺幅很大,37.2cm×2038.5cm,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
汉宫春晓是中国人物画的传统题材,主要描绘宫中缤妃生活。
....................................................................................................《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
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
作者王希孟。
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惜年寿不永,20馀岁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
..................................................《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
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韩熙载夜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
绢本纵27.9cm 横69cm。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用笔细润圆劲,设色浓丽,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闻中外。
是今存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虢国夫人游春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故宫博物院藏超清真迹扫描大图下载书画原作真迹扫描大图tif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卷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简介】
王希孟,北宋画家(1090——?),生卒年代不详,传说他十八岁画了<千里江山图>,不久便去世了。
此说并无确切的资料可佐证,但宋代绘画史籍也无他的记载,早逝之说恐也未必全是臆测。
王希孟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
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后,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
工山水,作品罕见。
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也是唯一传世的作品。
此外再没有
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此图无作者款印。
清初梁清标签题为王希孟作。
后纸隔水黄绫上有蔡京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
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
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
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 证明此画是王希孟真迹无疑。
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
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
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
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
设色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
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
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
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
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
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卷后有宋代蔡京、元代溥光和尚二跋,钤「缉熙殿宝」、「乾隆御览之宝」等印二十八方。
经宋代蔡京、内府,元代溥光,清内府等收藏,<石渠宝笈初编>等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