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解读
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解读

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解读本标准适用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包括地级及以上市、地区、自治州、盟和直辖市所辖区)和国家卫生县((包括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林区、特区)的地方。
标准中未作说明的均指建成区。
【标准释义】国家卫生城市申报范围包括地级及以上市、地区、自治州、盟和直辖市所辖区;国家卫生县申报范围包括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林区、特区。
地区、自治州、盟人民政府所在的县、市、区和市辖区((不含直辖市所辖区)均纳入国家卫生城市申报范围,不得申报国家卫生县。
标准内明确为“辖区内”的条目指全部行政区划范围内,未作说明的指建成区范围内。
建成区是指市政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建设地段,包括市区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分散在近郊区的与城市有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建设用地((如机场、污水处理厂等)。
三、市容环境卫生【标准原文】(十)主次干道和街巷路面平整,道路照明及景观照明设施整洁、完好,运行正常。
垃圾桶((箱)等垃圾分类收集容器配置齐全,分类标志统一规范,满足当地垃圾分类要求。
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摆、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扔乱倒等现象,无卫生死角,基本消除易涝积水点。
主次干道和街巷路面及时进行保洁,保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河道、湖泊等水面清洁、岸坡整洁,无垃圾杂物。
建筑工地((含待建、拆迁、在建等工地)管理到位,卫生整洁,规范围挡,无扬尘、噪声污染,建筑垃圾规范运输处理,无乱倒垃圾和乱搭乱建现象。
【标准释文】56.水域保洁作业要求。
(1)水域保洁作业等级划分符合要求。
及时清除垃圾、粪便、油污、动物尸体、水生植物等漂浮废物,严格控制污水超标排入,无发绿、发黑、发臭等现象。
[参考标准:《城市水域保洁作业及质量标准》(CJJ/T174-2013)](2)岸坡保持整洁完好,无破损,无堆放垃圾,无定置渔网、鱼箱、网筒,无违章建筑和堆积物品,堤岸立面无吊挂杂物。
(3)水域保洁作业船只和各类船舶、趸船及码头等临水建筑容貌整洁,无明显污渍和破损。
2021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释义

2021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释义近年来,国家对城市卫生建设提出了新的标准,而2021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发布正是为了进一步关注和改善城市卫生环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根据你提供的内容,按照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1. 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背景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制定是为了响应国家健康我国战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它对城市卫生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旨在推动各地加强卫生城市建设,营造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
2. 2021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更新与变化2021年发布的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相较于以往有哪些改变?新标准是如何对城市卫生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的?3. 标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在全面评估城市卫生环境时,新标准具体对城市的哪些方面进行了评价?例如环境卫生、饮用水卫生、垃圾处理、空气质量等。
4. 评价标准的实施和意义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实施对城市和居民有何重要意义?它如何促进城市卫生环境的改善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我将共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我认为它对于城市发展和居民健康至关重要,希望通过这些标准的不断提升,能够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通过以上的内容安排,我将按照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顺序,撰写一篇超过3000字的文章,以帮助你全面、深刻地理解2021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内涵和价值。
期待文章的完成会给你带来帮助和启发。
1.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背景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制定是为了响应国家健康我国战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卫生建设亟待改善。
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发布,旨在推动各地加强卫生城市建设,营造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
2. 2021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更新与变化2021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相较于以往在以下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和更新。
新标准对城市卫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为具体的评价标准。
2021版国家卫生城镇标准解读

2021版国家卫生城镇标准解读摘要:一、国家卫生城镇标准的意义和作用二、2021 版国家卫生城镇标准的主要内容1.爱国卫生组织管理2.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3.市容环境卫生4.生态环境5.重点场所卫生6.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7.疾病防控与医疗卫生服务三、新版国家卫生城镇标准的改进和提升1.更加注重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2.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3.更加注重重点场所卫生管理4.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和生活饮用水安全5.更加注重疾病防控和医疗卫生服务四、新版国家卫生城镇标准对未来的影响和启示1.促进城镇卫生水平的提升2.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3.引导城镇发展方向和模式正文:国家卫生城镇标准是评价一个城镇卫生水平的重要标准,对于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1 年,国家发布了最新版的国家卫生城镇标准,对原有的标准进行了改进和提升,旨在更好地促进城镇卫生水平的提升和健康发展。
2021 版国家卫生城镇标准主要包括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市容环境卫生、生态环境、重点场所卫生、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疾病防控与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
其中,爱国卫生组织管理是城镇卫生工作的基础,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提高城镇居民健康素质的重要手段,市容环境卫生、生态环境、重点场所卫生、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疾病防控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则是保障城镇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相较于旧版标准,2021 版国家卫生城镇标准更加注重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生态环境、重点场所卫生、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疾病防控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
这表明,国家对于城镇卫生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保障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要注重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新版国家卫生城镇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对于促进城镇卫生水平的提升、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引导城镇发展方向和模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城镇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城镇卫生水平的提升。
国家卫生城市新旧标准解读

国家卫生城市新旧标准解读摘要:一、国家卫生城市的定义与意义二、国家卫生城市新旧标准的主要内容1.新标准下的城市容貌与环境卫生2.新标准下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体系3.新标准下的病媒生物预防与控制4.新标准下的爱国卫生组织管理三、新旧标准对比分析1.标准要求的差异2.实施效果的差异四、新标准对国家卫生城市的影响正文:国家卫生城市是由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评选命名的国家级卫生优秀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城市品牌之一。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能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生态与居住环境得到不断优化。
国家卫生城市新旧标准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新标准下的城市容貌与环境卫生:城市主次干道和街巷路面平整,主要街道无乱张贴、乱涂写、乱设摊点情况,无乱扔、乱吐现象,废物箱等垃圾收集容器配置齐全,城区无卫生死角。
城市河道、湖泊等水面清洁,岸坡整洁,无垃圾杂物。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 平方米。
城市功能照明完善,城市道路装灯率达到100%。
2.新标准下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体系: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体系完善,城市主次干道、街巷和公共场所等垃圾收集容器配置齐全,垃圾清运及时,无垃圾堆积现象。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以上,垃圾减量化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3.新标准下的病媒生物预防与控制:病媒生物预防与控制工作落实到位,城市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密度得到有效控制,建成区病媒生物密度达到国家规定的控制水平。
4.新标准下的爱国卫生组织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将爱国卫生工作纳入辖区各级政府议事日程,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爱国卫生工作经费纳入政府预算,确保爱国卫生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新旧标准对比分析发现,新标准在城市容貌与环境卫生、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体系、病媒生物预防与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施新标准,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国家卫生城市的建设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国家卫生城市标准释义

国家卫生城市标准释义一、爱国卫生组织管理本标准要求城市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卫生组织,制定公共卫生法规,并定期开展卫生检查。
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的一项传统,旨在促进全民健康,改善生活环境,预防和控制疾病。
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本标准要求城市应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的健康知识水平,增强健康素养。
同时,应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如体育健身、合理营养等,以改善市民的生活方式。
三、市容环境卫生本标准对城市的市容环境卫生提出了高要求。
包括街道整洁、环卫设施完善、垃圾处理及时、公共场所卫生良好等方面。
同时,要求城市应合理布局商业设施,规范广告牌设置,防止乱摆卖现象。
四、环境保护本标准对城市的环境保护提出了高要求。
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音控制等方面。
要求城市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质量。
五、重点场所卫生本标准对城市的重点场所卫生提出了高要求。
包括学校、食品企业、医疗机构等。
要求这些场所应严格执行卫生标准,保障市民的健康安全。
六、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本标准对城市的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提出了高要求。
要求城市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保障市民的食品安全。
同时,应加强生活饮用水管理,确保水质安全可靠。
七、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本标准对城市的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提出了高要求。
包括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基层医疗服务等方面。
要求城市应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市民的健康权益。
八、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本标准对城市的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提出了高要求。
包括鼠、蚊、蝇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和控制。
要求城市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的传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国家卫生城市新旧标准解读

国家卫生城市新旧标准解读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是指各级政府组织卫生城市评审的依据和指导。
这些标准旨在促进城市卫生建设的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健康水平,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新旧标准的解读不仅意味着对标准的理解,也包括对卫生城市建设的认识和实践。
新旧标准的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卫生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和主要任务。
2003年发布的《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是中国卫生城市建设的第一个版本。
标准主要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卫生环境管理、人居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方面。
旧标准要求城市政府将卫生城市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积极采取措施改善环境卫生状况,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和需求。
因此,2016年发布的《国家卫生城市评价标准(试行)》对旧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新标准增加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振、健康促进和卫生城市监督等方面的要求,强调了城市发展与卫生建设的有机结合。
具体来说,新旧标准对卫生城市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建设:新标准要求城市政府加大对卫生城市建设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服务。
2.环境卫生管理:新旧标准均要求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包括垃圾分类处理、环境污染治理、城市清洁和绿化工作等。
新标准特别强调了对空气质量和环境声振的监测和管理。
3.健康教育和促进:新旧标准都要求城市政府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
新标准重点关注预防保健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卫生城市监督:新标准增加了对卫生城市评价和监督的要求,要求建立健全卫生城市评估体系和监督机制,促使城市政府加大卫生城市建设的力度。
通过对新旧标准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卫生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从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到更加注重环境卫生管理的完善,从传统的疾病防控到更加全面的健康教育和促进,从单纯的评价指标到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国家卫生城市标准(2021年版

国家卫生城市标准(2021年版)分为四个大类,分别是卫生环境与基础条件、卫生管理与服务、卫生安全与应急响应和城市卫生支持与保障。
每个大类下又包含多个具体指标,覆盖了城市卫生的方方面面。
我们来看卫生环境与基础条件。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城市垃圾处理、城市供水和卫生设施建设等指标。
在城市垃圾处理方面,国家要求城市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在城市供水方面,要求保障城市居民安全饮水,提高自来水覆盖率和水质合格率。
还要求加强公共厕所建设,改善城市卫生设施条件,提高市容市貌水平。
可以看出,卫生环境与基础条件是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接下来是卫生管理与服务。
这一部分包括城市卫生行政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和卫生健康宣传教育等指标。
在城市卫生行政管理方面,要求建立健全的城市卫生管理机构和工作机制,加强对卫生行业的监管和管理。
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要求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还要加强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城市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卫生素养。
可以说,卫生管理与服务是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重要保障,对于促进城市居民健康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进而是卫生安全与应急响应。
这一部分包括卫生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能力建设等指标。
在卫生安全管理方面,要求加强城市卫生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建立健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城市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工作。
在应急响应能力建设方面,要求提高城市应急医疗救援和防治能力,强化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并加强国际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合作。
可见,卫生安全与应急响应是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和卫生应急准备能力。
最后是城市卫生支持与保障。
这一部分包括卫生产业发展和卫生资源配置等指标。
在卫生产业发展方面,要求加强医疗机构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人口服务能力和医疗水平。
在卫生资源配置方面,要求加大卫生投入力度,提高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和效率性。
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主要内容

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主要内容
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环境卫生:城市环境卫生方面的标准包括城市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空气质量、噪音污染控制等。
2. 饮用水质量:城市饮用水供应应符合卫生安全标准,包括水源的保护、水处理过程、供水管网的维护等。
3. 疾病预防控制:城市应建立健全的疾病监测、报告和处理机制,提供及时有效的疫情预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措施。
4. 食品安全:城市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应符合卫生安全标准,包括食品加工企业的卫生管理、食品添加剂和农药的使用等。
5. 健康教育和宣传:城市应开展针对居民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6. 医疗卫生服务:城市应具备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包括医疗机构的分级设置、医疗资源的配置、医疗质量的监管等。
7. 环境监测和评估:城市应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和评估机制,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环境污染。
总之,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完善城市环境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解读
第一部分标准概述
一、标准出台和修订
(一)历次修订情况
1.1989年,作为《关于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的通知》附件下发的《国家卫生城市检查考核标准》,分组织管理科学、健康教育效果明显、市容环境整洁优美、公共场所及饮食行业符合卫生要求和除害防病成绩显着等六部分,提出了16条标准要求,除城市绿化指标外,都没有量化要求。
标准以卫生治本建设为主,重点做好环境整治、城市基础建设、公共卫生、传染病控制和除“四害”工作;
2.1994年10月,修订并公布《国家卫生城市检查考核标准实施细则(修订稿)》,增加至十部分,将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和环境保护从原来的二级指标调整为一级指标,成为以后标准沿用的基本框架;
3.1999年,第二次修订并印发《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及考核命名办法》;
4.2005年,第三次修订并印发《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及考核鉴定、监督管理》;
5.2010年,第四次修订印发《国家卫生城市、区标准及考核命名和监督管理办法》,同年底,重新印发《国家卫生城市考核命名和监督管理办法(2011版)》。
6.2014年,第五次修订并印发《国家卫生城市标准(2014版)》,标准框架作了较大的调整,分八部分,设置40条标准。
(二)修订基本原则
1.与时俱进,丰富创建指标内涵;
2.适应行业标准的工作指标变更;
3.适应分类指导和部门分工调整;
4.更好为卫生防病中心工作服务;
5.注重城乡协调和幅射带动作用。
二、标准框架内容
(一)标准的基本框架
标准分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市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重点单位卫生、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病媒生物防制等八部分,设立40项指标。
(二)必备条件的设置
2010年12月发布的国家卫生城市考核命名和监督管理办法(2011版)设置了以下必备条件:(新标准配套管理办法待定)
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城市粪便无害化处理率;
3.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5.全年空气污染指数;
6.除害达标情况;
7.爱国卫生工作管理法规或规范性文件;
8.建成区烟草广告;
9.近两年食品安全事故及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
10.市民对卫生状况满意程度。
(三)新旧版标准比较
1.瘦身减负,突出重点:从十部分减为八部分,标准从66条减至40条,减少了%。
对不易考核及易造成基层负担的指标进行了兼并整合。
突出了爱卫机构建设和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并丰富了病媒生物防制的内容。
2.依法管理,明确标准:共涉及9部法律法规及多个国家标准;
3.关注民生,提高要求:增加了全民健身、控烟;数字城管、生活垃圾分类和餐厨垃圾管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慢性病防控、精神疾病救治等内容。
提高了城市空气、绿化、保洁时间、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指标要求。
4.数出有据,便于评估:探索建立检查考核与日常工作相结合,专家评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5.丰富内涵,齐抓共管:在原来主要由卫生、环保、住建、工商等职能内容基础上,增加了教育、水利、体育、安监和食药监等部门的工作内容。
第二部分内容解读
一、爱国卫生组织管理
(一)基本内容(1-4)
1.党政重视,社会参与;
2.组织健全,责任落实;
3.开展各类创建活动;
4.畅通市民沟通渠道。
(二)重点释义
爱国卫生管理法规或规范性文件
爱国卫生建议与投诉平台建设。
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一)基本内容(5-8)
1.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工作网络健教阵地;
3.全民健身活动;
4.控制吸烟。
(二)重点释义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三、市容环境卫生
(一)基本内容(9-16)
1.环境容貌,绿化美化;
2.清扫保洁,垃圾收运;
3.垃圾、污水和粪便处理;
4.公厕、中转站等设施建设和管理;
5.集贸市场卫生;
6.活禽销售市场;
7.社区和单位卫生;
8.城中村和结合部卫生;
(二)重点释义
城市“六乱”整治;
环境卫生设施设置;
城市公厕建设;
集贸市场卫生;
活禽销售宰杀;
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卫生。
四、环境保护
(一)基本内容(17-20)
1.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2.空气、声环境质量;
3.水环境质量;
4.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
(二)重点释义
API(空气污染指数)、AQI(空气质量指数);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
五、重点场所卫生
(一)基本内容(21-24)
1.公共场所卫生;
2.“五小行业”卫生;
3.学校卫生;
4.职业病防治。
(二)重点释义
“五小行业”卫生。
六、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
(一)基本内容(25-29)
1.工作机制建设,无重大安全事故;
2.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卫生;
3.餐饮业、集体食堂卫生;
4.牲畜屠宰;
5.生活饮用水卫生;
(四)重点释义
餐饮业卫生、二次供水卫生。
七、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
(一)基本内容(30-37)
1.无传染病暴发疫情;
2.免疫规划;
3.慢性病防控;
4.精神卫生;
5.疾控机构建设;
6.无偿献血;
7.社区卫生服务;
8.婴幼儿、孕产妇死亡率。
(二)重点释义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八、病媒生物预防控制
(一)基本内容(38-40)
1.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
2.孳生地治理;
3.密度监测,重点单位设施。
(二)重点释义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