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合集下载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DNA甲基化:通过甲基化修饰影响 基因表达,进而调控性状
非编码RNA:通过microRNA、 siRNA等非编码RNA调控基因表达, 进而调控性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组蛋白修饰:通过组蛋白乙酰化、 甲基化等修饰影响基因表达,进而 调控性状
表观遗传学机制与基因对性状控制 的联系:表观遗传学机制如何影响 基因表达,进而调控性状的表现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变异方式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进而影响生物体的性状
基因通过转录产生mRNA,mRNA进入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进行,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 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基因通过蛋白质的磷酸化、乙酰化等修饰来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影响生物 体的性状。
基因通过蛋白质合成控制性状
环境因素影响基因的表达
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决定 生物体的性状
表观遗传学研究基因与环境相 互作用的机制
囊性纤维化:由CF基因突变引起,影响肺部和消化系统 镰状细胞贫血:由血红蛋白β基因突变引起,导致红细胞镰状化 亨廷顿氏病:由HTT基因突变引起,导致神经系统退化 囊性纤维化:由CF基因突变引起,影响肺部和消化系统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性状改变
基因通过蛋白质合成控制生 物性状
基因与环境共同决定性状表 现
基因通过调控酶的合成影响 代谢过程
基因通过转录和 翻译过程指导蛋 白质的合成
蛋白质是细胞中重 要的生物大分子, 参与多种生命活动 的调节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 质的结构和功能, 间接影响性状的表 现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第一章:基因的概念与性状的关系1.1 教学目标了解基因的概念理解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1.2 教学内容基因的定义与特点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与性状的相互作用1.3 教学活动引入基因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的作用通过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究基因与性状的相互作用1.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与性状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二章:基因的遗传规律2.1 教学目标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理解基因的遗传方式2.2 教学内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基因的分离与组合基因的显性与隐性2.3 教学活动介绍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及其发现通过示例解释基因的分离与组合引导学生探究基因的显性与隐性2.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遗传规律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三章:基因突变与生物变异3.1 教学目标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基因突变的原因与类型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基因突变与生物进化的关系3.3 教学活动介绍基因突变的概念及其原因通过实例说明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与生物进化的关系3.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突变的understanding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四章:基因技术及其应用4.1 教学目标了解基因技术的概念理解基因技术在生物领域的应用4.2 教学内容基因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基因工程在农业、医学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基因技术的伦理与法律问题4.3 教学活动介绍基因技术的原理与方法通过实例说明基因技术在农业、医学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基因技术的伦理与法律问题4.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技术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五章: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5.1 教学目标了解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5.2 教学内容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定义与特点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5.3 教学活动介绍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定义与特点通过实例说明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5.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六章: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6.1 教学目标理解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掌握自然选择与遗传变异的关系6.2 教学内容遗传变异的概念与类型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自然选择与遗传变异的关系6.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介绍遗传变异的概念与类型分析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讨论自然选择如何作用于遗传变异提问学生关于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七章:基因伦理与法律问题7.1 教学目标理解基因伦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基因相关法律问题的知识7.2 教学内容基因伦理的定义与重要性基因隐私权与基因歧视问题基因技术的法律监管7.3 教学活动讨论基因伦理的定义与重要性分析基因隐私权与基因歧视问题研究基因技术的法律监管现状7.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伦理与法律问题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八章:基因治疗与遗传疾病8.1 教学目标理解基因治疗的概念与原理掌握遗传疾病的成因与治疗方法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与类型常见遗传疾病的成因与影响基因治疗在遗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8.3 教学活动介绍基因治疗的概念与原理分析常见遗传疾病的成因与影响探讨基因治疗在遗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挑战8.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治疗与遗传疾病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九章:基因编辑技术9.1 教学目标理解基因编辑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的使用9.2 教学内容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的原理与操作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前景9.3 教学活动回顾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讲解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的原理与操作步骤探讨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前景与挑战9.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十章:基因研究的前沿技术10.1 教学目标了解基因研究的前沿技术掌握多组学数据的分析方法10.2 教学内容单细胞测序技术空间转录组技术多组学数据整合与分析方法10.3 教学活动介绍单细胞测序技术与空间转录组技术分析多组学数据整合与分析的方法与挑战探讨基因研究前沿技术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10.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研究前沿技术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基因的概念与性状的关系:理解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并掌握基因如何影响生物的性状。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教案设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优秀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教案设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优秀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教案设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优秀教案教案设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作用。

2. 掌握基因表现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3. 了解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4. 学会利用遗传交叉和遗传图谱分析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作用。

2. 掌握基因表现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1. 基因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介绍。

2. 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3. 遗传交叉和遗传图谱分析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教学法:通过讲解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对基因控制性状的理解。

2. 实验教学法: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直观地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过程。

3.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 向学生展示一张照片,询问学生这个人长得像父母中的哪一位,引发学生对基因控制性状的思考。

步骤二:理论知识讲解1. 讲解基因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说明。

2. 讲解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介绍突变的原因和类型。

步骤三:实验操作1. 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豆苗的颜色和种子的形状。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豆苗颜色和种子形状受到哪些基因的控制。

步骤四:讨论和总结1. 小组讨论,学生交流彼此的实验结果和推测,分析豆苗颜色和种子形状受到哪些基因的控制。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作用。

步骤五:拓展延伸1. 讲解遗传交叉的原理和方法,通过遗传交叉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2. 讲解遗传图谱的概念和制作方法,让学生进行遗传图谱的绘制。

六、教学评价1. 请学生完成一份练习题,测试学生对基因对性状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表现,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明确?2. 教学内容是否有足够的重点和难点?3.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可以进行改进?5. 是否需要增加更多的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上是一份基因对控制生物性状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八、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含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步骤。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教案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教案

第4章基因的表达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一、知识结构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二、教学目标1、解释中心法则。

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⑴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⑵中心法则。

[解决方法]⑴由遗传现象的实例入手,得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⑵运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心法则。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解决方法]运用教材中的两类遗传现象的实例,说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存在两种情况: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举例、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图片。

七、学生活动1、课前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

2、学生总结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3、让学生分析资料,亲身感受科学发展的过程。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问题探讨设疑:为什么同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片和浸在水中的叶片细胞基因组成是一样的,而表现型(性状)为什么不一样?(引出生物体的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基因是怎样影响生物体的性状的?(引出本节内容重点)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运用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实例结合课件演示,请学生说出基因是如何控制这些性状的。

这些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间接实现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运用囊性纤维病和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图解,请学生总结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通过“人的身高”这一事例,说明在自然界,不仅存在单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而且存在多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环境对性状的影响。

3、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发展设疑: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是怎样传递的?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DNA;也可以从DNA→RNA。

高中生物_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课标对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未做出要求,但中心法则是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可以回顾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又可以为下面几章做铺垫,所以课本也做了详细介绍。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课标中明确规定为Ⅱ级要求,即理解和应用的层次。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遗传实例,让学生分析原因,并理解掌握。

二、教材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包括“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两部分内容,进一步阐明了基因在生物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

它是前三章的进一步深入,又是为后面三章的学习打基础,所以在知识的学习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首先介绍了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分析,对最初的中心法则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通过比较圆粒皱粒豌豆的形成,分析囊性纤维病的病因等,总结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说明基因对性状间接和直接控制,即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或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举例分析基因与性状的数量对应关系,最后总结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在初一时学过克隆羊多利,单只了解了遗传信息在细胞核里,学生对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面知道的较少。

通过本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已初步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初步了解基因与染色体、基因与DNA、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学习障碍与难度:由于知识的迁移和教材编排的原因,学生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出示图片,分析实例从感性认识出发,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解释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2、能力目标:(1)运用图文转换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处理。

(2)尝试运用不同的生物科学思维的方法解释生物现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课件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课件
殖,使肺功能严重受损。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编码血红蛋白的基因发生改变→血红蛋白组成的红 细胞结构异常,功能受损。
2.基因与性状间的对应关系。 (1)生物的绝大多数性状受单个基因控制。 (2)生物的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如人的身 高。 (3)生物的性状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是生物的基因 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2)以 RNA 为遗传物质的生物。 ①不含逆转录酶的 RNA 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它 们能发生的过程如下:
②含逆转录酶的 RNA 病毒,如艾滋病病毒,它们能 发生的过程如下:
2.中心法则体现了 DNA 的两大基本功能
(1)传递遗传信息:它是通过 DNA 复制完成的,发生 于亲代产生子代的生殖过程或细胞增殖过程中。
对基因共同控制的。基因①②③通过控制酶 1、2、3 的合
成来控制花青素的合成。
花青素在不同酸碱条件下显示不同颜色,说明环境因 素也会影响花色。基因具有独立性,基因①不表达,基因 ②、③仍然能够表达。
答案:D
1.(1)基因型相同的不同个体,其表现型是否相同? (2)基因型不同的个体表现型能否相同? 2.(1)细胞质遗传又称为母系遗传,在遗传方式上有 什么特点? (2)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归纳提升 1.基因对性状控制的两种途径
2.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1)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一般一个基因只决定一种性状。 (3)有时多个基因控制、表达同一性状。 (4)有时一个基因能决定多种性状。
在侵染过程中 HIV 整体进入宿主细胞内(携带逆转录 酶),B 选项错误;HIV 的遗传物质是 RNA,经逆转录形 成的 DNA 可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故 C 选项正确; HIV 的 DNA 是通过逆转录过程合成的,科学家可以研发 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故 D 选项正确。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授课人:朱燕一、教学目标1.解释中心法则。

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中心法则(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2.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三、新课程标准要求1.知识与技能目标本节你要知道“中心法则”的含义;能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了解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体性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资料分析,亲自感受科学发展的过程;由遗传实例入手,分析其本质原因,理解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目标亲自感受科学发展是怎样一步一步接近真理,认同科学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永无止境。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忆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电脑播放动画),出示本节课的题目。

教师:(电脑出示问题)请据图以及刚才的动画画出一张流程图,要求学生简要的表示出图中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学生:黑板演示。

根据学生在黑板上的板书,用电脑出示DNA mRNA 蛋白质教师讲解: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完全弄清楚之前,科学家克里克首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将这一规律命名为“中心法则”,边讲解边用电脑显示,提出本节课的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讲授新课: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教师叙述:1957年,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用电脑显示中心法则,根据电脑显示的中心法则要求学生总结中心法则的定义。

学生:总结中心法则的定义(如果不能总结,请到书上找)此后五六年科学家揭示了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心法则得到公认。

但随着实验数据的积累,人们注意到中心法则的不足,请同学们阅读书上69页的“资料分析”,并回答上面的问题。

学生:阅读书上69页的资料分析,材料一、二、三: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1、没有。

实验证据指出了原有的中心法则所没有包含的遗传信息的可能传递途径,是对原有中心法则的补充而非否定。

2.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从RNA流向RNA的结论是确信无疑的,而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的途径是有可能存在的学生:总结材料得到中心法则的补充教师:用电脑显示完整的中心法则教师小结:历经考验后的中心法则,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比以往更完善。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讲义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讲义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讲义在生命的奇妙世界中,基因就如同神秘的密码,掌控着生物体的各种性状。

那么,基因究竟是如何对性状进行控制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领域。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基因和性状。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它承载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而性状,则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比如人的眼睛颜色、头发的曲直、植物的花朵颜色和形状等等。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直接控制是指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直接影响性状。

这就好比一个工厂的生产流程,基因是设计图纸,蛋白质就是按照图纸生产出来的产品。

例如,人的血红蛋白基因能够指导合成血红蛋白这种蛋白质,从而决定了人的血型这一性状。

基因如何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呢?这要从中心法则说起。

中心法则指出,遗传信息从 DNA 传递给 RNA,再由 RNA 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具体来说,DNA 首先通过转录过程形成 RNA,然后 RNA 再通过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

在转录过程中,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之互补的 RNA 分子。

这个 RNA 分子被称为信使 RNA (mRNA)。

接下来是翻译过程。

mRNA 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

核糖体就像是一个加工车间,tRNA 则像一个个搬运工,它们带着特定的氨基酸,根据 mRNA 上的密码子序列,将氨基酸依次连接起来,形成多肽链。

多肽链经过进一步的折叠、修饰等过程,最终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而间接控制则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影响性状。

比如,豌豆的圆粒和皱粒这一性状,就是由基因通过控制淀粉分支酶的合成来实现的。

圆粒豌豆中,基因正常表达,合成淀粉分支酶,淀粉含量高,表现为圆粒;皱粒豌豆中,基因突变导致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淀粉含量低,从而表现为皱粒。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而是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

一方面,一个基因可以影响多个性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2)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与预防;
(3)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以及遗传病的监测与预防。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及其人体健康的关系
【自主学习】
引入:人类很多疾病,对人类基因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大多数疾病,甚至普通感冒和肥胖都可能与基因有关。

一、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人类遗传病概念:
(一)单基因遗传病
1、概念: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分类:1)显性基因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并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
2)隐性基因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先天性聋哑)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3)Y染色体上的遗传病
3、特点:在同胞中发病率较高,在群体中发病率较低
(二)多基因遗传病
1、概念: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特点:1)常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
2)起源于遗传物质,易受环境的影响
3)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
3、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无脑儿、唇裂、哮喘病和青少年型糖尿病(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概念: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畸变而引起的疾病
2、分类:常染色体病:如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愚型),猫叫综合症
性染色体病:性腺发育不良症
3、特点:由于染色体的变异引起遗传物质较大改变,故此类遗传病症状严重,甚至胚胎时期就自然流产。

二、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①对家庭成员进行,了解家庭病史,诊断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
1、遗传咨询:②分析遗传病,判断类型
(内容与步骤)③推算出后代的再发
④向咨询对象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如终止、进行
①羊水检查,B超检查
方法②孕妇血细胞检查
2、产前诊断③绒毛细胞检查,基因诊断
优点①及早发现有严重遗传病和严重畸形的胎儿
②优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1、人类基因组:人体DNA 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

2、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1990年启动,
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 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实际需测量24(22条常染色体+XY )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即可。

测定结果表明:人类基因组由大约31.6亿个碱基对组成,已发现的基因约为3.0-3.5万(24条染色体上)。

3、人类基因组的研究的意义
1)对各种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对进一步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细胞的生长、分化、个体的发育的机制及生物的进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3)推动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 巩固练习】:1.下列各种疾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是( )
A.并指症
B.唇裂
C. 21三体综合症
D. 猫叫综合症
2.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是( )
①由多对基因控制 ②常表现家族聚集 ③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④发病率低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③④
D. ①②③④
3.某男孩患有21三体综合征,其原因是与卵细胞融合的精子中对号染色体是一对,请分析下列与精子形成相关的原因是( )
A .初级精母细胞中21号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B .次级精母细胞中21号染色体着丝点不分裂
C .次级精母细胞中21号同源染色体没有联会
D .精原细胞中21号染色体没有复制
4.人类遗传病中,抗维生素D 性佝偻病是由X 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甲家庭中丈夫患抗维素 D 性佝偻病,妻子表现正常;乙家庭中,夫妻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患红绿色盲,从优生角度考虑,甲、乙家庭应分别选择生育( )
A .男孩 男孩
B .女孩 女孩
C .男孩 女孩
D .女孩 男孩
【合作探究 】11.下图为甲病(致病基因A 或a )和乙病(致病基因B 或b )。

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
I -2无乙病病基因。

请据图回答:
(1)Ⅱ-4可能的
基因型是。

(2)Ⅰ-1产生的
卵细胞可能的基因
型是
(3)Ⅱ-3是纯合子的概率是 ,她与一正常男性结婚,所生子女中只患甲病的几率是 。

【 自我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