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眷恋着祖国333

合集下载

《始终眷恋着祖国》

《始终眷恋着祖国》
关心国家大事
人们时刻关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动态,为国家的发 展建言献策,体现了对国家的深厚情感。
环保行动
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保护国家的生态环境 ,也是爱国行动的重要体现。
未来爱国行动的探索与展望
创新驱动发展
未来,人们将继续通过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
弘扬中华文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加积极地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国 际影响力,展现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社会责任与公益事业
企业和个人将更加重视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 为国家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05
结论与展望
对眷恋祖国情感的总结
深厚的情感纽带
始终眷恋着祖国体现了一种深厚 的情感纽带,这种情感来源于对 故土、文化和家族的强烈归属感
积极参与工作,勤奋努力 ,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 自己的力量。
关注社会公益
参与志愿者活动,关爱弱 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与 进步。
提升自身素质
不断学习进修,提高自身 素质和能力,为国家提供 更多价值。
传承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中华精神
学习传统文化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诗词、书法、绘画等, 提高自身修养。
倡导生态文明
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04
爱国行动的实践与探索
案例分析:典型的爱国行动及其影响
抗日战争中的爱国行动
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展 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激发了前线将士的 英勇斗志,也促使后方民众积极支援前线,为战争胜利奠定 了坚实基础。
《始终眷恋着祖国》

苏教版八上《7、始终眷恋着祖国》课文全文

苏教版八上《7、始终眷恋着祖国》课文全文

苏教版八上《7、始终眷恋着祖国》课文全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刘敬智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上海交通大学求学。

1935年,他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先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后到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深造,拜读于美国航天科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冯·卡门门下,三年后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

这期间,他在冯·卡门的影响下,对火箭技术发生了兴趣,参加了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实验室的火箭研究小组。

这个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钱学森就是在这个摇篮里最早研究火箭技术的三名成员之一。

钱学森是冯·卡门教授的得意门生。

在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写出了有关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博士论文。

1943年,美国军方经过慎重的选择,委托钱学森同马林纳合作,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军事课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法估价的贡献”。

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认为,钱学森已是“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

1947年,经冯·卡门推荐,钱学森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自1949年下半年开始,他肩负起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领导研究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那时,年仅37岁的钱学森,已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以及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人之一,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

这20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

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

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始终眷恋着祖国60299共27页PPT资料

始终眷恋着祖国60299共27页PPT资料

读读句子,讨论问题
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 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 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 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 童年时代的房子。
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 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 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表现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 恋!第一个“不止一次”是 对祖国的眷恋;第二个是对 故土的眷恋。
《故乡的云》
小结
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 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 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 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 祖国的赤子之心。
延伸课文
请大家课外搜集有关爱国主义的 诗文和故事,以“如果我出国留 学了”为题完成一篇以爱国情怀 为主题的文章,在班级交流。
Thank you
这种迫害,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 的返回祖国的意志!
胜利归来
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 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 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
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 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 是什么吗?
提示:
对新中国的高度 信任和报效祖国 的急切心情。
收获体会
同学们,今天我们 走近伟人, 感受到了他的学识和智慧,他拳拳 报国的赤子之心和淡泊名利的人生 态度。临近结束的时候,你能用自 己的方式对他做出一个评价吗?或 者是一句颁奖辞,或者是一幅对联, 或者是引用古诗词,或者是……
术 年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1949
成 年下半年开始肩负起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

进研究中心”主任职务,年仅37岁的他被世界 公认为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以及流体力
学研究的开路人之一,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
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

始终眷恋着祖国的阅读答案

始终眷恋着祖国的阅读答案

始终眷恋着祖国的阅读答案【篇一:八年级语文始终眷恋着祖国同步练习】t>语段研读⑤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

这20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

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

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没有亲自参战当然得益于钱学森的理论成就。

按照逻辑顺序,贡献由重到轻排列。

大胆想象,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可。

)1.钱学森是一位科研人员,并没有奔赴战场,也没有参与指挥任何一次战役,为什么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法估价的贡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④段评价钱学森“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

这三个评价的顺序能否随意调换?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钱学森“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相关的语句在第________段,与钱学森是“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相关的语句是在第________段。

4.用文中现成的语句概括第①到第⑤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①至第④段列举钱学森在美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钱学森假如不回国会怎样。

①那天的风雪真大,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

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被冻住了。

一屋的跺脚声。

②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席卷而入,墙上的《中学生守则》一鼓一顿,开玩笑似地卷向空中,又一个跟头________了下来。

始终眷恋着祖国(实用)

始终眷恋着祖国(实用)

写作背景
• 本文节选自《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 发表于1989.8.28《光明日报》,1989年正 是国际风云变幻的时候,当时东欧剧变,中 国也受到一定影响,为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 不受国际风云动荡的影响,作者写了这篇人 物通讯,报道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爱国事 迹,令人振奋。
人物通讯
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的思想、 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 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 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是报刊、广 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 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
始终眷恋着祖国
人物通讯
钱学森 1934年 毕业照
1955年9月, 钱学森一 家乘“克 利夫兰 号”回国
1989年
钱学森获得 “小罗克韦
尔奖章”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光荣称号。

钱学森和妻子蒋英在授予荣誉称 号仪式上。
荣获 誉“ 称国 号家 杰 出 贡 献 科 学 家 ”
品读语句 理解“始终”“眷恋”
• • • • • • • 方法:抓“关键词”探究 1、“始终”怎样理解?请从原文中找出证据,证 明钱学森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眷恋祖国? 2、两个不止一次所表达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 吗? 3、为了回国钱学森夫妇做了哪些准备? 4、钱学森写信向祖国母亲求救,说明了什么? 5、为了回国钱学森受到哪些阻挠和迫害?是否离 题? 6、写美海军次长的话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7、1-4小节未提钱学森对祖国的眷恋,能否省略?
(一)钱学森的名言

1、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 2、留学是为了报国,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3、外国人能制造,中国人同样的能制造。

始终眷恋着祖国 (3)

始终眷恋着祖国 (3)

始终眷恋着祖国我们作为中国人民的一员,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诞生、成长,无时不刻不被祖国的力量所触动和感召。

无论是生活在境内还是海外,我们都怀揣着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并愿为祖国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祖国的伟大祖国是我们根基所在,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归属。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精深的文化底蕴。

我们自豪地看到祖国在科技、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进步,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祖国的伟大在于她的坚持和不断创新。

近几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无论是在经济上的突飞猛进,还是在科技创新上的突破,中国都以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告诉世界,她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实力。

对祖国的眷恋我们对祖国的眷恋,不仅仅是对祖国的繁荣与进步的赞叹,更是一种对家园的深深依恋。

无论身在何处,我们对祖国的眷恋始终如一。

对祖国的眷恋表现在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心系祖国的命运和未来。

我们心痛于每一次天灾人祸、每一个社会不公,我们坚定地站在祖国一方,努力为祖国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对祖国的眷恋也体现在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上。

我们爱国的情感浸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之中,我们热爱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传统,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

爱国情怀的传承与弘扬对祖国的眷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传承和弘扬。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每一个中国人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祖国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

首先,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通过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爱国意识,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并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我们要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中。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都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每一个中国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祖国才能更加繁荣昌盛。

《始终眷恋着祖国》

《始终眷恋着祖国》

始 终 眷 恋 着 祖 国
刘 敬式读课文,试 着用几个四字词语归纳文章内容, 找出文章叙事线索。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文本,深入探究
1.在美国学习生活了20年,钱学森夫妇决 定回国并报效祖国,但回国之路对他们 来说却难而又难,他们到底遭受到哪些 阻挠和迫害?请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说一说。
(1)美移民局的无理阻挠; (2)美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 (3)美移民局非法限制钱学森的自由。
再读文本,深入探究 2.这些种种非人道的迫害,并没有磨掉钱 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他们为回国 做了哪些准备?(用原文回答。) (1)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随时准 备搭飞机回国。
(2)租住的房子只签订一年的合同,五年 中他们竟搬了五次家。
重读文本,品味语言
(2)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 眷恋情思吗?
魂牵梦绕 、望穿秋水 、归心似箭……
重读文本,品味语言
2.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 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 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写美国 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 什么作用? 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 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 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 反衬了钱学森眷念祖国的深情。
(3)还教育孩子他们的祖父和外祖母在想 念他们。
再读文本,深入探究
3.钱学森最终是怎样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的?6 月写信,9月回国,想一想钱学森20年的艰 难回国之路为什么可以在3个月实现?
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 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
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切心情。周总 理对此事的高度关注,对钱学森的高度关爱;也表 现了祖国母亲对科学家的关爱以及新中国的强大力 量!

《始终眷恋着祖国》优秀教案共3篇

《始终眷恋着祖国》优秀教案共3篇

《始终眷恋着祖国》优秀教案共3篇《始终眷恋着祖国》优秀教案1《始终眷恋着祖国》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我们不仅需要传授学生知识,更应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如何把爱国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是每一个老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今天我要介绍的是一份优秀的爱国主题教育教案——《始终眷恋着祖国》。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具有强大的解放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力量和作用,具有大无畏、艰苦奋斗精神,感受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并时刻牢记祖国的长远发展利益,做到爱国主义教育与日常教学的融合。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强大的力量和作用;2. 感受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3. 了解祖国的长远发展利益。

三、教学难点1. 如何通过教育课程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强大力量和作用;2. 如何通过教育课程感受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图片和视频资源;2. 备课时教师要深入研究题材的基本知识,为学生的疑问提供答案;3. 安排看电影、播放视频等实物教具。

五、教学过程1. 教师播放一部有关解放战争或者人民军队的纪录片或电影,让学生深入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具有的大无畏、艰苦奋斗精神;2. 在课程中加入一些红色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3.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让他们对教育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4. 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实物教具,阐述祖国的长远发展利益,以此引导学生始终眷恋着祖国;5. 课程结束时,教师通过学生小组的形式,让他们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六、教学方式1. 视听教学:通过视频和图片等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强大力量和作用;2.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3. 情感教育:通过红色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4. 实物教具:通过实物教具,让学生对祖国的长远发展利益有更深入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探究
1.读句子,讨论问题。(详见文尾练习一)
2.根据课文内容及所了解的钱学森的杰出 成就,写一幅对联或一句精彩的话评价他的 功绩。
颁奖词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 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 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 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 先驱和杰出代表,被 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和“火箭之王”。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获得者。
钱学森,中国人的骄傲!
始 终 眷 恋 着 祖 国
刘 敬 智
内容概括
整体感知
1.找出文中体现钱学森杰出表现的句子并加 以概括。 2.文中哪些事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眷恋之情 的?如何理解“始终”二字?
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 “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 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 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 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 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 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 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 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 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1年10月 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 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 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பைடு நூலகம்功勋奖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