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眷恋着祖国
《始终眷恋着祖国》课件

教育背景
学校教育
学校通过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程, 传授祖国文化和历史知识,强化学生 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社会实践
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 、文化交流等,增强学生对祖国的情 感联系和责任感。
社会环境
民族自豪感
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中,个体意识到祖国的强大和进步,产生民族自豪 感,进而激发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奋斗精神的激励
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为国家和民 族作出巨大贡献的事迹,激励着人 们积极进取、奋发向前。
社会贡献
科技人才的培养
该课件对于培养科技人才具有重要的 推动作用,通过学习和了解钱学森的 生平与成就,激发更多年轻人投身科 学研究。
科技事业的推动
民族自豪感的提升
通过介绍钱学森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 卓越贡献,该课件有助于增强民族自 豪感和凝聚力。
回国贡献
钱学森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 选择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为国家的 科技事业鞠躬尽瘁。
他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 技术难关,为我国的航天、导弹事业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对国家的期望
钱学森深知科技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不仅关注着科技的发展,更期望国家能够 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他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希望国家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注重社 会的和谐与进步。
该课件不仅涉及自然科学,还涵 盖人文社会科学内容,有助于培 养学习者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提
高综合素质。
精神传承
爱国情怀的弘扬
通过介绍钱学森的赤子之心和报 国之志,该课件有助于激发人们 的爱国热情,传承和弘扬爱国主
义精神。
科学精神的传播
钱学森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在该课件中得以展现,有助于传播 科学思想,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苏教版八上《7、始终眷恋着祖国》课文全文

苏教版八上《7、始终眷恋着祖国》课文全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刘敬智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上海交通大学求学。
1935年,他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先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后到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深造,拜读于美国航天科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冯·卡门门下,三年后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
这期间,他在冯·卡门的影响下,对火箭技术发生了兴趣,参加了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实验室的火箭研究小组。
这个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钱学森就是在这个摇篮里最早研究火箭技术的三名成员之一。
钱学森是冯·卡门教授的得意门生。
在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写出了有关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博士论文。
1943年,美国军方经过慎重的选择,委托钱学森同马林纳合作,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军事课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法估价的贡献”。
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认为,钱学森已是“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
1947年,经冯·卡门推荐,钱学森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自1949年下半年开始,他肩负起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领导研究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那时,年仅37岁的钱学森,已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以及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人之一,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
这20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
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
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始终眷恋着祖国》

06
案例分析:始终眷恋着祖 国的典型人物与事迹
科学家与发明家的事迹
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始终眷恋着祖国,放弃了在美国的 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为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 献。
邓稼先
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始终眷恋着祖国,为了我国 的核武器事业,呕心沥血,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07
总结与展望:始终眷恋着 祖国的意义与价值
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总结
个人层面 鼓励个人奋斗和实现自我价值 提供精神支持和激励,帮助个人实现梦想
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总结
• 强化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
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总结
社会层面 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积极向上,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
爱国主义教育
03
通过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如升旗仪式、纪念活动等,强
化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
社会氛围的营造与引导
媒体宣传
通过媒体宣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正能量 ,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社会活动
组织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 赛等,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集体荣誉感。
可持续发展与环保
中国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和治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的良性循环。
04
始终眷恋着祖国的现实意 义
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意义
增强爱国情感
始终眷恋着祖国,能够增 强个人的爱国情感,使人 们更加关注祖国的利益和 福祉。
激发个人奋斗
始终眷恋着祖国,能够激 发个人的奋斗精神,使人 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个人 成长和发展中。
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总结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美丽风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使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祖国的历史:介绍中国的古代文明、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2. 祖国的文化:介绍中国的传统艺术、节日习俗和民间传说。
3. 祖国的美丽风光:介绍中国的名山大川、古建筑和风景名胜。
4. 爱国情怀:学习古代诗人对祖国的赞美之作,如《登鹳雀楼》、《静夜思》等。
5. 民族自豪感:学习现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如郭沫若的《我爱这土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风光,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祖国的历史、文化、风光等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课件、教材、相关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爱国歌曲,如《我的中国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导入新课。
2. 讲授:讲解祖国的历史、文化、风光等知识,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
3. 讨论: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分享自己心中的祖国。
4. 任务型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任务型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热情。
2. 口语表达:评估学生在用英语表达自己对祖国热爱之情时的口语表达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相关作业的质量,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地,加深他们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d7de277d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33.png)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进步情况对评价标准进行适当 调整。这有助于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同 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023 WORK SUMMARY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学森的 归国经历和爱国情怀;掌握本文的写 作特点和语言风格。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珍惜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情境模拟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
课后作业布置及批改反馈
作业布置
针对课文内容,布置适当的阅读、写作、练习等作业。
批改反馈
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鼓励学 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作业,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进步。
PART 05
教师角色定位与专业素养 提升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和角色转变
传统角色与现代角色的对比
传统教师角色注重知识传授,现代教师角色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 和引导学生学习。
课堂中教师的多重角色
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引导者、课堂组织者、情感支 持者等。
角色转变的意义
教师角色转变有助于建立更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 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和有效性。
PART 06
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
过程性评价策略及实施方法
八年级《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学会归纳体会钱学森对祖国始终眷恋的深情。
2.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并结合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始终眷恋”来体会钱学森对祖国的深情,并理解分析主要词句。
教学难点:了解选材对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文章,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的标题——始终眷恋着祖国。
明确:在这一环节,学生读标题时,肯定读法不一,强调的词语应该也有所不同,提炼关键词“眷恋”、“始终”,并且带领学生解析词语的含义。
始终:自始至终,一直。
眷恋:对某人或某物深切地依恋、留恋、怀念。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读标题的形式,从标题入手,直接导入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讲授新课做铺垫。
)二、走近钱学森问:课文标题是《始终眷恋着祖国》,是谁一直以来都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钱学森。
明确: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他直接领导和参与了我国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颁发了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家”的称号。
(多媒体展示)(设计意图:了解有关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三、读中悟情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思考:文章通过钱学森的哪些事情写出了他对祖国的“始终眷恋”?(多媒体展示)明确:(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课 始终眷恋着祖国精练精析 苏教版

第八课始终眷恋着祖国【课时速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辉煌.(huánɡ)逮.捕(dǎi)眷.恋(juàn)卓.越(zhuó)B.暮.集(mù)企.图(qǐ)隔.绝(ɡé)遨.游(áo)C.枪毙.(bì)书藉.(jí)折.磨(zhē)震.惊(zhèn)D.萌.发(ménɡ)拘.留(jū)触.怒(chù)诬蔑.(miè)【解析】选D。
A项中“逮”应读“dài”;B项中“暮”应为“募”;C项中“藉”应为“籍”,“折”应读“zhé”。
2.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拜读..于美国航天科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冯·卡门门下。
拜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又募集..了1.5万美元保释金。
募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是,这种变相软禁..的生活,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
软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这里是拜师求学的意思。
(2)广泛征集。
(3)不关进牢狱但是不许自由行动。
3.与“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句是()A.他辞去了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这个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务。
B.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献”,“无法估价的贡献”。
C.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D.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解析】选B。
二者的作用都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始终眷恋着祖国》读后感

《始终眷恋着祖国》读后感(实用版)编制人:__审核人:__审批人:__编制单位: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主持词、发言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祝福语、广播稿、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更多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host speeches, speeche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blessings, broadcast articles, other sample article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stay tuned!《始终眷恋着祖国》读后感1始终眷恋着祖国读后感光明的前途,稳定的生活,丰厚的待遇这无疑是人们理想的生活了,然而这些对于钱学森来说永远也比不上祖国母亲,那远离美国的地方——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终眷恋着祖国主备人:濮忠华磨课:鲁万程教学目标:一、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二、了解钱学森功成名就的辉煌和为返回祖国所作的种种努力,探究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一、理解一些主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二、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要点:一、导入新课,走近钱学森。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四、研读赏析,体会情感。
五、三读课文,突破难点。
六、主题归纳,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课题)陆游在很多年前就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和生死,同样,我们也无法选择出生的国家,人跟国家之间的联系是命定的,没有人可以改变那种与生俱来的炎黄子孙的血种,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民族情感。
古语说“狐死必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文章,走近一位被美国人称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中国人,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他历尽艰难,依然心向祖国,现在就让我们去体味他那拳拳爱国之心吧!(设计意图:“课伊始,意亦明”的直接导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讲授新课作好铺垫。
)二、走近钱学森钱学森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在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大。
1935年赴美留学,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6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
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
1956年10月,以钱学森为院长的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正式成立,此后,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的火箭和导弹事业突飞猛进,震惊了世界。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他直接领导和参与了我国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江泽民在授奖仪式上致辞,高度评价了钱学森对我国科技事业做出的贡献。
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颁发了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家”的称号。
(多媒体演示)(设计意图:学生会具体了解有关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三、感知课文,梳理结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字词,通过字典等工具书自行解决。
(多媒体演示)1.正音。
(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板书,正音之后齐读2遍。
)áo()游mù()集juàn()恋méng()发诬miè()(设计意图:扫清文字障碍,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注意对用得好的词语要重点记忆。
)2.读完了,想一想:组织材料的顺序有三:时间、空间、事情的经过。
你能说出本文的顺序吗?请一边浏览,一边标记本文顺序的词语。
明确: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一类是直接标明年、月、日。
如:“1911年”、“1935年”等;一类是间接指名时间。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在那时”等。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组织材料的时间脉络。
)3.在美国学习生活了20年,钱学森夫妇决定回国并报效祖国,但回国之路对他们来说却难而又难,他们到底遭受到哪些阻挠和迫害?请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说一说。
明确:(1)美移民局的无理阻挠;(2)美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3)美移民局非法限制。
(多媒体演示)(设计意图:领会艰难的回国之路为表现主题蓄势。
)4.这些种种非人道的迫害,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他们为回国做了哪些准备?(用原文回答。
)明确:(1)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
(2)租房只签一年的合同。
(3)五年中搬了五次家。
(4)还教育孩子他们的祖父和外祖母在想念他们。
(多媒体演示)(设计意图:体悟钱学森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突出主题。
)5.钱学森最终是怎样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的?6月写信,9月回国,联系当时的国际环境,想一想钱学森20年的艰难的回国之路为什么可以在3个月实现?明确: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
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切心情。
周总理对此事的高度关注,对钱学森的高度关爱;也表现了祖国母亲对科学家的关爱以及新中国的强大力量!(多媒体演示)(设计意图:体会赤子之心,有力地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四、再读课文,品味语言这位次长大为震惊。
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什么作用?明确: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念祖国的深情。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地品读相关语段,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因为任何一个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语言表达的情感。
)五、研读赏析,体会情感师:我们知道,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但文中有一个段落没有沿时间的线索一路写下去,而是作了一个小小的变通,这是哪一段呢?谁能说出这个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生:第5段。
师:“然而他始终眷恋着┅┅”一句跟题目有什么关系?(点拨)生:点明题目。
师:不错。
“然而”表示转折的意思。
前几自然段讲的是钱学森虽然在美国有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后面又说他却依然舍弃这些身外之物,为回到祖国与美国当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所以说这个自然段是生:过渡段,作用是承上启下。
(讨论该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师:不错。
这一段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点明主题。
师:题目《始终眷恋着祖国》中的“眷恋”什么意思?怎样理解“始终”?大家可以从原文中找到证据,证明钱学森早在新中国诞生之前就眷恋祖国的吗?生:“眷恋”,深切地留恋;“始终”一词说明钱学森“回到祖国去”的念头不是在1949年10月1日才突然产生的;第5段中两个“不止一次”,证明了钱学森早就有了归国的念头。
师:说得非常好。
文中说"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1)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1)都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第一个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第二个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多媒体演示)(2)成语:魂牵梦绕望穿秋水归心似箭┅┅齐读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
在教师的适时、适度、适量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六、三读课文,难点突破1.读第1—4段,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篇幅钱学森求学经历和他在事业上的辉煌成就,这对表现他"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有什么作用?明确:这里写钱学森学术取得的辉煌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反衬了他对祖国故土的怀念眷恋之情;作者从正面(头衔和担任各种重要职务)和侧面(美国空军的赞扬和美军海军次长说的话)写这些内容正是为了和后面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理解作者不惜挥墨在安排材料上是更好地为主题服务。
)2.钱学森在美国的生活了20年,要写他的事迹很多很多。
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小组讨论)明确:选材精当,有详有略。
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可以说数不胜数,但作者紧紧扣住他对祖国执着的爱来为这一中心选材。
组织材料又注意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如文章开头“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这一句话看似简洁平常,实际上决非闲笔,它既和第5段的关键句“他始终眷恋这生他养他的祖国”照应,与他“不止一次地梦见上海”照应,也同第14段中教育孩子的话语照应。
课文用较多篇幅详述了钱学森为回到祖国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这些叙述简明扼要,其中不乏精彩的镜头,使人物形象比较生动,增强了感染力。
(小组讨论后多媒体演示)(设计意图:学习本文作者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写法。
体会作者组织材料的思想轨迹。
)七、主题归纳学生先自由概括后明确:这篇文章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设计意图:领悟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八、拓展延伸1.家是温暖的港湾,国是海外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自古至今,写思家爱国的诗句很多,请你想一想之后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2.20世纪50年代,海外游子不顾美、英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
你能说出这样的科学家的姓名和他们的事迹吗?(多媒体演示)明确:李四光、李忠尧、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动笔积累名言警句,体会老一辈科学家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爱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九、小结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板书设计】拜师求学创业辉煌始终眷恋着祖国决心回国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饱受折磨胜利回来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