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胫腓骨骨折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胫腓骨骨折诊疗方案

胫腓骨骨折诊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重庆市万州区中医院骨伤科胫腓骨干骨折胫腓骨干骨折(fracture of shaft of tibia and fibula)是指胫骨结节、腓骨小头以下至内、外踝以上的骨折。

其中以胫腓骨双骨折最多,单纯胫骨骨折次之,单纯腓骨骨折少见。

本病在全身长骨骨折中发生率较高,约占全身骨折的13.7%,各年龄组均可发生,以青壮年和10岁以下儿童多见。

一、诊断本病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1、病史:具有外伤史。

2、症状体征: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局部可及骨擦感、异常活动,功能丧失。

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二)诊断分型我院采用AO(Muller 1990)骨折分类,将胫腓骨骨干骨折分为A、B、C、三型,其中每一种分型之下又包括三个亚型。

A型=简单骨折A1:简单骨折,螺旋形A2:简单骨折,斜形(>30°)A3:简单骨折,横断(<30°)B型=蝶型骨折B1:蝶形骨折,螺旋蝶形B2:蝶形骨折,弯曲蝶形B3:蝶形骨折,粉碎蝶形C型=复杂骨折C1:复杂骨折,螺旋形C2:复杂骨折,多段C3:复杂骨折,无规律(三)证候分类1、胫腓骨上段骨折:小腿上段肿胀,压痛明显,骨折线在胫腓骨上1/3处。

2、胫腓骨中段骨折:小腿中段肿胀,压痛明显,骨折线在胫腓骨中1/3处。

3、胫腓骨下段骨折:小腿下段肿胀,压痛明显,骨折线在胫腓骨下1/3处。

(四)分期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

中期:伤后3—4周左右。

晚期:伤后4周以上。

二、治疗(一)治疗原则胫腓骨骨折的治疗,主要是恢复小腿长度、对线及负重功能。

因此,应重点处理胫骨骨折。

对骨折端的成角畸形和旋转移位,应予以完全纠正,避免影响膝、踝关节的负重功能和发生关节劳损。

胫腓骨干骨折诊疗技术

胫腓骨干骨折诊疗技术

胫腓骨干骨折诊疗技术胫腓骨由于部位的关系,遭受直接暴力打击的机会较多,因此胫腓骨骨折在全身长管状骨骨折中最为多见,约占全身骨折的13.7%。

其中以胫腓骨双骨折最为常见,胫骨骨折次之,单纯腓骨骨折最少。

因胫骨前内侧紧贴皮肤,所以开放性骨折比较多见,有时伴有广泛的软组织、神经、血管损伤,甚至污染严重,组织失活。

这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选择一种最好的治疗方法,一直是骨折治疗的研究方向。

一、发病机制1.直接暴力胫腓骨干骨折多见于交通事故和工伤,可能是撞击伤、车轮碾压伤、重物打击伤。

暴力常来自小腿的前外侧,所造成的胫腓骨骨折往往在同一水平面上,骨折线多呈横断形或短斜形,可在暴力作用侧有一三角形的碎骨片。

骨折后,骨折端多有重叠、成角、旋转等移位。

较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性骨折,有时呈多段,因胫骨前内侧位于皮下,骨折端极易穿破皮肤,肌肉也会有较严重的挫伤。

即使未穿破皮肤,如果挫伤严重,血运不好,亦可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容易继发感染。

巨大暴力的碾挫、绞轧伤可能会有大面积皮肤剥脱、肌肉撕裂、神经血管损伤和骨折端裸露。

2.间接暴力多为高处坠落、旋转暴力扭伤、滑跌等所致的骨折,骨折线多呈长斜形或螺旋形,胫腓骨骨折常不在同一平面上,即胫骨中下端而腓骨可能在上端,一般腓骨骨折线较胫骨骨折线高。

软组织损伤一般较轻,有时骨折移位后骨折端可戳破皮肤形成开放性骨折,这种开放性骨折比直接暴力所造成的污染好得多,软组织损伤轻,出血少。

骨折的移位取决于外力的大小、方向,肌肉收缩和伤肢远端重量等因素。

暴力较多来于小腿的外侧,因此可使骨折端向内侧成角,小腿的重力可使骨折端向后侧倾斜成角,足的重量可使骨折远端向外旋转,肌肉收缩又可使两骨折端重叠移位。

儿童胫腓骨骨折遭受的外力一般较小,而且儿童的骨皮质韧性较大,多为青枝骨折。

二、分类对骨折及伴随软组织损伤的范围和类型进行分类可以让医生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也可使医生能够追踪治疗的结果。

胫骨骨折的OTA分型:胫骨骨折分为42-A、42-B、42-C 三大型,每型又分为三种亚型。

胫、腓骨骨干骨折临床诊疗指南

胫、腓骨骨干骨折临床诊疗指南

胫、腓骨骨干骨折临床诊疗指南【概述】胫、腓骨骨干骨折是最常见的损伤之一。

因胫骨位于皮下,常见开放性骨折,可伴有骨髓炎、骨不连接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表现】多见于交通事故、工伤或其他暴力外伤史。

外伤后局部剧烈疼痛、肿胀、肢体畸形、异常活动。

开放性骨折还可伴有创伤性、出血性休克表现。

【诊断要点】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

骨折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

注意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X线检查,了解骨折类型。

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Pilon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射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及程度。

【治疗原则和方案】1.无移位的胫、腓骨骨干骨折,可采用长腿石膏或小夹板固定,有移位的稳定型骨折,闭合复位后也可用石膏或夹板固定。

2.不稳定性骨折虽可在闭合复位后用夹板和跟骨骨牵引维持骨折的稳定性,但固定时间较长且有再移位的可能。

目前多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尽量采用闭合插钉间接复位技术,不强调骨折解剖复位,只要回恢复力线及长度,达到纠正成角及旋转畸形,早期行关节功能锻炼的目的。

也可采用切开复位、螺钉与接骨板内固定。

对于近端和远端骨折,髓内钉内固定不稳定,宜采用切开复位、螺钉与接骨板内固定的方法。

采用接骨板固定时,宜微创操作,注意软组织保护及覆盖。

3.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十分常见。

处理原则应遵循总论提出的各项原则。

需特别注意软组织创伤处理,尽早变开放性骨折为闭合性骨折并改善骨折部血液循环。

跟骨骨牵引可用于某些开放性损伤患者,而外固定支架也具独特优点,为较佳方案。

髓内钉、接骨板螺钉内固定应谨慎使用。

胫腓骨骨折的健康指导

胫腓骨骨折的健康指导

胫腓骨骨折的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骨折前期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抬高患肢并制动,采取舒适体体位。

.2. 活动患肢末趾小关节,做肌肉等长收缩运动,骨折中期逐渐恢复踝关节活动。

.3. 手术后的患者尽早恢复功能锻炼,可双拐助行活动,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后期逐渐恢复下肢屈伸及旋转活动,定期复查X片,了解骨折恢复情形。

.4、下床活动时防跌倒。

〔二〕喝吃指导1、血瘀气滞证:宜吃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的吃品,如白萝卜、红糖、山楂、生姜等,少吃甜吃、土豆等胀气吃物,尤其不可过早吃以肥腻滋补之品。

2、瘀血凝滞证:宜进活血化瘀的吃品,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加以骨头汤、鸽子汤等高蛋白吃物。

3、肝肾缺少证:宜进滋补肝肾、补益气血的吃品,如鱼、虾、肉、蛋、牛奶,新奇蔬菜水果。

适量的吃用榛子、核桃等坚果类吃物以补充钙的摄入及微量元素。

〔三〕情志调理1、向患者介绍本疾病的发生、进展及转归,取得患者懂得和配合,排解不良情绪。

2、介绍成功病例,援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

3、痛痛时显现情绪烦躁,使用安神静志法:患者闭目静心全身放松、安静呼吸,或听音乐,以到达周身气血流通舒适。

〔四〕康复指导原则:早锻炼,晚负重术后24小时即开始指导患肢踝背伸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收缩10s,放松10s,患肢15~20次/组,健侧20~30次/组,2~3次/天。

健侧可练习直腿抬高,抬高时渐渐抬起,当抬到10~20cm时停止3~5s,再缓慢放下,反复练习,以不劳累为宜早期〔伤后1~2周〕多以患肢肌肉收缩活动为主以及髌骨的被动运动,预防过度活动或剧烈活动,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以利于消肿,稳定骨折。

中期〔伤后3~5周〕逐渐恢复骨折部上下关节和踝关节的活动。

依据个体情形逐渐增加运动强度,运动量准时间,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主动活动,指导患者在床上患肢不负重活动,进行肢体膝关节、踝关节以及足的小关节主动伸屈锻炼,髋关节的内收外展练习,利用牵引床以进行上臂活动锻炼,训练臂力,以便下地时用拐。

骨科胫腓骨骨折诊疗指南

骨科胫腓骨骨折诊疗指南

骨科胫腓骨骨折诊疗指南本病多由于直接暴力引起,直接暴力多见为压砸、冲撞、打击致伤,骨折线为横断或粉碎型;有时两小腿在同一平面折断,软组织损伤常较严重,易造成开放性骨折。

间接暴力多见为高处跌下,跑跳的扭伤或滑倒所致的骨折;骨折线常为斜型或螺旋型,胫骨与腓骨多不在同一平面骨折。

【临床表现】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表现成角和重叠移位。

应注意是否伴有腓总神经损伤,胫前、胫后动脉损伤,胫前区和腓肠肌区张力是否增加。

往往骨折引起的并发症比骨折本身所产生的后果更严重。

【辅助检查】X线检查平片见胫腓骨上有断裂,骨皮质不连续并有切迹者,骨密度增高和骨膜增厚硬化基本上在所有病例中都可以出现,骨小梁粗乱、排列不整齐,并可见模糊不完全性骨折线,严重病例骨骼变形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

对于怀疑可能有动脉损伤的病例要及时行血管彩超检查。

因为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为无创性检查手段,能在床旁进行,操作方便、快捷,并能明确各部位血管内的血流速度及方向,对肢体的血供范围及血管损伤的情况多能有大致的了解,这对于急诊手术方案的及时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仍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必要时可行血管造影检查。

但血管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仍有较多的局限性,其属有创性检查手段;需反复搬动患者,对于全身多发伤患者较为不便及危险;费时,可能耽误救治时机。

【诊断】由于胫腓骨位置表浅,一般诊断都不困难,常可在疼痛、肿胀的局部扪出移位的骨断端。

重要的是要及时发现骨折合并的胫前、后动静脉和腓总神经的损伤。

检查时应将足背动脉的搏动、足部感觉、踝关节及拇趾能否背屈活动作为常规记录。

【鉴别诊断】1.病理性骨折注意有无骨质破坏,鉴别是否为转移癌、骨囊肿等所致的病理性骨折。

2.上臂软组织损伤有牵拉痛,压痛局限于损伤部位,但无纵向叩击痛及异常活动。

X线片可以除外骨折。

3.胫前动脉损伤;4.儿童、青少年是或否合并骨骺损伤【医治】本病的医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手法复位和外固定麻醉后,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做对抗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透视下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整复,复位后可用小夹板或长腿石膏固定。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995) (ZY/T001.9-94)进行诊断。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

上1/3 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 X 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年)。

(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

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

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3) X 线检查,了妥骨折类型。

(4)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 pilon 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先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 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

(二)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伤后1 周—2 周。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床觉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 周—4 周,瘀血未尽,筋骨未连。

3、肝肾不足证:伤后>4 周。

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1 、横断骨折:直接暴力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碾压伤、压砸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前外、内侧,胫排两骨骨折线多在同一水平,骨折线多呈横断,软组织常挫伤严重,甚至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

2、斜形骨折:间接暴力多为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跌倒等由传达暴力所转骨折,骨折多呈斜形或者螺旋形,常有不同程度的断端向内、后成角,远端外旋、重叠移位。

3、粉碎型骨折:巨大暴力或者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型骨折。

二、治疗方案(一)手法复位:合用于骨折较稳定的横断骨折,麻醉成功后(疼痛较轻者可以不麻醉) ,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作对抗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复位后可以感觉骨嵴平整,骨折端稳定,表明复位成功。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胫腓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胫腓骨骨折
肝肾亏虚是基本证型,在此基础上可加用其他多种辨证方法,以反映本病的复杂情况。如外 感因素明显可兼用六淫辨证,辨为夹热毒、夹湿热、夹风寒、夹风热等;脏腑失调明显,可 兼用脏腑辨证,辨为兼肝郁、肝火旺盛、脾虚等。
4.1 早期 伤后 1-2 周,肌肉、筋脉受损,血离经脉,瘀积不散,其主症是气血凝滞而产生的局部 肿胀疼痛。 主症:骨折,疼痛,肿胀,瘀斑等。 次症:口渴,尿赤,便秘,舌质红或有瘀斑,苔黄,脉浮数或脉浮紧。 4.2 中期 伤后 3-6 周,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去而未尽, 疼痛减而未止。 主症:骨折未连或骨连未坚,痛减,肿消未尽等。 次症: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 4.3 后期 受伤 7 周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定,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气血亏损,体质虚弱。 主症:骨折未连或骨连未坚,可伴有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腰膝酸痛,肢体萎软等。 次症:神疲乏力,或少气懒言,舌淡,苔薄,脉细。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胫腓骨骨折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恢复小腿的长度和力线,尽快恢复功能 [5] ,治疗重点在 胫骨骨折,注意对软组织的保护。对骨折端的成角畸形与旋转移位,应予尽可能纠正,特别 注意膝关节与踝关节面的平行关系 [1],避免影响膝踝关节的负重功能和发生关节劳损。凡早 期有严重并发症,如休克、筋膜间室综合征、神经血管损伤者,应首先处理并发症,骨折仅 做临时性固定, 待并发症好转时,再进行骨折的治疗。 5.2 非手术治疗 5.2.1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推荐级别:D)[6,7] 5.2.1.1 适应证 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闭合性胫腓骨骨折,皮肤条件较好者。 5.2.1.2 复位 方法 患者平卧位,膝关节屈曲 20°左右,助手站在患肢外侧,沿胫骨长轴作对抗牵引 3-5 分钟,矫正重叠与成角畸形。端提手法可矫正前后侧移位,术者两手拇指放在远段前侧, 其余四指环抱小腿后侧,在维持牵引下,近端牵引之助手将近端向后按压。术者两手四指 端提远端向前,使之对位,如仍有左右侧移位,可同时推近端向外拉远端向内,一般即可对 位。有些骨折如螺旋形、斜形骨折,其远端有移位者,可参照此法整复。 5.2.1.3 固定方法 复位满意后维持牵引将小夹板按部位放好后,用 4 条布带先捆中间两道,后捆两端,

骨科诊疗常规-胫腓骨干骨折

骨科诊疗常规-胫腓骨干骨折

骨科诊疗常规-胫腓骨干骨折
胫腓骨干骨折
【病史采集】
1. 24小时内完成病史采集。

2. 内容必须包括受伤时间、受伤机制、伤后包扎固定情况,院外处理情况。

【检查】
1. 检查足趾背伸活动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排除神经、血管损伤的可能。

2. 若小腿肿胀明显,应同时注意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的可能。

3. 摄小腿正侧位X线片。

4. 血常规、血型及出凝血时间检查。

老年病人查心电图及尿糖。

【诊断】
1. 有外伤史,伤腿肿痛、活动受限。

2. 具有骨折的专有体征,对小腿上段的骨折,应详细检查血管、神经情况。

3. 清晰的小腿正侧位X线片,可显示骨折情况。

【治疗原则】
1. 无移位或经整复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行长腿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

2. 斜型、螺旋型或粉碎型等不稳定性骨折,根据骨折不同类型,选取骨牵引、石膏或夹板、手术内固定或外支架等方法,或联合使用。

3. 开放性骨折的病人,应根据伤情及骨折部位污染情况,清创后选用骨牵引或即时内固定或外支架固定。

【疗效标准】
1. 治愈:患肢无疼痛,肢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

复查X线片示骨折功能复位,•骨痂生长良好,骨折线消失。

2.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骨折功能复位。

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科胫腓骨骨折诊疗指南
胫腓骨骨干骨折在全身骨折中最为常见。

10岁以下儿童尤为多见。

其中以胫骨干单骨折最多,胫腓骨干双折次之,腓骨干单骨折最少。

胫骨是连接股骨下方的支承体重的主要骨骼,腓骨是附连小腿肌肉的重要骨骼,并承担1/6的承重。

胫骨中下1/3处易于骨折。

胫骨上1/3骨折移位,易压迫腘动脉,造成小腿下段严重缺血坏死。

胫骨中1/3骨折淤血潴留在小腿的骨筋膜室,增加室内压力造成缺血性肌挛缩。

胫骨中下1/3骨折使滋养动脉断裂,易引起骨折延迟愈合。

【病因】
本病多由于直接暴力引起,直接暴力多见为压砸、冲撞、打击致伤,骨折线为横断或粉碎型;有时两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