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解析
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

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胫腓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患者在接受传统的西医治疗的也可以尝试中医护理方案来辅助治疗。
本文将分析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
一、中医诊断与治疗原则中医认为胫腓骨骨折属于“骨伤”范畴,治疗原则为“理气活血、化瘀生肌、固护骨髓”。
一般情况下,中医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主要措施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手段,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配伍应用。
二、中医护理方案1. 针灸治疗:通过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以促进气血运行,促进骨折愈合。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天枢、合谷等。
针灸治疗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和肿胀,促进骨折愈合。
2. 推拿按摩:采用推拿按摩手法,通过调理气血,舒筋活络,改善局部组织供血供氧,促进骨骼的生长和愈合。
推拿按摩可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增强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有助于愈合过程的进行。
3. 艾灸疗法:对患处进行艾灸处理,以温经散寒,活血散瘀,促进局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对于胫腓骨骨折患者,可选用腧穴和距穴进行艾灸,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
4. 中药熏洗:选用具有活血化瘀、祛瘀生肌作用的中药进行熏洗,对于患处进行药物熏洗处理,有助于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
以上中医护理方案主要针对胫腓骨骨折的症状进行辅助治疗,通过调理气血,活络经络,促进骨折愈合,达到缓解疼痛,加速康复的作用。
三、临床疗效分析胫腓骨骨折经过中医护理方案的辅助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促进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过临床观察,使用中医护理方案的患者,多数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行走和运动功能。
中医护理方案在治疗胫腓骨骨折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骨折愈合:中医护理方案能够调理气血,活络经络,促进骨折部位的局部循环,有助于骨折愈合过程的进行,加速愈合时间。
2. 缓解疼痛和肿胀:通过针灸、推拿、熏洗等手段,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和肿胀,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胫腓骨骨折诊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重庆市万州区中医院骨伤科胫腓骨干骨折胫腓骨干骨折(fracture of shaft of tibia and fibula)是指胫骨结节、腓骨小头以下至内、外踝以上的骨折。
其中以胫腓骨双骨折最多,单纯胫骨骨折次之,单纯腓骨骨折少见。
本病在全身长骨骨折中发生率较高,约占全身骨折的13.7%,各年龄组均可发生,以青壮年和10岁以下儿童多见。
一、诊断本病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1、病史:具有外伤史。
2、症状体征: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局部可及骨擦感、异常活动,功能丧失。
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二)诊断分型我院采用AO(Muller 1990)骨折分类,将胫腓骨骨干骨折分为A、B、C、三型,其中每一种分型之下又包括三个亚型。
A型=简单骨折A1:简单骨折,螺旋形A2:简单骨折,斜形(>30°)A3:简单骨折,横断(<30°)B型=蝶型骨折B1:蝶形骨折,螺旋蝶形B2:蝶形骨折,弯曲蝶形B3:蝶形骨折,粉碎蝶形C型=复杂骨折C1:复杂骨折,螺旋形C2:复杂骨折,多段C3:复杂骨折,无规律(三)证候分类1、胫腓骨上段骨折:小腿上段肿胀,压痛明显,骨折线在胫腓骨上1/3处。
2、胫腓骨中段骨折:小腿中段肿胀,压痛明显,骨折线在胫腓骨中1/3处。
3、胫腓骨下段骨折:小腿下段肿胀,压痛明显,骨折线在胫腓骨下1/3处。
(四)分期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
中期:伤后3—4周左右。
晚期:伤后4周以上。
二、治疗(一)治疗原则胫腓骨骨折的治疗,主要是恢复小腿长度、对线及负重功能。
因此,应重点处理胫骨骨折。
对骨折端的成角畸形和旋转移位,应予以完全纠正,避免影响膝、踝关节的负重功能和发生关节劳损。
全面分析中医治疗胫腓骨骨折早了解,远离疾病痛苦

生活中很多人对中医治病都是有偏见的,觉得中医没有西医见效快,所以选择西医治病的人数居多。
而近几年,在治疗骨折的方面,中医疗法运用比较多,尤其是在胫腓骨骨折方面应用更加广泛,中医在治疗骨折时直接通过手法复位,创伤小,更加缩短了骨折的愈合时间。
那么接下来跟小编一起了解下中医是怎样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一、病因胫腓骨是身体长管状骨中最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尤其是在十岁以下的儿童中容易发生,发生率最高的是胫腓骨双骨折。
胫腓骨由于部位关系的特殊,在遭到直接暴力或者是间接暴力的打击下,就会出现骨折现象。
直接暴力是指受到重物的打击,踢伤,或者是交通事故撞伤,暴力点多来自于小腿的外前侧;间接暴力是指从高处跳下来、扭伤或者滑倒等所导致的骨折。
由于儿童骨皮质韧性比较大,再加上胫腓骨骨折遭受外力较小,所以儿童大多数为轻微骨折。
二、治疗机理中医治疗骨折常常遵循辨证治疗,那么针对于胫腓骨骨折,我们主要分为三期治疗。
初期应该以活血化瘀、消除肿痛为主;其次是接骨续筋,由于筋骨受损,患者肯定会出现血气虚弱的症状,因此后期我们要加强营养,在口服中药的基础上,多吃一些强筋壮骨的钙质食物,对于有肿胀的患者可以每天按时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轻洗患处。
中医正骨的手法主要是在牵引的基础上旋转、屈伸使得骨损伤部位正常的复位。
三、临床表现胫腓骨骨折多是由外伤所致而成的,所以伤肢会出现肿胀疼痛、严重的畸形。
胫腓骨骨折往往会引起全身的并发症,所以一旦有骨折发生后,首先要注意有无重要血管神经的损伤,另外,当胫骨的上端骨折时,需要注意有没有腓总神经、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的损伤情况。
观察小腿的肿胀程度,因为腓骨骨折也很容易引起小腿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发生。
在治疗的方法上,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移位、皮肤软组织等情况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伤情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四、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首先去医院经过医生的诊断,对于比较轻症的患者,可以通过医生开一些内服和外敷的来治疗。
中医讲究的是分期辩证治疗,胫腓骨骨折的初期可以服用三七、丹参、土鳖虫等药物治疗,主要是消除肿痛、活血化瘀。
胫腓骨骨折中医方案护理课件

按照护理计划,逐步实施各项中 医护理措施,确保患者得到全面 、专业的护理服务。
效果评估
疼痛缓解情况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的变化情况,判断中医护理方案对疼痛 缓解的效果。
康复进展情况
观察患者的康复进展情况,包括骨折愈合、关节功能恢复 等方面,评估中医护理方案对康复的促进作用。
患者生活质量
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包括日常生活能力、心理 状态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医护理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 升作用。
如感染、静脉血栓等。
康复训练
功能锻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功能锻炼方案,包括肌肉收缩 、关节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和骨折愈合。
康复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康复训练的方法 和注意事项,指导他们正确进行康 复训练,避免不当操作造成二次伤 害。
定期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根据评 估结果调整康复训练方案,促进患 者尽快康复。
阐述本课件的目标,即向 医护人员和患者介绍中医 方案在胫腓骨骨折护理中 的应用及效果。
中医对胫腓骨骨折的认识
STEP 02ຫໍສະໝຸດ STEP 01介绍中医对胫腓骨骨折病 因的认知,包括气血瘀滞 、筋骨失养等方面。
STEP 03
介绍中医对于胫腓骨骨折 预后判断的标准,如筋骨 愈合、气血流通等。
分析中医理论中胫腓骨骨 折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阐述中医整体观的运用。
艾灸
在患处进行艾灸,通过温热刺激 ,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 胀。
推拿治疗
舒缓肌肉
对患肢周围的肌肉进行按 摩和揉捏,缓解肌肉紧张 和疼痛。
关节松动
对患肢的关节进行适当的 松动,促进关节功能的恢 复。
被动活动
在医生的指导下,对患肢 进行被动活动,以促进关 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的恢 复。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

宜章县中医医院骨一科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修订)胫腓骨骨折是指胫骨和(或)腓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胫腓骨骨干骨折在全身骨折中最为常见的骨折之一,其中以胫骨干单骨折最多,胫腓骨干双折次之,腓骨干单骨折最少。
胫骨是连接股骨下方的支承体重的主要骨骼,腓骨是附连小腿肌肉的重要骨骼,并承担1/6的承重。
胫骨中下1/3处形态转变,易于骨折,胫骨上1/3骨折移位,易压迫腘动脉,造成小腿下段严重缺血坏疽。
胫骨中1/3骨折瘀血可关闭在小腿的骨筋膜室,增加室内压力造成缺血性肌挛缩成坏疽。
胫骨中下1/3骨折使滋养动脉断裂,易引起骨折延迟愈合。
一、诊断:本病证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
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二)骨折分型:1、胫腓骨上段骨折:小腿上段肿胀,压痛明显,骨折线在胫腓骨上1/3处。
2、胫腓骨中段骨折:小腿中段肿胀,压痛明显,骨折线在胫腓骨中1/3处。
3、胫腓骨下段骨折:小腿下段肿胀,压痛明显,骨折线在胫腓骨下1/3处。
二、中西结合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治疗,主要是恢复小腿长度和负重的功能,因此,应重点处理胫骨骨折。
针对骨折端造成的成角畸形和旋转移位,应予以完全纠正,避免影响膝、踝关节的负重功能和发生关节劳损。
除儿童病例的患肢与对侧健肢等长可稍放宽外,成人应注意恢复患肢与对侧健肢的长度和生理弧度。
(一)骨折复位和固定:1、单纯石膏托或石膏夹板外固定:适应症:儿童青枝骨折及不完全骨折,裂缝骨折,中风患者的偏瘫侧及对肢体功能无高要求者。
2、手法整复石膏夹板或小夹板外固定:适应症:有移位的横形、锯齿形、斜形或螺旋形骨折、有弯曲的青枝骨折。
3、手法整复+跟骨牵引固定+小夹板固定:适应症:粉碎性、螺旋形、蝶形及多段骨折,严重肿胀或者皮肤挫伤者,患者入院后即行简单的手法复位纠正成角、旋转移位,然后将患者置于布朗氏架上,行跟骨骨牵引术,待牵引一周左右,患肢肿胀消退后,对不愿意手术或不适合手术者,配合行小夹板外固定,定期行X线复查,待骨折临床愈合后拆除骨牵引,继续小夹板保护。
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

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
背景:胫腓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在临床工作中也会遇到许多这样的患者。
除了传统西医治疗,中医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协助治疗,有关其对于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的分析还不够充分,因此我们对于该方案进行了研究分析。
方法:选择随机抽取的胫腓骨骨折患者100名,其中50名接受传统西医治疗,50名接受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包括络穴及局部用药,针刺跌打消肿止痛,配合中药治疗,对于患者大量饮水、多便布之等物资和心理治疗记录和分析了患者的疗效。
结果:中医护理方案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总有效率达到74%,其中治愈率为42%,好转率为32%,相比之下传统西医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总有效率为60%,其中治愈率为20%,好转率为40%。
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显著(P < 0.05)。
中医护理方案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愈合和康复进程,同时也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体疗效见图1。
结论:中医护理方案在治疗胫腓骨骨折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病情康复和身体的恢复。
大量饮水、多换便布、心理治疗等针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应用中医护理方案进一步维护和完善患者的健康状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以完善该中医护理方案的具体应用和疗效。
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

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胫腓骨骨折是指下肢胫骨与腓骨同时断裂或部分断裂的损伤。
中医护理方案是指通过中医药的方法对胫腓骨骨折进行干预和治疗的方案。
本文将分析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
1. 中医药内服治疗方案中医认为,胫腓骨骨折是外伤引起的病理变化。
内服中药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并加速骨折部位的愈合。
常用的中药有补中益气汤、四物汤等。
疗效观察结果显示,中药内服治疗对胫腓骨骨折有一定的促进愈合作用。
平均愈合时间缩短,骨折处的疼痛和肿胀也有所减轻。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护理方案中被广泛应用于骨折治疗。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整气血运行,加快骨折部位的愈合。
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触碰引流、直接取穴、搔刮刺激等。
针灸治疗可以有效舒缓疼痛和肿胀,缩短愈合时间。
研究表明,针灸疗法与传统治疗相比,能够更好地促进骨折愈合。
3. 中医药外治疗法中医药外治疗法是指通过外部涂抹、包扎等方式,将中药直接应用于骨折部位。
中药外治疗法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直接刺激骨折处的血液循环,促进愈合。
常用的外治药物有当归、川芎、秦皮等。
研究显示,中药外治疗法可以有效减轻疼痛和肿胀,促进骨折愈合。
但需要注意的是,外治疗法的使用应慎重,因为不当的外治方法可能导致骨折复杂、愈合不良等并发症。
综合分析上述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医护理方案在胫腓骨骨折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药内服能够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愈合;针灸疗法能够舒缓疼痛和肿胀,加快愈合;中药外治疗法可以刺激血液循环,促进愈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方案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胫腓骨骨折患者,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在使用中医护理方案时,要结合传统的骨折治疗方法,遵循医嘱,避免不当使用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胫腓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方案

胫腓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方案胫腓骨骨折是指胫骨结节、腓骨小头以下及胫腓骨远端内、外踝以上骨折。
胫腓骨骨干骨折在全身骨折中最为常见。
10岁以下儿童尤为多见。
其中以胫骨干单骨折最多, 胫腓骨干双折次之, 腓骨干单骨折最少胫腓骨骨折中医药围手术期提前参与和术后中医药干预, 能达成缓解疼痛、加紧骨折修复、降低致残程度目。
中医干预有三个阶段: 术前中医提前干预、术后中医诊疗和中医功效锻炼。
一、疾病诊疗1.中医诊疗标准: 参考中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疗疗效标准》(ZY/T001.9-94)(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 疼痛, 压痛显著, 畸形, 功效丧失。
上1/3骨折可引发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验可明确诊疗及了解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疗标准: 参考《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 甚至有骨擦音, 异常活动。
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合移位。
(3)应常规检验足背动脉、胫后动脉, 腓总神经有没有损伤。
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发生。
(4)X线摄片检验: 是诊疗骨折最直接、最可靠检验。
还可行CT 及三维重建, 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
二、诊疗方案(一)辨证论治1、术前定痛止血骨折后筋骨脉络损伤, 血溢脉外而出血, 经络受阻而疼痛。
故手术前患者, 应内服中药活血定痛止血, 在条件许可情况下让患者自己按摩止痛穴位, 能够达成缓解疼痛目。
身痛逐瘀汤加减羌活、独活、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甘草、牛膝、防己各10g, 川芎15g, 当归20g, 五灵脂30g, 制没药、制香附各6g。
内服中成药伤科接骨片、痛舒胶囊等。
外敷金黄膏点穴止痛在条件许可情况下, 患者可自行或有她人帮忙点按内关、列缺、合谷、足三里、委中等穴缓急止痛。
2、术后活血化瘀接骨续筋术后早期患者局部肿胀疼痛, 轻易发生移位, 筋骨属于修复阶段。
此时活动目是消瘀退肿、加强气血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进行诊断。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
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
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
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3)X线检查,了妥骨折类型。
(4)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pilon 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1周—2周。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床觉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周—4周,瘀血未尽,筋骨未连。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
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
1、横断骨折:直接暴力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碾压伤、压砸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前外、内侧,胫排两骨骨折线多在同一水平,骨折线多呈横断,软组织常挫伤严重,甚至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
2、斜形骨折:间接暴力多为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跌倒等由传达暴力所转骨折,骨折多呈斜形或螺旋形,常有不同程度的断端向内、后成角,远端外旋、重叠移位。
3、粉碎型骨折: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型骨折。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较稳定的横断骨折,麻醉成功后(疼痛较轻者可以不麻醉),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作对抗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复位后可以感觉骨嵴平整,骨折端稳定,表明复位成功。
(二)外固定
1、石膏固定:用于裂纹骨折或无移位骨折。
2、夹板固定:复位后稳定的骨折,以夹板固定。
上1/3
骨折要超膝关节,下1/3骨折要超踝关节,并根据骨折的类型而旋转相应的压垫。
须注意预防小腿内侧夹板下皮肤溃疡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形成。
(三)闭合穿针内固定
1、闭合复位弹性钉固定:适用于小儿骨折,闭合复合成功后,在透视下从胫骨结节内外侧插入弹性钉进行固定。
2、闭合复位克斯针交叉固定或髓内针固定:适用于胫腓骨中段横断或斜形骨折,经闭合复位后不稳定者,夹板和石膏等外固定困难,先采用手法进行复位,复位成功后用克斯针交叉固定或髓内针进行固定。
(四)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对于粉碎型性骨折,闭合复位成功后,为维持胫骨的长度,可以使用外固定架固定。
(五)辩证治疗
1、血瘀气滞证: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活血止痛汤加减。
桃仁、红花、血竭、赤芍乳香、没药、当归、牛膝、苏木等。
外敷定痛膏、消定膏等。
中成药:七厘胶囊、伤科接骨片等。
2、瘀血凝滞证:治法:活血和管,接骨续筋。
推荐方药:接骨紫金丹加减。
自然铜、骨碎补、乳香、没药、血竭、孩儿茶、牛膝等。
中成药:伤科接骨片、七厘接骨片等。
3、肝肾不足证:
治法:补益肝肾,调养气血。
推荐方药:八珍汤等加减。
当归、川芎、党参、白术、茯苓、白芍、生地等。
中成药:左归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等。
(六)针灸治疗
一般要求在整复及固定之后才能进行针灸。
1、取穴
主穴: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太冲等。
配穴:饮食不佳加中脘,休虚加涌泉。
2、针法
均取患侧,阿是穴仅以艾灸,采用中药接骨艾条(在纯艾中加入麝香、乳香、没药、川芎、羌活等混合粉末制成),每次灸20分钟,早期用泻法,中后期用补法。
余穴均针刺,采用指切押刺进针法,于夹板缝隙进针,得气后,早期用泻法,中后期用补法。
(七)其他治疗
1、骨折固定稳定后可选择电脑骨折愈合仪等,以促进骨折愈合,每日1次—2次,每次30分钟。
2、后期膝或踝关节粘连可以选用CPM等康复设备进行康复治疗,每日1次—2次,每次30分钟。
3、后期关节粘连也可以选用中药外洗方法进行熏洗,可选用海桐皮汤等。
每日1次—2次,每次30分钟。
(八)练功疗法
整复固定后即作跖趾、踝关节及股四头肌伸缩活动。
骨折愈合后可逐渐负重步行锻炼。
(九)护理调摄
1、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淋巴液回流,减轻或预防肢体肿胀。
2、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和足趾感觉情况,注意有无疼痛、肿胀、肢体麻木等。
3、注意检查腓总神经的功能,观察足和足趾的背伸、跖屈活动,以及小腿的皮肤颜色、温度和足的感觉,特别是第1—2趾间背侧的皮肤感觉。
4、应用夹板或石膏外固定者观察足趾感觉活动,以及皮肤情况,注意有无压迫。
5、每日倾听患者主诉,注意观察夹板或石膏托压迫部位的皮肤有无破损。
6、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明显肿胀及疼痛、足趾感觉活动受限、被动牵拉痛、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等症状的出现,预防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7、麻醉恢复即开始指导患肢踝背伸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每日多次,每次15分钟—20分钟,做100次左右肌肉收缩。
8、术后3周—4周,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挺直、抬腿练
习,患肢由伸直位,逐渐屈曲90°,以防止关节强直。
9、骨折术后4周视骨折愈合情况可开始扶双拐不负重步行锻炼。
教会患者正确扶拐,患肢不能悬空,脚底要放平,切忌用脚尖着地。
10、经锻炼后骨折部若无疼痛不适,自觉有力,可改用单拐逐渐负重锻炼。
胫腓骨干骨折不宜过早下地行走。
提早下地可能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症证诊断疗效标准》。
显效:骨折对线对位满意,骨折处已骨折性愈合,部分无压痛、叩痛,伤肢无明显短缩小,骨折成角小于5°,膝关节屈伸功用受限在15°内,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在5°以内。
有效:骨折对线对位尚可,骨折线模糊,伤肢短减少于2cm,成角在5°—10°,膝关节活动受限在30°—45°以内。
踝关节屈伸受限在10°—15°以内。
无效:骨折对位对线差或不愈合,患肢短缩3cm以上,成角大于10°,膝关节活动受限在45°以上。
踝关节屈伸受限在15°以上,伤肢不能负重。
(二)评价方法
胫骨骨折疗效评定系统(Ed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