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区域职普教育资源构建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服务体系
职普融通,探索职教发展新路径

Wind Vane风向标2024年3月20日·第6期职普融通,探索职教发展新路径文_滕道明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构建的是职业学校教育(中等、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和职业培训并重的体系。
但这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泾渭分明的关系,实际上,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曾走过一条从雷同到不同、从不同到协同的发展路径。
从“h”到“H”: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的转变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除了单独设立的职业学校外,也有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以及一些由普通中学转型的职业学校。
从整体上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参照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评价模式较为明显,职业教育研究相对薄弱,再加上用人“唯学历”倾向和职业教育办学体系不健全等诸多原因,职业教育被打上了“二流教育”的烙印。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呈现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h”型。
针对此种情况,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
”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从政策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较开始由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h”型变成两条腿大体相当的“H”型。
职业教育从位居普通教育之下的层次教育发展为与普通教育并列的类型教育,这是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架构。
从“H”到“A”:职业教育从并行到交叉的应变从学校教育体系来看,我国义务教育学段不存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入口是普通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除少部分直接就业外,大部分学生的升学出口既可以是高职院校也可以是普通高校。
职教高考制度不仅使中职和高职完成了类型内的衔接,而且也实现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类型间的渗透。
从政策层面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读期间也可以变换轨道进入普通中学继续学习,反之亦然。
也就是说,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入学前、在读中和毕业后均要与普通教育打交道。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的通知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日期】2024.04.24•【字号】教办职成〔2024〕123号•【施行日期】2024.04.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的通知教办职成〔2024〕123号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各高等职业学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加快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经研究,决定在全省开展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加快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向中小学生(含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下同)开放,丰富和拓展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强中小学生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和人生观,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人才资源支撑,有效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二、基本原则(一)需求导向,育人为本。
立足中小学生发展需求,尊重中小学生身心特征和发展规律,探索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实现模式,引导学生全面认知自我、职业、劳动、社会,促进职业启蒙,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二)突出应用,强化实践。
彰显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特征,加强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岗位、课程、项目、活动等载体的应用性、实践性,提升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的实效性,推动教育与生产、个体与社会紧密关联。
职普融通课程体系

职普融通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职业素质,职普融通课程体系应运而生。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职普融通课程体系的优势和特点。
首先,职普融通课程体系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学以致用。
其课程设置包括职业素养、技能技巧、实践操作等多个方面,全面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在职业素养方面,通过培养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意识和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让学员具备更加综合的职业素质,有一定的职业认识和职业定位。
其次,职普融通课程体系的课程设计针对实际工作需求,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职普融通的课程设置涵盖了多个领域,如IT、金融、医疗、制造业等,通过对各个职业领域的深入分析和调查,设计出最适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让学员学习到最新的实用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水平。
第三,职普融通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化。
教学模式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授,而是重视实践操作,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和实践性。
通过与职业实战的结合,让学员拥有更真实的职业体验,让学员能够及时了解职业发展动态、掌握市场最新趋势。
最后,职普融通课程体系注重对学员的个性化教学和职业规划。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职业规划意向,量身定制最适合的课程及教学计划,让学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也给学员提供了广泛的职业发展咨询服务,为学员提供更精确和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总的来说,职普融通课程体系为学员提供了最全面、最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让学员能够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果你正准备在职业领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职普融通课程体系,是一个理想的学习平台!。
普职融通、拓宽学生多样化成才路径方案

普职融通、拓宽学生多样化成才路径方案普职融通,拓宽学生多样化成才路径方案1. 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发展潜能。
普职融通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普职融通旨在拓宽学生的多样化成才路径,为每个学生提供更为贴合个人发展兴趣和潜能的教育方案。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普职融通的意义、实施方式和对学生的影响,希望能够对当前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2. 普职融通的意义普职融通意味着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融合。
传统的教育体系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而对职业技能的培养相对较少。
然而,实际上,职业技能同样重要,它们指引着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学生成才的一种重要途径。
普职融通的意义在于打破传统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界限,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成才路径,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个人价值。
3. 普职融通的实施方式普职融通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
学校与企业之间需要建立紧密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技能培训。
教育部门需要制定相应政策,对普职融通进行支持和指导。
学生个体也应主动参与,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普职融通方案,积极学习并参与实践活动。
4. 普职融通对学生的影响实施普职融通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普职融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提供更为明晰的方向。
普职融通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更容易融入职场并展现出色。
普职融通提倡个性化成长,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才需求。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我来说,普职融通是一种有益的教育创新,它拓宽了学生的成才路径,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更全面的教育。
在我的理解中,普职融通不仅仅是学术与职业的融合,更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和关爱。
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路径,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的指导意见

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提出的“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现就推动职业教育资源面向基础教育开放,促进普职融通,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质量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
以提高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水平为目标,加快中小学生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活动项目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机制保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育人为本,全面发展。
中小学生通过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
安全保障,健全机制。
将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生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人身财产安全。
标准引领,规范建设。
坚持标准前瞻与引领,按照规范建设中小学生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基地,在实施过程中做到组织程序规范,过程管理规范,结果分析规范。
职普协同,共建共享。
鼓励职业院校与中小学校紧密合作,吸引多方力量参与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和活动实施,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机制。
(三)工作目标经过3-5年左右时间努力,全面推进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资源向中小学校开放,完善条件优良的中小学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基地网络,构建职业院校、中小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教育的格局,形成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具有吉林特色的中小学生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体系。
二、主要任务(一)基地建设制定全省中小学生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基地建设标准,依托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按标准建设。
中职学校实施“普职融通”的实践与思考 ——以德清职业中专与普通中学的改革合作为例

45OCCUPATION2017 08改革创新R EFORMATION编辑 姜 菁中职学校实施“普职融通”的实践与思考——以德清职业中专与普通中学的改革合作为例文/周武杰摘 要:虽然学界对“普职融通”改革莫衷一是,但是笔者认为,这一改革具有正向意义和内在价值。
“普职融通”不是普高和职高的简单融合,而是打破既有的身份界限,实现在顶层设计、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育人模式等方面的交互与衔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本文以德清职业中专与普通中学的改革合作为例,就中职学校实施“普职融通”的实践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中职学校 普职融通 合作办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后,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呈双轨并行格局,普高以升学教育为主,职高则面向就业。
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普高生缺乏基本职业素养,职高生基础知识匮乏、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弊端日渐凸显,普职分离的体制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普职融通”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需求。
“普职融通”办学模式,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机制,整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共同发展、共育人才的目的。
积极实施和拓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服务学生终身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普职融通”的背景与意义1.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促使“普职融通”进入工业4.0、“互联网+”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产业融合和岗位融合加快,对岗位工人提出了新的职业要求——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从普通技工到复合人才。
人才需求和岗位需求的“升级”,呼唤教育整体进行改革。
高中阶段是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立交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宏观背景下,高中教育必须重新定位自身的培养目标、重新审视自身的功能定位。
也就是说,职业高中必须扭转过去培养单一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树立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新教育观,同时要破除教育“天花板”,贯通普通教育;同时,普通高中过去以升学为导向、缺乏职业素养培育的教育模式也已背离当前所提倡的全民职业技术教育追求。
职普融通、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

职普融通、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作者: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03期入选理由党的二十大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新修订实施的《职业教育法》明确“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都将职普融通、协调发展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路径与方法。
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种教育类型协调发展现状备受瞩目。
2023年3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推动职普协调发展有关情况。
事件回放从结构质量看,不断推进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普职协调发展。
高中阶段,全国目前有中等职业学校9752所(含技工学校),2022年招生650.69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40.71%;在校生1784.6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的39.67%;高等教育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含职业本科)1521所,2022年招生546.61万人(不含五年制高职转入专科招生54.29万人),连续4年超过普通本科招生规模。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都在于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培养质量和适应性,进而提升吸引力和社会形象,丰富国家教育体系的多样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从学生发展看,坚持拓宽职业学校学生发展通道。
根据产业升级调整需要和社会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提升规律,逐步引导中等职业教育在坚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通过中高职贯通、中高本衔接、完善职教高考等,为有意愿够条件的学生提供多种就业、升学发展路径。
从职普融通看,推进职业教育与各学段普通教育渗透融合,推动两类教育在各成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沟通衔接、融通发展。
这一点上,各地成功的做法很多。
例如:有的地方充分发挥职业学校专业优势,面向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劳动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技能報国、技能成才的理念;有的地方在高中阶段教育职普融通方面,推动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学籍互转,鼓励学生在规则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的地方在高等教育阶段职普融通方面,支持高职专科和普通本科联合办学、贯通培养,努力为每一个人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
关于加快职普融通 打造教育强市的建议

关于加快职普融通打造教育强市的建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的机会,也可以促进人才培养,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
加快职普融通,打造教育强市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在推进职普融通方面,应该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鼓励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
加大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使其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视。
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教学理念的更新对于推进职普融通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而非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企业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培训,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成长。
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该更新,注重实际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推进职普融通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习就业等方面,使之更贴近企业的需求;企业也应该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为学生的实际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四、鼓励学生多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
学生也应该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知识,还应该拓宽自己的视野。
五、加强监管和评估为了推进职普融通,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学校和企业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合作方的合法合规。
还应该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对于合作方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资助,使合作方更加积极主动。
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的品质和水平,首先依赖于教师。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际能力。
企业也可以参与到教师培训的过程中,使教师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
结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加快职普融通,打造教育强市,不仅仅是提出一个口号,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通区域职普教育资源构建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服务体系完成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教育学院;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北京现代职业学校;北京市第一七九中学;北京市东城区古城职业高中完成人郭鸿;姜婷;张志鹏;王喆;左耘;朱林海;汪政宏;陈权;韩联;魏民;卢亚彬;徐昌;闫晓东;杨眉;辛竹叶;马騄;王宏;袁军;王京;章嘉;张丽莉;武娟一、成果简介1994年,国家教委在《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职业启蒙”;2010年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针对普通中小学缺少职业启蒙教育师资、课程、场地的情况;以及职业学校拥有丰厚资源,在服务社会功能方面发挥作用不够的问题。
在首都区划调整背景下,2010年东城区开始实践探索,建立沟通职普资源的立交桥,开展职业启蒙教育; 2013年完成服务体系的构建,并进行检验,有效解决了职普资源融通不畅、职业启蒙课程缺失、中小学生职业认识水平不高的问题,促进区域职业启蒙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建立了多主体协同的区域职业启蒙教育服务组织与运行机制。
在东城区“学院制”综合改革背景下,成立青少年教育学院,联合职业教育学校、普通教育学校,建立多主体协同的区域职业启蒙教育服务组织,面向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形成“学院管理,平台推进,职普双侧互动”的运行机制。
青少年教育学院发布管理课程;职业学校负责开发实施课程;中小学校负责将职业启蒙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管理平台实现供需管三级联动、互助共赢。
(二)创设了“分段式多类型”课程结构理论模型,开发八大类职业启蒙课程。
模型包括:(1)职业启蒙课程总体目标;(2)分段式课程目标和学习方式:小学—感知职业—模仿体验;初中—认知职业—感悟体验;高中—探知职业—研究体验。
(3)依托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及专业大类,设置开放的职业启蒙课程类别。
依此模型,开发了基于专业特色的职业启蒙课程321门,涵盖八大专业类别;形成合作开发与自主开发两种课程开发方式;课程具有分层次、递进式、可选择的特点。
突破了职业启蒙教育有论述、无课程结构模型和实践支撑的问题。
(三)形成了便捷灵活的课程供给与实施方式,强化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测。
开发课程管理平台,将职业学校开发的课程经评审后面向全区中小学发布,实现学校、学生自主选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组织实施方式,让学生享受丰富优质的职业学校资源;形成四步教学法,凸显职业启蒙课程的教学特点;严格课程准入退出制度,提升课程品质。
满足中小学校、学生、家长日益增加的对职业启蒙教育需求。
经过五年的实践,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扩展了职业启蒙教育的覆盖面,奠定了学生生涯发展的基础,实现了职业学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北京经验”,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
二、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构建东城区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服务体系,取得了丰硕成果。
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如下:(一)职业学校有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可以为中小学校提供职业启蒙教育,却缺少沟通渠道;而普通教育因受到专业师资、职业体验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全面开展有效的职业启蒙教育。
(二)前期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缺少理论指导,区域职业启蒙课程分散、不成体系,课程目标设置不够明确,教学目标落实不够充分。
(三)普通教育学校缺乏多类别的职业启蒙课程,不同学段的学生存在着职业认识模糊,对未来缺少规划;学校、家长、学生对职业启蒙教育存在着客观需求,但是这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
经过系统论证、实验探索、形成方案(2010年~2013年);全面应用、深化发展、形成特色(2014年~2017年)两个阶段的实施与检验,有效解决了以上问题。
具体方法如下:(一)区域统筹,融通职普教育资源,整体构建职业启蒙教育服务体系。
形成区域多主体联动的职业启蒙教育服务组织;创新机制,制定以职业启蒙教育需求为导向,以课程供给为核心,以职业学校为实施主体,以“学院制”综合改革方案、东城区普通教育课程方案为政策保障的实施方略,推动区域职业启蒙教育的全面开展。
切实解决了沟通渠道不畅,融通受限,缺少协调的问题,使优质充沛的职业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满足职普教育各自的需求。
(二)成立团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理论研究,建立模型研发课程。
青少年教育学院组织东城区职教研中心、职业学校开展大职业教育观、生涯发展理论、情境教育理论等专题研究,形成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结构理论模型。
该模型通过明确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总体目标、分学段的课程目标和学习方式,以及设置基于专业特色的职业启蒙课程类别,规范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开发的内容、方式、方法;弥补课程开发理论指导不足的缺欠;丰富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经验;解决课程目标设置不够明确,教学目标落实不够充分的问题。
(三)创建课程管理平台,促进课程建设,规范实施与管理。
面向中小学校全面开放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形成区域职业启蒙教育学习场;运用多种方式推进课程实施,便于学校与学生自主选课;依据课程平台对课程实施进行监控,实现课程的科学化管理,提升课程品质;不断满足学校、学生和家长对职业启蒙教育的需求,解决供需双方不能对接的问题,促进学生职业认识水平的逐步提高。
三、成果特色与创新点该成果在创新性、融通性、系统性、便捷性和有效性方面形成了典型特色。
与前人的研究、实践相比,具有如下创新点:(一)融通职普资源的机制创新。
区域统筹下,以青少年教育学院为组织核心,以职业学校为实施主体,以中小学校为服务对象,将职普教育优质资源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融通职普教育资源的机制创新。
该机制有效调控区域职业启蒙课程资源,使职教资源输出有渠道,普教启蒙教育能落地;强调管理、供给、需求三方相互沟通、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确保融通渠道畅通。
突破职普融通有政策难落实,有需求不对位的瓶颈,开创师资共用、基地共享、课程共建的职业启蒙教育的新局面。
(二)课程结构理论模型创新。
在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职业启蒙课程实践经验,创造性构建了“分段式多类型”职业启蒙课程结构理论模型,突破了职业启蒙教育有论述、无课程结构模型和实践支撑的问题,实现了理论创新。
该模型将区域内分散的、不成体系的各类职业启蒙课程汇集到统一的课程体系框架内;在职业启蒙课程总体目标下,阐述分段目标、课程结构、学习方式等,成为职业启蒙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理论依据。
职业启蒙课程结构理论模型的构建,有效地解决了课程目标不清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课程系统建设、规范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课程供给实践创新。
课程管理平台集课程申报、评审、发布,学分记录、学业评价、质量检测于一体。
一方面,通过现代化手段,将职普教育资源虚拟重组,实现跨学校、跨领域的融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优化课程供给内容,严格课程征集流程,保证东城区职业启蒙课程的科学、严谨、规范,更加具有推广性;再一方面,为职业学校研发的职业启蒙课程提供发布平台,为普教学生选择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提供了便捷通道,实现职普供需对接。
学校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请进来,走出去”的组织实施方式、分段递进的体验式学习,实现了课程供给的实践创新。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一)职业启蒙课程的实施,开启了学生探索职业世界之门。
多类别职业启蒙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开启了学生探索职业世界之门,促进了学生对社会职业的认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调查表明,86.03%的学生认为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93.62%的学生对职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89.51%的学生认为职业启蒙课程很有意思,86.83%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初步思考。
(二)职业启蒙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推动了职业启蒙教育工作的开展。
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既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区域统筹协调的价值作用,有力推动了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
五年来,累计开发职业启蒙课程321门,受益的学校和学生人次逐年增加,覆盖东城区八个学区91所中小学校,占比88.3%,参与职业启蒙课程学习的学生累计达30余万人次,促进了区域职业启蒙教育广泛开展。
(三)发挥职业学校服务功能,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以职业启蒙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抓手,大力开展面向中小学的职业启蒙教育是职业学校创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提升职业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回归职业教育本源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职业启蒙课程研发和实施过程中,职业学校教师团队形成学习共同体,课程领导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凸显职教名师效应,如:“蜜供姜”第五代传人姜波老师、北京电视台厨艺顾问何亮老师等职教名师,带动了职业启蒙教师队伍的成长,提升了东城职业教育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四)融通区域资源推进职业启蒙教育,产生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
东城区在职普融通创新职业启蒙教育方面的实践成果,被多家专业媒体报道,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对本市其他区及外省市学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继受邀在全国课程学术年会、中国教育创新公益博览会、北京市教育学会年会、外省市挂职锻炼培训班等进行经验交流与课程指导;接待二十多所外省市职业学校考察学习。
此外,不同领域专家对东城区融通职普教育资源构建职业启蒙教育服务体系,给予了积极肯定。
专家们认为:多主体教育组织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实现了教育理念的新突破,对推动全国职业启蒙教育和构建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五、成果总结(一)背景职业启蒙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近代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说过:“凡教育皆含有职业之意味”。
他认为职业教育应当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阶段,形成“大职业教育”。
然而长期以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各自为战,缺乏资源融通,职业启蒙教育并没有得到大范围有效开展。
国家对此非常重视。
1994年,国家教委在《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职业启蒙”;2010年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又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启蒙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市也高度重视职业启蒙教育问题,指出“统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支持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相互开放课程和教学资源”。
2010年北京行政区划调整,东城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区内有4所职业学校(1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1所国家级重点校、1所省部级重点校、1所普通职校);开设29个专业(北京市示范和重点专业10个),均建有设备先进、环境仿真、工位充足,融教学、培训、鉴定、服务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实训基地;拥有专任教师635人,其中特级教师、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59名,专业课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