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护理及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手足口健康教育

手足口健康教育

手足口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婴幼儿。

它通常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可导致口腔、手部和脚部出现疱疹、溃疡和疹子等症状。

为了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措施:
1. 注重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步骤。

定期洗手,尤其在接触患有手足口病的人后要特别小心。

使用肥皂和清水进行彻底的洗手,并确保手部干燥。

2. 保持清洁环境:定期清洁和消毒常用物品和表面,如玩具、桌子、门把手等,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特别是当家中有人被手足口病感染时,要加强清洁工作。

3. 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确保食物烹饪充分,避免生食,尤其是对于婴幼儿来说。

此外,定期清洗水果和蔬菜,确保其安全。

4. 注意婴幼儿的护理:手足口病在婴幼儿中传播较为常见,因此要特别注意婴幼儿的护理。

更换婴儿尿布时要注意手部卫生,定期为婴儿清洗患部,并保持干燥。

避免让婴儿接触患有手足口病的人并在症状出现时就医。

5. 提高免疫力:加强孩子的免疫力对于预防手足口病非常重要。

良好的营养、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和规律的接种疫苗都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尽管手足口病往往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会自动康复,但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仍然至关重要。

以上措施可以帮助减少手足口病的传播风险,保持儿童的健康。

如果孩子出现相关症状,应尽快就医并接受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手足口护理问题和措施

手足口护理问题和措施

手足口护理问题和措施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特别是在幼儿园或托儿所等集体环境中很容易传播。

以下是手足口病的护理问题和相应的措施:
1. 发热:手足口病常伴随发热。

措施包括:
- 给患儿穿轻薄的棉质衣物,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

- 多饮水、多休息,帮助降低体温。

- 清洁室内空气,保持通风。

2. 疱疹和溃疡:手足口病常表现为口腔和手足上的疱疹和溃疡。

措施包括:
- 饮食宜选择软食或流质,减少对口腔和手足的刺激。

- 勤换洗干净的衣物和床上用品,保持个人卫生。

3. 接触传播:手足口病通过接触病毒患者的口腔分泌物、颜面部分泌物、粪便等传播。

措施包括:
- 避免与患者直接接触,特别是避免共用餐具和毛巾等个人
物品。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并避免将污染手部
接触到口腔或眼睛。

4. 消除室内污染:手足口病的病毒在空气中可以存活较长时间。

措施包括:
-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 定期对室内进行适当的消毒,特别是经常接触的地方,如
门把手、桌椅等。

5. 加强免疫力:手足口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增强免疫力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措施包括:
- 注重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 积极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体质。

- 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疲劳。

以上是手足口病的护理问题和相应的措施,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注意,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尽快就医进行治疗。

简述幼儿手足口病的护理

简述幼儿手足口病的护理

简述幼儿手足口病的护理
幼儿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通常在4岁以下儿童中传播。

该病毒通过口腔和手部细菌传播,会导致口腔、手部和臀部皮疹、溃疡和疼痛等症状。

以下是手足口病的护理要点:
1. 隔离:将受影响的幼儿隔离在家中,避免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特别是在患病儿童接触的其他家庭成员也患有手足口病的情况下。

2. 清洁:保持家庭和幼儿的卫生,经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设施和物品之前。

使用消毒剂杀死细菌,尤其是在儿童使用的餐具、玩具和毛巾等物品上。

3. 饮食:给幼儿提供均衡的饮食,包括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品。

避免给幼儿吃辛辣、油腻和酸性食品。

4. 水分:给幼儿充足的水分,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和防止脱水。

避免给幼儿喝含糖的液体,以免加重症状。

5. 观察:观察幼儿的症状,如发热、皮疹、口腔溃疡和疼痛等症状。

如果症状加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6. 治疗:如果幼儿的病情轻微,通常可以通过口服抗病毒药物和退烧药物进行治疗。

如果病情严重,需要住院治疗。

7. 预防:预防措施非常重要,如避免与患病者接触、勤洗手、使用消毒剂、保持通风等。

手足口病是一种轻度的传染病,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然而,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幼儿的病情,并及时咨询医生的建议。

幼儿园健康教育手足口病的预防(PPT课件)

幼儿园健康教育手足口病的预防(PPT课件)

手足口病爆发后的应急处理措施
立即隔离患病幼儿
01
将患病幼儿送往医院接受治疗,同时对其他幼儿进行观察和隔
离。
全面消毒环境
02
对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特别是高频接触的
物品和表面。
通知家长并开展健康教育
03
及时向家长通报情况,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和幼儿的防控
意识。
预防手足口病的创新方法与实践
05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案例分享
成功预防手足口病的幼儿园经验分享
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
确保日常清洁和消毒工作,定期检查和更换玩具、餐具等物品。
提高幼儿个人卫生意识
教育幼儿勤洗手、不与他人共用餐具等个人物品,培养良好的卫生 习惯。
加强幼儿健康监测
定期检查幼儿口腔、手部等部位,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使用紫外线消毒灯
在幼儿园室内安装紫外线消毒灯,利用紫外线杀菌作用预防病毒 传播。
推广使用抗菌洗手液
在幼儿园卫生间提供抗菌洗手液,方便幼儿清洁手部,减少病毒接 触。
开展健康讲座和亲子活动
邀请专业医生开展健康讲座,组织亲子活动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免 疫力。
THANKS
感谢观看
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04
幼儿园在预防手足口病中的作用
建立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
制定严格的卫生清洁制度,确保 幼儿园环境卫生。
定期对幼儿园进行全面清洁和消 毒,特别是玩具、餐具等物品。
建立健康检查制度,对幼儿进行 定期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
异常情况。
提高幼儿的免疫力与抵抗力
提供均衡的饮食,保证幼儿获 得充足的营养,增强身体免疫 力。
手足口病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治 疗,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 危及生命。因此,及时就医是关

浅谈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

浅谈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

浅谈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引起。

该病病毒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如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尤其是在夏秋季节流行,对于0-5岁幼儿来说,容易感染。

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我在本文中进行详细阐述。

一、治疗方案1. 病情轻微时的治疗: 病情轻微时,主要是进行辅助治疗,如保持患者室内空气流通,杜绝对空气中的病毒的传播,适当使用温水、温凉开水或糖水来口服,防止患者发生脱水。

同时要避免患者感冒,减轻症状。

大部分的患者都能在一周内自愈。

2. 病情严重时的治疗: 当病情较为严重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和中成药。

抗病毒药物一般为瑞德西韦、阿昔洛韦、洛匹那韦等。

中成药多以清热解毒、润燥止痛为主,如银翘解毒片,连花清瘟、麻黄扁豆汤等。

3. 对于皮疹严重的患者,可进行局部护理,如擦上消炎药点霜和使用去痒药水,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同时要做好休息,增强体内免疫力,加强营养。

二、预防措施1. 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多喝白开水或蜜水,避免输入过多的垃圾食品,增加日常适当的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改善孩子体质,增强免疫能力。

2. 食品烹饪卫生,家长应严格遵守食品烹饪卫生规范,并严格检查购买食品的卫生标准和检疫证明,避免家庭内食品交叉污染。

3. 保持室内环境清新,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要注意定期清洁家具、织物和家庭用品。

4. 洗手频繁,避免与其他感染小儿接触,增强个人卫生意识。

儿童应常洗手,重点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地面物品后,应及时清洗手部,避免病毒通过手部传播。

5. 定期检查儿童身体状况,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孩子有不适的感觉,如发烧、咳嗽、呕吐、口疮等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医,进行专科治疗。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家长应及时进行预防,并注重儿童个人卫生,并应根据宝宝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多次宣传和推广相关的疾病预防措施,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并减少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生。

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护理要点

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护理要点

健康域护理小儿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因肠道病毒而引起的传染病,在我国北方,一般7月是患病高峰期,南方是5月、9月、10月。

5岁以下的儿童是该疾病的易感人群。

该病具有一定潜伏期,大约在2~10天,并且具有一定的死亡风险,下面就谈一谈日常生活中HFMD的预防要点和护理要点。

H F M D是什么HFMD是由柯萨奇病毒、EV71这类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患儿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可通过飞沫、分泌物、排泄物等方式传播。

表现为发热,口腔、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

皮疹大小不等,不痛,不痒。

重症多由EV71病毒引起,致死原因为脑干脑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

H F M D的预防要点1.加强健康教育家长应该积极参加HFMD健康宣教,了解该疾病的危害、传播途径、传染源、防治措施等。

HFMD 预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个人卫生情况,孩子常用的物品、玩具之类的需要定期进行清洗消毒,孩子吃熟食,饭前便后要洗手。

同时,幼儿园等儿童密集的机构,需要对内部工作人员进行宣教,发现感染及时上报。

2.开展消毒工作若是出现密切接触感染者,需要进行全面消毒,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方式。

楼梯、厕所、地面、孩子的常用物品、教室、居住房间均需要进行消毒。

3.接种疫苗注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感染,疫苗接种只针对肠道病毒EV71型,分为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属于自费疫苗。

通常需要注射两针,两针间隔1个月,建议在孩子12月龄之前完成注射。

H F M D护理要点1.隔离消毒在确诊为HFMD后需要及时到定点医院隔离,病情较轻可选择居家隔离。

通常无特殊情况,需要隔离2周左右。

患儿居住的地方需要每日通风1~2小时,室内所有物品均要每日消毒。

尽量减少患儿的探视次数,患儿的排泄物、呕吐物等需要置于专门的容器,在经过充分消毒后再倾倒。

衣物被褥等可在阳光下暴晒消毒,若是无阳光,可使用开水浸泡。

餐具、水杯等物品每次使用之后用高温消毒并分开放置。

2.心理护理生病后患儿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在治疗期间需要安排患儿家属陪同照护。

手足口病护理及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护理及健康教育手足口病护理及健康教育简介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幼儿园儿童中。

其症状包括口腔、手部和足部的水疱、溃疡和发热等。

手足口病的治疗和护理非常重要,进行健康教育也是防止手足口病传播的关键。

手足口病护理措施以下是一些手足口病患者的护理措施:1.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应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特别是在接触患者后要洗手。

2. 饮食要清淡易消化:患者在发病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

3. 确保充足休息:手足口病患者常伴有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要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帮助身体恢复。

4. 注意疼痛缓解:对于口腔和皮肤上的疼痛,可以使用专门的口腔贴片和外用药物来缓解疼痛。

5. 避免传播:手足口病高度传染,患者应避免参加儿童集体活动,尽量减少与其他儿童的直接接触,以防止传播给其他人。

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以下是一些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内容:1. 认识手足口病:向公众普及手足口病的知识,包括病因、症状、传播途径等,并提醒大家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 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教育人们如何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包括勤洗手、勤消毒、避免接触患者体液等。

3. 家庭和学校的防控措施:教育家长和学校如何进行手足口病的防控措施,包括家庭卫生、消毒、通风等。

4. 早期发现和及时就医:教育人们要及时发现手足口病的早期症状,如皮疹、发热等,并尽早就医。

5. 关注后续护理和康复:指导手足口病康复期的护理,包括保持良好的营养、避免副反应等。

通过这些健康教育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保障儿童和公众的健康。

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知识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病毒引起,主要感染儿童。

为了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以下是一些预防手足口病的知识和措施:1. 了解手足口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分泌物、食物或水源的污染以及空气飞沫传播。

2.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频繁洗手是预防手足口病最基本的措施之一。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尤其在接触儿童、餐前餐后、上厕所后等时刻。

此外,保持家居环境的清洁和卫生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措施。

3. 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接触已经感染手足口病的人或物品,尤其是病人的唾液、尿液、粪便等分泌物。

避免与病人共用餐具、毛巾、玩具等个人物品。

4. 加强个人防护: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如果必须外出,应戴口罩,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

避免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尽量保持一定的距离。

5. 合理膳食:提高免疫力对抗病毒感染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合理膳食,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鱼类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6. 增强身体免疫力:定期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从而减少感染手足口病的风险。

7.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手足口病的症状,如发热、口腔溃疡、皮疹等,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遵循医生的嘱咐,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总结起来,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加强个人卫生意识,避免接触感染源,加强个人防护,合理膳食,增强身体免疫力,并及时就医。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请大家牢记这些预防手足口病的知识,做好个人防护,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手足口病治疗及护理

手足口病治疗及护理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播。

该病通常在夏秋季流行,多发生在婴幼儿和幼儿园儿童之间。

手足口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咽峡炎、口腔溃疡以及手、足、臀部的皮疹。

以下将介绍手足口病的治疗及护理措施。

治疗方面,手足口病一般是自限性的疾病,大多数患者症状可在7-10天内缓解。

在此期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缓解症状和加快康复:1.休息: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帮助身体恢复。

2.饮食: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营养。

建议多喝水、吃容易咀嚼和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等。

同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

3.发热:如果患者发热,可以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但要注意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并避免使用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以免引发其他并发症。

4.口腔护理:患者可能出现口腔溃疡,此时应使用含有氯己定的治疗性漱口液或含硼砂的外用溶液进行口腔护理。

同时,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柠檬等,以减少疼痛感。

5.皮疹:对于皮疹,可以使用外用类固醇霜或凝胶来缓解瘙痒和不适。

同时,要避免挤压或搔抓皮疹,以免引起感染。

另外,为了避免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防止感染的扩散,下面是一些护理措施:1.勤洗手:经常洗手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方法。

患者应该经常洗手,并鼓励其他家庭成员和接触者也要洗手。

2.保持清洁环境:患者的床上用品、衣物和玩具应保持清洁,并经常清洗和消毒。

3.避免接触病源:避免与病菌直接接触,特别是患者的唾液、分泌物和粪便等。

对于患有手足口病的幼儿园儿童,应暂时停课并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直到病愈。

4.个人卫生:教育患者和儿童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等。

5.积极健康习惯:加强身体锻炼、保持良好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总之,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但通过适当的治疗和护理,大多数患者能够迅速康复。

重点是提供舒适的环境、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避免传播病原体,以确保患者的康复和他人的健康。

手足口病讲义ppt课件


预警指标设定
根据历史数据和流行病学特点, 设定预警指标,预测疾病流行趋
势。
动态评估风险
定期评估疾病传播风险,及时调 整防控措施。
健康教育
宣传资料制作
制作通俗易懂的手足口病宣传资料,包括海报、手册等。
宣传渠道多样化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提高公众知晓率。
重点人群针对性宣传
针对儿童、家长、幼托机构等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口腔黏膜疹、手足皮疹、发热等,通常病程较短,预后良 好。
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
01
02
03
直接接触
通过接触患者或隐性感染 者的皮肤、黏膜、呼吸道 分泌物及被病毒污染的物 品等。
消化道传播
通过食用或饮用被病毒污 染的食物或水。
呼吸道传播
通过吸入患者或隐性感染 者的呼吸道分泌物。
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
01
02
03
04
口腔黏膜疹
患者口腔内出现疼痛性水疱, 周围有红晕,破溃后形成溃疡

手足皮疹
患者手心、足底、臀部出现红 色斑丘疹,后转为疱疹,通常
不痛不痒。
发热
患者可能出现低热或中等度发 热,少数患者可出现高热。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流涕、咳嗽 、食欲不振等症状。
02 手足口病的预防 措施Βιβλιοθήκη 个人卫生习惯心理支持
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给予关爱和支 持,缓解焦虑和恐惧。
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患儿,及时寻 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
向家长和患儿普及手足口病的相关知 识,提高认知水平,减少不必要的恐 慌。
鼓励患儿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恢复正 常生活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的护理及预防措施
发表时间:2012-10-16T16:10:25.2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4期作者:陈家新[导读] 患儿应隔离至皮疹消退、水疱结痂,隔离期为两周。

陈家新(广西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玉林 537000)【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6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均治愈出院。

结论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及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可以帮助患儿疾病康复,降低手足口病发病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4-0347-02 手足口病在2008年5月被卫生部列入丙类传染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012年好发于3-6月,以4到5岁以下小儿多见,特别是小于四岁的婴儿,重要症状是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有些也可发生在小腿等其他部位。

刚发病2-3天可没有发热,仅仅口腔有丘疹、疱疹,部分破溃,所以常常不被家长发现。

重症患儿发展迅速,其病变主要累及脑干和脊髓,患儿神经系统受累早期最常出现神经萎靡,嗜睡,易激惹,肢体抖动,少有抽搐,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2012年3月-6月,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人196例,除2例重症患儿转上级医院医治,经全体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其余全部治愈出院,一般治疗1周即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96例,年龄3个月-13岁,其中2个月-1岁的30例,1岁-2岁的79例,2岁-3岁的54例,3岁-4岁的25例,4岁以上的10例,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精神差,嗜睡、易惊、呕吐、肢体抖动。

1.2 辅助检查常规白细胞升高138例,血糖升高58例,心肌酶谱异常49例,咽拭子及肛拭子病毒分离确诊EV71感染51例,柯萨奇病毒A16感染18例,其余未分离出病毒类型。

1.3 治疗轻症患者可居家治疗。

早期应用利巴韦林、炎琥宁、阿昔洛韦、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对症治疗,必要时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应用人免疫球蛋白阻断病毒复制,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1.4 结果 2例重症患儿转上级医院医治无效死亡,其他全部治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实行严密消毒隔离确诊和疑似患儿分开安置,减少探视人员,地面,床头柜,床,患儿的用具用含氯消毒剂(每升含有效氯500mg)擦拭、被褥、衣服、在阳光下暴晒,患儿的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用等量的消毒剂(每升含有效氯1000mg)浸泡消毒半小时后倒掉,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后用液体皂流动水洗手,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制度。

2.2 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密切观察体温、心率、脉搏、呼吸和血压等变化,观察有无精神差、嗜睡、呕吐、抽搐、肢体抖动等表现,观察有无烦躁不安,易激怒、高热、面色发灰,呼吸急促,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头痛、脑膜刺激征等症状。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2.3 发热的护理低中度热仅需多饮温开水,如体温超过38.5度,可行物理降温,温水洗浴(有皮疹着不宜使用酒精擦浴)。

高热者遵医嘱以物理或药物降温。

使用退热药后1小时复测体温,物理降温后半小时复测体温。

头部置冰枕,注意局部皮肤颜色,避免冻伤。

在降温过程中注意患儿面色、呼吸、肢端温度。

2.4 用药护理
2.4.1 根据医嘱严格用药,控制输液速度。

为了减轻患儿痛苦,应用静脉留置针,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4.2 限制入量应用降颅压药物甘露醇注射液20-30min内静脉注射,避免药物外渗,应用前加温减少刺激,避免结晶, 2.4.3 应用糖皮质激素甲强龙冲击治疗,避免外渗,因甲强龙可引起局部组织的坏死,有溃疡病史者要慎用,注意观察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同时监测心率和血压的变化。

2.4.4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2.5g,5oml/瓶,开始滴注速度为1ml/min(约15滴/min)持续15分钟后无不良反应可慢慢加快速度,最快滴注速度不超过30min/瓶,在输注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过敏反应。

2.5 皮肤护理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衣服要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

剪短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查破皮疹,皮疹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抹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水剂,臀部有皮疹时要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2.6 抽搐护理按医嘱给予镇静剂,同时备好氧气,吸痰器及抢救物品,抽搐频繁时用开口器或纱布包裹的压舌板放置牙口中间,以防咬伤舌头。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痰液和呕吐物,病室保证安静,操作要轻柔,以减少刺激。

2.7 人工通气与呼吸道管理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通气。

保持呼吸道通畅,严格无菌操作,湿化器和各管道每日消毒更换。

及时清除患儿口鼻腔,气管内的分泌物。

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2分钟,防止缺氧。

严密观察气管插管位置变化,防止脱出注意呼吸机和人工气道并发症的发生。

2.8 口腔护理和饮食护理患儿因高温、口腔溃疡、疼痛而影响食欲,应给予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略凉为宜,不能过酸或过咸。

以减少对口腔粘膜的刺激,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刺激性溶液漱口,可用棉签蘸3%碳酸氢钠溶液擦患儿的口腔,然后在溃疡面涂锡类散。

3 预防
3.1 家庭预防(1)注意平时做好环境和个人卫生,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2)指导儿童改掉吃手指的习惯,远离不洁环境,养成游戏后、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3)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因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力,加强锻炼多吃含维生素C的食物,保持营养均衡,增强机体免疫力。

(4)每年3-6月,家长要每天常规检查小孩的手足口腔,特别是口腔有无疱疹, 溃烂,儿童若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3.2 托儿所、幼儿园的预防(1)首先做好对儿童家长的宣传工作,要求家长发现孩子在家期间发热出皮疹后不要送入托儿所、幼儿园,及时去医院就医。

患儿应在家中休息直到痊愈后方可入托、入园。

(2)加强晨检,保健老师在晨检时,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的孩子,立即请家中到医院就诊,在接触不同的儿童之间应进行彻底的洗手,或快速消毒。

(3)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要对入托入园儿童加强全日健康观察,一旦发现在园儿童发热出皮疹,立即与其他儿童分开,单独安置在隔离室内,及时通知家长带病儿到医院就诊。

(4)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儿童后,要立即将发病班级的玩具、被热、桌椅等进行消毒,发病班级所以物品必须与其他班级分开进行消毒和保存,对患病儿童所在班级进行医学观察,尽量减少发病班级的儿童与其他班级儿童接触的机会。

(5)日常加强对儿童经常接触的环境物体、表面、玩具、厕所等的清洁消毒。

(6)应加强托幼机构保健人员的预防意识,把握好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同时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3.3 医疗机构预防(1)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做好门诊预防工作,专辟分诊台接诊,引导出疹的患儿到专门的诊室就诊,诊室每日用空气消毒机定时消毒3次,每次2小时,桌、椅、地面,每日用含氯消毒液500mg/L擦拭3次。

(2)轻症患儿提倡居家隔离治疗休息,视病情变化及时到医院就诊。

(3)医务人员在接诊每位患者后,都要认真洗手。

(4)接诊患者时使用的医疗器械,要浸泡于500mg/L韩氯消毒剂中,半小时后清水冲净,擦干备用。

(5)同一病房内不应该收治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疑是患儿最好主单间,避免交叉感染。

(6)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确诊患者应采取消毒隔离治疗,严格管理传染源,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患儿应隔离至皮疹消退、水疱结痂,隔离期为两周。

4 结论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易引起爆发或流行,以3-6月为多见,传播快,患儿要及时医治,并且做好预防工作,对于手足口病的发生、发展、传播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刘霞, 手足口病52例的临床护理[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1):95-95.
[2] 黄玉华, 手足口病的护理 [j].护理研究,2009,23(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