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实补虚良药论文

合集下载

中药自拟方腹泻散治疗泄泻临床观察与研究

中药自拟方腹泻散治疗泄泻临床观察与研究

中药自拟方腹泻散治疗泄泻临床观察与研究忽一兵;吕佩兰;吕志昌【摘要】腹泻疾病常见、多发、难治。

使患者焦急、医界苦恼。

而中医药治疗泄泻具有综合优势。

近代应用生理学、生物化学、形态学及其他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具有综合性调节、治疗、促进受损组织器官修复与功能代偿的作用。

中药是自然药物,具有综合疗效的优势,具有清热、解毒、温中、补虚、固涩、化湿、止泻、杀菌、生肌的综合疗效。

腹泻散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对各种类型的泄泻均有明显的疗效,服用简便、安全、有效、克服了西医学对于非细菌性泄泻的治疗及疗效欠佳的弊端,泄泻治则当以去除病因,调和中州健脾利湿为主、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期刊名称】《甘肃科技纵横》【年(卷),期】2012(041)002【总页数】2页(P114-115)【关键词】泄泻;中医药疗法;腹泻散【作者】忽一兵;吕佩兰;吕志昌【作者单位】兰州市妇幼保健院,甘肃兰州730030;兰州市妇幼保健院,甘肃兰州730030/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50;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8.28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如水样为主的病症,为一年四季皆可发生的常见病,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

治则当以去除病因,运脾化湿、调和中州为主。

《医宗必读》提出止泻九法:即淡掺、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及固涩使治法基本完善。

现代西医学对于非细菌性泄泻及十年以上慢性腹泻目前没有特效疗法,因此疗效欠佳。

自8 0年代初笔者自拟中药方腹泻散治疗小儿、成人腹泻共460例,取得很好疗效,先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共观察460例患者,其中男180例,女280例。

年龄小于1岁44例、1~2岁68例、3~6岁121例、大于6岁的42例、20~60岁的80例、65~8 4岁105例。

发病时间1d以内的96例、1~3d的160例,3~6d42例、6d以上117例、1~3a20例、3~10a15例,20a以上10例。

论五脏苦欲补泻+五臟補瀉用藥原則+五脏五味五行辨+中草药归经入味法(恒之)+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

论五脏苦欲补泻+五臟補瀉用藥原則+五脏五味五行辨+中草药归经入味法(恒之)+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

论五脏苦欲补泻+五臟補瀉用藥原則+五脏五味五行辨+中草药归经入味法(恒之)+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论五脏苦欲补泻苦,即病症,病理状态,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其自身收散升降等特性被违逆或者功能降低,其表现形式或太过,或不及。

《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根据五脏的功能特性来指导处方用药的理论。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又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此即后世所谓“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苦、欲、补、泻详解苦,即病症,病理状态,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其自身收散升降等特性被违逆或者功能降低,其表现形式或太过,或不及。

如肝苦急,肝性条达而柔和,若其条达之性被违,出现的病理状态为拘急,是谓苦急;又肝为将军之官,其志怒,其气急,急则自伤,亦反为所苦。

故用甘味药来缓其急。

心苦缓,心在志为喜,若过喜则心气涣散,功能降低,出现的病理状态为心虚神散,即为缓,是谓苦缓。

故用酸味药来收敛。

脾苦湿,脾主运化水湿,若湿重则易困脾,使得脾的功能进一步失调,所以出现湿盛的病理状态,是谓苦湿。

故用苦味药以燥湿。

肺苦气上逆,肺气以肃降为顺,若其肃降之性被违,出现的病理状态为气不能肃降而上逆,是谓苦气上逆。

故用苦味药以降逆。

肾苦燥,肾主水藏精,若肾虚不能布化津液,则出现津液不足的燥的病理状态,是谓苦燥。

故用辛味药以布散津液。

欲,即顺其脏腑特性,或顺其脏腑功能则为欲。

如肝欲散,辛味能散,即顺应肝气升散之性;心欲软,软即柔软之意,咸味为水之味,能使心火上亢之力变柔和,以水火相济;脾欲缓,甘味能补能缓以和中,即顺应脾充和温厚之性;肺欲收,酸主收敛,即顺应肺收之性;肾欲坚,肾主闭藏,苦味坚肾以顺应肾固密之性。

中医泻下理论及其在养生保健中的正确应用

中医泻下理论及其在养生保健中的正确应用

的程度,便称为”病”。我们通常说患了疾病,实际上
应该包括潜伏在体内的这种患”疾”的状态。在正常 的生理状态下,人体的阴阳处于”阴平阳秘”的平衡 状态,而当机体出现了阴阳失调,但尚未出现大病 时,实际上已经感觉到某些不适,在中医学中称”未 病”,但是”未病”不是无病,相当于现代的”亚健康”。 首先,从导致现代人亚健康状态诸多的病因来 说,中医病因学说认为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 劳倦,痰饮,淤血等多方面因素。 从环境因素来说,工业社会废气污染严重;从饮 食因素来说,过食肥甘厚味,烟酒过度,内生湿热,加 之食品中人工添加剂过多,人工饲养动物成熟期短、 营养成分偏缺,造成很多人体重要的营养元素缺乏
湿热火毒郁结在关节,导致气血流通不畅,就出现关
节肿痛等。 4泻下理论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医学历来重视预防保健,称之为养生, 具体有治未病、体育锻炼、精神调摄、食疗、药物调养 等方式,所采取的是整体疗法。 生活中有滥用泻下药物的现象。例如现在流行 的”排毒疗法“,说没有病的人在春天服一些催吐、泻 下的药物,可以把冬天里积蓄在体内的火气排出去, 从而防病强身,延年益寿。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为了防 病,不顾自己体质和年龄,滥用泻下药,这种无病服 药、滥用攻下的做法十分有害。吐、下的同时会造成
Hale Waihona Puke 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在人体的不同部位,不同
时期产生多种疾患。
邪气如果留滞在人体的五脏六腑,就会导致脏
腑的气血失调,功能紊乱,如心肝火旺,肝阳上亢,就 出现头痛、头晕,心烦不寐。湿热毒邪壅滞于肝胆,就 引起黄疸;邪郁于经脉,久病人络,湿聚成痰,痰淤互 结,积聚于肝脉,日久成脂肪肝、肝硬化,甚至肝癌; 聚于心,心脉不通,则致冠心病,而出现胸闷、胸痛, 聚于脑,脑窍血脉不通则致中风;脑失所养,日久就 导致痴呆。湿热壅滞于脾胃,引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 失常,轻者出现胃胀、胃痛,口苦,不思饮食,邪郁日 久,壅结成积则成癌症;肠胃有湿热毒邪,则出现泄 泻、大便不爽,甚至肠癌。如果湿热毒邪壅结在肾和 膀胱,就会出现小便浑浊,短赤涩痛,甚至小便不通, 前列腺肿大、前列腺癌等;或者在妇女出现带下黄赤 腥臭,下腹酸痛;或出现痛经、闭经,甚至子宫肌瘤 等。 邪气如果阻滞人体的组织官窍,也会导致多种 疾患,如湿热火毒卜熏头面官窍,就会出现咽喉肿 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耳痛流脓;湿热火毒壅结在 皮肤肌肉,就会出现湿疹,黑斑,青春痘,疮痈肿毒;

中医药理学泻下药的讲授论文(共2篇)

中医药理学泻下药的讲授论文(共2篇)

中医药理学泻下药的讲授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药药理学泻下药的讲授方法——对比分析法泻下药是临床常用中药,泻下药的现代药理作用有与化学泻下药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于化学药的地方,是中药泻下药特有的药理作用,因此采用对比分析法讲授中药药理学的泻下药不仅为以后章节的学习做好铺垫,也有利于学生熟悉中药药理学的课程特点,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习惯、调动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

泻下药概述是概括总结本章药物的共同药理作用,掌握了概述部分的内容,就掌握了本章药物的共性药理作用,因此概述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讲好概述内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常常采用对比分析的授课方法,来讲授泻下药概述部分的内容。

1对比中药学讲泻下药的功效和药性虽然泻下药在中药学里已经讲过它的功效和药性,但在中药药理学里所讲的侧重点不同,中药药理学讲功效和药性主要是从功效出发联系其药理作用,从药性分析产生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泻下药具有泻下通便、消除积滞、通腑泄热、去除水饮的功效,主要用于里实证。

从功效上看泻下药不仅能泻下,还有泄热和逐水的功效吒这为后面讲泻下药的药理作用埋下伏笔。

另外泻下药多味苦,在药性理论里面,苦味药能燥湿,能泻下,四气的现代研究表明,苦味药的有效物质基础是苷类和生物碱,而泻下药中大多数药物都含有苷类成分,如大黄、芦荟、番泻叶等含有蒽酿苷类成分,也是其主要的泻下成分。

所以从药性出发泻下药的药理作用又与四气的现代研究相吻合。

2对比中医学与现代医学讲泻下药的主治病证中药学课程里已经讲过泻下药的主治证是里实证,在这里重点是讲里实证的主要症状表现及原因。

里实证包括胃肠实热所出现的证候,证见壮热烦渴、腹痛便秘等,及停痰、瘀血、食滞、虫积所致的证候,还有水饮内停证候。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这些证候多见于腹痛便秘、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等多种急腹症,也见于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及胸膜炎、腹膜炎、肝硬化腹水等胸腹积水。

脾之补泻大法撷微(投稿)

脾之补泻大法撷微(投稿)

脾之补泻大法撷微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医学2008级1班杨贤土付润馨提要“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为后天之本,受纳水谷,化生精微,转输气血,以充养四肢百骸,腠理毛窍,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也正基于此,脾胃一伤则诸疾蜂起。

正如李杲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故治当重脾胃,而治有补泻,在脾一言以弊之:“温热补,寒凉泻,各从其宜。

甘补苦泻。

”但论具体补泻大法还当分明虚实,辨证论治。

关键词脾之补泻土实泻之土虚补之本湿除之标湿渗之“凡药之五味,随五藏所入而为补泻,亦不过因其性而调之。

”【1】此示我们,一则从脏腑之性而行补泻,正如吴崑曰:“顺其性为补,反其性为泻。

”【2】顺其性则助其势,促进其生理功能正常发挥;反其性则抑其势,制其逆乱之气,伐其亢盛之邪。

在脾则顺其运化、升清、和缓之性,而合喜燥恶湿之本为补;若其用太过或邪之所凑则当反其道而为泻。

另一方面则因其虚实之性而施补泻之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李时珍曰:“或补或泻,则因五藏四时而迭相施用者也。

”【1】从五脏与四时之关系而施补泻,因时而异亦可为参考。

至于补泻之具体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收录,兹简论于下,以供探讨。

1土实泻之1.1泻子法《难经·六十九难》云:“实则泻其子。

”【3】这提示我们,脾胃之实,不仅须泻本脏亢盛之气,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次序,泻其“子脏”——肺,通过“气舍于其所生”的机理,以辅泻其亢盛之气【4】,用桑白皮、葶苈子之类,或有风邪袭表,佐以防风祛之【1】。

笔者认为此适用于脾实太甚,或久泻脾胃而效不显,或兼肺系先后病证之实者。

1.2吐法张从正曰:“自胸已上,大满大实,痰如胶粥,微丸微散,皆儿戏也。

非吐,病安能出?”【5】又“宿食在上脘,当吐之”【5】。

脾胃虚损或饮食无节而致痰饮聚积、宿食等停滞于高位,上盛不已,因而越之,用瓜蒂、豆豉、栀子之属,祛邪为要,邪去正安【1】。

笔者认为,此吐法多为治标救急而备,以祛实邪,当“中病则止,不必尽剂,过则伤人”【5】,而后仍须辨证治本以求正安。

刺络放血疗法治疗虚证之

刺络放血疗法治疗虚证之

现代研究成果

随着全国刺络放血学术研讨会的成立,我 国科研人 员对刺络放 血的研究 越来越深入。 组织细胞 和脏腑器官 缺血缺氧 状态表现出 的症状多 为中医之虚 现 代 证,大量实验资料研究证明刺络放血具有 研 究 促进造血机能,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成

现代研究成果如下:

刺络放血可调动人体免疫防御机能,激 发机体自身的抗病防病能力;
究 成 果

刺络放血具有脑保护作用。 实验证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 抑制实验性脑缺血缺血区氧分压的降低, 通过抑制兴奋性氨基酸和一氧化氮以及 胞内Ca2+浓度的升高,和增强快速反应蛋 白FOS和应激蛋白HSP70的表达作用,可以 促进bFGF免疫阳性细胞的增殖表达,从而 起到脑保护作用。
现 代 研 究 成 果
古 代 文 献 理 论 基 础
另外,张从正的学术思想 还体现于: “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 自复也” “ 陈莝去而肠胃洁, 瘕尽而荣卫昌, 不补之中,有真补者存焉”

“医之道,损有余,乃所以补其不足也” 等
古 代 文 献 理 论 基 础


一、古代文献 1.古代文献理论基础 2.古代临床应用 2二、现代发展 1.现代研究成果 2.现代临床实验及临床实践
刺络放血对血管及血液成分产生积极的 影响,能改善微循环,使组织细 胞得到更充分的血液营养物质 的补充;

现 代 研 究神经肌肉产生良性刺激, 通过刺激体表的外周感受器或神经小体, 来反射性的改善肌肉功能; 刺络放血有助于分泌各种消 化酶,有助于改善脾胃虚 弱引起的厌食、消化不良 现 代 研 等;
现 代 研 究 成 果

另外,用哲学中的控制论系统论来分析 刺络放血的作用,对于理解刺血疗法能 够治疗虚证的观点很有帮助:将刺络放 血看作是对机体系统调控的一种方法, 利用刺络放血来打破系统病理的稳态, 从而激发机体自身的各个调节系统,尤 其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使机体 向生理的稳态矫正。

针刺泻实补虚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

针刺泻实补虚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

针刺泻实补虚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目的探讨针刺泻实补虚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方法对30例患者采用针刺天枢、大肠俞、支沟、上巨墟,以及配合实秘、虚秘不同取穴采用泻实补虚的方法。

1次/d,10次为1个疗程。

结果经过治疗患者排便速度、排便难度、便意感及伴随症状有了明显的变化。

总有效率达到83.33%。

结论针刺泻实补虚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标签:针刺;泻实补虚;慢性功能性便秘便秘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因其病情复杂,病程较长,治疗棘手,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而针灸治疗便秘由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已逐渐受到临床重视和研究。

我院近几年开始使用针刺泻实补虚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6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肛肠科、针灸科门诊患者。

其中男36例,年龄28~78岁;女24例,年龄22~76岁。

长期服用刺激性泻药者28例,使用开塞露、灌肠甚至手助排便者12例。

60例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考2006年国际功能性胃肠疾病罗马Ⅲ(RomeⅢ)标准1:排除肠道及全身器质性病变。

①符合以下二.项或者二项以上:?訩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訪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状便或硬便;?訫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訬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設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帮助;?訮排便次数<3次/w;②在不使用泻药的情况下很少出现稀便;3. 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IBS。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1.2方法治疗组:针刺治疗处方:天枢、大肠俞、上巨墟、支沟。

实秘加合谷、太冲;虚秘加气海、足三里、关元。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四肢,主穴用碘伏常规消毒后,刺手执针快速将针刺入穴位皮内,再缓慢捻转刺入25~30㎜,施以小幅度高频率提插,以得气为度.实证用捻转泻法、虚证用捻转补法。

沈家骥主任运用补虚泻实法治疗不寐经验

沈家骥主任运用补虚泻实法治疗不寐经验

4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年第40卷第11期沈家骥主任运用补虚泻实法治疗不寐经验**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沈家骥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家中药人教函[2018] 134号)作者简介:倪凯(1963 -),男,本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民族医药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研究。

△通信作者:沈宇明,E -mail :cyqzyz@ 126. com.倪凯,梁志庆,高敏,张娅,沈宇明A,沈家骥(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云南昆明650223)摘要:不寐,即失眠,是困扰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今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 失眠的问题。

沈家骥主任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强调此病多虚实夹杂。

总结出其治疗当以补虚为主,泻实为辅,兼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关键词:不寐;补虚泻实;沈家骥;经验中图分类号:R256. 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 - 2349(2019)11 -0004 - 04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 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寐,重则彻夜不寐。

常伴有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及心神不宁等[1-2]o 现西医临床常用抗组胺类、非苯二氮卓类以及各种抗抑郁药物来进行治疗,效果不 甚明显⑶。

中医学将失眠称之为不寐,致病因素复杂 多变,是临床常见病以及疑难病⑷。

沈家骥主任医师从医61年,是第四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5 ]潘丰满,张德新,黄江荣•柴胡疏肝散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82例 [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08,5(4) :35 -36.[6] 钟荣光,张洁贞,李俊,等.加味柴胡疏肝散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 型肝炎32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9,41(4) :22 - 23.[7] 戴亚娟.柴胡疏肝散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腹水随机平行对照研究[〕]•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4):81 -83.[8] Xing F,Tan Y,Yan G J,et al. Effects of Chinese herbal cataplasm Xi-aozhang Tie on cirrhotic ascites [ 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 An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Devoted to Bioscientific Research on Indige ­nous Dru 序,2012,139(2) :343 -349.[9] Xiu Lijuan,Yan Bing,Qin Zhifeng ,et al. Chylous ascites treated by tra ­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 A case report and discussion [ J].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2015 ,23 (1) :63 -67.[10] 潘国辉,许英铭•益生菌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肝硬化肠菌失调临床研究[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6,14(2) : 158-160.[11] 向元礼,罗俊华.参苓白术散加减结合利尿剂治疗肝硬化腹水32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2(6) :366.[12] 王付.茵陈蒿汤方证探索与实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4) :1126.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4;(7): 52-53.[14] 王政.茵陈蒿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150例[J].陕西中医,2014,35(7): 841 -841.[15] 郭水福•加味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6例[J].福建中医药,2014,45(1): 16-17.[16] 李娟.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疽型肝炎的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7): 37-38.[17] 黄左宇.加减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2): 11-11.[18] 王晓东,张赤志•茵陈蒿汤联合己椒苗黄丸加减治疗肝硬变腹水临床研究.2014;29(196): 1373 -1374.[19] 慕永平,刘平•肝硬化肝肾阴虚病机理论及养阴一贯煎方证病理学基础[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 18(9) :1460-1464.[20 ]杨嬪,贾彦,王蔚,等.膈下逐瘀汤对大鼠纤维化肝脏组织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7):121 -126.[21]古伟明,杨以琳,陈富英,等.五苓散对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7)=80-82.[13]张健;李海涛;陈鹏.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48(收稿日期:2019-06-18)2019年第40卷第11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5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及云南省首届中医药师带徒指导老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泻实补虚良药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17-01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

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

其性味苦,寒。

入肾、膀胱、大肠经。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虚热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记载:“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

”《珍珠囊》谓:“黄柏之用有六:泻膀胱龙火,一也;利小便结,二也;除下焦湿肿,三也;痢疾先见血,四也;脐中痛,五也;补肾不足,壮骨髓,六也。

”临床上黄柏是一味内服外治、泻实补虚的良药,如果匹配得当,可治疗男女老幼多种病证。

1.甲沟炎本病多由外伤感染所致,如针尖、竹、木、鱼骨、修甲刺伤,昆虫咬伤等,从而感染毒邪阻于皮肉之间所成。

初起时多局限于指甲一侧的近端边缘处,有轻微的红肿痛疼,一般2~3天即成脓。

如不及时治疗,可蔓延到对侧而形成指甲周围炎;若脓液浸入指甲下,可形成指甲下脓肿,则指甲背面上可透现出黄色或灰白色的脓液积聚阴影,造成指甲溃空或有胬肉突出,延长疗程。

黄柏有抗菌、收敛、消炎的作用,临床可用黄柏30克,加水200毫升,煎取药液50毫升。

用脱脂棉花,浸泡黄柏液,将患病部位四周包裹,外用塑料薄膜包扎,胶布固定,使药物不得外溢。

首次用药后疼痛即可明显减轻,次晨换药重新包扎,中午可打开晾1小时,继续换药包扎,一般轻者包扎2天即可痊愈。

2.黄疸型肝炎本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目黄、身黄、溲黄、肝区胀痛为特征,属于中医学“黄疸”、“湿热”等范围。

其病机是由于湿热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所致。

治疗方法很多,而清热利湿为其大法。

用黄柏10~15g,配合栀子、茵陈清热泻下治疗黄疸型肝炎效果很好,一般服药2~3周黄疸可明显消退。

此外,对砂石阻滞胆道引起的黄疸或胆道术后黄疸持续不退者,用黄柏12g,配金钱草30g、鸡内金15g、广郁金12g,以疏肝利胆、排石退黄,疗效满意。

但需要注意的是:黄柏苦寒,易伤脾胃,要随时注意邪热的程度和变化,随时调整剂量,所谓中病即止。

3.细菌性痢疾本病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样大便,伴有发热。

其基本病理损害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等渗出性炎症改变,属中医学“痢疾”的范围,主要病因与外感时邪及饮食不洁等有关,伤及脾胃,其湿热、疫毒之邪薰灼肠道,气血瘀滞,腐败化为脓血,发为痢疾。

治疗用白头翁汤有效,以黄柏15g,配马齿苋30g、黄连5g、煨木香10g等药,可以清肠解毒、调气行血,治疗细菌性痢疾效果满意。

临床还可用黄柏10g,配乌贼骨10g、制大黄10g、白芨10g等药,提高胃肠黏膜溃疡面的修复作用,治疗糜烂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有效。

4.足癣俗称脚湿气,也叫“香港脚”。

本病的形成多由脾胃两经湿热下注而成。

病初多因久居湿地或水中工作,外感湿邪、郁久化热,湿热下注则双足起水疱,糜烂流水;病久湿热燥盛,耗伤阴液,
肤失濡养则皮肤肥厚干燥、破裂。

浸淫成片为其主要辨证要点。

治疗可用黄柏研粉,撒于患处。

趾间湿烂严重者用黄柏20克、苦参30克、地肤子20克、白鲜皮20克、枯矾15克,水煎,去渣放温后浸泡患处,每日数次,每次30分钟。

5.糖尿病本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在中医学属“消渴”的范畴,其病机为内热伤阴、消谷耗津而发病,可见本病的特点是“阴虚热淫”。

因此,用滋阴清热为其主法,而黄柏一药,既滋阴又清热,且现代药理证明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可配山药20g、山萸肉10g、天花粉15g等治疗慢性糖尿病有明显的效果。

6.痛风性肾病本病又称尿酸性肾炎,是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于肾脏而引起的肾脏病变,中医归之于“痹证”、“痛风”、“历节”等范畴。

其病机为禀赋不足,或由调摄不慎、嗜欲无节,逐致肝肾亏损,湿浊内聚,肾络痹阻。

急性期为湿热痹阻居多,症见跖关节、踝关节红肿痛热、尿酸偏高等,治疗可用黄柏12g,配苍术12g、牛膝15g、生薏仁30g等药,清热利湿以降尿酸。

7.慢性盆腔炎本病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当迁延而来,但也有
急性期并不明显,待发现时已属慢性者。

中医学中虽无此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概括于“热入血室”、“带下病”、“症瘕”等病之中。

症见低热起伏,下腹疼痛胀坠,腰骶酸痛,经期或劳累后加重,经期延长,或经血量多,白带增多,色黄淫臭,口干不欲饮,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疗用黄柏10g,配败酱草30g、当归15g、香附10g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效果较好。

8.治疗慢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是发生于骨组织的慢性感染,多由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转变而来。

发病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

内因是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外因或为热病后热毒未尽,深蕴入内流注于骨繁衍聚毒为病;或为金刃所伤、邪毒侵延注骨为病;或为筋伤后淤血化热、深蕴入里、留于筋骨、经络阻隔、气凝血滞、腐筋蚀骨、蕴郁成脓、破溃而出。

临床治疗可用黄柏1200g、黄连900g、大黄1800g、甘草450g制成无菌溶液,每毫升含生药0.03g,浓度为3%,灌封备用。

在手术消除病灶死骨死腔基础上,用双管闭式在24小时内持续灌注引流,每日用药3000ml,一般持续1~2周,待引出液清澈后方可拔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