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

青龙摆尾法
操作: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 刺向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 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白虎摇头法
操作:直刺捻转进针,直达深层,得气后 将针快速左右摇动,边摇边提针。与此 同时,于所针腧穴经脉的一端,用一手 手指按压,让此端经脉关闭,使经气沿 经脉向另一端传导运行,直达病所。
八.热补凉泻法
热补法:左手紧按针穴,右手将针刺入 穴内,气至后左手加重压力,右手行捻 转补法,再行提插补法,最后再行捻转 补法,产生热感;
凉泻法:左手紧按针穴,右手将针刺入 穴内,气至后左手减轻压力,右手行捻 转泻法,提退1分左右,再行提插泻法, 最后再行捻转泻法,产生凉感。
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三.捻转补泻法
操作:是指在针下气至基础上,以大指和 食指末节的指腹部来回转针,有进有退, 从用力轻重、角度大小、速度快慢、左 捻或右捻为主的不同手法而区分补泻。
《针灸大成》:“补针左转大指努出,泻 针右转大指收入”。
四.迎随补泻法
《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 追而济之者,补也。”
操作:针刺得气后,针尖顺其经脉,随而 济之为补法;针尖逆其经脉,迎而夺之 为泻法。
苍龟探穴
操作: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然 后更换针尖方向,前后左右多向透刺, 浅、中、深三层逐渐加深,如龟如土探 穴四方钻剔。
赤凤迎源
操作:先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 至浅层,候气摇针,再插入中层,然后 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 展翅飞旋,以达通行经气的作用。
治病八法
内经针法:针刺补泻的原则与施行补泻的依据

内经针法:针刺补泻的原则与施行补泻的依据《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
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内经》中关于针法的论述涉及到针刺的器具、持针的法则、刺法的种类、补泻手法的区分、针刺剂量的掌握、针刺的宜忌、针灸医师的应备条件以及某些疾病的针刺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刺法和补泻法。
针刺补泻的原则《灵枢·官能》:“用针之服,必有法则。
”针灸临床必须根据病症的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这些都是关于补虚泻实方面的论述。
针刺补虚、泻实就是要从临床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病人和不同病情、不同时间,选用恰当的经络穴位,运用适当的补泻方法,对正气虚弱的病证,起到扶正(补)的作用;对病邪偏盛的病症,起到祛邪(泻)的作用。
《素问·宝命全形论》:“刺虚者须其实(补),刺实者须其虚(泻)。
”因此说掌握好针刺补泻手法也是针刺作用产生的关键之一。
《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调气可以说是在得气的基础上适当调节其感应,以起到调整人体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就是指针刺治疗以达到气调为目的。
施行补泻的依据1、明辨经络施行针灸首先要熟悉经络理论。
《灵枢·本输》说:“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
”指出针刺补泻法的运用即以经络理论为指导。
针灸的作用主要是调理气血以达到扶正祛邪。
临床上辨证施治,都离不开经络。
《灵枢·卫气失常》说:“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轻)者浅(刺)之,甚(重)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
针刺补泻及其补泻手法

强刺激:较大幅度和较快频率的提插、捻转
弱刺激:较小幅度和较慢频率的提插、捻转
中刺激:提插、捻转的幅度和频率适中 刺激量与针刺效应的关系 弱刺激+时间短=弱兴奋效应 弱刺激+时间长=弱抑制效应 强刺激+短时间=强兴奋效应 强刺激+长时间=强抑制效应
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
•针刺补泻是对刺激强度恰当运用
•刺激强度与针刺补泻效果有关
提插捻转的幅度和频率适中刺激量与针刺效应的关系弱刺激时间短弱兴奋效应弱刺激时间长弱抑制效应强刺激短时间强兴奋效应强刺激长时间强抑制效应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针刺补泻是对刺激强度恰当运用?刺激强度与针刺补泻效果有关?刺激强度与补泻手法有本质区别平补平泻?先泻后补补泻兼施扶正祛邪?小刺激量的针刺提插补泻?均匀用力的幅度和频率恰当并使患者感觉舒适的的捻转提插手法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本法可配合各种针刺补泻手法运用,以加强调和 阴阳、升清降浊、促使营卫气血运行通畅。
操作前应使病人之呼吸和缓均匀,逐渐加深。切 勿憋气。医生也应调息守神
开阖补泻法
针刺补泻 过程中,在出 针时是否按闭 针孔以区分补 泻的方法
补法:轻出针后, 泻法:出针时边退边 以押手迅速按针孔, 摇,摇大针孔,出针 按揉针孔片刻。 后不按压针孔或缓压 针孔。
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
辨别虚实
证候虚实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 泻其阴而和之; 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 其阳而和之。 《灵枢 终始》
脉象虚实
虚实夹杂
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之以针,而调以甘药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审察经气
经络诊察
麻痹、厥冷、陷下、 观察(望) 感觉迟钝——虚 触摸(切) 疼痛、红肿、硬结、 感觉过敏——实
有关毫针针刺单式补泻手法的浅析

d 0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5 . 0 6 . 0 5 4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5 ) - 0 6 — 1 2 6 1 0 - 4
赋》 中提 到 的旋转 手 法 同出一 辙 。后 世 将 捻转 补 泻 的 方 法逐 渐发 展 为 : 针下得气后 , 拇 指 向前 左 转 时 用 力 重、 速度 快 , 拇 指 向后 右转 时用力 轻 、 速度慢 为 补法 ; 拇 指 向后 右转 时用 力 重 、 速度快 , 拇 指 向前 左 转 时 用 力
《 黄帝 内经 》 云: “ 百病之生 , 皆有 虚 实 , 而 补 泻行 焉。 ” 针 刺 补泻 不 仅 是 指 针 对 病 症 虚 实 而施 行 的 针 刺
插 补泻 法是 根 据 “ 体表属 阳, 体 内属 阴” 的阴阳属性 , 以调整 人体 的荣 卫 内外 阴 阳之 气 而立 法 的。 因“ 卫 气
轻、 速 度慢 为泻 法 。然 此 种叙 述 是 按 大 多善 用 右 手
1 . 1 提 插 补泻 主要 是 根 据 针 体在 穴 位 内提 插 手 法
的紧慢 ( 轻 重与 速度 ) 来 区别 补 泻 的针 刺手 而 内之是 谓 补 , 动而 伸 之 是谓 泻 。 ”
据各 自对《 黄 帝 内经 》 《 难 经》 的基本 原 则 的理 解 , 结合
自已的临床 实践 , 使 针 刺 补泻 的各 种 具 体 手 法 不 断发
展, 流派 纷呈 , 方 法各 异 。针刺 补泻 手法 发展 到今 天这
大其 穴 , 气 出乃疾 。补 必用 方 , 外 引其 皮 , 令 当其 门 , 左
四常用针刺补泻手法

4、预防
(1)认真检查针具,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则 要剔出。
(2)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在行针或留针 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
(3)针刺时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 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 针。
(4)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有弯针,应立即 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对于滞针等亦应 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五)血肿
指在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引起肿痛。
1、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 刺伤血管所致。
(3)留针时体位改变或滞针时未及时 处理,并强力抽拔,或外物碰压。
2、表现:行针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或 部分针体浮露于皮肤之外,或全部没于 皮肤之下。
3、处理:医者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 变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 入。若残端部分针身露于体外时,可用 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 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 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 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 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 定位,手术取出。
4、预防 (1)要求医者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
要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速。
(2)患者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 随意改变体位。
(3)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碰压。
(四)断针
断针又称折针。是针体折断在人体内。
1、原因 (1)多因针具质量不佳,或针身、针
根有剥蚀损伤,而术前失于检查。
(2)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时 强力提插、捻转,致肌肉强力收缩。
3、处理:若因患者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 而引起的滞针,可嘱患者不要紧张。
➢医者用手指在邻近部位做循按动作,或 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 气血,缓解痉挛。
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有哪些? 针灸临床实践证明,针刺补泻效果的产⽣,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的因素。
机体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不同的调节作⽤机体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不同的调节作⽤,即补泻效果。
如当机体处于虚寒、脱证状态时,针刺可以起到回阳固脱的作⽤,为补法;当机体处于实热、闭证的情况下,针刺⼜可以起到泄热启闭的作⽤,为泻法。
⼜如胃肠痉挛时,针刺可以消除痉挛,使疼痛缓解,为泻法;胃肠弛缓时,针刺可使胃肠蠕动增强,为补法。
⼼率慢时,针刺可使其加快,为补法;⼼率快时,针刺⼜可使其减慢,为泻法。
由此可见,针刺时的机体状态,是产⽣针刺补泻效果最主要的、决定性的内在因素。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这是⼀个由量变(针刺)到质变的过程。
当然,针刺对机体的这种调节作⽤,也与机体正⽓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机体的正⽓如机体的正⽓旺盛,经⽓则易于激发,针刺的调节功能就显著;反之,如机体的正⽓不⾜,经⽓不易激发,则针刺的调节功能就差发,则针刺的调节功能就差。
⼀.机体的状态⼆.腧⽳的偏补、偏泻特性 许多腧⽳对⼈体的作⽤具有偏补或偏泻的相对特异性,即有的腧⽳具有补虚的功能,有的腧⽳具有泻实的作⽤。
例如⽓海、关元、命门、肾俞、三阴交、⾜三⾥等⽳均有强壮的作⽤,多⽤于补虚;⽽⼈中、⼗宣、合⾕、太冲、曲泽、委中等⽳均有宣散作⽤,多⽤于泻实。
这是影响针刺补泻的“媒介”因素。
三.针刺⼿法 有道是:“⼿法不明,针灸不灵。
”《灵枢·九针⼗⼆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为了进⼀步达到补泻的⽬的,在进针并得⽓以后,往往需要配合运⽤⼀定的⼿法,这是促使⼈体内在因素转化的“量变”条件。
《针灸聚英》中说:“针形⾄微,何以能泻有余补不⾜?⽈:如⽓球然,⽅其未有⽓也,则靥塌不堪蹴踢,及从窍吹之,则⽓满起胖,此虚如⽓球然,⽅其未有⽓也,则靥塌不堪蹴踢,及从窍吹之,则⽓满起胖,此虚则补之之义也则补之之义也;去其窍之所塞,则⽓从窍出,复靥塌矣,此实则泻之之义也。
针灸补泻的手法

针灸补泻的手法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大家可能听说过补泻手法这一操作类型。
补泻具体是何种含义呢?其实补与泻需要分隔看待,两者都属于与中医针灸开展治疗的重要原则。
中医讲究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通过采用针刺方式进行治疗,可以实现“泻”或“补”的效果,使人体内部经络能够恢复正常,达到治愈疾病的最终目的。
补泻手法实际含义补类手法主要通过增强人类自身正气的方法,使内部脏器功能低下状态可以得到消除,实现恢复健康。
泻类手法则需要疏通内部亢进功能,使人体脏器能够恢复正常运行状态,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补泻过程中,需要掌握恰当的手法才能够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针灸补泻的实践效果在经过针灸补泻治疗后,人体内部功能状态会从病理现象逐渐恢复为正常状态,使患者能够摆脱疾病困扰。
在补泻实践过程中,若病人本身处于较为疲惫的状态,从中医角度分析属虚症时,针刺便可以有效补虚,使机体可以得到充实效果,解决导致疾病的主要因素。
在身体处于内部实火旺盛状态时,针刺可以清除内部邪热状态,达到降低亢进功能的效果。
例如,在患者出现胃肠道问题时,经过中医辩证分析,明确主要病因,是胃部功能亢进。
通过采用针灸补泻处理方法,便可以有效泻除病人体内实火,使胃部功能回归正常化。
针灸补泻应用手法的影响条件中医与西方医学不同,应用手法可能会受到各式各样的条件影响。
因此,在开展相关治疗活动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辩证开展针灸补泻措施。
在针刺过程中,治神与守神属于重要影响条件之一。
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患者进行定神处理,使其能够得到足够的心理支持,避免对针灸治疗产生抵触。
同时,还需要利用望闻问切的中医检查原则,对患者补泻过程中产生的神态变化进行分析,确保医患合作基础能够有效建立。
在针刺过程中,操作医者需要保证精神集中,及时观察病人神色情况,保证针灸能够迅速刺入,完成后续养神流程。
针刺后为避免补泻效果受到意外影响,需要及时嘱咐患者维持平静情绪,避免出现严重波动。
此外,补泻与得气前提也存在一些重要关联。
[转]?针刺补泻手法体会
![[转]?针刺补泻手法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833765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14.png)
[转]针刺补泻手法体会[转] 针刺补泻手法体会[收藏]2011-03-11 15:22标签:前言:“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巧运神机之妙,工开圣理之深。
外取砭石,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阳而倒阴。
”盖针灸一术,“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尽;斯文细密,在久习而能通。
岂世上之常辞,庸流之泛术。
”朝于斯,夕于斯,并致力于斯,苦读经典,寻幽探微。
精其心而穷其法,正其理而求其源。
悟《素问·针解篇》之道,晰道其理,晰理其奥,终洞窥热补凉泻手法之幽微,热补凉泻手法之大成。
经多年临床应用,是以效验,故以讵敢匿于己私,庶共传于同志的思想,将其精妙公诸于世,以飨同道。
操作:“凡用针者,必先察经脉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动者,乃后取而下之。
”医之体,欲当澄神内视,安神定志,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施术操作,至意深心。
1 热补手法审病求因,辨证施治,当机体需热补手法治疗时,循经取穴,押手重而多按已消毒的穴位,刺手持针轻而徐入人部,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将针单方向大幅度捻转,随即以手如伏虎之势努针,使针尖有下沉之趋势,待针下有涌动(气实)之感觉时,即沉刺地部,可获得热感。
2 凉泻手法审病求因,辨证施治,当机体需凉泻手法治疗时,循经取穴,以刺手无名指作押手,施三部(天→人→地)进针法,将针有节奏地刺入已消毒穴位的地部,食指向前,拇指向后,将针单方向大幅度捻转,随即以手若擒龙之势,吸拔针柄,使针尖有上提之趋势,待针下有沉坠(气满)之感觉时,即将针吸拔至天部,可获得凉感。
体会:“欲其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传统热补凉泻手法,强调了“三进一退”“一进三退”“提插捻转”“九六”生成的作用,忽略了产生“热”和“凉”的基础针感,而以“提插捻转”“九六”之数的生成来获得。
这种反复“提插”“捻转”的动作,往往会打乱气机的正常运行,疗效反而不佳,对机体还会造成一定的良性损伤,给患者增添了新的痛苦。
《素问·针解篇》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脉证变化
通过补虚或泻实的针刺手法,
脉象平和,症状缓解,寒证或热证消失。
二.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
“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逆经气来时而施, 为泻为迎;顺经气去时而施,为补为随 “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指出要根据经气的逆顺、 盛虚来进行补泻,经气来时,经气充盛,不可用补法只能用泻法, ,称为迎;经气去时,经气亏虚,不可用泻法,只能用补法,称为随。
(二)审察经气
1.根据切循按弹和针下感应辨别经气虚实
虚:表现为麻痹、厥冷、陷下、瘦弱,针下空虚、感觉迟钝。 实:表现为疼痛、红肿、硬结、肥大,针下紧涩、感觉过敏。
2.根据得气辨别正邪虚实,决定补泻
《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凡针下得气徐缓,如鱼吞钩铒之沉浮,病人自觉针下柔和舒适,为谷气 至,宜慎守勿失,以激发经气扶正。
教材引述的《内经》原文说明:外在形气不足,内在精气虚损的情 况下,若用针刺治疗,会加重损伤形体与精气,因此不宜针刺,宜用 甘药调之。对此,可以这样理解: ①针偏于泻,灸偏于补,严重虚损最好不针,而以灸治疗。 ②古代针粗,容易损伤形体与精气;现代针细,对形体精气的损伤 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现代针刺仍然可以治疗一般的虚证, 但对严重的虚证,危重病人,则必须采用综合治疗抢救(针、灸、药/ 中、西医)。
第五章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是在得气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采用的相应补泻 手法。
第一节 针刺补泻 一.针刺补泻的概念和范畴 概念: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确定的以补虚泻实 为目的的两类针刺手法。 范畴:补泻原则、补泻手法、补泻效应。
(一)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正虚邪实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中医治 疗的基本原则。同理,也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泻者迎之,补者随之。”也就是说迎就是泻法,随就是补法。
《难经·七十二难》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 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 说明经脉走向有顺有逆,营卫气血运行有浅有深,有盛有衰, 根据经脉走向、部位深浅,气血盛衰,采用不同的针刺补泻方法, 都叫迎随。所以说,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
3.流注盛衰时间迎随法 即子午流注针法,分为纳干法与纳支法两种. 纳支法——又称广义的流注法,它是专以一天中的十二时辰为主, 按着一天中的时辰的顺序去配合十二经气血周流的顺序开穴治疗的。
《针灸大成》:“经脉者,行气血、通阴阳,以荣于 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于太阴,阳明„„。”
十二经的气血,从中焦开始,上注于肺经,经过大 肠„„终于肝经,再返回到肺经,周而复始的自然通行 着,这个顺序以一天来说是从寅时起,经卯、辰„„止 于丑时,再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2.脉象变化
《灵枢·终始篇》:“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 ,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①寸口脉虚弱无力:针刺补法,浅刺。 ②寸口脉强实有力:针刺泻法,深刺。 ③施行补泻手法后,脉象仍有虚或实之象,继续施行补法或泻法。
3.虚实夹杂 一般情况,根据虚实的多少确定补泻的先后,复杂情况 要先补正气,后泻邪气。 一般情况,病情单纯 虚多实少——先补后泻 虚少实多——先泻后补 复杂情况,虚实相倾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 “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 阴阳俱虚者不宜针刺,宜用甘药。
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是产生补泻效应的重要条件。 1.偏于强壮补益作用的穴位有: 关元、气海、命门、膏肓、足三里、百会、神阙等穴,五脏背俞穴、原 穴、任脉穴大多具有补的作用。
2.偏于祛邪泻实作用的穴位有:
十宣、八风、八邪、人中、委中、井穴(少商、中冲等),荥穴(行间、 内庭等)。
(三)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是促进内因转化,产生补泻效果的主要手段。
凡针下沉紧、牢实,行针涩滞,病人感觉针感强烈难忍,为邪气盛, 宜采用泻祛邪泻实,使针下徐和。
凡针下虚滑无力,如插豆腐之空虚,经行针手法之后仍然针感微弱者, 为正气虚,宜采用补法扶正补虚。
3.根据补泻效应辨别手法是否适宜
若施行补泻手法后,虚者针感由弱转强,或出现热感,说明补泻 手法适宜,起到了补虚扶正的治疗作用。 若施行补泻手法后,实者针感由盛转衰,强烈感应变得柔和,或 出现凉感,说明补泻手法适宜,起到了祛邪泻实的治疗作用。
四.决定针刺补泻的主要因素 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因素 (一)机体状态 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病理状态时,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补 泻效应。
扶正补虚:胃肠功能低下,肠蠕动缓慢,腹胀纳差; 针刺可使胃肠蠕动加快,提高消化功能,消胀进食。 祛邪泻实:胃肠功能亢进,痉挛疼痛时;针刺可以解痉止痛。
(二)腧穴特性
脾巳心午小未中, 亥焦子胆丑肝通
4.提插迎随法 《标幽赋》:“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插针左捻为补为随;提针右捻为泻为迎。
5.捻转迎随法 汪机《针灸问对》:“吸而捻针,右转为泻为迎;呼而捻针,左转为随为 补。” 6.呼吸迎随法 呼内为补,吸内为泻。张景岳《类经》:“故泻必因吸内针,补必因呼内 针,此即迎来随去之义。”
1.针向迎随法 针尖顺经而刺为补,逆经而刺为泻。 依据:《难经·七十二难》:“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 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 金元医家张壁在《云歧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中说: “顺经而刺为之补,逆经而刺为之泻。” 2.深浅迎随法(补生泻成法) 补用生数(1~5分)浅刺,泻用成数(6~10分)深刺。 依据:《难经·七十二难》“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 卫属阳属气较浅,荣属阴属血较深,补阳气,泻阴邪。金 元医家还依据了古代河图五行生成数,补用生数,针深1~ 5分,泻用成数,针深6~10分。
7.补母泻子迎随法
虚证补母穴,实证泻子穴。
《难经· 七十九难》:“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 如心病,泻心包经输穴大陵(迎者迎于前),补心包经井穴中冲(随者随其 后)。
三.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 (一)辨别虚实
虚证采用针刺补法, 实证采用针刺泻法,
1. 证候虚实 虚实不明显者采用平补平泻法, 属气机紊乱的采用导气法。
(二)针刺补泻是针对病证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 凡是能扶助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补法。 凡是能疏泄邪气,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泻法。
(三)补泻手法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效应 补泻手法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获得补虚泻实的临床效应 衡量补泻效应的指标:针刺感应,脉证变化。
1.针刺感应 实证:针下沉紧涩滞 (针刺泻法) 针下徐缓舒和。 虚证:针下虚滑空虚 (针刺补法) 针下徐和有力。 寒证: 烧山火 针下热感 热证: 透天凉 针下凉感
补虚泻实
点击此处返回
点击此处返回
点击此处返回
点击此处返回
气血按十二经的循行是永远不变的,而一天地支的循行也 是固定的,根据《内经》记载的十二经走向先后次序来论, 一天有十二时辰,人体恰好有十二经脉. 经气自然之序是起于肺 一天之序时始于寅,经卯„„,寅字代表着开始,所以配 正月; 黎明是一天的开包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