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虚与泻实

合集下载

什么是“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和“三因制宜”?

什么是“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和“三因制宜”?

什么是“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和“三因制宜”?展开全文什么是“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和“三因制宜”?针灸治疗原则是运用针灸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也是确立治疗方法的基础。

在应用针灸治疗疾病时,具体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从总体上把握针灸的治疗原则具有执简驭繁的重要指导意义。

针灸的治疗原则可概括为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和三因制宜。

一、补虚泻实补虚泻实就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因此,“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

虚则补,实则泻,属于正治法。

《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 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在针灸临床上补虚泻实原则有其特殊的含义。

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虚则补之”就是虚证采用补法治疗。

针刺补虚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补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

如在有关脏腑经脉的背俞穴、原穴施行补法,可改善脏腑功能,补益阴阳、气血等的不足;选用偏补性能的愉穴如关元、气海、命门、肾俞等穴,也可起到补益正气的作用。

“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即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当气虚出现陷下证候时,应用温灸方法可较好地起到温补阳气、升提举陷的作川,如子宫脱垂灸百会、气海、关元等。

2.实则泻之,莞陈则除之“实则泻之”就是实证采川泻法治疗。

针刺泻实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泻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

如在穴位上施行捻转、提插、开阎等泻法,可以起到祛除人体病邪的作川;选用偏泻性能的愉穴如卜宣、水沟、素骼、丰隆等,也可达到祛邪目的。

“苑陈则除之” , “苑”同癖,有疲结、癖滞之义。

“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

“苑陈”泛指络脉癖阻之类的病证;“除”即清除,指清除疲血的刺血疗法等。

即对于络脉癖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疲的目的。

如闪挫扭伤、丹毒、红丝疗等引起的肌肤红肿热痛、青紫肿胀、体表红丝窜行等,可在局部络脉或痕血部位施行三棱针点刺出血法,以活血化癖、解毒泻火、消肿止痛。

胡敏棣主任医师从虚实论治失眠经验总结

胡敏棣主任医师从虚实论治失眠经验总结

-72-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21Vol.(13)No.8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7):501-504.[14]陈红,陈小刚,张婷婷,等.腹针“引气归元”浅识及典型病案分析[几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1(18):88-89.[15]华荣,孙景波,黄培新•中风始发态证候与血浆脑肠肽的相关性[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3):24-25.[16]刘文娟,汪小明,颉旺军.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不同分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1):138-141.作者简介:顾晓旭(19閔一),女,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传统针刺手法研究。

编辑:田杏茹编号:EA-4200520157(修回:2021-03-15)胡敏棣主任医师从虚实论治失眠^经验'迄结Clinical experience of Chief Physician Hu Mindi in treating insomn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ficiency-excess马小梅i胡敏棣”(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卅,730050)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21)08-0072-03【摘要】甘肃省名中医胡敏棣认为气血阴阳失调为失眠的基本病机,主张从虚实角度辨证分型,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调整气血阴阳,以补虚泻实法在治疗失眠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笔者跟师学习两年,收获颇丰,故将导师从虚实论治失眠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不寐;补虚泻实;调和【Abstract]TCM master Hu Mindi in Gansu Province thinks that the imbalance of Q i-Xue Yin-Yang(气血阴阳)is the basic pathogenesis of insomnia.He advocated treating insomnia by supplying deficiency and expelling excess method based o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gained a good eflFect.The author has studied from the teacher for two years and has learned a lot.Therefore,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he teacher in treating insomn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ficiency-excess was summarized for more clinical reference.[Keywords]Insomnia;Supplying deficiency and expelling excess therapy;Reconcilingdoi:10.3969/j.issn,1674-7860.2021.0&024失眠是以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支持生理需求而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患[1]»近年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精神方面的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失眠呈不断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甚至成为其他系统疾病的高危险因素。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每个⼈的体质都有差异,它受遗传、年龄、性别、⽣活环境、饮⾷习惯等很多因素的影响。

体质的分类⽅法很多,最简单的就是按照寒热、虚实、燥湿来分类,⼤多数⼈都会表现出某⼀⽅⾯的偏向,应通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的原则来调养,也有⼀些⼈没有明显的体质特征,属于⽐较平和的,这类⼈对⾷物的适应⾯⽐较⼴。

⼀、寒性体质的表现寒性体质⼀般表现为:经常四肢冰冷、脸⾊苍⽩、有贫⾎倾向,平常怕冷、但也容易虚⽕上炎,喜欢吃热饮及热⾷,容易疲劳,神疲乏⼒,⾝体抵抗⼒较差,体温偏低,易出汗,⾎压偏低,⾆苔较厚,不易⼝渇,⼤便稀薄,容易腹泻,尿多⾊淡,性格偏安静内向,⼥性经期常推后,男性易阳痿。

寒性体质的调养法“寒者热之”是寒性体质者的饮⾷原则。

宜温热饮⾷,避免过于寒凉,宜适当饮酒,选择⾷物时,多选温性、热性⾷物,如⽺⾁、⽜⾁、虾、⼤枣、⽣姜、葱、蒜、花椒、茴⾹、⾁桂、龙眼⾁、⾲菜、洋葱、核桃仁等,少吃寒凉性⾷物,少吃冰镇冷饮及凉茶。

⼆、热性体质的表现热性体质⼀般表现为:经常发热、上⽕、⼝⼲⾆燥,爱喝⽔,⾯红⽬⾚,怕热不怕冷,⼿脚⼼发热,⼿⼼易出汗,不喜热饮,最爱冷饮和冷⾷,体温偏⾼,⾆苔厚⽽黄,有⼝臭、脚臭,容易发炎、出⾎和⽣疮疖痈肿,便秘或⼤便⼲燥,尿少⾊黄,脾⽓⼤,性⼦急,⾎压偏⾼,易头晕、头痛,容易烦躁、紧张、兴奋,⼥性⽉经常提前,男性易早泄。

热性体质的调养法“热者寒之”是热性体质者的饮⾷原则。

宜常温偏凉饮⾷,避免过于燥热,宜多饮茶,少饮酒,选择⾷物时,多选凉性、寒性⾷物,如鸭⾁、鱼⾁、绿⾖、菠菜、苦⽠、黄⽠、茄⼦、冬⽠、海带、紫菜、梨、柚⼦、百合等,少吃温热性⾷物,少吃煎炸、烧烤、⽕锅等。

⼀般来讲,男性偏热者较多,⼥性偏寒者较多,随着年龄增长,体质也会出现变化,⼉童普遍偏热,⽽⽼⼈普遍偏寒。

三、实性体质的表现实性体质是指体内实⽕⼤、邪⽓盛,易⽣阳盛、积⾷、疲热、湿滞、瘀⾎等引起的病邪。

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


治 疗
因时制宜

概 论
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也会 产生一定的影响。
• 春夏之季气候由温转热,阳气升发,人体气血也 趋向浅表,病邪伤人也多在浅表,针刺宜浅,少 用灸法。
• 秋冬之季气候由凉变寒,阴气渐盛,人体气血也 潜藏于内,病邪中人也在深部,故针刺宜深,多 用灸法。
• 一日之内,人体气血流注也呈现出与时辰变化相 应的规律,子午流注针法能增强治疗效果。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上下配穴2

概 论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
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
之腘。”
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
头项强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仑;
子宫脱垂,上取百会,下配气海。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前后配穴

概 论
前后配穴: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
• 有些周期性发作的病症准确把握针灸施治的有效 时机,也是因时制宜的体现。

灸 治 疗
二、穴位的选择

概 论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邻近取穴
循经远取 辨证选穴
随症选穴
(二)配穴方法:按部配穴 按经配穴
针 灸 治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论 局部近取:围绕病痛所在肢体、脏腑、组
织、器官,就近取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头痛,多种原因所致
(二)急则治标:
肝病基础上形成臌胀
阴水患者复感外邪出现感冒
在病程过程中出现危机重症
( 三)缓则治本:急性病的恢复期、慢性病

传统康复治疗

传统康复治疗

第五节传统康复治疗一、概述(一)概念中医是医学中的一朵奇葩,它有一套独立完整的理论系统,传统康复治疗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在损伤和疾病早期介入,通过保存、改善和恢复患者受伤病影响的身体功能和心理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系列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推拿、针灸、中药内外治法以及传统体育疗法、气功、饮食、情绪调节等。

(二)传统康复治疗的起源(三)传统康复治疗与现代康复治疗的联系和区别传统康复疗法与现代康复疗法都是康复治疗法,二者临床目的一致,都在于治愈伤、病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存和恢复受伤病影响的功能和能力。

二者采用治疗方法的核心点一致,即功能训练。

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传统康复治疗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现代康复治疗是以在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其理论基础是神经、运动生理学、功能解剖学、人体发育学。

两者的治疗方法不同,传统康复治疗主要是通过针灸、推拿、中药、气功、传统体育疗法等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现代康复治疗主要通过运动疗法、言语疗法、作业疗法等现代康复方法来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二、推拿疗法(一)概念医者用手或者身体其他部位,采用各种特定的动作,按照一定的要求作用与患者身体的手法称为推拿手法。

医者用推拿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穴位或者部位,使其内部的生理或病理状况得到改善,达到预防保健治疗的目的的治疗方法称为推拿治疗。

(二)作用原理1.理气活血气血瘀滞在经络都可以引起经络不通,导致“不通则痛”,进而机体组织得不到气血的濡养,导致“不荣则痛”,通过一些手法作用于穴位可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气机恢复正常,经络通畅,机体得到气血的濡养功能恢复正常则疼痛消失。

2.整骨复位推拿手法对于伤科疾病有独特的疗效。

当人体关节由于外力或者自身用力不当引起关节错位或脱位,产生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或丧失、畸形,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法如:揉法、拔伸法、推法、扳法、按法等可使错位脱位得到整复,疼痛消失,功能恢复。

推拿效果(2)

推拿效果(2)

《内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补,即补人体正气之不足;泻,即泻邪气之有余。

推拿的补泻,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医者运用一定的手法,以一定的力量、幅度、方向,在一定的部位、穴位(线),加以一定的时间,使机体发生一定的变化,以影响神经的传导,改变人体的神经及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从而达到促进某一脏腑功能或抑制某一脏腑功能的作用。

影响推拿补泻作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就其中的一些总是进行阐述。

1 三因原则推拿手法“补泻”作用于人体,从而产生补虚、泻实、清热、散寒、祛瘀、消积、温通、发汗等作用,须结合具体情形辩证施治,宜掌握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原则。

1.1 因地制宜北方人腠理因密,皮肤粗糙,身体多强壮;南方人腠理疏松,肌肤润泽柔细。

故针对生活起居环境差异,施术对象的补泻形式有别。

1.2 因时制宜《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是云天人相应,人体内外环境相通。

故推拿治疗因时令季节之别,补泻作用形式有异。

1.3 因人制宜患者禀赋、营养、脏腑功能、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差别,耐常驻程度、病情变化、心理状况等诸多因素皆影响手法补泻。

2 推拿补泻与力的作用2.1 施力大小历代推拿医家认为,重刺激为泻,轻刺激为补。

但这种手法刺激强度差异所致的补泻作用,其补泻的压力分界量,是随各人的体质以及不同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而异。

在临床上则以患者所感受较强的酸痛感和麻胀感作分界量,且只属于相对量。

而这仅仅是一个近似值。

2.2 施力方向2.2.1 直线推拿一般来讲,常以气血运行方向考虑。

向心性手法多为补,反之为泻。

2.2.2 弧线推拿顺时针方向手法操作为泻,逆时针方向手法操作为补。

2.3 力的作用点(线、面)施力部位、作用面积的大小影响着手法补泻作用。

施力面小,则手法作用较集中,易于渗透,刺激度则相对为强。

反之,则刺激度相对为弱。

3 体位3.1 医者体位手法操作宜多用巧劲渗透,切忌施用暴力。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精品-doc】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精品-doc】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精品-doc】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在得气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采用的相应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医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必须认真学习,加强训练。

第一节针刺补泻一(针刺补泻的概念和范畴概念: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确定的以补虚泻实为目的的两类针刺手法。

范畴:补泻原则、补泻手法、补泻效应。

(一)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正虚邪实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同理,也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相应的方药,达到治疗目的:针灸治病,也是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补虚泻实的针刺手法,达到治疗目的。

因此,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二)针刺补泻是针对病证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凡是能扶助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补法。

凡是能疏泄邪气,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泻法。

(三)补泻手法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效应补泻手法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获得补虚泻实的临床效应。

衡量补泻效应的指标:针刺感应,脉证变化。

1(针刺感应(针刺泻法)实证:针下沉紧涩滞针下徐缓舒和。

(针刺补法)虚证:针下虚滑空虚针下徐和有力。

烧山火寒证针下热感透天凉热证针下凉感2(脉证变化通过补虚或泻实的针刺手法,脉象平和,症状缓解,寒证或热证消失。

二(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迎者逆也,随者顺也,迎随有逆顺之意。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逆经气来时而施,为泻为迎;顺经气去时而施,为补为随。

《灵枢?小针解》解释“迎随”时说:“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指出要根据经气的逆顺、盛虚来进行补泻,经气来时,经气充盛,不可用补法,只能用泻法,称为迎;经气去时,经气亏虚,不可用泻法,只能用补法,称为随。

《灵枢?终始篇》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挖掘:扶正祛邪中蕴含的真谛,中医人必懂!

挖掘:扶正祛邪中蕴含的真谛,中医人必懂!

痛,发⾼烧,扁桃体肿⼤,浑⾝酸痛。

此时,按照现代医学的检验,就是出现了严重的肺内感染,中医在这个时候的治疗,基本认为是邪⽓炽盛,应该以驱邪为主,所以,会⽤清热解毒等药来驱散邪⽓。

再⽐如,⼀个⽼⼤妈,腿疼了⼆⼗年,这是腿部的⾻骼⾥⾯有瘀⾎,于是我们⽤三七粉来活⾎化瘀,结果她的腿疼就痊愈了,这就是⽤活⾎通络的⽅法,来祛除瘀⾎这种致病因素,让⽓⾎恢复正常。

这也是驱邪。

再⽐如,⼀个脑⾎管意外的患者,中医叫脑中风,此时患者神志不清,⼤便已经很多天没有通了,⾆苔黄厚,⾆质红绛,此时,⼀个⽐较常⽤的⽅法,就是泻下通便,这叫釜底抽薪,⼀旦患者⼤便通畅,⾝体上部的压⼒很快就会被降下来,就给治疗创造了机会,这也是驱邪的⽅法。

所有的祛邪办法,都是因势利导,排除致病因素。

●凡是正⽓虚弱是疾病的主要⽭盾的时候,就适宜于扶正。

⽐如⽓虚、⾎虚、阴虚、阳虚的时候,就要及时滋补。

⽐如,有的⼥性患者,⽉经前头疼,这个病⽐较难治,到底是该疏风通络呢?还是散寒解表呢?我们⼀看,此⼈的⾆质颜⾊很淡,这是⾎虚的表现,于是就给患者⽤⽟灵膏养⾎,结果很快⽉经前头疼这个病就好了。

这是因为⾎虚之⼈,经脉空虚,⽽⼥性⽉经前,⾎液开始蓄积,此时⾎虚之⼈,会有⽐较明显的反应,⾎液不能上承,则头部经络失养,就会头疼。

⽽养⾎扶正,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再⽐如,春季经常发⽣的各种头⾯症状,⽐如嘴唇肿⼤,⾯部红疹,或者咳喘等等,此时是不是需要驱邪?不是的,这些⼈的⾆质,都是暗红⾊的,还稍微有点颜⾊淡,这是肾精不⾜,于是我⽤引⽕汤,⾥⾯⽤⼤量熟地,配合⼀点⾁桂,滋补肾精,基本都是⼀副显效,三副搞定。

估计现在⼤家了解扶正驱邪的概念了,那么,这⾥⾯最难的是什么呢?最难的,就是搞清楚扶正和驱邪的⽐例,和前后次第。

如果邪正双⽅在病变中同时存在,那就扶正与祛邪同时进⾏,这叫“攻补兼施”。

⽐如,⼀个⼈患了感冒,感受了风寒,此时,⾝体壮实的⼈,可以直接发汗解表。

可是,如果患者是⽼⼈,或者体弱之⼈,正⽓不⾜,此时,就要在散寒解表的药物中,加⼊辅助正⽓的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治疗目的。
异经补泻:指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出现
了一经以上的病理变化,在治疗中采用 多经穴位进行治疗。
清热与散寒
实热证一般针用泻法,宜疾刺或刺出血; 虚热证一般针用补法; 表寒证针宜浅刺疾出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里寒证针宜深刺、留针或用灸法; 虚寒证宜用补法或用灸法。
针灸的主要治法
各种出血病证。
攻效:活血(祛瘀)法与整体
调整阴阳
补虚与泻实
清热与散寒
局部与整体
局部治疗:针对局部症状而进行的治
疗。
整体治疗:对某一疾病的病因进行治
疗。
局部与整体治疗:既重视病因治疗,
又重视症状治疗,把二者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平衡失调, 出现偏盛偏衰。临床上通过针刺治 疗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恢复阴阳 平衡。如实热证、阳气亢盛,宜针 用泻法,或用疾刺法或刺出血,通 过泻热以制约阳气过度亢盛。
补虚与泻实
本经补泻:在一般情况下,凡属某一经
络脏腑的病变,而未涉及其它经络脏腑
者,即可在该经取穴运用补泻手法而达
以邪实为主,而正气未虚的病证,则采用
祛邪之法,使邪去正安;
邪实正虚,正虚已不耐攻伐的病证,则采
用先扶正后祛邪之法;
邪实正虚,但正气尚耐攻伐的病证,则采
用先祛邪后扶正之法;
正虚邪恋,采用扶正与祛邪同时并用。
脏腑补泻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壮水制阳和益火消阴
泻表安里、开里通表和清里润表
推拿的主要治法
汗法 通法 泻法
和法
温法 清法 补法 散法
攻效:补气
补血 补阴 补阳
注意事项
消 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食滞停积或慢性积
聚而不宜攻下者,以消食、软坚、散 结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
攻效:消食滞
消结石
消瘿瘤
消水肿
注意事项
理气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气机失调的病证。
攻效:行气法
降气法
注意事项
理血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瘀血内阻和
特定穴的应用
五输穴
俞募穴 原络穴 八脉交会穴 八会穴 下合穴 郄穴
推拿的治疗原则
在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抓住疾
病的本质,治病求本;
采取相应的治法扶正祛邪,调整阴
阳;
针对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病变个体
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治疗因人、 因时、因地制宜,以求得满意的临 床效果。
攻效:解表
透疹
祛湿
消肿
注意事项
清热法
适用范围:凡热证,不论热在气分
或血分,内伤或外感,只要里热盛, 皆可用清法治疗。
攻效:清气分热
清营凉血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注意事项
攻下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邪在肠胃、燥
屎停结、热结于里,以及水结、 蓄血、痰滞、虫积等病症。
攻效:寒下
温下
润下
正治反治是治病求本这一治 疗原则的具体应用。
标本缓急
标:是指疾病的现象,为疾病的次要矛盾; 本:是指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主要矛盾; “标”、“本”是中医学用以分辨疾病主次
先后、轻重缓急的理论。
一般规律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扶正祛邪
以正气不足为主,邪气不盛的病证,由采
用扶正之法,使正盛而邪去;
逐水
注意事项
和解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或
表里同病,以及肝胃不和、胃肠功 能失调的病证。
攻效: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理胃肠
注意事项
温里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寒邪留滞,阳气
不足的病证。
攻效:温中祛寒
温经散寒
回阳救逆
注意事项
补益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正气不足,体
力虚弱而无力逐邪者。
处方组成规律 处方的变化规律 常用配穴法
特定穴的应用
处方组成规律
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
本经取穴 异经取穴
随症取穴
处方的变化规律
补与泻的作用相反 针刺深浅不同则应用有异 取穴有主次,施术有先后 针法和灸法应用有别 处方的腧穴加减
常用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
中医药治疗的 原则和方法
中医药的治疗原则
正治反治 标本缓急 扶正祛邪 脏腑补泻 三因制宜
正治反治
正治法:又称逆治,是逆其证候 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所采 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性质相反,适用 于疾病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如 “寒者热之”。
正治反治
反治法: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 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采用方 药性质与疾病假象一致,究其实质, 依旧是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治疗的一 种治疗方法。
三因制宜
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病人的体质、 性别、年龄等不同以及季节、地 域的不同情况而制定相应的治疗 方法。
中医药治疗的主要治法
解表法
补益法
清热法
攻下法
消法
理气法
和解法
温里法
理血法
解表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一般外感表证、
水肿和疮疡的初期,以及斑疹将透 的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