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脏苦欲补泻学说对组方遣药的指导
治好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医对五脏“苦欲补泻”的理解

治好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医对五脏“苦欲补泻”的理解宋末金初,中医学的发展一改前人依赖“考据”、“训释”陈腐之风,造就一批具有医学变革精神的大家,张元素、刘守真即为其突出代表,他们对经典理论多持实用、致用态度,而不是迂腐于书本。
在这种环境下,亦开创了当时的医学流派之争,为脏腑、六气辨证奠定了根基,亦开创了后世温补、寒凉之争的先河。
今天我们要讲的张元素就是后世知名补土派医家李东垣的老师,亦是易水学派的开山祖师。
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易水县)人,生卒年不详,与刘完素同时代而年龄略小,是易水学派的创始人,温补学派的奠基者。
后人称其为易水老人。
张元素从小天资聪慧,八岁试童子举,二十七岁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下第。
感叹命运多舛的他静下心来,醉心于医学,后因治愈当时的名医刘完素而名传天下。
他虽未列入金元四大家之一,但其学术造诣深厚,对后世影响也十分巨大。
任应秋在《医学启源·点校序言》中评价“张洁古、刘守真、张子和、李明之四人者作,医道于是乎中兴”。
张元素从小努力刻苦,一心想参加科举考取功名,走上人生巅峰。
但是他的科举道路并不顺畅,二十七岁那年考进士时,在答卷上犯了“庙讳”(庙讳,就是用了皇上祖宗十八代名字里其中的字),因古时对这些十分的忌讳,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得遵守,因此仕途之路断绝了。
后来,张元素转头学习医学。
但他在学医路上并没有考科举进步那么快,行医之初,他只是个寂寂无名之辈,让他名传天下还是因为这件事:有一次,在社会上盛名已久的医家刘完素(金元四大家之一)病了,感伤寒八天难以进食,刘完素自己以及他的弟子都束手无措,多方诊治皆无好转。
张元素听闻名医病了,遂前去探病。
刘完素见张元素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辈,脸转过去冲着墙壁并不理睬他。
张元素问道:“您为什么要这样呢?见我有何羞耻?”在他弟子的劝说下终于愿意让张元素为其诊脉。
脉诊结束,又询问刘完素一些症状。
刘完素是寒凉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六气过甚皆能化火”,故用药多以寒凉药物。
梁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全文

附录梁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全文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
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
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
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
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
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
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汉代以前经方剂量《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汉方)及其以前的方剂中。
汉1斤=今250g汉1两=今15.625g汉1升=今200mL如:汉1升半夏=今法半夏56g,京半夏58g汉1升麦冬=今61g汉1升火麻仁=今49g汉1升五味子=今40g汉1升吴茱萸=今31g汉12枚大枣=36g汉12枚栀子=20g汉50枚杏仁=25g一辨肝脏病证文并方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
虚则[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
气逆则耳聋,颊肿。
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枳实(熬)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大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
“五脏苦欲补泻”用药法则在仲景经方中的体现

“五脏苦欲补泻”用药法则在仲景经方中的体现作者:李宇航来源:《世界中医药》2018年第02期摘要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称“五脏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
此用药之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本文以《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为依据,梳理《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经方“五脏五味补泻”用药范例,以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仲景学术,启迪临证组方用药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五味;经方;藏气法时论;伤寒论;金匮要略Abstract Miao Xiyong emphasized in Commentary on ‘Shen Nong′s Classic of the Materia Medica′ that “Tonification and purgation according to likes and dislikes of five viscera is the first principle of medication”, which has been valued by doctors of all dynasties. According to Plain Questions·Discussion on the Association of the Zang-qi with the Four Seasons, we reviewed the medication paradigm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and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focused on the “five flavors regulate five viscera function in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in order to inherit and develop Zhongjing′s academic ideas, to inspire the thoughts of clinical prescription and medication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Key Words Five flavors;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Discussion on the Association of the Zang-qi with the Four Seasons;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8.02.0131 导言1.1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与“五脏苦欲补泻”用药法则“五脏苦欲补泻”用药法则源于《黄帝内经》。
五脏补泻的理解与应用

五脏补泻的理解与应用五脏补泻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在调节人体五脏功能平衡的过程中,通过补养虚弱脏腑、疏泻实滞脏腑来实现阴阳平衡,从而达到调理人体健康的目的。
五脏补泻的核心理念是“补虚泻实”,即针对脏腑的虚实病理特点,运用中医药的方法进行调理。
一、五脏补五脏指心、肝、脾、肺、肾这五个重要的脏器,它们在中医学中对应着五行理论中的五种属性。
每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若某脏器失调则会引起多种病变。
在五脏补泻中,对于脏器的补养主要是针对其功能失调、虚弱的情况,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来恢复其正常功能。
以肝脏为例,肝主疏泄,若出现疏泄不畅、郁结的情况,则可以通过调理以补养肝脏,恢复其正常疏泄功能,从而达到调理身体健康的目的。
二、五脏泻五脏泻指的是针对脏器实热、实滞等病理情况的调理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实热、实滞往往伴有炎症、结块等症状,需要通过泻实的方法来调理。
比如对于肺部的实热,可以采用清热化痰的药物来进行调理,以达到清除实热、化解痰火的目的。
五脏补泻的理念贯穿于中医治疗的方方面面,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临床实践中,五脏补泻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运用针灸、中药、推拿等多种方法来进行调理,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五脏补泻的理念也在中医养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指导人们日常保健、调理身体,从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五脏补泻的临床应用实例1. 肺虚咳嗽:肺主气,若肺气虚弱,常见于慢性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
针灸、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补肺气来帮助患者恢复呼吸道健康。
2. 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
脾胃功能不佳可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通过中药、调饮食习惯等综合调理,可以帮助改善脾胃功能。
3. 肝郁气滞:肝主疏泄,如果情绪不畅、郁结不散,容易引起头痛、抑郁等症状。
通过针灸、药物及情绪调理等方法可以促进肝气疏泄。
五脏补泻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五脏补泻法则

徐浩张卫华(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级硕士研究生成都610075)指导:杨殿兴翟慕东(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成都610075)摘要:《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据云源自敦煌遗本,1974年藏者献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考证认为成书不晚于隋唐,保留有大量失传的古代中医学内容,引起不少学者的兴趣与研究。
目前文献考证以马继兴、钱超尘氏比较深入,理论阐释与临床应用则丛春雨氏着力颇多。
通过对该诀的学习,发现其中五脏病症诸方包含有久已失传的严谨组方法则,这些法则对解开所谓“经方配伍之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中图分类号:R 2-09文献标识码:A1《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的组方要素探讨《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的组方法则,主要有三大研究要素:五脏补泻法则、“诸药之精”五味属性与五脏病症方。
补泻原则为组方之原理,五味属性为组方之基石,五脏病症方则为最终所成之方,通过对三者间相互联系的分析,即可使五脏病症方之组方法则得以大白。
然而,这三大要素在诀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前后违隔,不便对比分析。
笔者在此将此三大要素并列于下,俾利笔者之分析与读者之阅读:1·1《辅行诀》五脏补泻法则肝: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以咸补之,以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以甘补之,以辛泻之,脾苦燥,急食苦以燥之。
肺:以酸补之,以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
肾:以苦补之,以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
按:以上补泻法则亦见于《素问·脏器法时论》,但有较大出入。
《脏器法时论》五脏补泻原文: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脏小补泻方探析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脏小补泻方探析摘要:《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出自敦煌医学卷,是中医药文化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敦煌医学中极具代表性的医经著作,记载了丰富的脏腑疾病及治疗方法,丰富和印证中医学的经典理论体系,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能够有效的应用于临床。
不仅充分体现了《黄帝内经》的理论思想而且紧密联系着《伤寒杂病论》。
通过对《辅行诀》的参阅学习,借鉴《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探讨《辅行诀》中关于五脏小补泻的组方,发掘其辨证论治思路和遣药特点,拓展自身中医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使其服务于临床,用于对脏腑病症辨证论治。
关键词:《辅行诀》;五脏小补泻方;组方规律;遣药特点1.《辅行诀》五脏小泻方组方用药探析六首小泻方中每方的用药只有三味,用药少,论治精。
黄帝内经云:“主病之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用此随病之所宜”一君为主治病症,一臣辅以君,一使应之臣,三者合用,荡涤疾病,组方之精炼,用药之严谨可见一斑[1]。
1.1小泻肝汤组成:枳实芍药生姜敦煌文献中记载为“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2]。
肝失条达,气郁中焦,横逆脾胃当以此方治之。
行气散结,消积导滞,疏肝而健脾胃,枳实之功效恰如其分。
芍药酸甘,缓急止痛,生姜辛温,发散止呕。
区区三药合用肝气犯胃之急症即可治之,亦体现内经‘辛干发散为阳,酸甘收敛为阴’之思想,妙哉精哉!1.2小泻心汤(第一方)组成:龙胆草栀子戎盐“心中卒急痛,肋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甲间,不能饮食,食之反笃者方[2]。
治以肝木火旺,郁而攻心之症。
龙胆草清泻肝火,栀子清心除烦,肝木生心火,火邪势盛,心中急痛,内经云:“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是故佐以戎盐缓急止痛。
子母同治,缓心痛之标,祛生邪之本,标本兼治,不可谓不精妙。
另有小泻心汤(第二方)组成:黄连大黄黄芩“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方”此乃火客胸腹,热扰神明之症[2]。
五脏用药简决和脏腑用药妙诀

五脏用药简决和脏腑用药妙诀五脏用药简决和脏腑用药妙诀1》心经用药歌:助阳桂附与细辛,泻火黄连栀子心,龙眼熟地补心血,生地胶冬养心阴,人参五味益心气,朱砂琥珀安心神,通窍菖蒲苏合香,豁痰牛黄竹沥临,欲化瘀阻急性子,桃仁川芎与丹参。
2》肝经用药歌:羚角钩丁熄肝风,镇肝赭石与决明,龙胆芦荟泻肝火,滋养肝血首乌贞,柴胡郁金疏肝郁,柔肝止痛归芍灵,香附青皮理肝气,丹皮姜黄血瘀通。
3》脾经用药歌:脾气不足参术山,导滞枳实厚朴添,温脾干姜吴茱萸,中阳衰微姜附安,升清升麻与荷叶,清泻大黄与黄连,湿盛苍术薏苡苓,醒脾藿蔻与佩兰。
4》肺经用药歌:麻杏紫苏散风寒,清肺黄芩地骨前。
葶苈白前泻肺饮,干姜细辛化寒痰,杷叶瓜蒌肃肺气,款冬紫菀润肺全,参芷五味益肺气,沙参二冬肺阴添,热痰贝母天花粉,敛肺百合银杏安。
5》肾经用药歌:助阳肉桂与附子,益火之源消阴翳,黄柏知母泻肾火,壮水之主益精液,五味蛤蚧纳肾气,壮阳起痿问肭脐,阳起石与淫羊藿,菟丝潼蒺盐巴戟,金樱锁阳固精关,枸杞熟地精血添,强筋健骨壮腰膝,鹿茸龟板补骨脂。
脏腑用药妙诀肺疾用药妙诀桑叶杭菊味苦甘,疏散肺卫风热先。
前胡杏仁入太阴,咳嗽初起肺气宣。
桑皮配伍淡黄芩,泻肺泄热功堪任。
野荞麦根配连翘,肺系热甚咽喉清。
麻黄宣肺杏仁合,降气化痰平喘息。
苡仁杏仁共入方,化湿除痰能止咳。
痰热欠母蒌皮联,寒痰半夏陈皮痊。
款冬紫苑亦治咳,理肺温润痰嗽安。
热伤肺津津液耗,芦根石斛鲜用妙。
沙参麦冬甘苦寒,清金润肺奏奇妙。
胖大海合净蝉衣,化痰开音投最宜。
旋复花加海浮石,痰鸣气逆哮喘医。
补骨脂兼紫石英,补肾敛肺上气宁。
人参哈蚧治虚喘,纳气归肾研未珍。
仙鹤草伍白芨片,功专止血安肺金。
心脑病用药妙诀黄芪宜与人参共,心气虚弱首当宗。
孩儿参合丹参用,益气行血心痹通。
胸膺痞闷或隐痛,香附郁金两相同。
当归身与酸枣仁,营血不足心怔忡。
温补心阳桂与草,止汗除烦药力宏。
蜜炙远志淮小麦,安神宁心总堪供。
夜交藤偕合欢皮,通治失眠建奇功。
论五脏苦欲补泻+五臟補瀉用藥原則+五脏五味五行辨+中草药归经入味法(恒之)+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

论五脏苦欲补泻+五臟補瀉用藥原則+五脏五味五行辨+中草药归经入味法(恒之)+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论五脏苦欲补泻苦,即病症,病理状态,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其自身收散升降等特性被违逆或者功能降低,其表现形式或太过,或不及。
《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根据五脏的功能特性来指导处方用药的理论。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又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此即后世所谓“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苦、欲、补、泻详解苦,即病症,病理状态,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其自身收散升降等特性被违逆或者功能降低,其表现形式或太过,或不及。
如肝苦急,肝性条达而柔和,若其条达之性被违,出现的病理状态为拘急,是谓苦急;又肝为将军之官,其志怒,其气急,急则自伤,亦反为所苦。
故用甘味药来缓其急。
心苦缓,心在志为喜,若过喜则心气涣散,功能降低,出现的病理状态为心虚神散,即为缓,是谓苦缓。
故用酸味药来收敛。
脾苦湿,脾主运化水湿,若湿重则易困脾,使得脾的功能进一步失调,所以出现湿盛的病理状态,是谓苦湿。
故用苦味药以燥湿。
肺苦气上逆,肺气以肃降为顺,若其肃降之性被违,出现的病理状态为气不能肃降而上逆,是谓苦气上逆。
故用苦味药以降逆。
肾苦燥,肾主水藏精,若肾虚不能布化津液,则出现津液不足的燥的病理状态,是谓苦燥。
故用辛味药以布散津液。
欲,即顺其脏腑特性,或顺其脏腑功能则为欲。
如肝欲散,辛味能散,即顺应肝气升散之性;心欲软,软即柔软之意,咸味为水之味,能使心火上亢之力变柔和,以水火相济;脾欲缓,甘味能补能缓以和中,即顺应脾充和温厚之性;肺欲收,酸主收敛,即顺应肺收之性;肾欲坚,肾主闭藏,苦味坚肾以顺应肾固密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草 》 之 首。 明 · 缪 希 壅 从 而 发 挥 解 释, 载入所著 《本草经疏 》 。 其云: “五脏苦欲补泻乃用药 第 一 义 。 五脏之内 , 各有其 神 , 神 各 有 性, 性 复 各 殊, 神 也 者, 阴阳不测 之 谓 也 。 苦 欲 者 , 犹 言 好 恶 也, 违其性故 苦, 遂其性故欲 , 欲者 , 是本神之所好也 , 即补也 。 苦 , , 。 者 是本脏之神所恶也 即泻也 补泻系于苦欲 。 苦 不属五行 , 未落阴阳 , 其神用之谓欤 ? ” 欲因乎脏性 , 因此 , 我 们 可 知: ( 1 ) 五 脏 苦 欲 补 泻 是 有 规 律 的, 是根据脏腑的 喜 恶 来 决 定 的 , 喜 好 者 为 补, 恶者 为泻 ;( 2 ) 五脏苦欲补泻 不 能 用 阴 阳 五 行 来 套 , 与阴 阳五行无直接的 关 系 。 如 苦 入 心 不 一 定 补 心 ; 甘 能 入脾却能补 脾 ;( 3 ) 五 脏 苦 欲 补 泻 法 则 是 根 据 脏 腑 性能与五味基本作用来决定的 。 3 五脏苦欲补泻原理的应用 这种补泻法则虽未有人系统地论述 , 但历代许多 名家在组方配伍时常体现这种精神 , 并应用于临床 ,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 现仍以肝 、 心两脏为例详述之 。 3. 1 “肝苦急 , 急食甘以缓之 ” 所谓急是指急迫之 症 状 , 突 然 而 起, 迅速( 即为 肝风之证 ) 。 如 抽 搐 、 震 颤、 麻 木、 惊 厥 等。 肝 病 无 其归宿多引起肝风 。 因此 , 肝苦急是肝 论寒热虚实 , 病最突出 、 最根本的表现 。 临床上治疗肝病时 , 无论 何型都可酌加甘味药 。 如清肝热的羚角钩藤汤中有 生地 、 桑叶 、 菊花 、 甘草等 , 散肝寒的暖肝煎中有枸杞 子、 茯苓 , 疏肝气的 逍 遥 散 中 有 当 归 、 白 术、 甘 草;补 “以 甘 肝阴的一 贯 煎 中 有 生 地 、 甘 草、 麦 冬 。 因 此, 是根据肝病 的 生 理 病 理 特 点 而 产 生 的 最 基 本 缓之 ” [3] 的治法 。 3. 1. 1 “以 辛 补 之 ” 如 朱 丹 溪 的 越 鞠 丸 , 则 。 : “ 是根据此 一 原 则 制 定 的 代 表 方 朱 氏 认 为 气 血 冲和 , 万病不生 , 一有怫郁 , 诸病生焉 。 故人身诸病 , ” 多生于郁 。 所 谓 郁 者, 即 结 聚 不 散, 虽有气血痰火 食湿六郁 , 然六郁中以气郁 、 肝郁为主 。 其正是用辛 香宜达之品而发越郁遏之气 , 舒畅不展之气机 , 故名 亦是根据 越鞠丸 。 又如张景 岳 创 制 的 柴 胡 疏 肝 散 , 此一原则 , 所用药物如柴胡 、 枳壳 、 川芎 、 香附等皆多 辛味 。 3. 1. 2 “以酸泻之 ” 至 于 酸 以 泻 肝 的 例 子 也 是常见的 。 凡肝气 疏 泄 太 过 、 肝阳亢盛的证总离不 开酸苦的白芍 , 结 合 重 镇 潜 阳 之 品, 如 镇 肝 息 风 汤; 又如刘草窗的白术芍药散 , 即是治疗肝气太旺 、 疏泄 太过 、 肝旺克脾 、 肝脾不调的名方 。 其正是运用五脏
【理论探讨 】
论五脏苦欲补泻学说对组方遣药的指导
△ 杨德平 , 黄和赞
( 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南昌
330003 )
《内经 》 摘要 : 依据 发掘中医中药的另一种补泻理论 , 这种补泻是根据中药五味的特性 , 结合五脏各自的生理病理特 点 来 确 定 其体现了中医辨证的灵活精神 , 并提出掌握五脏苦欲补泻的原则 , 对于指导临床实践至为重要 。 的, 关键词 : 五脏苦欲补泻 ; 组方遣药 中图分类号 : R289 . 1 文献标识码 : A 3250 ( 2011 ) 06 062002 文章编号 : 1006 -
中医学关于药物的补泻学说 , 主要有 3 种 , 第一 。 、 种是五味 作 用 补 泻 学 说 根 据 五 味 辛 散 苦 泄 、 咸 软、 甘补 、 酸收的基本作用 , 一般把甘和酸作为补药 , 把辛 、 苦、 咸作为泻药。后 世治 实证不 离辛、 苦、 咸, , 治虚证不 离 酸 与 甘 并 以 此 作 为 中 药 药 理 的 核 心 。 第二种 从 阴 阳 分 类 , 称 阴 阳 药 味 补 泻 学 说。 根 据 《内经》 “辛 甘 发 散 为 阳” 、 “酸 苦 涌 泄 为 阴” 、 “淡 味 、 “咸味涌泄为阴 ” , 渗泄为阳” 把辛 、 甘、 淡味 作 为 补 阳, 酸、 苦、 咸 味 为 补 阴。如 附 子、 黄 芪, 尤其是桂枝 辛甘而温 , 为助阳之代表药 ; 而大青叶 、 龟板 , 尤其是 白芍酸苦而寒 , 为补阴之表药 , 所以桂枝配白芍则为 阴阳两补之典型配伍药对 。 这两种补泻由于固定不 变, 故一般的都能理解 , 也能掌握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立法 、 组方 、 选药 。 另外《内 经 》 还 有 一 种 补 泻, 即五 。这种 原文见于《素 问 · 藏 气 法 时 论 》 脏苦欲补泻 , 补泻就不同于上述补泻 , 它不是固定不变的 , 而是辨 [1] 证的 、 灵 活 的 。 每 一 种 药 味 都 有 补 泻 两 个 方 面, 根据各个脏腑生理病理特点不同而不同 。 就甘味来 说, 既能补脾又能泻心 , 苦味亦是如此 , 既能泻脾 , 又 能补肾 。 正因为这样变化多端 , 不容易理解 , 应用就 更为少见 。 这种补泻除了历史上少数几位医家作了 [2] 解释发挥外 , 很少有卓越的系统见解 。 1 何谓五脏苦欲补泻 下面引 用《素 问 · 藏 气 法 时 论 》 原 文 详 述 之: “肝苦急 , ” “肝欲散 , 急食甘以缓之。 急食 辛 以 散 之 , 。 “心 苦 缓 , 。 用辛 补 之 , 酸 泻 之” 急食酸以收之” “心欲软 , 。 “脾 急 食 咸 以 软 之, 用 咸 补 之, 甘 泻 之” 。“脾 欲 缓 , 苦湿 , 急食苦以燥之” 急 食 甘 以 缓 之, 用 。 “肺 苦 气 上 逆 , 。 苦泻之 , 甘 补 之” 急食苦以泄之” “肺欲收 , , , ” 。 “ 急食酸以收之 用酸补之 辛泻之 肾 。 “肾 欲 坚 , 苦燥 , 急食 辛 以 润 之” 急 食 苦 以 坚 之。 。 用苦补之 , 咸泻之 ” 五脏苦欲补泻 比 较 好 理 解 的 是 肝 脏 , 最难理解 的是心脏 , 现就以此两脏为例加以解说 。 肝为将军之 官 , 性 情 刚 躁, 最 怕 急 恼、 抑 制。 压
汤中白芍 ; 治心阴不足 、 烦躁失眠的天王补心丹中的 、 , 五味子 酸枣仁 都体现了这一点 。 3. 2. 1 “以咸补之 ” 心主火 , 心火亢盛为其常 见的病 变 。 心 炎 亢 盛 , 则 可 致 刚 急、 坚 燥 之 证, 如烦 躁、 谵语 、 癫狂等症状 , 无一不是刚急之象 , 坚燥之证 。 对此火旺之证 , 可用水制之 , 引水制火则心火下行 , 心 为心之所欲 , 故咸能补心 。 体可救 。 咸味药则属水性 , 《 》 , 如 备急千金方 中的磁朱丸 磁石咸而入肾 , 滋肾水 , 使水火交济 , 则心火下行 , 而诸症若失 。 3. 2. 2 “以 甘 泻 之 ” 与 心 火 亢 盛 之 刚 急 、 坚 燥之证相反 , 出现 心 火 不 足 , 心 阳 不 振, 表现为如痴 如呆 、 反应迟钝 、 沉 静 不 语、 昏 昏 欲 睡。 此 即 为 心 神 收敛太过 , 心气太实 。 当用甘药以泻之 , 使心神得以 , “ ” 。 振奋 此即 以甘泻之 之 义 如 治 心 阳 不 足 的 拯 阳 理劳汤 、 保元汤中用甘温的人参 、 黄芪 、 白术 , 就很好 地体现了这一点 。 4 小结 脏腑发病及其 用 药 原 则 , 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 心 。 本文依据《内经 》 原 文, 发掘中医中药的另一种 这种补泻是根据中药五味的特性 , 结合五 补泻理论 , 脏各自的生理病理 特 点 来 确 定 的 , 其体现了中医辨 证的灵活精神 。 因此 , 掌握五脏苦欲补泻的原则 , 对 , 《 》 于指导临床 实 践 至 为 重 要 正 如 医 宗 必 读 所 说 : “夫五脏 之 苦 欲 补 泻 , 乃 用 药 第 一 要 义 也, 不明乎 ” 此, 不足以言医 。
, 激 恼 则 发 怒, 故 曰“肝 苦 急 ” 急者含压 抑则不 疏 , 、 。 , 抑 激恼之义 若 一 旦 被 激 恼 刚 躁 发 怒 的 话 , 可以 。 用甘味缓之 , 所谓以柔胜 刚 , 故 曰“急 食 甘 以 缓 之 ” 肝主疏泄 , 性喜条达 , 当肝气不疏 、 肝被抑郁时 , 应该 、 , “ , 用辛 味 药 疏 散 解 郁 故 曰 肝 欲 散 急 食 辛 以 散 。 既然喜疏达 , 故 辛 味 即 其 所 好, 能顺其条达之 之” 性, 故曰辛以补 之 。 酸 味 主 收 主 敛 , 为 肝 之 厌 恶, 故 曰酸能泻肝 。 心为 君 主 之 官 , 其 主 神 明, 神 宜 收 敛, 而不宜涣 散, 宜宁 静 而 不 宜 狂 越 , 成 语 有“神 态 自 若 ” 之 说。 。当神志涣散不 相反则精神涣散 , 所以说“心 苦 缓 ” 收时 , 自然应当急用酸味药收之 。 因为甘味能缓 , 为 心之所恶 , 故甘味泻 心 。 心 何 以 欲 软 ? 其 理 是 心 主 火, 为君主之官 , 其主是君火 , 是为温温之火 , 并非燥 , 壮火食气” 是故心火不 烈之火 。 所谓“少 火 生 气 , 。 。 可太旺 要心火不太 旺 就 必 须 以 肾 水 制 之 , 使水 上济 , 使火下交 , 水 火 交 泰, 心 肾 相 交。 是 以 心 火 正 是时时 需 要 以 肾 水 济 之 , 否则心火容易亢盛太 常, 。 , 过 这体现在五味中 即为咸味 。 咸为水味 , 咸能化 生水 , 咸能软能润 , 所 以 心 喜 咸 味, 得咸味就不致心 火亢盛 , 从而维持 其 心 之 君 主 的 正 常 状 态 。 于 是 说 “心欲软 , 。 顺 其 性 为 补, 急食咸以软之” 逆其性为 泻 。 心火下趋为顺 , 心火亢盛上炎为逆 。 咸为水味 , 能顺心火下行 , 故 可 补 心。 甘 味 壅 滞, 郁 生 火 邪, 为 心所恶 , 故曰泻心 。 心脏补泻难 以 理 解 的 地 方 在 于 : ( 1 ) 与 五 行 补 泻相反 ;( 2 ) 与五味补 泻 有 矛 盾 。 从 五 行 学 说 来 讲 , 苦为心味 , 应该苦能补心 , 咸味为水味 , 水能克火 , 咸 味正好泻心 , 所以说与五行学说相反 。 另外 , 从五味 作用来说 , 甘味能 补 , 凡 补 气、 补 血、 补 阴、 补阳均离 不开甘味 , 为什么偏偏甘味不仅不补心反而泻心 , 这 因为各自角度不 也正好相矛盾 。 其 实 是 不 矛 盾 的 , 。 , 一 正是这样错综 复 杂 的 理 论 才 能 反 映 客 观 事 物 的本质 。 2 如何理解这种补泻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