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苦欲补泻

合集下载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苦欲理论探究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苦欲理论探究
LI C u - a g. U u f U h n y n W Xi —u
Sa dn nvrt o oioa hns Mein ,i n20 5 h nogU i sy fT dtn l i e dc eJn 53 5 e i r i C e i a
Ab t c : e vn crsa o t x uh a , h s a i h uz i ‘i y u n j s i i i u nziy n i u zig nx s a tR l a t eod b u “ l k u n J s i u ny s o h … xn uFa , h xa y ra h ,o gx nb h ,a i r e r n 1 i n a e
即本篇所称“ 酸收” 。江涵暾在《 笔花医镜》 中定“ 补 心 猛药北 五味 ”1, 经源 即本 于此 。 [ 其 ]
12 “ . 心欲软 ” 陶 弘景称 “ 心德 在软 ”f , 2 软与 坚 ] 硬相对 , 内经 词典 》 在《 中称 软 “ 一为 脉 象 软柔 形容
见智 , 从不 同方 面 阐释 其 意 义 , 用 于指 导 临 床 实 并 践 。其 中 的心苦 欲理论 对后世心 病治疗 的理论 和实 践有重要 的指导 意义 。《 问 ・ 器法 时论 》 出的 素 藏 提
江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201 0年 6月 第 2 第 3期 2卷
J OUR L F I NA O JANG NI ER I Y T M2 1 o 2N XIU V S T OF C 0 oV l2 o3
《 问・ 素 藏气 法时 论 》 苦欲 理论 探 究 心
★ 刘春 阳 指导 : 符 ( 吴修 山东 中医药大学 济南 205 ) 535
摘要 :素 问・ 《 藏气法时论》 心苦缓 , “ 急食 酸以收之” 心欲 软, “ 急食 成以软之 , 用成补之 , 甘泻之。 等条文 , 示 了传统 中医药 ” 揭 理论中的利用药物 气味之偏救补人体五脏 阴阳气血之偏的治疗大法。后代 医家缘此 以为经 , 制 出了生脉散 , 营汤等千古 创 清 名方, 至今仍在临床 广泛使 用。在食 疗养生方面 , 药食物的性味理论也是指导/ 4 健康饮食的 重要 法则 。笔者试 以五脏体 系 ,f -l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和“肾欲坚,急食苦以肾之”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和“肾欲坚,急食苦以肾之”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和“肾欲坚,急食苦以肾之”展开全文如何理解《黄帝内经》“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和“肾欲坚,急食苦以肾之”有一博友询问:《内经》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请教:按阴阳分类,“肾苦燥”是属肾病的阴虚、还是阳虚?又,“肾欲坚,急食苦以肾之,以苦补之,咸泻之”,这之中的“坚”是什么意思?看了很多解说,都是以“坚”释“坚”,却并没说清这“坚”的可表述含义。

而本人理解,既有“咸泻之”的限定词,那则应是属肾阳虚了——肾阳虚者是不可再补阴的,故“咸泻之”。

这个理解,不知当否?一并请教。

祈望博主赐教!先谢谢了!这个问题其实是很为难我了——我对《黄帝内经》虽然早已通读过几遍,但尚未能深入领会——这与自己心智平平有关,还需要假以时日不断领悟才可。

但自从我开始学习中医到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也几近三十年了,总有一些体会,我认为:理解《黄帝内经》大旨,当从其时代背景、全文、整体、前后通盘互参,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方可。

以下我结合文献对你所提出的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核心的认识是这两句话都出现在《黄帝内经》之“脏气法时论篇”,那么什么是“脏气法时”?众所周知,天人关系是中医学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脏气法时”之所谓“脏气”即五脏之气,五脏当指五脏系统;法,取法、效法之义;时,即时令、时辰。

“脏气法时”即五脏系统功能的盛衰,与相应的自然界五行时节交替旺衰产生同步变化,故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预后当察脏气盛衰,以法天时,由此形成了“阴阳—五行—五时—五方—五脏”的藏象模式。

1、关于我对此段原文的理解①对于“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

我是这样理解的:《黄帝内经》说“肾苦燥”、“肾恶燥”,人们也常说秋季多燥,其实冬季燥性更强。

冬燥有两种变化:一是寒气郁滞,阳气郁闭,津液不通,水湿不化,阴津更伤,而致寒燥;二是寒气郁滞,气机不畅,郁热化热、化火、动风而生燥热,伤及阴津。

《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探微

《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探微

《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探微1《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的组方要素探讨《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的组方法则,主要有三大研究要素:五脏补泻法则、“诸药之精”五味属性与五脏病症方。

补泻原则为组方之原理,五味属性为组方之基石,五脏病症方则为最终所成之方,通过对三者间相互联系的分析,即可使五脏病症方之组方法则得以大白。

然而,这三大要素在诀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前后违隔,不便对比分析。

笔者在此将此三大要素并列于下,俾利笔者之分析与读者之阅读:1·1《辅行诀》五脏补泻法则肝: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以咸补之,以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以甘补之,以辛泻之,脾苦燥,急食苦以燥之。

肺:以酸补之,以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

肾:以苦补之,以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

按:以上补泻法则亦见于《素问·脏器法时论》,但有较大出入。

《脏器法时论》五脏补泻原文: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二者比较,《辅行诀》之文明显具有更严谨的逻辑性与规律性,而《素问》则显得略为杂乱。

由于《素问》的版本流传关系,笔者大胆揣测《辅行诀》的记载可能较今本《素问》更为接近原始文献的原貌。

1·2《辅行诀》“诸药之精”五味五行属性表按:(1)以上五味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与目前主流理论认识不同,但与《素问》七大论的相关记载存在一定对应关系,《辅行诀》五脏病症诸方的组方法则均以之为基石。

(2)从以上补泻法则及属性表已可看出,补某脏者,必为该脏之本味,如以木之本味辛补肝;泻某脏者,必为克该脏之味,如以克木之酸味泻肝;某脏急食者,必为该脏所克制之味,如肝急食之甘,为其木所克之土味。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

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

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

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

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

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

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一辨肝脏病证文并方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

虚则[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

气逆则耳聋,颊肿。

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枳实(熬)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大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

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桂心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中医的五脏和五味详解!

中医的五脏和五味详解!

.中医的五脏和五味详解!五脏主治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人体是由心、肝、肺、脾、肾五大功能系统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气血阴阳,是提供这五大功能系统正常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

所以对于五脏的治疗,一是必须理解五脏的常态和病变;二是必须理解气血阴阳,以及天之五气、地之五味、情之五志和五脏之间的相关联系。

对于上述的相关问题,《内经》“宣明五气篇”已经讲得很明了,再经过《难经》的补充使之完整化,后来历代名医都有所发挥。

现代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更是把这些基础上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再通过白话文的讲解,形成一本相对独立的教材。

治病要用到中药,学中药必要理解地之五味和五脏的关系,《内经》“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另外,《内经》针对五脏为病的用药治疗法则也进行了讲解。

后来张元素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五脏补泻主治例”把上述的治疗法则进行了具体化,张元素的学生李东垣又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些补充,使之完善。

这些治疗法则,可以说是五脏论治的总纲,如果这个基础法则不掌握,还是机械的去套学什么药治什么病,学中医一辈子,也是一个庸医。

五脏所欲..欲是想要、需要、希望的意思。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心欲耍,急食咸以耍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

肝主疏泄,辛药主行、主发散,所以肝以发散为补。

肝为风脏,所以风药是辛味,也就是说一切风药都可以疏肝,因为肝主升发,风药有升发之性,所以可以疏肝,比如麻黄、生姜、柴胡、苏叶等都可以疏肝散邪。

肝主疏泄,调节一身之气机,所以理气药是辛味能散能行。

肝藏血,所以活血药也是辛味,也能散能行;酸药主收敛,所以对于肝来说,酸反而是泄。

但从临床上来说,肝阴血是肝疏泄的物质基础,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肝是不能进行有效的疏泄的,所以真正要养肝,还是在于收敛肝的阴血,而不是辛药的发散。

中药性味配伍探讨

中药性味配伍探讨

2003年8月第10卷第8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7· 中药性味配伍探讨 王 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四气五味不仅是反映中药药性的重要方面,更是临床配伍组方中不能忽视的关键环节。

一般而言,在“君臣佐使”制方原则的指导下,强调被选用药物的功用特征,而对以药物性味为主进行的组方思路则未引起现代医家的足够重视。

随着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中药“性-效”高度相关的特性已被广泛认可。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药物的性味组方配伍,成为中医临床治疗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1 理论溯源 以行气活血药。

气帅血行,血行经通,通则不痛。

如临床上常用的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川芎、牛膝、甘草等),这些疏肝理气活血的药物,在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扩张冠脉及外周血管、促进离经瘀血的吸收、调节神经体液代谢失调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些药物含有十分丰富的铁、铜、锌、锰等微量元素,而锌、铜及锌与锰的比值升高是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病的特征。

服用血府逐瘀汤调整人体中微量元素的比例,对治疗该类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 心血虚从脾论治  脾主运化、统血、疏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为“后天之本”。

而微量元素是水谷之气的一部分,是“气”的物质基础之一,人体内微量元素缺乏,可致虚证。

一般认为,人体造血功能主要与微量元素铁有关,但在铁参与形成血红蛋白过程中,铜起着关键性作用,即在二价铁转变为三价铁时,必须依赖血浆铜蓝蛋白的氧化作用。

如果体内缺铜,血浆铜蓝蛋白的氧化活性降低,必然导致铁的价位转变发生困难而容易引起贫血。

临床上也经常可以发现有些缺铁性贫血的病人在单纯补充铁剂时效果并不明显,当加用含铜制剂后,贫血很快得到纠正。

  另外,在肿瘤疾病后期,患者贫血也常常与体内大量铜的消耗有关,在给贫血患者补铁时最好适当补铜,往往收到较好效果。

五味对应五脏,一起来看看五味如何调节脏器

五味对应五脏,一起来看看五味如何调节脏器

五味对应五脏,一起来看看五味如何调节脏器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五个脏器,五味不仅是脏器的营养来源,还能够调节脏器。

酸入肝:酸味对应肝脏,酸具有收敛的作用,故而归于肝经。

调理饮食:乌梅、枸杞、山楂、李子等酸味食物可以养肝。

苦入心:苦味对应心,苦具有清泻心火的作用,因而认为与心相对。

调理饮食:苦瓜、莲子心、苦菊、蒲公英等苦味食物可以养心。

甘入脾:甘味对应脾脏,甘具有调和中气、补益脾胃的作用,因此归于脾。

调理饮食:山药、南瓜、米饭、红薯等食物可以养脾。

辛入肺:辛味对应肺脏,辛具有宣发通利肺气的作用,因此与肺相对。

调理饮食:葱、姜、蒜、辣椒、胡椒等食物可以养肺。

咸入肾:咸对应肾脏,咸能够滋补肾阴,因此与肾脏相对。

调理饮食:海带、海藻、紫菜、螃蟹等'天然咸鲜'的食物可以养肾。

⚠️但是五味过嗜也会导致人体的疾病,不要过量食用。

《彭祖摄生养性论》中强调:'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

酸多伤脾酸能补肝,但过多的酸味食物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因此,消化功能不好、大便溏稀等脾虚症状的人,要注意少吃酸食。

辛多伤肝过量食用辛辣之物容易引起肺气偏胜,导致血运受影响。

因此,有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视物模糊等肝虚症状者,应少吃辣。

苦多伤肺过多的苦可能造成心火太旺,进而克制肺气。

有肺气虚表现的人,如容易感冒、咳嗽、咳痰等,要适当控制苦味食品的摄入。

咸多伤心咸味吃多可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损伤心的功能。

因此,有心悸、气短、胸痛等不适的人,一定要少吃咸。

甘多伤肾过多的甜食会引起脾气偏胜,克伐肾脏。

由于肾主骨藏精,其华在发,甜味吃多就会使头发失去光泽、掉发,引起骨伤疼痛等。

有肾虚症状如经常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等的人,甜食要适当控制。

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file:///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中医书籍目录/经典古籍医书 2.txt[2013/9/22 16:21:56]
中风论 内外伤辨 内科摘要 少林真传伤科秘方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外科十三方考 外科心法要诀 外科方外奇方 外科全生集 外科启玄 外科理例 外科传薪集 外科精要 外科选要 外科医镜 正骨心法要旨 正体类要 何氏虚劳心传 周慎斋遗书 奇经八脉考 金疮秘传禁方 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 青囊秘诀 急救良方 急救广生集 订正太素脉秘诀 症因脉治 秘传外科方 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
file:///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中医书籍目录/经典古籍医书 2.txt[2013/9/22 16:21:56]
史载之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圣济总录 鸡峰普济方 洪氏集验方 杨氏家藏方 千金宝要 卫生易简方 全生指迷方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瑞竹堂经验方 世医得效方 奇效良方 医方集宜 医方考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普济方 肘后备急方 普济本事方 严氏济生方 药征续编 仁术便览 中医之钥 祖剂 古今名医方论 种福堂公选良方 汤头歌诀 急救便方 奇方类编
file:///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中医书籍目录/经典古籍医书 2.txt[2013/9/22 16:21:56]
本草思辨录 本草纲目别名录 本草便读 本草撮要 本草问答 神农本草经赞 本草择要纲目 得配本草 本草害利 本草分经 雷公炮炙论 炮炙全书 炮炙大法 雷公炮制药性解 濒湖炮炙法 要药分剂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药鉴 药征 思考中医 五十二病方 名医别录 千金翼方 孙真人海上方 外台秘要 医心方 太平圣惠方 苏沈良方 博济方
file:///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中医书籍目录/经典古籍医书 2.txt[2013/9/22 16:21:5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苦欲补泻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以甘草之甘缓肝急。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

用辛补之,细辛。

肝虚以陈皮、生姜补之。

酸泻之,白芍。

肝实,芍药泻之。

白芍泻肝火。

以其能活血。

虚者补其母,水能生木,水乃肝之母。

苦以补肾,熟地黄,黄柏是也。

如无他证,惟不足,钱氏地黄丸补之。

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甘以泻心,以甘草泻之。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酸入肝,酸泻肝,辛补肝。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用五味子之酸收心缓。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

用咸补之,泽泻。

虚则炒盐补之。

甘泻之。

黄芪,甘草,人参。

虚者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

辛以补肝,以生姜泻肝。

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是也。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苦入心。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用白术之苦燥脾湿。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用甘补之。

人参苦泻之,黄连虚者补其母,火能生土,心乃脾之母。

咸以补心,以炒盐补之。

实则泻其子,肺乃脾之子,咸以泻肺,以桑白皮泻肺。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甘入脾,甘补脾,苦泻脾。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用黄连之苦泻肺逆。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酸补之,五味子用辛补之辛泻之。

桑白皮酸泻之虚者补其母,土能生金,脾乃肺之母。

甘以补脾,以甘草补之。

实则泻其子,肾乃肺之子,咸以泻肾,以泽泻泻肾水。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辛入肺,辛泻肺,酸补肺。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用黄柏,知母之辛润肾燥。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苦补之,黄柏用咸补之咸泻之,泽泻甘泻之虚者补其母,金能水金,肺乃肾之母。

酸以补肺,以五味子补之。

肾本无实,本不可泻,钱氏只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咸入肾,咸泻肾,苦补肾。

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五味补泻酸入肝,酸泻肝补肺。

辛泻肺补肝。

肺克肝,肝生心,心克肺。

肝欲散,酸以泻之。

白芍泻肝,以其能活血。

心苦缓,酸以收之。

五味子收心,以其能养血。

肺欲收,酸收之。

白芍敛肺,以其能下气。

酸补之。

五味子补肺,以其能降气。

苦入心,苦泻脾补肾。

肾克心,心生脾,脾克肾。

脾苦湿,苦以燥之。

白术。

苦泻之。

黄连。

肺苦气上逆,苦以泄之。

黄连。

肾欲坚,苦以坚之。

知母。

苦补之。

黄柏。

甘入脾,甘补脾泻心。

肝苦急,甘以缓之。

甘草心欲软,甘泻之,甘草脾欲缓,甘以缓之,甘草。

甘补之。

人参辛入肺,辛泻肺补肝。

酸泻肝补肺肝欲散,辛以散之,川芎。

用辛补之,细辛。

肺欲收,辛以泻之。

桑白皮肾苦燥,辛以润之。

黄柏咸入肾,咸泻之。

咸补心泻肾。

心欲软,咸以软之,芒硝。

咸补之,泽泻。

肾欲坚,咸泻之。

泽泻由五脏喜恶来定五脏补泻。

酸入肝,酸泻肝、补肺。

收肺、收心。

苦入心,苦泻脾、补肾。

坚肾、燥脾泄肺。

甘入脾,甘泻心、补脾。

缓脾、缓肝。

辛入肺,辛泻肺、补肝。

散肝、润肾。

咸入肾,咸泻肾、补心。

软心。

五脏所苦:五脏所欲: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辛散辛能散抑、散结、润燥,辛者金也,金主散落,金生水故也。

况抑结散,则气液宣行,而津液生也。

酸收酸属木也,金燥主于散落,而木反之。

甘缓甘能缓急而散结,甘者土也,燥能急结,故缓则急散也苦坚苦能燥湿而坚,火者苦也,《易》曰燥万物者,莫乎火,凡物燥则坚也。

咸软咸能轻坚,咸者水也,水润而柔,故胜火之坚矣。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泻为阳。

至于味之功能,如酸能收,甘能缓,辛能散,苦能坚,咸能软。

酸属木也,金燥主于散落,而木反之。

土湿主于缓,而水胜之,故能收也。

苦能燥湿而坚、火者苦也,《易》曰燥万物者,莫乎火,凡物燥则坚也,甘能缓急而散结,甘者土也,燥能急结,故缓则急散也。

辛能散抑散结润燥,辛者金也,金主散落,金生水故也。

况抑结散,则气液宣行,而津液生也。

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咸能轻坚,咸者水也,水润而柔,故胜火之坚矣,此为五脏之味也。

其为五味之本者,淡也。

淡,胃土之味也。

胃土者,地也,地为万物之本,胃为一身之本。

天元纪大论曰∶在地为化,化生五味,故五味之本,淡也。

以配胃土,淡能渗泄利窍。

夫燥能急结,而淡能缓之,淡为刚土,极能润燥,缓其急结,令气通行,而致津液渗泄也。

故消渴之人,其率与食,皆宜淡剂。

至真要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六者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坚、或轻,随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也。

盖寒热温凉平,药之气也;酸苦甘辛咸,药之味也。

气味相合,既成药性。

在药物中,有同气多味,同味多气,错综复杂,参差不齐。

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

互相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

气味各分阴阳,阳为气,阴为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泻为阳。

虚实补泻邪气盛为实,精气夺为虚。

不足补之,有余泻之。

不足者,正气不足,有余者,邪气有余。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从五脏相生角度看,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实则泻其子:肝实,泻心。

肝生心也。

虚则补其母:肝虚,补肾。

肾生肝也。

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

从相克角度看,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母能令子虚:肝实,补肾,肾克心也。

心弱肝自平。

虽未直接泻心,但亦达到使子虚的目的。

然后再因母子相生的关系,实则泻其子,子虚母亦虚。

子能令母实:肝虚,补心。

心克肺也,肺弱肝自平。

子报母仇也。

以上单从相生相克角度来看补泻,而五行中相生自有相克,相克自有相生也。

为求平,可取双全之法。

肝实:泻心、补肾。

泻心,肝生心也,实则泻其子。

子虚母亦虚。

补肾,肾克心也,亦为使子弱,子弱母平。

实则泻其子,母能令子虚。

肝虚:补肾、补心。

补肾,肾生肝也。

补心,肝生心也,心克肺也。

金弱木自平也。

虚则补其母,子能令母实。

难经-第七十五难: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

此言肝木实,肺金虚,泻心火,补肾水。

肝木实,西方虚,肝木实则心火旺,木生火也;心火旺,则肺金虚,火克金也。

木侮金也。

此二者一实一虚,罪魁祸首是心火旺盛。

则需要泻心火,所以泻南方。

而为进一步泻心火,则补北方。

补肾水亦为泻心火,水克火也。

所以肝木实,泻心火;肺金虚,补肾水,水克火也。

则泻心火,补肾水亦位泻心火,心火弱,则肝木降,肺金平。

体现了:实则泻其子,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三种补泻原则。

理论分析推导:单独一脏虚实的补泻方法:肝木实,欲令肝木平,则方法有:法一,实泻之,泻肝木。

法二,实则泻其子,泻心火。

木生火也。

法三:母能令子虚,泻肾水。

法四:补肺金。

金克木也。

肝木虚,欲令肝木平,则方法有:法一:虚补之,补肝木。

法二,虚则补其母,补肾水。

法三:子能令母实,补心火。

法四:泻肺金。

但似乎很少有只有单独一脏之虚实的。

如肝木实,则心火旺,木生火也,肺金弱,火克金也,木侮金也。

脾土衰,木克土也,木乘土也。

独独似乎肾水未被波及。

但心火旺,可反侮肾水,而脾土弱,不能制肾水也。

似乎一脏动,而其余四脏皆动也。

相应的盛衰变化。

如肝木虚,则心火虚,木生火也。

肺金旺,金克木也,脾土强,土侮木也。

而对于肾水,肺金旺,金生水也。

却脾土强,土克水。

肝木虚,水生木也。

一生两制,是实是虚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