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内经_五脏五味理论看方剂配伍_粟栗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关于饮食养生的观念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围绕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的主题展开讨论。

首先,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五味是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每种味道对应五脏,如酸味对应肝脏、甘味对应心脏、苦味对应心脏、辛味对应肺脏、咸味对应肾脏。

五味之间要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身体的平衡。

过度偏食某一种味道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饮食要均衡多样,合理搭配五味,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季节与五味也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季节,人体的脏腑功能会有所变化,从而对应不同的五味。

在春季应以酸味为主调,可以帮助春季阳气生发,促进肝脏的健康。

在夏季应以苦味为主调,可以清热解毒,帮助心脏的健康。

在秋季应以辛味为主调,可以促进肺脏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在冬季应以咸味为主调,可以补充肾脏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

因此,不同季节的饮食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主张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相结合。

饮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在饮食方面,我们要尽量保持五味的平衡,避免偏食单调;在季节方面,要根据不同的季节调整饮食搭配,以适应身体的变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饮食有节,养生之道”。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深入了解《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养生意识,促进身体健康。

愿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疾病,享受生活的美好。

《黄帝内经》关于五味的论述

《黄帝内经》关于五味的论述

《黄帝内经》关于五味的论述五味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其实甜就是甘,最初是由健康人口尝药物的真实滋味而得知,继而人们发现药物的滋味与药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对应性。

如:多甘味能补虚缓急;多酸味能敛肺涩肠;多苦味能降泄燥湿;多咸味能软坚散结;多辛味能发表行散。

除了食物,中药有五味之分,诊疗疾病也与此息息相关。

如早起,若感觉口有酸甜苦辣咸,分别表示肝胆脾肺肾有病起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这都体现了古人的伟大智慧,现将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味的介绍摘录于下,原滋原味感受这种一下。

《素问·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五谷:粳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

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

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甘);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苦);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咸);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酸);肺病者,宜良黄黍、鸡肉、桃、葱(辛)。

中医五味原理之汤液经法五味方解

中医五味原理之汤液经法五味方解

中医五味原理之汤液经法五味方解理解经方必须明晓内经五味功效:以此功效归纳入术数模型,得出五味补泻图诀,此图乃道家秘传,陶弘景据此化出汤液经法五角图:赤脚民医称此五味补泻为“五行颠倒诀”,古人云“明得五行颠倒颠,便是大罗仙”也。

帮助理解《辅行诀》五脏补泻方所用中草药,可以对照二十五味药精表,药精之说源自《桐君采药录》,你会发现经方家治病都会来来去去这么几位药,这就是经方家自己的药精表,仲景必然也有。

二十五味药精现代版本系张大昌追忆而成,原表如下:此表有些错误,原文处涂改有十处,很多学者认为可以文中诸多补泻方来校正原文,但是补泻方也是张大昌追忆而成,其草药排列顺序不一定就符合君臣佐使补泻规则,因此还得多方综合得出来,目前下面这个表比较符合辅行诀方规则。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

二十五味药精如同五脏之井荣俞经合-五五二十五输穴,总辖三百六十五味药,诸病通用。

犹如武林高手,只用一套太祖长拳,打遍天下无敌手。

第一方,小泻肝汤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者。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以清浆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不差,更作服陶云: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这是经方的基本法则,然如何选合适药物,必合于病脉证为是。

“实则泄之,虚则补之”胁下痛,是枳实证。

腹痛,是芍药证。

胁下痛引少腹,是枳实与芍药合证。

枳实味酸,芍药味酸。

二味酸以泻肝。

补注:可以治疗胁下痛,腹痛的有多种药,但是遵循五味法则,必须选用酸味草药,因此需要知道草药的五味属性,这步浩大工程我们的先祖神农已经替我们完成了,我们只要用就行了。

酸乃金,肝欲实,以酸金泻之,此乃《难经》“木欲实,金当平之”,即乙庚之意也。

二味药中,根据“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那么显然枳实是君药,同分量的芍药是臣。

方中省略了一个证候,就是干呕。

这是生姜证。

一般标准的用语是“呕”用生姜,“干呕”是用干姜。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解密:五味入五脏,过食五味伤五脏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解密:五味入五脏,过食五味伤五脏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解密:五味入五脏,过食五味伤五脏导读《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被称为“医之始祖”,分为《素问》和《灵枢经》两部,被誉为中国第一养生宝典,五味和五脏就是重要的养生内容之一。

日常生活之中,谨慎调和饮食五味,能使“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这样就会使气血强盛,筋骨强健,腠理致密。

而过食五味,则会出现相应的危害,具体是怎样呢?1饮食五味归属五脏的规律《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这种饮食五味归属五脏的理论,是根据五行归类的原则制定的,是中医酸味食物补肝、苦味食物补心、甘味食物补脾、辛味食物补肺、咸味食物补肾等饮食养生的原则。

2过食五味引发疾病的情况《内经》在这里提出过食、偏嗜饮食五味损伤五脏、引发疾病的实例,是依据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理论来分析的。

过食酸味食物的危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灵枢·五味论》说“酸……多食之,令人癃”。

酸味入肝脏,故味酸食物走肝以养肝。

如柠檬、乌梅味酸,入肝脏,前者有疏肝行气解郁即舒畅情绪的作用,后者有敛肝降逆除嗌,治疗胸闷、咽喉不利的功效。

但过食酸味食物,使肝气偏盛。

肝属“木”、脾属“土”,肝脏功能偏亢,则脾气就会因肝强受乘而弱,这就是“木乘土”。

另外,因酸有收涩作用,多食酸味食物,可使气机运行阻滞,故有可能出现“癃”即小便排泄不畅通的病证。

道医认为,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生津、开胃等功效,食之得当,对人体有益。

现代研究表明,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促进消化功能、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调味的醋还具有抑制或杀灭细菌和病毒的作用。

但过量食用酸味食物会引起胃肠道痉挛、消化功能紊乱,甚至还会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病症。

过食咸味食物的危害“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灵枢·五味论》说“咸……多食之,令人渴”。

咸味入肾脏,故味咸食物走肾以养肾。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

调五脏,养六腑,百病从此不再生(1)五脏六腑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本源,无论是养生还是疗疾都无外乎是对五脏六腑的调养。

比如说季节养生强调“顺四时适寒暑”,治病疗疾依靠药物性味的寒热温凉,最终落在实处,所调的养的还是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就是一个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关系着人的生、长、壮、老。

凡是人体有了病,无论大小,不管轻重缓急,都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

无论是风邪外感,还是情志内伤,只要殃及脏腑令其功能失调,疾病也就随之上身。

人的健康是由里及表的,只有脏腑平衡,气血精津才能充盈畅达,身体才能健康安泰。

中医之脏腑不同于西医,是指广义上的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几大系统。

一脏与一腑相对应,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

五脏的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与化生生命所需的精微物质;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容纳水谷与传化糟粕。

只有五脏六腑各司其职,才能确保气血精津运输畅达,水液糟粕各行其道。

要想调养五脏六腑就应该真正了解其好恶,而不能只缘其在此身中,就不识庐山真面目。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和神志,是五脏六腑之主,心神明则脏腑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心的功能正常则气血健旺、精神饱满、神清志明;小肠主化物而分清泌浊,其功能运行正常,能将水谷所化的精微物质上达于脾进而运输周身,将无用的水液和糟粕下输于膀胱和大肠。

心与小肠相表里,二者经脉相连,气血相通,所以二者在生理与病理上相互影响,只有二者同调,相互兼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保持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掌管着人体各部分的血量分配,有“血海”之称。

若肝脏功能异常,就会导致血液调配失常,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所以养肝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

肝与胆相表里,肝为阴,是里主内;胆为阳,是表主外,故治胆的病要调肝,肝病同样也要利胆。

脾与胃相表里,二者同为人的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脾主运输和消化,一方面将水谷精微运输全身以维持生命,另一方面也管理着体内水液的运输。

《内经》五味学说探讨

《内经》五味学说探讨

《内经》五味学说探讨(2)《内经》五味学说探讨(1)降气“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肺气以肃降为顺,逆之则喘满。

苦能降其上逆之气而平喘止咳,如杏仁、厚朴等。

(2)泻下“阳明之复,……以苦泄之,以苦下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阳明主燥,在腑为大肠。

若邪热过甚,势必津枯便燥,“以苦泄之下之,开燥结以通实邪”(《类经》),如大黄味苦,功能泻下通便,主治大便秘结。

(3)燥湿“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脾主运化,属土制水,喜燥而恶湿。

若脾为湿困者,常运用苦味药(如黄连、苍术等)以治之,使湿运脾健。

(4)利水“太阴之复……以苦泻之,燥之泄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泻以夺其壅,燥以胜其湿,泄以利其水也”(《类经》),苦味具有利水渗湿之功,如木通。

(5)坚阴“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坚即坚阴,乃泻火存阴之义。

凡肾精失固,阴虚火旺者,常选用苦味药以坚之,如知母、黄柏等。

[咸味](1)催吐、泻下“咸味涌泄为阴”(《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咸味俱有催吐和泻下的双向作用。

“上以涌痰积于胸喉,下以泄垢秽于肠胃”(《素问经注节解》),如盐汤催吐,芒硝润下。

(2)软坚对于病有坚结不解者,如癥瘕积聚、痰核瘰疬等证,可首选咸味药(如海藻、昆布等)以软坚散结。

所谓“坚者软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之意4.五味的运用五味理论是指导临床用药的基础,正确地运用五味理论,应注意以下几点:(1) 以五行规律指导用药如“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素问·至真要大沦篇第七十四》),本条论述了六气过胜(六淫)致病的治疗用药原则。

以风淫为例,概及其余。

风为百病之长,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多自皮毛腠理入侵人体而致病。

试从五脏相对的生理功能探讨方剂配伍

试从五脏相对的生理功能探讨方剂配伍


学 术 探 讨

试 从 五脏 相 对 的生 理 功 能 探 讨 方 剂 配 伍
社 ,9 4 58 18 . - .
为 春夏 之地 , 皆所 以从 其根 也 ; 人有 春 夏不能 养 阳 今 者 , 因风凉 生冷 , 每 伤此 阳气 , 以至秋 冬多 患疟 泻 , 此 阴胜之 为病 也 ; 秋 冬 不 能 养 阴者 , 因纵 欲 过 热 , 有 每
伤 此 阴气 , 以致春 夏 多患火 证 , 阳胜之 为病也 。善 此 养 生者 , 宜切 佩之 ! ”
维普资讯
中 医研 究 2 0 0 7年 2月 第 2 O卷 第 2期
T M R s F bu r 2 0 o. 0 N . C e . e ray 0 7 V 12 o 2
可 以在一 定 的条件 下 相 互 转 化 , 寒 邪入 里 可 以化 如 热, 暑湿 日久可 以化 燥伤 阴等 。 ”。 六 淫邪 气 之 间 的相 兼 、 化 以及 与 四 时之 间 的 互 关系, 深刻 体现 着 医道相 贯之 “ 贯 之理 ” 一 。它 如 气 的升 降 出入 , 液循 环不 息 , 血津 液 的互生互 存 关 血 气 系 , 的转 变 , 经 等 , 证 传 以及 中 医治 疗 学 之 “ 法 方 理 药 ” 不体 现着 “ ” 无 道 的至 高原则性 、 贯通性 。 3 3 运 用一贯之 理 , 以去伪 存真 , . 可 体悟 医道
[ ] 会 河 . 医 基 础 理 论 [ ] 上 海 : 海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6印 中 M . 上
社 ,9 4 5 9 — . 18 . ,4 9 6
[ ] 玉瑞. 7邢 黄帝 内经 理 论 与 方 法 论 [ . 安 : 西 科 学 技 M] 西 陕

《内经》五味学说

《内经》五味学说

《内经》五味学说《内经》五味学说五味学说指导中医临床用药,为中医遣方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下面是《内经》五味学说,一起来看看吧。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味理论早在《内经》已具雏形,但由于《内经》中关于五味的论述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故亟待整理和提高。

1.五味的产生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道。

始见于《吕氏春秋》一书。

而最早论述中药五味的,则首推《内经》。

如“草(指药物,因中药以草类为本)生五味”(《素问·六节藏论篇第九》),“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第四》),“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说明药物具有五味,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

如甘草味甘,苦参味苦,细辛味辛,昆布味咸,乌梅味酸等,都是药物实际味道的客观反应。

相传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尝试药味,认识药物过程的真实写照。

在长期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人们还发现不同味道的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

《内经》把药味与药理作用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了中药性能的味,如“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这就是古人对五味作用的最早认识,为后世五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世医药学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发挥,使之日臻完善,如清·吴仪洛《本草从新》云:“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斯为历代医家中对五味作用最全面的概括,现行《中药学》教科书亦多宗此说。

由是观之,五味源于口尝,在实践中逐步抽象为中药性能的味,成为药物作用的重要标志。

2.五味与阴阳、五行、脏腑的关系作为中药性能的五味,它必须要接受中医药理论的指导。

因此,要掌握中药的五味,必须娴熟五味与阴阳、五行、脏腑的关系。

(1)五味与阴阳药味分阴阳,肇始于《内经》。

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5内经6五脏五味理论看方剂配伍粟 栗(长春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吉林长春130117)

摘 要:5内经6中五脏五味理论对后世方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从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的方面阐述了5内经6药物性味组方原则,并列举了后世在此指导下的配伍严谨,适用有效的方剂,剖析其配伍理论。关键词:内经;五味五脏;方剂配伍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7-1255-02

收稿日期:2009-12-27作者简介:粟栗(175-),女,吉林长春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方剂配伍研究。

5黄帝内经6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的医学典籍,蕴含了丰富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其中有关药物疗法的论述极为丰富,是后世方药学发展的渊源。5内经6中确立的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治法理论,从五脏基本的生理特点入手,结合五味的基本性能,对五脏的用药进行了阐述。1 五味所入五味即药食之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味道,5内经6在五行与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建构起比较系统的五味理论,对临床遣药制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5素问#脏气法时论篇6说:/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0[1]。这是人们对不同味的药物作用最早的认识。后来,按照五行理论,将五味与脏腑相配属,如5素问#宣明五气篇6云:/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0[1]。这种五味入五脏的理论,直接指导着对脏腑疾病的治疗及用药,其不同气味的药,服用之后,药力可先达到与其相对应的脏腑。后世的药物归经及引经报使理论,即是五味归五脏理论的直接发展。五味入五脏,但是临证应用药时不可太过,否则损伤正气,5至真要大论6指出:/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0[1]。5内经6中进一步指出五味入五脏,而五脏又外合五体,因此五味与人体各部又有相应亲和关系,在5内经6中将五味入五脏的亲和关系称之为/走0。5灵枢#九针6云:/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0[2]。因此,气、血、筋、骨、肉之病,也可以用五味的偏嗜来治疗。五味入五脏理论直接指导后世临床脏腑疾病的方药配伍与治疗,后世据此创立了许多著名方剂。如四君子汤中人参、白术、甘草之甘味来补中脏,达到补益中焦脾胃之气的目的,此即/甘入脾0;导赤散中之苦寒之木通清心降火,利水通淋,此即/苦入心0;酸枣仁汤中用酸甘平之酸枣仁养血补肝,入肝安魂治失眠,此为/酸入肝0;吴鞠通治疗风热咳嗽之桑菊饮,选用入辛凉之桑叶、菊花以发散肺热,此即/辛入肺0;四神丸、耳聋左慈丸的用法中以淡盐汤送服即为/咸入肾0,以上均是五味入五脏理论的具体运用。2 五脏苦欲补泻5素问#脏气法时论篇6阐述了药食气味与五脏

苦欲补泻的关系。指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0;/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0;/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0;/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0;/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0[1]。此为/五脏所苦0。/苦0指常见之疾,由于五脏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常见之疾也各有特点。因此,在治疗上,结合五味的性能,五脏的用药也各有其特点。以/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0为例,从肺的生理特点来看,肺以降为顺,气上逆于肺,逆肺之性则为/苦0,因此临床上肺病不论寒热虚实,咳嗽气喘是其

最常见症状,苦味能降逆,后世止咳平喘之方,大都用苦味降逆。如治寒喘咳嗽之苏子降气汤中的前胡、厚朴,治热喘咳嗽之定喘汤中的白果、杏仁、黄芩,治虚喘咳嗽之补肺阿胶汤中的马兜铃、牛蒡子、杏仁,治实喘之葶苈大枣泻肺汤中的葶苈子皆是苦味,方中配伍均是针对肺气上逆以苦味泄之降之组成的方剂。又如/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0,脾的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

和水液,喜燥恶湿,易被水湿所困则为/苦0,而苦味药物具有燥湿之性,因此,临床上多用苦性的药物来燥湿健脾。临床上对湿滞脾胃、气机不畅者可参选平胃散化裁,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皆苦温之品以燥湿健脾。治疗脾肾阳虚阴水之实脾饮,以草豆蔻、厚朴、大腹皮、木香之苦、辛、温燥之、行之。本篇又指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0;/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0;/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0;/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0;/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0[1]。这里指的是/五脏所欲0。/欲0指/喜欢0之意,是顺其性,对于此中的/补0、/泻0,金元医家张元素、王好古都有简单的解

释,明#缪希雍则进一步发挥,在5神农本草经疏6卷一辟/五脏苦欲补泻论0指出:/五脏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苦欲者,犹言好恶也。违其性故苦,逆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补泻系乎苦欲,苦欲因乎脏性,不属五行,未落阴阳,其神用之谓欤?0[3]。李中梓亦提到/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欲,本脏所恶,即名为泻;本脏所喜,即名为补0[4],所以并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0的意思。以/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

#1255# 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第37卷第7期 之,辛泻之0为例,肺与秋金相对,从五化来看属/收0,肺以收敛为特点,酸味药具有收敛的作用,顺肺之性,故以酸收之,辛味药具有发散的作用,逆肺之性,故以辛泻之。临床证见肺气耗散不收,出现久咳久喘、汗出、乏力、脉虚等,当敛肺止咳平喘,以九仙散为代表,其方以酸涩的罂粟壳就为君药,又配以酸味的五味子、乌梅,充分体现了以/酸补之0的经义,而此时用辛味的药则会耗散肺气加重病情,起到副作用,即以/辛泻之0之意。小青龙汤中酸收的芍药、五味子收敛肺气,亦有防止耗散太过,以酸补之的含义。又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0,吴昆注/肝木喜条达而恶抑郁,散之则条达,故食辛以散之。顺其性为补,反其性为泻,肝木喜辛散而恶酸收,故辛为补而酸为泻也0[5]。疏泄是肝气条达的具体表现,因辛味药具有能行能散的作用,可以顺肝木之性,即用辛补之,而酸味药则具有收敛的作用,抑制肝脏的疏泄功能,为逆收稿日期:2009-12-05作者简介:周少林(1957-),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与研究。肝之性,即用酸泻之。在临床常见的肝郁气滞,常表现为胁肋胀痛,善太息,气逆上冲等症,用药时常选用能散能行的辛味药,如柴胡、木香、香附等药疏肝理气来调理肝脏,常见的方剂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方中均以柴胡之辛,散肝内郁之气。以上方剂均为通过药物气味配伍的充分体现。5黄帝内经6中的五脏五味理论主要是依据脏腑

的性能和五味的基本作用来决定的,这种理论对临床组方配伍用药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后世据此创立的有效方剂仍然应用至今。对于这些原则,我们要正确理解应用,继承发扬。参考文献[1]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49,150,544,141,143.[2] 黄帝内经灵枢经释义[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817.[3] 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14,17.[4] 包来发.李中梓医学全书#医宗必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87.[5] 郭君双.吴昆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66.

孔子养生思想探究周少林(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06)

摘 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杰出的养生家。在兵荒马乱、颠沛流离的年代,仕途不得意之时,仍非常重视养生之道,堪为中国历史上养生之师表。孔子重视树德养生,主张修身养性,困境中不忘乐观,讲究饮食起居,坚持锻炼身体,其丰富的养生思想内涵和健身哲学理念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依然足资借鉴。关键词:孔子养生;道德;乐观;饮食;运动;起居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7-1256-03

养生学在中国,历史悠久,儒、释、道三教皆重养生。孔子(公元前551)479年)为儒教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一生仕途甚不得意,颠沛各国,流离四方,然能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成为影响深远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一生虽然大部分时间不得志,经历了许多政治与生活纷扰,但在医疗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享年73岁,/人生七十古来稀0,在当时人均寿命不到30岁的情况下,可谓高寿了[1]。逆境中得享古稀之龄,主要得益于他的养生思想和养生实践,在养生方面孔子亦堪为师表,孔子有关养生的论述颇为丰富,时至今日,依然足资借鉴。1 以立志树德为先人的健康不仅是身体上,同时也是精神与社会的一种完美状态。人的一生不仅有物质需求,更有精神需求,所以人只有具备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的志向,心中有目标、有追求,适应社会的发展,生活才会觉得充实,才会充满信心和乐趣,如果一个人胸无大志、心无所求,便会感到生活的勃然无味。而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会心灰意懒,悲观失望。孔子主张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0,/至诚不息,不息则久0(5礼记6)。意为天以运行不息为健,人也应当奋发图强,努力进取/养其身以有为也0(5孔子家语6)。/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0[2]孔子本人正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奋斗了一生,明确提出养生的目的是为了有所作为。/意之所存谓之志0[3]。/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

也0[3]。人若精神专一,用志不分就能避免外界不良刺激。易于控制和调节情绪,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事业上去,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并认为这有助于延年益寿。孔子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0。/大德必得其寿0(5礼记6)历代医家也都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防病的首要内容。晋代葛洪在5抱朴子6中强调:/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0。5尚书#君陈6有:/有容德乃大0。孙思邈在5千金要方6中说:/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以养生之大径也0。/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0。明#王文禄在5医先6中更提出:/养德养生无二术0。常言道:/积善可以延年0,/厚德载福0也是这个道理。人

#1256# 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第37卷第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