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
论五脏苦欲补泻学说对组方遣药的指导

本草 》 之 首。 明 · 缪 希 壅 从 而 发 挥 解 释, 载入所著 《本草经疏 》 。 其云: “五脏苦欲补泻乃用药 第 一 义 。 五脏之内 , 各有其 神 , 神 各 有 性, 性 复 各 殊, 神 也 者, 阴阳不测 之 谓 也 。 苦 欲 者 , 犹 言 好 恶 也, 违其性故 苦, 遂其性故欲 , 欲者 , 是本神之所好也 , 即补也 。 苦 , , 。 者 是本脏之神所恶也 即泻也 补泻系于苦欲 。 苦 不属五行 , 未落阴阳 , 其神用之谓欤 ? ” 欲因乎脏性 , 因此 , 我 们 可 知: ( 1 ) 五 脏 苦 欲 补 泻 是 有 规 律 的, 是根据脏腑的 喜 恶 来 决 定 的 , 喜 好 者 为 补, 恶者 为泻 ;( 2 ) 五脏苦欲补泻 不 能 用 阴 阳 五 行 来 套 , 与阴 阳五行无直接的 关 系 。 如 苦 入 心 不 一 定 补 心 ; 甘 能 入脾却能补 脾 ;( 3 ) 五 脏 苦 欲 补 泻 法 则 是 根 据 脏 腑 性能与五味基本作用来决定的 。 3 五脏苦欲补泻原理的应用 这种补泻法则虽未有人系统地论述 , 但历代许多 名家在组方配伍时常体现这种精神 , 并应用于临床 ,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 现仍以肝 、 心两脏为例详述之 。 3. 1 “肝苦急 , 急食甘以缓之 ” 所谓急是指急迫之 症 状 , 突 然 而 起, 迅速( 即为 肝风之证 ) 。 如 抽 搐 、 震 颤、 麻 木、 惊 厥 等。 肝 病 无 其归宿多引起肝风 。 因此 , 肝苦急是肝 论寒热虚实 , 病最突出 、 最根本的表现 。 临床上治疗肝病时 , 无论 何型都可酌加甘味药 。 如清肝热的羚角钩藤汤中有 生地 、 桑叶 、 菊花 、 甘草等 , 散肝寒的暖肝煎中有枸杞 子、 茯苓 , 疏肝气的 逍 遥 散 中 有 当 归 、 白 术、 甘 草;补 “以 甘 肝阴的一 贯 煎 中 有 生 地 、 甘 草、 麦 冬 。 因 此, 是根据肝病 的 生 理 病 理 特 点 而 产 生 的 最 基 本 缓之 ” [3] 的治法 。 3. 1. 1 “以 辛 补 之 ” 如 朱 丹 溪 的 越 鞠 丸 , 则 。 : “ 是根据此 一 原 则 制 定 的 代 表 方 朱 氏 认 为 气 血 冲和 , 万病不生 , 一有怫郁 , 诸病生焉 。 故人身诸病 , ” 多生于郁 。 所 谓 郁 者, 即 结 聚 不 散, 虽有气血痰火 食湿六郁 , 然六郁中以气郁 、 肝郁为主 。 其正是用辛 香宜达之品而发越郁遏之气 , 舒畅不展之气机 , 故名 亦是根据 越鞠丸 。 又如张景 岳 创 制 的 柴 胡 疏 肝 散 , 此一原则 , 所用药物如柴胡 、 枳壳 、 川芎 、 香附等皆多 辛味 。 3. 1. 2 “以酸泻之 ” 至 于 酸 以 泻 肝 的 例 子 也 是常见的 。 凡肝气 疏 泄 太 过 、 肝阳亢盛的证总离不 开酸苦的白芍 , 结 合 重 镇 潜 阳 之 品, 如 镇 肝 息 风 汤; 又如刘草窗的白术芍药散 , 即是治疗肝气太旺 、 疏泄 太过 、 肝旺克脾 、 肝脾不调的名方 。 其正是运用五脏
治好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医对五脏“苦欲补泻”的理解

治好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医对五脏“苦欲补泻”的理解宋末金初,中医学的发展一改前人依赖“考据”、“训释”陈腐之风,造就一批具有医学变革精神的大家,张元素、刘守真即为其突出代表,他们对经典理论多持实用、致用态度,而不是迂腐于书本。
在这种环境下,亦开创了当时的医学流派之争,为脏腑、六气辨证奠定了根基,亦开创了后世温补、寒凉之争的先河。
今天我们要讲的张元素就是后世知名补土派医家李东垣的老师,亦是易水学派的开山祖师。
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易水县)人,生卒年不详,与刘完素同时代而年龄略小,是易水学派的创始人,温补学派的奠基者。
后人称其为易水老人。
张元素从小天资聪慧,八岁试童子举,二十七岁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下第。
感叹命运多舛的他静下心来,醉心于医学,后因治愈当时的名医刘完素而名传天下。
他虽未列入金元四大家之一,但其学术造诣深厚,对后世影响也十分巨大。
任应秋在《医学启源·点校序言》中评价“张洁古、刘守真、张子和、李明之四人者作,医道于是乎中兴”。
张元素从小努力刻苦,一心想参加科举考取功名,走上人生巅峰。
但是他的科举道路并不顺畅,二十七岁那年考进士时,在答卷上犯了“庙讳”(庙讳,就是用了皇上祖宗十八代名字里其中的字),因古时对这些十分的忌讳,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得遵守,因此仕途之路断绝了。
后来,张元素转头学习医学。
但他在学医路上并没有考科举进步那么快,行医之初,他只是个寂寂无名之辈,让他名传天下还是因为这件事:有一次,在社会上盛名已久的医家刘完素(金元四大家之一)病了,感伤寒八天难以进食,刘完素自己以及他的弟子都束手无措,多方诊治皆无好转。
张元素听闻名医病了,遂前去探病。
刘完素见张元素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辈,脸转过去冲着墙壁并不理睬他。
张元素问道:“您为什么要这样呢?见我有何羞耻?”在他弟子的劝说下终于愿意让张元素为其诊脉。
脉诊结束,又询问刘完素一些症状。
刘完素是寒凉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六气过甚皆能化火”,故用药多以寒凉药物。
六腑六脏用药气味补泻

六腑六臟用藥氣味補瀉 (1)五臟五味補瀉 (1)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1)引經報使(潔古《珍珠囊》) (5)六腑六臟用藥氣味補瀉肝、膽(溫補涼瀉。
辛補酸瀉。
)心、小腸(熱補寒瀉。
咸補甘瀉。
)肺、大腸(涼補溫瀉。
酸補辛瀉。
)腎、膀胱(寒補熱瀉。
苦補鹹瀉。
)脾、胃(溫熱補,寒涼瀉,各從其宜。
甘補苦瀉。
)三焦、命門(同心。
)張元素曰︰五臟更相平也。
一臟不平,所勝平之。
故云︰安穀則昌,絕穀則亡。
水去則營散,穀消則衛亡,神無所居。
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
血溫氣和,營衛乃行,常有天命。
五臟五味補瀉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酸瀉之(赤芍藥),實則瀉子(甘草)。
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虛則補母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以甘瀉之(甘草、參、),實則瀉子(甘草)。
欲軟,急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以苦瀉之(黃連),實則瀉子(桑白皮)。
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炙甘草),以甘補之(人參),虛則補母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訶子),以辛瀉之(桑白皮),實則瀉子(澤瀉)。
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藥),以酸補之(五味子),虛則補母(五味子)。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黃柏、知母),以鹹瀉之(澤瀉),實則瀉子(芍藥)。
欲堅,急食苦以張元素曰︰凡藥之五味,隨五臟所入而為補瀉,亦不過因其性而調之。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
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緩,苦主堅,鹹主軟。
辛能散結潤燥,致津液,通氣;酸能收緩斂散;甘能緩急調中;苦能燥濕堅軟;鹹能軟堅;淡能利竅。
李時珍曰︰甘緩、酸收、苦燥、辛散、咸軟、淡滲,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變者也;其或補或瀉,則因五臟四時而迭相施用者也。
溫、涼、寒、熱,四氣之本性也;其於五臟補瀉,亦迭相施用也。
此特潔古張氏因《素問》飲食補瀉之義,舉數藥以為例耳,學人宜因意而充之。
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肝藏魂,屬木。
膽火寄於中。
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諸風眩暈,僵仆強直,驚癇,兩脅腫痛,胸肋滿痛,嘔血,小腹疝痛瘕,女人經病。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在《三因司天方》中的运用

•784.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1平2月第36#第2期CJTCMP,February 2021,Vol.36, No.2•论著•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在《三因司天方》中的运用崔亚东,刘晓燕(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1(X)029)摘要:五脏W欲补泻理论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即运用五味对九脏进行补汚调节治疗,宋代陈尤择所撰之《司天方》是一篇根据《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而著的临床专著,它解决r《黄帝内经》只有运气理论而无方剂的问题文章运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对《三因司天方》中运气方的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发现五脏苫欲补泻理论在《三因司天方》中确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出《三因司天方》中运气方应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组方规律,将五运六气、五脏虚实、五脏苦欲补泻和五味等理论结合了起来,这为今后构架五运六气的运气方组方原则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五脏苦欲补泻;五味;三因司天方;五运六气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973716),第四批全N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研修项B (No.国中医药人教发[2017】24号)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n the five zang v iscera like or dislike inSanyin Sitia n FangC U I Y a-d o n g,L I U X i a o-y a n(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 h i n a )Abstract! T h e theory of the five z a n g viscera like or dislike is main l y derived f r o m the Huongdi Neijing,that i s, describing the treatments w h i c h use five flavors to adjust the function of five zan g viscera. Sanyin Sitian Fang w a s written byC H E N W u-z e in S o n g dynasty, that is a clinical m o n o g r a p h based o n the theory of five evolutive phases a n d six climatic factorsin Huangdi Neijing. Sanyin Sitian Fang solves the p r o b l e m that the Huangdi Neijing has only the theory of five evolutivephases and six climatic factors but n o prescriptions. In this paper, w e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n the theory of five za n g visceralike or dislike in Sanyin Sitian Fang.W e lind that the theory of five z ang viscera like or dislike dose have an important guidingsignificance in the Sanyin Sitian Fang.B y analyz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five zang viscera like or dislike in the SanyinSitian Fang,this paper s u m m a r i z e d the law of the Sanyin Sitian Fan^.T h e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y of the five evolutive phasesa n d six climatic factors, with the deficiency a n d excess of five zan g viscera, a n d with the theory of five flavors, that provides an e w idea for the future f r a m e w o r k of m a k i n g u p the prescriptions in clinic by using the theory of five evolutive phases a n d sixclimatic factors.Key W〇rdS! Five zang viscera like or dislike: Five flavors: Sanyin Sitian Fang:Five evolutive phases a n d six climatic factorsFunding: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 h i n a (No.81973716), Fourth Batch of 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Basic) Outstanding Personnel Training Project (N〇.[2017)24)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 《内经》)天人相应理论为前提,从五味出发,结合 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而提出的中医临床用药 法则。
“五脏苦欲补泻”用药法则在仲景经方中的体现

“五脏苦欲补泻”用药法则在仲景经方中的体现作者:李宇航来源:《世界中医药》2018年第02期摘要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称“五脏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
此用药之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本文以《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为依据,梳理《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经方“五脏五味补泻”用药范例,以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仲景学术,启迪临证组方用药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五味;经方;藏气法时论;伤寒论;金匮要略Abstract Miao Xiyong emphasized in Commentary on ‘Shen Nong′s Classic of the Materia Medica′ that “Tonification and purgation according to likes and dislikes of five viscera is the first principle of medication”, which has been valued by doctors of all dynasties. According to Plain Questions·Discussion on the Association of the Zang-qi with the Four Seasons, we reviewed the medication paradigm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and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focused on the “five flavors regulate five viscera function in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in order to inherit and develop Zhongjing′s academic ideas, to inspire the thoughts of clinical prescription and medication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Key Words Five flavors;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Discussion on the Association of the Zang-qi with the Four Seasons;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8.02.0131 导言1.1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与“五脏苦欲补泻”用药法则“五脏苦欲补泻”用药法则源于《黄帝内经》。
倪海厦神农本草笔记

倪海厦;#五脏补泄:肝:辛补酸泄。
心:咸补苦泄脾:甘补辛泄肺:酸补咸泄肾:苦补甘泄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黄芩。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
【注云】:开腠理,致津液,通气血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白芍。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舍;以甘泻之——黄芪、甘草、人参【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以酸补之,五味子;以辛泻之——桑白皮。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以咸泻之——泽舍。
【注云】:此五者,有酸、辛、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软、或坚、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病在里,需发散,用苦味。
湿症的治法,一般都是寒湿。
苦味燥。
温药气上。
苦+热药,辅佐酸和淡味药。
酸味的药收敛,把湿收起来。
淡味药来排出。
舌苔,如果是黄,干,或裂开,则为内火盛;用咸冷,附苦发酸收。
如黄但湿,则为热。
便血:先血为内痔,便后血为外痔。
便混血为大肠有湿热,炎症。
苦味,攻下,润燥。
辛药发散。
五行生克的应用:五行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如:脾土生——肺金生——肾水。
如果是入肺的药,则一定影响脾和肾。
如果是消化不好,想令脾实,则可用白色的药(子能令母实),补肺,同时此药又补了肾(虚则补其母)。
五行相克。
酸辣相克,酸过多则伤筋;苦咸相克,苦伤气。
脾主肌,甜过多则伤肌。
酸制甜。
肺主皮毛,辛伤皮,皮肤不好,肺主皮,火克金,苦味克之。
咸,过咸伤血,血太浓。
则甜克之,但不是人工的甜糖,可甜食,甘蔗等。
酸主筋,苦走骨,甜走肉,辛走气,咸走血。
凡是以上之病,尽量不要用此类药。
如筋病避免用酸。
稀释血。
血是否太浓与太稀,看口是否渴即知。
口渴即知太浓。
血太浓,则用甜制之。
五脏泻方救五脏诸劳损救五脏中恶卒死方

五脏泻方救五脏诸劳损救五脏中恶卒死方展开全文五脏泻方陶曰:又有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也泻肝汤救误用吐法,其人神气素虚,有痰澼发动呕吐不止,惊烦不宁方:枳实(熬)芍药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旋覆花竹叶(各三两,一方有生姜)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心汤救误用清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方:黄连黄芩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一方有大枣)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泻脾汤救误用冷寒,其人阴气素实,卫气不通,致腹中滞胀,反寒不已方:附子(炮)干姜麦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有细辛三两)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肺汤救误用火法,其人血素燥,致令神识迷妄如痴,吐血、衄血、胸中烦满,气结方: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生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肾汤救误用汗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悸动不安,冒,汗出不止方:茯苓甘草桂枝生姜五味子(各三两)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救五脏诸劳损病方陶云: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亦有五首,然综观其要义,盖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录出以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
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
缘诸损候,藏气互乘,虚实杂错,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
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
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养生补肝汤治肝虚,筋极,腹中坚澼,大便閟塞方:蜀椒(汗,一升)桂心(三两)韭叶(切,一把)芍药(三两)芒硝(半斤)胡麻油(一升)上六味,以水五升,先煮椒、桂、韭叶、芍药,取得三升,去滓。
纳芒硝于内,待消已,即停火。
将麻油倾入,乘热,急以桑枝三枚,各长尺许,不住手搅,令与药和合为度,共得三升,温分三服,一日尽之。
五脏苦欲补泻之探析

3 心 之苦献补泻
病所 , , 桔梗 杏仁, 紫蔸 , , 枳壳 贝母等微苦之 品为临床常用
所谓“ 肺欲收” 是由于①肺属金 , , 金性敛肃 ; ②肺为气机 升
降出入之容 器 , 肺 气宜降 不宜泄 , 故 宜宣 不宜 散 , 则气 泄 而 散 虚 , 味药能收敛外泄之肺气 , 酸 顺肺气之所 欲 , 日 肺 欲收 , 故 急 碱步, 大便化验正常。结肠镜 检 : 粘膜 充血 减 少 、 肿减轻 、 水 无 脓性 分泌物 。无效 症状 未见缓解 , 大便次数无 减少 , 大便不成
“ 欲缓 缓 ” 即冲和之 意 。因 为脾 为气 血生 化之 源. 脾 之“ , 而养于 四旁, 宜备 冲和之 性 , 能润泽于周 身 。脾失 击 冲和之 才 性 , 因脾气不足或中 阳不 振 , 多 运化无力 , 也就失击 冲和之性 而 不能濡养周身。甘昧能人脾和中补虚 , 故谓“ 脾欲缓 , 急食甘 以
2 肝 之若 献 补 泻
脾属湿土 . 喜燥恶湿 , 若湿气太过 , 土不胜水而失运化之 则 权 . 出现腹胀 、 泻 , 常 泄 纳呆 . 肢体抗 重或浮舯 等症 。苦昧 可燥 湿, 湿热用连芩类苦寒之 剂 , 寒湿用 术朴等 苦 温之类 , 即“ 此 脾 苦湿 , 急食苦 以燥之 之义。脾湿之冶除用 苦燥 之外 . 尚须 考虑
维普资讯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O年 0 第∞卷 期 2 第2
五脏 苦欲补泻之探析
方 光 平
( 南省 临沧县人 民 医院 , 云 云南 临沧 6 7 0 ) 70 0
五脏苦欲补泻” 之说 源于( 问 ・ 素 脏气法 时论》 后 世 医家 . 多有不 同的阐释 , 中首推张洁古 , 其 他所著 的《 医学启源》 内 对《 经》 之说 目识 心融 , 有 发挥 然张 氏惜无详析 , 且 尚有附 会之 憾 。我们通过学习《 内经》 结台 临床 , , 对于“ 五脏 苦欲” 说有 之 进一步的认识 , 试加分析如下 , 敬请同道指 正是幸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又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以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以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以咸泻之。
一、苦欲补泻的解析引用缪希雍的话,即:“苦,就是所恶的东西,欲,就是所好的东西;能够滋生所好的东西,就是补,能够去掉所恶的东西,就是泻。
”很明显,这里的“补泻”与表达药用功效的“补泻”是不尽相同的。
总而述之,五脏均有所苦,以药食五味治之,始有甘缓、酸收、苦燥、咸软之论。
同时,五脏亦有所欲,以五味补而泻之,其中规律,引用张介宾的话,即:“顺其性者为补,逆其性者为泻。
”关于对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的理解,当首推缪希雍所论:“肝为将军之官,言不受制者也。
急则有催折之意焉,故苦而恶性循环之。
缓之,是遂甘性也。
甘可以缓,甘草之属也。
扶苏条达,木之象也;升发开展,魂之用也,故其性欲散,以辛散之,解其束缚也,是散即补也。
辛可以散,川芎之属是矣。
急者,敛也,肝性之所苦也,违其性而苦,肝斯虚矣。
补之以辛,是明以散为补也,细辛、生姜、陈皮之属是矣。
心为形君,神明所出,其性恶散缓而喜收敛,散缓则违其性,敛则宁静清明,故宜酸以收其缓也。
软者,和调之义也。
心君本自和调,邪热乘之则燥急,故复以芝硝之咸寒除其邪热,以软其燥急坚劲之气,使复其平也。
以咸补之,泽泻导心气入肾也。
烦劳则虚而生热,故须人参、黄芪、甘草之甘温,以益元气而虚热自退,故谓之泻也。
心以下交于肾为补,炒盐咸以润下,即得心与肾交也。
火空则发,盐为水味,得以俾心气下降,是既济之道也,有补之义焉,故软即补也。
脾为仓禀之官,主运动磨物之脏,燥其性也,宜健而不宜滞,湿斯滞矣,违其性,故苦而恶之,急食苦以燥之,使复其性之所喜,脾斯健矣。
白术之苦温是矣。
过燥收复欲缓之以甘,甘草之属是矣。
稼穑之化,故甘先入脾,性欲健运,气旺则行,补之以甘,人参是矣。
长夏之令,湿热主之,脾气斯困,故当急食苦以泻之,黄连之苦寒是矣。
虚则宜补,灸甘草之甘以益血。
大枣以甘温益气,乃所以补其不足也。
肺为华盖之腑,相傅之官,藏魄而主气也。
气常则顺,气变则逆,逆则违其性矣,故宜急食苦以泄之,黄芩之属是矣。
肺主上焦,气政敛肃,故其性喜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之属是矣。
贼肺者热也,肺受热邪,急食辛以泻之,桑白皮之属是矣。
不敛则气无所管束,是肺失其职业,故宜补之以酸,使遂其收敛之性,以清肃于上焦,是即补也,五味子之属是矣。
肾为作强之官,藏精与志,主五脏,属真阴,水脏也,其性本润,故恶涸燥,宜急食辛以润之,知母之属是矣,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盖肾非坚,则无以称作强之职。
四气以遇湿热即软,遇寒冷即坚,五味子以得咸即软,得苦即坚,故宜急食苦以坚之,黄柏味苦气寒,可以坚肾,故宜急食以遂其欲坚之性也。
以苦补之,是坚即补也,地黄、黄柏是也。
咸能软坚,软即泻也,泽泻是矣。
虚者,精气夺也,藏精之脏,苦固能坚,然非益精,无以为补,故宜熟地黄、黄柏之属以补之。
”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被缪希雍誉为“用药第一义”。
它是《内经》首次提到的关于五味的药用本性及针对五脏神之不同而演绎出不同的补泻方式,揭发了脏腑用药之奥秘。
不过,人们由于习惯了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来用药,故对于脏腑所致的苦欲之性甚为忽视,这是相当可惜的。
二、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的发展与应用在本草历史上,第一个将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昭彰于世的,是张元素。
他是第一个系统归纳总结脏腑用药理论的医学家,并在《脏腑标本药式》中详细地归纳并论述了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用以规范用药的法度,个别药品,虽不甚恰当,但所立之式范,毕竟使所用药物有所归属,故列而陈之,以便览阅。
1.肝有余泻之:泻子—甘草。
行气—香附、川芎、瞿麦、牵牛、青橘皮。
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术、京三棱、穿山甲、大黄、水蛭、虻虫、苏木、牡丹皮。
镇惊—雄黄、金箔、铁落、珍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银箔、铅丹、龙骨、石决明。
搜风—羌活、荆芥、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防风、皂荚、乌头、白附子、僵蚕、蝉蜕。
不足补之:补母—枸杞、杜仲、狗脊、熟地黄、苦参、萆薢、阿胶、菟丝子。
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血竭、没药、川芎。
补气—天麻、柏子仁、苍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姜。
本热寒之:泻木—芍药、乌梅、泽泻。
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
攻里—大黄。
标热发之:和解—柴胡、半夏。
解肌—桂枝、麻黄。
2.心火实泻之:泻子—黄连、大黄。
气—甘草、人参、赤茯苓、木通、黄柏。
血—丹参、牡丹皮、生地黄、玄参。
镇惊—朱砂、牛黄、紫石英。
神虚补之:补母—细辛、乌梅、酸枣仁、生姜、陈皮。
气—桂心、泽泻、白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
血—当归、乳香、熟地黄、没药。
本热寒之:泻火—黄芩、竹叶、麦门冬、芒硝、炒盐。
凉血—地黄、栀子仁、天竺黄。
标热发之:散火—甘草、独活、麻黄、柴胡、龙脑。
3.脾土实泻之:泻子—诃子、防风、桑白皮、葶苈子。
吐—常山、豆豉、栀子、萝卜子、瓜蒂、郁金、姜汁、藜芦、苦参、赤小豆、盐汤、苦茶。
下—大黄、芒硝、青礞石、大戟、甘遂、续随子、芫花。
土虚补之:补母—桂心、茯苓。
气—人参、黄芪、升麻、葛根、甘草、藿香、葳蕤、缩砂、木香、陈皮。
血—白术、苍术、白芍、胶饴、大枣、干姜、木瓜、乌梅、蜂蜜。
本湿除之:燥中宫—白术、苍术、橘皮、半夏、吴茱萸、南星、草豆蔻、白芥子。
洁净府—木通、赤茯苓、猪苓、藿香。
标湿渗之:开鬼门—葛根、苍术、麻黄、独活。
4.肺气实泻之:泻子—泽泻、葶苈、桑白皮、地骨皮。
除湿—半夏、白矾、白茯苓、薏苡仁、木瓜、橘皮。
泻火—梗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诃子。
通滞—枳壳、薄荷、干生姜、木香、厚朴、杏仁、皂荚、桔梗、紫苏梗。
气虚补之:补母—甘草、人参、升麻、黄芩、山药。
润燥——蛤粉、阿胶、麦门冬、贝母、百合、天花粉、天门冬。
敛肺—乌梅、粟壳、五味子、白芍、五倍子。
本热清之:清金—黄芩、知母、麦门冬、栀子、沙参、紫苑、天门冬。
本寒温之:丁香、藿香、白豆蔻、益智仁、缩砂仁、糯米、百部、檀香。
标寒散之:解表—麻黄、葱白、紫苏。
5.肾水强泻之:泻子—大戟、牵牛。
泻腑—泽泻、猪苓、车前子、防己、茯苓。
水弱补之:补母—人参、山药。
气—知母、玄参、补骨脂、砂仁、苦参。
血—黄柏、枸杞、熟地黄、锁阳、肉苁蓉、山茱萸、阿胶、五味子。
本热攻之:伤寒少阴口燥咽干大承气汤。
本寒温之:温里:附子、干姜、官桂、蜀椒、白术。
标寒解之:解表—麻黄、细辛、独活、桂枝。
标热凉之:清热—玄参、连翘、甘草、猪肤。
6.命门火强泻之:泻相火—黄柏、知母、牡丹皮、地骨皮、生地黄、茯苓、玄参、寒水石。
火弱补之:益阳—附子、肉桂、益智仁、破故纸、沉香、川乌头、硫黄、天雄、乌药、阳起石、舶茴香、胡桃、巴戟天、丹砂、当归、蛤蚧、覆盆子。
精脱固之:涩精—牡蛎、芡实、金樱子、五味子、远志、山茱萸、蛤粉。
7.三焦实火泻之:汗—麻黄、柴胡、葛根、荆芥、升麻、薄荷、羌活、石膏。
吐—瓜蒂、沧盐、薤汁。
下—大黄、芒硝。
虚火补之:上—人参、天雄、桂心。
中—人参、黄芪、丁香、草果。
下—黑附子、肉桂、硫黄、人参、沉香、乌药、破故纸。
本热寒之:上—黄芩、连翘、栀子、知母、玄参、石膏、生地黄。
中—黄连、连翘、生苄、石膏。
下—黄柏、知母、生苄、石膏、牡丹皮、地骨皮。
标热散之:解表—柴胡、细辛、荆芥、羌活、葛根、石膏。
8.胆实火泻之:泻胆—龙胆、牛胆、猪胆、生蕤仁、生酸枣仁、黄连、苦茶。
虚火补之:温胆—人参、细辛、半夏、炒蕤仁、炒酸枣仁、当归、地黄。
本热平之:降火—黄芩、黄连、芍药、连翘、甘草。
镇惊—黑铅、水银。
标热和之:和解—柴胡、芍药、黄芩、半夏、甘草。
9.胃胃实泻之:湿热—大黄、芒硝。
饮食—巴豆、神曲、山楂、阿魏、硇砂、郁金、三棱、轻粉。
胃虚补之:湿热—苍术、白术、半夏、茯苓、橘皮、生姜。
寒湿—干姜、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豆蔻、人参、黄芪。
本热寒之:降火—石膏、地黄、犀角、黄连。
标热解之:解肌—升麻、葛根、豆鼓。
10.大肠肠实泻之:热—大黄、芒硝、芫花、牵牛、巴豆、郁李仁、石膏。
气—枳壳、木香、橘皮、槟榔。
肠虚补之:气—皂荚。
燥—桃仁、麻仁、杏仁、地黄、乳香、松子、当归、肉苁蓉。
湿—白术、苍术、半夏、硫黄。
陷—升麻、葛根。
脱—龙骨、白垩、诃子、粟壳、乌梅、白矾、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
本热清之:清热—秦艽、槐角、地黄、黄芩。
本寒温之:温里—干姜、附子、肉豆蔻。
标热散之:解肌—石膏、白芷、升麻、葛根。
11.小肠实热泻之:气—木通、猪苓、滑石、瞿麦、泽泻、灯草。
血—地黄、蒲黄、赤茯苓、牡丹皮、栀子。
虚寒补之:气—白术、楝实、茴香、砂仁、神曲、扁豆。
血—桂心、延胡索。
本热寒之:降火—黄柏、黄芩、黄连、连翘、栀子。
标热散之:解肌—藁本、羌活、防风、蔓荆子。
12.膀胱实热泻之:泄火—滑石、猪苓、泽泻、茯苓。
下虚补之:热—黄柏、知母。
寒—桔梗、升麻、益智仁、乌药、山茱萸。
本热利之:降火—地黄、栀子、茵陈、黄柏、牡丹皮、地骨皮。
标寒发之:发表—麻黄、桂枝、羌活、苍术、防已、黄芪、木贼草。